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 关于中国医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关于中国医学史
袁鸿寿
一、引语
本文题目原为“书中国医学史1956年8月中医研究院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所编撰之教材草稿,正在征求意见而尚未审定的初稿印本后兼论中国医学史研究法”,嫌其冗长改为“关于中国医学史”。
我过去一直崇尚西医,每患病,必求治于西医。1950 年春,我患颈淋巴结核,肿而未溃,西医治之不效,改服中药犀黄丸赵炳南大夫处方而肿消。1952年我又患副睾丸结核,经西医开刀,切除左侧输精管及睾丸。自后下午潮热,左腹作痛,经介绍转至苏联红十字医院就医。苏联外科专家诊断为后腹膜结核性脓疡,不能再开刀。延至1953 年施行穿刺术,抽出寒性疡脓500毫升。从此见轻,但亦未就痊。在家休养,卧多起少,如此者五年。在我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医学界在党的英明政策领导下大力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批判王斌等蔑视中医的思想,卫生部设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中医医院,出版界又大量印行中医古典名著和近人作品。五年之内,我为了解决自己的病,曾浏览古今中医书籍二百余种。不论汤液、针灸、按摩、导引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病来揣摩,摸索前进,终于把自己从魔掌中解救出来,达到了平衡状态,恢复了工作能力。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医本身的价值和中医政策的正确。
整个中医系统包括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有许多方面比西医更为卓越。我曾见到一位法国人患失眠,一位比国人患风湿性关节炎经中医治愈后,每谈到中医,赞叹不止。这一点,凡是学习过中医的西医已普遍认识到。但是别有用心的右派分子如龙伯坚之流以诬蔑中医为手段达到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目的。自张仲景以至徐灵胎都有谴责庸医俗医的话。一支庞大的中医队伍,其中有个别业务水平较差的人是势所难免的。若以个别庸医来否定中医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必须摆事实和他们展开说理斗争。
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有两条路:一条是以西医为本位,不承认中医的理论体系,光是把临床上见到疗效而又符合西医口味的东西加以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得有结论时就点滴地融合到西医体系里去。这种办法有人称之为“对号入座”。其实,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医学界曾经走过而且还在走着的老路。西洋人对于大黄的研究很早,但他们把翻译过去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作植物分类学的参考资料,不是把它
看作明代的药典。走这条路,始则否定,终则消灭中医。另一条路是全面继承中医的理论体系,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中医的研究工作中去,使精华的部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而得至发扬光大,使糟粕的部分也通过科学研究而加以批判与扬弃。朝着这一条路发展下去,中国医学将在原有基础上放射更大的光芒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我们现在选择第二条道路。我们只要虚心地研究一下中国医学史,就可以了然于党中央的政策是完全合乎发展规律的。
用科学方法来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方面很多,我以为研究中国医学史也是一项迫不及待的重要任务。解放前1932年天津印书局出版的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全书用英文写的共706页。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自上古至1800年共122页,只占全书七分之一的篇幅,第二部自1801一1932倒有477页。从比重与内容来看,它不是中国医史而是西医传入中国史。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邦贤著的中国医学史,1954年修订重版共373页。书分五篇共42章又附录中国历代医学大事年表。这两本比较通行易见。然而前者不但观点错误,而且作者没有掌握史料,他们把药王庙,吕纯阳仙方等作为中国医史的内容,对于古典名著如素问灵枢伤寒金匮都不理解。老实说我读的时候很生气。举例批评见本文结语。后者内容充实,作者对于中国医史资料,确曾下过工夫,这是中国第一本具有规模的医学史,然缺漏处亦不少。例如历代针灸方面的名医名著介绍得很少很略。凡是一门学科的最早著作,往往是最艰难的,因为一鳞一爪无可假借,不有博览,何能宏通,不有卓识,何能提纲。单干户毕竟精力有限。陈著医史发表已二十年,而出版界医史寂然,也就说明这项研究工作之不易了。现在中医研究院设立医史研究室,李涛陈邦贤两先生主持这项工作,将来必有辉煌的成就,深为年青一代习医者庆幸。去年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为了各医校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医史课本编撰了中国医学史教材未定稿,我受而读之,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就正于专家们。
