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最大3味药

合集下载

《中药基础知识教材》课件模板

《中药基础知识教材》课件模板

1钱=3克
4、煎服法
煎药法 用具 用水 火候 方法
砂锅,忌铁锅
水质纯净,漫过药物2-3cm 先武后文
先加水400ml煎取200ml药汁, 再加水300ml煎取100ml,与 前药汁混合,分两次饮服
煎服法
三七、琥珀
冲服
先煎 附子、石决明
阿胶、芒硝
烊化 (溶化)
特殊 煎药法
包煎 辛夷、车前子
后下 砂仁、钩藤
【作用】
1. 升浮药: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2. 沉降药: 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
【影响因素】
1. 性味
辛、甘、温热 —— 升浮(阳) 酸、苦、咸、寒 —— 沉降(阴)
【影响因素】
2.质地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朱砂 :镇心安神 — 心经 杏仁 :肺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大肠经
毒性
【古代认识】 1.“毒”是指药物的偏性。 2.“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
【现代认识】 “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毒原因】
1. 服用过量或长期服用; 2. 炮制或配伍不当; 3. 药不对证; 4. 体质因素。
【临床应用】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配伍
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降低疗效—相恶 消除毒副作用—相畏、相杀 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麻黄 大黄 生姜
人参
相须 桂枝 相使 槟榔
相杀 半夏
相畏
相恶 莱菔子
禁忌
【配伍禁忌】

栀子毒性研究进展

栀子毒性研究进展

栀子毒性研究进展方文娟;苗琦;罗光明【摘要】栀子作为药食两用药材,应用十分广泛.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肾毒性、肝毒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从栀子毒性的古今述要、栀子主要成分、毒性、影响栀子毒性的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今后对栀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栀子;毒性;减毒;栀子成分【作者】方文娟;苗琦;罗光明【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栀子(Gardem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的常绿灌木。

临床用药使用其干燥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浙江、广东等地。

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之功能[1]。

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目赤肿痛,血热吐衄,火毒疮疡;也可外治扭挫伤痛。

近年来药食两用的栀子应用十分广泛,是临床常见的保肝利胆药。

与之相随的,对于其毒性的报道也逐渐引发关注,所以对栀子毒性以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很有必要。

本文从栀子毒性的古今述要、主要成分、毒性、影响其毒性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其毒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栀子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1 栀子毒性的古今述要栀子,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在此书中还未言及其毒性作用[2]。

汉代《名医别录》曰:“大寒,无毒”,也未有关毒性方面的描述。

同时代的《伤寒论》中仲景云:“旧有微溏者,勿用”仅对适应症进行了进一步补充,未论及毒性。

明末《医宗必读》指出栀子“大苦大寒,能损胃伐气,虚者忌之”[3],已从损伤脏器方面对栀子的毒性进行了描述。

有毒植物(3)

有毒植物(3)

京大戟的研究进展摘要:京大戟是大戟科的有毒植物,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峻下逐水药,常用于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本文主要从京大戟的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京大戟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大戟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峻下逐水药,性寒,味苦,有毒。

归肺、脾、肾经。

临床上常用于胸膜炎积水,晚期血吸虫腹水,肝硬化腹水及精神分裂症等[1]。

本文从京大戟的生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对京大戟的研究进展作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京大戟提供参考。

1 生药学研究1.1 本草考证自古以来大戟在我国分布甚广,南北皆有。

本草记载产于江苏、山西、安徽、江西等地,这些地区使用大戟的历史比较悠久,与今天主产区基本相符。

因各种大戟来源于不同科属和物种,故其性味、所含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宜分别使用而不应混称混用。

1.2 性状与鉴别京大戟呈不整齐的长椭圆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直径1.5~4㎝。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

顶部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

气微,味微苦色。

1.3 生物合成研究京大戟生长慢,种子数量少,繁殖受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难以满足人们对该药材的需求,萜类成分为很多大戟属植物的活性成分。

勇应辉等通过实验表明大戟内生真菌镰刀菌E4和E5菌株能促进大戟组培苗的生长并提高其炼苗成活率。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是植物合成萜类的主要关键酶之一,曹小迎等利用基因工程首次克隆了药用植物大戟hmgr基因的cDNA片段,为从京大戟中克隆HMGR的全长基因进而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大戟中的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作了必要的前期准备。

