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 关于中国医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近现代)

中国医学史(近现代)
•恽铁樵(1878-1935)
《群经见智录》(1922)
•张锡纯(1860-1933) 《医学衷中参西录》(1909)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2、废医存药
余岩在1929年提出了“废除旧医,以扫除医事卫 生之障碍” 的议案。 他在《医学革命论》中主 张废医存药,是近代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
中国近代西医医院调查
1876 : 医院 16; 诊所 24; 外国医生 28.
1889 : 医院 81; 诊所 44; 外国医生 154.
1905 : 医院 166; 诊所 241; 外国医生 304. 1920: 教会医院 250. 1945: 国立医院 200. 这一时期国人自办的西医医院只有25家
一、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
1、1840年以前已有传入,但影响不大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2、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 侵 略工具传入
1840 鸦片战争 1858 英法联军
1894 甲午之战
1900 八国联军
1842 南京条约
1844 中美望厦条约
1858 天津条约 1860 北京条约
1895 马关条约
1901 辛丑和约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2)外科:断肢再植
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之父” 的陈中伟教授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二、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4、医学校的设立
1887年8月英国伦敦会开办香港西医书院 (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孙中山是第一届的两 位毕业生之一。
第六页,共二十四页。

教会医学校
1866 广州博济医局培养学徒 1897 调查教会医院60所, 39所有学徒 1903 上海震旦(法) 1906 北京老协和 1907 同济(德)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原始社会末期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记载多达40多种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草木虫石谷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攻”“达”“药”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周易》《尚书·洪范》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顺应天地天人同构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周易·既济》10. 何谓“藏冰”、“变火”?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诗经》《山海经》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引书》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阴阳脉死候》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脉书》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_,书中对于胎教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1958年资料8 中越两国医药文化的交流

1958年资料8 中越两国医药文化的交流
赵宋时,不仅从越南新输入了许多种药物,同时还可能输入了一些治病的处方。在宋人史载之方卷下里,记有用“舶上硫黄”及“薏苡”两药治痢的方剂。所谓“舶上硫黄”,就是别录所说产于越南的“石硫黄”,因系海舶运来,故称“舶上硫黄”。至于薏苡,也是越南的土产。既然这一处方的药品,都是越南的产物,并且性质辛温,与我国所传治痢用苦寒(如黄连、白头翁)的方法,也不相同,显然史载之所用的这一方剂,当是从越南传来的。
元代亡后,朱明继兴,洪武时(1368一1398),王福为交趾布政司,访求了越南的医师和药师,送到南京任职,其结果也就或多或少输入了越南的医学和药学。成祖永乐四年(1407),中国和越南的统治阶级,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越南人陈元陶著的“菊堂遗草”、阮之新著的“药草新编”等医药巨著,就随明军的回国,而传入了我国。
越南传入中国的医药学
尝读姚文栋安南小志说(小方壶齐舆地丛钞本)“(安南)国多药草,但国人不知制之,皆一致于中国,中国制而复送于安南,土人谓之北药。”似乎越南的医学,在中古以前,还相当的幼稚,不可能对中国有影响。但是一经研究的结果,觉得并不如姚文栋所说的那样幼稚。早在东汉初年,马援南征交趾,带了大量的薏苡回国,就是越南药物和药学传入我国的开始。降及三国初期,张津在交趾作刺史,又把越南出产的药物益智子,送给曹操,自此之后,该国输入我国的药物,与日俱增,梁书扶南传称越南产沉香、郁金、苏合等,又陶宏景的名医别录则说越南产水苏和石硫黄。他们所记载的这些药品,都是当时从越南输入我国的药品。
在祖国医学流入越南,且受到该国医人爱戴的情形下,所以到了阮朝嗣德三年(公元1850、清道光31年),该国就建立了先医庙,来供祀中国古代的一些名医。正殿祀伏羲、神农、太昊。左厢祀岐伯、仓公、皇甫谧、刘完素……等,右厢祀俞跗、扁鹊、张机、葛洪、孙思邈……等。所祀的这些医师,其位置和次序,与元、明人所建的先医庙(又称三皇庙),完全一模一样,因此也就说明了,越南的医事制度,也是模倣我国而成立的。则我国医学对越南医学影响的深刻,从而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1958年资料8 中国医学的基本原则

