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额外变量的控制
匹配法
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属性相等 缺点:难以同时控制多个因素
随机化法
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 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统计控制法
实验后控制,实验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例如:协方 差分析)来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 服。对变量命名。
基线期(哭)
哭的消退
被试内多基线设计
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摔 10 打 的 次 5 数
基线期(摔打)
摔打的消退
天数
准实验设计
定义
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是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 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在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 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 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
特点:被试接受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处理。 例:练习次数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优点: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控制 问题: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施顺序会造成练习效应 和疲劳效应,而影响实验结果 平衡顺序效应的技术: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时 随机化
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单词句,双词句,口误,日记,语速,
音量 其他:肌肉运动,内分泌……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
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秀艳考试的书让我看着很舒服,朱滢老师的很有深度也很不错。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及
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强化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强化习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强化习题详
解
10.1复习笔记
10.2强化习题
详解
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师讲授《实验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编写
强化习题。本书参考了《实验心理学》的中英文教学资源及大量实验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根据每章重点内容编
写习题和详细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同时,本书也精选了近年的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进行分析。本书的笔
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
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实
验心理学经典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8章【圣才出品】
第6章注意6.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中有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1.过滤器理论:将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它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外界大量信息中的部分信息通过,同时将其余部分过滤在瓶颈之外。
2.双耳分听技术: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所发明的技术,其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二)过滤器理论在过滤器理论及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实验研究,试图对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即:注意对信息选择的位置究竟在感觉、分析以及反应中的哪个阶段。
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对注意的各种理论解释都建立在研究者各自的系列实验研究基础上,说明他们通过各自的实验,从各自的角度阐述注意理论的同时也对注意给出了不同的操作定义。
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如图6-1)(1)模型含义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它调节进入的信息,选择其中的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的信息将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2)模型特点①单通道:按“全或无”方式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选择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以及为人所期待的信息。
③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图6-1 布罗德本特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3)验证实验由该模型提出假设:若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
布罗德本特使用双耳分听技术证明了该假设,从而验证了他提出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如图6-2)(1)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听到的信息,并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的信息。
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现在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与艾宾浩斯。
(一)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法,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于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费希纳定律的提出1860年,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K log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log为取对数。
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费希纳定律的意义a.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b.该定律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①种类: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和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
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
(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
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完整版)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一、选择题1.( A )初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办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B.冯特C.艾宾浩斯D.华生2.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全部小孩的智商,而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小孩,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小孩“智力超凡” 。
学年结束时,再对全部小孩进行相同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凡”小孩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显然超出其余小孩,这类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B.宽慰剂效应C.要求特色D.霍桑效应3.用最小变化法丈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加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B.思疑C.有D.无4.在用极限法丈量绝对阈限时,假如在递加序列中求得阈值明显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偏差B.疲惫偏差C.希望偏差D.习惯偏差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丈量方法是以下哪一种( B )。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均匀差误法D.最小变化法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 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B )。
A.B.C.D.7. 斯腾伯格揭露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纳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响时法B.减法反响时法C.简单反响时法D.加法反响时法8. 以下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B.提示范式C.整体局部范式D.两侧任务范式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觉是( C )。
