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鬼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

东西方神魔文化对比神魔文化,人类文明中的一块美丽而又神秘的瑰宝。
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和行为习惯。
东西方的神魔文化都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渊源,这展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东西方的神魔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神魔文化的比较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标签:神魔文化;古希腊神话;对比1.引言从古到今,东西方都拥有神魔文化,这里所说的神魔,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泛指神话、幻想文化中的形象角色,而不是特指天神和魔鬼。
它们各自是所处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以希腊为代表,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不同,在神话传说上也异同共存。
神话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关于神鬼活动,但却反应的是人类的思维和理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虚构和想象。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以人的幻想方式加工自然和社会,以想象力征服自然、将自然形象化。
可见,“神”的产生依赖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神话,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魔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着无数华夏儿女竞相探索。
在《山海经》、《水经注》、《史记》、《楚辞》、《左传》等典籍中能够看到最初中国神话的雏形。
从文学的角度看,神话故事展示了当时的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人民通过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了自然和社会。
在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神,他们有自然中的神,也有神话了的人;神话的情节主要表现有变化、法术和神力。
通常情况下,神话展示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内容较为多样,既有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也有变革社会的理想。
在最初的文化古典中所呈现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理念,推动着后世神话的发展。
万圣节中西方鬼文化

近几年,“洋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其中,大众参与度最高的,除了年底的圣诞节,就数10月底以“鬼”为噱头的万圣节了。
早在国庆前,升格为“哈啰喂共和国”的香港“海洋公园十月全城哈罗喂”已经正式开启,据悉,这是香港最早创立的本土万圣节景点,今年已是第十一届,规模更加宏大。
除此之外,十月的香港还有数个以“鬼”为名的景点和活动,可谓满街皆是“哗鬼”氛围。
近身着万圣节服装的儿童在纽约街头欢度万圣节(新华社供图)鬼文化有别:西方向左东方向右“鬼文化”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鬼的形象多变,妙不可言。
而中西方的鬼文化,各自有其衍生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在出游"撞鬼"之前,不妨先看看那些有趣的鬼文化。
1 西方鬼文化:全民狂欢与“万人迷”吸血鬼代表国家:欧洲关键事物:南瓜头、女巫、吸血鬼普遍的看法认为,东方的鬼神文化要比西方更加古老、更成体系,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在今天,西方的鬼文化似乎更有魅力和影响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西方的万圣节几乎能在全世界各个角落找到拥趸。
在有关万圣节起源的众多版本中,流传度最高的,是说万圣节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当时这几处的人们统称德鲁伊特人,他们的新年在11月1日,而在新年前夜10月31日,年轻人就会戴着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后来演变成南瓜灯)游走于村落间,这样做的初衷,既是为了驱赶恶鬼,也有赞美秋天、庆祝丰收之意。
如今,全欧洲的人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吓唬彼此的好机会,各种庆祝活动此起彼伏。
譬如,每年万圣节前夜前的一周,加拿大多伦多都会举办"僵尸"大游行活动,上千名狂欢者把自己装扮成怪诞、恐怖的鬼怪造型游街;在纽约,10月31日这一天,孩子们会身穿万圣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走家串户向大人索要糖果……场面温馨热闹。
西方鬼文化的传承,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节日,全民的狂欢。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xx,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
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
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①《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
鬼?气?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古文从示。
居伟切。
、,古文鬼。
”②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人所归为鬼。
以叠韵为训。
释言曰。
鬼之为言归也。
郭注引尸子。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礼运曰。
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从儿、?象鬼头。
自儿而归於鬼也。
从厶。
二字今补。
厶读如私。
鬼阴气贼害、故从厶。
阴当作?。
此说从厶之意也。
神阳鬼阴。
阳公阴私。
