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
关于我国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及重构探究_0
关于我国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及重构探究1.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作为中心的公共部门,运用经济、政治、行政等各种手段,集合社会的力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谋求最大的公众利益,增强政府等公共部门的职能。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为公众获取公共利益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不同于个体性,公共性注重的是与集体相关的事物,公共性要求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的活动要秉持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依法办事,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应该体现我国主权在民的原则,使人民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各种重大决策应该让人们大众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要求政府部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坚决抵制为个人谋求非法利益,公共性要求政府及社会完善管理和监督的职责。
公共性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是政府等公共部门管理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2.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缺失问题2.1公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如今,我国的公共管理大多是以政府为中心,政府管理、制定政策,公民服从,公民缺少发言权,经常是被动的听从,缺乏主体性地位。
公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政府实行的是向公民单向管理方式,致使公民被动的接受管理,公共性意识淡薄,对于公共事务没有过多发言权,经常听之任之。
公民没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心声,以至于政府许多政策并不能真正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公共权力不能够切实的实现。
政府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共性,缺失了公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就垄断了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经常忽视公民的诉求,只是单一的站在政府的角度制度各项政策,过于注重效率而忽视了公共性。
2.2民主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民主管理,选举时也缺乏民主原则,大众也缺乏民主意识。
各级代表很少由广大人民直接推选,候选人都是政府内部推选,广大人民群众并不了解候选人的实际情况。
我国公共管理中缺少民主,以至于会出现行政机关的权利过大和滥用职权等现象,许多公务员以权谋私,严重阻碍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措施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公共管理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状态,为强化了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
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关键管理路径。
然而,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在大数据视角下,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大数据视角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1.缺乏实践治理手段。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公共管理起步较晚,许多管理部门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不够,数据信息收集和归纳能力较差,数据容量较小。
从大数据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我国公共治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目标要求。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然而部分行为主体对本身职责定位及社会公众的需求了解不清,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参差不齐,因而难以维系公共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行为主体理念陈旧,方式僵化,没有把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条件,先进的管理技术没有合理运用在公共管理上面,一些很好的技术资源被白白浪费。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突出政绩效应,而忽视了把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结果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公共管理能力被质疑,最后引发信用危机。
2.改革管理的推进面临障碍。
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管理的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行为主体来说,公共管理改革难以落实到位,公共管理改革工作进行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和相关法律保障。
事实上,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的态度和落实程度决定了顶层设计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发挥效用,当地方的管理资源和中央的改革统筹无法达到一致时,很容易会造成各种资源浪费、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积极性。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
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管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本文将对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创新措施,希望能够对公共管理的改进和优化有所启示。
存在的问题管理效率低下公共管理机构运转缓慢,效率不高。
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环节繁琐、耗时长,导致民众投诉不断。
此外,公共管理机构职权复杂,管理条例不清,导致政策实施滞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治理需要。
缺乏透明度公共管理中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导致公众难以获得相关信息,难以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监督中来。
对于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公众了解得较少,而政府对于其政策还存在部分信息保密的情况,这容易引起社会不满和猜疑。
财务管理不透明财政收支透明度不足,不利于政府权力及财政部门的监管。
在现实中,财政部门在各类资金使用方面的透明度仍然较低,很多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活动开支都企图被藏起来,导致公众无法直观了解钱的用途和价值,往往还存在“铺张浪费”等现象,成为社会舆论公开的“热点”。
人才缺乏目前的公共管理机构缺乏优秀人才,人才流失严重。
公共管理事业鲜有给予优秀人才丰厚回报的政策,公共部门的工资待遇较低,整体吸引力差,很难留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同时,公共机构的办事效率较低,人才优化配置仍十分有必要。
创新措施加强信息公开公共管理中加强信息公开,不仅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还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优化课税者负担等。
应该积极倡导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度,同时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充分听取公众想法,最大程度保证公共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互动性。
推行效能优化公共管理中推行效能优化,通过政策、法规等途径,减少行政手续费用,精简各种服创度,获得民众的认可,进而提高政府工作和服务质量。