A.色彩B.饱和度C.明度D.纯度10. 以下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看法的是( A )。
A.视崖知觉实验B.三维图形知觉测试C.透视错觉实验D.知觉恒常性实验11.以下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A.火车的行驶C.活动的电影画面C)。
B.时针的转动D.旋转的餐厅12.短时记忆的容量约是( B )。
A. 6 ±2 个组块B. 7 ±2 个组块C. 8 ±2 个组块D.9 ±2 个组块13. 不可以考证工作记忆中语音环路存在的是( D )。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5章 心理物理法
AEM
X PSE N
(2)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的差的
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用符号AEst表示:
AEst
3.误差控制
X St N
(1)动作误差:因被试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 产生误差。 (2)时间误差:由于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 继呈现而产生的。 (3)方法:多层次ABBA法 或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 调整,以便控制动作误差
阈上感觉的测量 ——由心理物理量表来完成
回忆:心理量表有哪几种?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一)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的建立 1.定义: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 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建立顺序量表的要求就是让数字的大小能 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 2.等级排列 (1)定义: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 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 加以平均。 (2)注意 a 由于最终的顺序排列取决于所有被试的平均等级,因而要求 被试的抽样能够代表实验试图研究的人群总体。例如广告评定者 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评定结果。 b 由于每一个被试只进行一次排序,所以等级排列法对被试的 利用率不高,且难以排除被试在唯一一次排序中的各种随机误差。
10 58 29 %
11 132 66 %
12 186 93 %
10.57 ( 毫 米) 刺激的距离( 毫米)
3. 差别阈限的计算——直线内插法
100
率判 断 次 数 百 分
50
0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 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一一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 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 实验者效应 &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 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 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 被试间设计 &被试内设计被试 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被试 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 8.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9. 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 立体镜 —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 深度知觉仪 —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 速示器 —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 记忆鼓5. 警戒仪 —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 镜画仪 —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 眼动仪 —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 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 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外——通用的目录 社会科学引用索引 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 工效学摘要 医师索引 心理学文摘2. 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 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 摘要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应时1. 反应时研究历史1. 天文学——贝塞尔( 人差方程式 —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 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 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3. 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2. 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 单一的刺激 , 距就是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 刺激不止一个知道的 3. 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 简单—复杂 反应时任务2. 速度—准确性 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 刺激 变量4. 机体变量即 被试 变量4. 减数法 &加因素法附和 假设或猜想 ,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一个 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所有 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结果的 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唐纳斯7减数法 &斯滕博格7加因素法只要求做 单一的反应 ,并且两者是 固定不变 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 ,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 不同的反应 ,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 分析信息加工过程 (即每个阶段的 加工时间 )A 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 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 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 加因素法—证实 不同加工阶段 的存在,辨认它们的 先后顺序 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1. 绝对感觉阈限 & 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 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 差异 感受的刺激 2. 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 最小变化法( 最小可觉差法 、序列探索法) 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 恒定刺激法( 正误法 )—选定几个 固定 刺激 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 平均差误法(均误法、 调整法 )3. 韦伯定律△ 0 m =c△ 0差别阈限大小 0刺激的强度水平 C 韦伯分数4.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e =Klg 0e 心理感觉的量值 K 固定的系数 0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 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 感觉量b 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 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幕指数6.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 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4章 反应时解析
电子毫秒计,其精确度可达到1毫秒。
▪ 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精度计时装置
➢ 任何计算机内部都带有时间脉冲发生器,计算机 内部计时器与键盘硬中断技术相结合编制而成的 实验软件可以使机器在良好地完成呈现刺激、接 受反应和计时三方面的工作。
➢ 内隐联想测验(IAT)
➢ 序列反应时任务(SRT)
➢ 五阶段 ➢ 感官换能时间较长——视网膜的工作方式是累积
▪ 视觉简单反应时
➢ 除了要安排好呈现光刺激的屏幕、反应 键以及计时设备,还要控制刺激视角
➢ 弱光照明的实验室,要求被试端坐在屏 幕前,指示他一旦看到屏幕上出现红点 就立即按下反应键。
➢ 最初测得的反应时可能长达0.5秒,多 次测定后很快会降至0.2秒以下
➢ 生物墙:0.15秒
▪ 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相比,视觉简单反应时较 长。
➢ 人差方程式引起了人们对反应时研究经久不衰的兴趣。
▪ 人为何存在反应时?
➢ 在赫尔姆霍兹提出神经传导速度之前,人们无法 解答这一问题,因为人们一直认为神经传导以光 速进行,人类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哪些阶段需要时 间就无从解释。