居伟切。
十五部。
凡鬼之属皆从鬼。
”③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
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
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
从吸血鬼以及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

从吸血鬼和狐妖的形象特征比较中西方的鬼文化“鬼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 有着丰富的深邃的内涵,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出现而出现, 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鬼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民俗学的分类, 鬼魅属于民间信仰之列。
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中, 都有源远流长的鬼文化的历史、文学、学术等的记载。
即使在近代科学、理性的冲击下, 关于鬼的民间习俗仍然沉淀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
西方文化中鬼怪的形象种类很少而且非常固定,比如吸血鬼、狼人······近一百年以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吸血鬼”形象,可谓风靡全球,“嗜血的狂魔,僵尸,丑陋邪恶;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身着华贵礼服,夜夜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
”这是人们对于吸血鬼的总体印象。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作品可谓赚尽人的眼球。
而中国的文学作品,由于时代政治文化的原因,“鬼”几乎在长篇巨著中消失了踪影,只是散见于一些简短的民间故事之中。
但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鬼”的数量和种类要远远比西方丰富。
但是最有影响的大概就是“妖”了吧,而同时“妖”也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本质了。
“妖”古指一切反常怪异的现象和事物。
后又多用“妖怪”和“妖精”来指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
比如:蛇妖、猴妖、兔妖、竹妖、狐妖······在这些动物和植物中由于狐狸嗅觉和听觉极好,行动敏捷,生性狡猾,再加上经常与人类接触,袭击家禽,容易修炼成人,它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
因此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狐妖”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其他妖怪,所以“狐妖”在中国的鬼文化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由于吸血鬼以及狐妖都比较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吸血鬼和狐妖为例对比中西方的鬼文化以及其形成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
虽然同为鬼怪但是两者的形象特征却有很显著的差异。
【2018-2019】中西鬼节的区别是什么-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西鬼节的区别是什么七月十五为中元,主要目的祭祖先,虽然民间称鬼节,切莫惊慌心胆怯。
中元节应该产生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观念和秋尝祭祖习俗。
下面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西鬼节对比有什么区别,希望大家希望!中西鬼节对比有什么区别有关鬼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语境下,总会显得有些复杂,而在西方则要简单得多。
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时间上。
从十月底到十一月初,严格算来也不超过两天,鬼被放出来的时间显然要比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时间短不少。
而关于万圣节中鬼的来源,可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
古代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凯尔特人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天回到故居地并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这也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
当然,活着的人自然是惧怕鬼魂夺生的,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试图将魂灵吓走,这之后才会把火重新燃起。
同时,他们也会点燃篝火,祭祀神灵。
这样看来,西方的鬼并不像中国的鬼那么友善,不过好在放出来的时间很短。
当然,这只是几千年前凯尔特人对鬼的想象,另一种说法中的古罗马人关于这一节日的想象好像并没有那么惊悚。
这种说法认为,在公元1世纪,占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接受了万圣节习俗,并将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与万圣节结合。
他们在节日扮鬼的初衷就要简单得多,只是为了在丰收时赶走四周游荡的妖魔。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显示,古西欧的爱尔兰异教徒相信,万圣节前夜鬼魂会聚集在人们居住的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
人们会在屋前院后摆放水果、食品,喂足鬼魂,让其不至于伤害人类或掠夺收成。
而后,人们会扮成鬼魂精灵,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为了迎接万圣节,日本东京都政府准备免费发放30万个印有南瓜鬼脸图的橘色垃圾袋。
如何给鬼过节:中西方鬼的待遇正是因为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鬼的想象不同,这也就造成了鬼在两边过节时会享受不同的待遇。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从严监生到葛朗台_中西文化中吝啬鬼形象之比较.