对于政务服务的工作流程,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流程优化方法,减少流失,提升效果。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在中国,公共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涉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公共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政府和官员往往对外公开的信息有限,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这种信息不透明还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2. 权力滥用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权力滥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权力的集中和不受有效监督,一些官员和政府机构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徇私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市民权益。
这种权力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3. 缺乏公共参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往往缺乏公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
政府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官员或专家决定,缺乏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公众的利益难以被真正代表和保障。
这种缺乏公共参与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从公共伦理视角提出对策1. 促进信息公开要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财务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运作情况,推动政府的透明化。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不得隐瞒和篡改信息。
2. 建立权力监督机制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约束。
要推动政府部门定期公开权力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滥用职权的官员和机构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打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力度。
要解决缺乏公共参与的问题,政府需要重视民主决策,积极开展公共意见征询和听证会,让社会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范围,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的话,那么,中国除了一些共性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一系列更直接的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Wl'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些冲击,其中,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又是最为直接的。
加人世贸组织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pre><pre>面:一是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公共服务的影响。
从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来看,“人世”以后,中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不顾及国外因素,按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而是要严格按照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要求,使本国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家相衔接。
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也相对落后。
如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较为严重,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以及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腐败现象等。
这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整体上看,问题比较多。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惯例,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同样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加多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已初步建立。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的公共行政不断地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在看来,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突出表现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政企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比较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投资体制,‘造成大量的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面,政府至今仍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不善于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管</pre><pre>动的局面。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流失及其防范
1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 不足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是进行 、
置于首位 时 ,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 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发 生偏差 。在公共部I 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矛盾面前 , ' ] 这些原 本
应当为全体公民谋福利的公务人 员的行为 , 不再符合公共事务 和公 共决策 的公共性 , 致使公 共 眭发生偏 差 , 严重时造成公 共
免地会产 生寻租现象 ,这是对社会经济生活危害较大 的行 为 ,
不仅浪费了资源 , 更是对竞争 的侵蚀 , 违背了公平导向的初衷。 动中无论是主体还 是对象 ,都涉及 到全体社 会成员 的公 共利 三、 公共性流失的原因 益, 这就决定了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以公共利益 为最终 目 , 标 而 1理性 经济人假说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 中 , 、 个人和企业在 非某个单个的个体利益 。政府 的公共权利是全体社会公民赋予 面临选择时都会从 自身利益最大化 的角度出发作 出抉择。消费 政府依法享有并 代替 公民行使公 共权力 、管 理公共事 务的权 者的 目标 是效 用最大化 , 企业 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这一假说似 利。而公共性是指政府公共活动必须实现公民 的公共利益 , 公 乎并 不涉及到政府 或其 他公共部 门 , 事实上 , 府部 门和 其 但 政 平、 公正地配置公共资源 , 解决公共 问题 , 处理公共事务 。因此 , 他公 共部 门正是 由一个个这样 的理性经济人构成 的 , 他们有私 公共性是一切政府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 , 是衡量公共管理活动 人的需求和利益 , 依然希望 自己的活动能够实现个人效用最大 是否有效 的标准 ,也是公共管理活动最本质最突出 的特性 , 是 化 。同时 , 他们比起普 通居 民而 言 , 拥有一定 的公共权力 , 比起 公共管理活动区别于其他一切组织活动的根本性质 。 普通入更有可能直接 为个人谋利。当政 府工作人员将个人利益
第五讲:公共性与合法性
目的
规则 内容 原则
自我需求
个人理性 劳动与消费 利益最大化
交往需求
公共道德 交易与交往 公平合理
规则与秩序
法律与制度 管理与协调 有序均衡
3、消极理解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领域应有的属性,或者公共领域的特征 消极定义:公共性是指在特定空间地域内诸多主体之 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只要存在交往与交易,就存在公共性,但其内容却不 可言说
2、合法性的获取(韦伯-三种权威理论) 传统型:合法性来自于传统的神圣性和传统受命实施权威的统 治者 魅力型:来自于英雄化的非凡个人以及他所默示和创建的制度 的神圣性 法理型:合法性来自于法律制度和统治者指令权力
3、合法性的获取(现代政治学解释) 合契约性:民主、宪政 回应性:及时响应社会需求 有效性:采取的行动的实际效能 意识形态:对特定价值理念的宣传普及程度
4、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 合法性危机:秩序或权威遭遇合法性的缺失,但政治 -行政系统却难以弥补,政治系统的大众忠诚度不足 的状态 危机过程:社会危机-回应(不及时)-有效性(不足 )-功能(增长)-成本(提升)-价值(受质疑)-意 识形态(难以为继)
谢谢大家!
