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区县党校科研资政水平的“战略支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提升区县党校科研资政水平的“战略支点”
摘要:提高区县党校科研资政水平要做到找准科研“立足点”、明确域内一段时期重大战略问题、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并进行扎实调研,才能有效提升区县党校科研资政水平。

科研人员应找准定位,明确重点,通过有效激励来开展调研。

关键词:科研资政;战略支点;区县党校
在中华民族描绘伟大复兴宏伟画卷中、在中华儿女谱写“中国梦”英雄史诗中、在神州大地演奏现代化进程雄浑交响曲中,区县党校要留下应有笔墨、辞章与音符即切实发挥科研资政职能,就须始终扭住依托四大“战略支点”。

一、找准定位
如果要求人们去研究本身并不熟悉的问题且还要求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与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高招”,岂非缘木求鱼?必然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就区县党校教研人员言,总体上看,他们最熟悉的还是本区县的事情,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也是本区县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

因本身职责任务所系:他们每年要同本区县各级各部门干部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或者干部们到党校接受各类培训轮训,或者党校教研人员到各机关、部门、街镇进行各类宣讲、调研等;同时,为确保党校履行好区县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谋与助手这一重要职责及搞好干部培训轮训,区县党委政府也要求党校教研人员须全面深入了解区县情。

实践早已证明,就一个区县看,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
重大事项的决策,有无系统充分理论论证与支撑,结果往往迥然不同:若领导者作决策时仅凭头脑发热、胆大或渴望出政绩,而缺乏扎实调研、充分论证,则多半成为“遗憾工程”、“骂娘工程”甚至“害民工程”;反之,若决策是建立在扎实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之上的,则一般都会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众所周知,区县党校开展科研并不容易,其研究成果要得到理论界在学术上承认——如发表论文,的确相当难。

究其原因,除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同上级党校、高校及专门科研院所比起来,区县党校本身确有“先天不足”外,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县党校的科研未能充分做到“扬长避短”因而导致“研而不专”——未能始终专一于、聚焦于区县情的研究上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上,只要我们多关注一下各类社科期刊及报纸理论版,就不难发现区县党校教师在上面所发表的调研文章基本上都是研究其所在辖区区县情的。

可见,熟悉区县情、研究区县情是区县党校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长处,故其研究成果易为理论界所认可。

二、明确重点
区县党委政府正确决策、确定一段时期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无疑是经过扎实调研、缜密论证所找到的“思想药方”。

近二十年来,璧山经历三次“发展战略”演变:1994年,在成渝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璧山与主城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之际,县委党校联合县政研室等单位,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依托重庆、服务重庆、发展璧山”的“城郊型”发展思路,被县委在当年“丁家理论务虚会”上确
定为“城郊型”发展战略”,使璧山由农业经济为主逐步演变为工业经济为主。

2007年,在重庆西部新城尤其“大学城”建设步伐加快并部分投入运行、璧山即将与主城连为一体之际,县委党校参与了县里组织的大型课题“调整璧山发展思路”调研活动。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发展思路,被县委确定为“城市型”发展战略,使璧山从城郊型经济逐步跨入城市型经济发展时期。

2010年,在璧山隧道开通,璧山已和主城连为一体且仍保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背景下,县委党校参与了县里组织的大型课题“璧山发展思路转型”调研活动,经过充分调研,课题组提出了“全面升级提速、赶超主城发展”的发展思路,被县委确定为“赶超型”发展战略。

该战略实施两年多来,总体效果很好。

2012年璧山地区生产总值达253亿元,增长18%,增速全市第一;人均GDP达到6622美元,超过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0.3亿元,增长30.5%,总量跃居全市第四;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门槛,达到1020亿元。

区县党校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曾几何时,某县党校一直不被重视,别说县主要领导,就连党校校长(副书记兼)任期届满也未到过党校。

那时该党校真是举步维艰。

但自从该党校开展扎实调研,并多次就本县发展的若干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被县领导认可后,县领导(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党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更新换代党校各类硬件实施,花巨资建设新党校;积极支持党校送教师外出培训或挂职锻炼;明确规定各类干部培训必须在党校
进行,县的重大调研活动必须有党校参与等等。

可见,区县党校若只搞干部培训而不能履行或履行不好科研资政职能,其自身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就不会被重视。

