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
3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3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7f676d48d7c1c708a14522.png)
第二章叙事与奇观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1.获得快感:通过影视媒体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与情感的体验。
2.获得信息:通过影视媒体获得信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3.获得逃避:通过影视媒体减轻由个人、职业或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4.获得陪伴:通过影视媒体解除孤独、寻求陪伴。
我们为什么爱看电影1.快感影视作品中的快感来自于奇观、逃生体验、两性关系、秩序与均衡、惊奇与幽默的某种组合。
2.信息娱乐不仅来源于快感,也可以从信息中获得。
这种娱乐的获得常常表现在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之中。
病态好奇:禁忌、恐怖、异类健康的好奇:探索未知世界3.逃避在影视剧中暂时忘掉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是产生娱乐的另一心理机制。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每周上座人数达到8千万。
二战期间: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每周高达八千五百万。
4.陪伴影视也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伴侣,从而带来娱乐的效果。
陪伴关系:主动的被动的陪伴与逃避娱乐的最终实现故事——叙事视听(图像、声音)——奇观一、叙事(一)关于叙事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文学的意义上说,叙事的目的旨在叙说事件。
叙事的两种形式:①依照编年史过程简单叙事;②依照情节安排叙事,体现出某种艺术法则和形态。
文学叙事的要旨在于艺术地安排情节,把原本平常的事说得引人入胜,也就是讲故事的艺术。
(二)关于叙事电影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
叙事电影:指突出叙事因素,以叙事性作为话语模式的电影。
叙事电影的起源:戏剧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特征,因而传统电影也带有很大的话语中心特征。
叙事电影的特征:叙事因素超过视觉形象因素,以文学性为内核具体特征:①突出戏剧冲突、讲究情节;②语言对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③强调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三)电影如何叙事?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更准确地说叫作叙事蒙太奇。
视觉文化与影像奇观
![视觉文化与影像奇观](https://img.taocdn.com/s3/m/4d557ca2b9d528ea81c77940.png)
视觉文化与影像奇观一、视觉文化与奇观电影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生活在影像的世界,各种媒介的影视作品有形无形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影、电视为我们提供资讯和娱乐,牵动我们的情绪、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作为文化的视觉表达,电影已经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元素,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摇篮。
如果从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算起,视觉文化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明应用,在全球化语境下,视觉文化以势不可挡之势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其表情达意的核心载体是一帧帧连续的动态画面。
动态的影像相比于印刷文字和静止的图片,能承载更多的叙事功能和表现功能,也更易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
电影影像以其普及性、直观性、形象性、娱乐性、及时性,为大众提供了一次次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电影自从诞生以来,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再到CG技术的广泛使用。
在技术的推动下,电影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听神经。
进入199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影品质,创造了新的视觉景观,而逐渐繁荣和发展的3D技术和3D电影,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革命和感官效果。
视觉文化时代,凸显可视性和视觉快感,视觉要素成为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既然电影是一种可视性的影像文化,就必然要追求屏幕画面上视觉上的完美表现,以期吸引观众,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正是基于这一电影特性的思考,周宪首次提出了奇观电影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奇观电影正在取代叙事电影成为电影的主导型态”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一些国产奇观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对于周宪的这一判断,笔者认为,在文化视觉转向的时代,奇观电影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电影的奇观化趋向会取代电影的叙事性主题。
即使在奇观电影中,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电影创作者也能在影片中注入深刻的人性主题和人文思考。
例如,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奇观影像的表面背后,蕴藏着深刻的人文思考:豪华巨轮冒着浓浓黑烟在浩瀚的大海上全速前进的壮丽景观,使观众感受到人对自然的“征服”,隐含着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夕阳霞光普照船头,男主人公杰克在背后环抱着面朝大海、迎着海风、张开双臂的露丝这一唯美壮观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爱情的美好和永恒;在游轮撞击冰山的经典海难场景中,导演通过表现船上游客在将死之际的互相扶持,以及乐师们在死神来临之际坚持为人们送上最后的乐章,使人性和艺术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无限升华。
浅论视觉文化转向下的奇观电影
![浅论视觉文化转向下的奇观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43e426a8b0717fd5360cdc26.png)
视 觉 和听 觉 文化 整合 起 来 ,对 受 众 的效 果超 过 了 以往任 何 一种 媒 介 , 尤其是电视 的出现 。
以追 溯 到法 国作 家雨果 ,他 大约 预
但 是 电影 肯 定 并 不直 接 等 同干
见 到 电影将 取代 小说 等传 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形 视 觉 文化 ,电影 不过 是视 觉 文 化 的
“ 电影 艺 术 的 诞 生 不 仅 创 造 了新 的
我 们 的社 会 和 文化 ,这 些都 凸显 出 说 道 : “ 现代 生产 条 件 蔓延 的社 在 视 觉 性在 文 化 中 的重 要性 。这 里 不 会 中,其整 个 的生 活都 表 现 为一 种 得 不提 一 下在 本雅 明讨 论机 械 复制 巨 大的奇 观 积聚。 曾经 直 接地 存在 的表 征。” 【】 4 在他 看来奇观社会 的 时代 的 艺术 品 之后 的 两年 ,海 德格 着 的所 有一 切 ,现 在都 变成 了纯 粹
艺 术 品 ,而且 使 人 类获得 了一种 新 的能 力 ,用 以感 受和 理解 这 种新 的
