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内容提要”2006年2月出版的《亚太经济杂志》刊登了日本学者奥岛真一郎与内村铃木的文章《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文章对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总结,并着重对影响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自1995年以来,教育日渐显著地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将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发展的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近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出现的是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增大,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基尼系数标准,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1998年达到了0.403,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困扰着中国人民,并被中国政府视为一个严重问题。改革优先考虑宏观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收入分配和机会的均等。这一观点在邓小平的先富理论中阐述得很清楚,他说:“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区分出致富先后次序的理论按帕累托标准来看是合理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收入人群也同样会从经济的发展中受益。然而,同一国家内收入差距过大会加重低收入人群(他们占国家人口中的大多数)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可能引发政治上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二、中国的相关策略演变及本文的方法与依据中国的城市问题已经变得日益显著。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影响城市的政策,如城市化政策、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这些政策旨在解决农村问题,但其结果也许只会将问题转移给城市,导致城市农民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这也将进一步加剧一直以来随着经济改革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严重性。为推进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了重大的工资与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影响城市职工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结构的变化。换句话说,职工的自身特点,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已经因改革而发生了变化。这些情况的出现要求研究者重点从城市职工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收入不平等的结构进行分析,以深入考察当前中国的各种不平等问题。然而,对中国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不平等问题以及区域性不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中国1988年和1995年的微观数据。这些数据建立在大量的家庭调查基础之上,这些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1989年和1996年进行的。尽管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相当重要,但由于数据的局限,这一研究的进展一直受到限制,对收入分配进行详细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出于对这种情况的回应,此项调查的目的是提供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可靠数据。这些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提取的大量样本(大约包括6.5万户农村家庭,3.5万户城市家庭)。由于此项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职工的个体特征与收入不平等的直接联系,因此本研究以城市个体职工为分析单位,包括自主就业者,但不包括退休人员和学生。此项研究中的所有变量也是以个人为标准单位,包括各种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以及职业。数据来自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代表着不同区域及大小的城市。代表北部地区的省份为辽宁和陕西,代表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为江苏和广东,内陆地区则以安徽、河南以及湖北为代表,西部为甘肃和云南,北京则是直辖市的代表。数据中的城市样本数量1988年为17459个,1995年为9227个,1988年调查中的问题与1995年的并不完全一致,但1995年的调查涵盖了1988年的绝大多数问题。我们所提供的1988年和1995年的数据既具备一致性,又具备可比性。三、各省之间以及省内收入不平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根据1988年和1995年6城市变化的洛伦兹曲线(曲线越高,不平等程度越高),1988年的曲线完全处于1995年的曲线之下。因此,1988年的收入分配要比1995年的平等得多(即1988年的分配优于1995年的分配)。1988年,除了广东,各省之间的相对收入水平没有巨大差距。然而,各省份间的差距在1995年显著扩大。广东省的相对收入在1988年就已经很高,1995年又进一步增加。但是,大部分在1988年相对收入水平就低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的省份在1995

年的地位进一步削弱。这就意味着,从1988年到1995年,那些相对收入在1988年就很高的省份的城市其收入要比全国平均城市收入增长得快。而且,绝大多数在1988年相对收入就低的省份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有所停滞。这不仅意味着省份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了,它还意味着各省份之间的贫富格局已经固定下来。1988年的省内与省份间的收入分配要比1995年更平等。先富理论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理论的贯彻实施为中国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省内与省份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更明显的是,一些省份不仅率先致富,而且其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地位也已逐渐固定下来。这一时期的转变不仅显示了各省份在致富次序方面的先后差异性,还预示着各省之间经济等级地位的固定化。四、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结构特点分析本文的这部分采用新回归解析法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职工的收入不平等结构进行分析。分析中所研究的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潜在因素分为两大类:职工的个体特征以及工作的性质。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是否是共产党员)。对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研究被用来考察人口或个人的具体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它们通常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政治面貌则被用来考察政治影响的重要性,这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工作性质包含企业所有制、所在行业以及从事的职业这几个方面。所有制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对行业的考察则为了探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报酬差异。同样,研究职业是否对收入不平等有重大影响也在考察范围之内,因为它代表着某一工作的地位或职责。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中国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成因、现状及解决策略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收入差距以及行业不平等问题备受关注:一是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不同的研究测算的结果并不相同;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或者说存在多少倍的差距是合理的,民众更关注差距背后的公平判断;三是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是否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各个行业的开放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程度的,从而使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更具特殊的复杂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行业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业的人力资本特征、[1-2]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行业的行政性垄断[3-5]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每一种影响因素对于差距的贡献究竟有多少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针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在建立行业收入差距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行业数据,对决定行业收入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对不平等的贡献进行了排序,以期找到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政

