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下册全套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绪言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3.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第二章:物质的量1. 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

2.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的计算。

3. 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章:离子化合物1. 学习离子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3. 了解离子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1.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和计算。

3.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1. 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3. 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酸碱盐1. 学习酸碱盐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掌握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和反应。

3. 了解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保护。

第七章:金属与非金属元素1. 学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2. 掌握金属活动性序列及其应用。

3. 了解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原理。

第八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 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

2. 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判断标志和计算。

3. 了解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电化学1. 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组成和应用。

2. 掌握电镀和电冶金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章:化学实验探究2. 掌握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 了解化学实验安全与事故处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绪言补充和说明: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如化学反应的平衡、配平等。

详细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仪器的使用、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以及实验安全知识,如如何正确处理化学试剂、实验室火灾的预防等。

2. 第二章:物质的量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际案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如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等。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实验基本操作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仪器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掌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准备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实验药品。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基本仪器和设备。

2. 讲解实验室基本操作方法,如取用药品、使用试管、加热等。

3. 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2 实验安全与防护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的习惯,提高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实验安全与防护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实验安全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1. 讲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实验安全意识。

2. 介绍实验安全与防护的基本知识,如穿戴实验服、使用防护设备等。

3.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讲解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实验事故的能力。

5.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重点: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1. 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等。

3. 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如电子排布图、电子排布式等。

4. 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

5.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2 化学键教学目标:了解化学键的类型,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特点。

教学难点:化学键类型的判断。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化学键的模型和实例。

教学过程:1. 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键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设计三篇

【导语】化学是⾃然科学的⼀种,在分⼦、原⼦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标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剂及其变⾊情况。

(2)了解⼏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法 (1)进⼀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实验的⽅法获取信息,运⽤⽐较概括的⽅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酸碱指⽰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剂的变⾊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具 【教具准备】⽩醋、苹果汁、⽯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蕊溶液、试管(若⼲)、牵⽜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季、紫⽢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在⽇常⽣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灰⽔、烧碱。

【提出问题】 ⽤什么较简单的⽅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剂?指⽰剂遇酸和碱溶液变⾊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醋、⽯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醋,盐酸是酸溶液;⽯灰⽔,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法:取少量溶液,滴⼊⼏滴⽯蕊试液,若溶液呈红⾊,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3. 实验安全常识和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安全常识和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介绍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

2. 教学讲解: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3. 教学演示: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仪器设备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案章节:第二章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曲线。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介绍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

2. 教学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 教学演示:进行溶解度实验,展示溶解度曲线。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溶解度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及应用;(3)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化学在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物质的组成2. 原子结构3. 元素与化合物第二章: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3.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2. 烃3. 烃的衍生物第四章:化学实验1. 实验基本操作2. 常见仪器的使用3. 实验安全与防护第五章: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2. 化学计量数3.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及应用;常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第三章:氧气与臭氧1. 氧气的发现与制取2.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3. 臭氧的性质与作用七、第四章:碳和碳的化合物1. 碳的单质2. 碳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3. 碳循环与环境保护八、第五章:酸碱盐1. 酸碱盐的概念与分类2. 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3. 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九、第六章:金属与金属材料1. 金属的性质与分类2. 金属的冶炼与提炼3. 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可持续发展十、第七章:化学与生活1.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2.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问题3. 化学与健康、安全、环保十一、第八章:化学与能源1.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3.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十二、第九章:化学与材料1. 材料的分类与性能2. 化学键与材料的关系3. 材料的制备与改性十三、第十章:化学与信息技术1. 化学信息获取与处理2. 化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3. 化学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十四、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氧气、碳和碳的化合物、酸碱盐、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信息技术等知识的掌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课时一:化学的定义与发展- 课时目标: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2.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并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应用相结合。

4. 小结与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练题,巩固和复所学内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化学的作文。

课时二:纯物质和混合物- 课时目标:了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分辨不同的纯物质和混合物。

- 教学重点: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分辨纯物质和混合物。

2.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辨纯物质和混合物。

4. 练与讨论:通过练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纯物质和混合物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题,并要求学生写一份纯物质和混合物的鉴别报告。

课时三: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课时目标: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研究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鉴别。

-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实验鉴别物质。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等方面。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