艺 术。”【】 1 在他 看 来 ,自印刷 术发 明 以来 ,视 觉 的作用 在 日常 生活 中 开 始衰 落 了,许 多意 义 的传 达 可 以 通 过 印刷 符号 来 进行 ,而 不再通 过 面 部表 情 来传 达 。于 是 , “ 可见 的 思 想就 这样 变成 了可理 解 的 思想 , 视 觉 的文 化 变成 了概 念 的文 化 ”。 【】 2 但是 ,当代社 会 出现 了一 种新 的 机 器 ,重新 使 人 关注视 觉 性 ,那就 是 电影摄 影 机。换 句话 说 , 电影 的
握。
基 本特征就体 现为商 品变成 了形 象 , 或 者 说 ,形 象即商 品 ,形 象成 了人 们 的社会关 系的新的中介。 到了 18 9 0年 代 ,视 觉文化 的概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e3c36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b.png)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奇观电影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的电影类型,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以《阿凡达》系列为例,探讨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
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视觉文化,即以图像、影像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化形态。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影视、广告等媒体的发展,视觉文化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
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三、《阿凡达》系列的视觉文化特色《阿凡达》系列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视觉文化中的典范。
影片通过高度逼真的CG技术,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潘多拉星球世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视觉奇观。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等都具有鲜明的视觉文化特色,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阿凡达》系列奇观电影的建构《阿凡达》系列电影的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特效的运用:影片通过先进的CG技术,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潘多拉星球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观众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神秘莫测的森林、壮观的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高科技与原始文明相结合的人类与纳美人的生活场景。
这些视觉特效的运用,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角色形象的塑造: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无论是人类、纳美人还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其他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形象设计和性格特点。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故事情节的设计: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丰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通过人类与纳美人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影片探讨了生态保护、文明冲突等深刻主题。
这些主题的探讨,使得影片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的视觉文化探索——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为例
![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的视觉文化探索——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f74ddcdd15abe23492f4d0c.png)
2 0 1 5 年第 9 期
文 化传播 与教 育
人 类 文明早期 社会 铸视 觉文化探 索
— —
以原 始 社 会 和 奴 隶社 会 为 例
宋 杨
(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 西 安 7 1 0 0 6 2 )
摘 要:视觉文化研 究作为 一个跨 学科 的领域 ,兴起 于 2 O世纪 8 O 年代后期 ,在这个 时期 ,作为视觉 文化奠基 的各 种学科研
二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壁画
三 、原 始 社 会 和 奴 隶 社 会 的 服 饰
原始社会和 奴隶社会艺术 的表现 形式诸如壁画 、图腾 、 关于服饰 ,在笔者看来 ,就 可以理解 为人类在具有 了审 服饰 、舞蹈 等 ,都和视觉文化有着 千丝万缕 的关联 ,在 原始 美观 以后 因为羞耻心 以及意 识到两性之间 的区别而产 生的 , 社会 中,因为生产力 的落后 ,视 觉的传播是人类最 主要 的传 当然在 后期随着生产力逐步 提高 ,在进入奴隶社会 以后,服 播途径 ,在笔者看来 ,其 中壁 画和图腾扮演着 首当其冲 重要 饰 也具有 了新 的意义 ,它不仅只是用来遮掩身 体,而是展示
的角 色 。
个性和个人 审美标准 的道具。
原始 社会也许没有服饰这个 概念 ,且笔者私 以为最 早的 应 大规模 的传播活动, 所 以图像就起到 了决定性 的传播作用 , 人 类 服 饰 无 非 是 树 叶或 者 人 类 捕 猎 以后 留下 来 的 兽 皮 , 这 是 早期人类的打猎 、种植 、畜牧、宗教活动等需要记 录下来 的 基 于我们 的考古所发现的原始社会资料 。 重 大的、有意义 的事件 ,都是通过壁画这种形 式记录 ,在 国 由兽皮和树叶经过 简单加工包裹着人类 的身体,这是继 内或者国外所发现 的人类 早期壁画 中,不难 发现,虽然 限于 人类食用熟食之后 我们 与动物更进一步本 质的区别 ,在这个 技术手段 的限制 ,原始 壁画大都色彩简单 ,线条粗矿 ,但是 阶 段 里 ,这 种 原始 服 饰 所 展 现 出来 的 , 是 一 种 原 始 的 视 觉 冲 其中 已经表现 出来初 步的艺术成就 ,例如 考古学家在法 国的 击 ,这种视觉 图像 的展现 ,笔者认 为这也是文化 的曙光 ,因 拉斯科洞穴和西班 牙的阿尔塔米拉洞 穴所 发现 的旧石器 时代 为它意味着人类 的视觉开始有 了选择 性的观看和选择性 的规 以动物为题材 的洞 穴壁画 以及我 国境 内所 发现 的新石器 时代 避 观 看 。 以前 的岩 画,在这些图画 中,原始人类将 他们 的生活场 景一 奴 隶 社会 的 服 饰 已经 因 为 生 产 力 提 高 不 再 局 限于 这 些 原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PPT课件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0373bc6c85ec3a87c2c5e1.png)
巨片:《夺宝奇兵》系列 史泰龙或施瓦辛格的影片
《泰坦尼克号》 《英雄》
18
三、奇观面面观
所谓奇观,一般指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 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 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
19
(一)动作奇观 亦即种种惊险刺激的人体动作所构成的场 面和过程。 具体表现:
西部片中的牛仔动作 警匪片的枪战和特技 科幻片中种种奇特的动作设计 中国武术功夫 具体作品如: 《007》系列;《夺宝奇兵》系列; 《卧虎藏龙》《英雄》等
具体特征: ①突出戏剧冲突、讲究情节; ②语言对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③强调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
7
(三)电影如何叙事? 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 奇处理,更准确地说叫作叙事蒙太奇。