二、中国医学史稿简介
书凡八章,前有绪论,后有大事年表,共141页,附插图。第一章从原始社会到先秦的医学凡三节,第二章秦汉三国的医学,第三章两晋南北朝的医学,第四章隋唐五代的医学,第五章两宋金元的医学凡二节,第六章明清(鸦片战前)的医学凡二节,第七章近百年来的医学凡二节,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子目162,全书分量虽不大,而纲举目张,辞无枝蔓,配合医史授课八十小时很合适。
这本书有下列四个优点:
第一
通俗 为了照顾现在高中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本书尽量写得深入浅出,专门名词与术语都有解释,所引古籍,把原文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读过中医书的人都能看得懂。尤其可贵的,一面尽管通俗,一面却有条不紊地把中医发展的全貌都作了扼要的交待。如果把它译成外文不会有困难。这说明撰稿人对于中医史有较深的造诣,才能办到。
第二全面 中国医学头绪纷繁:有理论,有实践;有汤液等内治法,有针灸等外治法;有医,有药;有器,有术;有医事制度,有医学典籍;有经方,有时方;有预防,有急救;有食疗,有理疗;有导引,有祝由;有妇科,有儿科……汪洋浩瀚,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丰富极了。本书寥寥141 页几乎中国医史的重要史实都有涉及。如果读者以此为宝库的钥匙,可以升堂入室,少走弯路。
第三稳重 中国医史到目前为止,钻研的人还很少,而材料分散,许多名著又未经整理。例如伤寒论里的分量到底合今量多少,众说不一。又例如最流行的标幽赋,明板的针灸大成即有错字。他如道藏的医史资料尚未系统地辑出,史记扁鹊仓公传尚无满意的注释……真如处女园地,大有可为。撰稿人本着阙疑的郑重态度割爱了不少东西,尤其披着宗教外衣的东西。即如医史的分期问题,由于中国通史的分期问题尚未作出结论,中国医学界还没有提出新的说法,本书暂时采取按朝代分章的老办法。苏联专家曾提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来确定中国医史分期的建议,这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但目前还没有酝酿成熟,应该稳重。
第四不依旁西洋医学史 中国医学自有其特殊内容,其来龙去脉有迹可寻。本书从头至尾并无以西洋医学史的架子来硬套中医史料的痕迹。这点很重要。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各种专史,尤其是科技史,往往或明或暗地受西洋专史名著的影响。参考是必要的,但削趾适履是不好的。这也说明撰稿人对于中国医史的特征有足够的认识。
综上四点来评价解放以来第一本中国医学史,我们表示欢迎与赞叹。然而,时代是如此的飞躍前进,这本书远远落在时代要求的后面。我们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力,制定较大的规划,把这一工作提高到国际水平上来。
三、怎样为中医史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现存中医书籍,初步估计,当在万卷以上。这还不包括埋藏在四部二藏里的珍贵医学资料。这一份汪洋浩瀚的祖国医学遗产,过去没有作过笼罩全局的整理。即以注家多至二百余的伤寒论,还没有出现一个集校精本。今天,要人有人,要书有书,才有可能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处理这样庞大的资料。我们
对于这份遗产的第一步工作,必须算总帐,理头绪。我提出下面十点来请有关方面考虑:
1.编纂中医书总目 凡见于记载的中医书籍,不论存佚,一律著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编现存目录,并做辑佚工作。
2.搜集中医史料 凡四部二藏中有关中医的资料,包括敦煌卷子,地下发掘,现存文物。稍加考订,汇录成书。这项工作是十分艰钜的。大致在有经验的史学专家的领导下,年青的研究工作人员可以胜任。
3.编纂我国及外国有关中医的学术论文索引 近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汉学家和医学家曾写过不少有关中医的论文。例如伏尔台曼A.G.Vorderman曾在1890年的通报上连载了一篇咽喉散,列举了许多验方。把它译回来是有参考价值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的中医论文非常多。这种索引工作的编者应该对该论文的水平作初步的估价。因为有些论文,题目好听,内容贫乏,或转手抄袭,以讹传误,必须稍加说明。这项工作在中医专家指导下图书馆工作同志可以做。
4.现存的重要的中医典籍,应作提要,校勘与标点 这项工作较专门。中医专家可以组织起来集体搞。史学专家也可以参加,因为校得越细致,有许多好处。