策建议。 二、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步放开了一些行业的进入管制,允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和乡镇企业进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而产业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从1993年开始,政府不再对企业下达职工人数计划,企业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数量、条件和方式,企业和职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确定劳动关系。随着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国有企业绩效不断恶化,不少国企相继破产。1996年开始,国家允许国有企业对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加大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国有资本仍然掌控金融、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等垄断行业。从行业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同时存在的新旧体制差别,也即“双轨制”[6]势必给各行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带来很大的差别。 随着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61%下降到2009年的20.6%,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从1992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2%。与此相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大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6.2%上升到2009年

第12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2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A.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B.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D.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②赶超型战略的内在需求;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弊病表现为()。 A.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B.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D.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答案】ABCD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表现为:①国家权力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②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④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答案】ABCD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⑤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4.中国整个渐进改革过程的特点大致有()。 A.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法 B.曾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双轨体制” C.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D.采取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种私有化改革方式 【答案】ABC 【解析】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名词解释

A 瑷珲—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B 标尺竞争:通过把代理人绩效与在类似条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绩效进行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 包产:把产量包给小组或农户,即小组或农户交给集体一定数量的粮食 “包干”:把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分给小组或农户,即彻底的小组或农户经营 C 城市偏向: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同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某种共同趋向,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形成了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格局。 产权保护:英国之所以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有专利、产权的保护等。既然科学革命决定工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又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那就要从欧洲当时科学革命发生时的状况进行分析,而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四百年前中国没有的制度,西方国家也不一定会有。例如,现在经常讲产权很重要,但是15世纪出现科学革命的时候,西方并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那时候的研究完全是出于好奇心而没有商业动机,研究的成果也基本上都是公共知识。所以,商业价值也不能够解释科学革命为什么发生的原因。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中村: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该社区是外来移民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政府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一般是根据一些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面积等,以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教育、治安等的统一单位开支标准计算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主要功能 (1)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文档资料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 一、导论:把阶级带回来 在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研究中,对于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概括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是收入分配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人民币1 642元增加到14 040元;而收入的基尼系数也从0.356快速上升到0.449(World Income Inequality Database,2006;陈志柔,1999;国家XX局,2006)。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的恶化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迁的研究,以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后续的相关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世界最为盛行(边燕杰,2002;Nee,1989、1991)。受博兰尼(Polanyi,1957)和泽林尼等(Konrad &Szelenyi,1979)的启发,倪志伟将决定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模式区分为再分配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两种类型,宣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再分配制度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过程中,掌握再分配权力者,例如干部或党员的收益将会减弱,而私营企业主与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将会获得市场青睐 (Nee,1989;Nee & Cao,1999)。此理论提出后,在政治资本、人力