[2]2化学研究京大戟化学成分研究比较少,最早的研究报道见于1996年,有文献报道大戟根内量最大的二萜为异大戟素;量最大的三萜为大戟醇。

为何说“是药三分毒”

为何说“是药三分毒”

为何说“是药三分毒”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10期“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从古至今似乎已经得到公认。

但对此论的理解还得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说明:其一是不少药物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其剂量,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其二是即使服用无毒的药物也不宜过量,否则亦会发生中毒;其三是用药必须对症,对症下药可治病,否则就会起“反作用”。

“是药三分毒”这说法始于古人之言,《素问》中也有将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的论述,实践证明,西药也属于“是药三分毒”之物。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加以解说。

药本含“约”,不可乱用药字的繁体为“藥”,简体为“药”。

中药以草本植物占多数,故其部首均为“艹”,繁体“藥”字,是“艹”+“樂”(乐),含有解除痛苦、恢复快乐的意思。

简体“药”字是“艹”+“约”,乃提醒药物皆有“三分毒”,使用中应有所“约束”。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意思是用药治病,要掌握适当的度,要至约而止,不可过度,不然有伤正气。

其余的要靠饮食养扶正气,使之康复。

“药”可治病,人所共知,不必赘言。

而“药”字还含有对人或动物的“毒害”和“杀伤”的意思,比如火药、炸药、弹药、杀虫药、灭鼠药等,就包括“毒杀生灵”和杀灭害虫之物。

人服毒自杀叫做“仰药”或“仰药自尽”。

可见,“药”便含有“毒物”(名词)和“毒死”(动词)的含义。

“以毒攻毒”,古今皆需不少中药和西药是采用其毒性来治病的。

治疗心力衰竭的洋地黄是利用其“毒苷”来强心,“毒性”即“药性”。

中药乌头是古代的箭毒,关公就是中了乌头箭毒而施行了“刮骨疗毒”手术的,然而,乌头同时是一味治病的良药,乌头及其根旁的附子,乃回阳救逆的佳品;还有一种箭毒制剂是毒毛旋花子毒素,此“毒素”也是救治急性左心衰竭之良药。

中药学中药的分类方法是

中药学中药的分类方法是

中药学中药的分类方法是
一、按来源分类1. 动物药:以各种动物的身体部位或分泌物为药,如牛黄、龟板等。

2. 矿物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磁石等。

3. 植物药:来源于植物,又分为根、茎、皮、木、花、叶、果实、种子等。

数量最多。

二、按性味分类1. 寒性药:有清热凉血的功效。

2. 温性药:能温暖经络,收敛止泻。

3. 平性药:不寒不热。

4. 热性药: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三、按功效分类1. 风寒药:驱散外感风寒。

2. 清热药:用于实热证。

3. 滋阴药:补养阴液。

4. 固涩药:治疗泄泻。

5. 化湿药:祛除体内湿气。

四、按治疗部位分类 1. 解表药:治疗表层证候症状。

2. 清热药:主治热症。

3. 益气药:用于气虚证。

4. 活血药:活血化瘀。

五、按药性分类 1. 毒性药:过量可产生毒性反应。

2. 非毒性药:使用适量基本无毒性。

六、按化学成分分类1. 生物碱类:如茱萸碱、青黛碱等。

2. 糖类:如葡萄糖、糖苷等。

3. 酚类化合物:如大黄酚等。

4. 酸类:如阿魏酸等。

5. 蛋白质和氨基酸类:如猪牙皂蛋白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从多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药属性,指导临床应用。

进行分类研究也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医】中药不宜久服且含毒性的3味药

【中医】中药不宜久服且含毒性的3味药

【中医】中药不宜久服且含毒性的3味药!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温和,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

但是,“是药总有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

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的中药,更应引起注意。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赤丹、汞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汞含量高,有安神镇惊、清心解毒之功效,是历代中医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要药之一。

