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秋天

合集下载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 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 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0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味浓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 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 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3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6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 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 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 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 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 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 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 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
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 水平。
通过组织户外活动或野外考察等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加深对 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 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公 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国际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 流与合作,展示和传播本民族的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 样性的发展。
01
教育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 ,向青少年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引导他们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 天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延伸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秋天观念异同探讨 • 思考与练习题目设计 • 课外阅读推荐及引导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家何其芳生平与成就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 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秋天给你带来了哪些特别的体 验和感受?比如看到落叶纷飞
、感受到凉爽的秋风等。
你认为秋天适合进行哪些活动 ?比如秋游、赏红叶等。
你有没有一些关于秋天的特别 记忆或经历?愿意和大家分享
吗?
06
课外阅读推荐及引导
推荐阅读何其芳其他作品,如《预言》等。
《预言》
何其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 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 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02
03
文化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节 日庆典等,让更多人亲身参与和 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PPT课件

问:那么是谁在问“牛背上的笛声何处了”? 答:是牧羊女。牧羊女在想念着放牛郎。 那如梦般的秋景,引发牧羊女渴盼着也收 获一份如痴如醉的爱情。所以说“秋天梦 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句像一个特定镜 头,放大地描写牧羊女的眼睛。此时牧羊 女怀念牛背上的笛声,其实是怀念心中的 恋人。这是一种初恋的感觉,像做梦一样, 从她清澈的眼神中表现出来。诗人准确无 误地抓住对眼神的细节描写,用一个“梦 寐”来表达,非常典雅而有趣。(红色练 二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张同平
欣赏下面组图,说说图片展示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 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 其芳的笔下的现代诗歌《秋 天》,去听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去感受“秋”的诗韵。
学习目标 1. 有节奏地朗读全诗,在把握感 情基调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重 点,涉及练习三) 2. 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赏析诗歌 中所描绘的秋景图。(重点,涉及 练习一) 3.品味“陌生化”诗歌语言,体会 诗歌的意境。(难点,涉及练习二)
8. 蟋蟀xī shuà: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 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 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9.寥廓liáokuò:高远空旷。 10.清冽qīngliâ:水清。 11.梦寐mângmâi:睡梦。梦中。 12.归泊guī bó:回归的小船。 13.枯涸kūhã∶干涸,没有水了。 14.鳊biān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 头小而尖,鳞较细。 15.乌桕jiù :也叫桕树。
细品秋景诗情画意
品读第一 节诗,说 说这节诗 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 秋景图?
第一幅是“农家丰收图” 析:“饱食过稻香”“肥硕的瓜果”等词 语写出了农家的丰收之景,农民的丰收之 乐。其中“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这句 中“饱食”用得怎样好? 写出农家的劳动状态,由繁忙转向闲 适。其中“饱食”拟人修辞用得好,仿佛 镰刀有生命能吃食,与“稻香”结合起来, 含有农家曾用镰刀紧张繁忙地劳作且喜获 丰收的意思。 练二1,练二涉及“陌生化”概 念,后面品读语言会详细介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秋天》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4《秋天》教学课件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作业布置:
• 课后收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名句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8日星期五2022/4/82022/4/82022/4/8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82022/4/82022/4/84/8/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82022/4/8April 8,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梦寐中的牧羊女
美句赏析:
• 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从内容 与修辞等方面分析),同时做上批注。
课堂小结:
• 《秋天》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诗中各幅小画面,以及画面 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 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柔的特点无 一不达到极致。诗不长,只有三节, 每一节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成一幅画面,将幽谷、 农舍、渔舟、牧羊女……诸多景致皆 收于笔下
• 1、因为露珠、冷舞、白霜,表明了秋 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了农 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 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这些都暗 示了是在秋天。
• 2、由远及近的顺序。
• 3、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 生活的感情。
伐木声出幽谷
震落满披着的露珠
饱食稻香的镰刀
撒下圆圆的网
溪水枯涸石更冽
14* 秋 天
作者介绍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 个守旧的大家庭。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 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 《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 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探 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 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 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 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篇一:14、秋天含答案第14课秋天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 12.10使用人:课型:新授课总课时数:第课时导学案编号:班级:小组名称: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3、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资料助读法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丁(zhēng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栖息(qī )乌桕(jiù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寥阔(liáo )芦篷(péng )......3、理解词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导学过程(七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教师寄语: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 课:《秋
天》课件
何其芳秋天的脚步声,你听到了吗?
8. 秋天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
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秋天的诗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