5.编撰历代医者列传 从史书地志文集笔记中辑录出来。这项工作也是艰钜的。因为统治阶级的旧观念把医生和卜卦的看作一流人物,记载有缺略失实之处。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至今还没有人下一番事辑考订工夫。对于医者歹傅的要求,先求其全,后求其精,视其贡献之大小,造诣之深浅为次第。陈邦贤先生曾编著了一本人名辞典式的医者列传,用处不大。
6.编撰中国医史编年 这项工作需要定出严密的凡例,应由马列主义水平高的人,历史科学水平高的人,和中医知识渊博的人共同主稿,才能符合人民的要求。陈著医史及医史稿的附录都有中国医学大事年表,虽曰便于初学,但过于简略,且有不少大事被遗漏。
7.编纂中医名词大辞典 中医既是数千年来自成体系的学问,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术语。有古今异义,有同名异实,有先粗后细,有古是今非,有外来语,有少数民族语……必须一一正确解释,使学者在名词概念上不致误会。谢氏医学大辞典可供参考。
8.编纂中国医学的图谱,摄制中国医术的影片 这是两项极重要的工作。现存有关中医的古物,包括医疗器械,医学教育用具,古代公共卫生设备,以及名医肖像,名著手稿,都应摄制图片。汤液之药物,针灸之腧穴,应制成标本,模型。症状,脉象,应绘制示意图。至若治重伤的正骨术,治颠狂的风府深刺术,治内
障的刺瞳术,动作精微,非语言图片所能表达,必须摄制电影,而后可以广泛观摩。
9.设立大规模的中医图书馆与博物馆 目前中医书籍还很分散。有些所谓珍本孤本更不易集中到中医研究院。但摄影借抄是极容易的。至于博物馆更为重要。那怕是仙方的吁诀,祝由的符咒,都应该不遗漏地搜集起来。即以现在民间拔罐子用的罐子,各地不同,若罗列在 一起,就可比较其优缺点。
10。适当组织中国医史研究人员的力量 中国医史在形式上不过是科技史中的一门,但实际上由于中国医学资料突出的丰富,中医队伍突出的庞大,学科本身又直接关乎人民的健康与幸福。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力量才能完成任务。过去单于户稍有成绩的著作,往往得花上一二十年的辛勤钻研工夫。时代不许可这样慢吞吞的。目前中医研究院设立了医史研究室,若干专家已投入这项工作,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然而打基础的工作是很艰钜的,必须动员更多的力量,组织在统一的规划内,才有可能在十二年内达到国际水平。
四、中国医学史应该动员谁来写?
近半世纪来专家写专史,已成通例。由于专门学科的知识领域越来越深广,一般史学家已经不能胜任专史的研究工作。所以中国医学史应该由中医专家来写。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医史研究工作应该动员史学专家来和中医专家共同写。理由如下:第一,中医史的材料大部分还埋藏在广泛的史料之中,史家用他的史学方法处理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例如南史王僧孺传云:“侍郎金(他本均作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另作专文)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按全元起注素问,论者谓胜于王冰。全元起该算是一个中医专家吧,为什么他要去问外行的王僧孺呢?因为王是当时号称博览的史学专家。第二,中医史的材料,极大部分在线装的古籍之中。人们要看懂这些,除了专门知识外,还要有阅读古籍的专门训练。我曾统计古今名医,文人学士半路出家的居大多数。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们在阅读能力上沾了光。同时古典医学名著的撰述者也往往有文学史学修养的。例如撰甲乙经的皇甫谧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又例如注释伤寒金匮的陆淵雷在三十岁之前还不是搞医学的。他治中医得力于考据学文字学者不小。第三,中医发展史不是孤立的,它受多方面历史事实的影响。这种千丝万缕相互交织的关系与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对于中医专家来说不一定完全熟悉。编内经知要的李中梓曾把刘张李朱四大家的张,误为张仲景,其历史知识之贫乏,可以想见。有些医家为了调停金元四大家各有道理,说刘的时代怎样怎样,所以寒凉派是正确的,到李的时代怎样怎样,所以补土派也是正确的。事实上真是这样的么?根据以上几点理由,我认为在中国医学史的草创期间应该动员史学工作者来和医学工作者共同做辟荒工作。等到大部分材料都已理出头绪,中医专家才能运用其专门知识作深入的研究。那时候史学专家也就不胜任做这工作了。当然有史学素养的中医专家或深于医道的史学专家来做这工作是最理想的了。医史稿所附插图,有扁鹊淳于意等画像,皆不注明出处。按扁鹊华佗等书且失传,那有画像,而况那时还没有肖像画。这些像都是后人想像画出的。必须注明出处,使读者不致把它们当作真人的相片来看待。历史就是这样严肃的。
五、正名
中国医史和中国医学史严格说应该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史和中国史学史是有极大区别的,专史如中国农业史和中国农学史也是有区别的。中国医史的研究对象,凡是历史上有关保健治病的一切史实都包括在内,并系统地指出它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专家对于医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与影响。当然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被人看作一回事。中国医学史的撰著需要较高的中医理论水平,才有批判的能力。至于历代的医事制度怎样,医学教育怎样,有过那些大疫,出现过那些难治的疾病,中外医学文化的交流情况怎样,名医的辉煌成就怎样……那末一般通史里也是会提到的。所以中国医史的撰著,史学家可以胜任的。
