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的用药选用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的用药选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期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其为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的肺部炎症,可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肺间质。
那么,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如何用药呢?一、抗儿童支原体肺炎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氟噬诺酮类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主要药物,对支原体属等非典型病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有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可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①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还对革兰阳性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军团菌属、衣原体等有抗菌活性,是MPP的首选治疗用药。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指出,阿奇霉素轻症建议剂量为10mg∕(kg∙d),qd,口服或静点,疗程3d,必要时可延长至5d;轻症也建议可第一日剂量Iomg/(kgd),qd,后剂量5mg∕(kg.d),连用4d0重症推荐阿奇霉素静点,剂量为10mg∕(kg-d),qd,连用7d左右,间隔3-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
罗红霉素多建议剂量为为5-1Omg/(kg∙d),瘠呈10-14d。
克拉霉素建议剂量为10-15mg∕(kg-d),疗程一般为Wd左右。
红霉素多建议剂量为30-45mg∕(kgd),疗程10-14d。
特殊人群: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高限三倍者建议避免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基础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者尽量避免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可致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性室速,有潜在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甚至室颤或猝死。
禁用于Q-T间期延长者。
有Q-T间期延长(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史(包括尖端扭转型室速λ低钾血症(有Q-T间期延长风险)者不得使用克拉霉素。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_王明贵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王明贵 张婴元 吴卫红 吴培澄 汪 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上海200040) 摘 要 以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zithr omycin 、cla rithro mycin 及罗红霉素)等抗菌药对202株临床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结果,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流感杆菌及副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高,明显优于红霉素等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球菌、A 及B 组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仿,对D 组链球菌和金葡球菌的作用较差。
以上结果显示,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院外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其中对嗜血杆菌属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此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院外呼吸道感染的适宜选用药物。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外抗菌作用 院外呼吸道感染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迅速,新品种不断出现,其临床应用也趋增多。
新品种除在药物动力学方面具更优良特性之外,在抗菌活性方面较沿用品种也有提高。
本文对大环内酯类新品种a zithro mycin 、clarithro-m ycin 和罗红霉素对近期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与红霉素等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其它有关抗菌药进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1.1 细菌为1992年11月至1995年1月自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门诊急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中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共计202株,包括流感、副流感杆菌91株,肺炎球菌48株,金葡球菌31株,A 、B 组链球菌26株,D 组链球菌6株。
1.2 抗菌药物a zithrom ycin :美国Pfizer 公司产品;cla -rithrom ycin:美国Abbo tt 公司产品;罗红霉素:法国Roussel Uclaf 公司产品;交沙霉素:上海制药四厂产品;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氨苄、氯霉素、克林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标准品。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 PPT课件
五. 耐药机制
1. 基因突变:
部分交叉耐药
核糖体靶位蛋白结构改变,30S亚基。 2. 产生钝化酶: 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可使药物失活。 3. 膜通透性降低:
六.不良反应
1. 损害第八对脑神经:
①前庭功能损害:
有眩晕、恶心、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②耳蜗神经损害: 表现:听力减退,永久性耳聋, 机制: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 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毛细胞的功能。
发展过程:
第一代:链霉素(1944年),一线抗结核药。 第二代:庆大霉素(1963年)、妥布霉素 (1967年),抗菌作用有所扩大,增强。 第三代: 半合成衍生物,
卡那霉素B、阿米卡星。
氨基苷类来源:
天然: 卡那霉素
链霉菌属、自小单胞菌。
链霉素(streptomycin) 庆大霉素(gentamicin)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
有14-16元大环内酯环结构的抗生素。
一. 分类:
天然大环内酯类:
第一代,窄谱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 第二代,广谱
一代: 14元环:红霉素( erythromycin )。1952年 16元环: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二代
天然四环素类
半合成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 (deoxycycline, 强力霉素) 抗菌作用强,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临床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胆道感染。
第二节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特点:速效广谱抗生素,快速抑菌 体内过程: 分布广, 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高,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肾排出。
国内聋哑患者调查: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占59.5%。 预防:
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其合理应用课件ppt
现的一种抗生素。其游离碱 酮内酯(Ketolides):如泰利霉素(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酮内酯)等。
对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等较强。
❖难溶于水,对胃酸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口服剂量较大, 以至消化道不良反应多,病人难以耐受,抗菌谱较窄,且具
有诱导耐药性产生的缺点。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
❖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仿, 增强了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莫拉 菌等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加强了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军 团菌、衣原体、分支杆菌和弓浆虫等病原体的作用.