▪ 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 兹在1850年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 度(约为26米/秒)。其后,他又测定了人 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 据此,反应时至少可以分五个阶段
➢ 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 觉神经元的时间;
➢ 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 枢和运动中枢的时间
➢ 第三时段,中枢加工刺激的时间
➢ 第四时段,神经冲动从中枢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 间;
➢ 第五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2021年心理学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紧扣大纲)
2021年心理学考研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紧扣纲目)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21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力比多学院老师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师参考,希望大师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感觉复习比力艰巨的一部分,力比多学院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21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需用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式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轨范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式,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式,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式;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彼此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式;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当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报答性②实验干预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按照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必然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力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把持的,对被试的反映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把持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分歧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分歧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式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映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1.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2.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3.第一章绪论4.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1.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3.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一、费希纳(一)生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二、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三、艾宾浩斯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一)生平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1~3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一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据统计,冯特的学生中有116人研究心理学课题,其中34人成为心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如霍尔(Hall, G. S.)、卡特尔(Cattell, J. M)、铁钦纳(Tichener, E. B.)等等。
实验心理学_上课笔记(萧宵)_书集摘录(郭秀艳、朱滢、坎特版本)_312真题
实验心理学|上课笔记(萧宵)|书集摘录(郭秀艳、朱滢、坎特版本)|312真题●阅读说明●标题前符号● ♀️-选择题( ♀️单选、 ♀️ ♀️多选)● ♀️-简答题● ♀️ -综合大题●颜色说明●红色:重点字词●蓝色:课中讲解/真题-论述题●紫色:最后总结/真题-选择题●黄色:真题-多选题●绿色:真题-简答题●真题检索●@312真题●按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2017 @2018 @2019 @2020●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的发生和发展●孕育●哲学-生理性(生物学、解剖学)●哲学●笛卡儿、唯理论-天赋论(先天)●霍布斯、洛克、经验主义-经验(后天)●培因、联想主义-心理活动即联想● ♀️建立(人事对应)(6中取3)●费希纳(一本书、三个方法、一个定律)实验心理学之父(基础)●首次找到了量化人类心理现象的方法,使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
●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最早系统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心理物理学方法-极限法、平均法、恒定刺激法●对数定律●负感觉(表示无意识现象)●冯特(一个实验室、一大批人、三本书)实验心理学之父(现实)●使心理学实验研究第一次成为系统的学科。
●1879-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独立的科学●1862年,《对于感知觉的贡献》,论述了对于感知觉的实验研究●建立实验室,一大批杰出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大纲》,“情绪三维度”学说(张快动)●《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一最伟大的著作(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宣言)●艾宾浩斯(记忆)●开创了用实证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记忆系统的实验研究(第一个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无意义音节●节省法,开创了对高级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实验方法●不重要(了解)●穆勒●屈尔佩●铁钦纳● @312真题●1.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2009.32)@2009 @312真题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物理学基础》●2.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2010.32) @2010 @312真题A.费希纳B.赫尔姆霍茨C.斯金纳D.韦伯●3.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2013.32)@2013 @312真题A冯特 B.艾宾浩斯 C.铁钦纳 D.巴甫洛夫●5.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2014.32) @2014 @312真题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10.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2016.32) @2016 @312真题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312答案●1.C【答案解析】1901年,铁饮纳出版了《实验心理学》,1901到1903年,又先后出版了《学生的定性分析手册》《教师的定性分析手册》和《定量分析手册》。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1.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2. 自然错觉3. 内隐记忆4. 暗适应5. 因变量6. 统计控制法7. 速度-准准确性权衡8. 被试内设计9. 实验者效应10. ROC曲线11. 减数法12. 双盲实验13. 等响曲线14. 多重记忆系统说15. 听觉掩蔽16. 良好图形法则17. 部分报告法18. 交互作用19. 开窗实验20. 恒定刺激法21. 人差方程22.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23. 实体镜24. 等高线25.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26. 艾宾浩斯27. ABA设计28. 实验效度29. 错误记忆30. 特征整合理论31. 启动效应32. 直接验证33. 顺序量表34. 随机化法35. 系列位置效应36. 注意的双任务范式37. 情绪诱导法38. 观察法39. 相关法40. 实验法41. 自变量42. 镜画仪43. 控制变量44. 多变量设计45. 被试间设计46. 小样本设计47. 准实验设计48. 信度49. 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简称PET)50. 脑电技术(简称EEG)51. 脑磁图(简称MEG)52.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53. 简单反应时54. 选择反应时55. 绝对阈限56. 相对阈限57. 最小变化法58. 平均差误法59. 对偶比较法60. 等级排列法61. 注意的操作定义62. 视适应63. 视敏度64. 双眼线索65. 时间知觉66. 序列回忆67. 对偶联合回忆68. 自由回忆69. 感觉记忆70. 短时记忆71. 长时记忆72. 内隐学习73. 前瞻记忆74. 回溯记忆75. 元记忆76. 客体记忆77. 出声思维78. 个体差异79. 一般能力80. 划消测验81. 动作技能82. 特殊能力83. 人格84. 大五人格85. A型人格模式86. B型人格模式87. 社会认知88. 从众89. 内隐社会认知90. 晕轮效应91. 纯粹接触效应92. 内隐自尊93. 相似性吸引94. 认知性的说服反应95. 决策后效应96.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97. 个人空间圈98. 工程心理学99. 心理负荷100.听力计101.深度知觉仪102.空间知觉测试仪103.时间知觉测试仪104.速度知觉仪105.简单反应计时器106.眼动仪107.记忆鼓108.速示器109.棒框仪110.环境心理学答案:1.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4~5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他们当时的计时方法是“眼耳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1796年,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Maskelyne)在观察星辰经过望远镜中的铜线时,多次发现其助手金尼布克(Kinnebrook)比他自己观察的时间慢约半秒钟,台长认为这是重大的错误,因而辞退了助手。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W.Bessel)得知此事后,猜想金尼布克及其老板所记录到的天体经过时间的差异或许不是因助手的无能所致,而可能是他们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
