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观察及治疗_柴玉琼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2-08T11:12:57.8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李丹[导读] 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江油 621700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

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1.2.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戚兰【期刊名称】《中外女性健康研究》【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针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诊断符合率,在内镜下的病例表现等。

结果: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合病理诊断后,共有64例确诊,临床中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在内镜观察下共发现了38例黏膜粗糙患者,有28例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实际的诊断符合率是73.68%;有14例患者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病理诊断后有10例确诊,临床诊断符合率是71.43%;有28例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病理诊断有26例确诊,诊断符合率是92.86%;内镜下观察到的三种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胃黏膜变薄、白相、黏膜粗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诊断依据,内镜下的检查和实际的病例诊断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升两者的符合率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总页数】2页(P204-204,207)【作者】戚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阳光妇科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J], 李蕾;姜娜;韦雪磊2.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J], 郑鹤;王浩凯;朱枫博3.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J], 李晓娜4.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观察 [J], 李小燕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J], 邹莉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对病患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在实际病理分析中,内镜下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病患中,经病理诊断得出结果的有4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68.9%。

胃镜检查的指标有胃粘膜变薄、白相和胃粘膜粗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检查出胃粘膜变薄的有20例,其中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检查出白相的有18例,其中10例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出胃粘膜粗糙的有20例,其中有11例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种内镜检查下的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27-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

发病时患者常有教痛苦的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

而且若在早期临床治疗时,未能对病情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实施正确的治疗,就会导致后期的病情恶化从而演变为胃癌。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形式主要有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镜检测和病理诊断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出这两种检查形式在临床医学中的相关性。

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中男患者有30例,都是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小的有26岁,最大的63 岁,平均年龄在48.8岁。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观察

• 临床研究 •151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十分常见,我国的部分地区该疾病的流行率水平较高。

目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清楚,多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慢性胃肠黏膜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造成。

近几年,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胃肠疾病的诊断更加理想,本次研究中,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为目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7例,包括有男49例,女38例,年龄25~76岁,平均(48.7±13.2)岁,病例纳入标准:自愿接受黏膜组织病理学诊断;内镜和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观察李小燕(山西省汾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山西 汾阳 032200)【摘要】目的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7例,对其实施内镜方案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客观对照分析。

结果 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61例,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生者19例,病理与内镜检查萎缩表现相符19例(21.84%);限定于白相时,病理结果与血管透视之间相符者11例,符合率为12.64%;内镜单表现主要是红相者53例,符合率为60.92%。

结论 单纯依赖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可靠性相对较差,需在进一步优化内镜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实施黏膜活检,做出准确判断,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效果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10-0151-02相符合。

VT 属于心脏科的一种常见的急症,本组患者中死亡7例,全部属于VT 患者,病死率达到了10%,这一现象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微观辨治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微观辨治探讨
展规律认识。 因此 , 笔者 认 为 , 黏膜 颗 粒 状 或 结 节 状 改变 是脾 虚 基 础 上 诸 郁 互 结 阻 于 胃 络 的表 现 。用 药 方 面 , 应在 宏 观 辨 证 用 药 基 础 上 加 理 气 活 血 化 痰 药 , 莪 术 、 山慈 菇 、 半 夏 、薏 苡 仁 如
2 1 2 皱 襞变细或消 失 ..
中医学有 “ 阳化气 , 阴成形”之说,
过 去 多认 为皱 襞 萎 缩 变 平 是 胃阴 虚 的表 现 。就 理 论 上 而 言 , 阴 虚 生 内热 , 虚生 内寒 。 阳 阴虚 内热 者 , 胃黏 膜 当有 充 血 发 红 的表 现 , 从 临 床 实 践 来看 , 缩 的皱 襞 多 为苍 白而 非 变 红 。因 此 , 但 萎 我们 认 为 , 襞变 细 或 消 失 应 属脾 胃气 虚 , 气 阴两 虚 的表 现 。 皱 或 用 药 可 选 益 气 养 阴 生肌 药 , 黄 芪 、 当归 、 白芍 、 甘草等 。 如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是 临床 常 见 病 和 难 治病 , 由于 症 状 多 、 病 程 长 、反复 难 愈 , 重 影 响 患 者 生存 质 量 。 据 W O定 义 , 并 严 根 H 合 中 、 重度 肠 上 皮 化 生 和 异 型 增 生 者 , 变 的 危 险 性 明显 增 加 , 癌 为 胃癌 前 病 变 。。 相对而言, 中医 药 治 疗 在 改 善 患 者症 状 方 面 具 有 肯 定 的 优 势 , 在 改 善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组 织 学 改变 方 面 疗 效 还 不 够 理 但 想 。如 何 进 一 步 提 高 辨证 准 确 性 和 临床 疗 效 , 视 内镜 下 黏 膜 重
之上, 其病理机制亦是脾 胃气虚 、胃络瘀滞。方药宜在益气养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研究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研究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研究马丽【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7)7【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诊断的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研究,算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内镜下和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都是内镜诊断得出的,通过进行病理诊断,有80例得到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6.95%,诊断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采用内镜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Objective Endoscopic diagnosis method and its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re to be studied. Methods Chose 92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ho were treated in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November 2015 to analyzed the accuracy of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order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doscopic presen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 Results Al 92 cas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re tested by endoscopy and 80 cases of them were verified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ith accuracy rate of 86.95%,thus,such a diagnosis was so accurate and the result had statistic value(P<0.05). Conclusion Endoscopic diagnosis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it is suggested to combine it to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order to improvediagnosis accuracy,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rease treatment efficiency.【总页数】2页(P181-182)【作者】马丽【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二医院病理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相关文献】1.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J], 罗贵光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 [J], 胡静;刘润;张莉;张若青;韩占波3.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征与最终病理研究 [J], 林洁; 毛建山4.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J], 邹莉娜5.结肠内镜活检诊断溶组织内阿米巴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附15例报告[J], 胡时先;唐荣军;单罢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

