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摘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苏联中后期领导人对于局势认识不清,未能及时采取合理的改革举措;此外,苏联早期领导人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部分权宜之计,也为苏联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最终戈尔巴乔夫激进而幼稚的改革彻底摧毁了苏联。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始终得以体现。
关键词:苏联解体改革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民族问题
苏联解体是二战后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剧变。客观地讲,当时的苏联虽然深陷内忧外患中,但当时没有任何人敢相信、会相信如此庞然大物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做出了当时最‚悲观‛的预测:苏联可能会在2050年左右解体。即便是极端看衰苏联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提前59年发生。而事实上,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与美国作为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长达46年之久,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就也并不逊于美国太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将从苏联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剖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一、沙皇俄国的崩溃与苏联的建立
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压之下,俄国国内物资匮乏,出现了物价飞涨、供应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纷纷罢工抗议战争与通货膨胀。同时,彼得格勒在1916-1917年又遭遇了罕见的严寒,极度加大了物资供给的难度,人们开始进行恐慌性的抢购,同时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而在此时,尼古拉二世沙皇对局势出现了极端严重的误判,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离开了彼得格勒。
1917年的2月下旬,天气转暖,人们纷纷上街游行示威,而当局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手段制止这一切。虽然俄国各革命政党并未在这一过程中顺水推舟,扩大事态,但情况仍然向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几天过后,军队中出现了哗变,这一事件很快演变成为大规模哗变以及彼得格勒的彻底失控。很快,起义者占领了整个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权派大臣以及军队将领纷纷要求沙皇授权建立一个对杜马负责的政府,而非对沙皇负责的政府,实质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此时,彼得格勒的局势进一步恶化,起义者喊出了‚沙皇退位‛的口号。总而言之,当时的情况是十分混乱的,革命的人群将越来越激进的意见呈递给资产阶级代言人——杜马临时委员会,而杜马的反馈又在不断地激化革命人群的情绪,这形成了一种死循环。最终,沙俄帝国被永远地埋葬在了1917年3月3日。
此后,代表资产阶级的杜马临时委员会接管了国家政权,在这一过程中,苏维埃组织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宣传革命精神,并瓦解了旧帝
国军队的秩序。但杜马纠结于派系纷争与沙皇退位后巨大的权力真空,迟迟未能解决当时俄国上下迫切想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战争与通货膨胀。这给了共产党人机会,而列宁也在此时返回俄国领导革命。借助之前起到的良好宣传效果,苏维埃逐渐增加自己手中的筹码。同时,在列宁的主张下,全党上下也不断修正观念,使得更多的人拥护苏维埃。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最大的争议就是,苏维埃为了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允诺组建共和国,并承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考虑到历史上俄罗斯族与俄国其他民族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什么支持布尔什维克,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在布尔什维克的努力下,他们争取到了大部分群众的支持,而资产阶级政府不断内讧,导致他们的力量与声望都在下降。在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十月革命爆发了。布尔什维克很快取得了对政权的实际掌控。但在此时,资产阶级的力量仍不可忽视,而社会主义者内部其他派系,如孟什维克等,也认为应当与资产阶级党派联合举行立宪会议。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人还是选择召开立宪会议,但也做好了推翻立宪会议,直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准备。而立宪会议的结果也确实并不利于布尔什维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强行解散立宪会议,直接接管政权。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这是必要的;但对于国家而言,这样罔顾一般民主原则与社会发展规律,仅仅凭借强权将无产阶级专政凌驾于民主共和国之上的行为,是不利的,是会导致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严重扭曲的。但是,回到那个时代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我们无法以现代眼光苛责特殊时期下的特殊举措。总之,布尔什维克在这个激烈的博弈过程当中,逐渐地建立了苏联。
二、列宁时期的苏联
苏联共产党掌握国家之后,情况并不容乐观,他们需要同时面对内忧外患:首先,是对一战敌国的媾和;其次,是国内敌对势力的反扑;此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也是必须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初期选择了‚战时共产主义‛,政治上逐渐集中,但当时的苏共中央也在考虑如何发展党外民主;经济上授予农民土地,与之捆绑在一起的还有集体农庄制度和粮食征收制(余粮征集制),同时苏共也在进行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摸索。
在解决内忧外患之后,列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在苏联实践民主制度‛以及‚新经济政策‛上面。
‚新经济政策‛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
(2)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市场机制。
(3)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施行中小工业的非国有化。
(4)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
(5)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行业中的自由,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
(7)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租让和租赁。
(8)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实行货币改革,发行稳定货币。
这是苏共第一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但起初苏共党人对于市场的容许度仅限于‚区域内的物物交换‛。随着情况的发展,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自发地形成了一定的交易秩序,列宁也就这种现象逐步提出‚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方应当转为货币交换形势‛、‚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增长‛、‚我们的任务就是经商做买卖‛。虽然这些举动的根本目标还是‚绕开资本主义商业原则‛,但这是苏共首次承认市场关系的作用,对于指导之后的经济建设工作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就这点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而党外民主制度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工会的建设上。列宁认为,苏共的任务是把工会建设成党的预备队、党的监督人以及党的协助者。同时,在苏共十大上,列宁也做出了实行‚工人民主制‛的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实行普选制、报告工作制和监督制;对于一切重要的问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决议一经通过就必须遵守;党委会不仅要向上级,也要向下级报告工作。
但同时,为了防止民主制度演变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苏共十大还通过了一个‚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决议规定禁止一切派别活动,‚凡是中央委员进行派别活动的,就把他降为候补中央委员,甚至开除出党。‛但是,在日后,这一条决议自身就成为了某些人手中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