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简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戏的简介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

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民间

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历史溯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

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

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

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

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

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

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

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

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

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

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

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

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

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

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

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

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

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

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

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

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

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

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

注和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