同时,许多著名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朱砂,如治疗心悸、怔忡、不眠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治疗癫狂、耳鸣的磁朱丸;治疗中风的安宫牛黄丸、活络丹等。

但是,此类药物若长期或者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生精、心血管、泌尿等系统造成危害。

汞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急性朱砂中毒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朱砂中毒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对肝脏损害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对神经系统影响,表现为头皮麻木、视物模糊、睡眠不安、躁动多言、言语不清、易怒、胆小、幻觉、行动怪僻;后期可出现意识淡漠、朦胧以至意识丧失、肌肉震颤等症。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心律紊乱、血压下降。

心电图出现ST段下降、T波高尖等;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对泌尿系统影响,可以引起肾小管上皮肿大、坏死,出现尿少、浮肿、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甚至少尿或无尿,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雄黄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

目前我国药典中含雄黄成方26个,内服制剂24个,常用复方制剂有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牛黄清心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小儿化毒散等。

这些制剂均含有雄黄,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雄黄中含砷成分的积蓄,这种积蓄会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其表现首先是皮肤损害,另外可引起肝、肾、造血系统等多脏器损害。

乌头乌头别名五毒根,主产于西南地区。

喝中药时,这三个禁忌要注意

喝中药时,这三个禁忌要注意

喝中药时 ,这三个禁忌要注意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也更偏向于选择见效快且服用方便的西药,然而西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优势固然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治疗弊端,相对而言,我国传统中药治疗方法能够在起到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对于患者机体所产生的药物副作用,发挥更为温和的治疗效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不少患者的治疗首选。

关键词:中医;中药;注意事项不少人对于中药存在无任何副作用的片面认知,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完全正确,由于中医治疗方法所应用到的原材料均取自于自然,相对来说更为温和,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就更小,但是不当的药物服用方式以及不当的药材之间的配比也很有可能会给患者的健康问题带来负面影响。

既然当前社会对于中医治疗的重视度正在逐渐提升,作为中医治疗诸多方案当中处于主导作用的中药治疗,更应该要被我们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为了避免社会群众在服用中药时由于存在错误的药物服用行为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引发毒副作用,本篇文章就中药服用禁忌展开论述。

1服用中药期间注意药物成分与日常饮食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少患者可能深有感触,在开具中药方之后,医生会提醒他们在服药期间不要吃白萝卜、不要喝绿豆汤等等,怕这类食材会具有解药性,从而使药效消散。

这样的话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在中药饮服用期间,我们是否应该要注意日常饮食的摄入?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发挥不同治疗功效的药物其实是有与其对应的饮食禁忌的,所以在就医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要在开具药方的当下询问医生此种药物的具体类型及功效,方便做好药物服用期间的饮食禁忌。

在服用温补类中药的期间,确实是需要避开白萝卜,因为白萝卜属于寒性食物,会消耗药物能量,从而导致药效降低。

尤其是药方当中含有人参时更是需要避开萝卜,人参具有补气的功效,而萝卜具有消气的功效,药性相抵反而会导致人生药性减弱。

发挥健脾养胃功效的中药不能与不易消化的食物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肠胃造成负担,影响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肠胃功能本就已经慢慢减退的老年群体,也同样需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规避此类食物,否则容易加重肠道负担。

白花丹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白花丹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白花丹药材名称:白花丹[毒]拼音名称:BAIHUADAN别名:山坡苓、假茉莉、总管、干里及、鸟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榔、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火灵丹、猛老虎科属: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全年可采。

产地: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辛、苦、涩,温。

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

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中成药:共有2种中成药使用白花丹:驱白巴布期片丹绿补肾胶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涂擦。

注意事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附方:1、治风湿关节疼痛,腰腿扭伤: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

(《云南中草药》)2、治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一两;或加瘦猪肉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3、治跌打损伤:白花丹鲜叶一握捣烂,酌加热红酒,摩擦伤口周围。

(《福建民间草药》)4、治跌打扭伤,蛇咬伤,恶疮:白花丹鲜叶三至四片,与它药配合捣烂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钟除去,以免局部起泡。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5、治肛周脓肿,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窝织炎,疖肿:鲜白花丹适量捣烂,用双层纱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痊愈。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6、治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