三、有效激励
科研成果外化即撰写理论文章是枯燥、艰辛、高强度脑力劳动,且又很难形成如形象思维成果那样具有欣赏价值、娱乐作用的作品——除非你是“千年一人”的兼具思想家、理论家和文学家的“经典大师”。

而普通理论文章其实是很难“市场化”的,作者的劳动也是很难在“物质”上得到承认的。

加之近十年来社科杂志报纸的市场化改革,导致理论文章的发表绝大多数都要求交所谓的“版面费”。

这样一来理论文章的作者非但连原本还有的一点象征性“稿费”也没有了,而且还要求缴纳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元的“版面费”。

付出了艰辛劳动,没有“正收获”,只有“负收获”,长此以往,科研还能有动力与积极性吗?可见健全物质激励机制势在必行。

近年区县党校科研出现较大“滑坡”,除物质激励缺失外,教师“公务员化”(参公)也是重要原因。

党校教师“参公”后,由于诸多原因还未建立起科研绩效与职位晋升的内在联动机制。

教师“参公”后搞不搞科研及科研成绩多少、大小,都与职位毫无关系。

党校曾有过较有效职位激励机制——“参公”前党校教师晋升职称须要有科研做支撑,“参公”后职位激励机制没有了。

基于目前区县党校教师大部分“参公”这一现实,应当探索建立一种新的职位激励机制——教师科研绩效与公务员职位晋升联动挂钩,即根据党校工作的特殊要
求,有关部门在公务员职位晋升的规定上应当给党校教师以特别的规定:使科研绩效成为“党校公务员”职位晋升主要根据。

为激发区县党校教师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还可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荣誉激励机制。

如设立区县“优秀党校理论工作者”、“有突出贡献党校理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其评选的主要与唯一根据是看具体实际的贡献——如某教师就本区县某些事关发展稳定及民生等方面重大问题,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解决思路并得到官方认可。

荣誉激励的关键在落实到人,某人实际做出什么贡献荣誉就属于这一个“确定的人”,切忌把在理论上真正作出实际贡献的人消解、融化、模糊于诸如“课题组”、某单位或一长串署名之中。

实践证明,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荣誉激励”,非但不是“正能量”,反而常常成为“负能量”、“反激励”!因此必须加以杜绝。

四、扎实调研
若调查获得的信息是非真实的、虚假的,却要求人们从中探索、研究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岂非天方夜谭?这就好比一家工厂得到的原材料、半成品是假冒伪劣品,又怎能出优质产品呢?因此,调查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要获得真实的信息。

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调查者的“有”与调查对象的“无”的有机结合:调查者在实地调查前须有充分详细的方案,包括对象的选择、问卷的设计等,都要有预案;同时要让调查对象尽量使调查内容保持“原生态”与“实然态”,尽量减少人为刻意“准备”。

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的、自欺欺人的“官式调研”,群众极为反感,区县党校应该杜绝;党校科研真要出成果、
上水平也必须杜绝。

人们搞调查不可能在“面”上全面“铺开”,一般也没必要,多是选择上、中、下(或曰左、中、右)的若干“典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进行。

然而所谓的“典型”也好,“代表”也吧,终归带有调查者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时甚至可能是主观偏见),所以未必就是真正的“典型”与“代表”,从中获得的信息也就未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意义上的“真实性”。

因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人们除了对所选择的“典型”与“代表”个体进行详细的“解剖”外,还须要对“面”上的同类对象群体进行概要的、统计数据的分析、综合、对比等。

这样“点”与“面”相结合,从中综合与筛选出的信息才可能更加接近“真实”,也才可能更可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千丝万缕联系的“联系之网”中;同时世间一切事物又都存在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历史长河中。

因此为了获得某事物(调查客体及属性)真实信息,人们就不能仅停留在对事物现状的认识上,还要追溯其过去,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这样不仅静态地审视事物,而且动态地把事物放在历史演变中去加以把握,才更容易接近认识事物的真实性、获得符合实际的真实信息。

人们常感叹,自己虽然每天都生活生存于“实际”之中,却未必真正了解与认识“实际”,其原因就在于未能用联系与发展的眼观看问题。

可见,只有掌握了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人们才拥有认识事物“实情”的锐利思想武器。

总之,区县党校要提升科研资政水平,就要找准并始终立足于自
己的位置,就要明确本区县一段时期最根本最重要战略问题,就要最充分调动起教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就要开展扎扎实实的调研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