贪婪和吝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孽生兄弟。
我国宋代就有人给贪婪的吝啬鬼作了绝妙的定义:“ 虱子背上抽筋 , 鹭鸶腿上割肉 , 古佛脸上剥金 , 黑豆皮上刮漆。
” 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吝啬鬼们贪得无厌的共性。
在西方文学中 ,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 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 ,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 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 就是这一绝妙定义的最好诠释。
他们既贪婪成癖 , 又吝啬成鬼 , 沦为物的奴隶而失去正常人的本性 , 以至于对人对己都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克扣。
生活上爱财如命 , 吝啬成癖。
吝啬鬼们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 , 不考虑现实需求 , 一味地惜财克扣 ,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家财万贯 , 农奴上千 , 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 是旧袜子 ? 腰带还是绷带 ? 不能断定。
但决不是围巾。
…… 一把发黄的牙刷 , 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 , 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悭吝人》里的阿巴贡自己常常饿着肚子上床 , 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 , 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葛朗台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 :夜晚点两根蜡烛 , 他必定要吹熄一根 ; 谁碗里的面包渣不吃干净 , 他就会老大不高兴 ; 尽管他很有钱了 , 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 , 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对待家人薄情寡义 , 不近人情。
阿巴贡、葛朗台为了金钱愿意牺牲儿女们的幸福。
前者执意让儿子娶有钱的寡妇 , 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 ; 后者威逼女儿不许谈恋爱。
泼留希金做的更绝情 , 女儿成婚 , 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 ; 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 , 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 , 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 , 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
葛朗台还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 , 全然不念夫妻情分。
在他们的身上 , 已经完全褪去了人性的光环 ,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贸易关系 ,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厉害关系。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一、鬼节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子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态度是“敬”的。
中国人在鬼节的习俗,如扫墓、烧纸钱、供灵牌等代代相传,虽然现代人崇尚科学,已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这些文化习俗的传承仍然很难改变。
我们在鬼节的祭祀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迷信,它是中华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反映和传承,与我们千秋万代的宗族血缘观念息息相关,是血脉的召唤和亲情的延伸。
这种深厚的道德内涵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已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我们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追忆,体现了孝道的传承和道德的涵养,也体现了中国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思本思源的精神。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对于先祖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每个人在上帝的眼里都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人对于祖先的信仰,西方人更愿意信奉上帝,他们希望人死后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升入天堂。
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对于“鬼”的敬畏和避忌并没有多么严重。
2、思想观念的差异。
中国鬼文化的源头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主要是对自然万物之神的祭祀和对已逝先祖的祭祀,所以对祖先之鬼的祭祀和对自然之神的祭祀一样都是敬重肃穆的,他们相信已逝的祖先能够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自己生活的安宁,有着消病除灾的无形力量。
这种对于无形神秘力量的敬畏,使得人们对于鬼节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
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
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
”[3]所以中国人对于“敬鬼”的思想观念是和对祖先的信仰和孝道的道德源头分不开的。
人们对于“鬼”是有所忌讳的,更不习惯和“鬼”开玩笑、“扮鬼”、“闹鬼”。
中西方地狱文化之异同初探

中西方地狱文化之异同初探作者:王凯北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地狱,通俗的解释为人们死后罪恶的灵魂受到惩罚的地方。
而在不同地方,根据宗教习俗等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地狱的含义又有着不同的见解,它是世界神怪文化中,内涵较丰富、可比性较强的文化现象。
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地狱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研究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神怪文化;地狱观念;中西方文化对比1 中国的地狱观念在东西两汉之前,中国并没有地狱一词和地狱观念,关于鬼怪魂魄的思想倒是颇为丰富。
而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对于鬼魂的崇拜迷信之风也一直存在,从殷商时期便开始的祭祀活动便是利用鬼神之说为统治阶级服务。