方法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

结果(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

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

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镜检查下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予以胃镜检查,并观察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率。

结果:在胃镜检查中,共有96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胃黏膜肠化生、萎缩以及伴异型增生例数分别为:31(31.00%)、33(33.00%)、32(32.00%),其确诊率为96(96.00%),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确准率之间对比并无差异(P>0.05)。

结论:在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予以胃镜检查,其诊断结果的有效率较高,具有安全性较高、无创、经济性好以及可重复进行等优势,可作为临床疾病确诊中重要的检查方式,有效降低了误诊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观察分析在消化内科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不但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而且与其病变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1]。

在临床上,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该类疾病具有病程长以及反复性发作的特点,缺乏特异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采用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予以诊断,可对患者的食道、肠胃等部位所产生的病变达到有效观察。

鉴于此,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观察予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具体诊断方法和结果作相应的归纳、整理。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为研究期间,选取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34~76(54.8±8.7)岁。

纳入标准:(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诊断标准相符者;(2)沟通交流无障碍者;(3)签署相关同意书者。

除标准:(1)有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1.2 方法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之前,嘱咐其在检查前8h内禁止饮水和饮食,提前告知患者在检查中的流程以及需要其配合之处;在检查时,采用电子内窥镜仪器,取患者左侧卧位,以双膝屈曲的姿势予以检查,将口垫放置于患者口中,让患者轻轻咬住,在检查的过程中,让患者做到呼吸平稳,身体放松;医务人员将镜头顺延着口垫置入,缓慢下放,直至胃部,仔细观察患者胃部黏膜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结果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

结论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标签:胃炎;萎缩性;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者后期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1]。

因此,早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显得非常重要,胃镜和病理均是CAG的有效诊断方法,但以往报道结果表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差[2-4]。

为了达到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随访CAG的目的,笔者对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的CAG患者为观察对象,共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56.36±3.2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3.56±0.74)年。

1.2?病例选择标准1.2.1?纳入标准?(1)符合知情同意原则;(2)年龄、性别不限;(3)病程最短3个月以上;(4)均为慢性病变。

1.2.2?排除标准?排除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消化道肿瘤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排除急性期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排除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者。

1.3?方法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患者分别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122例患者中,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2例,经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85例,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9.67%,确诊的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61例患者为肠上皮化生,所占比例为71.76%,21例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为24.70%。

结论:临床上需要联合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确诊,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044-0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使提升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有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1]。

今纳入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22例因消化道症状入院诊断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73例(占有率59.84%),女性患者49例(占有率40.16%)。

患者的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为72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69±8.51)岁。

所有患者采用黏膜组织实施病理学诊断。

纳入标准[2]:本文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下签署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排除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以及合并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内镜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6小时~8小时,科室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内镜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耐受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

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活检患者病变处,且进行病理检查,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病理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26例是中轻度炎症,有54例是重度炎症患者。

