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一)

合集下载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
杜甫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关注他的学者不计其数,也促进了杜甫研究的新发展。

尤其是20世纪的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状况及新的学术理念的引入,
使得杜甫研究这一范畴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正是由于这些研究者们不辞辛苦,努力推动杜甫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跃进,惠及着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杜甫问题的人们。

20世纪杜甫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对历史文献学习的无法明确概括,杜
甫著作丰富而庞大于古今间文论,这都使得学者们无法高效地探索杜甫的著作,尤其是后诗学术的内涵。

虽然学者们不断地努力探索这些方面,但杜甫文学研究中各个不同的主题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是对词语和构思细节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杜甫研究引入了大量工具,以便有效解析出他的文学思维方式和诗句中隐藏的意义,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有的研究者也提出另类的针对性解释来给出关于杜甫诗作的更多解读,从而使得关于杜甫的学术探索越来越深入。

总而言之,20世纪的杜甫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让人钦佩,杜甫的著作也因此得
到全新的诠释。

由于当下研究资料的丰富,跨学科的合作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将有助于发掘更多关于杜甫的新知识。

只有精心研究,才能解放演绎出一个有趣而充满灵魂的杜甫。

近代文学研究范文

近代文学研究范文

近代文学研究范文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对近代文学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五四”之后开始的。

我把“五四”至本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开始期(1919—1949);(二)重建期(1950—1978);(三)繁盛期(1979—1999)。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专题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专题

1、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文学改良运动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萌生: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陈晓明概况为5个方面,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一从叙事学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

“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如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在《风景》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得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人物,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一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二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责任,而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一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

池莉的《烦恼的人生》发表时,“编者”曾介绍其叙事结构说:“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它那完全生活化德尾随人物行踪的叙事方法,它那既有故事又没有故事模式,让主人公面对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机缘,偶遇,巧合自由行动,因而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那样,不是预先定型而是逐渐定型的结构形态,它那接近于提供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它那希望由读者自己面对作品去思索,去做判断的意愿,这种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就是典型“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摘要】二十世纪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历程,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期的学术进展。

在引言中,介绍了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五四运动对近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并从新文学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具体探讨。

结论部分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四运动, 近代文学研究, 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学,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文革, 改革开放, 现状分析, 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密切相关的。

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的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和变革。

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的爆发掀起了一场以文学改革为主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中国文学推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此之后,中国文学研究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研究方法。

在抗战时期,文学研究也随着战争的爆发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学作为抗战宣传和抗战记实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研究也逐渐与国家政治建设相结合,探讨着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文学体系。

文学研究也在文革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中,文学研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扭曲,许多研究成果被否定和破坏。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研究才逐渐恢复了理性和健康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近代中国文学研究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深入探讨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具变革性的时期,历经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通过对近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转型和变革,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与社会内涵。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综观2001年的研究状况,成果相当丰富,约有10种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着、专书和一百余篇论文问世。

研究者普遍关注研究对象在文学转型时期的“新”和“变”的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打破单一的审美规范和价值标准,将探索引向深入;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弥补了过去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对小说传播问题的探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小说研究往往等同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但小说的生成,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创作-传播-创作环节构成的。

传播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后者又是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近代小说的影响尤为巨大,是近代小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宋莉华的《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⑴一文是其中重要论着之一。

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系,认为小说界革命和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自1832年底,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石印铺后,经营石印者渐多,终成席卷全国之势。

光绪年间,仅上海一地,石印所即有56家,较铅印业多一倍有余。

……石印术的普及为近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

”“一种小说往往在数家报刊连载,或先经报刊连载,复以单行本行世,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石印技术的普及。

”随之而来的是石印书局开始与报馆密切合作,取代了传统书坊,成为近代小说流通的主要渠道。

报刊与书局多方合作,共同刊行小说,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各自的经营管理更具现代意识。