贝塞尔因此比较了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的差别。
比如,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共同观察七颗星时,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公式表示为:B-A=1.233(秒)著名的人差方程(或个人方程)(personal equation),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这一发现引起了天文学家经久不衰的兴趣。
此后,他们确定了不同观测者的人差方程式及其校正方法。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在人差方程提出27年后,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在1850年实施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他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约为26米/秒)。
其后,他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根据神经传导的大致速度,他认为神经传导所占据的时间是很短的,而整个反应时却比较长且变动很大。
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C.Donders,1818—1889),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现在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与艾宾浩斯。
(一)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法,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于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费希纳定律的提出1860年,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K log R。
其中,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log为取对数。
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费希纳定律的意义a.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b.该定律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①种类: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和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N);有时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SN)。
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在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即信号分布)和噪音(N)分布。
7.信号&噪音信号——刺激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8.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1.辨别力指标d’—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2.判断标准—反应偏向的度量①似然比β②报告标准C第六章注意1.过滤器理论(早、中、晚)1.单通道模型—早期选择模型(双耳分听实验)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注意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2.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追随耳实验)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3.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注意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2.资源限制理论—卡内曼提出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3.特征整合理论—特雷斯曼提出其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①前注意加工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同时加工)②特征整合阶段(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是系列加工)4.注意的研究方法1.提示范式2.搜索范式3.过滤范式4.双任务范式5.电生理学研究方法①脑电图②事件相关电位5.事件相关电位(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6.警戒(加工定向注意)——是持续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第七章知觉1.直接知觉&间接知觉的研究历史1.直接知觉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①其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不过格式塔心理学并未明确指出完形是属于经验上的完形还是刺激本身的完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并不能算是纯粹的直接知觉论。
②吉布森指出完形应是刺激的完形,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
2.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
①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知觉经验论。
②一个多世纪后,布鲁纳发展了这一知觉经验论,被称为假设检验说。
2.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3.知觉恒常性1.大小2.颜色3.形状——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在视网膜上的影像不同,但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
4.暗适应&明适应&视敏度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眼睛大约经过一分钟就能适应视敏度—只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5.临界闪烁频率(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视错觉:①运动错觉②线条错觉(如缪勒—莱尔错觉原理)③自然错觉(如月亮错觉)6.视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1.接近法则2.相似法则3.良好图形法则4.同步法则7.音高量表&等响曲线&等高线1.音高量表音高单位:美纯音的音高依赖于音频制定方法:①二分法②多分法2.等响曲线——表示响度、音强(即声压)和音频的关系响度单位:宋3.等高线——表示音高、音强和音频的关系8.听觉掩蔽——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1.纯音掩蔽2.噪音掩蔽3.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特点:①掩蔽音强度越高,掩蔽效果越好,影响范围越大②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的声音的影响最大③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比高对低的掩蔽效果更好9.语图仪——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变化的仪器10.空间知觉线索1.肌肉线索①适应②辐合2.物理线索①遮挡②阴影③几何透视3.双眼线索①水平视野单向区即菲特—缪勒圆②复视(潘诺融合区——只要双眼视差足够小,双眼影像就会融合在一起,视像融合所允许的视差范围)第八章记忆与学习1.记忆的早期研究内容及方法1.艾宾浩斯和节省法(即再学法—要求被试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以同样程序重复学习这些材料达到第一次的程度,再学与首次学习时间之差代表了学习后的保持量)2.巴特利特和再现试验(再认法—检验回忆保持量)①重复再现—一个被试在不同延时条件下多次回忆,与原始材料相比较,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②系列再现—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形成“记忆链”2.学习的早期研究1.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巴甫洛夫基本内容:一个原本不会引起无条件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本就能引起此种条件反应的刺激相结合后,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强化在反应之前)结合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消退得越慢。
2.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斯金纳基本内容:通过尝试错误。
(强化在反应之后)如果一个操作反应发生后紧接着给予强化刺激,则该操作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