1958年资料8 中国医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宇宙间一切物质(空气、日光、水、矿物、植物、动物)都具有治疗作用。由于病人本身一切对疾病有关,所以,饮食和生活制度的更改,能加强医疗作用。即使是内因的病,也是如此。
第三:每个病人,应有严格的个别疗法,即一个病人适用一种方法,另外的病人,则用别的方法。在一种场合,用一种剂量,其他的则不同。在第二世纪张仲景医师非常清楚的指出了这种个别处理的原则。他曾说:个别处理疗法,不仅包括诊治每一病人,按照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根据疾病的变化,随时改变疗法与医嘱,甚至一日数次。这当然不经常如此。
中国人民坚决地走向社会主义。卫生工作者,在医学科学中作出了贡献。中医,在今天的医学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苏联医务工作者,要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学会中医、并吸取其价值、充实我们的科学。
(译自苏联“临床医学”1957年9月号)
(本文发表在1958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第574页上)
(六)医师不仅是观察者和探索者,而且有责任是一个活动家,要预见到疾病出现之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同时,要注意由于疾病惹起的影响,以便对病人进行调理与复元。
这些宝贵的意见,写在如此遥远的时代。对医师的临床工作以及中医的发展道路,指出了合理的原则。这是卓越的中国医学传统之一,现代中医,已引为准绳。这些原则,充分说明和我们现在的观点是一致的。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第一部中医书。有的说,是写于周末战国时代;又有说,开始写于秦代,大概在公元前第三世纪。显而易见,不是属于一个人的著作,是综合许多世纪医师的经验。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情况,是由以前的分散而逐渐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和东方印度、中亚细亚,继而罗马,建立广泛的商品交流,以从事经济发展;同时在科学、哲学、文化等方面,也相当繁盛。所以,这时积累了许多年代前医学上的成就,是很自然的。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气血理论
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强调对气血的调节和保养。
脏腑理论
将人体分为脏、腑、经络等几部分 ,强调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疗效
方剂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成,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
未来,中西医结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范围将 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先进,临 床应用将更加普及,同时还将注重培 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中西 医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学疗 法之一。
03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名医的生平与成就
华佗(145-208年)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还创作了《青囊书 》、《麻沸散》等医学著作。
张仲景(150-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展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起源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传承和发展
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如伤寒学派、温病 学派等。这些流派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04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古典医籍的版本与校勘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1]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1]

医学史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的斗争实践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起源两部分一.卫生保健起源1.居住: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窖地窖—构筑房屋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3.用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自然力,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很大的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制二.医药起源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所以有“衣食同源”的说法2.针灸,包括针和灸两部分,针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古以石为针,以石治病,东方而来;灸,从火,与火有关,来自北方,灸,灼也,即以火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骨伤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4.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

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病,为药学之始祖。

5.皇帝:名轩辕,为华夏祖先。

传说其与弟子岐伯等讨论医术,始有医药。

《黄帝内经》乃托名所作,书中以皇帝和岐伯问答的形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者“岐黄之术”来称谓中医学第二章:经验的积累一.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1)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人体不同部位的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

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2)出现固定的病名《山海经》痔,痈,疽,痹,风,疫疾,疥,疟,狂,痴二.医学理论的萌芽医和的“六气治病说”—中国最早病因学说(风雨阴阳晦明)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

六气致病:阴胜则寒,阳甚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五色,五声概念的初步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

中国医学史(全)

中国医学史(全)


•明清(1369~1840)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中国医学史年表

中国医学史年表

中国医学史年表公元前约前4000年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国人已会酿酒。

前1700年相传伊尹创制汤液。

陶器的发明,为汤液的创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前1600年甲骨文中记载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各部疾病,尤以龋齿为较早的疾病记录。

《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反映殷商时代已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商都设有下水道。

中国人民已知讲究住宅、身体、饮食卫生,并应用石器、骨器、青铜等制作卫生和医疗用具。

前1121年中国已知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

前1100年西周时已确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置医师,掌医之政令;又分医学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为医学分科之始。

