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胡笳救孤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课时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并州刺史、晋阳城、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通过抓关键字的方法理解“水泄不通”;积累“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等描写声音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中的写景语段和第三节中描写胡笳曲的语段,重点研读描写胡笳曲的语句,想象写话胡笳曲的内容,体会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从而感受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3、初步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知道写景要符合人物情感。

4、能结合板书,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

【课时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中的写景语段和第三节中描写胡笳曲的语段,重点研读描写“胡笳曲”的语句,想象写话胡笳曲的内容,体会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从而感受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课时难点】
能结合板书,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结合历史故事,导入课题,了解胡笳,认识刘琨。

师:同学们回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刘琨,说起这个名字大家有些陌生吧,但如果说起《闻鸡起舞》的故事大家就有些熟悉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1、了解故事《闻鸡起舞》,引出课文主要人物——刘琨。

师:刘琨长大以后成了文武全才,既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领兵打仗。

2、简介刘琨:
出示简介,指名读。

3、导入课题,了解乐器——胡笳。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出示胡笳简介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了解故事背景,理解“孤城”的含义。

1、学习第一小节,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1)了解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出示地图)
师:西晋是我国古代继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西晋末年,西、北各少数族人民不断涌向内地,这些少数名族中,北方的匈奴十分强大,经常南下骚扰。

(2)图片介绍晋阳城的位置。

知道刘琨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气可嘉。

(3)齐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理解“孤城”的含义。

默读第二小节,找出一处描写晋阳城孤单无援的词句,进行批注。

(1)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①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

②通过“五万”和“两千”的对比,知道兵力悬殊是造成“孤城”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

(2)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①理解: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②指导朗读。

(3)抓住关键词语“水泄不通、兵力悬殊、援军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词语来介绍一下晋阳城的危在旦夕。

师: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起因,晋阳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三、学习课文3-7节,感悟刘琨的智勇双全
(一)学习第三节,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刘琨当时焦急、忧虑的心情1.过渡:当时的刘琨急得寝食难安,他独上城楼,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来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学习句子: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1)想象说话
此时此刻刘坤内心极度痛苦,虽然他和部下英勇抗击,但是终究寡不敌众。

万一晋阳城失守;万一晋阳城失守。

(2)作者将刘坤的痛苦与焦虑融入了景色描写中。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指导朗读:读出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师:刘坤百感交集,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在夜深人静时传得很远,传到匈奴的兵营,把匈奴兵惊醒了。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3.齐读第三节
(二)学习第三、四节,理解救孤城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师:正是这一声声长啸引起的骚动启发了刘琨,他想起了当年项羽的八千兵马被“四面楚歌”唱败的故事,并由此想出了一个计谋。

板书:一个启发一个故事一个计谋
2. 师:还记得这个“四面楚歌”的故事吗?简单说说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3.师:刘琨正是想到了这个故事,想到的一个计谋——吹奏匈奴人最喜欢的胡笳曲。

4.师:一曲胡笳救了一座城池,真有这么神奇吗?想不想听一听?(一听胡笳曲)边听边将课文中具体描写胡笳曲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5.交流,出示句子: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1)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形容胡笳曲的?(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2)理解词语“悦耳动听、哀伤凄婉”
(3)指导朗读:声音轻重要有变化:悦耳动听(响)哀伤凄婉(轻)
情感上也有变化:呼唤——多么强烈的一种情感啊,读响些。

思念——内心的煎熬,轻些、慢些。

(4)根据填空背诵句子:
胡笳曲是那么(),又是那么(),就像
(),又像是()……
(5)写话训练:匈奴人听着胡笳曲,仿佛听到年老的慈母、年轻的妻子在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选择一句练习说话。

(二听胡笳曲)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______ 。

”胡笳曲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_____ 。

”(6)和着胡笳曲齐读。

(三听胡笳曲)
(三)学习第五——八节,感受胡笳曲的神奇效果
1.师:刘琨不仅是军事家,还精通音律,吹奏匈奴人爱听胡笳曲,勾起了匈奴士兵浓浓的思乡情,自己也感动得留下了热泪。

这次,匈奴兵营又有了怎样的反应?
2.师引读五-七节。

师:是的匈奴士兵再英勇善战,他们毕竟是血肉之躯,常年征战在外饱受思乡之苦。

一首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的胡笳曲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攻破了匈他们的心理防线,连夜撤兵而去。

我们不得不赞叹刘坤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才)
3. 当刘琨再次登上城楼,眼前还是边塞特有的景色,此时,刘琨眼中的月亮、沙漠、山丘、晋阳城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寓情于景的方法来写一写,表达人物当时的心情。

出示:这天晚上,刘琨再次登上城楼。

看见()……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师:可以仿写文章第三小节,在每个景物前加上一个合适的形容词;也可以选择一个景物具体描写。

4.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快一千多年了,成了千古佳话。

板书千古佳话
(四)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刘琨智勇双全,智退匈奴。

请你根据老师的板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水泄不通(起因)
一个启发一个故事一个计谋(经过)
千古佳话(结果)
教学反思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

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

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

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

”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围绕教学目标,也为了把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实处,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在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和运用上,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们仔细琢磨,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接受度出发。

我抓住课文第四节和第七节内容,让学生模仿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

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胡笳曲——体验感悟——发挥想象的教学环节。

同时教授学生初步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知道写景要符合人物情感,并尝试练笔写写刘琨成功退敌后如释重负的心情。

铺设阶梯,使学生愿意写、乐于写,有内容写,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结合板书,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

但是由于课时教学内容过多,学生的掌握并不扎实,反馈的信息也不充分,看来还需要合理设计和调整课时目标。

第二天晚上,刘琨再次登上城楼。

看到
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