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

“万美之中秋为最”。

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秋林愈发显出她的秀颀与挺拔,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

最迷人的莫过于秋林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衬托着渐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凄楚之美!
盈盈秋水,温柔明净的似母亲的眼睛,最是一泓浓情,溪水从隙石间奔窜出来,跳动着明快活泼的音符,流淌着秋天的身影和神韵。

秋天是多情的,因为她有那幺多的产儿。

春天洒下的种子,秋天得到了收获!
秋天是含蓄蕴藉的。

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而是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

还有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以下是对本课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笔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二、词语积累读音、字形辨识肥硕(shuò) 栖息(qī) 鳊鱼(biān) 乌桕(jiù) 寥廓(liáo kuò)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词语识记丁丁:zhēng zhēng(拟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幽谷:yōu gǔ(幽深的山谷) 肥硕:féi 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guī bó(船返回,停船靠岸,泊位) 寥阔:liáo 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kū 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qīng liè(水清,也作“清冽”) 梦寐:mèng mèi(睡梦)三、课文内容理解概括文章三幅画面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显示顺序的词语。

按时间顺序写的。

显示顺序的词语有:秋天、清晨、夜晚。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逼真地写出了瓜果的形态;“栖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秋天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在农家的情形,形象地概括了秋天农家的特点。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这些描写又都水到渠成地突出了秋天“淡泊”“清静”的氛围,勾画了村野牧归女天真烂漫也含蓄羞涩的形象,使秋天更富有诗意和情趣,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这些生动的画面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使人不由对秋天产生无限热爱与怀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峻青《秋色赋》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 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回头向 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色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 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 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 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 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 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 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 绿绿的,晶莹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 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 欢乐和富强。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白霜”两字写出了秋的朦胧。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
应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 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少女思恋图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丰收之景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 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 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 。
秋天
何其芳
第14课
作者介绍
何其芳,现代诗人、文 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 岁就读北京大学,24岁与卞 之琳、李广田合作发表《汉 园集》,奠定他在中国现代 诗歌史上的地位,25岁凭借 其散文集《画梦录》蜚声文 坛。 何其芳(1912-1977)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 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 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 味盎然。
“梦寐”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陶醉与美丽 的秋景, 陶醉于夏天”笛声”的神态. 这句话表 现出秋天如诗如烟、如痴如梦的神韵
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秋忙后 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 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 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 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
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 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 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积累与拓展
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 散文,150字左右;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 做点评。
以声传情
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 重音的把握,正确划分诗歌的 停顿,并体会诗中的意境。
以声传情
震落了/ 清晨/ 満披着的/ 露珠, 伐木声/ 丁丁地/ 飘出/ 幽谷。 放下/ 饱食过/ 稻香的/ 镰刀, 用背篓/ 来装/ 竹篱间/ 肥硕的/ 瓜果。 秋天/ 栖息在/ 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 的名字) 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霜晨归渔图 第三节:少女思念图
3、本诗通过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农家丰收图
形象生动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谷的深、静 。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 诗歌优美 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 情。
丁丁( zhēng ) 栖( qī )息 寥( liáo )阔 清冽( liè )
检查预习
肥硕( shuò ) 归泊( bó ) 枯涸( hé ) 梦寐( mèi )
听读课文、思考
1、听读课文,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