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合集下载

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

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

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作者:高倩伟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6期摘要: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吸引广大的受众以及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创造出了各种电视媒体奇观现象,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电视媒体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创了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关键词:媒体奇观;古代文化竞赛类节目;盛行一、媒体奇观的概念媒体奇观理论最初来源于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在奇观文化中,商业与娱乐结合,产生了所谓‘娱乐经济’的繁荣,[1]在此基础上,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他认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2]。

而在传播速度迅速,传播范围广泛的当代社会中,电视媒体引发的媒体奇观也很多,例如选秀节目,亲子节目等,这些奇观的共同点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并且娱乐同商业结合,推动了明星个人和相关产品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讨论的热潮。

文化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繁荣,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和手段,将大量的文化产品注入人们的生活,利用大众传媒提供给受众信息,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文化节目和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并且积极的参与到“媒体奇观”这一现象中同媒体进行互动。

媒体也利用受众的关注,将受众从节目的关注者转向消费者,以达到自己提高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解读古代竞赛类节目奇观现象(一)人物奇观主持人的业务水准,知识水平以及主持过程中节奏的处理,影响着整个节目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是董卿,她说每一道题之后,都能说出该诗词背后的典故以及背景,与嘉宾对话时游刃有余。

参赛嘉宾请来的是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诗词同生活结合起来,对选手的表现提出好的评审。

7大众传媒与文化--奇观电影

7大众传媒与文化--奇观电影


有声电影的出现
声音的运用
一是使得电影叙事手段从仅仅依靠画面的一元叙
事模式变成了由话语(声音)和图像共同推动电
影叙事的双重叙事模式。二是画面陈述的模糊性
得到克服,在话语在场的情况下,画面的含义得
以精确化。三是电影叙事的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传统电影的主流叙事模式是一种以话语叙事支配图像叙事 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 奇观电影的影像特性已经不再单纯是客观地再现现实的问 题,而是如何根据想象力创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 的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影像技术的性质已经从“客观记 录”转向“虚拟仿真”。
化蓝皮书》的数据,《超级女声》直接 创造的经济效益是7.66亿元,间接社会 经济效益达20亿元左右。

无论是权倾一时的总统和国家元首,还是大红大紫的影视 明星,只要缺少了媒体的关注、缺乏了影像的展现,都将 很快退出公众视线。
总之,媒体奇观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大特 色,成了权力、资本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战 场,各种力量都在这一领域汇聚和较量, 并由此演化出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形态和 内容。

参与《超级女声》策划和投 资的商业合作群体包括湖南卫 视、蒙牛乳业、掌上灵通、天 娱公司、中国电信、新浪、搜 狐、网易、神舟电脑、 TCL 电 脑及其他唱片公司和广告公司, 直接涉及的行业包括媒体--互 联网行业、通讯行业、信息科 技行业、演艺行业等多种行业。
比赛决出的三甲,其短信支持票数均在百万条以上。
第六讲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奇观与媒体奇观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一)数字技术的革命与奇观电影模式的盛行 (二)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
三、媒体—社会奇观 (一)媒体奇观及其社会化 (二)平民选秀:当代文化中的媒体—社会奇观 (三)《超级女声》:“庶民的胜利”还是资本的胜利

解析李天一事件的网络媒体奇观化呈现

解析李天一事件的网络媒体奇观化呈现

摘 要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媒体和文化产业制造出大量的媒体奇观现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将奇观作为商品销售、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展示当下社会最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来吸引大批受众关注,增加媒体盈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

各种媒介形式将新闻与娱乐融为一体,向受众提供接触媒体奇观的各类平台。

这样的媒体文化不仅占据着受众日益增加的时间和精力,也为他们提供了行为、思维模式和身份认同的原材料。

当奇观文化成为一种趋势,那些被奇观化的主体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麻痹、扭曲了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由此可见,媒体奇观文化对个人身份认同、公众政治文化生活和现实社会的构建都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李天一强奸案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我国媒体奇观文化的典型范例,对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李天一案事件奇观折射出的传播娱乐化、消费主义倾向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激化等问题进行了解析。

举例说明李天一事件媒体奇观的多种呈现方式;通过诊断式批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指出网络媒体在此事件的报道中存在淡化新闻事实、塑造刻板形象和有碍司法公正等失范行为。

通过剖析网民在奇观文化中认同建构的形成过程,指出李天一事件媒体奇观扭曲、虚拟了客观事实,过分夸大了片面的人物形象,并因此诱发和激化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

奇观文化中倡导的娱乐精神和消费主义削弱了受众的判断能力,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文章指出媒体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是引发媒体奇观文化走入误区的主要根源,为规避奇观文化乱象,建议规范媒体管理的制度,加强媒体的自我规范。