资本、个体户的收益和总体社会不平等的趋势等方面,均受到经验证据上的重大挑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转型之争”(the markettransition debate)(Szel6nyi & Kostello,1996)。一些研究发现,在市场转型过程中,所谓政治资本的拥有者,其收益未必会减少(Bian&Logan,1996;Walder el al ,2000;Zhou,2000),学者们由此提出了关于政治权威延续的命题。再如,有关私营企业主的研究表明,新兴的企业家未必都能得到市场的眷顾,在农村地区,相对于一般个体或家庭企业的收益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而下降,具有干部身份的企业主却仍维持其经济优势(Walder,2002、2003;Wu,2006)。即便我们观察到人力资本作用的上升也不能说明市场的作用在加强(Wu & Xie,2003),无论是对政治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的变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势,而是受制于具体的制度背景。因此,20世纪90年代关于市场转型的争论最后不了了之(Zhou,2000)。 为什么会如此呢?参与市场转型争论的双方,虽然依据各自的实证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做出了不同的理论概括,却留下了很多经验证据与理论视角上的空白。首先,双方的观点受到研究资料本身的时空限制。如倪志伟(Nee,1989)的资料来自1986年的福建农村调查,边燕杰(Bian & Logan,1996)的研究主要基于1991年的天津调查,而周雪光(Zhou,2004)的发现主要针对1994年中国的部分城市。这些研究主要依赖城市或农村资料,导致对户口制度和城乡分割的长期忽视(Wu &Treiman,2004;2007);后续研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不平等的政策、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 (2011-05-06) 早报导读 一,惊人的现状 伟大的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说明了,社会收入的分配对社会的安定极其重要,甚至比社会整体财富增长更为重要。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为五个:(1)促进经济增长,(2)稳定问价,(3)促进就业,(4)公平收入分配,和(5)促进国家收支平衡(包括财政收支和外贸收支平衡)。公平收入在政府的决策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1989年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在和计划经济的历史竞赛中已经胜出了,确立了它的地球地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Saez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展开,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但除了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在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这一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浪潮中,中国也毫无例外。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相对收入均等的国家演变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的的地方之一。据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0.2-0.25上升到了现在的0.45-0.50。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接近或达到了很多拉美国家0.60-0.70的水品。最近,王小鲁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中严重漏报了高收入人群。城镇收入当中,有4.8万亿灰色收入漏报,城乡合计,最高和最低的10%的收入差距31倍。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惊人。招商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披露,该行客户中的1.5%掌握了该行的45%的现金存款,同时控制了67%左右的资产和其他有价证券。考虑到招商银行的网点分布比较均匀。这个数据就很现实的代表了现在中国财富分配的现状。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的收入分配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政策,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差距,和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Benjamin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之间,而在于城市和农村的内部的分化。 首先,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了现在3.33倍,中间再1984年曾经下降到了1.71倍,但是最近差距扩大不是很明显。同时,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最近的10年中并没有恶化,甚者有所收敛,比如全国最高的上海和最低的贵州的之间人均

收入不平等的根源

中国经济时报:收入不平等的根源在哪里? 刘小玄 2006年07月17日12:5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近来,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话题被炒得纷纷扬扬,不少人指责市场化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纷纷求助于政府,希望政府拿出有效办法来解决,似乎又有要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来进行收入分配的趋势。那么,在市场经济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时候,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市场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从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带来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的确带来了比过去大得多的收入差距。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市场化使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消费水平和质量迅速提高,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之类的三大件消费,到现在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手机普及率的大大提高,从过去的粮、油、棉、布以及日用必需品的配给制,到现在的放开供应,不愁吃穿。即使是农村,虽然生活水平提高程度不如城市,但是,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挣不来一年的口粮钱的极端赤贫状态,到现在的温饱基本自给,还能到城里打工挣钱。这不能不说,农民的收入也的确比过去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市场化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提高了企业效率,带来了繁荣,而且,劳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使他们有了更多增加收入的可能。 与过去相比,市场化带来的收入提高是显著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某种不公平呢?原因在于,市场化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如果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差距的来源,可以看到,存在着许多原因。大体来看,这些原因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来源是竞争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为市场经济天生就是鼓励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因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较大的收入差距。这样形成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一般人们能够接受的。 然而,人们感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流动的障碍,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各种制度原因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实际上,过去遗留下来的计划制度和新生的市场经济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公平交易机制,是最大的不公平来源。而且,这种不公平交易还不一定是暂时的,还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形成某种制度化的长期固定化的不公平结果。 不公平交易机制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垄断部门的强势市场力量。这种作为垄断部门的既得利益者不仅可以从其强势市场地位中获取高额收益,还不断强化和扩充其强势地位,使得要素流动的市场壁垒难以消除,市场竞争的完善难以实现,各种过渡性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长期性的问题。 市场化不断扩大的结果,导致政府权力也不断地卷入其中。在计划时代的实物经济

