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1、同义连用

双音词形成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了同义 临时连用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组合没有固 定的形式,古人对同义单音节词常加区别。
名词+名词



①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 ②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郑玄注《周礼*地官》,朋,同门曰朋,友:同志曰友。)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本义,也就只是文献语言能够证明的最初 意义。

纲 1、网上的总绳 若网在纲,有条有紊。(《尚书盘庚上》) 2、事物的总要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 3、国家的法纪 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
(二)、探求词的本义依据

(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 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2)词义的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 的。
“窮”和“貧”在今天是同義詞,但古代 “窮”是 指的仕途坎坷不順,是與“達”相對的一個 詞。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 别。


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會決定它與別的詞的 同義關係, 例如,頁92舉到的“禾”,泛指與“穀” 同義,特指與“粟”同義,“稻”泛指與 “米”同義,特指卻是“糯米”。
2、偶辞偏指、偏义复词

由上面连用现象同时产生还有一种特殊的 语用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语素 组成,其中一个语素在本来意义成为该复 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注意

上古这种偏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体现 一类:缓急、得失、休祲、长短、利害 另一类:面目、风雨、国家、市朝、车马、 园圃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PPT课件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教学PPT课件


• 甲骨文形状作 ,象 十字路口,本义是指 道路。《诗·豳 风·七月》:遵彼微 行。
• 后来词义转移,走路 的动作也叫做行,而 且引申义越来越多。
• 甲骨文作× ,象形,两 个人背对背。
北 • 引申为背离,分别。
《书经·舜典》:分北 三苗。
• 引申为背弃、背叛。 《战国策·齐策》:士 无反北之心。
间接引申
由本义引申再引申的意义 朝、任、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任(抱)-行李-任务-任用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 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 本义。
•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凭字形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 日:
• 太阳→白天→昼夜→每天→时光、光阳
• 本义是太阳。 • 综合

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 水》)
朝见(直接引申)
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廷(间接引申)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 从糸,冈声,本义是 提网的总绳。《尚 书·盘庚上》:若网 在纲,有条而不紊。 现代纲举目张都保留 的是古义。
• 纲绳对于网来说非常 重要,因而引申为事 物的主要部分。所以 引申为大纲、提纲、纲
常。
• 三纲五常

• 从木,从冓。本义是 架屋。冓,许慎说, 交织材也。《淮南 子·泛论训》:筑土 构木,以为宫室。
看看“意思”真有意思!
意图、用意
• 小贝想请局长帮忙走个后门,所以去送表“示红心意 包小”局贝。长:他:没们你什之这么间是,发什就生么是了意想一思意段①思有?意礼趣思品的②谊所对够。、代情话朋心表趣:友意的、、情趣够味交情 局长:那你可就不够意思③了。 意图、用意 小贝:小意思,小意思④。 不客气地收下了 局长:呵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⑤。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代汉语》教案九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

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

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yuán]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担子 《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rèn

rén
《大雅· 生民》:“是任是负。” 背负 《说文》:“任,保也。” 担当 《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吕氏春秋· 察今》:“澭水暴益。”
字:《说文》:“乳也。”《广雅· 释诂》:
“生也。” 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 字的“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 了“字”的常用意义,“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 消亡。
而:《说文》:“颊毛也。”本义是络腮胡子,
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了,作连词成了它的 常用意义。
性 愛
意 恭
恨 憂
惠 慕
愤 闷
惑 忝

在中 在下
关于心理 的意义
性格品质:忠 愚 悍 恭 心理活动:恐 愁 惭 惜
分析字形-隹
形声字:
雉 雌 離 雅
野鸡 从隹,此声 “鹂”的本字 本义为乌鸦, 借为高雅义。
会意字:
雀 从小隹,小鸟也
隻 从又持隹,获的本字
雙 从又持二隹,两鸟
集 鸟停于树

