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分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7月 Vol. 26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4

──────────

收稿日期:2004-03-04

作者简介:孙莎岚(1980-),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指

导老师:何平教授,牛津大学历史博士。 - 71 -

✧历史学研究✧

浅析二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的分歧

孙莎岚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二战时期,英美结成战时同盟,开始步入特殊关系的成形时期。战争初期,印度独立问题的出现成为试探英美同盟坚固程度的试金石。在印度问题上的小分歧最终还是让步于英美战时同盟的这一大背景。

关键词:美国;英国;印度

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4)04-0071-04

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一般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尽管并未产生同一国际法主体,也未在主权层次形成联合,但因为特殊的历史渊源结为和平共同体,二战时期结成的英美特殊关系就属此例。但这种特殊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在主体一致的大前提下,英美两国也存在着诸多内部的矛盾。本文试图对二战时期英美在印度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来解析这组特殊关系复杂性。

一、美国的介入

在直到二战前的英属印度时代,美国对印度都没有明确的官方政策。二战前美国方面对于印度自由只发表过一篇官方言论,那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在1909年1月18日在他的一篇广为宣传的演说中谈到:“在印度我们遇到了历史所提供的一个最伟大的实例,即是欧洲血统的人士在另一个大陆人口稠密的地区达成了成功的治理。…….假使英国人控制被推翻或是撤出,人民大众的情况决不会有过去和目前那样的良好。的确,假使英国人现在从印度撤出了,整个半岛将陷于流血和暴力的混乱中。……凡希望人类幸福的人,人类的真正友人,应该认识英国在印度所做的对于印度是有无限的利益的,为了它的光荣,它的利益和它的文明,我们对于英国统治的安定和永恒应该深表满意。我曾看见许多从印度回国的美国传教士,他们对于英国在印度统治以及过去和现在给予当地人民利益的赞扬,是无以复加的。”[1](P5)

演讲中充满了对英国的溢美之辞,明显地,可以看出美国对印度事务不想过多干预,官员们基本上是乐于见到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当然,另一方面,英国也会施压于美国,防止其插手于印度:“每当政府或是国会的行政部门建议对印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时,决策机关便会表示对此毫无

兴趣——至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战前——一旦有迹象

表明美国有扩展利益的倾向,英国政府便会横加干涉。”

[1](P5)

总的说来,从官方层面来看,二战前美国政府基本还是采取疏印近英的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印美关系将跨入一个重要的新时代,同时也昭示着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最后时刻。[1](P10)

二战之前,美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远远及不上英国。1913-1914年,美国向印度出口货物量占印度总出口量的2.6%,英国却高达64%,1935-1936年,美国也仅仅上升到6.7%,而英国却仍拥有着35%的份额。在英属印度时期,美国在印度做成的最大的一笔生意就是参与塔塔钢铁厂建设,通过提供设备与专家,美国共获得了六千万先令的收益。[2]

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日渐恶化,英国日益无暇顾及在印度的利益,美国趁机扩大在印度的输出与输入,加快对印度经济渗透。除租借物资、救济和互助品之外,1940年至1945年的印美贸易的情况如下:[3](P26)

(单位:千美元)

美国对印度的输出 美国对印度的输入 1940年:68 428 1940年:102 204 1941年:89 600 1941年:131 510 1942年:90 521 1942年:105 137 1943年:29 449 1943年:125 837 1944年:49 083 1944年:110 988 1945年:68 496 1945年:146 472 随着英国与美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两国在对印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1941-1942年与1944-1945年之间,英国和美国在印度的贸易中所占的百分

第26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 72 -

比如下:[2](P30)

(百分比额)

印度的输入:英与美 印度的输出:英与美 1941-1942:21.1 20.1 1941-1942:32.3 19.7 1942-1943:26.8 17.3 1942-1943:30.6 14.8 1943-1944:25.1 15.8 1943-1944:30.4 20.2 1944-1945:19.8 25.7 1944-1945:29.0 21.2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随着美国在印度的经济力量不断增长,自然地也会要求改善在印度的政治状况以利于其经济势力的延伸。加之日本在远东太平洋肆无忌惮地扩张,直逼印度东部边界,1941年6月打到了近曼尼普尔马的英帕尔。而印度又是中印缅板块中的重要区域,是大量的美国士兵驻扎地和中转站。[1](P11)日本的触角一旦伸及于此,美国利益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此美国政府迫切需要印度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以稳定的局势对抗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依靠英国的支持,美国才被许可(虽然是很勉强地)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控制印度的经济”。[3](P31)在1794年,美国通过签订《杰斯协定》

