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再探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及有关事宜的通知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及有关事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0.04.10•【文号】•【施行日期】1990.04.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科技奖励正文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及有关事宜的通知(1990年4月10日)由国家教委举办的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现已结束。
评选活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评选委员会根据认真遴选、宁缺勿滥的原则,评选出的优秀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体现了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平。
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地、各部门推荐的符合参评资格的成果347项。
申报成果的单位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个计划单列市,36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办、局及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系统,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中国职业技术培训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所属的32个专业研究会,4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教委部分司局和直属单位。
本届评选活动为两级评审,由各学科评审组对全部参评成果进行初审,并向评选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和授奖建议;评选委员会经过审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获奖成果名单。
成果按著作、论文、报告分类,设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届评选活动共评出优秀成果157项,其中一等奖57项(著作24项,论文15项,报告等18项),二等奖100项(著作32项,论文54项,报告等14项)。
获奖成果目录附后。
为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评奖由国家教委统一颁发证书,并由国家教委及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及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教育学会对本系统的获奖成果颁发奖金(一等奖:著作、报告发给奖金2000元,论文发给奖金1000元;二等奖:著作、报告发给奖金1000元,论文发给奖金500元),以资表彰和奖励。
为学之本,贵在知“道”
为学之本,贵在知“道”采访时间:20XX年11月采访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武晓阳问:杨老师,您好!请谈谈您早年的学术经历。
答:非常感谢你对我的采访。
我们这一代人是十分幸运的一代,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
1980年,我考上了山东大学历史学系,经过四年的学习,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选择古代罗马史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要感谢马克垚先生,是马先生在《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上发表的《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这篇极富创造性的文章,把我引到了古代罗马史的研究领域,使我领略了古代世界的另一片文明。
1984年,我大学毕业,有幸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成为李雅书先生的研究生,研修古代罗马史。
期间,我还一度到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学习,聆听林志纯先生的教诲。
马香雪先生、廖学盛先生和王乃新先生都是我们的语言老师。
在先生们的严厉督促和鼓励下,我们背单词、念拉丁,抠古希腊语法,搞翻译训练,精读古典名著,整天忙碌,不敢有半点懈怠。
毕业留校后,我曾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古典学系研修古希腊与拉丁语言。
1994年以后,因工作关系,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白寿彝、何兹全、刘家和等先生,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做学问的方法。
白先生指导我读“活书”,鼓励我读好行政管理这部“活书”,认为这是历史学研究不可或缺且必须认真对待的必读书,读好它对于丰富自身的历史学知识关系重大。
我不断思考着白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自觉将其付诸行动,扩大知识面,补好实践这门课,博观约取,勤践精思,努力增加自身创造知识的能力。
多年的实践表明,白先生的教育对我合理使用時间,辩证看待“平面之书与立体之书”之间的关系帮助极大。
正是在白先生的点拨下,我慢慢地养成了读“活书”、看“活书”的习惯。
何兹全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学生。
他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的历史,终生关注理论的作用与价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反思陈露茜 钱晓菲 石佳丽【摘要】我国的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起步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在政治化的教育史研究中,西方学校实验和改革遭到全面否定,研究停滞不前。
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沉寂期后,我国的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系统重建:改革开放后,教育史学者解放思想,自编教材,辑佚文献资料,系统地开展资料的清理工作。
在重建教育史学科体系与改革中国教育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对外国国民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整体研究得以复苏。
(二)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立足于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果,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日益兴盛,逐渐深化,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意义的研究专著。
(三)研究转向:新世纪以来,随着外国教育史研究基础的不断夯实,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中潜在的危机也相继浮出水面,我国的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开始由“教科书体系”转向问题研究、由制度研究转向政策改革研究。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学校教育史;学术史【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6-6660(2019)03-0031-10学校教育史(history of schooling)是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追根溯源,我国的外国学校教育史研究起步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旨在借他山之石改革中国旧教育,但这阵传播欧美新学校实验的热潮很快便消退下去,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旧中国的教育学科体系经历了重组和改造。
