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及意义分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及意义分析1. 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描绘故事背景和情感交流的手段,更是传达人物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意义。
2. 《红楼梦》中著名的诗词作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篇,如“黛玉葬花辞”、“薄命女儿情”,其中凸显了书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境遇。
•宝玉和黛玉之间以及宝玉与其他女子之间互赠的情书、抒发情感的短篇也成为故事发展与角色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文化意义与价值•《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丰富诗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道德、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局限和讽刺。
•通过对作品中诗词的欣赏与分析,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雅士情怀、审美追求以及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源泉,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4. 对读者的启示•阅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我们能够体验到其中蕴涵的情感和情绪,并从中汲取思想力量和艺术享受。
•通过品味其中几首经典之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并培养更高层次、更广阔视角下对于世间万象的理解与思考。
5. 总结《红楼梦》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诗词,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之外,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欣赏和分析其中的诗词,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审美追求以及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锻炼与培养自己审美能力的机会,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诗化艺术——以晴雯形象为例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诗化艺术——以晴雯形象为例作者:田欣欣刘伟玲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人物“诗化”是《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法。
晴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一个秉承诗性特征的典型形象。
作者通过情节的选择与诗化,建构起晴雯的诗性形象;通过将诗词融入情节,渲染、强化晴雯的诗性形象;通过晴雯与黛玉形象相互映衬,表达对高洁、诚挚的人格的推崇,晴雯形象因此获得了超越文本的象征意义。
通过探寻晴雯形象的诗性,读者可以窥探《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诗化艺术。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形象诗化艺术中国文化在理性精神之外,别具一种诗性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诗性品格的小说,诗性美是《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内容”。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中均渗透着浓厚的诗情。
周汝昌先生认为,全书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诗,“读《红楼梦》实际更是赏诗”。
刘再复先生说:“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诗国,是情感的诗化之地。
诗国中的诗人……通过诗意的想象表达自己形而上的思索。
”人物“诗化”是《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法。
小说立足于个体生命,重在写个人的命运,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在常态的叙述中创造出诗的意境。
他选择独特的生活细节、事件来点染人物的诗意,他将人物的言辞、行动、感发诗化,他将独特的诗词融入故事情节……在《红楼梦》中,晴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一个秉承诗性特征的典型形象。
目前,学术界的晴雯研究多以性格分析为主,本文拟通过探寻晴雯形象的诗性,窥探《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诗化”艺术。
一、情节的选择与诗化:晴雯诗性形象的建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对晴雯的判词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大观园中最美丽的女孩,她风流灵巧、诚挚率真、坦白无私、敢爱敢恨。
然而,美丽为她招致灾难,她遭人构陷,被逐出大观园,最后含恨而死。
作者一方面采用写实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刻画了晴雯的形象,展示了晴雯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另一方面,他选择独特的生活细节、事件点染人物的诗意,使得晴雯成为《红楼梦》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课程代码:0100280课程类型:选修课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校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本课程是面向全院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红楼梦》是清代的一部文学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世界性杰作。
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任何一位热爱祖国文化的当代大学生,都不应该对此不闻不问。
因此,课程便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及文化素养在核心专业课之余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2.目的:课程通过学习及师生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充分欣赏《红楼梦》本身的精美内容和高超艺术,还可以通过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制度、诗词、饮食、科举、教育、官场、司法、家族、宗教、艺术、婚恋等),获得初步了解和总体把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都留下深刻印象。
