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

合集下载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一、引言•定义经济特区,包括其特点和作用。

•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二、经济特区的起源与发展概述2.1 起源•回顾经济特区概念的提出,指出其来源和背景。

•引用相关文献和人物观点,探讨经济特区的初衷。

2.2 国内经济特区的创办历程•总结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时间和地点。

•分别介绍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办历程和发展情况。

•引用相关数据和事实,展示经济特区的成果。

2.3 国际经济特区的典型案例•分析国际上几个典型的经济特区案例,如新加坡的裕廊和狮城经济特区,韩国的仁川自由经济区等。

•比较国际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启示。

三、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启示3.1 政策创新与体制变革•分析经济特区创办过程中政策创新的重要性。

•探讨经济特区如何推动体制变革,加速经济发展。

3.2 优化营商环境与吸引外资•分析经济特区在优化营商环境和吸引外资方面的成功经验。

•总结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和有效措施。

3.3 引领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探讨经济特区在引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作用。

•分析经济特区如何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3.4 区域合作与共赢发展•分析经济特区如何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探讨区域间经济特区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包括跨境合作和互利共赢。

四、结论•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论点,强调经济特区的重要作用。

•引用相关文献和观点,进一步巩固观点。

•提出未来经济特区创办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参考资料•列出本文使用到的参考资料和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总结引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1979年,至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深圳经济特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中心。

本文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1.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1979年,中国决定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迈进。

2. 初期发展阶段在建立初期,深圳经济特区以引进外资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和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此外,深圳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鼓励居民创业。

3. 经济转型与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逐渐从低成本制造业转型为高科技、创新型产业的重要基地。

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供支持,推动了深圳在电子、通信、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深圳还积极扶持服务业发展,如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等。

4. 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深圳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全面提升。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给深圳带来了劳动力和创新的源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5.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深圳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的成功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6.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深圳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未来,深圳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案例之一。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

而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向世界分享。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期1978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也随之成立。

根据政府的计划,中国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而深圳作为“实验田”先于其他三个地区成立了。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和国际上试验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目标是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后,中国还计划在沿海地区和重点城市再次设立专门经济特区,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特区,例如:海南岛、香港等。

这些经济特区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寻求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1、新生代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1979年,深圳经过3年的建设,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特区的代表。

为了推动深圳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支持,如降低关税、税收优惠、放宽外汇管制等。

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适合外商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政策不断优化,深圳特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商参与。

同时,深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特区的战略转型和成功经验的输出当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国进民退、政企分开”的阶段时,经济特区也面临了转型的问题。

198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及周边城市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特区转型为经济特区移动经济中心,深圳开始从一家单一企业向多元化领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此后,中国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政府制定的精准政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国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缔造和投资引导等策略都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意义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的第一批试验区域,最早设立于1980年代初。

这一政策的制定是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首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设立,后来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

经济特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经济特区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一步增加,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其次,经济特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特区的企业运营方式、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成为了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也逐渐推动了中国其他地区的开放。

再次,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试验的平台。

由于特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因此可以更快地进行和试点。

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特区得以验证后,逐渐推广到全国范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经济特区的建立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企业家和人才。

特区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鼓励人们创业,培养了大批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推动了特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最后,经济特区的建立还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特区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特区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经济特区的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

特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特区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开放提供了借鉴。

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企业家和人才,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一场全球关注的经济实验。

在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经验。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政策优势成立之初,深圳经济特区是由政策优势来推动建设的。

深圳被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进出口优惠、资金优惠、土地优惠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深圳。

同时,深圳也实现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开放。

这些优势政策被称为“深圳速度”的核心。

2. 发展阶段:逆势而上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国内外有大量企业进入深圳,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同时,深圳通过合资、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深圳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全国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和人才聚集地。

3. 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深圳实现了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提高等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分析1. 创新思维:走在前沿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其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

像深圳科技园区、华为公司、大疆等知名企业都是基于深圳的创新思维而发展壮大的。

深圳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化导向。

深圳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其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导向。

这种市场化导向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让市场的需求决定资源配置,促进创新。

其次是人才优先。

深圳经济特区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保障了人才的发展和需求。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时期,通过各种培训、奖励政策为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一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以建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开启社会转型的中国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为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战略指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主要有四点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一)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区别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是在计划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基础上,引入市场经济并向世界开放的。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通过引进三资企业来引进“管理经验”,为内地经济提供示范。