民国时期译介的大量西方教育史教材及著作被停用,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苏联教育史著作成为教育史学科教学的权威性文本,虽解决了当时缺少外国教育史教材的问题,却使得中国的外国教育史研究深受苏联研究的影响。
在结构方面,这一时期译著的外国教育史教材中,俄国和苏联教育史占全书二分之一以上篇幅,而西方教育史部分则被大幅删减;在内容上,对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评价出现公式化倾向,即将哲学观点和政治立场作为批判的唯一标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为教育史教材的重点批判对象。
中国史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国史研究生考试科目: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博仁教育的林老师推荐的以上历史学考研参考书主要几点原因:1、与考试大纲的基本吻合。
以上所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基本上与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包含了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
比如“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这个考点,对应在北师大晁福林老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当然,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有一些所谓超纲的知识点,这里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书籍,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博仁的辅导班上,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常识。
2、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
从这9本书的编写来看,编写结构合理,知识点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框架突出。
比如高教版世界史六卷本来说,写的也挺好的,但是编写的比较有深度,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看这套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参考书的观点代表了历史学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看了其他参考书,有些观点是不一样,让考生很棘手,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哪个观点。
推荐历史基础参考书,代表了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考生可以以这些观点为主,进行答题。
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历史书的时候,买一本地区,边看书边看地图,通过地图的直观性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世界史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容易理解世界史的知识点。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博物馆观众接待中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中国博物馆》1987年1期 2.对“验证向心力公式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1987年8-9期合刊 3.三维教育论初探/《潜科学》1987年6期 4.边远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教育与职业》1988年6期 5.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 6.试论发展外向型教育/《特区教育》1989年2期 7.盲流冲击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1989年12期 8.也谈汉字的“识繁写简”/《汉字文化》1990年2期 9.平民教育与皖西农民运动的兴起/《教育史研究》1990年3期 10.当今文盲特点及扫除文盲的方法/《教育研究》1990年7期 11.
2010年被《时代周报》组织的两岸四地媒体人评选为“2010年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中的十大教育工作 者,2012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网“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
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80余篇,评论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本计500万字 ,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 摘》、人大报刊资料中心收录。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半月谈》《东方早报》、人民网、 搜狐网等媒体上发表评论二百余篇。现担任《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探路》,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原著,入选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郭秉文原著,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入选2014年 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人物经历
储朝晖1981年入徽州师专物理系,同年冬开始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兴趣,确立以教育为职业、以研究为生 命、将教育办得更好为人生目标定位。
温故而知新中国古典教育精神的奠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enaeoiEducationaeScienceoiHunan NoemaeUnieeesitt2021年1月第20卷第1期Vol.20 No.1Jan., 2021DOI :10A9503/jAnkiA671P124A021A1A08温故而知新:中国古典教育精神的奠基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针对师者而言,孔子以此为师道立万世之法。
自温故而言,“故”源自“六艺”为主的贵族教育,孔子将其开拓为以六经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体系,涵盖了古代经典、语文与历史的世界,形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基本內容;“温”体现出中国古典教育涵泳自得的方法与注重生命体验的情感特点。
自知新而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以“自礼归仁”的思想转型为核心,将周代贵族文化转化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教体系。
他们通过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 等方式,开启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创造性路径。
