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_王文君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848500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河流治理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然后介绍了各种生态恢复方法,包括湿地修复、植被重建和水质改善等。
同时,针对不同污染类型,研究了多种环境保护技术,如生物修复、化学处理和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
本论文旨在为河流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决策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流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湿地修复、污水处理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有效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河流治理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技术,涵盖湿地修复、植被重建、水质改善、生物修复等多种方法。
我们深入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并探讨了应对不同污染类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为河流保护与恢复的决策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共同创造清新、美丽的河流景观。
一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分析河流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物,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危害。
同时,城市的人口密集,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如果不经过有效的处理,将直接导致河水水质恶化,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河岸开发破坏了河流的自然河岸带和湿地生态系统。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河岸填埋等活动,破坏了河流周边的湿地环境,导致许多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生态多样性受到威胁。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河流污染。
这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态安全,也影响着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施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阐述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当前,我国对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
1. 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是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河流污染评价标准,通过对河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等手段,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修复。
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湿地公园建设、水生态廊道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3.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推动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税法》等,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河流生态修复领域。
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在河流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高了修复效果和速度。
2. 综合治理模式的推广综合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主流方向。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水生态廊道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案例研究进展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案例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案例研究。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并对其进展进行分析。
一、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位于中国境内,是灌溉农田、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
然而,长期以来,黄河受到了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计划。
该计划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等。
通过这些努力,黄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恢复,并且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美国休斯敦湾保护与恢复休斯敦湾是美国得克萨斯州最大的湾泊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休斯敦湾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为改善该地区的环境问题,美国政府提出了休斯敦湾保护与恢复计划。
该计划重点关注湾区的水质改善、湿地保护和海岸线修复。
通过投资建设湿地庇护区和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休斯敦湾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
三、瑞典斯德哥尔摩湖水生态修复斯德哥尔摩湖是瑞典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斯德哥尔摩市的重要水源和旅游景点。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恢复湖泊的水生态系统,瑞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减少农业和工业排放,控制营养物输入。
其次,利用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引入一些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植物,如淡水藻类和水生植被。
经过长期的努力,斯德哥尔摩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湖泊生态系统也逐渐恢复健康。
四、澳大利亚大堡礁保护与修复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澳大利亚大堡礁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给大堡礁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一宝贵的水生态系统,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限制捕捞和排放、建立保护区以及推广可持续的旅游管理等。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因此,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污染河流的成因及危害污染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
三、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则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方法,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或接近其历史状态的过程。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原则、综合治理与分类指导原则。
四、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研究范围从单一污染物的治理扩展到复合污染的整治,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生物、生态和工程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
2. 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水体净化、生物修复、湿地建设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
3. 实践案例: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河、中国的太湖等。
这些案例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污染河流生态修复进展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为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
3. 跨学科合作:生态修复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合作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
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
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水体,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流健康生命和河流生态修复问题。
汪恕诚部长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
要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
过去的几年,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通过河流源头的水土保持、调水、湿地修复等措施,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很多科研单位针对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在河流水质调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河流污染防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措施及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一、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河流生态修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
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
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北运河城区段水质净化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北运河城区段水质净化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尤以城市河道水质问题为重。
北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城区段的水质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虽然可以暂时改善水质,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度繁殖等问题。
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其具有治理效果持久、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就北运河城区段水质净化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解决城市河道水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以及水体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对水质的修复与改善。
该技术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针对北运河城区段的水质问题,研究并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运河城区段水质现状及问题北运河城区段由于受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及雨季径流等因素影响,水体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体透明度低、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超标、藻类大量繁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北运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四、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一)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以及水体自身的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对水质的修复与改善。
该技术具有治理效果持久、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二)技术应用1.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在北运河城区段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滤作用,实现对水质的净化。
同时,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进一步增强湿地的自净能力。
2. 水生植物净化:选取适宜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过程,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_陈兴茹-2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11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殻殻殻殻综述收稿日期:2011-06-27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10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9092),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水集0822)。
作者简介:陈兴茹,1978年生,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流生态环境修复。
E-mail :chenxr@iwhr.com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北京100038)Progress of River Restor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CHEN Xing-ru(Department of Hydraulics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摘要: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