适应症
❖ 适用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新生儿结膜炎、婴儿肺炎、生 殖泌尿道感染(包括非淋病性尿道炎)、军团菌病、白喉(辅助治疗) 及白喉带菌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百日咳、敏感菌(流感杆菌、肺炎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 链球菌咽峡炎、李斯德菌感染、风湿热的长期预防及心内膜炎的预防、 空常弯曲菌肠炎,以及淋病、梅毒、痤疮等。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罗红霉素、 罗他霉素等。 第三代:新开发的大环内酯类 酮内酯(Ketolides):如泰利霉素(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酮内 酯)等。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
❖对革兰阳性菌抗菌作用强,对许多致病菌如军团菌、弯曲杆 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有较强的活性。
❖治疗院外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注意!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 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及进展ppt课件
7
红霉素(EM)于1958年临床应 用以来,40年来一直在口服抗生素中 有一定位置。
1985年以来相继开发罗红霉素 (RTM)、阿奇霉素(AZM)、克拉 霉素(CTM)、地红霉素(DTM)、 氟红霉素(FTM)等EM的衍生物,这 些药物称为新大环内酯类药物。
12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G+菌的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
作用最强者 ❖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的作用
在大环内酯类中最强 ❖不良反应除了胃肠道反应以外,对血管的刺
激作用强
13
肺炎衣原体 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 脲原体 淋球菌 幽门螺杆菌 鸟分支杆菌 弓形体 沙眼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34
8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药代动力学改善,半衰期延长 • 组织穿透力增强,口服吸收好 •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顺应性 • 近年来年轻患者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增加,院外感染者常选大环内酯类
9
新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与红霉素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期 (h)
5.银屑病
某种类型的银屑病服用EM 0.3 tid, 每周服4天停3天,平均用药2周显效。
33
6.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
癌细胞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主要因素,
1989年Hofsli等已发现,认为EM可与抗癌药物
竞争性结合P-糖蛋白
抑制后者主动排出
过程 阻止抗癌药物流出细胞 使其高浓
度聚集于细胞内。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兼有抗菌和抗炎效应,尤其对中性粒细 胞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发表的“难治性哮喘诊断与 处理专家共识“认为小剂量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 可能对中性粒细胞性的难治哮喘有益;
慢性阻塞性肺部急性加重AECOPD
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COPD总体患病率为8.2%; COPD死亡率高、花费高; COPD急性加重会加速肺功能的下降;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 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抗炎的潜在机制
抗炎作用(1)细胞因子
IL-8(CXC趋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有强烈的趋化作用大 环内酯类可减少起到局部IL-8生成,抑制中性粒细胞在气 道上皮的募集
红霉素或罗红霉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慢性气道炎症患者 、DPB患者体内IL-8的释放 克拉霉素:降低难治性哮喘患者气道IL-8水平,减少中性粒细胞 浸润,抑制人类单个核细胞IPS诱导的IL-8释放 红霉素和克拉霉素:抑制正常人和慢性气道炎症患者支气管上皮 细胞IL-8mRNA及蛋白的表达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抑制特应质患者嗜酸粒细胞释放IL-8 红霉素:抑制LPS诱导的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IL-6、IL-8和 sICAM-1135 阿奇霉素:抑制TNF-a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NF-B和Sp-DNA结合活 性,从而阻止中性粒细胞向肺内募集
按化学结构分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2元环大环 内酯类
14元环大环内 酯类
15元环大环 内酯类
16元环大环内 酯类
酒霉素等
包括克拉霉素、 红霉素、罗红 霉素、地红霉 素等
以半合成的 阿奇霉素为 代表药物
螺旋霉素、乙 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交 沙霉素、吉他 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抗菌外作用的相关机制和临床研究,促进其合理使用,专家组在查阅近年国内外发表重要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能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相应指导意见,以达到更好应用该类药物、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目的。
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一、DPB1.DPB是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该病最先发现于日本,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主要以东亚地区为主。
DPB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40~60岁为发病高峰;80%以上患者有慢性鼻窦炎或既往史,最初诊断常误诊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和肺气肿等。