关键词 媒体奇观 李天一事件 身份认同AbstractIn China's social media spectacl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has played a constructing social reality, influence publ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identity function. One after another media spectacle, is shown to the public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aslo able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 By making the media spectacle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media spectacle to perceived social events. Media spectacle is media culture on display, render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audience from spectacle culture as "passive" to "active" change, influence of media spectacle on the audience's mind and behavior will change.This paper selects Li Tianyi rape case as a typical example of media spectacle in China. Of new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li case media spectacle reflects the entertainment,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become acute problems, such as the parsing. Through the method of the diagnostic multi-angle, multifaceted, points out that li spectacle in culture media anomie, analyze the wonders of the role of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netizen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ntensified and the impact of building to the society.Based on Li’s ca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root of its formation, the media spectacle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endency of commercial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s the main root cause media spectacle into pitfall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main causes of the media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tendency was triggered by a media culture into error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ultural spectacle chaos, suggestions for standardizing media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media self-regulation.Keywords Media spectacle Li Tianyi event Identity目 录第1章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理论综述∙∙∙∙∙∙∙∙∙∙∙∙∙∙∙∙∙∙∙∙∙∙∙∙∙∙∙∙∙∙∙∙∙∙∙∙∙∙∙∙∙∙∙∙∙∙∙∙∙∙∙∙∙∙∙∙∙∙∙∙∙∙∙∙∙∙∙∙∙∙∙∙∙∙∙∙∙∙∙∙∙∙∙∙∙∙∙∙∙∙∙∙∙∙∙∙∙∙∙∙∙∙∙∙∙∙∙∙∙∙∙∙∙∙∙∙∙∙∙21.2.1 媒体奇观理论起源——景观社会理论∙∙∙∙∙∙∙∙∙∙∙∙∙∙∙∙∙∙∙∙∙∙∙∙∙∙∙∙∙∙∙∙∙∙∙∙∙∙∙∙∙∙∙∙∙∙∙∙∙∙∙∙∙∙∙∙∙∙∙∙∙∙∙∙∙∙21.2.2 媒体奇观理论∙∙∙∙∙∙∙∙∙∙∙∙∙∙∙∙∙∙∙∙∙∙∙∙∙∙∙∙∙∙∙∙∙∙∙∙∙∙∙∙∙∙∙∙∙∙∙∙∙∙∙∙∙∙∙∙∙∙∙∙∙∙∙∙∙∙∙∙∙∙∙∙∙∙∙∙∙∙∙∙∙∙∙∙∙∙∙∙∙∙∙∙∙∙∙∙∙∙∙∙∙∙∙∙∙∙21.2.3 研究现状∙∙∙∙∙∙∙∙∙∙∙∙∙∙∙∙∙∙∙∙∙∙∙∙∙∙∙∙∙∙∙∙∙∙∙∙∙∙∙∙∙∙∙∙∙∙∙∙∙∙∙∙∙∙∙∙∙∙∙∙∙∙∙∙∙∙∙∙∙∙∙∙∙∙∙∙∙∙∙∙∙∙∙∙∙∙∙∙∙∙∙∙∙∙∙∙∙∙∙∙∙∙∙∙∙∙∙∙∙∙∙∙∙∙4 1.3 研究方法∙∙∙∙∙∙∙∙∙∙∙∙∙∙∙∙∙∙∙∙∙∙∙∙∙∙∙∙∙∙∙∙∙∙∙∙∙∙∙∙∙∙∙∙∙∙∙∙∙∙∙∙∙∙∙∙∙∙∙∙∙∙∙∙∙∙∙∙∙∙∙∙∙∙∙∙∙∙∙∙∙∙∙∙∙∙∙∙∙∙∙∙∙∙∙∙∙∙∙∙∙∙∙∙∙∙∙∙∙∙∙∙∙∙∙∙∙∙∙41.3.1 文献研究法∙∙∙∙∙∙∙∙∙∙∙∙∙∙∙∙∙∙∙∙∙∙∙∙∙∙∙∙∙∙∙∙∙∙∙∙∙∙∙∙∙∙∙∙∙∙∙∙∙∙∙∙∙∙∙∙∙∙∙∙∙∙∙∙∙∙∙∙∙∙∙∙∙∙∙∙∙∙∙∙∙∙∙∙∙∙∙∙∙∙∙∙∙∙∙∙∙∙∙∙∙∙∙∙∙∙∙∙∙∙51.3.2 文本分析法∙∙∙∙∙∙∙∙∙∙∙∙∙∙∙∙∙∙∙∙∙∙∙∙∙∙∙∙∙∙∙∙∙∙∙∙∙∙∙∙∙∙∙∙∙∙∙∙∙∙∙∙∙∙∙∙∙∙∙∙∙∙∙∙∙∙∙∙∙∙∙∙∙∙∙∙∙∙∙∙∙∙∙∙∙∙∙∙∙∙∙∙∙∙∙∙∙∙∙∙∙∙∙∙∙∙∙∙∙∙5 第2章李天一事件和网络媒体奇观 (6)2.1 李天一强奸案案情简述∙∙∙∙∙∙∙∙∙∙∙∙∙∙∙∙∙∙∙∙∙∙∙∙∙∙∙∙∙∙∙∙∙∙∙∙∙∙∙∙∙∙∙∙∙∙∙∙∙∙∙∙∙∙∙∙∙∙∙∙∙∙∙∙∙∙∙∙∙∙∙∙∙∙∙∙∙∙∙∙∙∙∙∙∙∙∙∙∙∙∙∙∙∙∙7 2.2 关于李天一事件的网络新闻概述∙∙∙∙∙∙∙∙∙∙∙∙∙∙∙∙∙∙∙∙∙∙∙∙∙∙∙∙∙∙∙∙∙∙∙∙∙∙∙∙∙∙∙∙∙∙∙∙∙∙∙∙∙∙∙∙∙∙∙∙∙∙∙∙∙∙∙∙∙∙∙∙∙∙∙∙∙∙∙82.2.1 李天一事件曝光后的新闻报道简述和舆情分析∙∙∙∙∙∙∙∙∙∙∙∙∙∙∙∙∙∙∙∙∙∙∙∙∙∙∙∙∙∙∙∙∙∙∙∙∙∙∙∙∙∙∙∙∙∙∙∙∙∙92.2.2 李天一案一审的新闻报道和舆情分析∙∙∙∙∙∙∙∙∙∙∙∙∙∙∙∙∙∙∙∙∙∙∙∙∙∙∙∙∙∙∙∙∙∙∙∙∙∙∙∙∙∙∙∙∙∙∙∙∙∙∙∙∙∙∙∙∙∙∙∙∙∙∙∙11 2.3 李天一事件的媒体奇观∙∙∙∙∙∙∙∙∙∙∙∙∙∙∙∙∙∙∙∙∙∙∙∙∙∙∙∙∙∙∙∙∙∙∙∙∙∙∙∙∙∙∙∙∙∙∙∙∙∙∙∙∙∙∙∙∙∙∙∙∙∙∙∙∙∙∙∙∙∙∙∙∙∙∙∙∙∙∙∙∙∙∙∙∙∙∙∙∙∙∙∙∙122.3.1 扑朔迷离的强奸案奇观∙∙∙∙∙∙∙∙∙∙∙∙∙∙∙∙∙∙∙∙∙∙∙∙∙∙∙∙∙∙∙∙∙∙∙∙∙∙∙∙∙∙∙∙∙∙∙∙∙∙∙∙∙∙∙∙∙∙∙∙∙∙∙∙∙∙∙∙∙∙∙∙∙∙∙∙∙∙∙∙∙∙∙∙∙∙∙∙122.3.2 人声鼎沸的网络奇观∙∙∙∙∙∙∙∙∙∙∙∙∙∙∙∙∙∙∙∙∙∙∙∙∙∙∙∙∙∙∙∙∙∙∙∙∙∙∙∙∙∙∙∙∙∙∙∙∙∙∙∙∙∙∙∙∙∙∙∙∙∙∙∙∙∙∙∙∙∙∙∙∙∙∙∙∙∙∙∙∙∙∙∙∙∙∙∙∙∙∙∙132.3.3 处在对立面的阶级奇观∙∙∙∙∙∙∙∙∙∙∙∙∙∙∙∙∙∙∙∙∙∙∙∙∙∙∙∙∙∙∙∙∙∙∙∙∙∙∙∙∙∙∙∙∙∙∙∙∙∙∙∙∙∙∙∙∙∙∙∙∙∙∙∙∙∙∙∙∙∙∙∙∙∙∙∙∙∙∙∙∙∙∙∙∙∙∙∙14 第3章李天一事件网络奇观化呈现的影响分析 (16)3.1 李天一事件奇观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分析∙∙∙∙∙∙∙∙∙∙∙∙∙∙∙∙∙∙∙∙∙∙∙∙∙∙∙∙∙∙∙∙∙∙∙∙∙∙∙∙∙∙∙∙∙∙∙∙∙∙∙∙∙∙∙∙∙∙∙∙∙∙∙∙∙163.1.1 奇观文化中淡化新闻的客观真实∙∙∙∙∙∙∙∙∙∙∙∙∙∙∙∙∙∙∙∙∙∙∙∙∙∙∙∙∙∙∙∙∙∙∙∙∙∙∙∙∙∙∙∙∙∙∙∙∙∙∙∙∙∙∙∙∙∙∙∙∙∙∙∙∙∙∙∙∙∙∙∙163.1.2 