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硝酸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硝酸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 硝酸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硝酸教案

鲁科版必修1

教学反思

从浓硝酸泄漏事件导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硝酸的氧化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现象不同,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能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我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硝酸泄露事件让学生探索硝酸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研究硝酸氧化性时,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辨证论。在实

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中各元素性质

各元素性质 各元素性质 序号符 号 中 文 读 音 原子 量 外层电 子 常见 化合 价 分类英文名英文名音标其它 1H氢轻11s11、-1主/非/ 其 Hydrogen['haidr?d??n]最轻 2He氦害41s2主/非/ 稀 Helium['hi:li?m]最难液化 3Li锂里72s11主/碱Lithium['liθi?m]活泼 4Be铍皮92s22主/碱 土 Beryllium[be'rili?m]最轻碱土金属元素 5B硼朋10.82s2 2p13主/类Boron['b?:r?n]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非金属元素 6C碳探122s2 2p22、4、 -4 主/非/ 其 Carbon['kɑ:b?n]硬度最高 7N氮蛋142s2 2p3-3 1 2 3 4 5 主/非/ 其 Nitrogen['naitr?d??n]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 素 8O氧养162s2 2p4-2、-1、2主 / 非 / 其 Oxygen['?ksid??n]地壳中最多 9F氟福192s2 2p5-1主 / 非 / 卤 Fluorine['flu?ri:n] 最活泼非金属,不能 被氧化 10Ne氖乃202s2 2p6主 / 非 / 稀 Neon['ni:?n] 稀有 气体 11Na钠那233s11主Sodium['s?udi?m]活泼

/碱 12Mg镁每243s22主 / 碱 土 Magnesium[mæɡ'ni:zi?m] 轻金 属之 一 13Al铝吕273s2 3p13主 / 金 / 其 Aluminum[,ælju'minj?m] 地壳 里含 量最 多的 金属 14Si硅归283s2 3p24主 / 类 Silicon['silik?n] 地壳 中含 量仅 次于 氧 15P磷林313s2 3p3-3、3、5主 / 非 / 其 Phosphorus['f?sf?r?s] 白磷 有剧 毒 16S硫留323s2 3p4-2、4、6主 / 非 / 其 Sulfur['s?lf?] 质地 柔 软, 轻。 与氧 气燃 烧形 成有 毒的 二氧 化硫 17Cl氯绿35.53s2 3p5-1、1、3、 5、7 主 / 非 / 卤 Chlorine['kl?:ri:n] 有毒 活泼

高中化学元素关系图

硫(S)元素关系图 重要关系: ○9H2S→S:SO2、Cl2、Ca(ClO)2、Br2、I2、KMnO4、K2Cr2O7、KNO3、H2O、Fe3+、O2、浓H2SO4 ○21SO2→SO42-:H2O2、X2、HNO3、KMnO4、Ca(ClO)2、Na2O2 ○22H2SO4(浓)→SO2:Cu、C、S、P、HBr、HI、H2S ○23SO32-→SO42-:Cl2、Br2、I2、O2、KMnO4、K2Cr2O7、HNO3、H2O2、Na2O2 ○1Na2S+CuSO4====Na2SO4+CuS↓○2H2S+CuSO4====CuS↓+H2SO4 ○3Na2S+H2SO4(稀)====Na2SO4+H2S↑○4H2S+2NaOH====Na2S+2H2O ○5Na2S+FeSO4====FeS↓+Na2SO4○6FeS+H2SO4(稀)====FeSO4+H2S↑○72H2S+3O点燃2H2O+2SO2 ○8S+H2△H2S ○9H2S+Cl2====2HCl+S↓ 2H2S+SO2====3S↓+2H2O H2S+Br2====2HBr+S↓ H2S+I2====2HI+S↓ 5H2S+2KMnO4+3H2SO4====5S↓+K2SO4 +2MnSO4+8H2O 3H2S+K2Cr2O7+4H2SO4====3S↓+K2SO4 +Cr2(SO4)3+7H2O 3H2S+2HNO3(稀)====3S↓+2NO↑+2H2O H2S+H2O2====S↓+2H2O H2S+2FeCl3====S↓+2FeCl2+2HCl 2H2S+O2====2S↓+2H2O H2S+H2SO4(浓)====SO2↑+S↓+2H2O 2H2S+Ca(ClO)2====2S↓+CaCl2+2HCl ○10S+2Cu△Cu2S ○11Na2S2O3+2HCl====2NaCl+S↓+SO2↑+H2O ○12S+O SO2 ○133SO2+2Na2S====3S↓+2Na2SO3 ○14H2SO3+2H2S====3H2O+3S↓

