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

免疫组化一抗二抗原理一、免疫组化技术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通过使用一抗和二抗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定量。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抗原表达和固定:首先,需要提取或制备出待检测物质的抗原,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或微孔板上。

2.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细胞或组织样品处理,使其表达出目标物质。

3. 一抗处理:将经过特异性识别的一抗加入样品中,一抗能够与目标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处理: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二抗能够与一抗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进一步增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

5. 检测信号放大:通过连接二抗的酶标记物或荧光标记物,可以进一步放大信号。

6. 显色或荧光检测:通过加入适当的显色剂或荧光探针,可以将特定信号转化为可见的颜色或荧光。

7.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样品中的标记信号分布情况,从而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数量。

二、免疫组化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1. 细胞和组织定位:通过标记特定抗原或蛋白质,可以确定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定位,帮助研究者了解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疾病标志物,如癌症标志物、病毒抗原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3.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可用于评估药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靶点表达和药效。

4. 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标记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可以帮助鉴定组织类型、识别病理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5. 免疫组化芯片:免疫组化芯片技术结合了高通量技术和多路复用的优势,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个标志物,有望在个性化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 自动化和高通量: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流程,提高实验的标准化和效率,同时实现多个标志物的高通量检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应用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反应显示出有关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与数量的技术。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通过酶标法或荧光法等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从而在组织或细胞中检测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方法。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抗原修复:免疫组化一般需要在标本切片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和增强抗原的免疫活性。

2.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的出现,需要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进行阻断。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抗原进行结合,可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

4.信号显示:对于直接法,特异性抗体上已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可直接显示信号;对于间接法,再添加与特异性抗体免疫结合的二抗,二抗上标记有荧光染料或酶标标记,用于显示信号。

5.结果观察与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中信号的形态、分布和强度,进行结果判读和分析。

应用免疫组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主要的应用:1.细胞定位: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目标蛋白质,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定位目标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组织检测: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癌症诊断: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4.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新药对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筛选适合的治疗靶点。

5.神经科学研究:免疫组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可以观察和定位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蛋白质,帮助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机制、辅助临床诊断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及各步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诊断技术,它通过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来帮助诊断疾病。

免疫组化的完整步骤包括抗原制备、抗体制备、预处理、染色和结果分析等几个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首先是抗原制备。

抗原是指能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物质,常见的抗原有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

在免疫组化中,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抗原,并将其制备成适合免疫反应的浓度和形式。

一般来说,抗原可以采用化学合成法、生物来源法或基因工程技术等方法进行制备。

接下来是抗体制备。

抗体是指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它是免疫组化的核心成分。

在抗体制备过程中,我们需要先确定需要检测的抗原类型和数量,然后选择合适的动物或植物源材料,进行细胞融合或表达纯化等步骤,最终得到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

第三步是预处理。

在进行免疫组化之前,我们需要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操作,以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的影响。

预处理包括样品稀释、缓冲液调整、基质效应消除等步骤。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法和条件。

第四步是染色。

染色是免疫组化的核心步骤之一,它可以将标记有抗体的二抗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结合,形成可视化的斑点分布。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免疫印迹法等。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染料的选择、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以保证染色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一步是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的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阳性对照品的比较、背景值的控制、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等。

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包括图像分析软件(如ImageJ)和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

在结果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和漏判的情况发生。

免疫组化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技术,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实验诊断任务。

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反应来检测或定位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高亲和力,能够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

免疫组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固定组织、抗原还原、孵育抗体、洗涤、孵育二次抗体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形式固定剂或冷冻剂进行固定。

2. 抗原还原:对固定组织进行抗原还原处理,以破坏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的形态学阻滞并使抗原更易于与抗体结合。

3. 孵育抗体: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上,允许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此时,如果组织中存在目标抗原,抗体就会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4.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干扰性信号的产生。

洗涤通常使用磷缓冲盐溶液或其他缓冲溶液进行多次冲洗。

5. 孵育二次抗体:加入标记有酶、荧光物质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的二抗溶液,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一抗复合物发生反应。