鸟=隹
∴ 雁=鴈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 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 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 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 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本义) ②上朝、朝见(直接引申义)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间接引申义)
听凭
任用
苏轼《定风波》:“一 蓑烟雨任平生。” 《尚书· 大禹谟》:“任贤勿贰。”

复习签到4: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复习签到4: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复习签到4: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

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二、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从词义演变来看,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是最初的,即本义;其他意义是在这个最初意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而来的,称为引申义。

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土景户。

”由朝北这个本意,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又如”道”字,本意是路。

《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应用:具体的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分析。

三、怎样分析词的本义:主要凭借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式和古代的文献资料。

这里说的字形,主要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如“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

”这是本义。

四、怎样分析词的引申义:引申义有远近之分,近引申义指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指间接引申义。

1、直接引申义是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如“好”本义指貌美,引申为一般事物的美好。

2、间接引申义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有时不容易让人意识到,如“朝”由本义“早晨”辗转引申为“朝代”,长短的“长”辗转引申为“首长”的“长”。

两个不同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因为引申意义较远,一般人已经不能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了一个字来代替它。

如“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另造“竖”字来代替,“竖”就是“树”的引申义。

五、假借义:由“本无其意。

依声托字”而产生的,是因为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的与本义无关的意义。

如“解”字本义为“解牛”,《辞海》中所言“解”,又同“蟹”,同“獬”等,都是假借义。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名称作者时间特点★《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清(公元1716)部首排列法,214部,收字47035。

释字体例:先音后意。

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

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1915部首排列法,收字48000。

注音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1915部首排列法,214部。

释字体例:先释单字字义,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舒新城,沈颐,张相1936部首排列法,214部(旧)—250部(新)。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三、引申义 (一)引申的方式:直接引申
间接引申
1.直接引申(近引申)
月:
月亮→一个月的时间
城:
城墙 →城市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头(本义)
首身离兮心不惩 (九歌· 国殇)
①动物的头 牂羊坟首 (诗· 小雅· 苕之华) ②器物顶端 进剑者左首 (礼记· 曲礼) ③事物的开端 以正月为岁首(史记· 孝武本纪) ④首先,第一 陈涉首难 (史记· 项羽本纪) ⑤首领 还为戎首 (钟会《檄蜀文》) ⑥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尚书· 秦誓) ⑦向着 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哀郢》)
•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曆,本義是經過,經歷。甲骨文象人從禾 旁走過.引申為歷時的意義。 永,本義是水流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
3、比喻引申
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 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 心腹 《战国策· 秦策三》:“ 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 秦之 有韓 ,若木之有蠧,人之病心腹。” 《史记· 邹阳列传》:“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怀可 报 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则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蹠 之客可使刺由。” 《后汉书· 马援传》:“潜遣司马马彭将五千人从间道 冲 其心腹。” 《後汉书· 窦融传》:“ 憲既平匈奴 ,威名大盛,以耿
穿在里面

贴身内衣
内心
正中不偏
2.间接引申(远引申)
递进式引申
本义
引申义① 引申义②
以本义为出发点,引 申出引申义①,又在引申 义①的基础上引申出引申 义②,这样成单一发展线 索的引申,叫递进式引申, 又称链条式。
引申义③ ……

本义早晨。《说文》:“朝,旦也。” 《论语· 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1-1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武傳》
图4
①竹節
②木節、草節(用於草木) ③關節(用於動物) ④季節、節氣(用於時日) ⑤節奏、節拍(用於音樂) ⑥氣節、節操(用於道德) ⑦禮節(用於社會) ⑧節約(用於用度) ⑨旌節、節杖(用於外交)
輻射式引申例二:賤
• ①價錢低: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 ②地位低: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韓非子·有
公三十一年》 • ④約束:義禮義防民。《鹽鐵論·本議》 • ⑤規範:君子行有防表。《荀子·儒效》
• ①堤壩(堵水所用的建築) •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壩的作用是堵水) • ③禁止、防備、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 ④約束(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 • ⑤規範、標準(有約束而形成的行為規範)
輻射式引申例一:節
作业举例
引申)而來的意義。