化学丨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特征或结构特征

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特征或结构特征 一、氢元素 1.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2.没有中子的原子; 3.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4.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5.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 6.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7.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8.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9.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二、氧元素 1.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3.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4.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6.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 7.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 8.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 9.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 10.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11.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 12.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三、碳元素 1.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3.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4.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5.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6.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7.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8.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9.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四、氮元素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3.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4.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5.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 6.非金属性较强,但形成的单质常用作保护气的元素。 五、硫元素 1.最外层电子数是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硝酸的计算练习题及答案

硝酸的计算 一、基础运算 (一)、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 1、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A. NO2 B. NO C. N2O D. N2 2、在锌和很稀的硝酸充分反应,当消耗锌与硝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2.5时,除生成硝酸锌和水之外还生成另一种物质,该物质可能是() ①NO2 ②.N2O ③.NO ④.NH4NO3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单质能与足量浓硝酸反应,若参加反应的单质与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则该元素在反应中所显示的化合价可能为( ) A.+1 B. +2 C. +3 D. +4 4、FeS2与HNO3反应后的产物有Fe(NO3)3和H2SO4,若反应中FeS2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则HNO3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为() A.NO2 B.NO C.N2 D.N2O3 5、某金属单质与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设只生成单一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A、NO2 B、NO C、N2O D、N2 (二)、氧化、还原量的判断 6、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2mol B.1 mol C.0.5mol D.0.25mol 7、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4 B.1:5 C. 2:3 D.2:5 8、a mol FeS与b mol FeO投入到VL、c mol/L的硝酸溶液中充分反应,产生NO气体,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是Fe(NO3)3、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可能为()①(a+b)×63g ②(a+b)×189g ③(a+b)mol ④Vc-(9a+b)/3mol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2mol B.1 mol C.0.5mol D.0.25mol 10、含A克硝酸的溶液与B克铁恰好完全反应,若有A/2克硝酸被还原,则A 与B之比可能是() A、9:3 B、27:4 C、6:1 D、4:1 11、含有ag硝酸的稀溶液跟bg铁恰好反应,铁全部溶解,生成NO,已知有a/4克硝酸被还原,则a:b可能是() ①3:1②3:2③4:1④9:2 A.① B. 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12、25.6mgCu能恰好与含1.4×10-3molHNO3的浓硝酸完全反应,使生成的气体溶于水,最终得到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mL)为() A.7.84 B.13.44 C.15.68 D.5.97 二、解决一种类型题的技巧 13、一定量的铁与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得到硝酸铁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3.36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

化学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化学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高中化学 2011-05-02 19:55 一.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 (2011-04-30 20:09:45) ? (2011-04-30 20:04:35) ? (2011-04-29 09:58:50) ? (2011-04-07 17:33:15) ?(2011-04-06 17:32:47) ? (2011-04-06 16:00:54) ? (2011-04-05 19:26:15) ? (2011-04-04 12:10:35) ? (2011-03-21 10:57:34) ? (2010-05-26 20:21:19)