4. 练与讨论:通过练题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实验,并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报告。

...*教案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请根据课程教材和教学要求进行设计。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整套教案(共80多页)新版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整套教案(共80多页)新版

李盛飞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资料课题 1 金属材料教课目的认识金属的物理特色,能划分常有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资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常有金属的特色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余元素能够改进金属特征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经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守信息和办理信息的能力,并建立出与金属资料有关系的知识系统。

经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加意识;经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要点和难点要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像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余资料。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方案教课过程评论第一课时采撷短创建情境小、雅致的历1912 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严寒,但是用于取暖史故事,点燃的煤油却漏光了,致使探险队员所有冻死在南极冰原。

本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学生的学习热锡却无缘无故地化为了尘埃。

1867 年冬季,俄国彼得堡海军库房的大量锡砖,一夜之间不翼情!而飞,留下了泥土同样的灰色粉末。

生活中处听了上边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惹祸故的原由吗?处有化学!在平时生活中,你碰到过近似因为不适合使用金属而致使的难堪事吗?说出来听听。

实时整此刻,你最想知道哪些对于金属资料的知识?理。

活动研究金属资料和非金属资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磋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资料,自己确立研究方案,从光彩、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 1比较。

此刻,你知道金属资料拥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变讲台为在平时生活中,你常常用到哪些金属资料?你能设计出更新奇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师生共同拥有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出色的演说!此刻,你知道金属资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的活动舞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80多页)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3Fe+2O2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Mg+2HCl=MgCl2+H2↑Fe+H2SO4=FeSO4+H2↑质疑激趣(小故事)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

人教版初三下化学教案(3篇)

人教版初三下化学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变化规律。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火柴、石灰石、稀盐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质有哪些性质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2)纯净物的性质: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混合物的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其性质与组成物质的性质有关。

2.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态、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3. 实验探究(1)实验一:观察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2)实验二:观察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化。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强调物质的分类和变化规律。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定义,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2.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3.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4.第二单元课题2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第三单元课题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第三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的反应7.第四单元课题1生活中的盐8.第四单元课题2食品中的有机物质9.第五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0.第五单元课题2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2.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教学难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讲解灭火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4)示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5.作业布置(2)绘制灭火器使用方法的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1.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2)学会燃料的合理利用。

2.教学重点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3.教学难点燃料的合理利用。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引发学生对燃料分类的思考。

(2)讲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

(3)分析燃料的合理利用,如: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等。

(4)讨论如何减少燃料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5.作业布置【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学会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1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3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和酸的反应3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5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7第1课时金属的冶炼和与之相关的计算7第2课时钢铁锈蚀与金属资源的利用保护9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学案11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13课题2溶解度15第1课时饱和溶液15第2课时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7课题3溶液的浓度19第1课时溶质质量分数19第2课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1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23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25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27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27第2课时常见酸及酸的性质29第3课时常见碱及碱的性质31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33第1课时中和反应33第2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35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37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39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学案41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43第1课时氯化钠43第2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45第3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盐的通性47课题2化学肥料49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复习学案5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53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55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57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复习学案59附录:初中化学知识归纳61课题1金属材料【学习目标】1.通过日常生活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知道合金的组成,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会区别纯金属和合金,认识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学习重点】认识合金,了解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学习难点】认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用PPT展示、描述教科书P2图8-1、图8—2。

设疑: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和铝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水的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掌握水分子的结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1.2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水分子的结构1.3 教学难点水分子的结构实验操作技巧1.4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水的相关知识。

1.5.2 讲解讲解水的组成,介绍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讲解水分子的结构,展示水分子模型。

1.5.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如沸点、凝固点等。

1.5.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水的性质与水分子结构的关系。

1.6 作业布置第二章:气体的溶解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溶解度,掌握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2 教学重点气体的溶解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2.3 教学难点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实验操作技巧2.4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气体的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2.5.2 讲解讲解气体的溶解度,介绍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讲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等。

2.5.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如温度、压强变化时气体溶解度的变化。

2.5.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2.6 作业布置第三章:溶液的浓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溶液的浓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2 教学重点溶液的浓度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3.3 教学难点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技巧3.4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5 教学步骤3.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浓度的相关知识。