二、公共管理的合法性
1、合法性理论 韦伯:由命令 和服从构成的每一个社会活动系统的存在,都 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 这种信念也就是其存在的合法性 阿尔蒙德: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 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 是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 哈贝马斯: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及事实 上被承认的状态。
5、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部门(组织)——公共权力—— 公共资源。 公共管理内容的公共性:公共问题、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产品 ,公众间矛盾与冲突。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参与。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合理、合法、正当。 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实现、维护、增进、合理分配公共利 益,合理协调社会利益、个人利益。
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 掀起了一股全球性、持续性的公共行政 改革浪潮: • 这场改革是对“公私”二元分离关系 的超越,即对公民身份、政府角色与 功能、政府与公民的社会关系、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的再认识,探索公共事 务多元治理、多种制度安排的解决之 道。
三、公共管理主体及其责任
(一)公共管理主体及其分类
• 1、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 •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这是因为 (1)政府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 共服务,这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2)政府作为共同体利益的代表者,对公共事 务的治理承担最终责任。 (3)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在多元主体中的 地位并不是一样的,政府承担着公共事务 “元治理”的角色。
利益追求的合法性:
•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理性的选择,如果不 能得到制度和法律意义上的承认和保护, 也将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时 代,人们利益追求的合理性才能得到普通 承认;只有在保护公民权利的时代,人们 对利益追求的合法件才能得到确立;只有 社会具备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和有效制约 的宪政制度安排,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 与合法性才能得到最终的保障。
政府中心论者站在政府与社会不一致的人 性观和集体理性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 政府是“善”和“公益” 的化身, 要对无知、盲动和自私的个体损害公 共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政府的责任 是最大限度的为社会谋求“善”和 “公益”;政府应尽量扩大介入私人 社会的范围和程度,垄断更多的公共 事务。
现实中,政府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干预以及 政治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确立是从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 • 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对这一进程的发 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促成了政府干预 的合法化。 •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普 遍建立了彻底的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 制,政府不仅自上而下、一统到底包揽了 一切公共事务,而且还以单位制为核心来 配置一切权力、资源和社会福利。 • 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凯恩斯理论,在二战后 普遍建立了政府干预体系,建立了完善的 福利经济体系,个体生活从“摇篮到坟 墓”,无不受政府活动的影响。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为实现公共目标和服务全体公民的活动过程。
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寻租、腐败现象、公共资源的滥用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管理的伦理监督,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制度,促进公共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一、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严重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官员和公职人员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执法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存在权力滥用和寻租现象。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公共管理中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与公共伦理格格不入,必须得到严肃处理。
针对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我们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上进行治理。
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强化对公职人员的行为监督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要加强对公共管理的伦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促进公共管理的廉洁和规范。
只有在制度和文化上形成双重约束,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实现公共管理的真正清廉化和公正化。
二、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问题严重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现象。
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违背了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问题与公共伦理不符,必须得到严肃对待。
针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要建立健全的公共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督和考核。
要推进政府公开透明,提高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和参与程度,增强公共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只有通过严格管理和公众监督,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为此意。
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
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1.1王乐夫的观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
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具体分为: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1.2付翠莲的观点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四是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既是社会组织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实践体现。
公共管理涉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服务的提供以及决策的制定,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然而,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扰。
首先,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和公平问题体现在资源的分配上。
资源的分配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如医疗资源、教育机会、社会福利等。
但是,在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问题。
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资源差距较大,导致了社会公正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资源的公平分配也面临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和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这使得公平的实现常常成为一种难题。
其次,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还体现在服务质量的确保上。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公共服务质量的不均衡。
一方面,一些社会边缘群体往往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是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服务供需的失衡等原因所致。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社会公正与公平得不到有效实现。