及至汉朝,民间已有人死之后,魂魄都会被泰山所招,依附在泰山之下,被泰山中的治鬼府邸所管制的说法。
这样的观念最早可见于《后汉书·乌桓传》,其中有谓:“死者神灵归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归岱山也”。
[2]到了魏晋六朝,佛、道两教皆兴,两派各有其关于地狱的说法,并逐渐与民间传统的泰山治鬼说结合,为百姓所接受。
仅佛家一派关于地狱的阐述便是众说纷纭,《佛说泥犁经》、《佛说善恶因果经》、《正法念处经》等经典对于地狱分类不一而足,说地狱有四、八、十、十八、三十六层不等,但大体而言可分为寒、热、边三类。
寒地狱与热地狱顾名思义,就是要分别在其中受到不同层次的寒热之苦,时有耳闻的阿鼻地狱,也就是无间地狱便是在热地狱的最底层。
而边地狱又称孤独地狱,是囚禁鬼魂、独自受报的地方;至于道教则更多地延续了泰山地府的观念,衍生出了泰山二十四狱之说,以及其后的九地土皇之九幽狱、鄷都三十六狱等说法,地狱的主宰也由泰山逐渐形象化为鄷都北阴大帝。
尽管如此,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各派思想相互影响、融合,其中的十八层地狱的观念成为了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接受程度最高的说法。
在如今中国的民间风俗中,人生前所生活的地方叫做阳间,而地狱又称之为阴间或者阴曹地府。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

中西方“鬼”文化比较
• 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 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 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以指以妖、 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西方:数量和形象单薄(泛指恶魔和灵魂。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 吸血鬼以及幽灵。)
从宗教影响上看
• • • • • • • 中国:受佛教、道 教影响,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西方:受基督教文化 影响,人类始祖的原 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 诱
• 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小孩子挨家挨户 收集榶果、南瓜灯,扮鬼、戏鬼的狂欢节。
Halloween
• Thank you!
歌德《浮士德》 中浮士德博士拿 自己的灵魂与魔 鬼做交易
西方吸血鬼文化
• 起源: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 上帝就罚他变成吸血鬼,在黑夜中进行永 恒的忏悔。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 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 (之一)
• 起源:该隐 吸血鬼之祖 传说 该隐是吸 血鬼之祖 他是亚当的大儿子 但是他杀死了 自己的弟弟 上帝惩罚于他 让他畏惧阳光 以 他人之鲜血为食。(之二)
• • • • •
有关吸血鬼的故 事总是长盛不衰。 吸血鬼成为西方 文化中的神秘主 题。
• 19世纪英国小说家斯托克的小说《德拉柯 拉》 • 大仲马和狄更斯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 的作品。
• 电视、电影推广了吸血鬼的形象 •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 记》等
相关节日
• 中国鬼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西方鬼节——万圣节(Halloween)(10月 31日)
中西方

中西方“鬼”文化比较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元素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的文化元素所衍生的文化产物更是大相径庭。
鬼怪题材从古至今都是各种民间文化的重要开发与繁衍的领域——无论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佛教文化圈还是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亚伊斯兰文化圈,或是西欧北美的基督教文化圈,鬼怪妖魔都在各自宗教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很紧密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鬼”这一对象的资料搜集与比较研究,进一步窥视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首先,从数量和种类上看,中国的“鬼”比西方文化中”的“鬼”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
中国的鬼怪,从广义上讲,可以指代以妖、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中国的鬼可以是一种人死后变成的无所谓善恶的魂体,可以是魂魄俱存的实体,可以是无魂有魄的僵尸;可以是人们崇拜的祖先之灵,可以是作祟活人的邪恶存在。
西方文化中的“鬼”主要泛指恶魔和灵魂。
中国鬼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象组合甚至形成了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鬼的世界。
除了与生前无异的鬼形象以外,还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
如按身体各部分比例可分为大头鬼、半截身子鬼等奇形怪状的鬼;如按死法可分为吊死鬼、溺死鬼、虎伥、瘟疫鬼等。
由于受到佛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常见佛教典故中的鬼形象,如夜叉、罗刹鬼等。
而西方文化中鬼的数量和形象多显得单薄许多,行为方式固定。
西方文化中的鬼怪是一个个散兵游勇,没有构成一个鬼的王国。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吸血鬼以及幽灵。
进一步,从鬼怪的性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集体就像存在于另一个时空范围内的社会,有善鬼有恶鬼有不善不恶的鬼。
中国人将鬼视为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这种延续是系统的综合的延续,人间的道德观念在鬼的世界里也得以存留与遵守。
蒲松龄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有善恶的观点。
《聊斋志异》中林四娘、连锁、小谢、聂小倩等女鬼皆貌美心慧;王六郎等男鬼也是善良正直。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

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一、本文概述《解读中西方的“鬼”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和分析中西方鬼文化异同的文章。
鬼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各种传统信仰、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信仰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中西方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章首先将对中西方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两者在形象塑造、信仰习俗、文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最后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中国“鬼”文化概述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并非完全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而是具有多重含义和复杂文化内涵的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对“鬼”的理解具有独特的视角。