随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特区逐渐被认为是社会制度变迁和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①深圳在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带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深圳要在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孙久文 张 翱摘 要: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变革的一个时代缩影,造就了充满活力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

新时代赋予了深圳由经济特区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转变的历史使命,总结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有利于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时代的深圳正在以敢闯敢试、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启示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经典案例,是全球最快速和最成功的特区之一。

在40年的时间内,从一个边境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透露出的启示包括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开放政策的灵活性、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和创新的关键地位。

1.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信心深圳建立了国内最早和最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充当了有效监管者的角色。

深圳市一直领导中国政府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改革进程。

政府引导企业家进入市场,并确保企业在竞争市场中自由发展。

不仅如此,深圳政府也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推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创业环境的良好政策,在资本、贸易和人才流动方面提供了便利,使深圳成为中国最具投资和商业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开放政策的灵活性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灵活的开放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和外向开放,不断拓展内外资企业,逐步建立了世界级的产业体系。

深圳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进多元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利用香港的独特地位,开放到海外市场,使深圳成为多种市场和技术的交汇之地。

深圳不断推动自由贸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成为中国经济成功的典范。

3.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深圳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中国企业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企业在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索和在新的市场内尝试,为中国企业家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深圳市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企业家如马化腾、雷军、许家印等,以创造新技术和开发新市场为主导力量,引领中国经济崛起。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和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很好的案例依据。

4.科技和创新的关键地位深圳经济特区也彰显出技术和创新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作为中国最早发起和最全面展开市场经济实践和改革的城市之一,深圳自交通、信息、能源、医药等方面强调技术创新和发展。

此外,深圳的创新不仅是微观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改进,还包括一系列的制度、模式和组织构架。

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印度经济特区(SEZ)是印度政府为吸引外国资本、促进出口和提高就业率而设立的一种经济区域。

SEZ于2000年开始兴起,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SEZ在促进印度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SEZ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当时印度通过新的海关法,对出口企业实施税收和贸易政策优惠。

然而,这只针对出口企业,而没有针对国内企业,所以SEZ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2000年,印度政府通过议案成立了第一个SEZ,其目的是在印度吸引外国投资和出口。

此后,SEZ的数量迅速增加,到2017年底,印度共有232个SEZ,其中115个正在运营。

SEZ将生产和服务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经济区域。

在SEZ中,企业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工业和商业用地、免费的基础设施和各种福利。

SEZ还提供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和出口商的政策和程序,例如便利的海关便利制度、放宽的法规制度和快速办理的审批服务。

随着SEZ的增加,出口额和就业率也大幅增加。

然而,SEZ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SEZ的土地获取问题。

政府往往需要收回土地,以便为SEZ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用地。

此外,SEZ的土地收购也面临着农民和居民的抵制和反对。

SEZ的发展还面临法律和行政程序的许可和规范性问题。

在印度,许多SEZ项目还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也很大。

SEZ的发展历程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区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共同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是推动经济特区发展的关键。

此外,法律制度和行政程序也必须完善,以确保经济特区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充分考虑。

最后,特别关注土地收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特区必须在保护国民利益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SEZ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也为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区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56页PPT文档

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56页PPT文档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4、“特”出的成就
深圳特区30年传奇巨变
深圳的经济地位(2009)
本地生产总值:880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上海、北京、 广州)。
工业增加值:3430亿元,居第四(上海、苏州、天津)。 地方預算內财政收入:800亿元,居第三(上海、北京),其中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2、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回顾
1980年8月,全国人大立法批准设立经济特区。
1981年3月,成为升格为副省级市。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 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
(3)要特在以公平正义为旗帜, 有效地打击贪污腐败。
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人民批评和 监督政府,割掉权钱交易的纽带、 有效遏止所谓“权贵资本主义” 滋生与蔓延。
(4)要特在更广泛地吸引人才上。
深圳可以说是中国最年轻的大 城市,也是一个在中国不多见的 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只有充分 发扬立市三十年来的优秀传统, 揽八方英才、聚天下精华,才能 使城市的血脉中永远有着源源不 断的新鲜血液。
2019年,《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2019年,深圳市实行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改革,在探 索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2019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 发展,协调发展”。
2019年,深圳地铁正式通车,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拉 开序幕。
税收占比重达9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2亿元,居第四(北京、上海、广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感悟随笔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感悟随笔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感悟随笔
摘要:
一、引言: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参观背景介绍
二、
正文:
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1.经济特区设立的历史背景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是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当时,国内外环境严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