媒体奇观中的刻板形象∙∙∙∙∙∙∙∙∙∙∙∙∙∙∙∙∙∙∙∙∙∙∙∙∙∙∙∙∙∙∙∙∙∙∙∙∙∙∙∙∙∙∙∙∙∙∙∙∙∙∙∙∙∙∙∙∙∙∙∙∙∙∙∙∙∙∙∙∙∙∙∙∙∙∙∙∙∙∙∙∙∙∙∙∙∙∙∙173.1.3 媒体审判有碍司法独立∙∙∙∙∙∙∙∙∙∙∙∙∙∙∙∙∙∙∙∙∙∙∙∙∙∙∙∙∙∙∙∙∙∙∙∙∙∙∙∙∙∙∙∙∙∙∙∙∙∙∙∙∙∙∙∙∙∙∙∙∙∙∙∙∙∙∙∙∙∙∙∙∙∙∙∙∙∙∙∙∙∙∙∙∙∙∙∙18 3.2 李天一事件奇观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203.2.1 麻醉受众,削弱社会批判能力∙∙∙∙∙∙∙∙∙∙∙∙∙∙∙∙∙∙∙∙∙∙∙∙∙∙∙∙∙∙∙∙∙∙∙∙∙∙∙∙∙∙∙∙∙∙∙∙∙∙∙∙∙∙∙∙∙∙∙∙∙∙∙∙∙∙∙∙∙∙∙∙∙∙∙∙20IIIIII3.2.2 媒体奇观的娱乐、商业特性∙∙∙∙∙∙∙∙∙∙∙∙∙∙∙∙∙∙∙∙∙∙∙∙∙∙∙∙∙∙∙∙∙∙∙∙∙∙∙∙∙∙∙∙∙∙∙∙∙∙∙∙∙∙∙∙∙∙∙∙∙∙∙∙∙∙∙∙∙∙∙∙∙∙∙∙∙∙∙∙213.2.3 媒体奇观中的消费主义倾向∙∙∙∙∙∙∙∙∙∙∙∙∙∙∙∙∙∙∙∙∙∙∙∙∙∙∙∙∙∙∙∙∙∙∙∙∙∙∙∙∙∙∙∙∙∙∙∙∙∙∙∙∙∙∙∙∙∙∙∙∙∙∙∙∙∙∙∙∙∙∙∙∙∙∙∙∙∙∙∙22 3.3 李天一奇观对网民身份认同形成的影响分析∙∙∙∙∙∙∙∙∙∙∙∙∙∙∙∙∙∙∙∙∙∙∙∙∙∙∙∙∙∙∙∙∙∙∙∙∙∙∙∙∙∙∙∙∙∙∙∙∙∙∙∙∙∙∙∙∙223.3.1 身份认同理论∙∙∙∙∙∙∙∙∙∙∙∙∙∙∙∙∙∙∙∙∙∙∙∙∙∙∙∙∙∙∙∙∙∙∙∙∙∙∙∙∙∙∙∙∙∙∙∙∙∙∙∙∙∙∙∙∙∙∙∙∙∙∙∙∙∙∙∙∙∙∙∙∙∙∙∙∙∙∙∙∙∙∙∙∙∙∙∙∙∙∙∙∙∙∙∙∙∙∙∙∙∙∙∙233.3.2 奇观文化下网民身份认同过程分析∙∙∙∙∙∙∙∙∙∙∙∙∙∙∙∙∙∙∙∙∙∙∙∙∙∙∙∙∙∙∙∙∙∙∙∙∙∙∙∙∙∙∙∙∙∙∙∙∙∙∙∙∙∙∙∙∙∙∙∙∙∙∙∙∙∙∙∙253.3.3 媒体奇观文化影响网民身份认同的负面效应∙∙∙∙∙∙∙∙∙∙∙∙∙∙∙∙∙∙∙∙∙∙∙∙∙∙∙∙∙∙∙∙∙∙∙∙∙∙∙∙∙∙∙∙∙∙∙∙∙∙29 第4章李天一事件奇观化走入误区的根源及规避建议 (31)4.1 李天一事件被网络媒体“奇观化”的现实根源∙∙∙∙∙∙∙∙∙∙∙∙∙∙∙∙∙∙∙∙∙∙∙∙∙∙∙∙∙∙∙∙∙∙∙∙∙∙∙∙∙∙∙∙∙∙∙∙∙∙∙∙∙314.1.1 政治环境决定媒体奇观发展∙∙∙∙∙∙∙∙∙∙∙∙∙∙∙∙∙∙∙∙∙∙∙∙∙∙∙∙∙∙∙∙∙∙∙∙∙∙∙∙∙∙∙∙∙∙∙∙∙∙∙∙∙∙∙∙∙∙∙∙∙∙∙∙∙∙∙∙∙∙∙∙∙∙∙∙∙∙∙∙314.1.2 商业利益和消费力量推动奇观化传播∙∙∙∙∙∙∙∙∙∙∙∙∙∙∙∙∙∙∙∙∙∙∙∙∙∙∙∙∙∙∙∙∙∙∙∙∙∙∙∙∙∙∙∙∙∙∙∙∙∙∙∙∙∙∙∙∙∙∙∙∙∙∙∙324.1.3 社会文化影响奇观化传播走向∙∙∙∙∙∙∙∙∙∙∙∙∙∙∙∙∙∙∙∙∙∙∙∙∙∙∙∙∙∙∙∙∙∙∙∙∙∙∙∙∙∙∙∙∙∙∙∙∙∙∙∙∙∙∙∙∙∙∙∙∙∙∙∙∙∙∙∙∙∙∙∙∙∙∙∙33 4.2 防范我国媒体“奇观化”走入误区的建议∙∙∙∙∙∙∙∙∙∙∙∙∙∙∙∙∙∙∙∙∙∙∙∙∙∙∙∙∙∙∙∙∙∙∙∙∙∙∙∙∙∙∙∙∙∙∙∙∙∙∙∙∙∙∙∙∙∙∙∙∙344.2.1 媒体管理层面:对媒体的管理需灵活适当∙∙∙∙∙∙∙∙∙∙∙∙∙∙∙∙∙∙∙∙∙∙∙∙∙∙∙∙∙∙∙∙∙∙∙∙∙∙∙∙∙∙∙∙∙∙∙∙∙∙∙∙∙∙∙∙354.2.2 媒体责任层面∙∙∙∙∙∙∙∙∙∙∙∙∙∙∙∙∙∙∙∙∙∙∙∙∙∙∙∙∙∙∙∙∙∙∙∙∙∙∙∙∙∙∙∙∙∙∙∙∙∙∙∙∙∙∙∙∙∙∙∙∙∙∙∙∙∙∙∙∙∙∙∙∙∙∙∙∙∙∙∙∙∙∙∙∙∙∙∙∙∙∙∙∙∙∙∙∙∙∙∙∙∙∙∙354.2.3 媒体报道规范层面∙∙∙∙∙∙∙∙∙∙∙∙∙∙∙∙∙∙∙∙∙∙∙∙∙∙∙∙∙∙∙∙∙∙∙∙∙∙∙∙∙∙∙∙∙∙∙∙∙∙∙∙∙∙∙∙∙∙∙∙∙∙∙∙∙∙∙∙∙∙∙∙∙∙∙∙∙∙∙∙∙∙∙∙∙∙∙∙∙∙∙∙∙∙∙∙37 结语 (39)参考文献 (41)致谢 (43)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44)IVIV第1章引言第1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013年的李天一涉嫌强奸事件可谓轰动一时,2月22日,一位新浪微博实名认证为《南华早报》编辑的网友发文爆料称北京市海淀公安分局于2月21日晚上以涉嫌轮奸拘留了一个名为“李冠丰”的男子,这名男子正是改名后的李天一。

