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看电影《刮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美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看电影《刮痧》
1976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交流的意义常常依赖于语境。”他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和低语境(Low Context)。
换句话说,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信息传递是并不完全依靠语言本身,而是从非语言因素和具体语境中获得大部分语义。例如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眼神、叹息等非言语要素或通过约定俗称的社会规约就可以表达内心感受,并能准确地被交际对方接收。中国、日本等大部分亚洲国家就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相反地,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较小,语言始终处于交际的中心地位。例如追求科学理性的事实根据,不凭经验和感情下结论,这也是低语境文化的一个表现。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属于典型的低语境文化。
而《刮痧》这部电影通过一个家庭移居美国和在美国遇到的一系列文化差异产生的困难,最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梦。
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一次意外却令美好的家庭变得愁云惨雾:5岁的儿子生病了,老父亲(朱旭饰)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因为这件事,父子与夫妻都不得已的分开了。大同伤心欲绝,面对儿子与妻子。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父亲不会说英语,时常想念起自己在祖国多少还能算得上知识分子,这让他十分的苦恼。正当老人忧郁之时又听说了自己在美国最好的朋友去世的消息,情况雪上加霜。老人来到好朋友的墓碑前,电影的镜头静止了十几秒,老人一句话也没说,而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电影电视剧中:细节差异,韩剧日剧中出现很多没有台词的片段,往往只有背景音乐伴随镜头的移动,一个眼神的缓缓转移,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或者肢体动作,就能表现出角色想要传达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而在美剧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言语交流来实现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另一个高低语境的体现:在大同为了刮痧打官司时,美国法官要求必须有在书中找到与“刮痧”治疗有关的详细描写,才能承认刮痧合法。而大同认为这种证明很荒谬,在中国,“刮痧”是不用证明的治疗方法。美这恰恰反映了国的实证精神:凡事讲求摆事实,讲根据,喜欢具体明确的描述,不凭经验和感情下结论。
在法官面前说明证词时,大同的一位美国朋友为大同做了反面证明,使大同在法庭上更加不利。大同大为恼火,认为朋友应该在法官面前为自己说话,且一定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证词,但是美国朋友却没有意会大同的意思,对事不对人得做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明。
在电影的最后,大同为了在新年与一家人团圆而“越狱”,而同时美国朋友为了证明大同的无罪亲身试验“刮痧”,并在法官面前为大同作证,最终解开了与美国朋友的误会。大同一家就这样在新年的幸福烟火中也终于体会到文化差异和美国朋友们不同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