(Jay’s Treaty )从英国手中拿到了在印度从事商贸活动的特权。

[1](P4)有着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背景,我们便能够理解美国在面对印度问题时的那种慎之又慎的心态了。

从文化传统来看,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倡导民主自由的国家,人民的呼声与舆论压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的政策走向。乔治·艾伦,前美国驻印度大使,在1968年写道:“来自新闻界、国会、传教士、学者和美国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等各方的压力以及大量官员共同作用督促着美国形成了对印度独立的支持态度。”[1](P8)而且博斯特德罗夫也认为:“在美国,使命神话坚持美国具有一种服务于民主的道德义务。”[4]抱着“输出民主”的信念,美国也会对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给予十分的同情。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国各方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以及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持有的民主理念催促着美国干涉印度问题,支持印度的自治斗争;但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与英国所建立起来的战时同盟却又束缚着美国的手脚,限制着美国在印度问题上能够深入的尺度。

二、英美的分歧

当邱吉尔先生还在野时就对印度的态度极为坚决,1931年1月,在讨论到印度的实际地位时,他对“自治领”的真正定义做了阐释:“我们往往将它——自治领地位——想像为最终的目标,可是除非在一种纯礼节的意义上为了使战争期间印度代表得以出席会议以外,没有一个人猜想过对印度的原则和政策将在我们所预料是合理或有利的任何时期会予以生效的。”在1931年12月,他又重申道:“大多数的社会领袖人物——我在当时是其中之一——对自治领一词发表过言论,我也的确发表过,但我决没有想像,在我们的能预见到的任何时候,印度应该具有加拿大所具有的同样的宪法上的权利和制度……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再成为一个强国了。”[6]由此可以看出这位一直梦想着重建日不落帝国辉煌的最高决策者在面对印度问题时会采取怎样强硬的政策了。

1941年8月14日,英美阿根夏会晤,英美联名发表八点宣言: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但罗斯福的反殖民主义思想未能压倒邱吉尔为英帝国和英国与英联邦的贸易所作安排的强词答辩。很快在9月9日,不肯妥协的邱吉尔就在下议院声明此宣言并不适用于印度。这一声明表明英国对印度的政策并未改变。此番言论在印度民族主义人士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10月3日,旁遮普省的穆斯林领袖西开答·海特·可汉(Sikandar Hyat Khan )在西姆拉的会谈中说道:“邱吉尔先生的声明是有史以来印度所遭到最坚决的一次拒绝。”[6]

“总统对这一人民阵线深表同情。”[7](P148)

在这种危急的

形势下,罗斯福开始向邱吉尔施压,要求英国让步,给予印度更高程度的自治权。如此一来便有了1941年底的《大西洋宪章》:两国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决权。在罗斯福的理念中,这一宪章是为全世界设想的。然而邱吉尔却另有想法:这个民族自决权是不适用于印度的。从这一来一回,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两国在印度问题上的分歧昭然若揭。

1941年12月,罗斯福冒险向邱吉尔提议把尽可能对印度民族主义者让步作为一项既定方针。邱吉尔对罗斯福插手英国在印度事务的意图反应如此的强烈,以致罗斯福以后在口头上再也未提起此事。然而不甘就此放弃的罗斯福却通过其他途径来干涉此事。1942年他派路易斯·约翰逊上校作为私人代表前往印度,调查有关次大陆的详细局势。此后又派威廉·菲利浦以大使的身份出访印度。[1]尽管这两次出使是非正式形式的外交,但却引起了印度的广泛关注。英国尽管未官方声明反对出使,但很明显地对这一举动感到担心与不满。

另一方面,在1941年8月21日,全印独立联盟主席撒瓦卡(Savarkar)先生电传罗斯福总统,询问美国在战争结束一年内是否会保证印度的自由。他称邱吉尔的直白在玛哈撒布哈意料之中,因为在他们看来,英国一直是在为了其个人利益而战。[6](P148)这表明在部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者眼中,美国是值得依靠的伙伴。

中国也通过美国向英国表达了支持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态度。1942年2月,蒋介石总统在访问印度后,直接向罗斯福总统与美国驻华大使交换了他对印度严峻政治与军事形势的看法,并认为英国亟需采取行动解决印度的政治危机。蒋还要求驻英大使将其看法转交给邱吉尔。1942年7月25日,蒋两次追发密电于罗斯福总统,认为美国应建议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