当时政府机关已设官员掌管藏冰,变火,以救时疾。

《周礼》载:“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礼记》载:“盂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当时已认识四季多发病以及四时气侯异常变化能引起的疾病流行。

前656年晋·骊姬以“堇”(乌头)作为毒药使用。

前585年晋·韩献子谓:“居土薄水浅之地,有沉溺(湿疾)重膇(足肿)之疾”。

前581年中国已广泛应用针灸疗法。

前556年《左传》襄公17年有“国人逐瘈狗(疯狗)”的记载。

前549年晋·然明论程郑有惑疾(惑疾为精神病中之幻想)。

前541年秦·医和侣: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学说。

前522年此时有疥和痁(久疟)病之记载。

前500年公元前五世纪,医学家秦越人(扁鹊)诊病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法,尤长切脉诊断。

并曾用针灸、按摩、汤药等综合治疗,创救尸厥(休克)获愈。

有关于用毒酒进行外科手术麻醉之记载。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却谷食气》等十余种,约成书于这一时期。

已有汤、散、丸、药酒等剂型。

《五十二病方》强调预防破伤风,对腹股沟疝的治疗已创用疝带和疝罩,并已有原始的手术修补。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李时珍
世界影响
该书集明及历代本草之大成,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之一。
世界地位
159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朝鲜、南洋、欧洲等地,被公认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之一。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医药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所著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妇科医学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妇科临床经验,对后世妇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
主要论述杂病的辩证论治,涉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经典
成书于东汉时期,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成就。
1
《难经》
2
3
成书于东汉至三国时期,主要论述了脉诊、针灸、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中医理论。
经典医著
将脉象归纳为27种,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后世中医脉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医学典籍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侧重理论阐述,后者侧重实践应用。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四部经典”之一。
03
《黄帝内经》
02
01
东汉张仲景所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创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医学巨著
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辩证论治,为后世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补土学派
总结词:研究脾胃病及内伤虚损病
主要著作:《脾胃论》
代表人物:李杲
学术特点:重视脾胃,主张“补土生金”,强调饮食调理
滋阴学派
总结词:研究内伤阴虚病

中医药知识多选题(含答案)精讲

中医药知识多选题(含答案)精讲

中医药知识多选题(带答案)1.自国务院1988年5月3日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中医年鉴》从B卷起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

A.1988B.1989C.19902.1992年4月,《中国中医药年鉴》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在B举行。

A.上海中医药大学B.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C.中国中医研究院3.自C卷起,《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政卷和学术卷,分别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负责具体编写工作。

A.2001B.2002C.20034.至B年,《中国中医药年鉴》连续出版30卷。

A.2011B.2012C.20135.《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在C卷中首次采用了中英文目录查询。

A.1999B.2003C.20086.《中国中医药年鉴》是由A主办的综合反映中医药工作各方面情况、进展、成就的史料性工具书。

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B.新闻出版总署C.卫生部7.1955年12月,A在北京正式成立。

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国家级中医科研机构。

A.中国中医研究院B.中国中医科学院C.中国中医研究所8.1956年,我国首先成立了C4所中医学院。

A.北京、上海、南京、广州B.北京、上海、南京、成都C.北京、上海、成都、广州9.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这一指示的核心是C。

A.继承中医B.发扬中医C.继承和发扬中医10.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56号文件)上批示:“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C。

”A.发展与提高的方针政策B.保护与利用的物质基础C.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11.1979年,成都中医学院吴今义等在《﹤内经﹥和时间生物医学》一文中首次提出A。