儒家思想中,鬼被视为已故祖先的灵魂,人们应该尊敬并祭祀他们,以示孝道。
道家和佛家则进一步将“鬼”的概念扩展到万物皆有灵的范畴,认为一切生灵死后都有可能成为鬼,而鬼的存在也是宇宙间阴阳平衡的一部分。
在民间信仰中,“鬼”的形象多样且功能各异。
有的鬼被认为是守护家园的神灵,有的则是带来厄运和不祥的邪灵。
在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都是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旨在安抚亡魂、祈求平安。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鬼”的形象也屡见不鲜。
从古代的志怪小说到现代的恐怖电影,鬼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背景。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鬼文化的恐惧和好奇,也借此探讨生死、善恶等哲学问题。
中国的“鬼”文化是一种多元且复杂的现象。
它既包含了古代哲学对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力。
通过对“鬼”文化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三、西方“鬼”文化概述西方文化中的“鬼”文化,源于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以及民间信仰,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鬼”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吝啬鬼形象

目录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 (1)(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二)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二、中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比较 (2)(一)中西方吝啬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特征 (2)(二)作家创作手法比较 (5)(三)作家创作思想比较 (5)三、形象差异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6)(一)金钱观上和人情观上的差异 (6)(二)当今吝啬鬼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7)四、中外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价值评判 (7)(一)正面分析 (7)(二)反面分析 (8)五、总结 (9)参考文献 (10)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享用不尽的财富是西方文学中大多数吝啬鬼所共有的特点。
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吝啬鬼却全都嗜财如命,对一点小事都会斤斤计较。
即使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也没有阻止他们过着乞丐一般贫苦简陋的生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果戈里塑造的富人泼留希金,光是农民奴隶就有上千个,家里资产更是雄厚富有,但一如既往的小气吝啬。
果戈里是这样描述的:“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
但敢肯定这决不是围巾。
……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为了节省,经常饿着肚子睡觉,有时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就跑到马棚和马抢荞麦吃。
巴尔扎克作品《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的小气肤浅也是人人皆知的,就连每天家人的食物也要自己按量亲自分发,哪怕是多点了一根蜡烛也要熄灭一根才能安心睡去。
可见这些吝啬鬼的心中只装着金钱!吝啬鬼们完全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做人的道德。
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自己却过得像个乞丐一样还时常惦记邻居家值钱的东西,并时不时偷来一些,这就是泼留希金。
上千个农奴只发给他们一双靴子。
谁也别想从他手里把钱借走,哪怕带有“给”“借”意思字眼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
另一个吝啬鬼夏洛克,他手下的奴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个个面黄肌瘦,可怜的像个骷髅,他却视而不见。
东西方文化差异“鬼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在西方,说到主食我们不免想起高热量食品,牛排,沙拉,火腿,土豆等,当然面包牛奶不可少。
这些事物的烹饪方法都比较简单,但是营养价值丰富。
西方诸国自古以来畜牧业较为发达,使得西方人的在烹饪原料上偏重于肉类和乳制品。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中西神鬼文化比较

(1)中国神鬼系统有一个主导的同时又 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并呈现出延续性 (2)西方的神鬼并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主 导体系,主要分为两个,一个为多神系 神鬼文化,另一个是犹太神鬼文化
2.神体系与鬼体系的关系 (1)中国神与鬼之间是相互制约、共生共存 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西方的神与鬼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完全对 立、你死我活的状态 3. “理想化”和“现实化” (1)中国的神鬼故事,更多描述的是祥和太 平的仙境,是理想化的 (2)西方神鬼更多体现的是真实的人性,更 具现实化
神鬼文化
产生原因
1.先人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恐惧、
崇拜 2.人民逃避苦难现实、抒发自身 情绪 3.统治者教化、警戒百姓的工具
中西神鬼文化的共同点
1.都受到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
显而易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 着宗教、民俗文化 2.都形成了一定的神鬼体系 3.崇敬神鬼,有固定的节日
中西神鬼文化的不同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四神
四灵
四凶
谢谢