什么是叙事蒙太奇? 按照某种叙事性(逻辑(因果)或者时间 的顺序,把不同的素材或画面组合成一个 合乎规则的完整体,进而传达出特定的意 义,产生戏剧性效果的电影剪辑手段。
第二章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1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 2
故事——叙事电影 视听(图像、声音)——奇观电影
3
一、叙事电影
(一)关于叙事 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文学的意义 上说,叙事的目的旨在叙说事件。 叙事的两种形式: ①:依照编年史过程简单叙事; ②:依照情节安排叙事,体现出某种艺术 法则和形态。 文学叙事的要旨在于艺术地安排情节,把 原本平常的事说得引人入胜,也就是讲故 事的艺术。
10
叙事电影的代表作: 希区柯克的电影 《蝴蝶梦》、《后窗》等。
11
二、奇观电影
(一)奇观电影的理论来源 1.电影中的奇观概念源自法国哲学家居 依·德波关于“景象社会”(景观社会、 奇观社会)的分析 。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f591b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0.png)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视觉文化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式。
在这一背景下,奇观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电影类型,以其独特的画面、音效和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本文以《阿凡达》系列为例,探讨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
二、视觉文化的崛起与奇观电影的诞生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视觉元素传达信息、表达情感。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奇观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奇观电影以其宏大的场景、震撼的特效和复杂的情节,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
三、《阿凡达》系列中的视觉元素与情节设计《阿凡达》系列作为典型的奇观电影,以其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视觉文化的代表作品。
在画面上,《阿凡达》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潘多拉星球,其森林、山川、动植物等元素都充满了生命力。
在角色设计上,《阿凡达》通过精细的服装、化妆和特效,将角色与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
在情节设计上,《阿凡达》通过讲述人类与潘多拉星球居民的冲突与和解,探讨了生态保护、文化冲突等深刻主题。
四、奇观电影的建构与视觉文化的互动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文化层面的创新。
通过精细的画面、生动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奇观电影能够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阿凡达》系列正是在这一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其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角色和深刻的主题,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更在文化层面上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文化冲突等问题的思考。
同时,观众在欣赏《阿凡达》系列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期待,这种互动进一步推动了视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五、结论《阿凡达》系列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作品,以其宏大的场景、震撼的特效和深刻的主题,成功构建了奇观电影的视觉体系。
媒介文化第6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媒介文化第6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b84013581b6bd97f19ea68.png)
进化的逻辑,而技术的进化逻辑却又取决于权力和资本的 欲望逻辑。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理解和解释奇观现象其实 也是在理解和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対奇观现象的文化分 析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 的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图像叙事及其在电影叙事中的功能
影像画面本身就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叙事功能,尽管图
像本身的这种叙事功能不能与语言文字的叙事能力相 提并论,但图像的叙事功能以及图像的视觉效果确会 对一部电影的整体叙事节奏、效果、风格产生很大的 影响。
如果将传统的电影创作模式称为“叙事电影”而将其
与奇观电影相区别的话其实并没有把握住两者之间实 质性区别。毋庸置疑,当代奇观电影仍然也是叙事电 影,不仅在画面叙事方面,而且在电影的整体叙事结 构层面上,奇观电影都还没有脱离“叙事电影”的范 畴。
西方电影创作的奇观化趋势及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中
国电影导演开始思考电影拍摄风格的转向问题,注重视觉 冲击力和视觉效果逐渐成为电影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奇 观美学也成为当代导演在创作商业电影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步入了所谓的奇观电影时代。 奇观电影的重点是通过新技术展现那些超越真实世界
事实上,就奇观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层面来说,它的背后
往往纠结着社会权力、商业利益、大众娱乐、文化霸权、 意识形态斗争等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 技术和视觉效果都只不过是一种中介,这一中介连接着形 形色色的媒体——社会奇观现象;另一端则连接着看不见 的社会权力与资本的扩张、控制、增值欲望和诉求
这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产物和结果就是那些
精美绝伦的“奇观电影”。中国人的“奇观”视觉经验最 直接和最强烈的体验就来自于好莱坞制作的奇观电影。
从视觉文化谈景观社会+中文3000字
![从视觉文化谈景观社会+中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a467fc8482fb4daa48d4b0d.png)
从视觉文化谈景观塑造摘要:景观社会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从关注生产过渡到关注生活。
景观社会是视觉文化产生的原因,视觉文化加深了景观社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本文分析了景观社会的定义和视觉文化,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同时分析了在景观社会下,视觉文化发展趋势,揭示了景观社会发展规律。
关键词:景观社会;视觉文化;影响力一、景观社会定义景观社会理论是由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念,社会主流是生产。
景观社会学者则认为当今社会主流是再生产和消费,将关注重点从工厂转移到了日常生活中。
这种理论超越了时间和历史的范畴,对空间和社会结构更加重视。
当今社会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媒体社会,世人整天生活在视觉刺激之中,电影、电视等媒体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感知能力,景观社会理论将我们的生活比喻为一种社会景象,世人的生活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景象。