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本课程通过导读和专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步入红学的殿堂,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和曹雪芹的伟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发展。
3.任务:课程从《红楼梦》文本出发,辐射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兼顾,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中认识、了解、喜欢、热爱,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基本要求1.首先,共同完成此门课程教学过程所有师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有真诚、热情,这样,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拉近师生之间、师生与作品之间、师生与作者之间乃至课堂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才能够让课堂的主人们近距离窥探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应该说,这样就具备了兴趣基础、感情基础。
其次,要想了解《红楼梦》中的中国文化,必须读原著。
教师读,学生读。
《红楼梦》里的诗词文化
《红楼梦》里的诗词文化《红楼梦》在半文半白的行文之间,总是夹杂着诗词曲赋。
有时在每章回目的开头、结尾,作为每段情节的总述。
有时在文中,作为对人物与情节的进一步描述。
这种“文备众体”,其实早在唐传奇中就已出现。
《红楼梦》研究学者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说:《红楼梦》……除小说的主体文字本身也兼收了‘众体’之所长外,其它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
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和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整本《红楼梦》在81首诗、18首词之外,还有18首曲、1篇赋、3首歌、1首谚、4篇偈语、1首谣、1篇赞文、1篇诔文、13首灯谜、11首诗谜、1首曲谜、16首酒令、7首牙牌令、1篇骈文,以及建筑陈设上的楹联匾额。
宝钗扑蝶诗谶暗喻在这众多的诗词曲赋中,最常被人想起的大概是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你还记得这一章的前后情节么?宝玉随贾母去宁府赏玩,歇在秦可卿房中,梦入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见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判词,还听了包括引子和收尾在内的十四支红楼梦曲。
其中每一首判词都预言了每一位女子的人生命运。
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红楼梦》的美学发现爱不是万能的,没有爱却是万万不能的。
1.为什么要从《红楼梦》看中国美学假设我要安排你到一座孤岛上去工作一年,如果只许你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如果是我,我肯定带《红楼梦》。
中国文化里最好的东西就是《红楼梦》。
中国文化的精华有一半在《红楼梦》里,还有一半在鲁迅的著作里。
这是我这些年研究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感觉。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经与美学圣经。
2.《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爱的圣经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圣经与文化圣经,什么道理?就是《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爱的圣经。
有些人说曹雪芹能写出这么好的一本书,是因为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抄家。
但是如果这样来解释《红楼梦》,就不能得到美学营养,也不能得到美学的启迪。
经历了这样的世态炎凉后,大概有三种写法,但这三种写法,绝不会让他成为曹雪芹。
第一种写法是,曹雪芹发个人的牢骚:雍正期间就是有腐败分子,所以我们家被抄了。
那么,《红楼梦》就被写成了社会批判小说。
这样的小说可以克隆《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是绝不可能成为《红楼梦》。
第二种可能是像做黄粱美梦、南柯一梦那样的写法。
曹雪芹发感叹说:“是非成败转头空。
我们都不要去奋斗了,出生以后就抓住眼前的幸福,过把瘾就行了。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小说也是有很多的。
如果曹雪芹用这种写法写,《红楼梦》连《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地位都不会有。
有些人肯定会说,曹雪芹还有第三种写法,他在这种世态炎凉里,回顾人生经历的时候,想起了他所经历的爱情,想起了那些他最喜欢的贾府里的美女们,就把他和这些美女的爱情故事写成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如果这样写,顶多是《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翻版,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过去我们认为搞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经历,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碰到来料,比如说被抄家的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何止成千上万,但是把抄家的经历写成《红楼梦》的只有一个曹雪芹。
就是因为曹雪芹在这个抄家事件里加上了他自己的视点,简单地说,就是爱的视点。
论《红楼梦》的诗化
论《红楼梦》的诗化《红楼梦》的诗化:抒发人性的真实与悲剧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以其深厚的社会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以及卓越的艺术手法,一直以来备受世人推崇。
这部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将人性中的真实与悲剧美以诗化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使其不仅成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更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中的诗化表现,突出体现在其人物刻画和情感描绘上。
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将他们的命运与四大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们感情世界里的真挚与执着,同时又以沉痛的笔调抒发出他们爱情受挫、婚姻不幸的悲剧美。
此外,《红楼梦》的诗化还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生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这种诗化的社会批判方式,使得《红楼梦》具有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红楼梦》者,可谓兼此二价值之美者也。
”他认为,《红楼梦》完美地将生活作为基础,展现出封建社会的风俗人情和道德观念,同时又以卓越的艺术手法抒发出悲剧美。
这种评价恰恰道出了《红楼梦》诗化的真谛。
总的来说,《红楼梦》的诗化表现为其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社会揭示等多个方面。
