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文化交流。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分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材料,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和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提前为学生分配小组,以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多动手、动脑的习惯及能力。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2.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能力,发散思维。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 课重要内容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题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西 域的地理位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以及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
3.掌握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措施,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
学
重
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学
难
1.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以及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
3.掌握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措施,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三、自主学习(22分钟)
自主学习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那些地方?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3.张骞的简介
4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时间、出发点、经过、结果及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 ?
点
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设计教源自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3分钟)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怎么运送到哪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1、【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2、【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课三目成因果关系,在前几课学习两汉政治、经济史基础上,阐述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课导学
【自主梳理】(5分钟)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延伸拓展】(10分钟)
关于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
五、【知识网络建构速记】(5分钟)。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和贸易等内容。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疑问。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点评。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业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读、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以及对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认同,提高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一些古代的文明有所了解,例如秦汉时期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等。同时,学生也可能已经学习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对历史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应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3.课前让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料,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背景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意义;b. 掌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c.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d. 能够描述“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
3. 情感态度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b.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复杂影响;b.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丝绸之路”的概念、历史意义以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然后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丝绸之路”上的具体交易商品及其文化交流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具体影响。
5. 图片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贸易市场、文化遗迹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系统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布置相关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
南匈奴归顺了东汉。
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3、小明在网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
通过报道的题目,你可以判断,2008年火炬在6月17日可能传递的地点是()
A.西藏B.内蒙古C.青海 D新疆
4、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以下历史图画和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