二次抗体通常是对多种一抗的特异性抗体。

6. 检测:使用相应的技术,如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或放射性
探测等,检测二次抗体与抗原-一抗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通过信号的产生和可视化,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位置以及其表达程度。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鉴定。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免疫球蛋白。

在免疫组化中,通常将目标抗原(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作为待检测物,通过特定的抗体与之结合,再利用标记技术使抗体可视化,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免疫组化的标记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将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直接标记在抗体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后直接显色。

间接法则是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一抗)先与目标抗原结合,然后再通过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与一抗结合,最终实现显色。

间接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二、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免疫组化的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标本处理: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标本,并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制备成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

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防止抗原丢失;脱水则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便于后续操作;包埋则是将组织块包裹在支持物(如石蜡)中,便于切片。

2. 抗原修复:由于固定和脱水等处理过程可能导致抗原表位的遮蔽或改变,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前,需要对抗原进行修复。

常用的修复方法包括热修复、酶修复和酸修复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抗原性质进行选择。

3. 阻断内源性酶活性:为了避免组织内源性酶对后续显色反应的干扰,需要使用相应的阻断剂(如过氧化氢)对内源性酶活性进行阻断。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试剂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和组织学的原理,能够在组织切片上定位和检测抗原,并通过染色方法将抗原可视化,从而实现对抗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的步骤通常包括固定、脱脂、抗原修复、抗体和检测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操作和常用试剂。

1.组织固定:组织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结构完整并固定细胞的抗原。

常用的固定试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NBF)和乙醇等。

2.脱脂:脱脂是将组织切片中的脂质去除,以提高抗体对抗原的结合效率。

常用的脱脂试剂包括二甲苯、甲醛和乙醚等。

3.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为了使被固定的组织恢复原样,增强抗原的可检测性。

抗原修复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法和pH调整等。

常用的抗原修复试剂包括热解剂例如EDTA缓冲液、Tris-EDTA缓冲液,酶解剂例如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以及甲酸、盐酸等酸性溶液。

4.抗体:5.检测:检测步骤用于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视化。

这通常通过染色方法完成。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免疫酶标记、免疫荧光和免疫金标记等。

免疫组化实验所需的试剂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试剂:1. NBF(10% 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用于组织固定,保持组织形态完整。

2.二甲苯:用于脱脂步骤,去除组织中的脂质。

3.甲醛:用于脱脂步骤。

4.乙醚:用于脱脂步骤。

5.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6. Tris-EDTA缓冲液:用于抗原修复的热解剂。

7.胰蛋白酶: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8.蛋白酶K:用于抗原修复的酶解剂。

9.盐酸:用于抗原修复的酸性溶液。

10.一抗:选择特异性良好的一抗抗体,常用的有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

11.二抗:用于检测一抗结合的抗体,常用的二抗有反兔、反小鼠或反人的多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和定位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它结合了免疫学原理和组织学技术,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和染色剂来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可视化。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抗原相结合,然后使用染色技术来显示抗原的位置。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和信号显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抗体,通过与目标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结合到特定的抗原上。

多克隆抗体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结合多个位点,从而实现信号放大。

通常,为了提高抗原的可检测性,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这可以通过热处理(如蒸汽加热、微波加热)或酶切处理来实现。

修复可以解除组织样本中抗原与蛋白质结构之间的交联,增加抗体的渗透性和可结合性。

当抗原-抗体反应发生时,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例如,可以使用二抗来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然后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标记的二抗来与二抗结合。

该反应可形成稳定的抗体-酶复合物。

第二步:信号放大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信号很弱,通常需要进行信号放大以便更好地检测到目标蛋白质。

放大信号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酶免疫标记联合酶放大技术。

酶免疫标记是通过将抗体与酶结合,使其能够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来产生荧光、色素或光学信号。

常用的酶免疫标记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

这些酶能够催化荧光素、二苯基胺、硝基蓝等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可视化的信号。

酶放大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酶化学法(如DAB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学荧光混合法等。

这些方法可通过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色素或荧光信号来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实现目标蛋白质的检测和定位。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