它以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同时又以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为背景,深刻地抒发了人性的真实与悲剧美。
这种诗化的手法使得《红楼梦》不仅成为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具有深厚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诗性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其诗性美一直是一个备受的问题。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诗性美翻译研究出发,探讨翻译中如何保留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红楼梦》的诗性美《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厚诗意的小说,其中的诗歌、对联、谜语等元素都为小说增色不少。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红楼梦》是18世纪末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插入了大量古代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而且也丰富了书中的文学内容,赋予了《红楼梦》独特的文学魅力。
首先,在《红楼梦》中,诗词给书中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在故事的发展中,诗词也可以成为某些重要情节的表现形式,比如,林黛玉临终诗句“小阁深密梅花催,篱落一行白草堆”能够更好地表达林黛玉病重的场景,从而带给读者更加强烈的感受。
其次,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也让其文学特色更加突出。
例如,“楼主熟能生巧,短短几句诗”就是对古典文学技巧的巧妙运用,由于古典文学技法往往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在其中运用古诗词,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使文学作品趋近完美。
此外,古诗词也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意图。
比如,在《红楼梦》中,“夜夜月明玉成缺,春来又见纱窗前”这句诗句,把林黛玉的失意一幅月牙寓意地表达了出来,让读者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古诗词也给《红楼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和精神。
许多古诗词的特点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景象,比如“风不竞秋月夜,相思更在这时候”,对于忆慕之情的表达极具诗意,也为《红楼梦》故事中的情感增添更多的浪漫色彩。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在《红楼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不仅使书中的情节更具有细腻和真实,又能把中国古代文学特色展现出来,更能用高超的文学技巧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让文学作品更加精彩完美。
因此,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也表明,文学作品的完成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丰富的内容和好的文学技巧等,其中古典诗词也肩负着较重的任务。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诗词的艺术魅力仲丽辉每次读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
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
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
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
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外在之美,更是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内涵之美。
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
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
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
可以说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
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具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的现实主义者。
《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
《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融汇了丰富的诗词文化。
小说中的诗词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达哲理为主题,通过人物的对话、吟咏和创作,展示了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一、描绘景物的诗词1. "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首诗,写的是黛玉对枯萎花朵的悼词。
诗中描绘了花朵凋谢的情景,通过花的生命短暂和人事无常的比喻,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感叹。
2. "春雨":这首诗出自贾宝玉之手,描绘了春雨的情景。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的柔和、清新和滋润,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抒发情感的诗词1. "蘅芜苑中":这是贾宝玉为黛玉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黛玉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用花的凋谢和黄昏的景象来比喻黛玉的离去,表达了作者对黛玉离世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2. "枉凝眉":这是贾宝玉为林黛玉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黛玉美丽、纯洁和才情的赞美。
诗中以林黛玉的眉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她美貌和才情的欣赏和喜爱。
三、表达哲理的诗词1. "黄粱梦":这是贾宝玉在黛玉去世后所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悲剧和虚幻的思考。
诗中通过黄粱梦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幻灭的认识,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悲剧命运的感慨。
2. "金玉良缘":这是贾母给宝玉的叮咛,用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美好姻缘的期望。
诗中通过对金玉的比喻,表达了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婚姻和家庭的价值观。