高中化学--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学案

高中化学--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硝酸的性质,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2.能根据HNO 3 的性质说明其妥善保存、合理 使用的常见方法。3.能说明HNO 3 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的讨论。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01无色、有□02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03低,□04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05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 反应□06CaCO3+2HNO3===Ca(NO3)2+ H 2O+CO 2 ↑。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074HNO3===== 光照或△4NO2↑+O2↑+2H2O。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08Au、□09Pt、□10Ti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Cu与浓HN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u与 稀HNO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b.与Fe、Al反应: □13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14钝化,所以可以用□15铁容器或□16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7C+4HNO3(浓)===== △ CO 2↑+4NO 2 ↑+2H 2 O。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18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氮氧化物的危害 (1)以□0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02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3)酸雨: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的□03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 (4)水体富营养化:当进入水的□04氮含量增大时,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并覆盖在水面上。 2.减少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措施 (1)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有害物质的数量。 (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05吸收能力,如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等。 一、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交流研讨] 1.打开实验室中保存已久的浓HNO 3 ,除闻到有刺激性酸味外,还发现溶液呈黄色,为什么? 提示:闻到酸味说明HNO 3具有挥发性;保存已久的浓HNO 3 呈黄色的原因是HNO 3 能分解生 成H 2O、O 2 和NO 2 ,NO 2 溶解在硝酸中使浓HNO 3 呈黄色。 2.依据HNO 3 中氮的化合价和浓硝酸分解的产物NO 2 、O 2 ,预测一下硝酸的性质。 提示:HNO 3 中氮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其能分解生成强氧化性物质O 2 和NO 2 ,因此HNO 3 具有 强氧化性。

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卤 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卤族元素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1)相似性: ①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的负价均为-1价。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的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水化物的化学式通式分别为X2O7和HXO4(F除外) ②卤族元素的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X2);均能与H2化合: H 2+X2=2HX;均能与水不同程度反应,其通式(除F2外)为:H2O+X2 HX+HXO;均能与碱溶液反应;Cl2、Br2、I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逐渐减小,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相似相溶)。 (2)递变性: ①原子序数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②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从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状态从气→气→液→固,溶沸点逐渐升高;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与水反应的程度逐渐减弱。 ③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④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⑤最高正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氟没有含氧酸)。

元素的性质: 由于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使元素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1)元素性质同: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异: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性质同:均为强还原性(均与O2、X2等非金属反应,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银白色,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异: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依次变易,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 (3)化合物性质 同:氢氧化物都是强碱。过氧化物M2O2具有漂白性,均与水反应产生O2;异: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注:①Li比煤油轻,故不能保存在煤油中,而封存在石蜡中。②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③与O2反应时,Li为 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和元素题型归纳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习题 知识网络 中子N 原子核 质子Z 原子结构 : 电子数(Z 个)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F 无正价,O 一般也无正价) (4)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巩固练习 元素的金属性 或非金属性强 弱的判断依据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 (A Z 七 主七副 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高中化学《硝酸》说课稿

《硝酸》说课稿 1说教材 1.1地位和作用 氮族元素是在学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最后一个主族,氮是氮族元素作重要的代表元素,而硝酸不仅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有着广泛的用途。硝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A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B了解硝酸的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情感目标 教学过程中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3重点、难点 虽然硝酸的部分性质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而且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不尽相同,还原产物也不相同,这就使得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复杂,更难掌握,因此硝酸的氧化性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 说程序、说教法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步教学程序和相应教学方法。 2.1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我先展示了一个实际问题情境:最近媒体经常有关于有人用黄铜仿制“黄金”行骗,被骗者后悔不迭的报道。然后提出,假如是你,你会上当么?你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识别黄金的真假?学生思索一阵,感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该问题无能为力。此时,我顺势提出:识别的方法就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学好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有了鉴别的本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望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深深地体会到好的引课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么的重要。 2.2新授课的教学方法 2.2.1用实验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 2.2.2通过学生阅读自学、教师演示实验及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具体做法如下: 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展示一瓶在无色试剂瓶中久置发黄的浓硝酸,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演示浓、稀硝酸受热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判自己的推测,在让学生根据对现象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析加热浓、稀硝酸的不同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如何消除久置浓硝酸的黄色?哪种方案最好? ③实验室应如何保存浓硝酸?为什么? ④从环保角度考虑,应对硝酸的加热装置作怎样的改动? 学生讨论完后,我再点拨疑难点,以加深学生对硝酸不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2.2.3新旧知识迁移、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突出重点 新课的中心内容是硝酸的氧化性。硝酸是继硫酸之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复习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知识类比迁移,推测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再演示[实验1-7]。演示之前,我先提出了观察的目标:①反应的剧烈程度;②生成气体的颜色;③反应前后溶液颜色如何变化。引导学