中国城镇收入不平等与城镇贫困

中国城镇收入不平等与城镇贫困 蔡 禾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壹、城镇收入不平等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的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但是中国人的经济生活水平较之30余年前而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从“温饱”走向“小康”。相对于农村而言,城镇的发展更为显著。 表1: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1) 年份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 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生活消 费支出 恩格尔系 数 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 恩格尔系 数 197834331157.513411667.7 197916113564.0 198047841256.919116261.8 198145845756.722319159.8 198249547158.627022060.6 198352650659.231024859.4 198460855958.035527459.3 198573967352.239831757.8 198690079952.442435756.5 1987100288453.546339855.8 19881181110451.454547754.0 19891376121154.560253554.8 19901510127954.268658558.8 19911701145453.870962057.6

19922027167253.078465957.6 19932577211150.392277058.1 19943496285150.01221101758.9 19954283353851.01578131058.6 19964839391948.81926157256.3 19975160418646.62090161755.1 19985425433244.72162159053.4 19995854461642.12210157752.6 20006280499839.42253167049.1 20016860530938.22366174147.7 20027703603037.72476183446.2 20038472651137.12622194345.6 20049422718237.72936218547.2 200510493794336.73255255545.5 200611759869735.83587282943.0 200713786999736.34140322443.1 2008157811124337.94761366143.7 2009171751126536.55153399341.0 2010191091347135.75919438241.1 2011218101516136.36977522140.4注:本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摘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 从表1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猛增到21810元,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音速,增幅达到63.59倍;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26.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6977元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增幅达到52.07倍;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0.4。 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平等也在加剧,收入差别日益扩大。1980年0.23,1985年0.341,1990年0.348,1995年0.389,2000年0.417,2005年0.47(《理论参考》,2008)。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30余年,基尼系数增长了一倍有余,2008年是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的0.491。从那之后,基尼系数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下降,到2012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_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一) “内容提要”2006年2月出版的《亚太经济杂志》刊登了日本学者奥岛真一郎与内村铃木的文章《经济改革对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文章对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总结,并着重对影响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自1995年以来,教育日渐显著地成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机会不均等将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发展的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近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出现的是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增大,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基尼系数标准,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1998年达到了0.403,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困扰着中国人民,并被中国政府视为一个严重问题。改革优先考虑宏观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收入分配和机会的均等。这一观点在邓小平的先富理论中阐述得很清楚,他说:“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区分出致富先后次序的理论按帕累托标准来看是合理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收入人群也同样会从经济的发展中受益。然而,同一国家内收入差距过大会加重低收入人群(他们占国家人口中的大多数)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可能引发政治上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二、中国的相关策略演变及本文的方法与依据中国的城市问题已经变得日益显著。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影响城市的政策,如城市化政策、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这些政策旨在解决农村问题,但其结果也许只会将问题转移给城市,导致城市农民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这也将进一步加剧一直以来随着经济改革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严重性。为推进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就实施了重大的工资与用工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影响城市职工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结构的变化。换句话说,职工的自身特点,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已经因改革而发生了变化。这些情况的出现要求研究者重点从城市职工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收入不平等的结构进行分析,以深入考察当前中国的各种不平等问题。然而,对中国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不平等问题以及区域性不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中国1988年和1995年的微观数据。这些数据建立在大量的家庭调查基础之上,这些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1989年和1996年进行的。尽管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相当重要,但由于数据的局限,这一研究的进展一直受到限制,对收入分配进行详细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出于对这种情况的回应,此项调查的目的是提供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可靠数据。这些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提取的大量样本(大约包括6.5万户农村家庭,3.5万户城市家庭)。由于此项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职工的个体特征与收入不平等的直接联系,因此本研究以城市个体职工为分析单位,包括自主就业者,但不包括退休人员和学生。此项研究中的所有变量也是以个人为标准单位,包括各种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以及职业。数据来自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代表着不同区域及大小的城市。代表北部地区的省份为辽宁和陕西,代表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为江苏和广东,内陆地区则以安徽、河南以及湖北为代表,西部为甘肃和云南,北京则是直辖市的代表。数据中的城市样本数量1988年为17459个,1995年为9227个,1988年调查中的问题与1995年的并不完全一致,但1995年的调查涵盖了1988年的绝大多数问题。我们所提供的1988年和1995年的数据既具备一致性,又具备可比性。三、各省之间以及省内收入不平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根据1988年和1995年6城市变化的洛伦兹曲线(曲线越高,不平等程度越高),1988年的曲线完全处于1995年的曲线之下。因此,1988年的收入分配要比1995年的平等得多(即1988年的分配优于1995年的分配)。1988年,除了广东,各省之间的相对收入水平没有巨大差距。然而,各省份间的差距在1995年显著扩大。广东省的相对收入在1988年就已经很高,1995年又进一步增加。但是,大部分在1988年相对收入水平就低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的省份在1995

