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2.3.1 自主学习的哲学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是人格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既指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的自觉自主的学习。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指出要打破传统教学观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味地讲解,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咨询、辅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情意教学,和谐师生感情,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有四个要求:(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动力刺激可能来自于外部,但发现、获得、掌握、理解的意义来自于内部;(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成为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促进者,也应是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实现学习目标,学会如何交往和生活的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要目的,主张有意义学习,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切条件促进学生经验、个性、创造力的发展。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目标中,必须把教会学生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来代替他律。他主张教师要认真的组织好教材,以便学生自己学习,不要一味地讲解,要用咨询、辅导等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办法,以代替外来的学习评价。所有这些,无不是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强调教学以教会学习为主,据此就不难推知,罗杰斯既把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的目标,又把自主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
罗杰斯的教学原则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2:
(1)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
1靳玉乐.自主学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第59页
2于源溟.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艺术[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第78页
(2)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责任,师生之间的感情要和谐;
(3)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4)在教学管理上,要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自由;
(5)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副,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教师只是在学生需要时去辅导。
此外,罗杰斯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措施,主要包括:(1)认真组织教材使之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便于学生学习;(2)提出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动机(3)提出可选择的各种学习条件,情景和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4)允许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计划和内容,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程序;(5)分组教学,建立自由度很大的学习小组,学生自由结合,共同学习,互帮互学;(6)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反馈。人本主义理论为建构自主学习的模式提供了基础,但没有对自主学习的指导性程序进行描述,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得到了补充。
2.主体性教育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初,教育研究者从哲学领域引入了主体范畴,主体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90 年代中期明确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北师大裴娣娜教授等人耗时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本质特征,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重要前提。人的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位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意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主张教育以培养发展和弘扬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它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由活动的过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3无论在目的上还是在过程中,主体性教育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的体现就是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而主动参与也就是学生自主的主要特征。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
3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理念是:确定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人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够得到和谐发展。主体性教育是针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说,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加之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主体性教育更加强调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提升。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新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的作用与学生的作用要适应,而且两个作用是动态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独立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大一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力逐渐减小,而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可以发挥得更大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才是最适度的、平衡的。主体性教学在发展能力方面尤其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恰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
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相结合,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并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教材培养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人的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得快一点、好一点。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要将内容全盘抛出,否则会妨碍学生自己的思考,甚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