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经济特区,旨在探索一条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路子。

2.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0-1990):以吸引外资为主,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第二阶段(1991-2000):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阶段(2001至今):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国际化、创新型经济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创新驱动优势。

3.厦门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厦门经济特区不断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感悟】
参观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我深感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国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厦门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要继续发扬创新发展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结尾】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参观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202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的四十周年,回顾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感敬畏与自豪。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特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圳特区将继续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回顾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1979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当时的深圳是一个渔村,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

然而,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深圳深受改革的红利,迅速崛起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经济发展是深圳特区最引人注目的方面。

深圳特区率先引进外资,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建设了一大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深圳特区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此外,深圳特区还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和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深圳特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二、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当前,中国正加快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圳特区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打造先行示范地。

未来,深圳特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首先,深圳特区将致力于加强创新能力,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重要枢纽。

特区将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巨头,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

其次,深圳特区还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外资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加开放世界级的经济平台。

特区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另外,特区还将关注民生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最后,深圳特区还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效果。

一、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始于1978年,这一年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并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

其中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引入,这一政策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与起步:1980年代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经济特区。

这些特区允许外国投资和自由贸易,吸引了大量外资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出了“三步走”战略,即逐步实现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开放政策改革。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作为加入WTO的条件,中国同意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

这一决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

四、改革开放的深化:2000年代以后2000年代以后,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私有化、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五、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并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然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不平等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及相关知识

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及相关知识

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及相关知识一、引言经济特区是指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而在特定区域内实行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及相关知识。

二、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1. 中国深圳经济特区: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是全球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成立于1980年。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也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其他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经济特区外,中国还设立了多个其他经济特区,如珠海、汕头、厦门等。

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分别为珠海经济特区(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1980年)等。

这些特区的设立旨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吸引外资,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3. 其他国家的经济特区: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设立了许多经济特区。

例如,印度的孟买经济特区(1970年)、韩国的釜山经济特区(2004年)、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金融区(2006年)等。

这些经济特区的设立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三、经济特区的相关知识1. 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通常享有一系列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如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土地使用权等。

这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旨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2. 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经济特区的设立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引进外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经济特区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3. 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经济特区的政策和经验,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4.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自由贸易区模式和特殊经济区模式。

自由贸易区模式主要以贸易为核心,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吸引外资;特殊经济区模式则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制度安排来吸引外资。

5.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启示

也严 重不足 ,极大地 影响 了特 区 的建 设。深圳市政府
于 18年实行价格体制改革 ,提 出 “ 92 以调为主,调放结 合 ,分步理顺价格体系与价格体制”的物价改革方针, N18年 ,除粮油 肉等九种商品外 ,其它商品价格基本 94 放开。第三 ,实行工资制度改革 。以端掉 “ 铁饭碗 ”为 突破 口,从企业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工资制度改
改 革开 放前 ,深 圳经 济 特 区 的前 身 宝 安县 。 由 于长期实施 “ 治边 防”政 策和贯彻 “ 政 以阶 级斗争为
纲”,造成经济落后 ,人 民生活贫困,与一河之隔的繁
荣 香 港 形 成 鲜 明对 比 , 以致 成 为 逃 港 最 严 决定打开 国门时,果断选择毗邻香港 的深圳
经济特 区充分 发挥 了 “ 试验场 ”、 “ 口”、 “ 头 窗 排
兵 ”和 “ 范区 ”的作 用 ,在建 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 济 示
深圳经济特 区一建立 ,就开展 了大规模 的城 市基
础设施建 设,实行对 外开放 ,因此 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
体制 的进程 中 “ 出一条 血路 ”,其 经济 总量 以年均 杀 2.% 5 8 的速度跃居全 国大 中城市前列 ,从昔 日一个边 陲
口,首先在工资制度 、基建体制 、价格 体制 、劳动用工 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 、计划 管理体制 以及政府机构等方 面进行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上述多项 改革 以单项改 革 为突破 口,逐渐形成配套 改革,从而扫除 了特 区建设
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2 1年5 00 月,国务院批复 同意深圳经济特区范 围扩展到全 市,深 圳开始迈入大特区时代 。此时回顾总结深圳经济特 区3 0
2 0 唐向 1 0・ 1 《 》1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改革开放40多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为整个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全国经济体系整个升级换代的代表。