这种现代意识首先体现在由报馆正式确立的稿酬制度,它使明末清初出现的小说的商品化倾向得到强化;其次,近代报馆和书局都表现出来更强的广告意识:“报刊已将刊登广告作为其赢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有报馆、期刊社和书局所印书籍的广告,还包括各种内容驳杂的‘告白’。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摘要】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兴起和热点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了热点问题如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的讨论,探讨了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对比,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指出,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推进,期待未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热点问题、方法论、成果、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概述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涌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他们不断地钻研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念逐渐清晰,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近代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历史的脉络,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融合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述和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深化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战后,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192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等作家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文学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整理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整理版]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

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

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

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

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

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

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诗歌创作的新与俗的理论,就是“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而黄遵宪的诗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

这场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当然结不出诗歌的硕果,也难于开一代诗风。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桐城派古文、八股文为中国锢禁文明之一大根源。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文体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统治者默认、提倡、推行这些文体的意图。

黄遵宪希望世儒能改变“老死不知悔”的态度,跳出这种毁灭人材、束缚文学的圈子。

于是,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曾提出过“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情深而文明”的改革设想。

但这种设想并没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探讨。

后来,在报章文体出现,“新文体”流行,梁启超才适时提出“文界革命”的主张的。

“新文体”实际上也就是随着现代型报刊杂志的繁荣和政治改良运动兴起而出现的“报章文体”。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

对我国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文学领域的共鸣产物。

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既可以帮助文学人士了解现代文学,还可以帮助他们对当代文学进行反省,在扩大文学研究领域的同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走向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本文从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概述着手,在此基础之上依次探讨了世界文学形成及发展进程、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悲剧感及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变异,以期为文学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标签: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历史研究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概述“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二十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仍在发展的一个文学进程。

是古代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变并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完整过程。

作为推动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学格局并入发展的重要进程,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交流中形成了文学方面、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等民族意识,并且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古老民族及文化在新旧交替中收获的成果和精神。

现阶段,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类型:即将融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中华民族灵魂”的主题文学;以“悲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美感文学;从文学语言结构中散发出来的艺术风格现代文学等。

二、世界文学形成及发展进程1827年,歌德大局性以普遍人性观点为出发点,对世界声明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随着世界各民族的开放及发展,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学汇聚形成了世界文学,因此,抛却世界文学单独叙述某一个国家文学的独自发展已经脱离了事实,由此可见,二十世纪的文学已经不再是国家封闭环境内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世界共同发展而来的文学。

世界文学不断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期才达到上限。

在融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融入途径也不相同。

首先,获得独立的拉丁美洲以《拉美文学史》这一著作的出世宣告了汇入世界文学。

其次,具有丰富古文化的非洲大陆和亚洲则有所不同。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

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新,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使用不同的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理解差异。

这些理解差异的存有,使得20世纪中国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前20年。

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时期。

此20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正经历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蜕变。

对鸦片战争以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孰短孰长的文学批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实行,在成果形式上,以传统的序跋、评点、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方式为主。

关于龚自珍、宋诗派、桐城派、维新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等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世纪初前20年文学研究的热点。

龚自珍学宗公羊,好杂家言,诗文chù@①诡连@②,危言警世,为维新派思想家、南社诗人所喜爱。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

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

”维新派推尚龚氏,多从思想启蒙处立论;南氏诗人推尚龚氏,则主要追寻其歌哭无端的诗风。

柳亚子称龚诗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注:《柳亚子诗词选·定庵有三别好诗……》。

)南社流行学龚诗、集龚句的习尚。

与维新派、南社的推誉相反,贬抑龚氏的也大有人在。

张之洞认为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龚定庵”,是社会纷乱的学术根源,(注:《太炎文录·说林下》。

