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实验

【课前预习】1.升华:------------------------;

凝华:--------------------------------。

2.新朋友见面:嗨,你们好,我是卤素家族的碘,我的物理性质是紫黑色晶体,具有金属光泽,性脆,易升华。有毒性和腐蚀性。密度4.93 克/立方厘米。熔点11

3.5℃,沸点18

4.35℃

碘蒸汽有毒,所以取用碘的时候,应尽量注意密封和在通风橱中操作。)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形成紫色溶液,但微溶于水,也溶于氢碘酸和碘化钾溶液而呈深褐色. 碘单质遇淀粉会变蓝色. 缺乏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过量的碘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目的和要求】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和器材】碘升华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实验方法】 1.拿起碘升华管,仔细观察碘的外观(颜色和状态):-------,用试管夹夹好碘升华管;2.用酒精灯给碘升华管预热(开始加热时,不断移动碘升华管,以免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碘熔化),然后让火焰固定在固体碘处,碘由固态变成----态,瓶内充满-------色气体,这叫碘的------。 3.停止加热,等到碘升华管内气体变冷时,碘又由气态变成------态,---色气体逐渐消失,这叫碘的------。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碘升华管管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4.可以再给碘升华管加热,会重复出现上面的现象。

【注意事项】 1.使用的碘升华管必须是干燥的。 2.为了加快凝华速

度,可在碘升华管已经稍冷(很热的碘升华管淋冷水容易破裂)的时候,向管外淋一些冷水。3.碘蒸气有毒,应防止碘升华管被打破吸入碘蒸气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反馈】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

常温常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低于固态碘的熔点,证明紫色的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来的。

经实验发现:碘从45℃左右即开始升华,到77℃时,碘升华管中已充满浓密的紫色碘蒸气。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和前两节相比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多读,相信一定能掌握的。 二、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凝((固态液态 气态固放热)熔 化(吸热)升华吸热)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凝华(放热)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要能却分升华和凝华的区别。其他的都为简单,多看几遍就能掌握。对最后的这个三角图大家要熟悉,这样记忆会容易些。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 整理

第4节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对应例题和练习-word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 【例1】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固态碘直接变成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过一会儿,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会直接变成碘晶体,这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所以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答案:升华;凝华;放出。 练习 1.(2019?东营中考)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 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 解析: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答案:霜是由于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例2】今年1月4日迎来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小朋友们高兴地堆起了雪人,寒冷的室外雪没有化成水,雪人却不断变小,这是现象,此过程要热量。 解析:室外的雪人没有熔化,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的雪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答案:升华;吸收。 练习 2.(2019?青岛中考)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解析: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A不符合题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C不符合题意;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D符合题意,选D。 3. 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 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态。 解析:升华现象是吸热过程,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升华脱水法的原理就是: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答案:吸收,气 3.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例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经?秦风?蒹葭》中有一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从物理的角度理解,以下正确的是()A.霜是由露水凝固形成的,“白露为霜”从物理的角度说是正确的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升华和凝华、汽化和液化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升华和凝华、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升华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特点: 物质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例如碘升华时要对它加热,就是要让碘吸热来完成升华。 2、凝华 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特点: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热。 补充: 、定义: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2、常见凝华物质:气态碘、水蒸气、气态钨、气态萘等。 3、常见凝华现象: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它的环境温度比“下露”“下雾”时更低。 灯泡用久发黑,目光灯两端发黑。 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就掉下来,在掉落的过程中小冰晶熔化便形成了雨。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变干,酒精蒸发等 补充: 、液化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

新人教版八年上学期物理《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

升华和凝华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散到冷空气中,靠干冰的__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其周围环境__________,则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成小冰晶,导致降雨。 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石需要__________热。 3、冬天,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过几天也会干,俗称的“冻干”,这是__________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__热量。 4、寒冷的冬天,房间窗户的玻璃___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往往结着一层冰花,这是一种__________现象,它要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当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时,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_现象,它要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5、把樟脑丸放在衣柜里防虫,最后樟脑丸变小了,这是__________现象,在此变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热。 6、白炽灯用久了玻璃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__________的缘故。 7、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__________城的小水滴和水蒸气__________城的小冰晶组成。 8、在发掘文物的活动中,文物工作者几乎从未发现古代的珍珠,这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散“白雾”,它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迅速__________形成的。 二、选择题 10、从冰箱冷冻室取出棒冰,往往会看到棒冰的包装纸外有一层白色的霜,这是由() A、小水珠在冰箱内凝固而成的 B、水蒸气在冰箱内凝华而成的 C、冰箱内空气凝华而成的 D、冰箱外水蒸气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1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不是凝华现象的是() A.窗花 B.冰棱 C、雾凇 D、雪花 1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13、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语:“请熄灭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14、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这主要是由于()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4、升华和凝华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5、通过小组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