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方法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鉴定菌种和研究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靶分子结合来检测菌种的存在和特有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鉴定菌种的原理和常见的实验方法。

一、免疫组化原理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蛋白质抗原结合的特性,通过荧光染料或酶标记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处理:菌株或细胞培养液通常需要经过固定、包埋或脱水等处理,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

2.抗体孵育: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荧光染料或酶标记与待检测的样品接触,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3.清洗:将未结合的抗体去除,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4.信号检测:通过荧光显微镜或酶标测定,观察目标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实验方法1.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在细胞和组织中检测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

该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将已标记的抗原直接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然后观察染色结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但特异性较差,主要适用于已知抗原的情况。

间接法:通过与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染色信号的强度和特异性。

首先将待检测样品孵育于特异性抗原的抗体中,然后孵育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辅助抗体,最后使用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未知抗原的情况。

2.免疫组化电镜法免疫组化电镜法结合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微小结构的特异性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直接将标记有特异性抗体的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与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接触,观察金颗粒在电镜下的位置。

间接法:与免疫组化染色法类似,通过辅助抗体结合来增强信号强度和特异性。

在免疫反应后,使用标记有金或其他金属胶体颗粒的二抗进行检测。

3.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常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特异的蛋白质抗原。

该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直接流式细胞术: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细胞接触,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荧光强度和受体数目。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它在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及实验步骤,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验人员有所帮助。

免疫组化的原理主要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的一抗和二抗。

一抗与目标蛋白结合后,通过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再通过酶标记或荧光标记的二抗来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抗体,确保其对目标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的步骤通常包括组织标本的处理、抗原修复、蛋白质阻断、抗体染色、显色反应和显微镜观察等。

首先,组织标本需要进行脱水、蜡包埋和切片等处理,以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抗原修复步骤,通过高温、酶解或酸碱处理等方法,使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从而有利于抗体的结合。

然后进行蛋白质阻断,通过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或牛血清等,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

随后是抗体染色,将一抗和二抗依次加入标本中,使其与目标蛋白特异性结合。

再进行显色反应,根据酶标记或荧光标记的二抗,观察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和图像获取。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是抗原修复的选择,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标本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是抗体的选择,需要确保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避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免疫组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在病理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组织芯片做免疫组化

组织芯片做免疫组化

组织芯片做免疫组化一、什么是组织芯片组织芯片是一种先进的生物芯片技术,它将多种组织样本集中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上。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有助于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

组织芯片可以用于免疫组化,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

二、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的靶分子结合,通过染色反应展示靶分子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免疫组化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抗原修复组织标本通常需要经过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组织中的抗原表达能力。

抗原修复可以通过热处理、酶解或化学方法来实现。

2. 抗体和标记物选择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根据需要使用初级抗体和次级抗体。

标记物可以是酶、荧光染料等,用于检测和可视化目标蛋白质。

3. 反应和检测通过将抗体和标记物与组织样本接触,形成免疫复合物。

根据不同的标记物,可以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如酶标法、免疫荧光等。

4. 图像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免疫染色结果,并进行图像分析,可以定量和定位目标蛋白质。

三、组织芯片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组织芯片在免疫组化中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价值。

1. 高通量组织芯片可以同时分析数百个组织样本,可以高效地筛查大规模的样本集合,并加快研究进展。

2. 节省样本和试剂由于组织芯片可以将多个组织样本集中在一个芯片上,可以节省大量的样本和试剂,降低研究成本。

3. 多参数分析组织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有助于研究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4. 数据共享和比较组织芯片的数据可以进行共享和比较,有助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和研究结果的验证。

四、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实验步骤1. 芯片制备将组织样本处理成可以固定在芯片上的形式。

可以通过冻切或石蜡切片制备组织芯片。

2. 去蜡和抗原修复将组织芯片进行去蜡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抗原的表达能力。

3. 抗体处理将组织芯片与目标抗体进行孵育,使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实验原理: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

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实验步骤:(一)脱蜡和水化:脱蜡前应将组织芯片在室温中放置60分钟或60℃恒温箱中烘烤20分钟。