)章太炎认为:“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

(注:《张文襄公诗集·学术》。

)褒扬贬抑,相去可谓悬殊。

宋诗派与桐城派,是鸦片战争之后仍十分活跃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传统诗文流派。

宋诗派以杜、韩、苏、黄为诗学风范,力图以援学问入诗的努力,别辟诗歌发展蹊径。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五节 新月社诸作家研究
虽然新月社或新月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上出现 的时间较早, 学术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社 团或流派进行综合研究却起步较晚。以往较 多地是对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的个案 研究 ,对新月诗派的整体研究严格地讲是从 80年代开始的。
对新月派作家的研究
一、闻一多研究
二、徐志摩研究
大批研究朱自清散文的 著述,对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 语言特色、 入画技巧及思想内容等作了全面探讨。 其次是关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研究。 90年代以后,对朱自清创作的思想内容进行 探讨的文章相对来讲数量比较稀少,主要涉 及 朱自清人生观、人格塑造和作品主题等方 面。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病逝香港部分悼文收入追悼许地山先生纪念特刊全港文化界追悼许地山先生大会筹备会编印1941年9月21日出版二新时期以来的许地山研究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勾勒了许地山在创作方法上由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在为人生的宗旨下向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总结出他创作奇特清妙和苍劲凝实的风格90年代许地山研究继续深入评论界对许地山思想的庞杂性继续保持关注此外还系统考察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等问题
一、穆木天
二、张资平
(一)穆木天研究
穆木天作为创造性的成员,20年代中期即开 始发表作品并引起文坛注目,在王哲甫所著 的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和朱自清选编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 导言》中,均对穆氏 诗作 、诗论有较高的评价。 新时期以后,穆木天研究有所进展,1988年 《吉林师院学报》特辟“穆木天研究”专栏, 进一步把穆木天研究引向深入。
朱自清研究不仅在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 创作方面 收获颇丰,在对其“完美的人格” 的总结上也值得人深思。
(一)新时期以前的朱自清研究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现代散文导论》中说 :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 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 家中,除冰 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悼念文字在新时期以后结集出版,可 见郭良夫编 《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三联书店 1987年出版)和张守常编《最 完整的人格——朱自 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等 。接着几节评 述重 点作家 、著作或突 出现象 。对开创 期 f9 9 14 年1和拓展期 f 5 — 9 9 。因研究 的作者和论著 1 1— 9 9 1 0 17 年) 9 数 量较 少 ,该书尽量收入 ,而且较详细评述 。对 于繁盛 期 (9 0 2 0 年1 1 8— 0 0 ,由于作者较多 ,论 著丰富 ,如要 像前两期那样 评述 。篇 幅不容许。加之这一期离成 书之时最近 ,许 多论 著还未经时间检验 ,所 以 ,在 “ 概说”之后分类评述 。如 :学术 “ 队伍 的扩大与学术意识的确立” “ 、研究方 向的相对集 中及专 门研究 家的出现” “ 、 多种中 国近代文学史 的出版。标志着近 代文
其研究历程分为三个 阶段 :开创期 、拓展期 、繁盛期 。并 分设 j章论述 每一 阶段 的研 究概况和主要特点 。下篇 为 “ 学术论
争与研究的深入” 。选 择 2 世 纪 近 代 文 学 研 究 中 有 争 议 、有 代 表 性 的文 学 流 派 、作 家 作 品 、文 学 现 象 的论 争 与 研 究 的深 化 , O 进 行 评 论 ,展 示 中国 近 代 文 学研 究 在 2 世纪 不 同 阶段 的 面 影 ,以 及 变 化 发 展 的态 势 , 从 而 揭示 中 国近 代 文 学 研 究 中 一 .能更好地完成学术史的重任 。
( )两 种 表 述 类 型 的 交 替 使 用 。该 书 以描 述 型表 现 形 态 为 主 ,适 当运 用 阐 释 型 表 现 形 态 ,相 互 渗 透 吸 收 .形 成 既 有 二
较细致准确 的描述 ,又有较 深刻精辟 的 阐释 。如上篇第 一、二 、 三章 的 “ 概说” ,先大篇 幅描述该时期 近代文学研究 的成 就和代表学者 ,然后归纳 阐释该时期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在 “ 概说 ”之后的代表学者 与论 著的评论 中,也是 在大量列 举史 实的基础上 ,进行言简意赅 的评论 。如对胡适的 《 _年来 中国之文学》 五 卜 ,在作 了较 详尽 的介 绍后指 出 :在 ‘ I ’之后 “ 五g l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1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1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1【内容提要】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成了一个马鞍形轨迹:初期( 1920- 1949)差强人意,中期(1950- 1979}}成绩最差,后期(1980- 1998}成就最大。

