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洒旅途的甘霖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剖析文词,掌握《徐霞客游记》之文美、景奇、质实、情长的特点。

2、理解徐霞客对待村民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风俗和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追求,可是因为种种外在原因,真正能够洒脱做到的人却为数不多。

李白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被迫离开宫廷;呐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因安史之乱悲吟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们虽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这种行路总让人情生悲愤,心怀悲悯。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我更欣赏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他那种不受羁绊,随性洒脱的气概,让我景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麻叶洞天》。

二、课文探究
(一)奇文共欣赏——探究第三、四段
描写麻叶洞的主体部分在第几段?
在第三、四段
这两段在运用文辞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齐读课文。

1、这两段在文词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详写。

详细写了进洞的方法: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

详细写了游洞的行踪所见所感:第一关,第二关,隘关之内。

详细写了出洞的原因: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②数字和方位名词出现频率高而且运用准确。

③写景状物简练形象富于变化。

简练:描摹景色以四言为主。

形象富于变化:写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写洞中之光,若明星钩月;写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写洞内第一奇景,如床如幔。

2、作者为什么要写得如此详细而富有美感呢?
明确:第一,它是由《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性质决定的,文字必须要客观准确。

第二,徐霞客不仅是地理学家还是文学家,他笔下的文字不仅忠实地记录着自然风光,还优美地展现着文学魅力;他笔下的文字不仅是烟波浩渺的长江黄河,还是涓涓流淌的山间小溪。

徐霞客以地理学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文人细腻优美的文笔,忠实地纪录所关怀感叹。

或许作者无力让时间的洪流停止不动,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是作者却以自己的方式使部分历史面貌得以流传,给后人留下了第一手宝贵的科学材料。

他既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科学家,又是一个记录美分享美的文学家。

总结:清代杨名时为《徐霞客游记》作序云:“其所自记游记,计日按程,凿凿有嵇,文词繁委,要为道所亲历,不失质实详密之体;而形容物态,摹绘情景,时复雅丽自赏,足移人情。

”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文美、景奇、质实、情长的特点。

(板书)
(二)疑义相与析——师生共同研读第一、二、五段
第一段
1、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最想先知道什么?
明确:旅游景点所在的地理方位。

2、齐读第一段,给麻叶洞卫星定位。

明确:群山环抱,溪水尽处,乱石之间。

3、作者写麻叶洞口“大仅如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洞很小,暗示洞神秘危险,为后文村民不敢进洞埋下了伏笔。

4、这种偏僻的地方一般生活着怎样的人群?文章在哪几段有印证?
齐读第二段和第五段
1、村民在作者进洞之前和出洞之后有何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此地具有怎样的民风?
明确:教化未开——围观的人更多了,评价变了(认为“我”有法术),行为变化了(先是俱以炬应,却无敢引导,后是见余辈皆顶额称异),认为洞中有精怪没有变化。

民风淳朴——两次都主动和作者谈话,欲去不能。

2、作者在进洞之前和出洞之后如何面对村民反响的?
明确:进洞之前——请向导无果,以重资觅一人,后来此人发现作者乃一介书生后就退出了,作者把自己的行装寄存在村民家里,自己和家仆一起进洞。

出洞之后——余各“谢”之。

3、解读“谢”的深刻含义
①“谢”怎么翻译?为什么要谢,村民不是不帮忙么?
明确:对热心村民表示感谢。

②为什么两次反应不一样?
明确:第一次徐霞客带着热情而来,面对无人敢于引导,有些心凉,但作者的探险并没有因为村民的畏惧而放弃。

第二次村民说“欲去不能”,作者为村民的热情而再次感动。

徐霞客对科学是执著的,难道村民对徐霞客的关心不是执著吗?只是执著的表现不同罢了。

③在生活中你遇没遇见过很无知的人,你是怎样面对的?
明确:答案略。

④徐霞客答谢时说了什么?在作者的答谢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吾”?
明确:“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体现了徐霞客的人本思想。

徐霞客到边地的探险活动,给尚未开化地区与文明社会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他以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作了一次破除迷信的演示。

也许那些土人一时还不能理解他的作为,但终究有一天会理解的。

4、既然如此关心百姓,那么徐霞客为什么不把后面的实情直接告诉当地百姓呢?告诉了不是更容易消除迷信吗?
明确:体现了徐霞客尊重当地百姓风俗的精神品质,还有作者深知社会进步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改变风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三、学生谈收获:总结出《徐霞客游记》真奇大的特点。

四、教师小结:2011年,国家旅游局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知道5月19日有什么纪念意义么?它就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

从《徐霞客游记》中,地理学家看到地理知识,文学家看到文艺美感,探险家看到探险精神,这就是《徐霞客游记》给我们的多元解读。

我们记住徐霞客除了他的伟大作品外,还有他那走出书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以身教化的对科学对艺术对自我孜孜追求的伟大的徐霞客精神。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还有徐霞客精神给我们树立了三座不朽的丰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万言书,徐霞客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一次完美的人生旅途。

板书如下:
景奇奇
质实真人生旅途
情长大
文美
【备教手记】
对于《徐霞客游记》,不了解的人仅仅把它当做一部纯粹的地理著作来看待,其实这是对《徐霞客游记》的片面理解。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它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那么如何通过《麻叶洞天》这篇文章,批文入情,析理入情,理解这一地理兼文学著作,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目标是为了解读“真文字、奇文字”,我把它放到研读第三、四段上。

通过筛选点拨赏读让学生理解文美、景奇、质实、情长的写作特点。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为了悟读“大文字”,我把它放到了探究第二、五段上。

理解徐霞客对待教化未开的村民态度,学习徐霞客尊重风俗,渐进改革,身教胜于言传的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