这些诗词不仅是《红楼梦》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工具,也是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吟唱。
通过这些诗词,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爱情、友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不仅体现在诗词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对诗词艺术的推崇和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上。
论述百练:“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论述百练:“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材料一:《红楼梦》中的“诗”是以往小说的传统的“诗”的功能的高峰。
这是就它的人物诗及写景诗而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用诗写人物的性格是极其成功的。
仅以林黛玉为例。
如第3回写林黛玉的肖像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对似喜非喜含情目。
……”大观园的年轻女性可谓多矣,有谁像林妹妹这样的么?没有。
又如27回她的《葬花辞》,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独特的感受与痛苦,也只属于林妹妹个人。
34回的《题帕诗》是林黛玉式的爱情的大胆表露。
76回她的联句“冷月葬诗魂”正是她玉洁冰清而又极其悲凉的一生的高度概括。
这些诗写人,正像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一个”,不可改易一字。
《红楼梦》还有很好的写景诗,常常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作者的心态紧密相连。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仅以第1回贾雨村对月咏怀的七绝为例: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不只写中秋月,主要还是暗寓人物强烈的抱负。
然而这的确又是写满月,诗中有哪个字不写月呢?然而,上述所说的“诗”的功能,都没有越出传统的意义。
那么,曹雪芹以诗入小说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起结构作用五字。
曹雪芹是以诗作为小说的深层结构的,这才是他真正的独创!在所有的古典长篇小说中,《红楼梦》的结构是最新颖、最富于创造性的了。
别的小说只有一个情节结构——单一的结构,《红楼梦》不,它除了情节结构外,还有一个神话结构和情感结构,所以它的结构是复合的结构。
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是深层的,在下面的,情节结构是表层的,在上面的,是神话结构与情感结构的载体。
作者在女蜗补天这个传统的神话基础上,又匠心独运,创造了大荒山青埂峰顽石的来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三个新的神话,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神话结构,而小说的情节故事,不过是这个神话结构的敷演而已。
这个神话结构有的部分先行用散文写出,复以诗概括;有的部分则不用散文写出,直接以诗写出。
论《红楼梦》中诗词的地位和作用
论《红楼梦》中诗词的地位和作用我是一个终生从事诗词教研的工作者,小说不是我的教研范畴。
但我写过一本书叫做《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而王国维写过一篇《红楼梦评论》,所以我也写过一篇对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评论。
有一次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周策纵先生主持一个国际红学会议,他是因为我写过一篇《红楼梦评论》的评论,把我也约去了。
但我不是真的红学家,我除了是因为研究王国维而偶尔写过这么一有关《红楼梦》的文稿以外,没有再写过关于《红楼梦》的任何文字。
南开大学举行这次《红楼梦》翻译的研讨会,组织者约我讲讲《红楼梦》中的诗词。
而我手边一本《红楼梦》的书都没有,所以就临时借了一本题为《〈红楼梦〉诗词》的书,找了几首诗词,想随便谈一谈。
在开始讲《红楼梦》诗词前,我想先讲几句话,是因为我是讲诗词的,而《红楼梦》中确实有很多诗词。
对我们这个古典词,有的年轻人没有那么高的兴趣,而对于《红楼梦》兴趣却比较大。
所以我也常常在讲课中被学生提问:“老师,您常常讲诗词,那《红楼梦》中的诗词怎么样呢?”借此机会,我就回答一下大家的好奇的问题。
我首先要说的,在我的感受里,在过去教诗词的体验中,我觉得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
古代的诗人词人,像杜甫、李白写的诗,苏东坡、辛弃疾写的词,这些诗人、词人的作品,如果说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那些诗人、词人中去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
但这样的衡量是不公平的,是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的小说里面的诗词。
而如果作为小说里面的诗词来看待,那我觉得《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
而且我以为,作为小说的诗词,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诗词里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我们不能一视同仁,说这都是《红楼梦》里面的诗词,不能这样看。
这三种类别,若是以诗词标准来说,我认为还是有高下之分。
有一类诗词是作为一种暗示的性质,预先要介绍小说的人物,对小说人物预先用诗词来介绍。
这一类作品,我简单举两个例子,金陵十二钗副册的判词。
《红楼梦》的诗意世界与曹雪芹的诗心哲学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的诗意世界与曹雪芹的诗心哲学的开题报告《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
该小说通过对贾家荣府的描写,展现了官场、社交、家庭、情爱等多个方面的人性,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缺陷。
除了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曹雪芹的诗意世界和诗心哲学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着重探讨《红楼梦》中的诗意世界与曹雪芹的诗心哲学。
一、曹雪芹的诗心哲学曹雪芹是一位有着深厚诗文功底的文人,他的诗性思维和诗意语言都渗透到了《红楼梦》的文本中。
曹雪芹的诗心哲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 寄情于物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人物、情节、物品等物象都寄以深厚的情感。
他把这些物象赋予了意义,将物与情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诗意的关联。
例如“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诗意充沛的称谓,引发了人们对它的联想和想象。
2. 密切融合曹雪芹将诗歌中的形式和故事结合到了一起,在小说中密切融合。
他不仅在文本中刻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更在其背后的诗意中表达出情感。
这种融合不仅使小说更加生动,也使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3. 把握着重点曹雪芹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沉浸式的写作风格,他深入剖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借助小说诗意的表现,深刻把握着封建社会的重要点。