论中美恐怖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论中美恐怖电影中的文化差异The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orror Film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论中美恐怖电影中的文化差异The Comparis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Horror Film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Guo ZhonghuaXinke College of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y, 2010Content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 in English ...................................................................................................... i i Abstract in Chinese. (iii)Ⅰ. Introduction (1)Ⅱ. A Brief Accoun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orror Films (2)2.1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Horror Films (2)2.2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Horror Films (3)2.2.1 Different Origins of Horror Culture (3)2.2.2 Different Styles of Horror Film (4)2.2.3 Different Horror Effects (5)Ⅲ. Different Cultur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Horror Films (6)3.1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Subjects (6)3.2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Human Nature (8)3.3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Horror Effects (9)Ⅳ. Conclusion (10)Bibliography (11)AcknowledgementsThe author thanks all those who have helped to make this paper presentable. I am especially grateful to my deepest gratitude goes first and foremost to Professor Mrs. Guo, my supervisor, who took pains to read and reread the whole paper and gave detaile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it. She has walked me through all the stages of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er consistent and illuminating instruction,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reached its present form.Second,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the following persons: Mr. Huang and Mr. Xue , who led me into the world of translation,and for giving me valuable helps or materials on the thesis writing. Without their generous help I 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the thesis.I am also greatly indebted to the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at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who have instructed and helped me a lo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Last my thanks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for their loving considerations and great confidence in me all through these years. I also owe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riends and my fellow classmates who gave me their help and time in listening to me and helping me work out my problems during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thesis.AbstractHorror film, ghastly and bloodcurdling, usually contains some violence and is willing to make the audience creepy. Terror is a kind of human’s inherent psychological response. And the terror culture is also a very peculiar cultural phenomenon since ancient times. Even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still worship at the ghosts, gods and supernatural being. What the terror film reflectsis iust the continuity and 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of human’s ancient c ulture. In short, the horror films from different angle reflects different images, such as different forms, different consequences,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flec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horror films is a very significant topic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can simply be concluded as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culture and ideolog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s, the author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in American horror films ,studys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s and the quantity ,cultures and the subjects, cultures and the horror effects , and provides some methods and advice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Key words: horror films;comparative;cultural;horror effects摘要恐怖片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