此外,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还体现在决策的制定上。
公共管理中的决策制定直接影响着资源的配置、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利益的保障。
然而,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公正与公平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者丧失。
一方面,一些利益集团或者特殊利益群体往往通过操纵、影响决策的过程,使得公共管理的决策结果失去公正与公平性。
另一方面,一些决策过程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导致决策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为了解决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资源的公平分配,通过改革制度和政策,缩小地区和群体之间的资源差距。
其次,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确保公共服务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边缘群体。
同时,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服务质量的提升。
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公共管理制度是国家和政府机构管理公共事务和资源的一套组织结构和法规制度,包括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财政支出、公共服务等方面。
它的存在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公共管理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政府和公共机构的正常运作,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腐败问题公共管理制度存在腐败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
腐败违背了公共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损害了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形象,破坏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腐败问题主要体现在权力寻租、行政贪污、腐败分子的滥用职权,以及对公共资源的侵吞等方面。
腐败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和公共机构效率低下,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损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腐败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等手段来加以解决。
二、权力滥用问题公共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权力滥用。
一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官员以及公务人员滥用职权,违反法律法规,扰乱了公共管理的秩序。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也破坏了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形象。
权力滥用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损害了公共服务的品质,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解决权力滥用问题需要加强监督执纪,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推进政府公开透明,通过制度改革来加以解决。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共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对外公开信息不足,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也给权力寻租和权力滥用提供了方便。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公共管理的不公正和不透明,也损害了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形象。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加强政府公开透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只有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共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公共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效率低下。
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环球市场市场论坛/-47-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杨 云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特性,它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
其概念标示的是最为基本的行政理念,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原则。
公共性的价值促进了现代化公共行政管理的进步,极具现实性意义。
因此,要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公众的主体地位,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完善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我国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使人民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性;优化1、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的含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性的产生是社会治理从统治型向管理型变革的结果,“只有当社会治理活动成为管理活动而不是统治活动的时候,才会包含着公共性的内容”。
具体地说,是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对于公共领域的治理成为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公共性才得以显现,而之后美欧民主化运动又在不断地丰富对公共性的理解。
总体而言,公共管理的宗旨是表达公众意志、主张公众权益,其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纳为“公共管理价值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和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等四个方面。
2、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性的缺失是主要存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2.1公共行政价值观取向偏颇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但过于强调公共行政,就会导致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丧失,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最终导致低效率行政结果的出现。
政府忽略了对改革行政活动价值追求,导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降低了行政效率。
2.2政府机制还需调节宏观调控功能是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率。
我国政府在实施调节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漏洞,在市场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失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
第1期[收稿日期]2008-11-13[作者简介]付翠莲(1973-),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讲师.第6卷第1期9年3月�����6���1����,���9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付翠莲(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政府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彻底的变革.文章通过梳理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中的内涵及演变过程,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中国公共性的缺失,提出促使公共性回归的命题.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性;回归中图分类号93-0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8013(2009)01-019-05公共性是人类本性的重要体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政治社会里,公共性与早期民主相关联,更多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中世纪,公共性脱离了人本身而被神所光大,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封建君主的宫廷及教会成了代表型公共领域的核心.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的理性,却也张扬了人的个性,过分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使人性中的自利性向公共性发起了挑战,公共性的逐渐丧失.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的共同催生下,个人的功利计算以及成本和利益替代了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使得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而逐渐被自利性所遮蔽.