他将诗意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其成为小说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二、《红楼梦》的诗意世界1. 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在描写角色和故事的同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展示了中国人的信仰、道德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对家族的尊严和荣誉的重视,对传统婚姻的关注和塑造等等。
2. 揭示了官场和贵族阶级的本质《红楼梦》在描写官场和贵族阶层的过程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虚伪。
小说中利用细节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3. 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非常丰富,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中有善良、聪明的人,也有臭名昭著的罪人和小人。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与文学价值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与文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作品不仅是情节推进的手段,更是对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的深刻描绘。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首先,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向往通过诗词曲赋表达出来。
例如,贾宝玉的《葬花吟》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表达了贾宝玉对红豆花的喜爱和对美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黛玉的思念之情。
这种通过诗词曲赋表达情感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其次,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风俗的观察。
作者通过描绘四季的景色、山水的壮丽和花鸟的美丽,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小说的情节之中。
例如,《红楼梦》中的《蝴蝶梦》一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如“翠微堪画眉,艳色可酬酢。
春来不见花,不禁愁杀人。
”这些描绘了自然景观的诗词曲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意境,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红楼梦中,作者融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和曲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蝶恋花·春景》等。
这些诗词曲赋既是对古代文学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引用古代诗词曲赋,作者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形式多样,既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也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等。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些诗词曲赋与小说的情节相结合,使得诗词曲赋成为小说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插入。
这种对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独具艺术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丰富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体现了对艺术形式的追求。
【精品】《红楼梦》诗词研究综述
【精品】《红楼梦》诗词研究综述《红楼梦》诗词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不仅在文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展现了作者曹雪芹的卓越才华。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
其中,对诗词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研究进行综述。
一、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红楼梦》中的诗词是这部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词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学魅力,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据统计,《红楼梦》中大约有240首诗词,这些诗词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为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这些诗词也是作者曹雪芹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二、对《红楼梦》诗词的多元解读《红楼梦》诗词的解读历来是红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对《红楼梦》诗词的理解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对《红楼梦》诗词的多元解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一些研究者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诗词,认为这些诗词是作者对清代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
例如,通过研究《红楼梦》中的扇子、屏风等意象,学者们探讨了清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红楼梦》诗词中的心理描绘作用,通过对诗词的解读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此外,还有研究者将《红楼梦》诗词与其他古典小说中的诗词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以此探究清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这些研究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红楼梦》诗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三、《红楼梦》诗词的版本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复杂,不同版本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