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丸大,蒸熟,晚间睡醒服一丸。

(《岭南草药志》)7、治疟疾:白花丹鲜叶七至八片,揉烂,于疟疾未发前两小时缚在手脉上(待有烧灼感时取去)。

(《福建民间草药》)8、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一握,稀饭一撮,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一次。

(《福建民间草药》)9、治厚皮癣:白花丹茎叶捣烂擦。

(《广西药植图志》)10、治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五钱至一两,酌加猪瘦肉,水炖服。

是药三分毒,中药照样伤肝

是药三分毒,中药照样伤肝

是药三分毒,中药照样伤肝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张昕医学指导/邸东华(沈阳药科大学讲师)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的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在看病时也会首选中医中药。

事实上,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药物性肝损害分两类【本刊记者】中药的安全性很少受到质疑,但近几年中药的不良反应却时有发生,严重的还可以导致肝损伤。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15岁女孩因脸上起青春痘非常自卑,吃了几个月祛痘中药,结果痘没见少,人却越发没劲,恶心厌食,皮肤和眼睛都开始发黄。

送到医院时,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

看来,中药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全。

【邸东华】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

但既然是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尤其在超剂量、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而药物性肝损害就是其中之一。

国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中,中药也是常见的因素之一。

绝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中药也不例外。

无论是中药导致的肝损害,还是西药化学药导致的肝损害都分两大类,第一类是药物本身或者药物代谢产物直接损害到肝细胞里面的结构,这个是中毒引起的机制;第二类是特异质性的肝损害,不是药物直接伤肝,而是药物作为半抗原经过体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加工,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

能引起肝损害的常见中药【本刊记者】大多数人都因为缺乏药理知识而盲目用药产生不良反应,那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能引起肝损害的比较常见的中药有哪些?【邸东华】我们先说说单味药。

常见的包括:1.黄药子。

抗肿瘤的病人,比如乳腺癌的病人会用到这种药,有明确的毒理性研究证明它有肝损害,也有临床病例报道。

2.雷公藤。

它在临床上也有抗肿瘤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它对肝的损害也是非常确切的。

3.何首乌。

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它是可以用来生发,让白头发变黑的一味药材,何首乌导致肝损害的报道也比较多。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三章泻下药概述【性能特点】药性沉降,主归大肠经。

【含义】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或有清热泻火,或有逐水退肿等作用。

部分药还兼有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

【适应证】1.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2.部分药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配伍】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

【使用注意】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易伤正气及脾胃,故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一节攻下药【性能特点】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

【适应证】实热积滞证。

部分药物可用于温热病、脏腑火热证等。

大黄【药性】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性能特点】苦寒泄降,作用强烈,素有将军之称。

入脾胃大肠,既善通肠泄热、攻积导滞,又能导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促进黄疸消退。

入心肝血分,既善泄血中实热火毒而凉血止血解毒,又能通利血脉而活血化瘀。

1【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应用】(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曰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瘾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配伍】大黄配芒硝: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千姜:大黄苦寒,功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

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0g,热结重症用15~20g,生大黄泻下力强,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2021年整理)三叶青

(2021年整理)三叶青

三叶青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叶青)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叶青的全部内容。

三叶青三叶青又叫蛇附子,为蔓生藤本植物,全草均可入药,以地下块根和果实的药用效果最好。

三叶青每年5月份开花至秋季未结果,花期较长,果实为绿豆般大小,色泽鲜红艳丽,味甘、性凉,具有滋补功效,属极品.药用三叶青为地下块根的干品,形状以椭圆形居多,也有呈葫芦状而得名,真晶三叶青应是形状、大小不一的。

三叶青药用质量的好坏不在于其大小、而在于选择适当的采挖时间,每年的冬至—惊蛰期间采摘的质量最好(休眠期),此时采摘的三叶青块根,经检测淀粉含量在70%以上,药用效果最好。

•1形态特征•2药品简述•3生长习性•4物种分布•形状鉴别•显微鉴别•5常用选方•6药用价值•7抗癌效果•提取制剂•抗肿瘤应用•疗效判定•临床病例•8药材栽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三叶青- 形态特征三叶青图册三叶青多年生草质攀缘藤本,长3~6m.块根纺缍形、椭圆形至卵圆形,单个或数个相连呈串珠状。