由此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时间生物学会议上,荣获了1983年度时间生物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有两条路:一条是以西医为本位,不承认中医的理论体系,光是把临床上见到疗效而又符合西医口味的东西加以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得有结论时就点滴地融合到西医体系里去。这种办法有人称之为“对号入座”。其实,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医学界曾经走过而且还在走着的老路。西洋人对于大黄的研究很早,但他们把翻译过去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看作植物分类学的参考资料,不是把它看作明代的药典。走这条路,始则否定,终则消灭中医。另一条路是全面继承中医的理论体系,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中医的研究工作中去,使精华的部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而得至发扬光大,使糟粕的部分也通过科学研究而加以批判与扬弃。朝着这一条路发展下去,中国医学将在原有基础上放射更大的光芒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我们现在选择第二条道路。我们只要虚心地研究一下中国医学史,就可以了然于党中央的政策是完全合乎发展规律的。
3.编纂我国及外国有关中医的学术论文索引 近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汉学家和医学家曾写过不少有关中医的论文。例如伏尔台曼A.G.Vorderman曾在1890年的通报上连载了一篇咽喉散,列举了许多验方。把它译回来是有参考价值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的中医论文非常多。这种索引工作的编者应该对该论文的水平作初步的估价。因为有些论文,题目好听,内容贫乏,或转手抄袭,以讹传误,必须稍加说明。这项工作在中医专家指导下图书馆工作同志可以做。
1.编纂中医书总目 凡见于记载的中医书籍,不论存佚,一律著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编现存目录,并做辑佚工作。
2.搜集中医史料 凡四部二藏中有关中医的资料,包括敦煌卷子,地下发掘,现存文物。稍加考订,汇录成书。这项工作是十分艰钜的。大致在有经验的史学专家的领导下,年青的研究工作人员可以胜任。
三、怎样为中医史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现存中医书籍,初步估计,当在万卷以上。这还不包括埋藏在四部二藏里的珍贵医学资料。这一份汪洋浩瀚的祖国医学遗产,过去没有作过笼罩全局的整理。即以注家多至二百余的伤寒论,还没有出现一个集校精本。今天,要人有人,要书有书,才有可能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处理这样庞大的资料。我们对于这份遗产的第一步工作,必须算总帐,理头绪。我提出下面十点来请有关方面考虑:
8.编纂中国医学的图谱,摄制中国医术的影片 这是两项极重要的工作。现存有关中医的古物,包括医疗器械,医学教育用具,古代公共卫生设备,以及名医肖像,名著手稿,都应摄制图片。汤液之药物,针灸之腧穴,应制成标本,模型。症状,脉象,应绘制示意图。至若治重伤的正骨术,治颠狂的风府深刺术,治内障的刺瞳术,动作精微,非语言图片所能表达,必须摄制电影,而后可以广泛观摩。
第三稳重 中国医史到目前为止,钻研的人还很少,而材料分散,许多名著又未经整理。例如伤寒论里的分量到底合今量多少,众说不一。又例如最流行的标幽赋,明板的针灸大成即有错字。他如道藏的医史资料尚未系统地辑出,史记扁鹊仓公传尚无满意的注释……真如处女园地,大有可为。撰稿人本着阙疑的郑重态度割爱了不少东西,尤其披着宗教外衣的东西。即如医史的分期问题,由于中国通史的分期问题尚未作出结论,中国医学界还没有提出新的说法,本书暂时采取按朝代分章的老办法。苏联专家曾提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来确定中国医史分期的建议,这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但目前还没有酝酿成熟,应该稳重。
第四不依旁西洋医学史 中国医学自有其特殊内容,其来龙去脉有迹可寻。本书从头至尾并无以西洋医学史的架子来硬套中医史料的痕迹。这点很重要。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各种专史,尤其是科技史,往往或明或暗地受西洋专史名著的影响。参考是必要的,但削趾适履是不好的。这也说明撰稿人对于中国医史的特征有足够的认识。
综上四点来评价解放以来第一本中国医学史,我们表示欢迎与赞叹。然而,时代是如此的飞躍前进,这本书远远落在时代要求的后面。我们必须动员更多的人力,制定较大的规划,把这一工作提高到国际水平上来。