追寻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开放方针,后来于1980年12月首批启动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经过几十年的开拓和建设,现今的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市。

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成长,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城市的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创造了世界级的高品质。

深圳的变化就好比翻开一张老照片,再对比现在的发展状态,简直成了两个世界的区别。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改革的勇气和创新,同时还得益于政策的优惠和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

深圳经济特区所贡献的经济数据也是惊人的,从1980年到2019年,深圳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31000元/人,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深圳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至今依然保持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成长速度。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深圳成功的改革经验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国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化下全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深圳以创新为主导,深圳商业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等方面节节攀升,始终保持着全球经济体系下的领先地位。

深圳特区的经济转型,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也为其他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

深圳的成功经验,不在于了解、抄袭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模式或理论,而在于自己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

因此,深圳的成功也为其他中国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深圳的发展经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再创造。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风险暴露,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深圳需要继续保持了不起的竞争力,不断创新和改革,维护和提升全球化时代下的竞争优势。

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探讨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特区的兴起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79年,中国宣布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经济特区以更为灵活的产权经营方式、更为便利的税收、关税和行政审批机制,鼓励外商在境内投资,注入技术和资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经济特区建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通过去除土地自然资源使用、企业注册以及外汇管制等一系列障碍,大胆尝试市场经济体制,开拓了国际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逐步转向高科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经济模式。

二、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自经济特区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以来,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难以计数。

作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经济特区364个,实际利用外资2.5万亿美元。

特别是在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特区的支持下,中国成功地迎来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顺应科技进步、信息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中国。

同时,中国经济特区也成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战略。

特别是在“走出去”加速的今天,中国企业吸收了外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同时,也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带向更广阔的地域,让中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

三、经济特区的经验和启示那么,发展经济特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呢?首先,我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程验证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最创新的经济形式。

特区在建立之初就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基本原则,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外资,提高产业竞争力。

这在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中是具有颠覆性的。

此举使得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这经济特区创办的那些事儿。

我啊,对这事儿还真挺有感触的,因为我家就住在深圳附近,从小就听长辈们讲深圳的变化,那可真是像听传奇故事一样。

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去深圳走亲戚。

那时候的深圳啊,说实在的,和现在比起来,那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一路上,爷爷开着他那辆有些年头的小汽车,沿着公路慢悠悠地往前驶。

车窗外的景象,大部分都是些低矮的房子,有的还破破烂烂的。

路上的行人也不多,大家都不慌不忙的。

到了亲戚家,那是在一个不算大的小区里。

亲戚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屋子不大,但布置得挺温馨。

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聊起天来。

我好奇地问叔叔:“叔叔,我听说深圳是经济特区,这是什么意思呀?”叔叔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小机灵鬼,这经济特区啊,就是国家划出一块地方,给它一些特殊的政策,让它能更快地发展经济,就像给它施了魔法一样,让它变得越来越厉害!”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想着:这魔法可真神奇啊!那时候的深圳,商场也不多,我们逛街的时候,能选择的东西也有限。

我看中了一个小小的玩具汽车,特别想要,妈妈就给我买了下来。

我开心得不得了,拿着玩具汽车在大街上跑来跑去。

路上碰到了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我们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其中一个小朋友好奇地看着我的玩具汽车,说:“哇,这个玩具汽车好漂亮啊!我都没见过呢。

”我得意地说:“这是我妈妈在商场给我买的,可好玩啦!”小朋友们都羡慕地围着我,眼睛里闪着光。

后来啊,随着我慢慢长大,去深圳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每次去,我都能感受到深圳的变化。

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座座拔地而起。

商场也变得越来越大,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街道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行色匆匆的,好像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着。

有一次,我又去深圳看望亲戚。

这次,亲戚家搬到了一个高档小区里,房子又大又漂亮。

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高楼大厦,不禁感叹道:“深圳变化真大啊!”亲戚笑着说:“是啊,这经济特区的发展就是快,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机会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特区创办历程的简要回顾及启示作者:刘林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7期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创办精神先行示范区作者简介:刘林,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宝安分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6.176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为中国经济突围和国家转型创设了“试验场”。