• ① 《水經注·江水》: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 ② 《左傳·宣公二年》:盛服將朝。
朝見、上朝
• ③ 《左傳·宣公二年》:使婦人載以過朝。 朝堂、朝廷
• 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
朝代
朝,甲文作 ,本義為早上,古代早上兒女省視父母、 臣下晉見君王,引申為上朝、朝見,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 為朝廷、朝堂,又由朝廷引申為朝代。 • 這幾個意義相互關聯,可用圖1表示:
本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 1、依據字形分析。 •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 3、探求本義要注意的問題。
1、依據字形分析
• A、象形字
水:甲骨文 。本義指河流。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巫峽。
州: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河洲。
《說文》:水中可屬曰州。
• B、指事字
本:甲骨文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爲什麽要分析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1.分析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能使我們對詞義不僅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加深對詞義 的理解。 “綏”,有安、安撫的意思。《三國志·蜀 志·諸葛亮傳》:“思靖耐性,懼未能 綏。”“未能綏”,就是未能安撫的意思, 現在的“綏寧”“綏懷”“綏服”等詞的 “綏”,都是安、安撫的意思。
《楚辭·招魂》:“雕題黑齒”,雕,雕 繪;雕題,繪飾花紋的頭。 《山海經·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 豹,而文題白身”,題指鳥頟。 知道“題”本指頭,那麽“題凑”的意思 就不難明白了。今天講的“標題”“題 目”“題跋”仍屬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 標以文章內容的簡短語句,概括內容的詞 句,寫在書脊等前後的文字,題在前、跋 在後,泛指各種事物的前端。
直接引申義与本義關係較近,容易辨認。間接引 申義是指由引申義再引申出來的意義,就是所謂 “輾轉爲他訓”。 “朝cháo代”的“朝”是從“朝zhāo”引申來的, 讀音也變了。 朝zhāo本義指早晨。 《說文》:“朝, 旦也。”古人在把早上拜見君主,稱作朝cháo, 晚上拜見君主,稱作夕。《左傳·宣公二年》: “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講趙盾穿戴整 齊準備朝見君主。《左傳·成公十二年》:“百 官承事,朝而不夕。”意思是說百官努力做事, 早朝把事情辦定,晚上無事就不拜見君主了。
2.可以以簡馭繁地去掌握詞義,我們抓住了詞的 本義并進而正確地分析其不同的引申義,就可 以綱舉日張,事半功倍。 “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列了六個義項: ①絲的頭緒;②法度、準則;③治理、管理; ④紀年單位;⑤古代紀傳體史書中記述帝王歷 史事迹的部分;⑥通“記”。第六個義項屬于 通假義,這裏可以不去管它。前五個意義,第 一個義項屬本義, 《說文》:“紀, 別絲也。”“別絲”就是別理一束絲的頭。絲 的特點是又細又長,很容易亂,亂了以後不容 易整理。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古代汉语(下)

古代汉语(下)

古代汉语(下)古代汉语(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个意义。

当⼀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词多义。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

死记硬背⼀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法:⼀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词⽤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时表⽰责求,如《公孙⽆知之乱》:“诛屦于徒⼈费,弗得。

”有时表⽰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如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和窗⼝,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塞向墐户”⽤的就是本义。

“道”字从⾡,本义与⾛路有关,《说⽂》解为“所⾏道也。

”“理”字从⽟,因此“理”的本义是“治⽟”。

“长”字甲⾻⽂作,象⼈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

下⾯再举些例⼦进⾏说明。

⼆是要考察⽂献语⾔⽤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单音词与复音词一、单音词如何演变为复音词(一)完全替换目——眼睛师——军队亦——难道知——理解愠——生气(二)添加词缀(前缀、后缀)虎——老虎石——石头(三)组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孔子。

