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立立人,己达达人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达而达人(7)。能近取譬(8),可谓仁之方(9)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博施:广施德惠。
(2)济众:救助众人。
(3)尧舜: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二人都是上古时代传说的圣君。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的“圣人”。
(4)病诸:病,患,忧虑。诸,之,指博施济众的事。病诸,指博施济众的事很难行。
(5)夫:音“福”,发语词。
(6)己欲立而立人:自己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也让别人能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
(7)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能够明白事理,也让别人能够明白事理。
(8)能近取譬:近,就近、自身。譬,打比方。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方:法子、办法。
【翻译】
子贡说:“假如有人,能广施德惠给人民,而且又能救助众人,这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是仁者吗?”孔子说:“这岂止是仁者做的事?那一定是圣者了!就连尧、舜都还不一定能做得到呢!所谓仁者,就是自己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也让别人能做好立身处世的修养,自己能够明白事理,也让别人能够明白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修行仁德的办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修行仁德的途径。能近取譬,就能将心比心,为对方设想。例如:如果我是对方,角色互换一下,我这么对待他适当吗?对方会有什么感受?假如对方不愿意,那么尊重人家的意愿和选择,换个方式善待人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人家那样对待我,我也会不愿意,那我以后也不要那样对待人家。反之,如果是好的,是大家愿意的事呢?仁者就是要善待他人,希望别人变好,自己愿意把好事与人分享,乐善好施,成人之美,正是所谓“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仁者的最起点是从自己向善做起,善待他人,并且宽恕实惠于人。仁者修养心性,如果愿意成为同化宇宙规律的生命,走向返本归真之路,境界高了自然能超凡入圣,成为人中的圣者,甚至达到“神圣”的境界。其实一般财物的施舍不是根本的博施济众,因为那解决不了人类的根本问题,神圣的圣者所看重的是人的道德,博施济众当然也重在启悟人们重德行善,甚至走向返本归真之路,这才是真正所谓的“普度”、“济世”,这哪里是一般人或仁者所能想象的事呢?
【延展】
1、“仁”其实不是遥不可及的境界。在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我认为好的、自己愿意要的,我想到要与人共享;我认为不好的、自己不愿意要的,我不推给别人,我想到要让别人也远离那不善。凡事为对方着想、善待他人,扬善弃恶。也许这样做真的就“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想想看:自己最讨厌人家怎么对待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先试试看能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体现的是不自私,所以能与人共享、善待他人,而不贪得、不妒嫉、不争斗。不自私的修养,随着我们对自我的要求和心性的升华,可能也会有层次差异的变化,例如:从好东西、荣耀的事共享,到修炼体会、善意开导、悟道的沟通交流等共享。
想想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和人共享?为什么其它的美好不能共享?自己有没有私心?哪方面比较自私?如何修去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