9.设立大规模的中医图书馆与博物馆 目前中医书籍还很分散。有些所谓珍本孤本更不易集中到中医研究院。但摄影借抄是极容易的。至于博物馆更为重要。那怕是仙方的吁诀,祝由的符咒,都应该不遗漏地搜集起来。即以现在民间拔罐子用的罐子,各地不同,若罗列在 一起,就可比较其优缺点。
10。适当组织中国医史研究人员的力量 中国医史在形式上不过是科技史中的一门,但实际上由于中国医学资料突出的丰富,中医队伍突出的庞大,学科本身又直接关乎人民的健康与幸福。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力量才能完成任务。过去单于户稍有成绩的著作,往往得花上一二十年的辛勤钻研工夫。时代不许可这样慢吞吞的。目前中医研究院设立了医史研究室,若干专家已投入这项工作,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然而打基础的工作是很艰钜的,必须动员更多的力量,组织在统一的规划内,才有可能在十二年内达到国际水平。
6.编撰中国医史编年 这项工作需要定出严密的凡例,应由马列主义水平高的人,历史科学水平高的人,和中医知识渊博的人共同主稿,才能符合人民的要求。陈著医史及医史稿的附录都有中国医学大事年表,虽曰便于初学,但过于简略,且有不少大事被遗漏。
7.编纂中医名词大辞典 中医既是数千年来自成体系的学问,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术语。有古今异义,有同名异实,有先粗后细,有古是今非,有外来语,有少数民族语……必须一一正确解释,使学者在名词概念上不致误会。谢氏医学大辞典可供参考。
二、中国医学史稿简介
书凡八章,前有绪论,后有大事年表,共141页,附插图。第一章从原始社会到先秦的医学凡三节,第二章秦汉三国的医学,第三章两晋南北朝的医学,第四章隋唐五代的医学,第五章两宋金元的医学凡二节,第六章明清(鸦片战前)的医学凡二节,第七章近百年来的医学凡二节,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子目162,全书分量虽不大,而纲举目张,辞无枝蔓,配合医史授课八十小时很合适。
用科学方法来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方面很多,我以为研究中国医学史也是一项迫不及待的重要任务。解放前1932年天津印书局出版的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全书用英文写的共706页。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自上古至1800年共122页,只占全书七分之一的篇幅,第二部自1801一1932倒有477页。从比重与内容来看,它不是中国医史而是西医传入中国史。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邦贤著的中国医学史,1954年修订重版共373页。书分五篇共42章又附录中国历代医学大事年表。这两本比较通行易见。然而前者不但观点错误,而且作者没有掌握史料,他们把药王庙,吕纯阳仙方等作为中国医史的内容,对于古典名著如素问灵枢伤寒金匮都不理解。老实说我读的时候很生气。举例批评见本文结语。后者内容充实,作者对于中国医史资料,确曾下过工夫,这是中国第一本具有规模的医学史,然缺漏处亦不少。例如历代针灸方面的名医名著介绍得很少很略。凡是一门学科的最早著作,往往是最艰难的,因为一鳞一爪无可假借,不有博览,何能宏通,不有卓识,何能提纲。单干户毕竟精力有限。陈著医史发表已二十年,而出版界医史寂然,也就说明这项研究工作之不易了。现在中医研究院设立医史研究室,李涛陈邦贤两先生主持这项工作,将来必有辉煌的成就,深为年青一代习医者庆幸。去年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为了各医校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医史课本编撰了中国医学史教材未定稿,我受而读之,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就正于专家们。
4.现存的重要的中医典籍,应作提要,校勘与标点 这项工作较专门。中医专家可以组织起来集体搞。史学专家也可以参加,因为校得越细致,有许多好处。
5.编撰历代医者列传 从史书地志文集笔记中辑录出来。这项工作也是艰钜的。因为统治阶级的旧观念把医生和卜卦的看作一流人物,记载有缺略失实之处。被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至今还没有人下一番事辑考订工夫。对于医者歹傅的要求,先求其全,后求其精,视其贡献之大小,造诣之深浅为次第。陈邦贤先生曾编著了一本人名辞典式的医者列传,用处不大。
这本书有下列四个优点:
第一通俗 为了照顾现在高中毕业生的汉语水平,本书尽量写得深入浅出,专门名词与术语都有解释,所引古籍,把原文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读过中医书的人都能看得懂。尤其可贵的,一面尽管通俗,一面却有条不紊地把中医发展的全貌都作了扼要的交待。如果把它译成外文不会有困难。这说明撰稿人对于中医史有较深的造诣,才能办到。