“温故而知新”是中国古典教育的奠基,塑造了古典教育凝聚传统、开启新知、深 入生命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关键词:温故而知新;中国古典教育;经典新诠;语文新解;古史新义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 2021) 01-0061-06中国古典教育的传统滥觞于王官之学。
作为一 种贵族教育,王官之学奠定了礼乐文明的根基,也因 其贵族垄断而具有根本缺陷,在礼崩乐坏的历史变局中遭受了重大冲击。
春秋末年,孔子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始建立起面向全体民众的、具有平等化趋向 的教化体系。
可以说,孔子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根本转型,建立起中国古典教育的普遍性基础。
在 孔子论教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浅显易懂,但在中国教育由贵族走向大众的“古今之变”中,又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蕴含着孔门教学的历史渊源、方法特点与思想进路。
本文通过文字 训诂的考证,结合先秦儒家经典教育的具体方式对其进行古典学阐释,以期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教育的思想特点与基本精神,进而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思考其根本性的现代启示。
深切怀念王炳照教授
先后担 任《 北京 师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副 主 编 、 教 育 学报 》 编 、 教 师 教 育 研 究》 主 哲 》 《 主 《 副
编 、教 育史研 究》 《 编委会 主任 等 职 。在 主 编《 育 学 报> 间 , 每 以 “ 赶 时 髦 不 炒作 ” “ 教 期 他 不 、 文风 朴 实 ” “ 格 把 握 学 术 与 政 治 的 界 限 ” “ 踏 实 实 编 好 每 一 期 刊 物 ” “ 建 面 向全 国 和 世 界 的 学 术 平 、严 、踏 、搭
台” 告诫编辑 部 同仁 , 一篇 文章都 要 亲 自过 目。 在他 的 组织 、 导下 ,教 育 学 报》 步 发 展 , 每 指 《 稳 不满
三 年 就 迅 速 进 入 “ S C 来 源 期 刊 ” C SI 。 王 炳 照 教 授 的 逝 世 , 《 育 学 报 》 也 是 中 国 教 育 学 术 事 业 的 重 大 损 失 。 我 们 愿 化 悲 痛 为 力 是 教 、
年 。在百废待 举 、 青黄 不接 的 1 8 年 代 , 90 他边 学 习边研究 , 上承 以毛礼 锐 、 陈景 磐 、 陈元 晖等 先 生为
代 表 的 老 一 辈 教 育 史 学 家 遗 钵 , 教 新 一 代 莘 莘 学 子 。 这 个 时 期 , 在 学 术 上 的 最 重 要 贡 献 , 与 下 他 是 李 国 钧 教 授 一 起 秉 承 毛 礼 锐 、 灌群 先 生 的 旨意 , 织 全 国 教 育 史 学 界 中 坚 力 量 , 成 了 新 中 国 第 沈 组 完
育 系学校教 育专业 。1 6 年本科 毕 业后 , 91 考入 北 京 师 范 大学 第 一 届 教 育史 研 究 班 , 始 涉足 中 国 开
北师大的历史学科怎么了
北师大的历史学科怎么了?●史岩睃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只是一个在我心爱的北师大历史学科学习和工作了40余年的普通教授。
我已经退休了,按说不该管什么闲事了,因为就是天塌下来了,也总有能人和牛人顶着。
可是,我最近总是胡思乱想,越想越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忧写出来。
第二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说明有关事实的真实性和严重性,我对于某些负责人采取了点名的办法,这并不是因为我成心想得罪这些能人,而是因为不得已而已。
因此,无论知我罪我,我自己觉得天地无私,上对得起开创北师大历史学科的老前辈,下对得起更年轻一代的同事和学生,因此我问心无愧。
(一)北师大的历史学科,目前排第几?根据现任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教授公开宣布的说法,北师大历史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是,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全国第一”,是不是靠得住呢?照我说:这不是自欺欺人,也是在招摇撞骗。
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跟领导的口径不一致呢?我作为在历史学领域学习、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我可以有把握的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北师大的历史学科也不能说是全国第一。
按照实力(师资力量、学科布局、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传统、学术影响力等)来说,从大陆历史学的分布来讲,如果非要排个座次的话,那么,第一是北大,第二是南开,第三是复旦,第四是人大,第五是武大,第六是华东师大,第七是南大,第八或许是北师大(但也不一定,因为中山、首都师大、华中师大、山大也都是历史学科的牛校)。
杨共乐院长宣布的北师大历史学科排第一的名次,依据的是一个叫武书连的搞的一个大学排名资料。
武的这个排名,在学界臭不可闻,比如他曾把人民大学的排名搞得相当靠后,因为他是清华毕业的,所以他总是把清华的学科排在北大之前。
从武的排名依据看,他主要是依据南京大学搞的那个CSSCI来源期刊的数据。
但是,早就有专家公开批评这个数据库存在严重的问题。
比如,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刊物特别多,该有的不该有的,都有。
对学术集刊(用书号编辑出版的连续性学术出版物)做过系统调查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玉圣先生(杨曾是北师大历史系的副教授),就曾经批评这个数据库完全忽视了近五百种学术质量相当高的学术集刊所发表的成果。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展望——祝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成立
丰硕 成果 ; 现 在起 许 先 生领 导 一个 有 众 多 从 才俊参 加 的稳 定 而有 序 的人 文 学术 研 究 机
之全体 ; 二 ) 正 确 、 密 之 科 学 的治 学 方 ( 具 精 法;三) ( 稔悉 欧美 日本 学者 研究 东 方语 言及
构, 肯定会在 中华文化研究与中外文化交流、 会通 方面再 上一层 楼 。
二 、 出 了一 个新 问题 提
中国文 化之成绩 , 与学 生 以个人 接触 、 亲近讲 习之 机会 , 以短时 间之 内获 益 至多 。 ( 清 期 ”《 华大学 史料 选 编 》 第 一辑 ) 清 华 大 学 出版 ( ,
文学术 的研 究 , 固然 不 必 套用 西 方 学 术 的框 架 , 是 , 中国学术 放在 世界 学术 的背景 下 但 将
进行研 究 , 东西 互 补 、 中外 对 比 , 示 中 国学 揭 术 的特 点 , 必要 的。 是 当今 , 国人 文学 者 需 要 充 分 利 用 新 的 我 科 技成 果来 进行 人 文学 术 研 究 , 于 从 理性 至 上 加深 认识 文化 与科技 是 推动社会 进 步 的强 大动力 , 这对 于我 们研究 人 文学术 , 于建筑 等
生哲 理 的探 讨 , 有 微 观 研 究 , 有 宏 观 把 既 又
握 ; 有美 学审 视 , 既 又有 理 论 阐释 , 果 只 在 如
一
个狭 小 的专业 范 围 内精 研 , 能成 为学 者 , 可
新 。而 当时 中 国 尚处 于 明 、 清封 建社 会 的后
期, 缺少 推动 自然科 学革命 的强大动 力 , 只是 在 中国若 干早期 启 蒙思想 家 的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里反 映 出 若干新 思想 的印迹 。今天 我们 对 中国古代 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63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③3716中国近代文化史三、导师介绍李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主要学术兼职有《史学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