1、组织芯片置于二甲苯中浸泡10分钟,更换二甲苯后在浸泡10分钟。

2、无水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3、9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4、75%乙醇中浸泡五分钟。

(二)抗原修复: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组织芯片:1、抗原热修复(1)高压热修复在沸水中加入EDTA(ph8.0)或0.01m柠檬酸钠缓冲溶液(ph6.0)。

盖上不锈钢锅盖,但不能锁定。

将玻片置于金属染色加上,缓慢加压,是玻片在缓冲液中浸泡五分钟,然后将盖子锁定,小阀门将会升起来。

10分钟后除去热源,置入凉水中,当小阀门沉下去后打开盖子。

此方法适用于较难检测或核抗原的抗原修复。

(2)沸热修复电炉或水浴锅加热0.01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至95℃左右,放入组织芯片加热10-15分钟。

(3)微波炉加热在微波炉里加热0.01柠檬酸钠缓冲液(ph6.0)至沸腾后将组织芯片放入,断电,间隔5-10分钟,反复1-2次。

适用的抗原Bcl-2、ax、AR、PR、C-fos、x-jum、z-kit、c-myc、E-cadherin。

ChromograninA、Cyclin、ER、Heatshock、Protein、HPV、Ki-67、MDMZ、P53、P34、P15、P-glycoprotein、PKC、PCNA、ras、Rb等2、酶消化方法常用0.1%胰蛋白酶和0.4%胃蛋白酶液。

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免疫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定位和检测,以揭示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在免疫组化中,主要包括抗原修复、特异性抗体结合、信号放大、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

第一步: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为了提高抗原的可见性,常见的修复方法有热原修复和化学原修复。

热原修复是将组织样本在热压下加热一段时间,以恢复被固定、变性或交联的抗原的活性。

化学原修复是使用化学试剂改变组织中蛋白分子的结构,使其易于抗体结合。

抗原修复可以显著提高抗原的可见性,有利于后续的免疫组化实验。

第二步:特异性抗体结合特异性抗体是免疫组化实验的关键。

在这一步中,需要选择与目标抗原高度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常用的抗体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可以通过直接标记抗体或者间接标记抗体的方式进行实验。

对于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荧光物质、酶或金颗粒等直接结合,可通过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抗原的分布和定位。

对于间接标记抗体,首先给定的抗原与一种特异性的一抗反应,接着加入与一抗结合的二抗,最后加入标记有荧光物质、酶或金颗粒等的三抗,通过标记物的发光或染色来观察抗原的分布和定位。

第三步:信号放大为了增加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常常需要对抗原-抗体结合进行信号放大,最常用的方法是酶标方法。

在酶标法中,将特异性抗体与带有酶标记的二抗结合,酶标记的二抗与染色剂的底物作用时,能生成可见的颜色或发光信号,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常用的酶标方法有还原粉末树脂染色法(如DAB法)和荧光素酶法等。

第四步:染色染色是免疫组化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染色方法可以使未染色的组织或细胞变得可见,从而明确表达抗原的位置和数量。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光学显微镜下的暴露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第五步:显微镜观察最后一步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和分析免疫组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一、前言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表达及其分布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

二、免疫组化的步骤1. 取材首先需要取得需要检测的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或固定后的切片。

对于固定后的切片,需要进行脱水、透明化和包埋等处理。

2. 制备切片将取得的样本制备成厚度为4-6μm的切片,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然后进行脱蜡和再水化处理,以便后续步骤的顺利进行。

3. 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为了恢复经过固定和包埋处理后被破坏或掩盖了的抗原性位点,使其能够被抗体识别。

抗原修复方法有多种,如高温加压法、微波辅助法等。

4.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在进行免疫反应之前,需要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以减少假阳性结果。

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小鼠IgG等。

5. 抗体孵育将特异性的一抗加入载玻片上,在恰当的条件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靶分子结合。

然后用洗涤缓冲液洗去未结合的抗体。

6. 二抗孵育加入与第一抗体来源物种不同的二抗,使其结合到第一抗体上。

通常二抗会标记有荧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等标记物,以便于检测。

7. 洗涤在每个孵育步骤之后都需要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分子和杂质。

洗涤缓冲液可以是PBS、TBST等。

8. 显色对于标记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等标记物的二抗,需要使用底物进行显色。