对不同版本《红楼梦》诗词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心理。
他们认为,不同版本的诗词反映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不同构思和理解。
《红楼梦》诗意美浅析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红楼梦》诗意美浅析姓名聂兴贵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101专升本指导教师魏景波(教授)学习中心《红楼梦》诗意美浅析内容摘要:《红楼梦》的诗意美是它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红楼梦》较于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
《红楼梦》的诗意美是曹雪芹将“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大量诗词曲赋的运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画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
关键词: 红楼梦诗意美融合意境空白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按文学的类别进行分类,《红楼梦》当属叙事文学。
但在中国人诗化思维传统的长期浸染下,《红楼梦》也毫不例外地被诗化了。
在《红楼梦》叙事性面孔的背后,隐藏的是诗性本质永恒的微笑。
在文艺美学的天宇中,“诗指的是富于美感的意象和情趣,是流动于作品之中的具有深永内容的情感,它的酵母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①从这一含义来说,一切艺术都可能具有诗意。
“小说的诗意,是艺术化、审美化了的寓意。
如果作家对人生有了某种独到的领悟,把它寄托在小说中,而又能同小说的叙述内容协调、融洽,小说便可能有了诗意”②。
显然,诗是作为一种审美素质和优秀小说的徽章而存在的。
它是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共同指归。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诗化的小说。
诗是最心灵化的艺术,“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③。
中国是诗歌大国,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之笔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本文则试图从艺术创作总体风貌的层面上,通过诗词曲赋的运用、意境营造、人物刻划和情节结构四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诗意美。
一.大量而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诗意美的直接体现。
浅析《红楼梦》意境及诗意
浅析《红楼梦》意境及诗意作者简介:晋靓靓,河南洛阳人,现大四本科学生,攻读专业汉语言文学,喜爱研究古代文学,本篇节选自本人论文中一部分,浅析见解,望各位红迷学者们予以批评指正。
《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诗化小说,即使在最后的悲剧性的结局中,也仍然情景交融,诗意幽微。
盎然的诗意诗境充满整部小说,曹公以诗词曲赋的方式描写着人物性格,暗示着小说的情节,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要理解《红楼梦》之味,曹雪芹之味,一定要具体理解书中的诗化意境,情感、环境、意蕴三者熔于一炉。
一、诗意贯通于情境——诗化意境《红楼梦》中典型环境的创造,除去作者的匠心独运,诗词曲赋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全文在意境的创造上整体显出诗情画意,将诗意融入到意境中,是一种艺术美。
艺术美是社会美以及自然美的体现,是从物至心逐步深入的过程。
曹公做到了将事物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诗融于意境中,用诗的话语加以渲染,画龙点睛,回味无穷。
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联,对联在我国的传统诗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但这些对联在小说中出现对于创造意境有着画龙点睛般的作用。
宝玉随贾母来到宁府,先后来到宁府上房和秦氏卧房,这两个房间的周边环境主要是由两副对联和两幅画来进行对比的,宁府上房的整体环境显得呆板庸俗是要催人求学上进,但是宝玉不喜欢,秦氏卧房华丽,案上设着宝镜一边摆着金盘,还设着寿昌公主下卧的宝榻,悬着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这一系列的摆设描写无不透露出周边奢华淫逸的环境,与对联中的描写相得益彰。
展开剩余67%诗与意境融合的另一个经典画面便是大观园,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一个建筑,其中的一花一草、一厅一台、一木一石都是遵循着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和特点。
宝玉和众人参与题诗,每一首皆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用诗来突出每个院落的典型特点,诗与环境相融合,互相映衬,诗情画意。
二、形象的塑造及情节推动这些诗化的意境不仅将人物真情融入其中,而且对于渲染故事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的诗化艺术
《红楼梦》的诗化艺术贺文锋【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奇丽巨著,它不仅突破了我国古典美学的悲剧意识,而且在小说的诗化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它将平淡无奇的生活诗意化,把中国诗赋文化的精神和精华引入了古典小说的创作,使整部小说的语言、人物、环境充满了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并且使整部小说拥有了诗一般的意境,从而使小说文本与诗歌文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使小说富有了诗的灵魂、诗的特质。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诗化【作者】贺文锋【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1中国诗赋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代的民歌、清代的楹联,都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诗歌遗产,这其中不乏很多诗词歌赋融入小说的创作,但大多数只是机械拼装,未能真正融入作品。
究其根本原因,不是那些作家缺少诗才,而是他们未能把诗歌的精神与艺术真正引入小说的创作,所以没有诗的韵味、诗的情感,也达不到诗的境界,更谈不上小说的诗化。
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由此可见,一部伟大的小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小说的诗化艺术分不开的。
《红楼梦》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古典小说,在于它把诗完全融入了小说,使诗成为了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说中的语言、人物、环境和其所营造的意境都富有了诗的特性,从而使小说达到了诗化的艺术境地。