孙燕京,女,1956年8月出生。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先后讲授历史学院本科基础课、全校公共选修课、留学生选修课、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与专题课、专业方向等课程。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70年10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
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现致力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研究。
郑师渠,1946年出生,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论柴德赓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
收稿日期:2022-11-08作者简介:方美美(1991-),女,山东泰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思想史;周少川(1954-),男,广东汕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
第56卷 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月 Vol.56 No.2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Mar.2023 论柴德赓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方美美 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作为近现代成绩卓著的史学家,柴德赓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相对系统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
他注重史籍的史料来源,通过剖析史籍的史料源流与丰富程度评定史籍的价值。
在掌握史料方面,他认为要打好基本功、通晓目录学知识并擅于使用工具书,从而达到对史料掌握的“竭泽而渔”。
对于史料的考证,柴德赓强调要从“必要的考证”和“新的观点”两方面着手,将传统的考证方法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来鉴别史料。
柴德赓丰富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遗产。
关键词:柴德赓;史料学;史料思想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2-0102-08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垣的主要学术传人。
陈垣重视史料工作,他创立了史源学,认为史料的搜集和考辨是治史要务,强调搜集史料要“竭泽而渔”等,其史料学思想可以说是“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中最为丰富的史料学思想”[1](P78)。
柴德赓深得陈垣学术真传,他治史注重史籍的史料来源,提出了诸多有关掌握、考证史料的观点和方法。
作为近现代颇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柴德赓在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与其史料学思想与方法密不可分。
本文试对柴德赓的史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探讨,裨于学界进一步了解柴德赓的史学贡献以及他对陈垣学术的传承,并借此深化中国现代史料学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
回忆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先生--兼谈王逢贤先生的教育学科学化思想
用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成为当务之急。1978年10月15—3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河南开 封主办全国教育学教材研讨会,25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68所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教师和特邀教 育学工作者 (共141人)与会,讨论了开封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 院、甘肃师范大学 (今名分别是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 学)五院校合编的公共必修教育学教材初稿。陈元晖、陈侠等主持会议,与会代表共同倡议成立全 国教育学研究会,并议决成立大会另行召开。王逢贤先生是倡议者之一。与会代表委托王逢贤与戴 伯韬、陈元晖、刘佛年、肖岩、陈侠、尹德新、赵敏政、董宝良、王道俊、吕方、靳宏斌、雷晋虞、 胡守、王策三、吴杰、董远骞、雷晓春等共计18人成立筹备组,负责筹备工作。筹备组联系地点 设在位于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4月13日,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在京召开 正式成立大会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上级指示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简称全国教育学研 究会,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以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开展活动)。戴伯韬当选为全国教育学研 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陈元晖、王铁、尹德新当选为副理事长,陈侠当选为秘书长,许椿生、 吴杰、吕方、张敷荣等当选为常务理事,王逢贤、王汉澜、王道俊、鲁洁、陈信泰等当选为理事。 1979年7月5日,戴伯韬主持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议,主要讨论编辑出版 《全国教 育学研究会通讯》、教育学论文集及召开学术年会、推动各地成立教育学研究会等事宜。因工作需 要,会议决定增加北师大王策三、人教社熊承涤为副秘书长。
量具体工作。1979年12月10—15日,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举行。会议期间成立了吉林省教育 学研究会,选举黄彦平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为理事长,吴杰 (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当 选为副理事长,王逢贤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此后,王先生一直主持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会的日 常事务。1990年3月在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王先生当选为理事长,以后长期担 任这一职务。应该说,吉林省教育学研究事业不断发展,王先生的组织领导功不可没。
新中国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吴式颖 郭法奇【摘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顾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的历程,展望学科发展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70年的历程中,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从奠定基础到不断发展壮大,在学习与借鉴中反思,在反思与研讨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未来,外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学术责任,拓展和加强国别史方面的研究,增加和培养具有多语言能力的外国教育史研究人才,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19)04-0016-14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顾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的历程,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前,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基本处于起步的阶段。