而当代的"公共"概念与早期的公共意义相差甚远,公共已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并且随着国家和社会相互渗透,公共性原则的功能也发生了转换.因此,新的世纪重新审视公共性,通过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命题.一,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内涵及其演变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继公共行政之后的一种新范式,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关于公共管理的概念仍然缺乏共识.卡尔森和克莱姆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1"我国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2�.一般意义上,公共管理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一个分析现代化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重要工具."公共性显然是与私人性,个人性和私密性等概念相对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某种事物与公众,共同体(集体)相关联的一些性质."3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公共性内涵: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和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部门利益的缺陷.第五,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4�.因为"公共权力就是基于特定的政第26卷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管理,支配,影响,控制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公共事务,而集中起来掌握在法定公共组织手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5�.公共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权力,其主体归根结底是社会公众.这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的运作,提供了法理上的根据.公共性内涵是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合法合理运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以实现公众利益为最终归宿,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公共性是人类本性的重要方面,在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时期显示了自身的意义.从历史起源上看,"公共"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它更多的是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而这里的善意指公众利益或者说是共同利益.哈贝马斯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6�3(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因此,在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性一词,可以译成公共性,也可以译为公共领域,二者没有实质差异).他认为这里的"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封建君主的宫廷成了代表型公共领域的核心.直到近代(1,1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共性概念才比较成熟地进入主流历史话题.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的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随着再生产过程的私有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而这样一种狭义的"公共"和国家是同义词,和用合法的垄断统治武装起来的国家机器的运转潜能有着联系61.这一时期,随着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使公共领域(公共性)只限于公共权力机关,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本身的组织原则.而当代的"公共"概念与早期的公共意义相差甚远,公共涵义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已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随着国家和社会相互渗透,公共性原则的功能也发生了转换,公共性的功能已经从一种(源自公众的)批判原则转变成一种(源自展示机制,如权力机关,组织特别是政党的)被操纵的整合原则6241.公共权力本来是应实现公共利益的需要产生的,但是,公共权力一经产生就有可能被异化,成为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一种异己的力量.因此,哈贝马斯强调:"公共性始终都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一个组织原则"64.所以,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概念必须建立在公民权,仁慈和爱之上,此外还需要听证系统和程序的保持及发展,对集体公共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公共性是一种最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目的的公益性,出发点是为公众服务.从合法性来看,公共性意味着行政权力是由公众委托的权力,因而是受制约的权力,一种超然于各利益团体的公共权力.按照西方契约论理论家的政府是来自于人民的同意的观点,公共管理所依据的权力是公民所授予的,管理的范围是公共事务,因而行使权力的管理人员不能违背公民的意志,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有公民参与,听取公民的意见,接受公民的监督.它行使的是公共权力,管理的是公共事物,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展示自身的本质.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公共管理的结果必须取得公民的认可.因此,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一种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政府价值公共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政府的规范体系和公共管理行为系统的公正性,因为政府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第1期付翠莲: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二,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缺失及觉醒改革开放��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渐进式改革格局中缓慢前进,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掌握公共权力的公职持有人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公共管理范围,方式等也有所变化.但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主要是以党和国家为核心来运作的,即由政府向公民单向性运行,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公民是公共权力指向的对象,是公共管理的接受者.这样就导致我国掌握公共管理权力的公职持有人的公共性意识淡薄,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行情况,如权力寻租时有发生,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亦较为严重,加上缺乏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公共权力的真正主人���公民在公共管理中严重缺位,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缺乏话语权,对政府管理只有服从的义务,公众难以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片面追求行政效率的现象,致使公共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缺失.公共性意味着公平.当着本该具有公共性的领域,公共性不足时,人们就会强烈地感觉到公平的缺失,进而提出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能够为最大效率来实现公共利益当然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把公共管理仅仅等同于政府管理,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其它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正当性与必要性,过分强调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丧失,即公共行政会偏离以公民和社会为归依的价值取向,其最终结果反而导致低效.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问题再次得到突出和彰显.为促使公共部门更好地满足公众利益,服务社会,����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公共管理"概念,强调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管理转变的重大突破.传统的公共管理范式中管理主义取向过分集中,而公共性被忽视;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如一些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为核心的公民社会日趋成长壮大,社群主义盛行,引发大规模的公民参与和公共行政改革浪潮,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体现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公共性"问题再一次被重视起来.