专题五 传媒文化的奇观化

专题五  传媒文化的奇观化

“在意义的表达中,所谓的真实是由操 纵者掌握的,而观众有时明知是假也 乐于接受,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会产 生不同于真实的各种幻象,而这种幻 象往往也会装扮成真实的形象出现。”
“图像的虚假迎合着视觉的需要,视觉 常常满足于虚幻的想象,这种虚幻带 来的精神满足是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 正是利用这种特征,图像的功能被发 挥到了极致。虚幻本身成为一种被消 费的产品,图像的虚假就成为一种无 可厚非的特质。”
哥 伦 比 亚 番 茄 狂 欢 节
巴西狂 欢节
“奇观”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多半 是以视觉形式出现的一种表征,一种表 面热闹、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
与当代奇观社会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奇 观结构有赖于一种空间的区分,即日常 生活空间和神圣空间的区分。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盖•德堡提出奇 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理论; “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觉时,后者 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麻 痹的作用十分有效。奇观成为一种趋 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 识世界。”
四、政治奇观化:
A. 当代政治活动被好莱坞化的三种类型: 第一是正面的造势,以树立良好的公众 形象; 第二是负面揭丑造势,以损毁对手在公 众中的形象; 第三是借助某种事件的处理,使事情的 发展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威信。
90年代中后期美国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
2010年11•26 连胜文助选 遭枪击案
“不能把奇观理解为视觉世界故意的歪 曲,也不能把它理解为形象的大众传播 技术的产物。最好把它看作一种已被现 实化和转化为物质王国的世界观——— 一种被转化为客观力量的世界观。” 在媒体竞争的环境下,营造媒体奇观本 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
三、情欲奇观——身体叙事:
身体不再只是生物性的躯壳,而是充 满了文化与社会意义; 女性主义者将身体摆放在政治脉络里, 质疑身体乃是西方文化的父权或意识 形态权力结构的一部分。

媒介文化第6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媒介文化第6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奇观社会的奇观逻辑取决于技术
进化的逻辑,而技术的进化逻辑却又取决于权力和资本的 欲望逻辑。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理解和解释奇观现象其实 也是在理解和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対奇观现象的文化分 析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 的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图像叙事及其在电影叙事中的功能
影像画面本身就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叙事功能,尽管图
像本身的这种叙事功能不能与语言文字的叙事能力相 提并论,但图像的叙事功能以及图像的视觉效果确会 对一部电影的整体叙事节奏、效果、风格产生很大的 影响。
如果将传统的电影创作模式称为“叙事电影”而将其
与奇观电影相区别的话其实并没有把握住两者之间实 质性区别。毋庸置疑,当代奇观电影仍然也是叙事电 影,不仅在画面叙事方面,而且在电影的整体叙事结 构层面上,奇观电影都还没有脱离“叙事电影”的范 畴。
西方电影创作的奇观化趋势及其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中
国电影导演开始思考电影拍摄风格的转向问题,注重视觉 冲击力和视觉效果逐渐成为电影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奇 观美学也成为当代导演在创作商业电影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步入了所谓的奇观电影时代。 奇观电影的重点是通过新技术展现那些超越真实世界
事实上,就奇观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层面来说,它的背后
往往纠结着社会权力、商业利益、大众娱乐、文化霸权、 意识形态斗争等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 技术和视觉效果都只不过是一种中介,这一中介连接着形 形色色的媒体——社会奇观现象;另一端则连接着看不见 的社会权力与资本的扩张、控制、增值欲望和诉求
这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产物和结果就是那些
精美绝伦的“奇观电影”。中国人的“奇观”视觉经验最 直接和最强烈的体验就来自于好莱坞制作的奇观电影。

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

这是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世界,在无数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现象面前,我们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道格拉斯·凯尔纳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媒体文化的“奇观”世界的门。

凯尔纳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看到了美国社会中已经形成和正在变化发展的“文化工业”,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游戏规则,操纵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

他从法国理论家盖·德堡那里获得灵感,将“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体奇观”。

他认为,这些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正如我们所见,这种被称为“奇观”的现象正渗透在电影、音乐、建筑、时装、商业等各种领域。

道格拉斯在这本名为《媒体奇观》的书中对“媒体奇观”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具体现实面前,应该用多元的和异质的概念来解析看似矛盾的奇观,将奇观本身看作是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

”在书中,凯尔纳正是从这些具体的现实出发,分析了美国社会不同类型的文化奇观。

全书分六个章节,分别选取麦当劳、乔丹和耐克、辛普森杀人案、X档案、美国总统政治以及9·11事件作为案例,分析了消费、体育、电视等场域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奇观现象。