茎细弱,具纵棱。

卷须与叶对生,有分枝。

叶互生,叶柄长2~3cm,掌状复叶,小叶3,小叶柄长3~5mm,小叶片狭椭圆形至狭卵状椭圆形,长3~7cm,宽1.5~3cm,中央小叶较两侧者略大,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渐狭,两侧小叶基偏斜,叶缘具刺状疏齿,两面均无毛,或仅在下面中脉上被毛。

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萼齿小,卵形;;花瓣4,卵形,外面顶部有角状突起,花盘明显;雄蕊4,雌蕊1;柱头4裂,星状开展。

浆果球形,熟时红色。

花期5~8月,果期8~10月。

蒙药服用期间的常见问题

蒙药服用期间的常见问题

蒙药服用期间的常见问题内容简要:蒙古族传统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开发前景非常广泛。

民族医药来自于实践,蒙古族在长期的抗病抗争中,积累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医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医药理论。

在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药物在人们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蒙药是一种纯天然的中药,它起源于大自然,具有药源丰富、操作简便、疗效好、无副作用、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

由于蒙医用药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服用药量、时期方面颇有见解,对此本科普纠于蒙药服用期间常见问题作简要指导,有助于临床与患者进一步了解蒙药用药事宜。

1蒙药类型及用量在临床上使用蒙成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剂型,一般情况下使用的药物都是单数的,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服用的次数(剂量是以成年人为准)。

而且因为药剂的种类不同,所以在吸收和分散上也不一样,所以效果也就不一样了,药剂的种类不同,药剂的种类也会影响到药剂的效果,同时药剂的配制也会影响到药剂的效果。

注意蒙成药的服法,可使蒙成药的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经济、合理。

蒙成药剂型有汤剂(煮散)、散剂、丸剂、胶囊剂、软膏剂、贴膏剂等[2]。

此外,蒙药服用也与体质量有关联,对于不同体质患者其对于蒙药耐受程度均有不同,而蒙药用量也与此随之而变;在蒙药应用原则上,对于强壮体质者其蒙药剂量理应大于体质较弱群体,而老年人群与幼童其药量则当偏少于强壮体质者;此外蒙药在男女用量也有所区分,具体为女性用药剂量则会比正常男性要少;蒙药在病情及体质变量方面与中医药相近,亦与中医药辨证施治原则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此选择正确用药方式及药量把控极为重要。

汤剂(煮散):汤剂是一种液体剂型,主要是将一些药物的粗粒放入水中,然后加入水中,加入水中,然后去渣取汁。

中药复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复方中多组分的协同作用和特征。

本发明具有液相吸收快、见效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狼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狼毒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狼毒药材名称:狼毒拼音名称:LANGDU别名:川狼毒、续毒、绵大戟、山萝卜、闷花头、热加巴、一扫光、搜山虎、一把香、药罗卜、生扯拢、红火柴头花、猴子根、断肠草科属: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

产地:产于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苦辛,平,有毒。

归肺经。

功效:逐水祛痰,破积杀虫。

中成药:共有4种中成药使用狼毒:结核灵片祛风湿止痛散优福宁胶囊凉血退热排毒丸结核灵片结核灵片应用: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醋磨汁涂;或取鲜根去皮捣烂敷。

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春、秋采挖,去茎叶、泥沙,晒干。

炮制工艺:生狼毒:用水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醋狼毒:取狼毒片加醋拌匀,稍闷,待醋吸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

(每100斤狼毒片,用米醋20~30斤)现代研究:1、化学成份:瑞香狼毒的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

可能还含蒽甙。

狼毒大戟根含树脂10.46%及1~2%硬性橡胶。

2、药理作用:从瑞香狼毒根中提得一种狼毒甙,原称川狼毒素的抗菌物质,并称其毒性很低。

狼毒煎剂灌胃6克(生药)/公斤,可提高小鼠痛阈20~50%(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