我们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好奇心同样被视觉化了。
景观社会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德波认为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景观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之下,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世人已经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人们身边所存在的事物,完全处于景观社会操控之下,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也已经处于景观社会操控之下了。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文化的出现(一)文化发展三个阶段1、农业社会人类文化农业社会人类文化处于听和说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形式,作为大多数国民来说,没有发言权,只有听特权阶层发言的机会,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化中,人类各个阶层语言拥有自身的效力。
比如说中国商朝时期的巫师等具有发言权,而作为平民百姓则没有发言权力,底层民众被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
2、工业社会人类文化工业社会人类文化处于写和读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农业社会时期处于特权阶层的僧侣被拉下了神坛,“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开始逐渐被世人所认可。
这种文化的变迁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新的经济组织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开始兴起。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fe70bb43323968011c9296.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2003年,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领人物张艺谋推出一部新作《英雄》。
有人认为《英雄》没有完整的情节,缺乏深刻的主题,未能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等等。
但张艺谋有他自己的看法:“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
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但是我在想,过几年以后,跟你说《英雄》,你会记住那些颜色,比如说你会记住,在漫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儿一样的,像蜻蜓一样的。
像这些画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
所以这是我觉得自豪的地方。
”①这段自白道出了当代电影发展的某种真谛。
那就是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正在取代叙事电影成为电影的主导形态。
一、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从美学上看,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这不仅是指有声影片出现以后)。
电影作为一种本文,其语言学方面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具有对白和脚本等语言要素,而且呈现为电影叙事结构的话语特征。
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特征。
比如,戏剧结构本身作为一种线性结构(如亚里士多德的封闭戏剧结构) ,叙事所展现的故事性和情节因素,都使戏剧倾向于语言特性。
我以为,传统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份,因此带有更多的话语中心特征。
比如希区克柯的一些悬念片,其戏剧性和情节因素十分突出,语言对白也显得非常重要。
再比如,中国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许多黑白电影,这样的叙事因素亦十分突出,它们更像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再现。
因此,文学性曾经是电影的内核,它具体体现为诸如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电影叙事性等等。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类电影的“理想类型”就是所谓的叙事电影,它以叙事性为话语模式。
叙事电影这个概念本身昭示了叙事性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它是依照叙事的要求来结构的。
因此,电影如何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等,成为叙事电影的基本要求。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5062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8.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相互影响和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奇观电影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市场的一种重要类型。
视觉文化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奇观电影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两者在相互影响和价值方面的体现。
以《阿凡达》为例,这部奇观电影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的故事叙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动作捕捉技术和3D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使电影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
这种创新奇观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提供独特的观影体验,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视觉文化在电影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观众提供情感共鸣,二是传递社会文化信息。
视觉文化作为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图像、色彩、光影等元素,传达出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电影中的视觉文化也可以传递社会文化信息,展现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奇观电影中,视觉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它不仅可以强化电影的主题,还可以通过夸张、奇幻的表现手法,拓展电影的想象空间,使电影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奇观电影借鉴了视觉文化的表现手法和元素,运用在电影的制作中,以强化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也从奇观电影中得到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进一步拓展了视觉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此外,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相互结合,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之,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价值的关系。