本病的病因不清,有明显的人种易感性,与多种HLA有关联,日本人中多见HLA-B54表达阳性,朝鲜、韩国人中多见HLA-A11,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群的DPB基因易感性也有所不同,HLA-B54多见于北方人群,HLA-A11多见于南方人群。
此外,DPB与Ⅰ型T淋巴细胞病毒(HTLV -Ⅰ)感染及第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以及黏蛋白基因人黏蛋白/黏液素5B、人黏蛋白/黏液素5AC异常表达有关。
2.DPB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1)遗传因素:慢性鼻窦炎是一种遗传因素较强的疾病,DPB患者80%以上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病史;DPB的人种特异性很强;发病有家族倾向;HLA相关研究等也提示,DPB 与遗传因素相关。
(2)炎性细胞、炎性介质作用:DPB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含有大量趋化活性高的中性粒细胞、高浓度的IL-8及浓聚的白三烯B4和防御素。
(3)绿脓杆菌作用:DPB患者痰培养,绿脓杆菌早期阳性率为55%,晚期可增至82%。
绿脓杆菌接种到动物的支气管内成功复制了DPB动物模型,提示绿脓杆菌可诱导DPB的发生。
(4)一氧化氮(NO)作用:DPB患者鼻腔NO含量低于正常人群,提示鼻部NO 下降可能与DPB发生有关。
ACCP呼吸科指南主要内容
ACCP呼吸科指南主要内容CHEST 指南:成人肺癌患者咳嗽的对症治疗2017 年1 月,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 发布。
是对其2006 年同名指南的更新。
指南针对那些经手术和/ 或全身抗肿瘤治疗后(如化疗或外照射放疗),仍存在咳嗽困扰的肺癌患者以及肺癌治疗相关性咳嗽患者,提出了8 条具有循证基础的具体建议,其中包括:明确咳嗽原因并启动相应治疗;使用咳嗽抑制训练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或辅助方法;对不适合手术、化疗或体外放射治疗的局限性支气管疾病所致咳嗽,试用支气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按缓和制剂—阿片衍生物—外周性镇咳药—局部麻醉药(如雾化吸入利多卡因)—试用其他药物(如加巴喷丁)顺序逐步升级治疗药物等。
GINA 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2017 更新版)2017 年2 月,由哮喘全球防治创议组织(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发布。
共包括8 大部分内容,分别为:哮喘的定义和描述;哮喘评估;哮喘治疗;哮喘急性加重;哮喘和COPD;儿童哮喘;哮喘预防;以及哮喘管理策略的执行等。
2017 版Fleischner 学会指南:CT 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的管理2017 年2 月,由Fleischner 学会发布。
旨在减少针对CT 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不必要的随访检查,为放射科和临床医师更好管理该类患者提供指导。
此外,还提供了肺结节恶性程度评估和CT 扫描技术方面的建议。
其主要特点包括:提高了需要常规随访实性结节的最小阈值;建议减少对稳定结节的随访频率。
延长了亚实性结节的初次随访间期,并将其总随访时间延长至5 年。
建议的随访间隔是一个时间范围,而不是先前的精确时间点,意在给患者、放射科和临床医生以更大的酌情权,从而适应不同个体的风险因素与偏好。
明确其适用范围是:根据相关建议进行管理的偶然检出性肺结节。
但不适用于年龄小于35 岁、免疫功能低下或癌症患者。
将针对实性和亚实性结节的具体建议,整合在一张简表中,方便了读者学习和记忆。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最新)
药代动 力学
分布
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 挥作用。若药物与血浆PB高,起效时间将受到显著影响。
高:PB>70% —— 头孢曲松(90)、苯唑西林(88-94)、替加环素(73-79) 中:30%<PB<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低:PB<30% —— 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利奈唑胺(3-32) 高PB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头孢曲松、厄他培南、达 托霉素及替考拉宁等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Vd可能增加,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 清除也会增加。
抗菌药物PK/PD理论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8.7.31
2018
前
言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 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用药。 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 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 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 做出了相应修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8.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指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效应。
药效学(PD)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环基本结构的一类药物,代表性药物为红霉素,自1952年发现并应用到临床以来,在抗感染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抗菌外作用。
其抗菌外作用包括了对细菌的作用、对炎症和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其他作用以及其他不明机制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菌外作用在慢性呼吸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或潜在的价值。
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外作用和应用价值尚有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期待我国学者予以关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是多中心协作研究,以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大环内酯类家族根据其功能可分为4类:(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酮内酯类抗菌药:结构类似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泰利霉素、塞红霉素、螺旋霉素(用于弓形虫病)等;(3)非抗菌性大环内酯类: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和西罗莫司,用作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与环孢素作用相似;(4)毒性大环内酯类,是由细菌产生的毒性产物,主要用于分枝杆菌的治疗。