叶、根中可能含有蒽甙,能增强小肠蠕动,可治疗便秘。

狼毒大戟的根可用以杀蛆,灭孑孓。

20%的煎剂对麻醉犬的呼吸、血压及离体蛙心、肠管均无甚作用。

临床应用:1、治疗皮肤病。

取月腺大戟洗净,剥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为止;然后用纱布过滤,药液继续煎煮浓缩至一定粘度,冷后涂布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

或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18G,头5天临睡前内服1片,第6-10天早晚各1片,以后增至旱、中、晚备1片,一疗程为20-30天,个别延长至35天,总剂量7-12G。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2024年最新)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2024年最新)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无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无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无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无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pdf-2024鲜版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pdf-2024鲜版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升浮药多具有 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有酸、苦、咸之味 和寒凉之性。
2024/3/28
9
归经与引经
2024/3/28
归经
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 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2024/3/28
毒性与禁忌的关系
了解中药的毒性及禁忌对于确保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有毒中药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并密 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同时,还应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和饮食禁忌等原则,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11
03
中药分类与功效
Chapter
2024/3/28
12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用法
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2024/3/28
25
05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Chapter
2024/3/28
26
中药的炮制方法
2024/3/28
01
净制
即净选加工,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
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霉变或走油的部分
,以达到一定的净度标准。
一般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辛温发散 药更应热服;特殊情况下也可冷服, 如热性病用寒药可冷服;治真寒假热 证用热药可冷服;止血药可用凉开水 调服等。
注意事项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 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 化,影响疗效;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 则;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某 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 ,处方上需加以注明,有先煎、后下 、包煎、另煎、溶化(烊化)、泡服 、冲服等。

是药三分毒?从 “效”与“毒” 谈中药用量

是药三分毒?从 “效”与“毒” 谈中药用量

是药三分毒?从“效”与“毒”谈中药用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那么如何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寻求最佳有效剂量呢?从古至今中药用量一直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且是中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历代度、量、衡的差异,煎煮方法、药材质量等条件的限制,古人并未对“量”作深入的阐释。

现代中药的临床合理用量谨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规定剂量及安全用量,但有时未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临床急需从“效”“毒”的角度阐释中药的合理用量,探究中药的“量效关系”。

01、以效择量古往今来,中医师在遣方用药的策略上各不相同。

有的医家擅长于小剂量治病,如叶天士临证善长运用小剂量温热药,其附子用量范围为七分到三钱 (2~9 g) ,常用七分到一钱 (2~3 g) ,主要治疗阳气虚衰、气机上逆等病证,常涉及脾肾;又如王孟英提出,“重病有轻取之法”,对于危重患者正虚不能大补,药量重反而增加机体负担,影响病情好转,此时则取轻取之法,而重病轻取的前提是辨证精准、药贵对证;再如蒲辅周先生的“轻舟速行”法,祛邪不伤胃气,杜绝邪气乘虚复入。

而有的医家却以大剂量治病,如《伤寒论》炮附子最大用量可至 3 枚,如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仝小林院士团队实测《伤寒论》中 1 枚附子约为 36 g,3 枚折合为现代 108 g,他在《重剂起沉疴》中提出“急病大其治,慢病发作期大其治”,主张重剂治疗疑难重症、急重症,即疾病具有“急”“重”“危难”之特点时,投以重剂,及时扭转病情。

以上医家虽然在遣方用药思路上各不相同,但无不以“效”为先。

为了达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最大疗效,临床中医师经过不断的探索、讨论、总结,综合各种因素,寻求最佳方药用量、配伍等。

其中方药用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产地、药物炮制、方药剂型、煎煮方式,患者体质、年龄,疾病的轻重缓急等。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如何以“效”为出发点选择方药的最适用量? 经过临床探索及经验得出,可以从病、势、证、症、方、药、人等方面出发,即因病施量、因势施量、因证施量、因症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因人施量等,即“以医为本体”与“以药为本体”相结合,综合把握剂量规律,找到剂量范围和病证的最佳适用范围,以求最佳量效关系,提高临床的有效性。