奇观电影通过借鉴视觉文化的表现手法和元素,强化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而视觉文化也从奇观电影中得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拓展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应用范围。
这种相互影响和价值的关系,不仅推动了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对于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090f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1.png)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引言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奇观电影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一类电影。
奇观电影以其精美绝伦的视觉效果和壮观的场面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文化打动观众的,以及其对当代影视文化的影响。
一、奇观电影的视觉文化魅力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常常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
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绚丽多彩的特效以及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使观众不禁为之倾倒。
这些视觉元素在电影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使观众沉浸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越来越精细,以至于观众几乎可以感受到与电影中的角色们一同经历的真实感受。
奇观电影通常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元素带给观众无尽的惊喜和愉悦。
二、奇观电影与文化意义的联系奇观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奇观电影不仅通过其独特的视觉元素让观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同时也传达了一定的文化信息。
奇观电影的场景、服装、道具等元素常常是其所代表的某个文化的体现。
通过展示这些元素,奇观电影传递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让观众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奇观电影可以使观众了解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美丽和多样性,激发观众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奇观电影与电影产业的影响奇观电影在当代电影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奇观电影在票房上往往获得极高的收益,成为电影公司赚钱的保证。
这也促使电影公司不断投入更多资源在奇观电影的制作上,提高其视觉效果和制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奇观电影的成功也激发了观众对视觉效果和特效的追求。
观众对奇观电影的热爱推动了电影院线的发展,电影院线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设施,以适应观众对奇观电影的需求。
奇观电影通过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使得整个电影界都追求更高水准的视觉享受,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奇观电影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奇观电影的视觉效果常常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cd0d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6.png)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奇观电影在影视界占据了重要位置。
奇观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震撼的画面呈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在这个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电影通过视觉的表达,能够给观众带来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与震撼,进一步增强了观影的体验感受。
本文将以《阿凡达》系列为例,探讨奇观电影在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建构过程,并分析影片的特点与影像设计,以期深入挖掘奇观电影的魅力。
一、奇观电影的定义和特点奇观电影是一种通过视觉与特效技术创造出独特艺术效果的电影类型。
它以超乎现实的画面和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场景表达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电影带来的美感。
奇观电影往往通过巨大的特效场面、恢弘的背景和奇妙的画面构建,将观众置身于影片的虚拟世界,让他们享受到视觉冲击和刺激。
二、《阿凡达》系列的视觉影像设计《阿凡达》系列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以3D技术拍摄的奇观电影。
该系列以其绚丽多彩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被塑造成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其中包含了各种神秘的生物和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
通过网络光学的特效技术,影片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以置信的环境,使观众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力。
三、奇观电影构建的视觉文化视域奇观电影的构建离不开当代视觉文化的内涵。
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视觉的表达追求日益强烈。
奇观电影通过富有创意的视效设计,以更加真实和震撼的方式将故事展现给观众。
观众对于视觉效果的追求,推动了奇观电影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观众对于奇观电影的热爱与追捧。
四、奇观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奇观电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情绪与共鸣。
当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奇观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和震撼。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14d3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6.png)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其中,奇观电影以其宏大的场面、精致的视觉效果和深邃的主题内涵,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阿凡达》系列为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奇观电影的建构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二、《阿凡达》系列与视觉文化的交融《阿凡达》系列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异星世界。
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该系列电影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了真实与虚拟的完美结合,将观众引入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