化学基础知识入门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化学基础知识 一.原子核 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微粒的性质 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体积小: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样。 质量小:以水分子为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 分子虽然小且轻,却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运动的例子很多。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块放到水里,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些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温度低,分子运动慢。 3.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二、原子 原子是化学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有错的是() 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解:分子和原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都在做不规则的运动。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 三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氧分子又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即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其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小结】 (1)既然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何不说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 类原子的总称呢?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些原子的核外电子失去或得到(变为离子),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 (2)区分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那么区分元素的依据也是核电荷 数(或核内质子数)不同,即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例如,碳元素的质子数为6,而氧元素的质子数为8,氢元素的质子数为1。 【注意】元素是个宏观的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一般“元素”与“组成”匹配,“分子或原子”与“构成”匹配)

高中化学 知识讲解_硫酸和硝酸(基础)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硫酸和硝酸 【学习目标】 1.以稀硫酸、硝酸为例复习酸的通性; 2.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以及氧化性等三大特性; 3.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及硫酸和硝酸的用途。 重点:浓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稀硫酸 要点诠释: 稀硫酸中存在着电离方程式:H2SO4=2H+ +SO42-,由于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在稀硫酸中存在的微粒是H+、SO42-和H2O。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中,几乎不含水,所以在浓硫酸中几乎不存在硫酸的电离,也就几乎不存在H+和SO42-离子,几乎全以硫酸分子形式存在。所以如果说稀硫酸体现的是H+的性质(只要是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稀硫酸体现的是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则体现出硫酸分子的性质,也就是具有特性。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1)指示剂变色: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2)与金属反应:Fe+H2SO4==FeSO4+H2↑;2Al + 3H2SO4 ==Al2(SO4)3 + 3H2↑ (3)与碱的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uO +H2SO4 == CuSO4 +H2O (5)与某些盐的反应:BaCl2+H2SO4==BaSO4↓+ 2HCl 要点二、浓硫酸 【高清课堂:硫酸和硝酸ID:395524#浓硫酸】 (一)物理性质 (1)纯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难挥发 (2)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3)沸点高:沸点338℃,高沸点酸能用于制备低沸点酸 (4)硫酸与水任意比例混溶; 浓硫酸的稀释(酸入水):将液体沿器壁或沿玻璃棒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二)浓硫酸的特性 浓硫酸的特性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要点诠释: 1.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 浓硫酸吸水是把物质本身中含有的自由H2O分子或结晶水吸收。浓硫酸脱水是把本身不含水的有机物中的 氢元素和氧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的形式脱去,C12H22O1112C+11H2O。所以,二者的本质区别是物质中有没有现成的水分子。注意:在浓硫酸作用下,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属于浓硫酸的吸水性。 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浓硫酸可以干燥H2、Cl2、O2、SO2、N2、CO2、CO、CH4等气体,但是它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如NH3)和强还原性气体(如HBr、HI、H2S)。 2.强氧化性:在浓硫酸中主要是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体现的是硫酸分子的性质。在硫酸分子中,存在+6价硫,很容易得电子被还原,所以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浓硫酸能将大多数金属(如Cu)或非金属(如C)氧化:(1)Fe、Al的钝化 常温下,当Fe、Al等金属遇到浓硫酸时,会与浓硫酸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出现“钝化”现象。 (2)与不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高中化学 硝酸的分子结构