大环内酯类的抗菌活性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第一种机制是大环内酯类不可逆地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阻断转肽位移作用。
第二种机制是使肽酰tRNA在肽键延长阶段较早地从核糖体上解离。
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嗜肺军团菌、支原体、非典型性分枝杆菌、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及部分立克次体也有效。
二、大环内酯类的抗菌外作用及其机制(一)抗炎效应1. 细胞因子:2. 黏附分子:3. 炎性细胞:4. 气道上皮细胞:5. 血管内皮细胞:(二)调节气道分泌1. 调节离子转运:2. 黏液分泌:(三)免疫调节相关抗微生物效应1. 抑制微生物黏附:2. 阻断毒性因子:3. 抑制生物膜形成:4. 抑制细菌群体效应:(四)激素节省效应(五)抗病毒效应三、抗菌外作用的临床应用(一)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1. DPB是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2. DPB的发病机制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炎性细胞、绿脓杆菌作用、一氧化氮(NO)作用、免疫功能障碍。
3. DPB通常发病缓慢,较隐匿。
常见的三大症状为咳嗽、咳痰及活动时气短。
4. 高分辨率CT对DPB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5. 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参考日本1998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1)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2)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3)胸部X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4)胸部听诊持续性湿罗音;(5)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低于70%及Pa02<80 mmHg;(6)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1:64。
确诊:(1)~(3)为必备条件,(4)~(6)中需满足2条以上。
6.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典型代表为红霉素)最早用于DPB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目前仍沿用2000年由日本福利和卫生部门推出的DPB治疗指南。
(1)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因此,一旦DPB诊断成立,应尽快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2)药物的选择及每日剂量:①方案一:口服红霉素每日400mg/600mg。
当红霉素治疗无效或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而需停用红霉素时,可选择:②方案二:口服克拉霉素每日200mg/400mg(国内克拉霉素剂型为250mg),或口服罗红霉素每日150mg/300mg。
(3)疗效评估及疗程:①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3个月即可见到明显的临床疗效,建议疗程至少为6个月,随后进行整体疗效评估,如果有效,应完成至少2年的持续治疗;②经治2年后若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肺功能等明显改善或病情稳定,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则可结束治疗;③如果停止治疗后病情反复,则需重新开始治疗;④对伴有广泛支气管扩张或呼吸衰竭的晚期患者,如果红霉素治疗有效,则建议疗程应在2年以上。
7.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DPB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作用机制与其抗炎作用及潜在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关,与抗细菌感染关系不大。
8.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潜在的药物副作用包括:(1)胃肠道功能紊乱:(2)肝功能损害及过敏性皮炎:(3)心律失常:(4)耳毒性:9.其他治疗如激素,疗效目前尚不肯定,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剂量一般为1~2 mg·kg-1·d-1,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疗程至少为6个月,可于治疗过程中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并逐渐减量。
祛痰药、支气管舒张剂等只能减轻症状,并不能改善疾病预后。
10.本病早期被认为是一种预后不良的慢性气道感染症。
20世纪70年代未出现红霉素以前,DPB的5年生存率极低。
应用红霉素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红霉素的应用明显改善了DPB患者的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PB是可以治愈的。
我国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DPB患者,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尤其重要。
(二)慢性鼻-鼻窦炎(CRS)CRS是指鼻腔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症状有鼻塞、黏性货黏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等,病程超过12周。
目前认为,CRS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抑制黏液分泌、抑制细菌生物被摸形成等作用,临床已将其应用于CRS的治疗。
研究表明,罗红霉素每日150mg治疗3个月,可显著改善CRS患者的症状评分及炎症,且较低的IgE水平患者对罗红霉素的反应更佳。
(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并导致支气管不可逆性扩张的气道慢性炎症,易反复发生肺部化脓性感染。
感染和炎症是介导支气管扩张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同时具备抗菌和免疫调节的双重特性,其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近年来人们发现,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气道黏液分泌。