除了杨贤江的《教育史ABC》a 以世界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外,其他的多以欧美教育的发展为研究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历经了风雨的考验。
“文革”期间,外国教育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停滞,备受摧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后,外国教育史界与其他各个领域一样,拨乱反正,冲破思想禁区,教学与科研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成果。
本文试图结合翔实的史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梳理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70年的发展历程,反思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
一、改革开放前的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师范院校教育系开始设置外国作者简介:吴式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郭法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北师大校训八个字的历史
北师大校训八个字的历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它是启功教授在1996年的夏天,响应学校的校训征集活动提出的。
这一校训一经提出,不仅立即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同,而且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切共鸣。
除了社会各界人士在各种场合援用并称赞外,很多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的校训也仿效而制,表现出浓烈的依傍的印记。
这一校训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是由于它学行并重,突出了师范的意义,形式上简洁明快,恰切允当,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意丰。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了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可以看做是中国两千五百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厚积薄发,也可以看做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教师的郑重誓言。
中国传统文化对士人尤其是教师学和行的一贯强调,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句式。
说到这样的语句,一般都会举列《世说新语》中的那段话:“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世说新语·德行》)实际上,这里所标举的言和行,都可以归并到行的范畴。
在此之前,无论是就时间的早晚、内容的全面,还是句式的典型而言,都另有先例。
如在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在向光武帝推荐伏湛的上疏中,就说伏湛“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
(《后汉书》卷五十六)东汉和帝之初,窦宪也上疏称桓郁,“结发受学,白首不倦,经为人师,行为儒宗”。
(《后汉纪》卷十二)汉朝末年的陈寔,在一篇碑文中称颂主人“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三国时期的邓艾,12岁读到陈寔的碑文后,为其标树的境界和表述的精到而折服,“遂自名范,字士则。
”(《三国志》卷二十八)与邓艾同时的刘靖,在《请选立博士疏》中,建议“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三国志》卷十五),以改变太学设立20年来少有成效的状况。
这几则材料,都比《世说新语》的说法要早,有的要早三四百年,而且赅括了学和行两翼。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703教育学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融合教育2、“文翁兴学”3、研究设计4、大学区制5、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二、简答题6、简述德育中的知行统一原则及其实践要求。
7、简述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
8、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9、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基佐的三段话。
(材料缺失)10、材料中所指的法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三个问题是什么?11、述评法国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基本过程。
12、简述材料中提到的德国、美国、英国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的基本过程。
13、结合理论和现实,谈谈你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认识。
14、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一、名词解释1、(1)含义:融合教育指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促进其在普通班学习的方式。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不分等级皆可融入普通班。
(2)背景:20世纪60年代针对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相隔离的情况而提出。
(3)表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成长。
(4)意义:①让所有人主动关心特殊儿童,这对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学业及社会性发展有益;②让特殊学生以后可以在正常社会中生存。
2、(1)含义:“文翁兴学”是汉代地方官学——郡国学的典型代表。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进修,学成后回蜀郡为官或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
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
(2)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3、(1)含义: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步。
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完善,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的预定目标能否实现,影响研究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2)步骤: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形成完整可行的研究方案。
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访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学研究生、著名教育家陈信泰教授
山 东省 曲阜 师范 学 院 ( 为 曲阜 师 范 大 学 ) 先 后 任教 育 教 研 室 副 主任 、 现 , 主任 、 教 授 、 副 教 授 。 育科 学 研 究 所所 长 , 教 曲阜 师 范 大 学学 术委 员会 及 学 位委 员会 委 员。 曾 任 全 国