硝酸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分子式):HNO3,结构式:HO—NO2。 HNO3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故易溶于水,分子问以范德华力结合,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油状液体, 开盖时有烟雾,挥发性酸[沸点低→易挥发→酸雾] 熔点:-42℃,沸点:83℃。密度:1.5 g/cm3,与水任意比互溶,98%的硝酸为发烟硝酸,69%以上的硝酸为浓硝酸。 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的一些通性:例如: (实验室制CO2气体时,若无稀盐酸可用稀硝酸代替) ②不稳定性:HNO3见光或受热发生分解,HNO3越浓,越易分解.硝酸分解放出的NO2溶于其中而使硝酸呈黄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强氧化性:不论是稀HNO3还是浓HNO3,都具有极强的氧化性,HNO3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其氧化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浓硝酸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较: 由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浓硝酸被还原为NO2,氮的化合价由+5→+4;而稀硝酸被还原为NO,氮的化合价由+5→+2,由此得出稀硝酸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氧化剂氧化能力的

强弱取决于得电子能力的强弱,而不是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实验证明,硝酸越浓,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因而其氧化能力越强。如稀硝酸能将HI氧化为I2,而浓硝酸可将HI氧化为HIO3。 硝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其还原产物可能有多种价态的物质: 等,这取决于硝酸的浓度和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除前面的实例外,锌与硝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浓硝酸的漂白作用: 在浓硝酸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微热,可观察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氧化漂白)。但一般不用它作漂白剂,因为它还具有强腐蚀性。新制氯水或浓硝酸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后褪色,这不是因为它们的漂白性,而是因为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高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所有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所有化学方程式 非金属单质(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 1, 氧化性: F 2 + H 2 === 2HF F 2 +Xe(过量)===XeF 2 2F 2(过量)+Xe===XeF 4 nF 2 +2M===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 2F 2 +2H 2 O===4HF+O 2 2F 2 +2NaOH===2NaF+OF 2 +H 2 O F 2 +2NaCl===2NaF+Cl 2 F 2 +2NaBr===2NaF+Br 2 F 2+2NaI ===2NaF+I 2 F 2 +Cl 2 (等体积)===2ClF 3F 2 (过量)+Cl 2 ===2ClF 3 7F 2(过量)+I 2 ===2IF 7 Cl 2 +H 2 ===2HCl 3Cl 2 +2P===2PCl 3 Cl 2 +PCl 3 ===PCl 5 Cl 2 +2Na===2NaCl 3Cl 2 +2Fe===2FeCl 3 Cl 2 +2FeCl 2 ===2FeCl 3 Cl 2+Cu===CuCl 2 2Cl 2+2NaBr===2NaCl+Br 2 Cl 2 +2NaI ===2NaCl+I 2 5Cl 2+I 2 +6H 2 O===2HIO 3 +10HCl Cl 2 +Na 2 S===2NaCl+S Cl 2 +H 2 S===2HCl+S Cl 2+SO 2 +2H 2 O===H 2 SO 4 +2HCl Cl 2 +H 2 O 2 ===2HCl+O 2 2O 2 +3Fe===Fe 3 O 4 O 2+K===KO 2 S+H 2===H 2 S 2S+C===CS 2 S+Fe===FeS S+2Cu===Cu 2 S 3S+2Al===Al 2S 3 S+Zn===ZnS N 2+3H 2 ===2NH 3 N 2+3Mg===Mg 3 N 2 N 2+3Ca===Ca 3 N 2 N 2+3Ba===Ba 3 N 2 N 2+6Na===2Na 3 N N 2+6K===2K 3 N