毒性中药饮片用法用量

毒性中药饮片用法用量

47 巴豆 48 甘遂 49 华山参 50 红粉 51 芜花 52 苦木
有大毒 有毒 有毒 有大毒 有毒 有小毒
有毒成分主要是秋水仙碱 ,中毒量为 15~ 45克 凡阴虚火旺者忌服。 报道加大剂量能引起中枢麻痹,注射剂引起过敏或 中毒反应。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用量。 因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及孕妇忌服。 孕妇及体虚无瘀者慎用。 生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品种*。孕妇及体弱便 辛,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 溏者忌用。 本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类品种*。临床使 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0.3~0.6g 用本药或含马前子的成药时,应控制一次服用剂 量:含士的宁在6mg左右。 峻猛泻药,注意正确炮制、合理剂量和恰当服用方 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或捣烂以 法。巴豆霜0.1~0.3g多入丸散,用于寒积便秘, 纱布涂搽患处。 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喉风,喉痹。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本品为国家规定毒性中药管理品种*。孕妇禁用, 经 与甘草为十八反药物。 甘、微苦,热;有毒 0.1~0.2g 青光眼患者禁用,孕妇及前列腺重度肥大者慎用 外用适量,研极细粉单用,或与其 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 辛,热;有大毒 它药味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 理品种* 苦、辛,温;有毒。归肺、脾、 1.5~3g。醋芜花研末吞服,1次0.6 注意用量,与甘草相反。 肾经 ~0.9g,日1次。 枝:4.0~4.5g。叶:1~3g。外 苦,寒;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孕妇忌服 用适量。
孕妇妇禁用,不谊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 白蔹、白及同用。 微温有小毒,主治咳嗽并有润肠作用,阴虚咳嗽及 有小毒 17 苦杏仁 大便溏泄和亡血者忌服。 生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生品内服 生:大毒、制:有毒。 归心肝 一般用制品。1.5~3g,宜先煎久煎 18 制草乌 有毒 慎用。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 、肾、脾经 。 瓜蒌同用。 19 南鹤虱 有小毒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 3~9g 临床使注意剂量不可过大。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 本品为泻下重剂,所以孕妇及脾胃虚弱者忌服,不 20 牵牛子 有毒 3~6g 经 胀满、不大便秘者慎用。 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胶囊吞 21 鸦胆子 有小毒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因有局部剌激作用,故需包裹后服用。 服。外用适量。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 本品毒性主要是强心成份,其酒浸剂作用更强,临 22 香加皮 有毒 3~6g 心经 床应注意用量及应用时间,以防中毒。 本品为治疮圣药,临床见虚火、阴证疮疡及孕妇应 有小毒 23 重楼 苦,微寒,小毒。归肝经 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忌服。 微苦、辛,温,有小毒。归肺、 本品为消积破血、软坚之品,动物试验虽未见流产 24 急性子 有小毒 3~4.5g 肝经 作用,但临床凡内无瘀积证者及孕妇应忌服。 苦、辛,寒,有毒。归肺、肝、 药力峻猛,易伤正气,剌激肠胃,有催吐作用,孕 25 常山 有毒 5~9g 心经 妇慎用,注意制品和服法 3~9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 26 蛇床子 有小毒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研末调敷。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 1~1.5g,多入丸散。外用研末吹鼻 27 猪牙皂 有小毒 孕妇及咳血、吐血者禁用。 肠经 取嚏或调敷。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孕妇应慎 28 绵马贯众 有小毒 4.5~9g 用。 有小毒 29 蒺藜 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6~9g 血虚气亏患者及孕妇慎用。 3~9g;研末吞服1~1.5g/次,1 30 蕲蛇 有毒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阴虚内热患者禁服。 日2~3次。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 31 鹤虱 有小毒 3~9g 孕妇、衰弱者及腹泻者均禁用。 经 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 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 32 朱砂 有毒 甘,微寒。归心经 剂,外用适量 禁服。 含马兜铃酸,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儿童及老年人 33 马兜铃 含马兜铃酸苦微寒,归肺、大肠经 3—9g 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16 附子 有毒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 28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特殊煎煮方法
1 先煎药: (1)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常见有生石膏、生龙骨、
牡蛎、代赭石等。 (2)毒性药物也需先煎,如附片,生半夏,生南星。
2 后下药:
(1)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如砂仁、薄荷。 (2)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破坏的药物,如大黄等。
中药学基础
29
中药学基础 22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禁忌
3 病证药食禁忌
某些药物及饮食对某种病证不适宜,应当避免使用,即 为病证用药及饮食禁忌。
病证:

