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容摘要: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初中生而言,更是重要。本文试着从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和
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有
注重实践、因人制宜、正面教育为主、从实际出发和自我教育等基本原则,初中生
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可通过加强实践锻炼、榜样感召、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于课
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行为规
范的养成教育与操评工作相结合、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和
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等途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键词:初中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因此,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 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 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 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初中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 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初中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同时也有属于教育方面的原因。下面试着从初中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初中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讲文明、讲卫生等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因人制宜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错综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讲是非、辨善恶。正面教育就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震撼内心。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这一现实,道德教育必须考虑以
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可能超越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上,应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逐步提高。
5、自我教育的原则
在养成教育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初中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支持父母勤俭持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活,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追求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榜样感召
初中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能有效激励青少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一切。五六十年代作为传统思想教育重要标志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保尔、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曾影响了整个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教育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整结合与和谐统一。一些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对榜样教育存在有
抵触,他们坦言“榜样没有用”或“我们不要榜样”,说明我们在榜样教育方面存在未被重视的教育“盲点”。
3、融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与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反映了思想品德的培养与传授知识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思想观点和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感化、教育着学生。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意、激发动机、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从道理上懂得应该做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去做。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中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
5、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代教育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习惯, 孔子认为“少年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强调“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发愤读书、勤劳俭朴、尊老敬贤、诚实守信”, 与当今学生道德规范相一致。使传统美德融化于现代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赋予新的生命力, 使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 吸取精华养料, 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中, 内化为信心和活力。优秀道德文化一旦在学生品行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就能比较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用中华传统美德来长期熏陶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良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