整个中医系统包括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有许多方面比西医更为卓越。我曾见到一位法国人患失眠,一位比国人患风湿性关节炎经中医治愈后,每谈到中医,赞叹不止。这一点,凡是学习过中医的西医已普遍认识到。但是别有用心的右派分子如龙伯坚之流以诬蔑中医为手段达到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目的。自张仲景以至徐灵胎都有谴责庸医俗医的话。一支庞大的中医队伍,其中有个别业务水平较差的人是势所难免的。若以个别庸医来否定中医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必须摆事实和他们展开说理斗争。
第二全面 中国医学头绪纷繁:有理论,有实践;有汤液等内治法,有针灸等外治法;有医,有药;有器,有术;有医事制度,有医学典籍;有经方,有时方;有预防,有急救;有食疗,有理疗;有导引,有祝由;有妇科,有儿科……汪洋浩瀚,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丰富极了。本书寥寥141 页几乎中国医史的重要史实都有涉及。如果读者以此为宝库的钥匙,可以升堂入室,少走弯路。
我过去一直崇尚西医,每患病,必求治于西医。1950 年春,我患颈淋巴结核,肿而未溃,西医治之不效,改服中药犀黄丸赵炳南大夫处方而肿消。1952年我又患副睾丸结核,经西医开刀,切除左侧输精管及睾丸。自后下午潮热左腹作痛,经介绍转至苏联红十字医院就医。苏联外科专家诊断为后腹膜结核性脓疡,不能再开刀。延至1953 年施行穿刺术,抽出寒性疡脓500毫升。从此见轻,但亦未就痊。在家休养,卧多起少,如此者五年。在我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医学界在党的英明政策领导下大力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批判王斌等蔑视中医的思想,卫生部设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中医医院,出版界又大量印行中医古典名著和近人作品。五年之内,我为了解决自己的病,曾浏览古今中医书籍二百余种。不论汤液、针灸、按摩、导引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病来揣摩,摸索前进,终于把自己从魔掌中解救出来,达到了平衡状态,恢复了工作能力。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中医本身的价值和中医政策的正确。
四、中国医学史应该动员谁来写?
近半世纪来专家写专史,已成通例。由于专门学科的知识领域越来越深广,一般史学家已经不能胜任专史的研究工作。所以中国医学史应该由中医专家来写。但是现阶段的中国医史研究工作应该动员史学专家来和中医专家共同写。理由如下:第一,中医史的材料大部分还埋藏在广泛的史料之中,史家用他的史学方法处理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例如南史王僧孺传云:“侍郎金(他本均作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疢(?另作专文)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按全元起注素问,论者谓胜于王冰。全元起该算是一个中医专家吧,为什么他要去问外行的王僧孺呢?因为王是当时号称博览的史学专家。第二,中医史的材料,极大部分在线装的古籍之中。人们要看懂这些,除了专门知识外,还要有阅读古籍的专门训练。我曾统计古今名医,文人学士半路出家的居大多数。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们在阅读能力上沾了光。同时古典医学名著的撰述者也往往有文学史学修养的。例如撰甲乙经的皇甫谧是一位有名的史学家。又例如注释伤寒金匮的陆淵雷在三十岁之前还不是搞医学的。他治中医得力于考据学文字学者不小。第三,中医发展史不是孤立的,它受多方面历史事实的影响。这种千丝万缕相互交织的关系与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尤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对于中医专家来说不一定完全熟悉。编内经知要的李中梓曾把刘张李朱四大家的张,误为张仲景,其历史知识之贫乏,可以想见。有些医家为了调停金元四大家各有道理,说刘的时代怎样怎样,所以寒凉派是正确的,到李的时代怎样怎样,所以补土派也是正确的。事实上真是这样的么?根据以上几点理由,我认为在中国医学史的草创期间应该动员史学工作者来和医学工作者共同做辟荒工作。等到大部分材料都已理出头绪,中医专家才能运用其专门知识作深入的研究。那时候史学专家也就不胜任做这工作了。当然有史学素养的中医专家或深于医道的史学专家来做这工作是最理想的了。医史稿所附插图,有扁鹊淳于意等画像,皆不注明出处。按扁鹊华佗等书且失传,那有画像,而况那时还没有肖像画。这些像都是后人想像画出的。必须注明出处,使读者不致把它们当作真人的相片来看待。历史就是这样严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