寒证忌用寒凉药; 实热病证忌用温热药; 表虚自汗、盗汗、忌用发汗药; 气血虚脱之神昏证者,忌用辛香走窜的开窍醒神药。
中药学基础
23
中药学基础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药物方面:

无毒药,安全性较高,用量变化可稍大; 峻烈有大毒的药,用量宜小,并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 围内。 质优、质地轻的药材,用量宜轻(3~10g); 质量差,药效不足,用量较大(10~30g);

鲜品一般用量大(30~60g)。
中药学基础 26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剂量
2 应用方面:
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
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 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 生新的毒副作用。
临床所需的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畏、相杀——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 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 相恶——治疗效果削弱或消除。 相反——毒副反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方剂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方剂指的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方,其中每种中药的用量比例都非常重要。

在中医药理论中,各种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严格掌握和研究的,遵循适当的配伍和用量比例,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正确的药方配伍及用量比例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本文试着从方剂配伍用量比例出发,总结一些基本规律。

1. 基本原则中药方剂组方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配伍和用量比例原则,在合理和科学的基础上,发挥各药材间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总体而言,方剂组成中应该流传“四相平衡”的基本原则:(1)药味相宜相同品质(药味)的药材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混合使用。

中药药味通常包括五味和上、中、下三焦。

(2)药量相宜中药成分的药量应该控制在适当的比例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主药量大,辅料药量次之,组成中药配伍时,不少于3味,最多不超过15味。

(3)药性相宜药材的药性应该相互辅助,相互协调,有带毒性的药材需要小心处理。

药物的“热、寒、温、凉”属性需要各自的属性相平衡。

(4)药效相宜在药性适宜的情况下,方剂的药效也应该相互协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调和剂配伍原则在中药方剂中,有一种被称为”调和剂”的药材,通常被用于菜单的调制和启人。

调和剂是方剂中重要的成分之一,需要在用量上掌握好“四量平衡”的配伍原则:(1)数量相宜调和剂成分的数量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通常不低于方剂总重的10%。

(2)比例相宜调和剂成分的比例应该与其他成分相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不是过少或过多。

(3)使用次序相宜调和剂通常是方剂的最后一步添加,以达到最佳效果,或可根据需要酌情添加。

(4)细心配伍调和剂的选择需要注意细节,比如一些药材在具有调味效果的同时,也需考虑其功效和搭配。

比如,枸杞的补肝肾功效类似于补血,加入方剂中虽可提味,但目的不应只在此方面,其补肾补阴、益精明目的功效也应被充分利用。

3. 单味药的用量在方剂配伍中,单味药会被用来调节方剂的药性和达到特殊的功效,因此其用量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毒性最大3味药
乌头别名五毒根,主产于西南地区。

乌头的有毒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的是乌头碱,只要几毫克就可以让人丧命。

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温和,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

但是,是药总有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

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的中药,更应引起注意。

*朱砂
又名丹砂、辰砂、赤丹、汞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汞含量高,有安神镇惊、清心解毒之功效,是历代中医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要药之一。

同时,许多著名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朱砂,如治疗心悸、怔忡、不眠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治疗癫狂、耳鸣的磁朱丸;治疗中风的安宫牛黄丸、活络丹等。

但是,此类药物若长期或者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生精、心血管、泌尿等系
统造成危害。

汞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急性朱砂中毒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朱砂中毒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对肝脏损害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对神经系统影响,表现为头皮麻木、视物模糊、睡眠不安、躁动多言、言语不清、易怒、胆小、幻觉、行动怪僻;后期可出现意识淡漠、朦胧以至意识丧失、肌肉震颤等症。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心律紊乱、血压下降。

心电图出现ST段下降、T波高尖等;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对泌尿系统影响,可以引起肾小管上皮肿大、坏死,出现尿少、浮肿、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甚至少尿或无尿,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