3.5.2 讲解讲解溶液的浓度,介绍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绪言(1)介绍化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第一单元酸和碱(1)学习酸和碱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3. 第三课时:第二单元盐(1)学习盐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盐的重要应用和生活中的实例。

4. 第四课时:第三单元金属(1)学习金属的性质、分类和特点。

(2)掌握金属的冶炼、应用和保护。

5. 第五课时:第四单元有机化合物(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期末考试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视频等。

六、第五单元有机化合物(续)6. 课时安排:2课时(1)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1《酸的通性》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绪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示范并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练习题:1. 简述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列举三个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章: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掌握氧气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氧气的性质。

1. 介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演示氧气的制备实验。

3. 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

练习题:1. 简述制备氧气的方法。

2. 列举氧气的两个性质。

第三章: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过程:1. 介绍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

3.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练习题:1. 简述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列举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

第四章:水的性质与净化1. 掌握水的性质。

2. 学会水的净化方法。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

2. 水的净化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性质。

2. 介绍水的净化方法。

3. 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

练习题:1. 简述水的两个性质。

2. 列举两种水的净化方法。

第五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溶液的稀释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

3. 学生进行溶液的浓度计算与稀释实验。

练习题:1. 简述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简述溶液的稀释方法。

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碳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内容:一、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学习目标:了解化学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研究对象;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学会使用简单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

2. 教学重点:化学科学的起源、发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化学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研究对象。

(3)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课题: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学习目标: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掌握化合价、离子符号等基本概念;学会书写化学式、方程式。

2. 教学重点: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化合价、离子符号等基本概念。

3. 教学难点:化合价的确定;化学式的书写与计算。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

(3)课堂讲解:讲解化合价、离子符号等基本概念。

(4)练习书写: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方程式。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课题: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本质;学会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本质。

3. 教学难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判断;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本质。

(4)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绪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3.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演示法:展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3.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3.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实验安全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学生能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安全知识。

第二章:原子和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教学难点:1. 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演示法: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对比法:比较原子和分子的异同。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展示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比较原子和分子的异同,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

2. 学生能熟练掌握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3. 学生能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互转化。

第三章:离子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的定义和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教学用具】集气瓶、氧化钠、木炭、品红、水、烧杯【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实验法【教学过程】写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H2CO3 CaCO3C CO CO2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庭,有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还有无机含碳物质,和有机物等,所有有机物都有碳,氢两种元素。

如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CH4),还有酒精、醋酸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还有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

(注意:碳和炭)问: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都是以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果把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还纯净物?是混合物,它也说明了以前学习过的单质的概念,应该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不能光光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下列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用途:一、金刚石1.物理性质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经仔细琢磨会带上光泽,成为璀灿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是一种不导电、不导热的固体,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一种物质。

2.用途坚硬是金刚石最重要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金刚石做为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还可用来切割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为钻探机的探头。

二、石墨1.物理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地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它具有滑腻的感觉。

2.用途利用它具导电性能可作为电极,如电池中的石墨电极等,因为它具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它可用来作为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性质(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其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才会这么大的差异。

三、无定形碳无定形碳中有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等,而木炭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种,现在主要以木炭为代表研究一下木炭的物理性质及它的一些主要用途。

(一)木炭1.物理性质木炭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一种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演示:演示实验5-2现象:实验前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当加入木炭振荡后,红棕色消失。

结论:木炭具有强的吸咐能力。

演示:演示实验5-3现象:实验前小锥形瓶里的水显红色,当加入木炭后振荡,红色消失结论:木炭具有强的脱色能力。

木炭具有强的吸咐能力,具有强的脱色能力。

问:木炭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呢?答: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中的管道愈多,跟气体或溶液接触面积就愈大,吸附能力愈强。

2.用途利用木炭的具脱色、吸附能力,可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来吸附有臭味的物质,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

无定形碳中的焦炭常用于冶金工业,炭黑常用于制造墨、油墨、油漆、鞋油和颜料等,把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等制品的耐磨性。

【小结】总结全节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后作业】P82 1、2、3【板书设计】§5-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目的】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温时的化学活动性2.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化学性质却相同3.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4.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集气瓶【教学过程】复习:1.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哪些?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②碳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比如:木炭在常温下稳定,金刚石,石墨也是这样,还有我国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都说明了碳在常温下,性质是稳定的。