同时,该系列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三、奇观电影的建构1. 宏大的场面与精致的视觉效果《阿凡达》系列电影在场景设计上极为宏大,从异星丛林到高科技战舰,无不展现了导演对画面的把控力和对细节的追求。
同时,该系列电影通过运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2. 深邃的主题内涵除了宏大的场面和精致的视觉效果外,《阿凡达》系列电影还具有深邃的主题内涵。
该系列电影通过讲述人类与外星人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问题的思考。
同时,该系列电影还通过对人性、正义、信仰等主题的探讨,让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思想上的启示。
四、《阿凡达》系列电影的文化意义1. 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播《阿凡达》系列电影的成功,得益于高科技的支撑和制作团队的匠心独运。
该系列电影通过运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同时,该系列电影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播的融合。
2. 引导观众思考与启示《阿凡达》系列电影不仅具有宏大的场面和精致的视觉效果,更具有深邃的主题内涵。
通过对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问题的探讨,该系列电影引导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
![《2024年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a8c37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9.png)
《视觉文化视域下奇观电影的建构——以《阿凡达》系列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其中,奇观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成为视觉文化领域中的佼佼者。
本文以《阿凡达》系列电影为例,从视觉文化视域出发,探讨奇观电影的建构过程、特点和影响。
二、视觉文化与奇观电影的概述视觉文化,即以图像为主要信息传递手段的文化形态。
而奇观电影则是以视觉效果为主导,通过高科技手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场景、特效和动作等元素,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
在《阿凡达》系列电影中,这种视觉文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阿凡达》系列电影的视觉文化特点1. 独特的场景设计:《阿凡达》系列电影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创造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潘多拉星球,其独特的动植物、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都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2. 精湛的特效制作:电影中的动作场面、战斗场景等元素都采用了精湛的特效制作技术,使得画面更加逼真、震撼。
3. 人物形象的塑造:《阿凡达》系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独具匠心,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与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阿凡达》系列电影的奇观建构1. 情节设计:《阿凡达》系列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未知和冒险的世界,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2. 视听语言:《阿凡达》系列电影运用了丰富的视听语言,如镜头运用、音效设计等,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3. 文化内涵:《阿凡达》系列电影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电影通过描绘人类与外星文明的交流与冲突,探讨了人类与自然、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观众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
五、《阿凡达》系列电影的影响《阿凡达》系列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奇观电影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奇观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9daaebfb763231126fdb115d.png)
作者: 唐劲羽
作者机构: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4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35-3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视觉文化;奇观电影;叙事策略;人文关怀
摘要:奇观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制作中的热点,至今不歇。
奇观电影以视觉效果为辅助功能,在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多元并置的当下电影氛围和文化语境之中,寻求另外一条突围之道的尝试与努力。
奇观电影的出现与当代的视觉文化息息相关。
文章从技艺的高度——视觉表现与运动画面,叙述的策略——独到选材和特殊主题,人文关怀的深度——心灵探寻和价值重建三方面,以视觉文化观照奇观电影。
视觉文化的出现及其原因略析
![视觉文化的出现及其原因略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99fba4ad02de80d5d840c2.png)
视觉文化的出现及其原因略析近十多年来,为了追随西方的脚步,同时面对图像消费在全球和中国大面积流行的事实,国内学界带着忧患和反思的热心,也让“视觉文化”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词。
视觉文化自古就有。
当我们的原始先民在岩壁上小心翼翼地刻下第一笔之时,那便是视觉文化的一种创造。
这是关于视觉文化的宽泛界定,凡是与视觉有关的文化创造皆可纳入它的范围。
但今天大多是在狭义的层面理解“视觉文化”一词,它俨然已成为一个概括目前社会和时代的整体文化状况的专有名词,是指视觉消费占居社会文化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电子图像成为其中的主角。
狭义的“视觉文化”是一个历史性名词,它的出现并“蔚为”关乎一个时代的称谓,意味着文化的一次空前转型,即从以前的以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文化时代转向现在的以图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时代。
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形成。
视觉文化出现的第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传播媒体和媒质的变化。
从媒体的角度而言,印刷文化的媒体主要是平面性的纸媒体,视觉文化的媒体则主要是依靠电磁学和光学等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各种电子媒体。
与当前视觉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媒体主要有四类:摄影、电影、电视和网络。
媒质要依靠媒体才能存在。
从媒质的角度而言,纸媒体的媒?| 主要是文字,其次才是图片,其典范样式是文学,而电子媒体的媒质主要是影像或图像,其次才是文字,其典范样式是影视和网络。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的当代社会正处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过程中”[1 ] ,这便是从媒质方面对文化转型的描述。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内,印刷文字垄断了人们的智慧和注意力,“除了铅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 [1 ] ;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电子媒体提供的图像。
