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鄂州的民间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怪小说系列
朱元璋在鄂州的民间传说
作者:程国胜原载:2011年5月10日《鄂州日报》
少年时期,常听塆中蔡老汉说,他的祖先曾是鄂城历史上有名的“济阳王”(意为济世救民之王),这一称号还是朱元璋封的呢。
前几年,为写杜山程操塆的塆志,查阅了《蔡氏宗谱》,见到卷首有明代皇帝朱元璋敕封蔡氏父子“济阳王”的文字和图谱。
为什么朱元璋特为武昌(今鄂州)蔡氏父子御敕“济阳王”称号呢?通过翻阅《蔡氏宗谱》,查阅清光绪十一年的《武昌县志》,加上“济阳王”第廿一世孙蔡绍彬给我们提供的许多祖辈留下的传说,使得“济阳王”的来龙去脉逐步清晰。
资料显示,蔡哲(1336-1396)明初官员。字思贤,武昌(今湖北鄂城)人。初随陈友谅,御史。旋归附朱元璋,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说客,以功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后奉命入四川,投聘于蜀主明升(明玉珍子),他率领善画的官吏同往,将沿途山川险隘绘画成图,献于朝廷。官至侍御史。其父蔡时举,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平湖乡湖里甘棠南街。元末迁湖广武昌县(今鄂州)小北门居住。相传蔡时举为人正直,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早年熟读诗书,见多识广,后参加反元斗争。
1343年四五月份间,蔡时举乘船去梁子龙泉一带活动,船到青天湖张山突遇大风,便靠岸避风。当年,张山楠竹茂密,只见山坡有一衣衫褴褛少年在放牛,时不时发出类似“朱啼、朱啼”(谐音)的怪叫声。蔡时举正欲上岸,少年便上前讨吃的,少年为淮北口音。见其可怜,蔡时举便把随身带的食品给了少年。从交谈中得知,少年姓朱,名元璋,小名重八。从那以后,蔡时举每次去樊湖西畈都要带一点吃的给朱元璋,一来二去便成了好朋友。1344年的一天,蔡时举又去龙泉,将朱元璋带到龙泉放牛,当得知“八月十五日杀鸭子”吃(意“杀鞑子”),朱元璋暗自高兴,心想这一下可有“牙祭”打了。
1344年8月15日,各地相约在鄂城所有地方一起杀鞑子。暴动后,各地志士齐聚龙泉,高举大旗与在沔阳的陈友谅红巾军遥相呼应。为不牵连朱元璋,蔡时举连夜雇船将朱送回安徽凤阳。后,蔡时举遇害。
1354年,18岁的蔡哲参加了江浙红巾军,在江南张士诚手下任谋士。1355年,朱元璋在江北的声势浩大,蔡哲便投奔了与其父相识的朱元璋。因有武昌蔡时举这一层关系,故朱元璋非常信任和重用蔡哲。据《蔡氏宗谱》记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敕封蔡哲“济阳郡公”,赐爵一品。
清光绪十一年的《武昌县志》记载:“蔡哲墓旧在县署中,改建署时迁葬洪道乡。”后,县衙扩建,将蔡哲墓迁葬于武昌洪道乡洪一里,也就是现在的程家湖尾莲花山,并建有御赐华表、石狮、碑志。可惜,墓寝及碑石均毁于上世纪的文革之中。
□作者:程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