一、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二、碳跟氧气反应(可燃性)在讲一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碳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样的(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是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现象,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充分燃烧:C+O2==CO2(点燃)如果说,大量的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结果就不一样了,这时就是碳燃烧不充分,此时生成物量种叫一氧化碳的气体,同时放出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不充分燃烧:2C+O2==2CO(点燃)上述两个反应,在以煤为燃料的厨房里也经常发生。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当空气充足,炉火很旺时,煤燃烧充分,主要生成二氧化碳,炉火不旺时,煤燃烧不充分,生成较多量的一氧化碳,前面我们学习过一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一种气体,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那么在冬天生火取暖时,若门窗关闭,为什么容易中毒呢?(这是因为门窗关闭之后,碳燃烧不充分,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以上实验说明了碳具有可燃性。

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三、高温下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1.与氧化铜发生反应:演示:演示实验5-4“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现象:加热片刻,看到试管的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右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红,说明氧化铜被木炭还原成铜:而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炭在加热条件下被氧化铜氧化成二氧化碳。

结论:白色浑浊是碳酸钙,红色固体是铜粉。

这个反应说明了单质碳具有还原性,它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用焦炭可把炭可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单质不仅可将金属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它还可与二氧化碳,水等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还原反应)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2.与二氧化碳反应发生反应C+CO2==2CO(高温)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需吸热,而碳在氧化中燃烧时是放热的,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变化,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的现象,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得到证实,在烧得很旺的炉火里,添上大量的煤之后,湿度会降低,同时产生煤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它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关于它的一些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五节中学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碳与水的反应。

3.碳与水的反应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混合气体,我们称为水煤气(主要是CO和H2),这就是我们工业上制取氢气的原理:C+H2O==CO+H2↑(高温)单质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水煤气中的两种气体都是易燃的,这就是为什么湿煤比干煤烧得更旺的原因所在。

我们说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是一种主要的能源,可直接供给人们取暖、加热、也可转化为电能、动能等,如核电站就是将化学变化时放出的热量变成电能的典型例子。

讨论:如果没有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世界将变化什么样?答:若没有化学变化放出的能量的利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我们今天所学的单质碳的性质和前面所学过的什么物质的性质很相似?碳和氢气的性质比较:【总结】总结全节容,突出重点: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课后作业】P85 1、2、3、4【板书设计】§5-4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的】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烧杯。

试管【教学过程】复习:1.单质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2.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是稳定还是活泼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在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但在高温条件下,它的化学性质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碳的一种化合物--二氧化碳的性质。

碳的化合物有CO、CO2、H2CO3、碳酸盐及有机物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我们最熟悉的,大家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占0.03%,如果说,没有这些二氧化碳行不行呢?或者它的含量比0.03%来得大,甚至很多可以吗?如果没有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的,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没有了氧气,则人类的生存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就无法进行,则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了,但若是它的含量提高,当它的含量达1%,对人体就有害处,达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呼吸就会停止(因为二氧化碳是不能供给呼吸),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要有,但又不能太高。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它的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它的密度为1.977克/升,约为空气的1.5倍,可溶于水,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在降温加压时,可把二氧化碳气体变成无色的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我们称二氧化碳固体为“二冰”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演示实验5-6,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现象:低的一根蜡烛先灭,高的一根蜡烛后灭。

结论:它是一种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同时它也不能供给呼吸。

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应先做“灯火试验”确定能否进去。

否则会发生意外。

2.二氧化碳水溶液显酸性演示:演示实验5-7现象:实验前,试管里的溶液显紫色,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颜色变成红色,对该试管里的溶液加热后,溶液又显紫色,结论:二氧化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显酸性),但它是一种不稳定的酸,在加热时它就会发生分解。

CO2+H2O==H2CO3H2CO3==CO2↑+H2O(加热)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过量的二氧化碳又会使溶液变澄清演示:往澄清的石灰水里通入CO2气体。

现象:先有白色沉淀生成,长时间通入,又会变澄清。

结论:刚通入生成碳酸钙沉淀,当通入过时时,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可溶性物质)。

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三、二氧化碳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它的性质来决定,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用它作为灭火剂,利用干冰升华需吸热,可用来致冷剂,作为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还可用在工业上,生产纯碱,尿素、汽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生命的肥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