学:学习。

时,时常。

习:温习。

说:高兴。

朋:朋友。

乐:快乐。

二、复音词类型(一)双音单纯词(不能拆开)逍遥、望洋、须臾、徘徊、犹豫、窈窕、婀娜(二)复合词1.同义复合:险阻、美丽、管理、注释2.偏义复合:国家、窗户、得失、缓急、死亡找出下列例句中的偏义复词,并翻译。

忘路之远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不知木兰是女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往来..无白丁而无车马..喧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三、教材实训:找出文中的单音词,并用复音词翻译。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二】同义词或近义词【同义词】1.云、言、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2.悉、并、咸、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辈、等、属、侪、族、曹、徒:表多数,译成“们”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徒属.皆曰:“敬受命”尔曹.身后名俱灭4.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甚矣,汝.之不惠尔.安敢轻吾射家祭无忘告乃.翁君.与家君期日中公.等遇雨,皆已失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卿.今当涂掌事再拜谢大王足下..往之女.家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5.第一人称:吾、我、余、予吾.谁与归吾.日三省吾身予.观夫巴陵胜状余.幼时即嗜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近义词辨析】一、词义侧重不同1.恭、敬:恭,侧重外貌,对人;敬,侧重内心,对事。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伸义一、词的本义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一)依据字形分析水:本:粪:莫:朝:射:执:走:访:国:宝:穷:兵:快:慢:向:道:理:长:引:发:解:责:习:(二)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

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狱1.“而有狱讼者。

”《周礼·大司徒》2.“小大之狱虽不能查,毕以情。

”《左传》3.“李斯乃从狱中上书”《史记·李斯列传》鄙1.四鄙之萌人。

2.焚符破印,而民鄙朴。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5.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愤1.发愤以杼情。

《楚辞·九章·惜诵》2.愤于中则应于外。

《淮南子·脩务》3.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毙1.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左传·哀公二年》2.多行不义必自斃。

《左传·隐公元年》3.与犬,犬斃;与小臣,小臣亦斃。

《左传·僖公四年》4.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聊斋志异·狼三则》三、词的引申义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江水》)②盛服将朝。

(《左传·宣公二年》)③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④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形貌形状:斗《诗·小雅·大东》:维有北斗,不可以以挹酒浆。

功能作用:关《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前(或者从先秦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以前)一直使用;也不是 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意义直到现代才出现。例如:
禽,指飞禽走兽,主要见于汉以前;汉以后,多专指鸟类。 涕,上古时表示“眼泪”,但在汉朝时期比较通俗的文献中, “涕”已经有了鼻涕的意义。 2、古义的保留 我们说一个词古今的意义不同。主要是就常用的、主要的意 义以及单独作为一个词的情形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古义就消失了, 不使用了。有些词义作为词素在后来的双音节词中保留,也有些 词义,在成语中保留。
(二)词义轻重的变化 1、由轻到重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诛,《说文》:“诛,讨也。”指责备、谴责。后引申为惩 罚。现代汉语指杀戮。
诬,《说文》:“诬,加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 引文作“加言也。”)指说话夸大其实。后引申为欺骗。现代汉 语指捏造事实冤枉人。
2、由重到轻 购,《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 “县重价以求得其物也。”现代汉语指一般的买。 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指(捕获到野兽 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指用强力取得,据为己有。现代汉语 指一般的获得。
睡:《说文》:“睡,坐寐也。”指坐着打瞌睡。现代汉语 “睡”,可以是打瞌睡,也可以是卧床睡。
洗:《说文》:“洗,洒足也。”指洗脚。 现代汉语“洗”指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 西。 彊:《说文》:“彊,弓有力也。”现代汉语“彊”指力量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注意:“脸”,古代汉语指脸颊,现代汉语指脸部。不是 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由一个小类上升为所属的一个大 类,而脸颊和脸部不是小类和大类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
有语言文献资料,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词的本义和引伸义一、词的本义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一)依据字形分析水:本:粪:莫:朝:射:执:走:访:国:宝:穷:兵:快:慢:向:道:理:长:引:发:解:责:习:(二)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