随着信息娱乐社会的到来和技术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正掉进一个“信息”和“娱乐”的快速漩涡中。

“信息/娱乐(infotainment)一词意味着在当代社会的组织机构中,信息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新闻也正在向“信息”和“娱乐”转化。

法国先锋派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提出“媒体场”的概念,并指出媒体场正在和文化场、政治场等各种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

凯尔纳在书中也反复提及“内爆(implod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内爆”是广泛存在的。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共38页PPT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共38页PPT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 奇观-精选文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洛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媒体奇观逻辑的批判式解读

媒体奇观逻辑的批判式解读

媒体奇观逻辑的批判式解读作者:倪思洁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8期【摘要】《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

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关键词】《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奇观逻辑一、体育文化奇观与奇观逻辑广州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媒体一直以开放、活跃和敢为人先的形象屹立于国内传媒界。

2010年亚运报道中,作为东道主的广州媒体各显神通,却也暴露了其在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奇观逻辑。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盖·德堡“奇观社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媒体奇观”概念,认为“媒体奇观”即“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介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所谓“体育文化奇观”是指“媒体运用高科技的‘魔法’将体育运动转化为高级别的媒体豪华场面的铺陈”。

“媒体奇观”理论与李普曼笔下的“拟态环境”相似,都强调媒体对信息有选择地采集、加工后向受众展示的结构化环境。

不同之处在于,“拟态环境”是媒体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虚拟再现,而“媒体奇观”突出了媒体对信息的戏剧化描述和解读。

在媒体竞争白热化阶段,媒体内部逐渐形成奇观逻辑,希望通过戏剧化报道方式吸引受众注意,推动媒体赢利模式的运行。

当媒体在奇观逻辑的过度影响时,其在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便发生突变,出现媒体“小报化”现象。

《羊城地铁报》是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集“地铁报”和“免费报”双重角色于一身。

该报免费发行,因而更注重把握受众注意力,也因此成为“奇观化”程度较深的媒体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了解其奇观逻辑,进而探究现阶段媒体奇观逻辑的形成及调整。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作者:温秋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纪录片发展到如今,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手段的介入更是让纪录片“如虎添翼”,而“情景再现”就是众多纪录片创作手段中被运用的较为广泛,也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为成功的一个。

本文主要对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作用一、填补叙事断点及影像资料的不足要厘清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有必要先梳理回望纪录片的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

纪录片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电影大师格里尔逊提出,在当时是“记录电影”、“記录影像”的省略称呼。

他指出纪录片的根本任务在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根本在“现实”二字,既在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发生的事情,创作者对其进行拍摄纪录,随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组合拼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此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记录影像必须是真实的,它应该保持客观空间与时间的同一性,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即完整地再现客观时空关系,传达本真时空叙事结构,反对蒙太奇对叙事时空的切割组合。

受此经典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纪录片大都原原本本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记录,严格地遵守“影像与被摄物同一”这一原则。

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做到时时在场,所以就会出现已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的记录下来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叙事出现了断点。

为了弥补这一情况,早期的创作者大都会采用亲历者讲述以及文献资料补充等方式进行还原。

画面加解说词是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统一标准,情景再现相对而言也就较少的出现在纪录片中,偶有出现也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补充影像资料的不足等问题。

二、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以便于更好地讲故事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提出,“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世间一切可见的事物,是一段不可再现的真实历史。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世间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且凝固了创作者的思考、选择和价值取向”。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奇观社会简介

奇观社会简介

1、释义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伊 徳波提出了“奇观社会”这一概念,用以概括商品和媒体技术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他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奇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他把这种社会称为奇观社会。

在这种奇观社会中,奇观经常是通过媒体这一介质传播的,媒体成为奇观发生的主要场所,所以,这种媒体现象被称为媒体奇观。

就手段而言,主要有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

在现代社会,奇观化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性社会经济不断上升的动力。

正如德波认为的那样,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

产品的符号意义胜过实物,现象胜过本质。

由此,人类社会进入到“奇观社会”阶段。

而媒介更是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

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的那样,“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介之中,不能免受媒介的影响。

2、奇观社会的意义审美上:奇观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古时的金字塔、大教堂等都是奇观,它们能给观者带来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感。

目前的媒介奇观现象带来了审美的日常化,让审美现象遍布于人们身边,穿插于各个生活细节中。

可以说,媒介的普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上:自古以来,奇观被制造出来并非只是为了观赏,它总是特定的组织用以展示权力的合法性、神秘性和威慑力的工具。

正如雄伟的教堂一样,此类奇观不是单纯的艺术活动,而是与权力、金钱、宗教信仰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媒介的出现和发现,使得权力的触角以更隐蔽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伸展到个人领域,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实现统治。

另一方面,媒介也可以为大众所用,反过来抵抗权力和资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像一张“谈判桌”。

经济:奇观现象的原动力是消费性社会。

通过审美等手段,刺激人的欲望,让人陷入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循环中,乐此不疲,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商品的炫耀性价值日益重要,所以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有愈演愈烈之势。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温秋猛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摘要:纪录片发展到如今,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手段的介入更是让纪录片“如虎添翼”,而“情景再现”就是众多纪录片创作手段中被运用的较为广泛,也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为成功的一个。

本文主要对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作用一、填补叙事断点及影像资料的不足要厘清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有必要先梳理回望纪录片的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