作为经济特区奇迹的一部分,其创办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外开放的早期探索,对当下先行示范区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场”创办的。

对当时国内外发展状况的观察和反思是经济特区创办的重要思想认识前提,党中央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方向选择时的关键抉择是经济特区创办的决策依据。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带给国家巨大损失,对这场在任何意义上都称不上“革命”的反思,让举国上下都意识到僵化的老路已经走不通,呼吁纠正“极左”错误路线,尽快从贫穷落后境地摆脱出来。

中央领导人也在反思历史和现实,积极酝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7年11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地方考察第一站来到广东,针对考察中了解到的农业、工业、外汇、逃港、按劳分配、口岸工作、侨务政策等等问题,他对广东地方领导人说:“有些需要自己解决,有些需要中央解决,中心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問题。

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

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

” 这一针见血地判断,为他后来倡议建特区以及中央批准创办经济特区埋下了伏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思索,全国人民在思索。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打开了空间,只有思想解放才能冲破僵化体制的束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让人们看到中外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促使中央开始酝酿对外开放。

1978年,在国际局势尤其是东西方紧张关系趋于和缓的情况下,我国的外部关系得到改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国家先后派出多个高级别代表团赴外考察,访问了50多个国家,过去长期对西方不实宣传所形成的偏见,在西方发达经济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大家普遍认识到过去这么些年我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紧迫感油然而生。

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先后访问了日本、新加坡等亚洲七国,隔年初又出访了美国,为我国争取有利的和平发展环境的同时,他也切身感受到“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系列出访和考察,对我国对外开放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是经济特区得以创办的直接渊源。

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国内外巨大差距产生的鲜明对比,让大多数中央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大方向酝酿接近成熟,再加上基层一些地区自发的改革和探索注入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已是水到渠成,下一步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突破口,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1978年上半年,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考察结束后,建议中央在广东宝安、珠海兴办出口商品基地。

同时为加强领导,办好上述两基地,建议提高两县行政层级,直属省管理。

以此为起点,经过蛇口工业区大踏步试验和出口特区的探索,最后正式定名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从萌芽到正式创办的两年左右时间,是冲破束缚的过程,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是敢闯敢试的过程,是探索前进的过程,是学习先进的过程,是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试办出口商品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持服务好香港、澳门,广东相继建设了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定向出口港澳。

宝安、珠海,虽然紧邻港澳,但出于政治边防需要,未能被纳入出口生产基地。

尽管如此,因为宝安有四千多亩插花地在香港新界,农民过境耕种之外,也与香港互市,以换取些许生活必需品。

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宝安经批准实行了“三个五” 及“小额贸易” 政策。

这些带有对外开放特征、实践上为宝安干部群众所欢迎的特殊政策起了大作用,客观上帮助宝安较为顺利地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有利政策一度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向洋、慕洋、靠洋”“走资本主义道路”,推行该政策的干部也被批斗,宝安对外开放的早期探索被迫中断。

十年浩劫结束后,宝安基层主张恢复该政策,学习香港新界地区发展经济的做法,并不断向前来调研的中央、有关部委和省领导反映和呼吁,逐渐让宝安、珠海建立出口商品基地趋于现实。

1978年5月,经过一个多月在香港、澳门的考察学习,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港澳经济之所以发展的好,关键是开放引进了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遂建议中央学习港澳做法,建设出口基地,吸引港澳资金到就近的宝安、珠海,实现对外生产、加工,吸引港澳游客过来游览观光。

调整宝安、珠海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县改市,二是提升两地行政层级。

上述建议设想超越了以往出口商品基地的旧框架,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有了明显的改革开放特征,为经济特区创立作出了有益探索。

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酝酿创办经济特区踏出的第一步,而改革力度更大、影响更广的蛇口工业区在时序上要晚于出口商品基地。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设想,要求“抓紧时机把两县建设好,充分利用港澳,发展对外贸易,吸收港澳同胞和华侨资金,合建工厂、农场和其他事业。