新中国初期经济改革与发展

新中国初期经济改革与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3年,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世界的第三大经济实体,不得不说,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经济,在这夹缝之中,现代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长期压制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并且十年内战期间,国民党为获得内战的胜利,滥发法币,四大家族垄断经营,金融秩序混乱。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经济凋敝,整个国民经济近乎崩,经济秩序亟待恢复。 (一)初期经济改革 只有恢复经济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三是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四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这一系列举措的实行使得1950至1952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就有了巨大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已然超过抗战期间的历史最高水平。到52年底,新中国终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并使得市场物价稳定,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并且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时,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体制满足了国家经济的

发展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发展。 1953年,国家制定了“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应该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预计实现工业化目标需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曲折中前进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1958年至1961年受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实行了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切实际的发展,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灾难性损失。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遭到抑制,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这一时期,我国在经历了苏联的背信弃义,又遭到了历时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召开,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会决定指出,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到1965年底,我国经济状况才得以好转。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遭到重创。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漫长的十年,使中国错过了许多发展的重大机遇。对经济发展造成的

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分析及制度思考

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分析及制度思考 孙浩进1, 2 (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12; 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分配中利润挤占工资、垄断行业收入过高、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大户并形成了税收的逆调节、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等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政府与企业组织的目标冲突与博弈、企业组织与个体的目标冲突与博弈、政府与个体的目标冲突与博弈。只有通过立足于长远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变迁,才能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关键词: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灰色收入;博弈;制度中图分类号: F126 . 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 - 462X(2009) 01 - 0133 - 03 一、中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 (一)企业分配中利润挤占工资1990—2005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1990年为53 . 4% ,到2004年下降到49% , 2005年下降至41 . 4% , 2006年又下降至40 . 6%;与之相反的是,资本回报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2%上升至30 . 6%。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 199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 2 . 4倍, 2005年则降至0 . 43倍。这意味着企业利润增长较快,而职工工资增长较慢,与企业效益及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虽然政府公布的平均工资增长率达到两位数,但这是将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放在一起统计的结果,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拉动了平均工资的提高,因此平均工资并不能真正反映实际工资水平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7月公布的数据,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 946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8% ,但是这个数据却和广大职工的切身感受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这主要是由于18%的涨幅指的是平均工资,统计的范围是在岗职工,不包括农民工、个体户、私营 收稿日期: 2008 - 10 - 28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研究”(2006GXS2D06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05JJD790081) 作者简介:孙浩进(1980 - )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制度经济学及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企业员工等;较大的涨幅主要是高收入群体拉动的,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则远没有达到这个涨幅。与企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慢、水平不高的情况相比, 企业管理层的收入却非常高。在企业内部,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年薪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在15倍以上, 有的国企高管年薪达到几十甚至百万元以上,而企业一般职工和干部的年工资收入则最多不超过5万元[1 ]。(二)垄断行业收入过高2005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垄断性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 ,但平均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大约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10倍。这些国有垄断性行业景气指数远高于其他行业。据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2007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朝阳区内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如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为213 391元;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如服务业,职工年均工资为20 194元,二者相差近11倍。在中国行业的收入差距中,有20%是由垄断行业带来的[2 ]。(三)中国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大户,形成了税收的逆调节为了调节贫富差距,中国进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但是这个制度设计却让中国的工薪阶层成为最大的贡献者。2007年初,全国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个人实行纳税申报,从申报人员结构来看,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比重由1998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60% ,而私营企业主等高收入阶层纳税额所占比重几乎比1998年下降了一半。2007年上半年,中国个人所得税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前言:总览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 历史高点1820年三分之一 20世纪50年代5%并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直至1979年1979——1990年均增长9% 1991——2011年均增长10.4% (中国的复兴之路:经验、挑战和未来的展望林毅夫)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解放前的一穷二白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总结。中国的经济为何能快速发展,为了快速的发展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种快速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一轮的改革能否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一下探讨与总结。 三大几段划分 首先我们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市场扭曲、效率低下;第二阶段我们将其定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从1978年末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三阶段定义为今后的一段时间,降速度,调结构,注重质的增长,探索改革的新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机制、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研究述