罗兰?巴特也说过:“如果说,过去的图像是用来说明文本,使文本意义变得清晰的话,那么,今天的文本则只是在充实着图像” [2 ] 。
这意味着:在传统的文化模式中,图像是附属性的,表意依据主要是文字文本;现在却一切颠倒过来了,文字成为图像的结构性要素。
视觉文化与社会认知的互动关系
![视觉文化与社会认知的互动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0c9dc3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a.png)
视觉文化与社会认知的互动关系视觉文化与社会认知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难以简单化的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更关乎到我们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
如何深入探究视觉文化和社会认知的相互作用,发现文化和认知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视觉文化是指以视觉作为主要传达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既包括艺术文化、设计文化,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环境,如广告、标志、包装等。
视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视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动力,视觉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与社会、历史和生活紧密相连。
例如艺术家、设计师、广告人员等都会受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作品。
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待视觉文化的方式和角度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不同。
其次,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视觉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例如摄影、电影、数字化等技术让视觉文化的传播不再受物理距离的限制。
通过互联网,全球范围内的视觉文化即使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互通有无。
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改变了文化的表现方式,如数字平面设计、虚拟现实等都成为了创意产业的重要方向。
社会认知与视觉文化的关系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共同对于现实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反应。
它既包括我们的价值观念、世界观,也包括我们对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社会认知与视觉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首先,视觉文化是社会认知的一种表达形式。
在视觉文化中,艺术、设计、广告等多种载体都是信息的传递媒介,它们通过不同的符号和图像表现出人们对于现实和生活的看法。
这些视觉元素可以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点,因此视觉文化的表现方式与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是相互作用的。
其次,社会认知也影响着我们对视觉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人们对于视觉文化的评价和喜好是建立在其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基础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作者:黄震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占据着愈加重要的位置。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也渐渐凸显,关于视觉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视觉文化的奇观化也影响了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文化的图像化、影像化对图文地位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部分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就视觉文化奇观的形成背景、原因及其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奇观社会;读图时代;奇观文化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7-02一、读图时代图文地位发生变化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信息更新的节奏,人们需要从更直观的图像中获取信息。
电视、电影、网络、动画、报纸杂志等媒体方式在向人们传递着大量的图象信息,除非是深入研究和专业掌握的需要,大众越来越不适应通过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图像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图像信息为主的传递过程中,文本的风光已经大不如从前,沦为对图像的解说和定性,潜藏着边缘化的危机。
人们对图像信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依赖还与日俱增。
这种依赖大多数时候还表现得超乎寻常,上升到唯美甚至苛求的高度乃至影响了对事物功效的表达。
利用这一大众心理,视觉形象设计者并不急于表现事物的功效,而是利用各种设计原理,巧妙的将他们所要传递的信息潜藏在唯美的视觉效果之中。
电视剧中偶像演员使用某一种商业产品,写字楼夜晚的装饰灯,包装上与产品无关的而又放在一起的视觉形象,这些设计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内在主旨并不突出,需要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才能领悟,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积极、良好的印象得以延续并扩散至画面的其他元素中。
无论是视觉形象设计者还是大众,对于通过图像认知事物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性都达成了潜在的共识,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修饰。
“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建立非图像认识世界的标准来松弛我们对图像的依赖性。
” 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感官获得的信息是混乱不清的,需要理性去对它们整理”,这种感性与理性分裂的世界观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随着摄影术的发明,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抽象的文字去认识世界。
19世纪末电影诞生,更丰富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这些技术给予人们最原始的认知体验,与非图像认知相比也许更符合生物学意义上的认知过程。
注意到这种视觉化倾向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说法:“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而是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 海德格尔的论断在现在看来是如此的真切,因为我们能切身体会到现在的世界是如何被把握为图像的。
这种把握为后现代主义的泛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相比现代主义时期以文本、语言为主的文化形态,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视觉化的,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后现代文化即视觉文化。