且其中有14例活动性炎症患者,80例萎缩患者,73例肠上皮化生患者,20例上皮内瘤变患者。

在内镜检查中,80例患者均存在慢性炎症,其中有56例是萎缩并肠上皮化生者,有17例是萎缩并上皮内瘤变以及肠上皮化者,病理和内镜符合有17例,符合率为21.25%(P<0.05)。

限定于白相时,病理结果和血管透视符合有10例,符合率为12.50%(P<0.05)。

内镜单表现主要是红相者有49例,符合率是61.25%(P<0.05)。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单纯依靠内镜可靠性相对较差,需要对内镜方案进行优化的同时,联合开展黏膜活检,可以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提供给临床治疗可靠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在临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胃粘膜腺体有萎缩的病变慢性炎症,其常常是胃癌前病变,且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并且还需要胃镜监测随访,这对于早期胃癌检查具有较为积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1]。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手段,两者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

下文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随机挑选2018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有50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21-77岁之间。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针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诊断符合率,在内镜下的病例表现等。

结果: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合病理诊断后,共有64例确诊,临床中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在内镜观察下共发现了38例黏膜粗糙患者,有28例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实际的诊断符合率是73.68%;有14例患者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病理诊断后有10例确诊,临床诊断符合率是71.43%;有28例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病理诊断有26例确诊,诊断符合率是92.86%;内镜下观察到的三种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胃黏膜变薄、白相、黏膜粗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诊断依据,内镜下的检查和实际的病例诊断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升两者的符合率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以患者的胃轴膜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是胃癌疾病中常见的癌变前征兆。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有转化或化生和炎性反应。

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癌变,降低癌病几率。

临床中使用内镜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准确率,此次我院就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收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患者28岁,最大患者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其中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逐渐萎缩、代谢异常,导致胃腺萎缩、黏液分泌
减少、酸性胃液增加的一种胃炎。

其严重程度与部位有关,严重的可以有萎缩性胃炎和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主要包括胃黏膜有变薄、充血、水肿、容易出现溃疡。

局部也出现白色粘着物等。

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常被幽门螺旋杆菌引起。

幽门螺旋杆
菌是一种可以存活在人体上皮细胞表面的弯曲杆菌,是导致胃病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此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长期摄入烟酒、饮食习惯不健康、紧张焦虑都是影响
胃的生理功能及消化器官的重要因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是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判断。

萎缩区域的黏膜上皮
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它们的核分裂活动增强,细胞排列紊乱,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幽门螺
旋杆菌可以侵入胃黏膜的胃腺并引起慢性炎症,并长期存在,使黏膜发生萎缩和异型增生。

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上常常采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定
和呼气试验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可以为我们学习和认识胃炎提供
了重要的信息。

如果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应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
习惯对于预防胃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观察并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结果:内镜下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64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内镜下可见黏膜粗糙3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3.68%;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14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1.43%;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2.86%;三种内镜下见到的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紧密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合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以胃部轴膜腺体萎缩为主的慢性炎症,也是胃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主要是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出现转化或者化生、炎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性反应和浅表性胃炎极其相似,但是比较浅表性胃炎的病情严重。

固有腺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其浸润深度会渗透到黏膜肌层,故淋巴滤泡等很多。

炎症细胞也能浸润腺体,并破坏腺体的结构,让腺腔内部充满炎症细胞。

早期治疗成为预防癌前病变、改善预后的重点。

临床内镜检查逐渐应用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中,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变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探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探究发表时间:2017-10-25T15:13:55.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作者:吴成钧陈春晓[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是一种慢性炎症。

(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桂平 537200)【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比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检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慢性萎缩性合并浅表性胃炎42例)。

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合并浅表性胃炎2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5 例,并且诊断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15例患者出现异性增生。

胃镜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理诊断的检出率,并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83%;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5.62%,胃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0%,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58%。