底物包括DAB、VIP等,在加入底物之前需要在载玻片上加入过氧化氢等催化剂。

9. 盖片封装最后将载玻片盖上盖片,并使用透明胶水进行封装。

这样可以保持样本的湿度和防止样本污染。

三、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引起免疫反应的分子,如蛋白质、多肽等。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分子,可以识别和结合到相应的抗原上。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首先需要选择一种特异性较高的一抗,使其与靶分子结合。

然后加入来源于不同物种的二抗,使其与第一抗体结合。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和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鉴定细胞和组织中特定蛋白分子的存在、定位和表达量。

免疫组化基于免疫学原理,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分子特异性结合,再通过可视化和定量分析来观察和测定待检测分子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和步骤。

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是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一种实验方法,其核心原理是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分子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直接法是指特异性抗体直接与待检测分子发生免疫反应。

在这种方法中,待检测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通过标记在抗体上的标记物来直接检测待检测物的存在。

常用的直接标记物包括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荧光染料(如荧光素同工酶)和放射性同位素(如3H和125I)。

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敏感度高,但标记物的选择受限。

2.间接法:间接法是指通过特异性抗体与检测物结合,再加入与抗体结合的二抗发生免疫反应。

间接法的优点是能够使用多种不同的二抗,从而提高了敏感度和特异性。

常用的二抗包括抗IgG的兔抗或小鼠抗。

这些二抗通常是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并以酶标记物(如DAB)或荧光染料(如荧光素同工酶)来可视化。

免疫组化的步骤:免疫组化实验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固定组织、制备切片、抗原解脱、抗体标记和可视化。

下面是免疫组化的详细步骤:1.组织固定:首先将待检的组织材料使用适当的固定剂进行处理,目的是固定细胞和组织结构,以保持其形态和抗原的保存。

常见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酸乙酯、乙醇等。

2.制备组织切片:使用组织切片机将固定的组织切割成薄片,通常厚度为3-5微米。

切片后,可以将切片保存在载玻片上待用。

3.抗原解脱:组织切片上的抗原往往由于固定处理而失去了原有的免疫反应活性,需要进行抗原解脱的处理。

抗原解脱的方法包括酶解法、热解法和酸解法等,可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4.抗体标记:选择适当的特异性抗体,并将其与标记物结合。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细胞组织中特定分子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其原理。

步骤一:标本固定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将待检测组织样本固定在载玻片或其他固定载物上。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formalin)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并防止其腐解。

步骤二:脱水和去蜡接下来,固定的组织样本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酒精浓度逐渐脱水,然后使用组织蜡进行浸泡固化。

蜡浸泡的目的是保护组织细胞结构,并便于切片及后续的免疫标记。

步骤三:抗原暴露在进行免疫组化之前,需要通过抗原暴露步骤使组织样本中的目标分子或抗原暴露出来,便于其和抗体的结合。

这可以通过热处理(如加热松弛),酶解(如胰蛋白酶消化)或抗原修复剂(如热带缓冲液或消化酶)进行。

步骤四:非特异性结合位点的阻断为了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需要在进行免疫反应之前进行非特异性抗体预处理。

这可以通过与蛋白质或动物血清结合的非免疫球蛋白(如Bovine Serum Albumin,BSA)或鱼胶(Fish Gelatin)来实现。

这样,可以降低背景信号并提高特异性。

步骤五:抗体结合在免疫组化过程中,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目标分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这些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同一B细胞产生的一类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并且可以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多克隆抗体则由多个B细胞产生,可以结合目标分子的多个表位。

步骤六:荧光或酶标记的二抗结合为了检测抗体和目标分子的结合,可以使用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的二抗。

荧光染料(如FITC,Cy3,Cy5等)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相应的光信号。

酶标记的二抗通常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来标记,这些酶可以催化或参与染色反应,并在光镜下呈现颜色。