学科前沿
பைடு நூலகம்3 7
教育是 社会 可持续 发展 的不竭 动力
访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学研究 生、 著名教育家陈信泰教授
记者 / 苏 娜
熊建辉
【 访谈 人 物黼 介 】
陈信 泰 。 ,9 7年 6月 生 , 男 12 原籍 上 海 。1 4 9 9年 毕 业 于杭 州之 江 大 学教 育 系 ,9 3 15
后就被 留在 北师 大教育 系教 育史 教研 室 。因为 院系 大调 整 , 师大的教育 史教 研 室有 老师 大的 康绍言 和黄 淑范 , 北
的主任 等 。现 在 看来 , 祸 害 ” 必不 是 “ ” 这 段经 历 “ 未 福 , 确 实也 增强 了我 的办 事能 力 。打 倒 “ 四人 帮 ” , 领 后 学校
导让 我 出来 重组 教育 教研 室 ,那 时仅 剩教 师 5人 ,资 料
人大 的曹建 培 、 王天 ~ , 辅仁 大学 的毛礼 锐 、 舜英 , 程 燕京 大学 的陈景 磐和张 鸣岐 , 京 大学 的邱椿 , 来 又有 瞿菊 北 后
员 1人 。 当 时第 一 个任 务 就 是 要 为 学 校 各 系开 设 教 育
后来在文革期间 , 我几 乎 什 么 都 干过 , 种地 , 小工 、 当 炊 事 员 、 务长 、 司 随形 势 发展起 来 的各 种办 公 室 ( 回收废 如 钢铁、 清仓 节约 、“ 打 三反 ”) 一 的秘 书 以及伙 食 委 员 会
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_访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学研究生_著名教育家陈信泰教授
陈信泰:我报考研究生时,没考虑研究教育史,学习 一段时间后发现,要学好教育学必须要研究教育史,因 为教育学科每个重要课题都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只有 弄清楚这些问题在历史发展上的来龙去脉,对这些问题 的理解才能深刻。因此,我开始重视教育史研究。教育史 上各时期的教育思想,不是罗列一下就行,还要评论,必 须要以当代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标准,对过去的教育理论 和教育事实进行剖析。这又说明了学教育史必须学好教 育学的道理。
我在 1 979 年 9 月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教 育学会年会时,向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司长肖岩同志 提出了在山东省设立第二个教育系的想法。在当时,浙 江省 2 000 万人口有两所大学办了教育系,山东省 8 500 万人口却只有一个教育系,显然是不够的。不久我就 接到同意办系的通知。1 984 年,曲阜师院正式创建教育 系。为了快速建系,我从全校 1 0 个系修完两年学业的学 生中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共有 400 人报名,最后录取了 40 名。第二届学生仍采用这个方案。当时各系领导开始 有反对声音,认为这种做法把他们的好学生都抽走了, 所以从第三届起,教育系开始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 学生。我之前的招生办法得到许多兄弟院校支持,后来 它们也这样招了几届。事实上,前两届学生毕业后在学 习和工作上表现更好。我在建系中主要抓教师队伍建
刚到曲阜那几年,高赞非任校长。他让我把苏联高 校建设和北师大教学机构的设置介绍过来,后来又两次 派我支援临沂地区的教育学科建设。临沂师专第一个教 育教研室是我带着 3 个助教建立起来的,我也为临沂教 育学院创建作了一些工作,后来还做了他们十多年顾 问。这一阶段,我除了读书、教学、办系之外很少写文章。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轫——基于北京师范大学18位学者的史料分析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Beginning Period——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of 18 Scholars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 陈晓菲[1];林杰[2];俞凌云[2]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比较教育研究
页码: 8-1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主题词: 比较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发轫时期
摘要:本文选取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师范馆到195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翻译室,这50年间具有游学或留学背景、从事过比较教育研究的北师大教育学者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者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分别从学科基本要素所涵盖的文化、活动与知识三个范畴对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在发轫时期的研究状况展开探索.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具有六个显著特征,即家国情怀的研究旨趣、批判式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国情的研究对象、基于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立足社会发展的研究内容以及专一深入的研究主题.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比较教育的学科价值更为明确,不仅要清楚认识本国的教育,全面剖析别国的教育,而且还要肩负起社会与民族的担当,针砭时弊地看待国内外教育.。
北京师大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
北京师大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1. 专业介绍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是北京师范大学特色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具有卓越人文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融合了人文学科的深度思考和科学研究的广度视野,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2. 课程设置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接受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2.1 文学文学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
学生将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批评,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风格,培养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2 历史历史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研究方法等。
学生将学习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历史研究和写作能力。
2.3 哲学哲学课程包括哲学史、哲学思想、逻辑学等。
学生将学习不同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4 艺术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