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

狱1.“而有狱讼者。

”《周礼·大司徒》2.“小大之狱虽不能查,毕以情。

”《左传》3.“李斯乃从狱中上书”《史记·李斯列传》鄙1.四鄙之萌人。

2.焚符破印,而民鄙朴。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5.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愤1.发愤以杼情。

《楚辞·九章·惜诵》2.愤于中则应于外。

《淮南子·脩务》3.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毙1.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左传·哀公二年》2.多行不义必自斃。

《左传·隐公元年》3.与犬,犬斃;与小臣,小臣亦斃。

《左传·僖公四年》4.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聊斋志异·狼三则》三、词的引申义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江水》)②盛服将朝。

(《左传·宣公二年》)③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④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形貌形状:斗《诗·小雅·大东》:维有北斗,不可以以挹酒浆。

功能作用:关《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方式情态:奋《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相互牵涉)标志作用: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虚,本指大丘。

厚引申为空旷。

五、引伸义的读音和书写方式词的本义与引伸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读音也相同。

注意: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而且还为引伸义另造了新字。

语说树竖解懈弟悌六、词义引申方式(一)连锁式引申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申)。

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腰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中间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拦截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要挟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求得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需要“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 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② 《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堤坝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堵水、防止水患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禁止、防备、防止④立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约束⑤君子行有防表。

规范、标准“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二)辐射式引申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竹节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木节、草节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关节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季节、节气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节奏、节拍⑥时穷节乃见。

(文天祥《正气歌》)气节、节操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礼节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节约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苏建传》)旌节、节杖“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①竹节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③关节(用于动物)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⑦礼节(用于社会)⑧节约(用于用度)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①②③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询问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问候、慰问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审问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责问、追究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音讯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过问、干预“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②问候、慰问③审问①询问④责问、追究⑤音讯⑥过问、干预(三)综合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言语真实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诚信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相信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的确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史记·外戚世家》)信物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二十七长史参》)信使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音信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乐天纸》)书信“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②诚信①言语真实③相信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任①是任是负。

(《诗经·大雅·生民》)抱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

(《商君书·弱民》)担子③以为能胜其任也。

(《孟子·梁惠王下》)责任、任务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

(《盐铁论·非鞅》)任用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白居易《题山石榴花》)任凭⑥众怒难任。

(《左传·僖公十五年》)承担、担当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

(《后汉书·章帝纪》)担保⑧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任“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②担子③责任、任务④任用⑤任凭①抱⑥承担、担当⑦担保⑧信任▪②担子③责任、任务④任用▪⑤任凭①抱▪▪⑥承担、担当⑦担保⑧信任八、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一)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指道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小雅·大东》)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二)由个别到一般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

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

(《诗经·小雅·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三)由实词到虚词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左传·昭公三年)练习解释红词词义,说明它是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太子胡亥袭位。

(《史记》)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3.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5.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非攻》6.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易》一、同义词的概念和特点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同义词的本质特点:“有同有异”,即在其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二、同义词的形成原因(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古今同义词坚硬“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庄子·天下》“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诗经·大雅·烝民》“硬骨残形知几秋。

” (皮日休·《龟赋》)吃东西“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孟子·梁惠王上》“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

” 《世说新语·任诞》(二)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1、同一时期内本义相同的共时同义词“树”和“艺”《说文》:“树,生植之总名也”,“艺,种也”。

“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孟子·滕文公下》“不能艺黍稷。

” 《诗经·唐风·鸨羽》“树艺五谷。

” 《孟子·滕文公上》2、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履”和“屦”《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

”《韩非子·说林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狱”和“囹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左传·庄公十年》“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 《礼记·月令》“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李斯乃从狱中上书”《史记·李斯列传》3、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书”和“信”“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