中国的古典小说从语言上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文言文和白话文,而小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直是处于末流的,尽管在明清时期小说逐渐兴起,但诗歌的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因此在小说中用引诗、作诗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是常用的手法,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的独有诗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摘要:诗是观察人类心智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一个特殊角度,诗乃天地之心也,中国“文化心灵”的心之最精妙处,便在于诗,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
而《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讲述的是古代皇家大族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作品,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
《红楼梦》的诗性美,从书名的深沉蕴藉,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从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到结构抒情化、描写超常化和意境化等方面。
《红楼梦》是由无数这样的具体综合起来深化为诗化小说和优秀艺术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化小说;诗性美中国的诗性,自古有之。
中国人以诗性为心,伴随着诗性的逐渐增长,中国的文化也在盛唐达到顶峰,向来以诗为尊的中国在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诗而行。
中国的文学上一直有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诗是包括在文中,诗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作为中国古典时期的颠峰性巨著,《红楼梦》没有讲千古英雄纵横捭阖的征战、豪杰群雄你争我夺的较量,它娓娓讲述的是古代皇族大家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种种故事,吃饭睡觉,婚丧嫁娶。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这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通俗性、家常性、生活性的故事,顶多带有些官闱秘事性和传奇性。
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它的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也因为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和抒情化的结构以及超常化意境化的描写,令我们古往今来的读者读之如醉如痴、深觉其中特殊的诗意之美。
一、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红楼梦》这个书名最富诗意也最深沉蕴藉。
它直接来自书中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是所有书名意义的综合.并因本身是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意象而具有深刻的抒情性。
“红楼”即紫檀木筑就的楼字。
借指富贵之家或豪门大室的邸宅。
自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缕锈罗襦”旬。
韦庄也有名句“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卷流苏帐”。
以《红楼梦》命名。
不仅包含了对当日所历所闻的富贵之家中一切青春浪漫女子的追忆.还包含了对世事沉浮、沧海桑田、繁华如虹、人生似梦等更为深邃的思考。
正如梦觉主人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
”红楼富女的意象再与庄周梦蝶联系起来.更加韵味深长,小说内容也无不聚焦在书名的抒情性光辉之中。
如果说书名作为特殊的意象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特殊的诗性回味之中,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纷至沓来的诗性元素便如泉涌般不断出现。
艺术形象的抒情性是红楼诗性的重要原因。
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金陵十二钗都是处于青春时期的美丽女性。
年轻和美丽,这本身就是抒情和诗性的核心。
作者用“群芳”来形容她们的青春和美貌.她们简直就是春天里引动诗情的各式各样的花朵。
作者不仅喜欢用花朵形容她们.更喜欢在她们出场的特殊时刻用诗歌着意描摹她们的美貌、气质特征与美的“神韵”.如描摹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炯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并用美的事物来加以映衬、辅助象征,突出人物外在与精神世界的和谐诗意。
比如,黛玉与琴、惜春与画、妙玉与白雪红梅。
白雪红梅既是美丽夺目的冬天景致,也是增添诗意的抒情媒介。
曹雪芹抓住冰晶剔透的天地中含芳吐红的梅花.来象征妙玉孤高雅沽的个性。
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倾心向往的感情。
二、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红楼梦中》,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她诗性美的直接体现。
《红楼梦》被称为文体众备的小说,她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韵文形式,其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韵文作品有22种,238篇(首)之多。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其诗词多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的,甚至有的把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搞得支离破碎,因而体现不出来诗性美。
《红楼梦》的独创性则在于把诗词变成情节和人物发展的组成部分,与叙述文字相得益彰。
首先,红楼诗词作为组成情节、丰富情节、推动情节的元素融合在叙述中。
作品中叙述人的诗词,不光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而是为了丰富和推动情节。
如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首和结尾的“说到心酸处”一首,就绝非一般小说的俗套所能比拟的。
脂评在谈到“满纸荒唐言”一诗时说它是“第一首标题诗”,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评点派红学家洪秋蕃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谓荒唐言中皆辛酸之泪,非无故而为此谰言也。
又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谓世之读书者不窥底蕴……亦痴人之痴耳。
”这说明“满纸荒唐言”一诗不仅总领故事,提起全篇,而且兼有提醒读者、设置悬念的作用。
如果我们再与书末的“说到辛酸处”一首对着看,此作用则更明显。
洪秋蕃称后者为“总结诗”,并说:“到底出于含蓄之笔”,“读是书者总宜细心潜玩”。
那么,前者标题,后者总结,前有提醒,后留余味,则此二诗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书中人物吟唱的诗歌,也都具有丰富发展情节的作用。