纪录片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电影大师格里尔逊提出,在当时是“记录电影”、“记录影像”的省略称呼。

他指出纪录片的根本任务在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根本在“现实”二字,既在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发生的事情,创作者对其进行拍摄纪录,随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组合拼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此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记录影像必须是真实的,它应该保持客观空间与时间的同一性,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即完整地再现客观时空关系,传达本真时空叙事结构,反对蒙太奇对叙事时空的切割组合。

受此经典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纪录片大都原原本本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记录,严格地遵守“影像与被摄物同一”这一原则。

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做到时时在场,所以就会出现已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的记录下来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叙事出现了断点。

为了弥补这一情况,早期的创作者大都会采用亲历者讲述以及文献资料补充等方式进行还原。

画面加解说词是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统一标准,情景再现相对而言也就较少的出现在纪录片中,偶有出现也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补充影像资料的不足等问题。

二、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以便于更好地讲故事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提出,“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世间一切可见的事物,是一段不可再现的真实历史。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世间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且凝固了创作者的思考、选择和价值取向”。

媒介化社会的奇观化:抖音的日常生活的商品化

媒介化社会的奇观化:抖音的日常生活的商品化

媒介化社会的奇观化:抖音的日常生活的商品化作者:李静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受媒介的影响越来越多。

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新兴了很多网络娱乐等媒体软件,那些看似很无聊和无意义的日常生活展现,经过媒介化和奇观化,就变成了具有围观效应的视觉产品。

本文选用抖音短视频为例,分析使用的媒介化手段和奇观化表现方式来展示日常生活,使它具有商品化逻辑,符合受众的喜爱。

关键词:媒介化;奇观化;手段;表现方式现代社会媒介对社会文化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得各个领域不得不按照媒介的规律来行事,这种媒介的影响力被称为媒介化。

“媒介化”这个概念显示了媒介作为一种基础制度性元素对社会的各方面的强大影响力。

[1]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体依照自己的商业逻辑,普通日常生活内容经过奇观化展示,那些看似琐碎而无意义的展示行为,具有了被关注和围观的潜力,因而也具备了商业价值。

在这方面,抖音中的日常生活的展示,可以算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比如,很多平常大家都不会去关注的歌曲通过在抖音上的展现,被受众关注,反而火了起来。

一、“抖音”的社会塑形功能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媒体的支撑,媒介化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都围绕媒介来进行,这也是抖音受到追捧的原因。

抖音在传播行为中体现出媒介化规律的手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对社会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塑造;技术性逻辑的规制;定义流行与时尚。

(一)媒介对社会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塑造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通过抖音短视频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在这里认识到更多朋友,了解各种奇闻趣事。

其中的事物通过媒介这个渠道,给大众了一个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的力量。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产品,抖音也好,其他网络短视频平台也罢,只要不违反社会道德与国家法律,同时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那就无可厚非。

我们的现实生活可能是单调枯燥的,但是有了抖音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思辨技法讲义:跟官媒学高级替换词(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思辨技法讲义:跟官媒学高级替换词(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思辨技法讲义:跟官媒学高级替换词名词类1.逻辑原指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现在泛指规律。

在论述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换“规则”、“规律”等词。

例:1.我们基本上可以想到一个必然的结论:“种草带货”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之下,通过市场力量与政治力量的合谋与博弈,成为一种合法存在的媒体奇观。

2.这种新技术和媒介融合主导的新闻生产,使得互联网引发的互动快速成为影响组织化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逻辑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2.表征显示出来的征象、特征。

可与“表现”、“现象”、“样貌”等词替换。

例:1.在视觉文化时代,意指概念越来越呈现出图像化的表征趋势,而图像表征的关键是对意指概念所对应的一系列视觉“意象”的激活、征用与再现。

2.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

囿于影响身份建构多元因素,新媒体主体身份表征呈现“流动”症候。

3.样态模样状态。

可与“样式”、“样貌”等词替换。

例: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是图像传播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体现于图像本身以及图像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整个过程。

就图像本身而言,网络图像的社交化形式不断更新,带来新的观看方式,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样态。

4.范式范式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通性的研究理念、价值取向、研究规范以及所遵循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等的总和。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性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与“模式”等词替换。

5.意识形态指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不局限于统治阶级思想)。

可与“观念”(普遍认知的)等词替换。

例:当主流传播政治经济学针对新闻传播业的任何研究结论都变成了政治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谋或博弈,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6.场域/场源自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多用来形容经过诸多力量影响的某种体系、网络或构型。

例:1.媒介场域作为一种横断性的场域,在各个场域中影响深刻,挑战其他场域的自主性。

2.新闻场域就是行动者在他律与自律的两极间进行斗争的领域。

当前“媒体奇观”下新闻报道方式失当分析

当前“媒体奇观”下新闻报道方式失当分析
合, 是 吸引 受 众 眼球 的保 证 。艳 照 门、 泼 墨 门、 快 男超 女 、 董 洁潘 粤 明离 婚 、 中国好 声 音 、 李 天