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学生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学生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升 华和凝 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 樟脑蒸气 ,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 升华 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 凝华 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 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 、 、 、 、 和 。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 、 。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我的说课内容共分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以后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因此,本节我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4、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升华、凝华

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体系。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2、说学法 作为教师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3、说教法 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我市构建的“三段六步”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三段: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 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自学阶段:时间16分钟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白雪的美丽画面。然后我用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把粉末状的樟脑丸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激起浓厚学习兴趣,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出课题《升华和凝华》,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知识的呈现方 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我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1)、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2)、猜想。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课题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 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 接转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 经学了熔化、凝固、汽 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 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 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 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固液气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 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 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 见熔化却变小了…… 系,同时提出问题:固 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 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 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 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 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 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 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 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 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 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 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 色。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 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 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固液气 ? ?

升华和凝华_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樟脑蒸气,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凝华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升华现象,要吸收(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干冰升华获得低温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 上加热。(持续.......大概20s)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 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 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 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 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 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 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 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 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 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 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 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 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 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 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 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 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 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 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 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 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 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 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 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 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 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 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 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 态碘。

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 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 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 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 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 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 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 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 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 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 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 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 固态的。 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 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 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 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 外界给它加热。 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 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 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 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 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 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 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 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 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 的分析能力。 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 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 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 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 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 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 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 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 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能力。 3、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的过程是升华。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 记笔记。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初中物理知识点习题集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18秋?海淀区校级期末)下列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 .雾凇的形成 B .河水结冰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露珠的形成 2.(2019?东城区二模)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A .熔化 B .升华 C .汽化 D .凝华 3.(2019?丰台区二模)实施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利用飞机在高空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所示。干冰进入云层,很快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变成气体。同时高空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小冰晶或者液化为小水滴,云中小冰晶和小水滴增多,从面形成降雨。其中与干冰吸热变成气体以及水蒸气放热变成小冰晶相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 .熔化、液化 B .汽化、凝华 C .升华、熔化 D .升华、凝华 4.(2016?海淀区二模)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B .冰箱冷冻室内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C .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 .放入饮料里的冰块逐渐消失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5.(2014?西城区二模)如图的四种常见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放热的是 A .甲和一 B .乙和丁 C .甲和丙 D .丙和丁 6.(2012秋?朝阳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的沸腾,属于液化现象 ()()()()()()

B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C .早晨形成的露珠,属于汽化现象 D .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属于升华现象 7.(2009?海淀区一模)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放热的是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升华 二.多选题(共3小题) 8.(2015秋?北京校级期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A .冰升华 B .水蒸气液化 C .酒精蒸发 D .霜的形成 9.(2013?怀柔区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 B .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引力很大 C .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内能减少 D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10.(2013秋?西城区校级月考)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 .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 .夏天,剥开冰棒纸,冰棒上冒的“白气”是水蒸气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1.(2018秋?西城区期末)火箭在大气中飞行的时候,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头部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升华,此过程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使得火箭头部温度不致过高。 12.(2018秋?通州区校级月考)干冰可用来人工降雨,干冰撒进云层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 云层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或 成小雨滴,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13.(2018春?海淀区校级期中)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干冰在空气中迅速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粒,这是 过程,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降过程又变成水滴,这是 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请在横线上填上物态变化的名称)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4.(2018秋?西城区校级期中)请你根据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动手实践的经验及物理课中所学的知识,将如图 ()()()())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3-4节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复习总结和练习题