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尤其是政治和思想环境。

近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与缺点,也与研究者有着直接关系。

研究虽然难以左右社会,却完全可以把握自已,保持学者的良心和清醒的头脑。

这应该是20世纪近代文学研究史给予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开创期,萎缩期,繁荣期我国文学源远流长,群星璀灿,名作如林,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放异彩。

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或者强迫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或者贱视文学为消遣的玩艺,以致直到19世纪末,国人尚只知有名为“国史”而实为历代皇帝家谱的“二十四史”,而不知文学史为何物。

当然,我们也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即所谓诗话、词话、曲品、笔记以及作品序跋、评点之类的产品,然而其优者不过是文学鉴赏,其劣者更近于文字游戏。

因为这类东西只有随意性的褒贬,而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的概括。

最令人尴尬的是,产生最早的中国文学史着作不是出自中国人,而是出自“洋人”,而且是“蕞尔小国”之“东洋人”①。

我们的部分先人正是因为受到了“洋人”的刺激,才汲取了他们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以他们为师,试图进行真正的文学批评,开始建立中国的文学史学。

十分凑巧的是,中国人撰写自己的文学史,恰恰始于20世纪初。

林传甲着《中国文学史》,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由武林谋新室出版。

同年,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开始撰写并讲授《中国文学史》,但起初只印成油印本,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才由上海国学扶轮社正式出版。

在此后短短的20年间(1900一1919),即产生了至少12部中国文学史专着。

其中着名者除林、黄之作外,尚有王国维着《宋元戏曲史》、谢无量着《中国大文学史》。

由于这些作者都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学素养,因而他们初试锋芒,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外国老师。

近代文学近代文学作品特点近代文学作品影响近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

近代文学近代文学作品特点近代文学作品影响近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

近代文学近代文学作品特点近代文学作品影响近代文学作品研究方法近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影响以及研究方法。

一、近代文学作品的特点1.个体意识的崛起:近代文学作品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这一特点与传统文学作品强调集体意识和社会角色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2.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近代文学作品充分利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和形式,例如象征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3.现实问题的关注:近代文学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问题,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个人的痛苦。

与此同时,它们也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二、近代文学作品的影响1.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近代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生活的渴望,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作品开启了社会变革的先声,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2.文学艺术的创新:近代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的文学作品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追溯到近代文学的创新实践。

3.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作品对人类的价值观念进行了革新和颠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它们推动了人们思考和反思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提倡尊重个体和追求自由、平等与人权的观念。

三、近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1.文学史研究:通过对近代文学作品的整体考察和总结,进行文学史研究,揭示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作者、作品、时代等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

2.文本分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揭示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透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3.比较研究:将近代文学作品与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寻找共同之处和差异。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1]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1]

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

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法而已”。

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

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

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

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

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

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摘要】近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中西文学交流与影响、文学思潮与学派的兴起、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的演变、作家群体与作品产出的变迁以及文学理论与话语权的争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包括对中西文学传统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对文学思潮和学派的深入研究、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作家群体和作品产出的全面关注以及对文学理论话语权的争夺。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将面临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以推动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交流、文学思潮、学派、文学批评、研究方法、作家群体、作品产出、文学理论、话语权、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近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二十世纪初开始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不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文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近代中国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讨文学作品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中,一些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加速进行;抗战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和发展,体现了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认同与批判。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学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丰富内容和复杂背景。

通过对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同时也为我们后续探讨文学的思潮、作家、批评方法等方面打下基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近代文学研究

近代文学研究

近代文学研究篇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对近代文学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五四”之后开始的。

我把“五四”至本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开始期(1919—1949);(二)重建期(1950—1978);(三)繁盛期(1979—1999)。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一、1、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

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4、戏剧观念的更新和文明新戏的萌芽5、力主“言文合一”的白话文运动6、独行者的文学批评与现代观念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

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

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二、1、最近在我国首都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上演日本影片《望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公开反对,有人说“映了这样的影片,社会上流氓不是更多了?”有人甚至说这是一部“黄色电影”,非禁不可。