如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不仅全盘否定了封建末世所反映出来的追求目标和道德风尚,也不仅流露出作者的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且还预示了全书的情节走向,虽然不像脂评说的那样句句落实,但总体上确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正如评点派红学家王希廉所说:“跛足道人《好了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
”此外,像《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大有深意”,《葬花吟》的“似谶成真”,怀古诗的“伤古悼今”,甚至咏白海棠、咏菊花等诗作,也都或多或少地在情节布局中起到微妙的作用,就连一个谜语、一副楹联也常常预示着全书的发展趋向。
总之,红楼诗词融入情节(诗词即情节)必然给叙述带来诗意。
诗化于情节,带来情节的诗化,作用于读者的则是诗性的美感。
其次,红楼诗词还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
曹雪芹具有诗人的气质,他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诗词、骈文等来突显和点化,既使人物栩栩如生,又使描绘渗入了感情。
如:用骈文刻画人物肖像,以诗句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以诗句来点染人物的结局,等等。
这些虽是我国话本、章回小说的传统,但曹雪芹并未滥用旧套,而是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即使引用别人的诗句也是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人物自己作的诗来刻画人物自己的个性,这是《红楼梦》的创造。
《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红楼女儿能写诗,能起诗社、限题吟诵,这本身就具有诗意。
诗,净化了红楼女儿的品格,表现了她们的才气、灵气、稚气和水一样的清纯的灵魂。
黛玉、湘云、宝钗、探春等自不待言,就是香菱也能在黛玉的指导下“自学成才”,而使其品格脱离了俗人的层次,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根并荷花一茎香”的香菱了。
不仅如此,红楼人物所作的诗词还是人物的自我写照、自我塑造,使人物性格个性化、鲜明化、丰富化。
比如:同是填柳絮词,湘云填的豪爽俊逸,宝钗填的浑圆功利,而黛玉填的则是哀怨缠绵,柳絮词本身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
李纨是书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所以就吟出“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等较低层次的诗句,而王熙凤本来不识多少字,又无诗情,所以只能作一句“一夜北风紧”。
此外,如第一回贾雨村所吟的诗与对联,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待价而沽的封建官僚的心理。
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所题对额,使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贾政这个酷爱读书,大有祖父遗风的才子,却是捻断髭须,只字未成。
这个贾府的大才子,原来只是一个不学无才的泥做的“禄蠹”而已。
以诗词表现人物是人物诗化的一个方面,诸如:黛玉的超群脱俗,宝钗的娴静淑雅,湘云的豪爽超拔,妙玉的孤傲高洁,都能从她们所吟的诗词中表现出来。
人物性格与其诗词水乳交融,既是理解红楼诗词的关键,又是评价红楼诗词的主要标准。
有的论者贬低红楼诗词的价值,认为它似乎没有什么传世之作,这是值得商榷的。
曹雪芹如果离开人物性格来炫耀自己的诗才,岂不是流于“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的旧套了吗?“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
”(脂评)三、诗歌的超常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基本上可以说是表现“超常”的,诸如:比兴、夸张、通感、象征、变形、扭曲、错位以及多时空、朦胧、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表现“超常”的。
诗歌用这些手法使它的意象、情感、思维都超出常规,这样才能有诗情画意。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即由于诗的超出常规,却能表达出文章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
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说过:散文像走路,诗像跳舞;散文像水,诗像酒;散文像说话,诗像唱歌(大意)。
这都是说诗的超常性。
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诗要使情感越出常规。
诗追求超常、错变,是趋向成熟的表现。
因此,超常性是诗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表现超常的手法是很少用于小说的。
《红楼梦》的独创性恰恰在于这些超常性的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美。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独创性还不仅表现在运用神话、梦境使情节离开现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这样做了),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某种超常性,它能把笔控制在常规的边缘、似与非似之间,使情节既符合现实又有某种变态,表现了曹雪芹高度的艺术分寸感和艺术辩证法修养。
《红楼梦》中有许多交待是模糊的。
如:《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大观园在北京还是在南京?红楼女儿缠足没有?乃至于时令、年龄、穿着等等,都给人留下许多谜。
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诗的变形朦胧的写意手法。
当你读完它的栩栩如生的贴近生活的艺术描写时,你又确信它写的就是中国18世纪的封建社会,就是满清的贵族家庭。
有时,作者进行一些变形、扭曲。
如: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能不能生长在北方?稻香村的几百株杏花能不能在秋天“喷火蒸霞”般地开放?这似乎值得研究。
然而,这些描写是那样的含义深刻,与人物性格是那样的契合,又是那样的诗意盎然。
人们受了它的感染之后,也就不再去思考它是否违背细节真实了。
照书上描写推算,林黛玉进贾府时才六、七岁。
六、七岁的小女孩能不能表现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似乎有些超常。
然而在阅读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这样写象娃娃演京剧那样滑稽好玩,而是深深地被这些描写的绵绵诗情所打动。
变形的诗歌创作手法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曹雪芹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常态,而且还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变态。
通过变态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但这种变态又不是精神失常,而是处于精神分裂与常态心境之间,所以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诗意的。
这最突出地表现在宝黛的痴情上,《红楼梦》中称之为“痴病”、“呆病”。
如贾宝玉的摔玉、砸玉、痰迷、疯颠;林黛玉的剪香袋、绝粒、迷本性等等,都属于变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