知识点一: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特点:汽化吸热 (3)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2)特点: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1)液体的温度 现象:晾衣服时,放在阳光下比放在背阴处干得快。 现象分析: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的表面积 现象:晾衣服时,展开比团起来干得快。 现象分析: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 现象:晾衣服时,放在通风处比放在无风处干得 快。 现象分析: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例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后,擦酒精的部位会感觉凉。这主要是因为酒精()A.凝固放热B.升华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吸热 例2.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 D.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知识点二(沸腾) 1.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特点: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使用油的沸点是250℃. 拓展: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例如,在高山上,因为气压比较低,水的沸点低于100℃,食物不容易煮熟,这时应利用高压锅,高压锅内水面上的气压较高,所以沸点能超过100℃,食物容易煮熟。 4.液体沸腾的条件 (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5.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课题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 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 接转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 经学了熔化、凝固、汽 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 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 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 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固液气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 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 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 见熔化却变小了…… 系,同时提出问题:固 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 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 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 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 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 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 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 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 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 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 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 色。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 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 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固液气 ? ?

升华和凝华_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 樟脑蒸气 ,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 升华 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 凝华 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水循环 一、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 、 、 、 、 和 。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 、 。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升华和凝华知识点例题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课堂同步讲练测:3.4升华和凝华知识点例题解析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碘、冰、萘(樟脑球的主要成分)、金属钨易升华,水蒸气、气态碘、气态萘、气态钨易凝华。 常见升华现象:舞台烟雾是由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冬天,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因为冰升华成水蒸气;白炽灯经常使用,玻璃罩会变黑,是因为钨丝通电发热升华成气态钨,再在玻璃罩上遇冷凝华。 常见凝华现象:霜、冰花、雾凇,它们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凝华形成的物体疏松多孔,如雪、雾凇、冰花、霜等,而凝固形成的冰坚硬、结实。 物态变化结构图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态,所蕴含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固态最低,液态高些,气态最高。从低级态变为高级态要吸收热量,从高级态变为低级态要放出热量,从上图中表现为从下侧的物态变为上侧的物态要吸收热量,从上侧的物态变为下侧的物态要放出热量。 例1:如图所示,某物质在温度变化时通过放热、吸热可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由图可判断()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B.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答案:A 例2: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刚出冷库的冻肉表面有白色颗粒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会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答案:A

例3:四川科技馆科学剧场的老师设计了这样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容器,发现外壁出现一层白霜。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C.气泡产生是因为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 D.白雾形成是因为干冰汽化吸热,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 答案:B 例4: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的原因是() A.衣服是保暖内衣,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B.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C.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D.衣服上的冰放出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答案:B 例5: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B.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 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D.夏天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答案:C 例6: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凝华成的小冰晶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的水蒸气 C.露是大量的小冰晶吸热熔化成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大量的小冰晶 答案:D 例7: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汽化现象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C.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D.烧坏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凝固现象 答案:C 例8: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放热的是()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升华和凝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 樟脑蒸气 ,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 升华 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 凝华 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水循环 一、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 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 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 、 、 、 、 和 。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 、 。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升华和凝华 例题解析

升华和凝华例题解析 [例1]把一支灵敏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里,并立即观察温度计细管里水银柱高度的变化,你将看到温度计的水银面先下降后上升,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分析]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而制成的,这是由于玻璃在相同条件下热胀冷缩的程度要比液体小得多,从而忽略了玻璃泡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在讨论本题所述物理现象时,玻璃泡的热胀冷缩就不能被忽略了.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热水中时,玻璃泡壁先受热膨胀,容积会增大一些,所以细管里水银面先下降(有时现象不明显),然后泡内水银也将受热,温度逐渐与玻璃泡相等,由于水银比玻璃膨胀更多,它的体积增加更大,因此细管里的水银柱开始上升. [例2]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__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 ℃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分析]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从4 ℃上升到94 ℃,上升了90格,而实际温度是从0 ℃上升到100 ℃,温度改变了100 ℃,因此该温度计的每格表示的温度变化是10 ℃/9.当温度计示 数为22 ℃时,表示该液体的温度是在0 ℃以上18格刻度线处,表示的温度为t= 9C 10? ×18=20 ℃.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 ℃的温水中时,设温度计示数为t′, 则有40 ℃= 9C 10? ×(t′-4 ℃),解得t′=40 ℃ [答案]20 ℃40 ℃ [例3]如右图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晶体在EF段呈液态,温度不变 B. 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上升 C.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晶体在GN段呈固态,温度不变 [分析]晶体的凝固与晶体的熔化互为逆过程,根据晶体的熔化图象,我们可以对比分析晶体的凝固图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