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当前我国加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非常必要.首先,公共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公共管理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为本,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这就要求公共部门通过公共管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公共管理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公共管理是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服务性社会的要求,体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社会管理原则,公共管理必须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公共管理中,管理者既是管理主体也是服务主体,管理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所以政府要强化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需要制度设计,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将公共服务理念转化为具体服务内容与服务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对服务内容与服务指标的考核并形成具体的责任机制,将公共服务理念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再次,公共管理坚持公平后效率优化组合的价值取向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的分配具有权威性,体现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公共管理也必须注重效率,公共管理在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作为社会利益再分配过程的公共管理,必须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党的十七大强调再分配要更第2�卷加注重公平,因此,为了实现公平与正义,公共管理应该保证公共物品的共享性,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尽可能地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及社会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共同需求.三,公共管理中"公共性"回归的有效措施一个国家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成败.当前,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在我国的进展状况,探索公共性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引起的政府失灵,权利寻租等一系列公共性缺失现象,有利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实施公共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绩效;同时,通过探讨"公共性"回归的切实有效措施,对公共管理"公共性"的研究对提高政府职能,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就是要弥补市场不足,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就要有高度的公共性,要以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为出发点,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要有公众的高度参与,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因为"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最本质的特征,它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来解决公共问题,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满足公民的利益,考虑政策实施最终要维持社会的长期发展,只有这样体现其公共性.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因此,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应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加快政府体制创新的步伐,彻底打破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促使政府的角色发生变化,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要成为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同时,要求公共部门在实施公共管理活动,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要更有效地实现最大的公共利益,凸现公共性,注重发挥战略管理及战略规划的作用.其次,政府等公共部门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让公众满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党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思想.它指导我国公共管理必须本着让公众满意的理念来实现其公共性价值.公众满意是一个以公众为主体,以公众感受为评价标准的概念.只有将管理理念定位于公众满意,才有利于使公共管理与时俱进地不断贴近公众需求,促使管理者不断调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因此,公共管理应当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将公众满意的理念定位促使管理者在履行岗位职责中自觉地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注重管理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研究探讨解决公共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满足公众需求,似的公共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目标顺利实现.再次,完善公民参与制度,逐步建立起参与式国家的参与机制.加大政治透明度是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率的关键.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公民对政府的有治理权利,只有执行了"公意",公共政策才有"公共性"可谈,只有符合"公意"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当代社会,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本身必须规范化,而参与式的国家则是当前保证社会结构公正,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的重要方式.对公共决策而言,没有公民的直接参与,就很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其结果有可能直接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行政成本高而行政效率低的后果.参与式国家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得以实现,包括选择机制,授权机制,对话机制,监督机制,完善公民参与制度,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尤其要健全公民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机制.早在一百多年前联邦党人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民主监督的关键是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公开性,即确保政府的透明度和人民对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知情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权.如果政府缺乏透明度,公民和社会就很难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从权力监督方面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意味着行政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意味着政府在公共权力运用方面的规范化,程序化.总之,实现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回归要以人为本,促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公开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的政策共识.[参考文献][1]C AR SO N T D ,O V E R M AN E S.P b c M a ag e e R e ea c h he U ed S �a �e �[M ].N e �Y ���:P �eag e �P �b ���he ��,1983:94-97.[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3]谭安奎.公共性二十讲:编者序[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和核心[J ].社会科学,2003(4):67-74.[5]宁骚.公共政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6.[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15-17.[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 ].程锋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4.:AF U C -a(,,316004,�����)A:The b c he f da a d c e f b c a ag e e .S �����������he ��b ��c ��e �����de �e �d ��g ��e ���eh g h a f a f g e e ,a d e a a ec ha ����.C ��b ��g �he c �����a �����f �he ��b ��c �a �eb c ad a a d de e g c e ,he a e e �he ���������e ����e �he ��b ��c ���d �e ���he �a c ��f b c cb c ad a .:b c a ag e e ;b c ;e 付翠莲: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23。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旨在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