高中化学精讲硝酸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25、硝酸 1.复习重点 1、记住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硝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实验室制取硝酸的方法。 4、掌握工业上氨催化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常识性了解其主要生成过程。了解NO 和NO 2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方法。 2.难点聚焦 一、 物理性质 纯净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因为它的晶体为分子 晶体,所以它的熔沸点较低。因为硝酸分子为强极性分子,所以它能以任意比溶于水。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大约是69%。98%以上的浓硝酸叫“发烟硝酸”。浓硝酸为挥发性酸,打开瓶盖露置于空气中,瓶口上方观察到白雾。 二、 化学性质 硝酸溶于水发生完全电离:HNO 3=H ++NO 3-,常用浓硝酸中,硝酸也是以离子形成存 在于水溶液中,因此硝酸具有酸的通性。硝酸是一种强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它本身的特性。 1、硝酸的不稳定性 △ 2H 2O+4NO 2↑+O 2↑ 或光照 硝酸的浓度越大越易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快,光越强分解越快。为了防止硝酸的分 解,必须把它盛在棕色瓶里密封贮放在黑暗而且温度低的地方。常用浓硝酸略带黄色,是因为少部分硝酸分解而产生的NO 2气体溶解在硝酸中的缘故。 如果将浓硝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再溶于水时,该混合气可被水完全吸收,无残留气体。这是因为收集到的气体中22:O NO V V =4:1溶于水时,发生反应:4NO 2+O 2+2H 2O=4HNO 3,恰好均被完全吸收。 2、硝酸的氧化性 硝酸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不论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有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 同浓度的硝酸温度越高氧化性越强。硝酸能氧化除Pt 、Au 之外的绝大多数金属,还能氧化许多非金属(如碳、硫、磷),及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H 2S 、Na 2SO 3、SO 2、HBr 、HI 、Fe 2+、Sn 2+,松节油、锯未等)。如: 铜、汞、银等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剧烈反应,一般认为生成硝酸盐和二氧化氮而与稀硝酸反应通常需加热,产生金属硝酸盐和一氧化氮,在反应中硝酸均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Cu+4HNO 3(浓)= Cu (NO 3)2+2NO 2↑+2H 2O ……………………① 3Cu+8HNO 3(稀) △ 3Cu (NO 3)2+2NO ↑+4H 2O …………………② 上述两反应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Cu+4H ++2NO 3-=Cu 2++2NO 2↑+2H 2O 3 Cu+4H ++2NO 3-=2Cu 3++2NO ↑+4H 2O 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以还原产物的价态来判断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必须肯定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氧化性。同时必须切实知道反应中作为氧化剂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产生气体(氮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即使产生NO 2和NO 的混合气体亦是如此。 反应①可用作实验室制取NO 2气体,用平底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组合实验装置,由于反应剧烈,可控制滴加浓硝酸的速率控制产生NO 2的速率,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 2气体,多余的NO 2气体可用碱液 吸收。该制取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反应②可作为实验室制取NO 的反应,装置选择固+液 △ 气的装置,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铝、铁遇冷的浓硝酸产生钝化现象,即浓硝酸将它们表面氧化成一层薄而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反应的缘故。

常见化学元素性质 全讲课讲稿

H 核内无中子;原子半径最小;在IA族中,但属非金属;唯一能形成裸露阳离子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H2为最轻的气体。第ⅠA族中能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其数目改变,质量分数变化不大;与O可生成两种液体(H2O、H2O2)。 He最外层电子数(2个)是电子层数的2倍,是最轻的稀有气体,一般不参加反应。 Li最轻的金属(密度最小的金属)。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的一半(1/2)=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1/2);次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的2倍。唯一不能形成过氧化物的碱金属元素。密保存于石蜡中。 Be相同质量情况下与酸反应放出H2最多的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次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总数的一半(1/2);周期数=主族序数。 B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1。硼酸(H3BO3)可用于洗涤不小心溅在皮肤上的碱液的药品;硼砂(Na2B4O7?10H20)为制硼酸盐玻璃的材料。 C 12C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气态氢化物含氢量最高;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金刚石是天然矿物中最硬的物质;石墨是一种有金属光泽且能导电的混合晶体单质。次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1/2);主族序数=周期数的2倍;最高正价=最