正如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言,“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这种文化形态和思维的转变体现在阅读内容中图文地位的变化上,图文共存的文化古已有之,较有代表性的如明清时期的绣像小说。
但是这种图文共存的文化是以文为主的,需要读者动用较高的抽象思维来理解其表达的深刻内涵或者转变为感性直观的图像。
真正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日本现代漫画的发展壮大,它所展现出来的诱惑力是纯文本或重文本所无法比拟的,甚至被认为是日本青少年情感交流的维系物。
基于这种转变,后现代中的人们更愿意“读图”而不是“读文”,图像的直观形象可以把信息更好的展现给阅读者,增加信息的获取速度,契合当下生活节奏快速变化的需要。
人们有时甚至并不在乎文字的具体内容。
张艺谋评价《英雄》时曾经这样说道:“若干年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
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这些画面对眼球的刺激吸引了观众大量的注意,以至于对其它的元素如对白、故事情节、音乐等的注意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观众在乎的是欣赏这些新奇精美的图像时所获得的视觉快感。
这种图像视觉快感比文本阅读快感更直达人心。
反观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文本文化正面临着视觉文化的巨大压迫,面对这种压迫,文本文化不得不迎合视觉文化的强势需要,如出现了一些专写影视剧文本的文人。
这些文本并不注重文笔是否沈博绝丽,而讲究情节的安排和画面的刻画。
观众对视觉及其效果的偏爱,表明了视觉文化在读图时代的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二、视觉文化奇观化的大众需求这种偏爱使得视觉媒体不断追求视觉上的突破,同时也使得它们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快速的变化使得观众不能及时进行充分处理,这就要求我们的眼睛要具备更高的反应能力,浏览成为观看的重要形式。
这种观看形式尤其注重外观形态的可视性。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外观的美化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影视大片如《终结者》、《生化危机》、《英雄》等都以极其炫目的电影特技展现出奇观化的场景,这些场景制造热闹,引发狂热,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奇观效果,具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吸引力。
因为镜头画面都是主观安排和摄制的,人们很容易沉浸于视觉快感而忽视理性思考,我们必须对奇观及其背后意义进行解读和阐释,否则观看到的只是浅薄的、纯粹的视觉盛宴。
如好莱坞灾难片《2012》给我们展示的灾难景象——追着汽车不断割裂的地缝,从坍塌的楼底开车穿过,如同天火降临一般的火山爆发,飞机从倾倒的高楼间飞过,漫过青藏高原的巨大海啸……,用艺术的全新视角以及电影特效技术将世界末日的奇观景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场面恢弘,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2012》如同美国大多数灾难片一样,一般以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或宇宙威胁为结尾,总是充满了乐观情绪。
这不单只是一场视觉灾难,它让人类反思自身的行为,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警醒我们善待地球,关注人类命运。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电视第一时间向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灾难现场画面,一些民众近距离拍下了海啸翻越防波堤摧毁城市的画面,海啸冲毁了房屋并不断涌向内陆,船只被冲翻卷走,房屋在海啸巨大的冲击力下被拨起冲走,大地被震得上下晃动,草坪也随处可见长长的裂缝,这些裂缝呼吸般一开一合令人心悸……无数的媒体画面交织构成了一场视觉灾难的奇观盛宴,这比主持人的解说更加震撼人心。
面对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日本社会应对灾难保持了镇定和高效,除了防灾机制上的收效,媒体的多维度的奇观化宣传构筑起的奇观化情境,对稳定民众心理,激发群体救助意识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早期的影视作品追求的是一种艺术上的美学境界,而奇观化后的影视作品更多的考虑商业上的利益。
可以说,娱乐文化产业整体上就是一种奇观文化产业。
视觉文化奇观强调趣味和互动,强调瞬间感受的强烈震憾。
通过影视媒体的观看,观众可以享受到从万丈悬崖纵深跃下的刺激感,爆炸现场的火爆感,现实世界中的灾难场景,或是虚拟的世界末日。
这些奇观场面通过播放媒体的隔离,变成了一种安全的不在场的奇幻冒险。
后现代文化使得大众文化视觉化,这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即所有的文化都要转变得通俗易懂,这是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
为了在这种竞争中争夺观众的眼球,传统的叙事影像形式也就不得不向奇观化形式靠拢。
无论是美国大片还是媒体新闻都或多或少的着眼于大众的视觉文化消费的需要。
视觉文化奇观伴随着消费活动无处不在,它并不是一种高级文化形态或其文化形态的衍生物,而是文化消费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生活的世界被各种视觉奇观所包围,并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大众消费的需求又促使媒体制造更多的视觉奇观。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我们的社会比以往更具象化了,甚至连文本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一些影视小说受到视觉文化奇观的影响,作品中大量运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图像化描述以及蒙太奇式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视觉奇观消费也不再是精英阶层所独有的消费,摄影展、绘画展、电影院、博物馆等地方都是大众可以娱乐的场所,甚至一台电视就可以享受奇观文化。
这些转变标志着奇观社会的形成。
三、结束语媒体镜头以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世界的镜像,观看方式由文本阅读转变为图像的快速浏览,显示出视觉文化强大的发展态势。
通过观看图像来认识世界已经成为所有感官认知事物中最重要的方式。
巨大的图像信息量以及信息更新的飞速迫使我们无暇深入的思考,这会使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下降和独立思考能力渐丧。
无论在消费活动还是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强烈的视觉效果才有可能得到关注。
视觉效果与观看者的视觉感受相互联系,因为观看者往往通过一件产品的外表来决定是否消费,好看成为一种最普通的表述,成为接受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的一般规则。
媒体上的信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研究视觉文化奇观对于我们把握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视觉奇观的形成源自于人们对眼球的依赖和信任。
但是即便是这样,在图像意义的表达中,客观世界的再现实际上是由拍摄者主观纪录的,因而需要我们对各种真实的幻象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辨析客观事实。
参考文献[1] 章煕. 浅谈视觉文化时代的读图[J].电影评介. 2009(20):85.[2]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4] 孟建. 影视文化的历史转向———阐释以影视为主导的视觉文化[A].孟建,李亦中.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6.[5] 陆扬. 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