”3月将两县正式升格为市,实行双重管理。

(二)创办蛇口工业区在通往经济特区的道路上,蛇口工业区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尖兵作用,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堡垒重围冲出的先导力量。

1872年,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成果,香港招商局的前身轮船招商局成立,这家标志性企业在我国民族工业、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挥了独特历史作用。

1978年6月,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赴港检查香港招商局工作,时间2个月。

考察期间,袁庚发现香港工业地价已经非常贵,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反,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宝安不缺土地资源,不缺劳动力,招商局船只还有无需检查和办手续就可以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往来的便利,由此他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在内地就近建立一个出口加工基地。

回到北京后,他把香港考察情况包括在内地建工业区的设想向部领导作了汇报,交通部党组认为这符合中央对港方针,有利于进一步办好香港招商局。

10月以交通部党组名义请示中央,要求扩大招商局的经营自主权,将其经营方针调整为“立足港澳、背靠内地、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

”中央批准同意交通部请示并鼓励“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为落实好中央批示精神,交通部委派袁庚主持香港招商局日常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调研准备,宝安蛇口被香港招商局选作建工业区的理想之地。

广东省和交通部向中央联合提交《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提出:“招商局初步选定在宝安县蛇口公社境内建立工业区,以便利用内地较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又利用国际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1979年1月31日李先念、谷牧副总理与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袁庚当面研究并批准同意该报告。

2月2日,谷牧副总理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招商局在蛇口办厂除了地方行政外,其余如纳税、海关进出口税等经济问题,参照香港政策办理,给了蛇口工业区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空间。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最终选定的起步面积是2平方公里左右,蛇口工业区的批准创办,为中央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奏响了序曲。

(三)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就在宝安、珠海建设出口商品基地,蛇口工业区陆续获批后不久,率队在汕头调研的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1979年2月21日向省委提出报告建议在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

效法“亚洲四小龙”的自由港、出口加工区,在汕头选定一块区域,打破旧框框,适当放权,发挥汕头劳动力优势,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优惠税收,探索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办法,三、五年就能扭转落后被动局面。

吴南生的提议迅速得到省委班子一致同意。

省委还认为出口加工区可以扩大到汕头、宝安和珠海同时搞。

于是“先行一步”有了确定的对象和可操作性方法,剩下的问题是得到中央授权批准。

4月初,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报中央汇报稿。

决定向中央提出8个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中心意思是向中央提出允许广东“先走一步”。

并建议将宝安、珠海和汕头的礐石、达蠔三地划为“对外加工贸易合作区”,参照国际惯例开发经营。

4月5日至28日,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

期间广东、福建两省请求中央适度放权,让地方有更多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加快发展。

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支持,邓小平同志说:“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利用华侨资金、技术,包括设厂,这样搞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因为我们赚的钱不会装到华国锋同志和我们这些人的口袋里,我们是全民所有制。

如果广东、福建两省八千万人先富起来,没什么坏处。

” 至于广东提出的三地办出口加工区的名称问题,邓小平同志建议:“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这便是“经济特区”名称的由来和简称。

具体怎么办,邓小平同志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7月20日,中发[1979]50号文发出,中央正式对广东、福建放权给政策。

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支持改革两省经济管理体制,决定试办出口特区。

同时,拟在中央层面组建协调小组,保证特殊政策有效落实。

8月,国务院组建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领导。

50号文的出台,标志着特区创办的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的思路更加清晰。

同时,广东在试办出口特区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办好特区的认识,也清醒地看到不少思想体制障碍,并把他們集中归纳到12月16日向中央就筹办“出口特区”工作的专题汇报上。

主要有:一是建立特区必须采取“一快二宽”的方针。

“一快”就是看准了的立即动手,大胆放手。

“二宽”就是要给予投资者足够优惠,以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要坚决克服极左路线的干扰影响。

二是把办特区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用建立特区这种形式具体和集中地体现中央关于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速度的精神,对外释放开放强烈信号,对内统一认识。

同时为更好体现中央办特区初衷,发挥特区更大作用,“出口特区”的提法不能全面反映特区的功能,建议改为“经济特区”,更能反映其在经济领域多方面改革试验区功能,同时也与海外类似做法做了区别,表明这个特殊经济区的前提是它的社会主义属性。

而且新时期的经济特区不同于根据地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也将有别于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和澳门,不是政治特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