低负价的绝对值。CO2通入石灰水生成沉淀再消失;CO2灭火;CO2充汽水。氧化物CO、CO2;简单氢化物CH4,正四面体结构,键角109°28′;最高价含氧酸H2CO3; N氮元素是植物所需的三大元素之一;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且溶解度最大;气态氢化物可以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发生化合反应;液态时可以做致冷剂;其单质化学性质较稳定,可用于填充灯泡、储存粮食和焊接金属的保护气;HNO3为实验室中常备的三大强酸之一。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3个;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2。氢化物NH3;氧化物形式最多(6种);含氧酸有HNO3,HNO2;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唯一呈碱性;常见离子化合物NH4C1中含配位键;NH4+正四面体结构;HNO3与金属不产生氢气。 O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H20)常温下呈液态;单质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均有重大意义。最外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电子层数的3倍;主族序数=周期数的3倍;周期数与主族序数之和为8;最高正价与负价绝对值之差为4。外层电子是次外层的三倍;地壳含量最多;空气体积的21%;与金属生成金属氧化物;H2O2、H2O、Na2O2等化合物特殊形式;O2能助燃。 F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稀有气体反应,无正价;其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是唯一能放出O2的非金属;氟单质与其氢化物均有剧毒,

高中化学元素化学知识点及拓展讲课教案

元素化学(部分通性省略) 一.非金属 I.氢(H ) 1.单质(H 2)无色,无味,有还原性,燃烧淡蓝色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氢气的)发生,储备(运输),利用 2.离子型氢化物LiH,NaH,KH,MgH 2,CaH 2 NaH +H 2O=NaOH +H 2 3.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II.卤素元素(F ,Cl ,Br ,I ) 1.单质 (熔点,沸点随周期增加而增加) 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条件下爆炸 1)与水反应 2F 2+2H 2O=4HF +O 2 Cl 2+H 2O 垐?噲?H + +Cl -+HClO (次卤酸都有强氧化性,漂白性) 2) 制备 MnO 2+4HCl(浓 ) MnCl 2+2H 2O +Cl 2 KMnO4+16HCl 2KCl +2MnCl 2+8H 2O +5Cl 2 2NaCl +2H 2O=H 2+Cl 2+2NaOH 2.氢化物 1)物理性质:均有刺激性气味,无色 (熔点,沸点随周期增加而升高,HF 熔沸点高的原因:形成了H 键) 2)制备(卤化物与高沸点酸) CaF 2+H 2SO 4(浓) CaSO 4+2HF △ △ △

NaCI +H 2SO 4(浓)=NaHSO 4+HCI ↑ NaBr +H 3PO 4NaH 2PO 4+HBr ↑ NaI +H 3PO 4NaH 2PO 4+HI ↑ 3.含氧酸及其盐 2HCIO O 2+2HCI CI 2+2NaOH=NaCI +NaClO +H 2O (冷水条件) (高氯酸是最强含氧酸) 注:上述物质sp 逐渐降低,2黑色不溶 III.氧族元素(O 与S) 1.单质 物理性质:O 2无色,无味 (同素异形体:O 3淡蓝色,有臭味) S 易溶于CS 2,微溶于酒精,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3S +6KOH 2K 2S +K 2SO 3+3H 2O O 2+4I -+4H +=2I 2+2H 2O (滴定反应,指示剂淀粉) 2.氢化物 实验室过氧化氢制碘单质 H 2S 臭鸡蛋气味,无色有毒气体(燃烧浅蓝色) FeS 23223 3.氧化物 2SO 2+O 225 t V O P 垐垎?噲垐?或2SO 3 SO 2能使品红(aq)褪色(可逆) △ 光照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