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5-0122-07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认识到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
至今,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河流生态修复现状调研、科研、实践等活动开展得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基于多种目标的各种修复技术已得到研发(Nijland &Cals ,2000;Brinson &Malvarez ,2002;Malmqvist &Rundle ,2002);大型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已有不少实例(Kondolf ,1995;Brooks &Shields ,1996;Tockner &Stanford ,2002),以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为典型代表的许多河流修复工作相对比较具体、细致,并且这些修复活动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已深深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治污迫在眉睫。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众多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中,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三大类技术,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性。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物理技术;化学类技术;生物/生态技术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rivers, to summa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in types of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a number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inciples.Key words: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class technology; biological / ecological前言河流为城镇提供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对城镇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3,No.4Jul.2012收稿日期:2012-03-05作者简介:王文君,1980年生,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E-mail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殻殻殻殻wangwj@mail.ihe.ac.cn 综述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王文君,黄道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Research Progress of River Restor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WANG Wen-jun ,HUANG Dao-ming(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Impacts of Hydraulic-Projects and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of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of Hydroecology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9,P.R.China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
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
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
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2)04-0142-05河流系统包括河流干支流、河漫滩、有水力联系的湖泊以及河岸带微生境等,具有洪水调控、污染净化、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物种丰富、生产力较高的系统。
多年来,人类活动如拦河筑坝、河道裁弯取直、河滩开发、围湖造田、防洪建堤等,破坏了河流系统的自然形态和水生生境的复杂度,使得生态水文过程的可持续性遭到破坏,因而造成河道淤积、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贫瘠化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大规模开展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以恢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水和谐共存。
1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1.1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雏形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雏形阶段。
早期的水利工程主要以“治水”和“用水”为目标,防治水患灾害和满足航运、灌溉,是对河流掠夺式的开发,大量使用混凝土、石块等硬质材料,造成河道渠化。
这样的河流开发利用完全不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打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河流水质恶化。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质恶化现象,20世纪30年代起,很多西方国家对传统水利工程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做法进行了反思,开始有意识着手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廖先荣等,2009)。
1938年德国Seifert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标志着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开端。
“近自然河溪治理”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达到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高甲荣等,1999)。
但至此,西方国家对河流治理的重点主要是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
1.2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为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的形成阶段。
随着污染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河流的水质明DOI:10.15928/j.1674-3075.2012.04.020显改善,但河流的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的状况依然不佳,人们已经认识到混凝土护岸是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恶化的重要原因,于是开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土木工程。
据此,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要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使河流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Laub et al,2009)。
在整治目标上,强调河流自然的健康状态;在整治方法上,强调人为控制和河流的自我恢复相结合(姜正实等,2008)。
“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成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H.T.Odum等提出将自我设计的生态学概念用于工程中,首次提出生态工程的概念(汪秀丽,2010),并将生态工程定义为“人运用少量辅助能而对那种以自然能为主的系统进行的环境控制”(Mitsch,1989;1996;1998)。
1983年Odum又将生态工程修订为“设计和实施经济与自然的工艺技术”。
与此同时,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实践研究也在欧洲国家相继展开。
1965年德国的Ernst 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试验(Gray et al,1992),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陈兴茹,2011)。
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又将德国的生态护岸法丰富发展为“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U.S.EPA,1998),将已建的混凝土护岸拆除,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把直线型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颜兵文,2005)。
之后,此方法在欧美及日本推广开来。
1.3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全面展开的阶段。
随着生态工程在河流治理中的实践,河流保护的重点拓展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德国、瑞士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河流再自然化”的概念,将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
英国在修复河流时也强调“近自然化”,优先考虑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胡静波,2009)。
荷兰则强调河流生态修复与防洪的结合,提出了“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王薇和李传奇,2003)。
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于1989年正式探讨了Odum等1962年提出的生态工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生态工程”这一理论(Mitsch,1989;1996;1998)。
之后,又不断论证了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的理论问题,奠定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杜良平,2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杨海军等,2004)。
日本虽然于1986年才开始学习欧洲的河道治理经验(蔡晔,2007),但“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在日本被迅速发展起来。
日本在学术上称之为“应用生态工学”,在行政上,建设省河川局将其称为“多自然型河川工法”或“近自然河川工法”(邓红兵等,2001)。
日本的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
仅在1991年,日本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进行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对5700km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km为植物堤岸、1400km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2000km堤岸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了覆土改造(罗新正等,2001;赵润红等,2008;廖先荣等,2009;刘晓涛,2001)。
同时,西方国家也大范围开展了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的实践。
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家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陈风琴等,2010),代之以可以生长灌草的土质边坡,逐步恢复河道及河岸的自然状态(陶理志,2007)。
如美国著名的洛杉矶河已拆除了混凝土河道;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治理被混凝土渠道化了的河道;瑞士在河流保护的法规中明文规定,优先使用生物材料治理河道;法国要求城市河道建设时,地面不透水面积不超过3.3%(夏振尧等,2005)。
使用石质和水泥材料来铺设硬化河底、建造陡峭河岸、砍掉河岸边的树木、清理沿岸野生植物的河道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目前,河流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国际大趋势(郝晓磊,2008)。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拆除废旧坝(堰)、恢复生态的工作也空前展开。
如美国在其国土内的大小河流上总共修建了75000多座挡水建筑物,到目前为止已有约500座坝(堰)被拆除(高凌,1993)。
随着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日渐成熟,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流域尺度下的河流3412012年第4期王文君等,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生态修复工程。
例如,美国已经开始对基西米河、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凯斯密河和密苏里河流域进行了整体生态修复,并规划了未来20a长达60万km的河流修复计划(吴智洋等,2010);丹麦的斯凯恩河上正在进行着最大规模的河道复原工程,包括恢复河流和河漫滩的物理及水文动力,包括河流再次弯曲化,重新确定自然水位和河流河谷的水位波动,以及改善动植物的栖息地条件等(高凌,1993)。
2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2.1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生态学和水利学的学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始从不同角度积极阐明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杨芸,1999;邓红兵等,2001;张建春等,2003;董哲仁,2003a;2003b;汪恕诚,2003)。
我国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认知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树坤1999年提出的“大水利”的理论框架(陈兴茹,2011),认为河流的开发应强调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流域的开发目标是提高流域自身的舒适度和富裕度,流域的开发与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
并在其系列访日报告中(刘树坤,2002a;2002b;2002c;2002d;2002e;2002f;2003a;2003b;2003c)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河流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对策,对开展河流的防洪、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景观与生态修复、水文化等综合整治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同时详细阐述了生态修复的思路、步骤、方法和措施等,为之后我国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