学生将学习艺术的创作和表演技巧,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特点,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实践教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3.1 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2 学术研究学生可以参与学术研究项目,与导师一起进行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总结,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文化交流学生可以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文化节、艺术展览等,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思想和经验,拓宽国际视野。
4. 就业前景人文科学试验班专业培养了具有广泛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具备在多个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4.1 教育领域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员等职业,传承和发展人文科学的传统,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5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再探苗春德【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在以调整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为解决当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紧缺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应运而生。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结业距今已有55年,这个饱受争议和磨炼的专业人才集体和团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史学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发声者、彰显者、倡引者,为我国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班;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19)01-0175-10十多年前,我曾撰写和发表了《我和我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同学们》一文。
这是我为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百年华诞而写的回忆文章。
该文发表后,得到原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赏,也引起了教育史学界的关注,曾有华东师大博士研究生专程到我家探访。
斗转星移,时光如流。
如今北师大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同学们已经毕业50多年了,在当年毕业的16位研究生中,肖功尝、王炳照、杨立俊、邹君孟先后离开了我们,在剩下的12人中,除1人在国外定居情况不明外,在国内工作和生活的11人,现今都已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雨雪风霜的洗礼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现在再来回望和评价这个饱受争议和磨炼的专业人才集体和团队,其中的功与过、是与非、褒与贬洞然若揭,因为事实已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无须再做任何解释和说明就一目了然了。
虽然如此,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再次品评这个人才集体和专业团队的百味人生和陈年往事。
一、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诞生于“调整”岁月要想正确认识和评价这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首先应该也必须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招生宗旨有所了解,这是认识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
北师大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诞生于“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岁月。
当时,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严重困难接近作者简介:苗春德,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2019年第1期/总第1期Vol.1,No.1,2019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教育史研究 | 2019/1尾声,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央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自然科学十四条”(1961年6月)、“高等教育六十条”(1961年9月)、“工矿企业七十条”(1961年9月)、“文艺八条”(1962年4月)等,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的进步及在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估,提出学术问题的讨论要“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废除“白专”和“拔白旗、插红旗”这些不确切的提法。
在教育工作上,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过去三年多高等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学校教育质量降低、忽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以及劳动过多等主要问题,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肯定课堂教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保证让教师把六分之五的时间用在业务上等。
在这样的以调整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为解决当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及研究人员缺乏的问题,教育部研究决定由北师大教育系来承办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
现在看来,这种求真、务实、接地气的举措,是一次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它对中国特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北师大教育系接到任务后,经过调查研究,确定该班的授业导师为毛礼锐教授、陈景磐教授、邵鹤亭教授、瞿菊农教授以及中央教育研究所的陈元晖研究员(后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学制定为三年,共招收20人。
研究班的学生除了从当年北师大的教育系、历史系、政教系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出15人外,又从东北师大、湖南师院、合肥师院、郑州师院的青年教师中选拔出5人,共同组班,于1961年10月开班上课,到1964年暑假毕业。
为了确保研究班的质量,1963年北师大对该班进行了严格整顿。
整顿的结果是,三人退回原单位或转为进修教师,一人因病休学,到1964年结业时还剩16人。
在研究班就读期间,是研究班人“刻苦攻读绽理想”、共同筑梦追梦、憧憬未来的黄金时期。
由于当时中央一系列条例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研究班的师生都牢记办班宗旨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急切渴望和期待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因而师生间洋溢着少有的尊师爱生、敬业重道的情谊,一扫20世纪50年代后期“反右派”“反右倾”“拔白旗”时代师生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风气。