英汉文化差异比较

接上页 吸血鬼特征 血族不用进食,但需要不断吸取鲜血。 以坟墓和棺材作为栖息场所 吸血鬼能够变身为蝙蝠,总是和蝙蝠联系在一起,而且它们的周围通常 有蝙蝠围绕,自身也能变成吸血蝙蝠。 没有影子 吸血鬼的收服方法及器物 吸血鬼的弱点,神圣系 吸血鬼猎人 其本身既是吸血鬼,应厌倦吸血鬼生活,决定洗礼净化自己 怕见阳光 不能在白天晴天下行走 有的吸血鬼有一定的鬼龄后,可以拥有自己的御光戒指 从而在光 天化日下出没
鬼来了
中西方鬼怪文化差异比较
鬼 亚文化中僵尸与吸血鬼
产生的历史起源 分类介绍相关的鬼神文化现象 特征状况描述 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文学艺术地位与形象 衍生文化与共生文化现象
中国鬼文化代表—僵尸的起源及介绍
僵尸(Zombie)
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 《阅微草堂笔记》。 湘西赶尸之说 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 滤溪, 辰溪, 叙浦四县,在尸体未腐 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 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划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 继续上路。 僵尸的主要特征 [1] 能活动的死尸,以活人血肉为食 [2] 能使死人起来行走的巫毒咒语 [3] 巫毒蛇神 [4] 行为举止恍惚如僵尸,即浑身僵硬,不能弯曲 收服的方法器物 咒符系,弱向材质 镜子 《本草纲目》有提:「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 桃枝、桃木剑《荆楚岁时记》:「桃者, 五行之精,能厌服邪气,制御百鬼。」 鸡鸣《子不语》:「鬼闻鸡鸣即缩。」 枣核七枚《子不 语》:「枣核七枚,钉入尸脊背穴。」 扫帚 铃铛 易经 通书 墨斗线 石工锥 斧尺 糯米、米、米筛、赤豆 火烧 为终极灭尸方法 《子不语》:「放火烧之,啧啧之声,血涌骨鸣。」
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区别

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区别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区别西方万圣节和中国鬼节的区别中国鬼节:祭祀祖先,庄重肃穆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
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
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
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
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
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
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中国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万圣节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鬼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基督教里面,对于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许的。
而中国人的鬼节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
相应地我们的鬼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鬼文化。
西方万圣节:欢乐活泼,娱乐为主万圣节的由来是在公元前500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
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
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祭祖
中元节*河灯
放河灯
万圣节——狂欢节
• 在西方,“鬼”是传说中撒旦派出的邪恶的灵 魂,而相信上帝无处不在的人们自然对这种 鬼魂不屑一顾,“鬼”成了被游戏和取笑的对 象。
• 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小孩子挨家挨户 收集榶果、南瓜灯,扮鬼、戏鬼的狂欢节。
Halloween
• Thank you!
西方文化中的鬼
• 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鬼基本上 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化身,受魔鬼的引诱或被 魔鬼利用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原型模式
• • • •
歌德《浮士德》 中浮士德博士拿 自己的灵魂与魔 鬼做交易
西方吸血鬼文化
• 起源:当年犹大为了一袋银币出卖了耶稣, 上帝就罚他变成吸血鬼,在黑夜中进行永 恒的忏悔。因此,吸血鬼见不得阳光,害 怕十字架,银制品也就成了他们的克星。 (之一)
从宗教影响上看
• • • • • • • 中国:受佛教、道 教影响,因果报应、 转世轮回 西方:受基督教文化 影响,人类始祖的原 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 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
• • • • 代表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谢、聂小倩等女鬼貌美心慧、善良正直 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有善恶之分。 画皮等恶鬼则是面目恐怖
• 起源:该隐 吸血鬼之祖 传说 该隐是吸 血鬼之祖 他是亚当的大儿子 但是他杀死了 自己的弟弟 上帝惩罚于他 让他畏惧阳光 以 他人之鲜血为食。(之二)
• • • • •
有关吸血鬼的故 事总是长盛不衰。 吸血鬼成为西方 文化中的神秘主 题。
• 19世纪英国小说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托克的小说《德拉柯 拉》 • 大仲马和狄更斯也曾写过关于吸血鬼题材 的作品。
中西方“鬼”文化比较
• 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 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 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很紧密的联系。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中国:数量多,种类丰富(可以指以妖、 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
从数量和种类上看
• 西方:数量和形象单薄(泛指恶魔和灵魂。 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 吸血鬼以及幽灵。)
• 电视、电影推广了吸血鬼的形象 • 《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吸血鬼日 记》等
相关节日
• 中国鬼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西方鬼节——万圣节(Halloween)(10月 31日)
中元节——祭祖节
• 在中国,人们过鬼节实际上是在为阴间的 祖先过节,是在祭祀祖先,节日的气氛充满 了对祖先的恭敬。 • 扫墓、祭拜、上香、磕头、点荷灯等,气 氛十分庄严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