论文收入不平等

最近一直在阅读的书。常常是一个人熄灯以后幽深昏黄的走廊。静静地探访,直至安息。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形式各异的“厨房”,一个可以遁逆的安全去处。只要想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获得心安理得的睡眠。这样看厨房,更像一个精神的收容所。 在已逝以及将逝的所有时间空间里,在整体上我们总是要不可避免的罹难。我们必然要经历消失,必然要经历失去亲人朋友,我们的生活必然要经历挫折,我们的个体也将不可避免的遭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迫。的确,我们获得孤单的胜利,但是在整体上我们毫无进取希望可言。在整个活着的轨迹里,不见得我们要征服什么甚至是获取,或许要做的仅仅是填补与安慰。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吉本芭娜娜 我想之所以疗伤并不是因为我们悲观的诊断,实在是因为我们的通达。我并不觉得《厨房》讲得是一种救赎之道,我只是深深地为吉本通达的品格感动不已。在强烈的几近难以忍受的真实面前,她始终还秉持着正确的生活方式,活着是唯一的真理,无论你将遭遇什么,坚持活下去。作者在通达里所有的意蕴全然集中表现在“惠理子”这位变性人母亲上,“她让我认识到尽管的确认识到幸运与不幸,但整日纠缠于此未免太过任性。” 天气阴霭的时候,虽然总是能够有那么一间厨房可以躲起来,整个人像罐头一样封存起来。但是天总是会晴朗的。到那时,封闭的厨房,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来。

我在《厨房》里也看到温暖的情感。美影与雄一相依相伴的。惠理子真切的教授与真挚的慈爱。田中一家给于的温暖是开启封闭美影的厨房的那把钥匙,于是她慢慢从封闭的厨房走出来,并愈发承袭了惠理子通达的品格,并最终拿出勇气完成对雄一的表白,而那表白在雄一的人生观上无疑是一种引导。我们并不能预知并克服那些灾难的发生,但至少我们可以拥抱着抵御痛苦的侵袭。这便是好的。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所有我看过的小说里最积极向上的书。我看到我也一直探访着一条通达之路。 活着。活下去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颇有感慨,此书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共同编写,1994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十国文字,成为国内外学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一个窗口。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编写:第一、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第四、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其中,第2至第6章内容主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而7、8、9章分别解释余下的三个问题。第10章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绪论 对比1980-1991年中国与东欧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数据来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成果,之后又通过讨论购买力平价法进一步证明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作者归纳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三大原因:1、具有很高的资本积累率;2、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转移,能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3、来自所谓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作者对比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提出中国98年以后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快速增长。支撑这个增长的除了以上三点外,作者认为改进制度效率的巨大潜力和大国优势是另外两个因素。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受到瓶颈产业制约后便强制性抑制,以致形成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强度与频度在加

大;2、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周期性的高通货膨胀;3、改革以来经济生活中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企业存在着寻租行为。 第二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的建设方针。而选择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原因是:1、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西方对中国进行政治与经济封锁,中国急需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关键。3、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人口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若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无法短时期完成工业化所必须的资本积累。 但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源禀赋特点以 及动员能力产生了直接的矛盾:1、重工业的建设周期远长于轻工业部门,而且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较高,而且资本的回报期很长。当时的中国资本稀缺。 2、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进口机械设备,中国的外汇奇缺,导致汇率水平很高,进一步提高了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3、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资本筹集和投入能力要求很高。 为了配合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而实行的政策:1、为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而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利率水平的低利率政策;2、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必要的关键设备而高估本国币值的低汇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外高桥、福田、沙头角和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了15个保税区,区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是天壤之别,出口量的迅猛扩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这个时期进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