步骤七:显色和观察显色的方法根据使用的标记物不同而有所不同。

免疫组化过程及原理

免疫组化过程及原理

免疫组化过程及原理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特异性抗体和荧光素等探针对组织切片中的分子进行定位和鉴定的技术。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过程和原理。

一、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免疫组化技术的第一步。

样品主要包括组织切片、胞液、细胞培养物等。

制备样本主要方法有固定、切片、脱水等步骤。

在进行免疫组化之前,必须使用固定剂对样本进行固定。

固定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样品以及需要检测的分子性质而定。

通常,使用含有甲醛或戊二醛的固定剂。

二、抗体选择和标记选择适当的抗体和相应的探针是免疫组化技术的关键。

抗体是能特异性与靶分子结合的蛋白质,可通过季节性生产、杂交瘤融合技术等方法制备。

标记技术有荧光标记、酶标记、金粒子标记等。

取决于使用的抗体和探针类型,所使用的技术将会是不同的。

三、特异性识别将标记好的抗体溶液滴到固定后的组织切片表面,然后进行特异性识别,即特异性抗体与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在该步骤中,选定的抗体只与需要检测的分子特异性的表达区域结合。

四、荧光检测使用荧光显微镜检测标记分子特异性抗体对组织切片上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情况。

在免疫组化的过程中,荧光探针的特异性荧光信号为明显的标记。

荧光显微镜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将它们转化成清晰可见的图像。

通过荧光检测可以确定细胞表达、蛋白质定位、蛋白质互作等。

五、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将荧光显微镜的图像记录下来,并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对比对照组、干预组与实验组数据,确定显著的差异。

进行加权平均、标准差、方差等数学方法,基于统计学得出可靠的结论。

六、检测标准化免疫组化技术在不同实验室或者不同操作者之间具有高度可变性。

为了在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样品下得出相同的结果,需要标准化免疫组化的流程。

标准化流程包括选择合适的抗体、标准化抗体稀释度、制剂及品质检测,检测标准的制定等。

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保证了实验之间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提高了免疫组化技术的可靠性。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

免疫组化原理及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定位、表达及定量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通常需经历如下步骤:1. 取样与制片:从待研究的组织或细胞中取得样本,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或切片上,以便后续的实验处理。

2. 抗原恢复:某些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可能会造成抗原的损失或掩盖。

因此,为了使抗原能更好地被抗体识别,常需要进行抗原恢复的步骤。

一般而言,常用的抗原恢复方法包括加热处理、酶解或化学处理等。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为了避免非特异性的结合,需使用一些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胶原蛋白等)来阻断待测抗体结合样本中的非特异性位点。

4. 抗体标记与孵育:选择特异性与待测抗原结合的一抗体,并将其标记上可视化信号或发光染料等。

在将该标记抗体和样本一同孵育的过程中,待测抗原会与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5.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与抗体无关的非特异性结合物,以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

6. 可视化和显色:对于免疫组化实验,最终需要将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定位,并使其可视化。

这可以通过结合染色剂、酶标记或荧光标记等方法实现。

7. 评价与分析: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等手段,对标记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与分析。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定量分析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总之,免疫组化的原理在于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与定位。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样本取样与制片、抗原恢复、非特异性结合阻断、抗体标记与孵育、洗涤、可视化和显色、评价与分析等一系列步骤。

这些步骤均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必需的。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

临床应用中免疫组化的使用免疫组化是一种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

通过在组织切片上使用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提供关于疾病发生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重要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疫组化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一、免疫组化的原理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原通常是指细胞或组织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质。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目标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并产生可见的信号。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组织取材:将人体组织或动物组织切片,使其在玻片上展示出特定的组织结构。

2. 固定和包埋: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和包埋组织样本,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3. 抗原获取:对组织切片进行抗原获取的处理,以暴露目标蛋白质。

4. 抗体与抗原结合:将适当的抗体应用于组织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5. 信号检测:使用染色、荧光或其他检测方法,检测抗体与抗原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6. 结果分析:观察和分析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评估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二、免疫组化的应用1. 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类型和分级。