总之,压力不小。

不过支持这部影片放映的人也不少,报刊的评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望乡》在今天还能继续放映,当然不会是无条件的放映,是进行了手术以后的放映。

我看放映总比禁止放映好,因为这究竟给我们保全了一点面子,而且阐明了一个真理:我们的青年并不是看见妇女就起坏心思的人,他们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据说老年人对《望乡》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进了七十五岁的门槛,可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一)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

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新
,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运用不同的
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
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认识差异。

这些认识差异的存在,使得20世纪中国中国
近代文学的研究,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
20世纪前20年。

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时期。

此20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正经
历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艰难蜕变。

对鸦片战争以来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孰短孰长的文学批
评,对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文学革新见仁见智的评论,便形成了最为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
研究。

初期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发展同步进行,在成果形式上,以传统的
序跋、评点、诗话、词话等文学批评方式为主。

关于龚自珍、宋诗派、桐城派、维新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等问题
的讨论,构成
了世纪初前20年文学研究的热点。

龚自珍学宗公羊,好杂家言,诗文chu@①诡连@②,危言警世,为维新派思想
家、南社诗人所喜爱。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
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

初读《定庵文集
》,若受电然。

”维新派推尚龚氏,多从思想启蒙处立论;南氏诗人推尚龚氏,则主要
追寻其歌哭无端的诗风。

柳亚子称龚诗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注:《柳亚子诗词选
·定庵有三别好诗……》。

)南社流行学龚诗、集龚句的习尚。

与维新派、南社的推誉
相反,贬抑龚氏的也大有人在。

张之洞认为二十年来,“都下经学讲《公羊》,文章讲
龚定庵”,是社会纷乱的学术根源,(注:《太炎文录·说林下》。

)章太炎认为:“
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

(注:《张文襄公诗集·学术》。

)褒扬贬抑,相
去可谓悬殊。

宋诗派与桐城派,是鸦片战争之后仍十分活跃并得到一定发展的传统诗文流派。


诗派以杜、韩、苏、黄为诗学风范,力图以援学问入诗的努力,别辟诗歌发展蹊径。


城派以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自居,其清淡雅洁、言简有序的散文风格,颇得有抒情言
志之好文人的青睐。

进入20世纪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文界、小说戏曲界革命风头正
健。

出于破旧立新的需要,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清代学术概论》等论着中对宋
诗派,桐城派的复古摹古倾向提出批评。

稍后的南社,提倡革命,思振“唐音”,斥责
宋诗派中的同光体诗人多为清朝之罢官废吏,其诗多是涂饰章句,附庸风雅,造为艰深
,以文浅陋之作。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与人论文书》、《说林下》、《辨诗》等多篇文
章中,对宋诗派、桐城派有所针砭。

章氏谓宋诗派自曾国藩诵法西江诸家,矜其奇诡,
天下鹜逐,古诗多诘诎不可诵,近体乃与杯@③谶辞相等。

后期桐城派视严复、林纾的
翻译,是替古文开疆辟域者,章氏认为实际上严复充其量是俯仰于桐
城派之道左,而未
趋其庭庑者;林纾较之严复,又等而下之。

在维新与革命派学者口诛笔伐之际,宋诗派、桐城派也预感到韶华将逝,而匆忙为
自己作着总结。

自1912年起,同光体的诗论家陈衍先后在《庸言》、《东方杂志》、《
青鹤》上刊载《石遗室诗话》,除评品前代诗人外,主要揄扬同光体诗,描述近代诗派
的发展过程,为同光体“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诗论张目。

不久又辑《近代诗钞
》二十四册,收入道光以迄民初三百七十位诗人的作品,多为近代各种学古诗派之作,
与《饮冰室诗话》立意截然相反。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教授生员为生路的桐城派
人物开始将桐城义法搬上大学讲台。

1914年,姚永朴着《文学研究法》,1912年,林纾
着《春觉斋论文》,不约而同地将桐城派只言片语的古文辞理论系统化,力求存古文一
线于纷纭之中。

至五四新文学时期,宋诗派、桐城派作为旧文学的代表,受全面的讨伐和批判。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