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

作者:黄震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占据着愈加重要的位置。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也渐渐凸显,关于视觉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视觉文化的奇观化也影响了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文化的图像化、影像化对图文地位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部分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就视觉文化奇观的形成背景、原因及其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奇观社会;读图时代;奇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7-02

一、读图时代图文地位发生变化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信息更新的节奏,人们需要从更直观的图像中获取信息。电视、电影、网络、动画、报纸杂志等媒体方式在向人们传递着大量的图象信息,除非是深入研究和专业掌握的需要,大众越来越不适应通过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图像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图像信息为主的传递过程中,文本的风光已经大不如从前,沦为对图像的解说和定性,潜藏着边缘化的危机。人们对图像信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依赖还与日俱增。这种依赖大多数时候还表现得超乎寻常,上升到唯美甚至苛求的高度乃至影响了对事物功效的表达。利用这一大众心理,视觉形象设计者并不急于表现事物的功效,而是利用各种设计原理,巧妙的将他们所要传递的信息潜藏在唯美的视觉效果之中。电视剧中偶像演员使用某一种商业产品,写字楼夜晚的装饰灯,包装上与产品无关的而又放在一起的视觉形象,这些设计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内在主旨并不突出,需要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才能领悟,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积极、良好的印象得以延续并扩散至画面的其他元素中。无论是视觉形象设计者还是大众,对于通过图像认知事物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性都达成了潜在的共识,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修饰。“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的标准来松弛我们对图像的依赖性。” 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感官获得的信息是混乱不清的,需要理性去对它们整理”,这种感性与理性分裂的世界观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随着摄影术的发明,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抽象的文字去认识世界。19世纪末电影诞生,更丰富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些技术给予人们最原始的认知体验,与非图像认知相比也许更符合生物学意义上的认知过程。注意到这种视觉化倾向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说法:“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而是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海德格尔的论断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真切,因为我们能切身体会到现在的世界是如何被把握为图像的。这种把握为后现代主义的泛滥提供

了良好的基础,相比现代主义时期以文本、语言为主的文化形态,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视觉化的,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后现代文化即视觉文化。正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这种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转变体现在阅读内容中图文地位的变化上,图文共存的文化古已有之,较有代表性的如明清时期的绣像小说。但是这种图文共存的文化是以文为主的,需要读者动用较高的抽象思维来理解其表达的深刻内涵或者转变为感性直观的图像。真正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日本现代漫画的发展壮大,它所展现出来的诱惑力是纯文本或重文本所无法比拟的,甚至被认为是日本青少年情感交流的维系物。基于这种转变,后现代中的人们更愿意“读图”而不是“读文”,图像的直观形象可以把信息更好的展现给阅读者,增加信息的获取速度,契合当下生活节奏快速变化的需要。人们有时甚至并不在乎文字的具体内容。张艺谋评价《英雄》时曾经这样说道:“若干年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这些画面对眼球的刺激吸引了观众大量的注意,以至于对其它的元素如对白、故事情节、音乐等的注意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观众在乎的是欣赏这些新奇精美的图像时所获得的视觉快感。这种图像视觉快感比文本阅读快感更直达人心。反观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文本文化正面临着视觉文化的巨大压迫,面对这种压迫,文本文化不得不迎合视觉文化的强势需要,如出现了一些专写影视剧文本的文人。这些文本并不注重文笔是否沈博绝丽,而讲究情节的安排和画面的刻画。观众对视觉及其效果的偏爱,表明了视觉文化在读图时代的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二、视觉文化奇观化的大众需求

这种偏爱使得视觉媒体不断追求视觉上的突破,同时也使得它们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快速的变化使得观众不能及时进行充分处理,这就要求我们的眼睛要具备更高的反应能力,浏览成为观看的重要形式。这种观看形式尤其注重外观形态的可视性。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外观的美化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影视大片如《终结者》、《生化危机》、《英雄》等都以极其炫目的电影特技展现出奇观化的场景,这些场景制造热闹,引发狂热,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奇观效果,具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因为镜头画面都是主观安排和摄制的,人们很容易沉浸于视觉快感而忽视理性思考,我们必须对奇观及其背后意义进行解读和阐释,否则观看到的只是浅薄的、纯粹的视觉盛宴。如好莱坞灾难片《2012》给我们展示的灾难景象——追着汽车不断割裂的地缝,从坍塌的楼底开车穿过,如同天火降临一般的火山爆发,飞机从倾倒的高楼间飞过,漫过青藏高原的巨大海啸……,用艺术的全新视角以及电影特效技术将世界末日的奇观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场面恢弘,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2012》如同美国大多数灾难片一样,一般以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或宇宙威胁为结尾,总是充满了乐观情绪。这不单只是一场视觉灾难,它让人类反思自身的行为,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警醒我们善待地球,关注人类命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电视第一时间向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画面,一些民众近距离拍下了海啸翻越防波堤摧毁城市的画面,海啸冲毁了房屋并不断涌向内陆,船只被冲翻卷走,房屋在海啸巨大的冲击力下被拨起冲走,大地被震得上下晃动,草坪也随处可见长长的裂缝,这些裂缝呼吸般一开一合令人心悸……无数的媒体画面交织构成了一场视觉灾难的奇观盛宴,这比主持人的解说更加震撼人心。面对日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