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低,其中对在临床诊断中应该综合两种方法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王玉波;杨玉琼;刘海;李国柱;孙平【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年(卷),期】2005(13)12【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方法:对同期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163例,于病变处取活检,对比胃镜描述与病理结果,揭示CAG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结果:163例胃镜诊断为CAG的患者中病理诊断为CAG108例,慢性胃炎54例,胃癌1例,CAG108例中伴肠上皮化生71例,CAG伴异型增生57例,胃镜肉眼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66.26%,胃镜描述为黏膜粗糙呈颗粒状伴有糜烂者及具有CAG各种镜下表现的病检符合率为87.5%及88.89%,其符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具备上述两种镜下特征的病例,伴有肠上皮化生率分别为75%及77.78%,伴有异型增生率分别为75%及66.67%,而胃镜描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的CAG病理检查符合率仅为51.21%.结论: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检查对比符合率较低,诊断CAG应内镜结合病理检查,缺一不可,胃镜表现为黏膜粗糙,呈颗粒状及伴糜烂可能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有关.【总页数】2页(P1484-1485)【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作者】王玉波;杨玉琼;刘海;李国柱;孙平【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2【相关文献】1.普通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与病理诊断分析 [J], 杨洪干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J], 朱晓黎;赵治国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对比研究 [J], 颜殷红4.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 [J], 汪钊5.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 [J], 张晓玲;王小云;张风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前后 作 尿 便 常规 与心 肝 肾功能 检查 同时记 录 各种不 良反 应 P 结 果 胃癌前 病变 ( L G C ) 患 者 情志 的 躯体化 强 迫症 状 人 际 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对 因 子 得分 与全 国 常模 比较 差 异 均有 统计学 意义 ( P < .0 0 5 ) 高 与全 国 常模 治疗 组在 临 床疗效 总 有效
9 0 S C L一 9 0
:

、 、
) 安 全性指 标








,

率 和 情 志的躯体化
结论

强 迫症 状
P

人 际 敏感 抑郁
0 .


焦虑

敌对 改善方 面 均 优 于 对 照 组
,
,
两组 统计学
,
处 理差异 均有 统计 学 意义 (
<
5 ) 0
,

化 浊解 毒方 能化浊 解 毒 解郁 醒脾
,
个 疗程 两 组在 治疗 时停用 其他 治疗慢性 胃炎 的 药物 观察两 组患 者 临床症 状 ( 包 括 胃院胀 : t m c he c ki s t l 满 堵 闷 疼痛 暖气 烧 心 等 ) 以 及 胃镜 病理 情志 检 查 应 用 症状 自评 量表 ( s y m po
治疗

2






改善病人 性 胃炎伴 肠上 皮 化生 ( IM
消除不 良情 志 对 胃戮膜 的损伤 ) 或 ( 和 ) 异 型增 生 ( A T P )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的内镜 下 观 察 及 治 疗
柴玉 琼 段



甘 肃省 中医 院
目的
( 73 0 0 5 0 )
通过 胃镜 及病 理检 查 明确萎缩性 质
化浊解 毒 方 对慢 性 萎缩 性 胃 炎 胃癌前病变 患 者 情 志 的影 响
杜艳 茄

刘 建平

王 春浩
2
孙润 雪
,
2
张 明西
2
徐伟超
2
李佃 贵料
河 北 省 中医 院 消化 内科
2

9 号 家庄 市 中山 东路 3 8
(0 5 0 n )
河 北 医 科 大 学研 究生 学院

目的
观察化 浊 解毒方 治疗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胃癌前 病变 患者情 志 的临床疗效
。 , , , 。
9 例和 对 照 组 1 1 0 例 治疗 组 给予 化 浊 解 毒方 每 日 1 9 例 患者 随机分 为治疗 组 1 1 将 22 n 服用 两 组 均 以 3 月 为 1 个疗程 剂 对 照 组 给 予 胃复春 片 每次 4 片 每 天 3 次 饭前 3 0 mi 共
方法
,

u s
ls o s e i n
f o
s a g
r t i

248
.
刘启 泉 ’
王 志坤 ’
,
张 晓利
张统

李博林
2
l
河 北 省 中医 院
石 家庄
( 0 5 0 0 11 )

2 河北 医 科 大 学 研 究生 院 2 0 1 0

,
家庄
( 0 5 0 0 11 )
pe r
c
目的
.
应用 s F

6 3
量 表 评 价 从 浊 毒 论 治 胃癌 前 病 变 (
e o r n c a

,
确 定相对 应 的治疗方 案


方法 结果 结论
内镜 检查 及活 检 通 过 确定 分 型 而制 定 的治疗方案切实有效
,
内镜检查 及 活检是 确诊本 病 的唯一 手段 萎缩 性 胃炎伴不 典 型 增生 及肠 化 生 的患 者 内

,
镜下 微 创治 疗效 果显 著
应用
SF 36
`

量 表 评 价从 浊 毒论治 胃 癌 前 病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