在肿瘤诊断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与病理学方法相结合,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期。

2. 药物研发:免疫组化在药物研发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药物对特定蛋白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其治疗潜力。

通过免疫组化,研究人员可以检测药物对细胞信号通路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3. 分子标记物发现:在分子医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帮助识别和验证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通过对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研究人员可以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标记物,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免疫组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1. 辅助疾病诊断:免疫组化可以与常规病理学方法相结合,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有哪些?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抗体和多抗体。

单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 mol/L 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 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抗体交叉反应的原因:指抗体除与其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它抗原发生反应。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抗原特异性指用于免疫动物的抗原性物质中含有多种抗原分子,它引起动物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分子特异性的相应抗体。

任何其它物质只要含有一种或多种与上述物质相同的抗原分子,必将与上述多特异性的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2. 共同决定簇即两种抗原分子中都含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3. 决定簇相似,两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结构大致相同,由于空间构象关系,某一决定簇的相应抗体可以与大致相同的决定簇发生交叉反应。

当然抗原一抗体之间构象相似时的结合力小于吻合时的结合力。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概述* 免疫细胞化学(immu no cytochemistry, ICC)-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细胞内抗原的成分(主要是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

(一)对抗原和抗体的要求*具有特异性高和亲和力强的抗体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

-对抗体的要求:纯度高、比活性强;*高度特异性抗体的获得,取决于抗原的纯度。

-对抗原的要求:纯度高,免疫原性强,稳定无变化。

(二)抗原(antigen, Ag)*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IOkDa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多糖次之;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小。

例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半抗原必需与载体结合,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具有将免疫原性传递给耦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keyhole IimPet hemocyanin ,KLH)、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卵白蛋白(OVaIbUmin , OVA)等。

-用戊二醛或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通过功能基团-NH2、-COOH等将半抗原结合到载体上。

结合比例为5kDa结合5〜25个分子的小肽。

(三)抗体(a ntibody, Ab)1、抗体的概念:*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出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被称为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内;-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

-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结构及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种,既IgG、IgD、IgE、IgA、IgM 。

2、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是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的。

-特异性强、抗体产量高。

*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特异性低,会产生抗体的交叉反应。

-多克隆抗体广泛应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可减少假阴性染色机会。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要求量保持一定比例,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是不能聚合成大颗粒。

3、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的选择* 佐剂(adjuvant)*免疫方法*免疫剂量*抗体效价的测定*放血或定期抽血(1) 动物的选择选择什么动物来免疫取决于:*所需抗血清的量-小鼠只能提供1.0〜1.5ml的血液,而山羊能提供几升。

*能供免疫用的抗原量-小鼠50 ⅛足够,而山羊需要几毫克。

(1) 动物的选择(续)*动物的品系:免疫动物与提供抗原的动物之间的种系差异越大越好。

-例如哺乳动物的抗原可选择非哺乳动物来制备抗体。

-常用的动物有兔、羊、马、猪等,以兔(新西兰兔,年轻,健壮,体重在 2.5kg左右,雄性)为最常用。

(2) 佐剂(adjuvant)*一般可溶性抗原注射后,迅速从注射部位扩散、吸收代谢。

佐剂可延长潴留时间,且延长免疫刺激作用。

因此在制备抗体的过程中,常将抗原和佐剂一起注射。

*最常用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又分为:-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 d's in complete adjuva nt)-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 d's in complete adjuva nt, FIA)*是由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与乳化剂(羊毛脂或TWeen80)混合而成,比例为1:1、2:1、3:1或5:1 ,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2:1。

*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按1:1比例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

弗氏完全佐剂(FreU nd's complete adjuva nt, FCA)*在弗氏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活卡介苗或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终浓度为2〜20mg∕ml),即成为FCA。

*免疫动物时,将弗氏佐剂与抗原按体积1:1混合乳化后(油包水)注入动物。

-一般首次注射时用完全佐剂乳化,第二次或第三次注射时用不完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研磨法:适于制备大量的佐剂抗原-先将不完全佐剂加热,取 1.73ml放人无菌玻璃研钵内;缓缓滴入0.23ml活卡介苗,边滴边按同一方向研磨,使菌体完全分散。