在实际操作中,公共管理者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共管理案例,探讨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一座中等规模城市中,该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
垃圾积压、垃圾分类不达标、垃圾收运车辆老旧状况导致的噪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市政府决定进行全面的垃圾管理改革,希望通过改善垃圾处理系统,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
问题分析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垃圾处理系统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营,然而,该城市的垃圾管理部门却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导致无法有效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垃圾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介入垃圾处理行业,利用垃圾处理环节进行非法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
3. 资金投入不足:垃圾处理系统的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市政府的资金预算有限,无法满足改革的需求。
解决方案1. 招聘专业人员:市政府应该积极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来管理垃圾处理系统。
同时,为了增强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应提供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激励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能力。
2. 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市政府应该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确保各个环节都符合法规要求。
同时,应加大打击非法垃圾处理行为的力度,严惩违法者,维护垃圾处理行业的正常秩序。
3. 多方合作,争取外部资金支持:市政府可以与企业、社区和国际组织等多方合作,争取外部资金支持。
通过合作项目和资金投入,共同改善垃圾处理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效果评估与调整在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市政府应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监测改革的进展和效果。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总结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个深入了解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实施和评估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分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分析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其核心属性,对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指其管理对象具有公共性质,即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公共性:公共管理是指宏观社会范围内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对象和服务对象为整个社会群体,具有社会公共性。
比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都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具有社会公共性质。
2. 公共利益导向:公共管理的决策、管理和服务均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而非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公共管理体现了公共利益导向原则,其目标是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而非个体利益。
3. 公共资金投入:公共管理的运作依赖于公共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这些公共资金来自于纳税人和政府财政预算,用于维护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管理与服务对象具有共同的公共利益,其决策和服务都是以促进整体社会利益为导向,依赖公共资源和公共资金的支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1. 社会化管理:公共管理是一种由政府和公共部门负责的社会管理行为,其决策和执行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其管理行为和影响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配合,需要形成社会化管理的共识和支持。
2. 社会互动影响: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服务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并受到社会各方的反响和影响。
公共管理不能单纯地从自治的角度考虑,而是需要在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和交流中形成决策和执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问题和挑战
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问题和挑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充分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充分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常常忽略了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导致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政策执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往往出现乱象和失误,从而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2.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一大难题。
官僚主义常常导致政府决策缓慢、效率低下,而腐败则会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人民的福利和利益。
因此,加强反腐和反官僚主义的力度,建立透明、公正的治理体系,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必须面对的挑战。
3.协调和合作不够协调和合作不够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工作的发生。
因此,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协同作用。
二、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是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部分地区和群体的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和群体,这种现象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公平感,而且也会阻碍社会服务的普及和提高。
因此,要加强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压力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加强对社会服务品质和效率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3.服务创新和多元化需求服务的创新和多元化需求也是社会服务领域必须面对的挑战。
针对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探索更加全面、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方式,是推动社会服务领域持续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二十世纪的历史清楚地向我们表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制度中公权与私权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决定经济甚至国家的兴衰,而国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又依赖于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知识领袖的群体意识和管理智慧。
从相当的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有很重的传统社会的因袭。
但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又已经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如何界定、分配和使用公权和私权,协调社会中的组织活动,提高组织效益,达到人类合作的最佳点,是国家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它是在公共利益被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公共利益极大化的问题。
或更广义地说,它是用有效的组织手段和协调程序,将设定的工作目标极大化的问题。