教师们精神抖擞,日夜查阅资料、编写讲义、认真备课,精深讲授、悉心指导;同学们则夜以继日地孜孜向学,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独立思考,刻苦钻研。
一时间,读书治学氛围浓郁炽烈,筑梦追梦激情澎湃。
研究班同学间的关系也十分纯真和温馨,大家有感于本科期间的频繁运动和折腾,深以求知问学为急务。
建立在这种共识基础上的同学关系亲密、真诚,在业务上争分夺秒,你追我赶,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政治上靠近党组织及共产党员,开诚布公,互相帮助,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上更是相互体贴、关怀,亲如兄弟姐妹。
在这样一个和谐奋进的大家庭里,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善意和理解,每个人似乎都远离了世俗嚣烦,有了返璞归真的坦荡和充满激情的青春。
大家潜心研究学业,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科学知识的琼浆,毫无顾忌地追寻着各自的梦想,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学术圈子和高级人才集体。
理性地说,它确实给我们打下了较好的专业基础。
二、中国教育史研究班毕业生的坎坷征程“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前的研究生数量很少,因此,研究班的学生在毕业时供不应求。
1964年暑假,正当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接毕业分配,渴望在教育史园地里一展抱负176|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再探 |之际,突然传来“不宜马上离校”“停止毕业分配”的消息。
这个消息犹如一声闷雷,一下子把春风得意的我们给震懵了。
就这样,研究班的同学们1963年冬天在河北大兴县(现今的北京市大兴区)参加了三个月的“四清”后,又去河北衡水、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农村搞“四清”。
1965年6月底返校后,国内形势骤变,“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毕业分配遭遇“雾霾”就成为势之必然。
本来1964年暑假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已找到工作,据说用人单位还都不错。
不料推迟一年毕业后,形势大相径庭,原先预约的用人单位纷纷退人撤约。
一时间,这个班的学生便由“紧俏商品”变成“滞销产品”,由“抢手货”变成“处理品”。
尽管如此,最后仍没能“处理”完,还剩5人“储存”在母校参加“文革”,直到1968年才随本科毕业生“搭配”出去,实际上相当于按本科毕业生分配了,这真是咄咄怪事。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为什么会有如此际遇呢?这是因为,1964年北师大正在进行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高校“四清”试点工作。
在“四清”“自我检查”的过程中,有校领导认为,教育系的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办班方向有问题,说研究班是让一批青年人拜倒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脚下去研究脱离现实的老古董。
当这种舆论占据主导地位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时,研究班的方向问题就势必成了“四清”批判的重点。
当然,研究班的首任辅导员老师也不能幸免,他不仅在“四清”党员登记中“退党”了,而且被调离了北师大。
在“阶级斗争是学校的一门主课”,且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里,据说研究班问题多多:同学中普遍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专心做学问,走“白专”道路的倾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深受“和平共处”“人性”“母爱”“阶级调和”等“封资修”思想的毒害和影响,甚至个别人具有“系统的修正主义”观点;等等。
这怎么了得!于是,一些神经脆弱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缺乏自信的人便妄下判断,说研究班的问题是“封资修”在争夺青年一代,甚至耸人听闻地宣扬研究班是“和平演变”的“黑班”,这个班的学生是“垮掉了的一代”“渣滓”“修正主义的苗子”等。
这就是这个班的学生被推迟毕业分配的莫须有的全部原因。
当年北师大招收研究生的系或专业很多,和我们同在研究生食堂用餐的就有中文系、历史系、地理系、生物系、物理系的研究生;就教育系而言,比中国教育史研究班早一年的有心理学研究班,晚一年的有三个教育学的研究生,他们都是学习了两年或三年毕业后就分配工作了,唯独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学生享受了这种“待遇”。
对于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学生来说,这种质疑和指责是毫无益处的。
这不仅使研究班的学生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感到迷惘徘徊,更使他们不能按时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回报国家和社会,因此,他们的内心极度沮丧和焦虑,一个个成了霜打的茄子,无比落寞。
事实上,在“兴无灭资”的十年浩劫中,研究班人首当其冲,厄运连连。
首先,研究班的毕业分配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1965年暑假第一批分配算起,一直拖到1968年,随着本科毕业生“搭配”出去,研究班学生的分配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比他们的实际在校学习时间还长,这本身就匪夷所思,令人不解。
其次,尽管研究班的16个毕业生分配了四年,但绝大多数人对分配的工作并不满意。
他们中除了两人在原分配单位干到退休外,其余人的工作都在“文革”后期有所调动和变化。
在“文革”初期,“储存”在母校的研究班毕业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有的甚至被打入“另册”,接受劳动改造;被分配出去的同学,在所在单位也并非“香饽饽”,不受重用。
因此,他们或177| 教育史研究 | 2019/1沉默少语,使自己长期处在低调平庸的境地,不和任何人谈论研究班及其与自己的关系;或孤独寂寥,将自己封闭在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这种简单重复的活动之中,不与人交往和联络,形单影只。
他们根据人生际遇的变化,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但深藏在心底的学术初心和专业梦想始终未泯,时刻都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文革”中期打“派仗”,被分配出去的研究班人则游弋于外围,他们既不是某个派别的嫡系,也不站在哪派的对立面,因此,他们“疏离”于两派之外,若即若离,可有可无。
“文革”后期,人事工作开始解冻。
研究班人运用母校给予的知识、技能和智慧,不失时机地进行疏通和协调,通过跳槽再跳槽,甚至“三级跳”“五级跳”,最终才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空间。
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一个专业人才,无端被折腾几年、十几年才安定下来,这时他们已过不惑之年。
换句话说,研究班人重新拾起专业,差不多都已是人到中年。
他们的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白白给荒废和耽误了,实在令人惋惜!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几年、十几年啊!再次,“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只有毕业证书,没有学位。
研究班的学生毕业时不授学位,这也是预料中的事。
但不进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甚至连一纸研究生毕业文凭也不发,这就令人费解了。
大家都不敢问,灰溜溜地离开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