化” 。媒体奇观 还包括 政治丑 闻和党 派纷争 、
表 面上 似 乎 无 休 止 的 文 化 冲 突 以 及 “ 恐 怖 战 争” 这类 新 现 象 。 l l 斯 诺 登 事 件 当 之 无 愧 地 成
力, 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事件。媒体在报
道 过程 中 , 竭 力挖 掘事 件可 能涉 及 的新 闻价 值 、 背景信 息 、 个 人 隐私 、 娱 乐 话题 等 , 通 过 故 事 性 表达 、 视 听感 官刺 激 , 向受众 强 调该新 闻事 件 的
戏 剧化 效果 。纵 观近 几年来 出现在 中国 的奇观
个 人 适 应 现代 生 活 方 式 , 并 将 当代 社 会 中 的冲

泛娱 乐化 报道 方式
在追求奇观的道路上 , 媒体为了博眼球 , 一 步步地挑战受众的道德底线 , 走上媒体奇观 的
畸形发 展之 路 。 随手 打 开 一个 网站 、 一 份 报 纸 或 一个 电视 频 道 , 与 色情 、 暴力 、 信 任 危 机 等 相
第 l 3卷第 5期 2 O 1 3年 9月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0 1 S . 1 3 N o . 5
e p.201 3
当前 “ 媒体 奇观 " 下新 闻报道方式失当分析
周 欢
(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 院 电广传媒 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1 0 0 )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解读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解读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解读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解读
刘莹莹
【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4
【摘要】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西方著名的文化批判家,本文以其《媒体奇观》一书为蓝本,对其“媒体奇观”概念进行解读,从理论解析到理论溯源,深入分析理论内涵,介绍凯尔纳的“诊断式批判”的研究方法.并从政治角度探讨媒体奇观在美国国内政界的应用以及美国文化输出的实质,最后结合实例分析,简要提出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8-10)
【关键词】媒体奇观;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化霸权
【作者】刘莹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3
【相关文献】
1.反鲍德里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学——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介文化思想的一种解读 [J], 闵建平
2.媒体文化研究的进路——道格拉斯·凯尔纳访谈录 [J], 王蔚
3.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构连:论道格拉斯·凯尔纳的批判理论[J], 董雪飞
4.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构连:论道格拉斯·凯尔纳的批判理论 [J], 董雪飞
5.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的理解及其传播——道格拉斯·凯尔纳教授访谈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来自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
奇观与媒体奇观
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 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
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 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 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 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资本、宗教信仰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技术限制,奇观被局限在 一时一地,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媒体奇 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媒体奇观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 即视觉经验与视觉艺术层面和社会批评理论层面;而 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长期以来,电影都是奇观的滋生地”——道格拉斯·凯尔纳
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娱乐产业的需 要,奇观不断与娱乐相结合,成为社会权力运行和资本增 值运作过程中所倚重的工具或手段。拥有当今高超的奇观 生产技术,人们便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 它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消遣娱乐并制造幻想和欲 望,从而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型社会经济不断升 级的动力。
影像技术使奇观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而 是获得了时空“脱域”的能力:影像可以被携带到世界各 地展现给观众;可以被长期保存并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 影像技术不是专属于帝王或贵族等特权阶层的技术,普通 人也可以利用它来制造奇观。因此,影像技术的发明,使 得各种奇观获得了保存和传播的机会,极大地延展了奇观 的范围和影响力。
盛大的仪式、庆典活动;各种电影节活动;电影推介和宣传活 动;明星文化和商品文化;在视觉上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奇观 电影”。
奇观电影 作为描述高科技生产的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影片的新 名字被社会接受,与传统电影创作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法国学者德波——《景观社会》,探讨现代社会的景观化问题 。
在媒体—社会批评领域,美国著名媒介文化和批判理论学者道 格拉斯·凯尔纳在直接承接德波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媒体奇观” 的研究主题,并且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连续出版了两本以媒 体奇观为主题的著作。凯尔纳在《媒体奇观》的中文简体字版 序言中指出,他的“奇观”概念取自德波和国际情景主义组织 的一些理念。
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
当代奇观现象既是一个视觉经验与艺术创作的问题, 也是一个利用奇观现象组织、推进政治、经济或文化 活动的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媒体奇观现象的分析实 际上既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分析,也是对当代社 会生活中的权力、技术、金钱、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我 们时代中社会生活的趋势、特征及其复杂的运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方案。
不过,凯尔纳的理论和方法与德波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对此,凯尔纳自己对这种差异性作了详细 解释,他认为自己所使用“奇观”概念与德波的理论在三 个层面上存在着差异:
首先,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带有鲜明的整体论色彩;而凯 尔纳的“奇观”概念则比较具体化的,与此相联系的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德波所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新马 克思主义的视角;而我(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 的立场——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区域等具体因素的关注,以 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包括新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媒体奇观研究——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 文化透视》
奇观电影
奇观家族
媒体奇观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或者“媒体奇观”直接来源于西方马克思注意的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德波的“景观社会”和博德里亚等人的 后现代理论。
德波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炫耀性消费日 渐成为维持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人类便进入到了“景 观社会”阶段。在这一社会阶段中,“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 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符号胜 过实物、副本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 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最高级的幻象也就是最高级的神 圣。”由于影像不再是仅仅是一个表征,人们深陷于分离危机 中不能自拔。“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 变成真实的存在。”“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能再直接把握这一 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看 的视觉就自然被抬高到以前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 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不费力地适应与今天社会的普 遍现象。”这种分离机制的存在,使人们在景观中被隐性地控 制。“不得不无意识地臣服于景观制造出来的游戏规则,从而 也就遮蔽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出现的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