由于中医内容的丰富,传统的悠久,普通医史之外,还应有专史,如针灸史,药物史,疾病史……谁要学习中医,我们要摆事实。谁要诽谤中医,我们也要摆事实。医史就是系统的摆事实。附带说一下:学术两字,犹言科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不一样。例如朱琏同志著的新针灸学,承淡安先生著的中国针灸学,江苏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皆以“学”名其书,而实际上,所阐述者极大部分在针灸的技术应用上。何霜梅新针灸手册无学字较为踏实。
六、论医史凡例
中国传统的史学家非常重视凡例。有时候,史之优劣,由凡例所决定。今天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我认为更应该要立凡例。中国医史稿的缺点就是没有凡例。只要凡例定得严密,可以众手合成一史,因
为凡例是处理史料的原则。不然,浩如烟海的资料,千头万绪的史实,将如何扼要而系统地说明发展规律呢?至于中国医史的凡例,具体地应该怎样立,当另写专文以求教于医史专家。这里我想提出三点供参考:第一是体例问题。史书有各种写法,一般专史都用章节年表体。我以为中国医史可采用章节纲目列传年表体。全书分章分节,每节内有纲有目,每章末有表有传。至于插图与注释对初学者都是必要的,第二是分期问题。医史分期,虽目前尚无争论,将来必有妥善的分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失去了医史的指导作用。第三是重点问题。中国医史的目的要求是什么?写给谁看?把这些搞明确了,才不致罗列史实,繁简失当。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有些是资料人员的工作,有些是研究人员 的工作,必须分头并进,不断改订。我想十年之内必有驰誉国际的辉煌著作。按医史是医务工作者必修的课程。我们多花一点力量是值得的必要的。回顾解放以前确有不少西医对于祖国医学一笔抹杀。流毒所至,今年鸣放期间金宝善还在发出中医不科学的谬论,所以严肃而精审的中国医学史不但年青的医学院学生要学习,而且年长的西医也得补课。前面所提到的英文本中国医史,作者王伍二君认为中国医史是从1801年开始的,认为西医东渐史就是中国医史。这种数典忘祖的谬论,流毒于中国医学界者已二十余年。我在这里举出两个小例子证明作者对于中医的无知,纯粹是洋奴思想作祟。一该书46 页附注云:“据霍勃生Hobson汉徒生Henderson阿林顿Arlington三位所发表的文章都认为中国脈学经实验证明是没有道理的。并且不少开明的中国人也不信这一套。”译意关于中国脈学的结论真是这样的么?二作者对于祖国古籍的阅读能力非常差。举一个可笑的例:他们对素问的书名表示费解,于是去查字典,在该书中把素字的解释一一罗列出来,装出一副认真的文字学家模样来。恰好这个素字不是字典所能解决的。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云:“予案: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歧伯问,故曰素问也。”按北宋本素问补注开卷小注即阐述素问之义,有全元起旧说,有林亿等新说。作者根本没有翻检原书,于是闹了笑话。至于类似王伍合著的中国医史的著作还有,其幼稚荒谬处亦类似。我认为幼稚不足笑,荒谬不足怒,独独像伍连德那样人物过去曾是中华医学会中负重望的,自以为是科学的医务工作者,偏偏在治学的方法上很不科学。这是应该揭穿的。
同时,过去西洋教会办的所谓福音医院,其中帝国主义分子著文丑诋我国乡间铃医的一些落后情
况,我们必须坦白承认在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他们的谰言不是出于百分之百的捏造,但解放以来,不良现象逐渐消灭。只要看死亡率的迅速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增长就可以证明。其实西洋小说中对于乡间医生也是百般嘲笑的,何足为怪。我们要求中医大军普遍提高。入手处要开扩眼界,好好学习中国医学史,所谓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中国医学是很深奥的,体系很完整,有待我们发扬光大。我在此吁请开业的中医大夫们不要停留在有限的临床经验上,还是不断地钻研的好。例如人工避孕,人工绝育,为今日一大课题。强烈的药物固然有害,即保险套之类也不见得是十分可靠的方法。吾闻道家有斩赤龙之说,较有积极意义,希望气功疗养院的同志加以研究与实验。又闻针家言石门可以绝育,气海阴交可以短期避孕,希望针灸研究所亦加以研究与实验。我们为年青人的长远健康着想是义不容辞的。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在此吁请国内史学专家们分一点注意力在中国医学史方面,尤其先案两汉这部分。那怕是一鳞一爪的考证工作都是有益的。希望中医研究院出版中医集刊容纳全国中医研究的水平较高的文章。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
(本文发表在1958年1期第67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