不论这一目标是公共的,企业的或是个人的,最终来说,它都是属于社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以提高社会总体效率和效益为己任的公共管理学科,公权和私权的合理配置使用,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常说的政府职能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一核心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严格地来说,国家、企业、或是社团,都是一种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组织。
追求的是1 加 1 至少大于1 或者超过2的效益。
这个概念,可以从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中演绎出来。
如果一个人愿意与他人合作,他就希望借别人的加力来做到他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协调不好,来的人与他顶牛,效果是1 + 1 =0。
如果有协调,但不够好,达不到1+ 1 =2 的结果,但至少能超过个人力量,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有合作的可能。
但如果新来的人能用技术(专业化),比如说使用杠杆或者开起重机帮助他搬东西,1加1 的合力就会超过2,甚至有成倍增长的可能。
人类的组织功能,无一不在追求这种效益。
由于协调的工具是组织目的、领导权威、人际沟通、专业化分工,那么,组织越大,协调就越难。
而国家往往就是最大、最复杂、目标最多重、最需要多种技术并最难协调的组织。
用公与私的尺度来衡量,就是公共性最大的组织。
传统上,人们认为,国家就是公权的代表。
政府决策,即是行使公权的表现形式;与政府决策相对的企业或个人决策,包括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决策,则为私营决策。
这种划分的基础是产权理论。
政府归大家所有,所以为公;而企业为私人所有,因而为私。
著名公共管理学者还对此作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组织的管理与私营组织的管理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目标、组织、功能、规则和运行程序都不一样,理想的设计是他们呈互补状,是没有可比性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们都是由人构成的组织,为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用的是相同的组织程序,没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的性质对组织的运行有相当的影响。
公共组织与私营组织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是非关键的,而不同的地方却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
总之,公共组织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值得仔细研究。
[1]雷尼等公共管理学者对这个问题有过一个经典的综述。
他们在阅读了许多文献后认为,大家所说的公共组织与私营组织的区别,可以归为三大类:(1)组织的环境因素(市场性、法规制约、外界对组织决策的政治影响力);(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威权性、影响面和力度、公共监督、公众期望);(3)组织的内部运作程序(目标的多元复杂性、官员的管理自主权限大小、组织运作程序的灵活性、激励机制、雇员的个人特质)。
[2]因为政府组织对社会有威权性和广泛的影响,决策的风险因素就最大,在制度设计上也就往往受制于更多的法律规章,不够灵活,进而影响其组织效益。
近二十多年来的全球范围内的私有化、分权化和管理化的改革,事实上要针对的就是这个组织效率不高的问题。
其理论和实践的成败,有许多著述在评估,有机会可以专门再谈。
除了以产权为界限来定义公私的概念,别的学者也尝试以其他的方法来界定公与私。
达尔和林德布罗姆曾认为公与私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它们是一根轴上的两个端点,中间还有各种半公半私的组织。
只能说谁的公有成分多一些或少一些。
[3]本和高斯认为,公私的界限至少有三个维度:利益所在——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准入权(是否是公众能够享有的机会、权力或服务);组织机构的目标(是为个人还是大众服务的)。
[4]伯茨曼教授在研究了美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后,提出了在当今社会“所有的组织都是公共的”这一划时代的著名论断。
他用四个基本属性指标(四根轴)来描述现代组织的公共性,即生命周期(是国家还是个人创造成立的组织机构)、组织目标(为公众还是为私人服务)、资源依赖性(靠国家的资源还是靠私人的资源运作和生存)和工作程序中的规制局限(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规制)。
[5]当然,细究起来,可能还不止这四个属性指标。
每一个组织,在这四个方面的公共性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军工企业,是私人建立,但是完全或基本依赖政府资源,受制于政府规制,连利润率都由政府确定;私立高等学校,包括学校基金最大的哈佛,由私人创立,但大量从政府拿研究经费和学生的助学金补贴;许多政府部门,如城市用水,社区游泳池,高速公路或桥梁,用公款建设,却靠收费来运营。
就算是完全的私营企业,也在注册条件、雇工方法、最低工资、医疗社保、环境保护、市场行为等方面受制于政府规制。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私营企业早就不存在了。
剩下的不是它有无公共性,而是公共性是多还是少、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公共性对组织的运行及其目标结果的影响何在的问题了。
社会越发达,社会化程度越高,企业的公共属性也会越大,其重要性也会更加凸显。
这一点,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学界,研究力度是远远不够或有失偏颇的。
为什么公共性或私营性的问题特别重要呢?这与人的个体属性和公共属性有关。
人首先是个体动物,个体的生存、利益、偏好、愉悦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这是人的个体属性。
一有机会,人很容易追求个体利益的极大化。
但是,人同时又是高度发达、有思维理性的群体动物,懂得利用群体的力量将能力最大化。
人还是有情感的感性动物,注重群体的交往和感情生活。
这两条,也同样根植于人性之中,否则,就不能解释群体生活中荣誉、牺牲和忘我的行为(比如说母爱)。
这后两条是人类的公共属性的基础。
私权过大,容易侵入公共领域,让一小部分人有侵夺大多数人利益的机会,降低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造成社会不公,也遏制社会的发展;而公权过大,则容易使国家侵入私人空间,将社会的权力、资源和机会集中在掌握国家权力的少部分人的手中,压制个体原动力的极大发挥,限制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其结果与私权过大殊途同归。
公权和私权的重要性在过去几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来。
当年马克思等人目睹了原始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以资本为表现形式的私权侵田夺野、剥削劳工的残酷现实,提出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来发展社会的理想,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思考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但是,由于管理科学的不发达,如何具体将这一理性变成现实并没有得到更为充分的讨论。
在后来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或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决策权高度集中,没有足够的制衡,形成了在许多单位、基层组织,甚至决策高层,由主要负责人一人的绝对权力左右公权的现象。
主要的领导人在这样的决策条件下,很容易调配资源,以权谋私,左右一个单位、一个基层组织、或者一个国家的所有决策。
即便是他们不以权谋私,在决策机制和能力不够的条件下,反复作出错误决策,也不需要为其结果负责。
因为,财产和资源是公家的,损失是公家的,不一定要与决策结果相联系。
结果是非理性决策、不负责任的决策、或拍脑袋的非科学决策现象泛滥,造成了巨大的决策损失。
在上个世纪,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使用的是前苏联的国家管理方法,在形式上,资源和权利是公有的,但决策过程却是私的,碰到不好的决策者,很容易私天下之公,将名义上的公权变成实质上的私权。
公权越大,私化的程度就会越高,而且决策者常常可以不为错误的决策负重大责任,因为一切都是在公的名誉下进行。
相反,我们来考察一下一些现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决策现象。
现代资本主义经历了小商贩和小企业主的个体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托拉斯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了国家干预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私营企业的决策的公有化程度,也随着这些发展越来越高。
在一个实行了现代化产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大型集资上市企业,所有权分散在大小股东的手上,董事会的成员都有与其股权相应的投票权。
如果个别董事与董事会别的成员有原则分歧,他可以撤资(将产权出让给别的董事);如果他的资本有决定的意义,董事会就会尊重他的意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名义上,公司是私有企业,但决策方法却是公的,是在董事会内部的小公。
每一重要持股人都有相应的决策影响力。
再往外延伸,很多现代企业都是上市公司,有大量的散股被许多个人拥有,买卖自由。
如果公司形象不好,做了违法公益的事,大家就不看好企业,会出售他们的股份,造成股价下跌、效益下跌,影响公司盈利。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以产权为界限的公私划分,越来越不容易解释组织的营运效率问题了。
我们过去满足于理论上的发现,重形式,不重实质、实践和结果,没有认真探讨如何正确界定公权和保证正确使用公权,吃了形而上学的亏,经验教训是巨大的。
目前,中国改革进行到了相当的深度,也开始有人争论私有化程度是太高了还是太低了,产权对效率是否有决定性作用,第三部门是否就一定比政府服务好等等。
基于历史的经验,如果能认真吸取过去的教训,不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真研究公共性和私营性对社会组织的目标和运行的影响,就一定能够找到设计国家组织、政企和社会分工的最佳途径,提高决策质量和组织运行效率,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上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