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干旱荒漠-荒漠土地带 分布于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 达木盆地。植被以灌木及半灌木为主,如麻黄、沙拐枣、锦鸡儿等。 土壤沙性强,多含砾石,腐殖质含量低,石灰的表聚和石膏与易溶 盐的聚积作用明显。塔里木盆地为棕漠土,其它为灰棕漠土。
三、青藏 高原的水 平带性分 布
由于 面积巨大, 加之从东 南向西北 水分条件 变差,形 成以下四 带:
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来划 分。35个副区。
比如: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东部山地、东北中部平原。 华北地区:辽东、山东低山丘陵 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 冀北山地 黄土高原
三、区域划分及特征
4)暖温带草原灌丛-黑垆土地带 分布于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等地的黄土塬上。禾本科草类, 灌丛有荆条、酸枣、黄栌等。土壤有较弱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较强的 钙化过程。破坏后形成绵土,母质特点明显。
5)荒漠草原-棕钙土、灰钙土地带 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及宁夏平原。植 被为耐旱草本和灌木。盖度低,棕钙土分布于北部;灰钙土分布于 南部河谷。
第六章 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wk.baidu.com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东部地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地区由于降水丰富,属湿润地区,热量条件的南北差异成为植被、
土壤分异的主导因素,因此,形成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依次出现下 列植被-土壤带:
1)热带季雨林、雨林-砖红壤地带 分布:滇南、藏东南河谷,琼、雷、台湾岛南部。 植被:主要为季雨林,结构较雨林简单,上层乔木层由于季节 变化而有落叶或叶色浓淡变化。季雨林主要有无患子科、楝科等。 雨林分布范围小,主要在台南高雄、恒春、琼东南、滇南景洪、 勐腊等地。雨林植被主要有龙脑香科、肉豆蔻科等,种类丰富。 土壤:砖红壤,富铁铝、酸性。
3)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分布: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及长江干流以南区域,包括台湾 北部。
植被:亚热带典型植被。主要由壳斗科、樟科、木兰 科等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称“照叶林”。毛竹 广布。芸香科的柚、橙、柑、桔广布。
土壤:红、黄壤。红壤分布于海拔较低的盆地,黄壤 分布于较高的区域。
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 分布:滇、桂、粤南部,闽东南、台中南。北界大致尖高山-北回 归线-福清一线。 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树种,夹杂热带成分。结构较季雨林简单。 主要有樟科、壳斗科、大戟科、芸香科等。 土壤:过渡类型,砖红壤性红壤。
7)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地带 分布:大兴安岭北部(49oN以北),永久冻层发育。 植被: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砍伐后演替形成桦木、山杨次生林。 土壤:漂灰土,盐基淋失、灰化作用。贫瘠,酸至强酸反应。
6)中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分布:长白山、小兴安岭 植被:红松、蒙古栎、枫桦等。 土壤:暗棕壤,肥力较高,酸性至中性反应。
昆仑山、藏北 高原北部高寒荒漠, 荒漠土地带
雅鲁藏布江谷 地、藏北高原、海 东地区高山、亚高 山草原,草原土地 带
横断山地北部 山地森林,森林土 地带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以南大河 源区高山、亚高山 草甸,草甸土地带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高师教材方案)
一、该区划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在总结了前人综合 自然区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特点而制定的一个简 明区划方案。
二、北部干湿度带性分布规律 北方广大温带地区热量条件相似,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成为景观
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1)中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 分布于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草类主要为禾本科和杂 类草。覆盖度大。乔木常见蒙古栎、白桦、榆等。土壤为黑土、黑钙土, 腐殖质层深厚、含量高。
5)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分布:主要分布于辽东、山东半岛及华北山地。 植被:主要有壳斗科的落叶栎类,辽东栎、栓皮栎、麻栎及其它阔 叶树种如榆、槐、油松、侧柏等。
土壤:棕壤,淋溶土,剖面有棕色淀积层。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较高。
4)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 分布:北界,秦淮一线。 植被:以落叶树种为主,如壳斗科的落叶栎类,中间夹杂樟、青冈 等常绿树种。 土壤:黄棕壤,过渡性。呈微酸至酸性反应。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地带 布于华北平原周围的丘陵盆地及黄土高原东南部。乔木有辽东栎、杨、 桦等,草本为禾本科和菊科草类。土壤为褐土,有钙积层、粘化层。褐土 耕作形成塿土。华北平原在冲积物上经旱作熟化形成潮土。
3)中温带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 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禾本科草类,针茅、 羊草。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减弱,钙化过程增强。
二、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为两级。第一级区划单位为自然地区,第二级单位是 自然地理副区,全国分为8个自然地区,35个副区。