-按同样方法滴人抗原,每加一滴应研磨至小滴消失。

滴加抗原的速度要慢,待抗原全部加人后,应成为乳白色粘稠的油包水乳剂。

*缺点:研钵壁上粘附大量乳剂,抗原损失较大,对微量或难得抗原不宜采用。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注射器混合法-将等量的完全佐剂和抗原分别吸人两个5ml注射器内,然后插入三通管内,交替推动针管混匀,往复操作直至形成粘稠的乳剂为止。

*优点:无菌操作,节省抗原或佐剂。

*缺点:不易乳化,时间长。

佐剂与抗原乳化的方法(续)*快速乳化法:利用超声波粉碎器可快速乳化抗原和佐剂混合物。

-将抗原和佐剂按所需量加入一中,置于超声波粉碎器上,粉碎头浸入液面下0.5cm ,离瓶底0.5cm 左右,以免打碎。

-每次乳化10〜15s ,然后置冰箱Imin左右。

反复乳化3〜4次即可完全乳化。

管内残余量800r∕min 离心5〜10min 收集。

*优点:简单、快速、节省材料。

乳化剂的鉴定*判断乳化是否充分,可将一滴乳化好的液体滴在水面上(冷水中),如能长时间保持圆珠形而不散开,表示乳化达到要求。

(3)免疫方法一一免疫途径*常有静脉、腹腔、肌肉、皮下、皮内、淋巴结、脚掌等注射。

*一般采用多点注射方法-常在足、掌、腋窝淋巴结周围、背部两侧、颌下、耳后等处的皮内或皮下。

-皮内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有利于提高抗体的效价。

(3)免疫方法一一免疫途径(续)*几点说明:-大动物一般不用腹腔注射-颗粒抗原和使用佐剂时不能静脉注射-抗原宝贵可采用淋巴结内微量注射法,只需10〜100 J g抗原即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皮内注射较困难,特别是天冷时更难注入。

(3)免疫方法——次数及间隔时间*次数一般为2〜3次(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首次注射后,10〜15天再加强注射;-剂量同首次或为首次的一半,用不全佐剂或不用佐剂。

*间隔时间,一般而言,动物越大,间隔越长-豚鼠、大鼠为7〜8天,兔子为10〜15天,羊为14〜28天;-第三次注射的间隔时间更长些,效果更好。

举例1 :家兔的免疫*初次免疫-用50〜200 J g Ag加入FCA ,在背部皮下注射6〜8点,每点0.1〜0.2ml ,也可肌肉内或皮内注射;*两周后,加强免疫-将50〜200乜Ag于PBS或FlA中,在肌肉、皮下、静脉或腹腔内注射;*抗体效价的检测:加强免疫一周后,耳缘静脉采血-抗体效价测定可用环状沉淀试验、琼脂双向扩散法等方法。

前者抗体效价在1:4000以上,后者在1:16以上,即可采血,取血清进一步提纯。

举例2 :微量抗原淋巴结内注射免疫家兔* 一般选择2.5〜3.0kg的新西兰种公兔-先在其两脚垫注射完全福氏佐剂0.2ml(卡介苗每兔合5mg);-10天后,见胭窝淋巴结肿大,然后将抗原注射至肿大的淋巴结内,第一次注射抗原用完全福氏佐剂混合乳化;-以后每隔20天用不完全福氏佐剂乳化抗原,以同样方法加强2次,各次注射的抗原均为25〜50乜;-末次注射两周后兔耳放血测价(可达1:128)。

举例3 :豚鼠和大鼠的免疫*初次免疫-用10〜100 ⅛ Ag加入FCA ,在背部皮内注射4〜6点,每点0.lml ,也可肌肉内或皮下注射;*加强免疫-每隔7〜8天,将10〜50 J g Ag于PBS或FIA中。

在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抗体效价的检测(4)免疫剂量*抗原性强的抗原量应小,过大反会引起免疫抑制;*免疫周期长的动物可少量多次注射,短的可大量少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