大环内酯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后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痰量,改善肺功能,较低气道高反应性。
多项研究证实,长期低剂量使用大环内酯类治疗可减少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加重次数。
鉴于有关大环内酯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用法、用量、疗程均不一致,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目前不推荐在临床上常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四)肺囊性纤维化囊性纤维化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性隐形遗传病,我国囊性纤维化个例报道逐渐增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抗炎即免疫调节作用,用于囊状纤维化的治疗,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改善囊性纤维化患者肺功能、减少囊性纤维化急性发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临床确诊的囊性纤维化患者,可考虑使用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250mg/d,疗程2周~1年。
但尚需多中心研究来证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长期治疗囊性纤维化的疗效与安全性。
(五)重症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典型特征是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多数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
但尚有约10%的患者即使使用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等控制药物治疗仍不能获得良好的哮喘控制,这部分患者即为“重症哮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哮喘是一种有明显异质性的疾病,重症哮喘也同样如此。
根据哮喘的表型进行个体化治疗是今后重症哮喘治疗的发展方向。
故大环内酯类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仍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治疗价值。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发表的“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认为,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对中性粒细胞性的难治哮喘有益。
但今后需更多的设计良好、样本更大的多中心研究来验证。
(六)COPDCOPD患者由肺固有免疫功能受损,呼吸道内常有细菌和/或病毒定植,定植病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相互作用,增加了上皮黏附病原体的能力,导致新的病原体入侵。
RCT研究证实,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减少COPD急性加重频次,缩短COPD急性加重持续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2007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指出,对Ⅰ级和Ⅱ级COPD急性加重,病原微生物通常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进行治疗,如克拉霉素。
(七)其他作用1.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指无明确致病原或其他临床伴发疾病所出现的机化性肺炎。
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但往往激素需较长时间起效,易引起激素副反应。
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研究证实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有效。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缺乏对照研究,目前证据等级尚不充分,对轻症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可尝试单用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3~6个月,而复发性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
2.呼吸道病毒感染: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大环内酯类还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途径对抗呼吸道病毒感染。
虽然大环内酯类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已有部分数据,但该类药物在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临床获益目前仍存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肝脏代谢,肝功异常时应慎用,建议在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高限三倍时避免使用或停用,药物使用不受肾功能影响。
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其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心脏毒性、耳毒性和菌群紊乱。
大环内酯类药物经细胞色素C氧化酶P450同工酶CYP3A代谢,是其强效抑制剂,会增加受此酶代谢的其他药物的血清浓度,如他汀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华法林等,合用时需谨慎。
该类药物可抑制P-糖蛋白,故合用将引起地高辛毒性增加。
大环内酯类可引起QT间期延长,并可能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甚至室颤或猝死,此不良反应虽罕见,但为致死性。
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能导致听力损害、平衡不佳和耳鸣,这类不良反应少见并呈剂量依赖性Ⅲ。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定期观察心电图和听力的改变,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长期应用带来了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既往10年中其耐药率成倍增长,药物的处方量与该地区的耐药率显著相关。
该类药物同时影响常驻菌群和致病菌,尤其在具有支气管扩张等肺部基础病变的患者中耐药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