自然地区:是根据水热组合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 等方面的共同性和改造利用方向的基本一致性而划分。8个自然地区如下: 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内蒙、西北、青藏高原。
三、青藏 高原的水 平带性分 布
由于 面积巨大, 加之从东 南向西北 水分条件 变差,形 成以下四 带:
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来划 分。35个副区。
比如: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东部山地、东北中部平原。 华北地区:辽东、山东低山丘陵 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 冀北山地 黄土高原
三、区域划分及特征
4)暖温带草原灌丛-黑垆土地带 分布于陕北、晋西北、陇东、陇中等地的黄土塬上。禾本科草类, 灌丛有荆条、酸枣、黄栌等。土壤有较弱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较强的 钙化过程。破坏后形成绵土,母质特点明显。
5)荒漠草原-棕钙土、灰钙土地带 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及宁夏平原。植 被为耐旱草本和灌木。盖度低,棕钙土分布于北部;灰钙土分布于 南部河谷。
第六章 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wk.baidu.com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东部地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地区由于降水丰富,属湿润地区,热量条件的南北差异成为植被、
土壤分异的主导因素,因此,形成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依次出现下 列植被-土壤带:
1)热带季雨林、雨林-砖红壤地带 分布:滇南、藏东南河谷,琼、雷、台湾岛南部。 植被:主要为季雨林,结构较雨林简单,上层乔木层由于季节 变化而有落叶或叶色浓淡变化。季雨林主要有无患子科、楝科等。 雨林分布范围小,主要在台南高雄、恒春、琼东南、滇南景洪、 勐腊等地。雨林植被主要有龙脑香科、肉豆蔻科等,种类丰富。 土壤:砖红壤,富铁铝、酸性。
3)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分布:主要分布于大巴山及长江干流以南区域,包括台湾 北部。
植被:亚热带典型植被。主要由壳斗科、樟科、木兰 科等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称“照叶林”。毛竹 广布。芸香科的柚、橙、柑、桔广布。
土壤:红、黄壤。红壤分布于海拔较低的盆地,黄壤 分布于较高的区域。
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 分布:滇、桂、粤南部,闽东南、台中南。北界大致尖高山-北回 归线-福清一线。 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树种,夹杂热带成分。结构较季雨林简单。 主要有樟科、壳斗科、大戟科、芸香科等。 土壤:过渡类型,砖红壤性红壤。
7)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地带 分布:大兴安岭北部(49oN以北),永久冻层发育。 植被: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砍伐后演替形成桦木、山杨次生林。 土壤:漂灰土,盐基淋失、灰化作用。贫瘠,酸至强酸反应。
6)中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分布:长白山、小兴安岭 植被:红松、蒙古栎、枫桦等。 土壤:暗棕壤,肥力较高,酸性至中性反应。
昆仑山、藏北 高原北部高寒荒漠, 荒漠土地带
雅鲁藏布江谷 地、藏北高原、海 东地区高山、亚高 山草原,草原土地 带
横断山地北部 山地森林,森林土 地带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以南大河 源区高山、亚高山 草甸,草甸土地带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高师教材方案)
一、该区划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在总结了前人综合 自然区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特点而制定的一个简 明区划方案。
二、北部干湿度带性分布规律 北方广大温带地区热量条件相似,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成为景观
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1)中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 分布于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草类主要为禾本科和杂 类草。覆盖度大。乔木常见蒙古栎、白桦、榆等。土壤为黑土、黑钙土, 腐殖质层深厚、含量高。
5)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分布:主要分布于辽东、山东半岛及华北山地。 植被:主要有壳斗科的落叶栎类,辽东栎、栓皮栎、麻栎及其它阔 叶树种如榆、槐、油松、侧柏等。
土壤:棕壤,淋溶土,剖面有棕色淀积层。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较高。
4)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 分布:北界,秦淮一线。 植被:以落叶树种为主,如壳斗科的落叶栎类,中间夹杂樟、青冈 等常绿树种。 土壤:黄棕壤,过渡性。呈微酸至酸性反应。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地带 布于华北平原周围的丘陵盆地及黄土高原东南部。乔木有辽东栎、杨、 桦等,草本为禾本科和菊科草类。土壤为褐土,有钙积层、粘化层。褐土 耕作形成塿土。华北平原在冲积物上经旱作熟化形成潮土。
3)中温带典型草原-栗钙土地带 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禾本科草类,针茅、 羊草。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减弱,钙化过程增强。
二、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为两级。第一级区划单位为自然地区,第二级单位是 自然地理副区,全国分为8个自然地区,35个副区。
自然地区:是根据水热组合特征及与其相联系的土壤、植被、土地利用 等方面的共同性和改造利用方向的基本一致性而划分。8个自然地区如下: 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内蒙、西北、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