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
十四五规划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十四五规划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近年来,汽车行业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得到高度关注。
在这两个前沿赛道发力,有助于中国汽车工业甩开历史包袱,在新的赛道竞争。
最终将汽车行业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在2021年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篇幅,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两大焦点进行了专门阐述,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后,提炼出四个关键词:续航、回收、自主、新基建,并进行解读分析,以飨读者。
新能源汽车:续航、回收在经过几年的扶持之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数据显示,在油电价差下,新能源运营车辆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已经与燃油车持平,甚至实现超越。
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间的口碑已经建立,接受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在2~3年后完全退出。
因此,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重心从供给端转入了车辆的消费端。
具体来看,有两个关键词:续航、回收。
1、续航:充电与换电技术或将双线并进“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先看第1个关键词“续航”。
众所周知,中国的充电桩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而充电桩数量为122万台,车桩比达到3:1,虽然已经是近年来的低值,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可以说,充电桩数量的不足,已经成为了遏制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从这点来看,加大充电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问题在于,目前充电设施领域发展最短的那块板在哪?答案是充电利用率。
根据2019年发布的《充电服务报告》,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10%。
很多电桩持续亏损,削弱运营商建桩积极性。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技术差异与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技术差异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出行的重要选择。
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动力系统、能源利用、车辆结构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分析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技术差异,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动力系统传统汽车主要依靠内燃机作为动力源,而新能源汽车则采用了更为环保的电动机或燃料电池作为动力。
电动汽车通过电池储存电能,并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
燃料电池汽车则通过将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并输出到电动机,驱动车辆运行。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更加环保,排放零污染物,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二、能源利用传统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废热散失。
而新能源汽车则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能源。
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率相比传统汽车更高,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几乎没有能量损失。
燃料电池汽车则能够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较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这些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使得新能源汽车在能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车辆结构新能源汽车在车辆结构上也与传统汽车存在一些差异。
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需要占据一定空间,因此车辆结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燃料电池汽车则需要安装燃料电池堆和氢气储存装置,对车辆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
相比之下,传统汽车在车辆结构上相对简单。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结构的差异也将逐渐减小。
四、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出行的重要选择,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将继续向更高效、更环保方向发展。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将进一步提高,充电时间将缩短,电池技术也将不断创新,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燃料电池技术也将逐步成熟,氢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
同时,在智能化方面,新能源汽车将引入更多的智能化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能。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逐步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智能驾驶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智能驾驶技术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目前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1. 燃油汽车的缺点燃油汽车的使用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但它也有很多缺点。
首先,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空气。
其次,燃油汽车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的储备量有限,同时价格波动大,过度依赖这种资源会带来财政和安全风险。
此外,燃油汽车的机械结构比较复杂,致使维修费用高昂,且易发生故障。
2.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环保、能源节约、安全性高的产品开始受到关注。
新能源汽车多采用电能、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源,极大地降低了对油的依赖,尾气排放更少,堪称一个非常环保的出行方式。
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程度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各大汽车厂商均在加紧研发新能源汽车。
截至目前,电动汽车已经覆盖了大众型、豪华型、多功能型等各个市场领域。
同时,各大厂商还提供了多种动力总成方案,如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纯电动等。
以纯电动车为例,它的制造成本及使用成本都已明显降低,售价也从“高端奢侈品”逐步转化成为覆盖大众市场的普及型产品。
第三章: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1. 传统驾驶模式的缺陷对于传统驾驶模式,在道路拥挤的情况下,驾驶员需要全神贯注地开车,容易疲劳、分心,而产生交通事故。
同时,对于一些专业领域,如采矿、物流、公共交通等,驾驶模式单调重复,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2. 智能驾驶技术的兴起智能驾驶技术是指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让汽车自主感知道路、交通状况、障碍物等信息,从而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驾驶的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驾车安全性,还能够方便驾驶员的工作,提高前端生产效率和工作环境质量。
智能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且得到了政府和产业界的大力支持。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路线图概要
《移动出行蓝图2050》 《气候战略2030》
《气候挑战2050》 《智慧出行社会》
《共同战略2050》
发展方向
新能源 汽车智能化 智能交通体系
低二氧化碳排放 智能交通体系
新能源 低能耗 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
低碳 移动出行服务 自动驾驶
零二氧化碳排放 智慧出行社会 自动驾驶
电气化 数字化 自动驾驶
2、我国汽车技术现状分析
•近20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总体技术 水平已有很大提升,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产销规模奠定技术发展基础
整体技术水平呈现显著提升
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汽车产销规模连年第一,已成为 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已有长足进步,但
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路线图概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16.11.26 北京
报告内容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宗旨和编制过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内容概要 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1.编制技术路线图的背景和使命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制造强国建设战略为契机,围绕汽车强国开展的 一次汽车产学研协同行动,旨在凝聚共识、明晰路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总体 路线图
重点产品 路线图
汽车产业总体路线图
节能汽车产品 路线图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 燃料电池汽车 动力汽车产品路线图 产品路线图
智能网联汽车 产品路线图
关键技术突破
节
路线图
能
汽
车
技
术
路
线
图
纯电动 和插电 式混合 动力汽 车技术 路线图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技术趋势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技术趋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将呈现出哪些趋势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电动化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电动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发展方向。
未来,电动汽车将大幅取代传统燃油车的地位,成为主流选择。
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使用体验。
2.智能化驾驶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车辆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
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实现高度自动化,提升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3.轻量化材料应用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能效,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采用碳纤维、镁合金等轻量化材料,可以有效减轻车辆重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更环保、更高效的行驶性能。
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车辆将会产生大量数据。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需要加强数据安全防护,确保车辆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并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利。
加密技术、安全认证等手段将成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支撑。
5.共享与智能交通未来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更加注重共享和智能交通。
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车辆可以实现智能协同行驶、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共享经济模式也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技术趋势将围绕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共享与智能交通展开,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便捷、更环保的出行体验。
在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为推动绿色出行和智能交通做出重要贡献。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融合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今已经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全新的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网联技术使车辆能够实现与外界信息的无缝交互,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新能源汽车则以其环保和节能的特点,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发展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技术挑战和前景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智能网联技术的引入,使得汽车拥有了更为智能化的驾驶和交通管理能力。
通过与道路基础设施和其他车辆的信息交互,驾驶者能够及时获取道路状况、车辆位置等信息,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同时,智能网联技术还能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驾驶,通过车队式驾驶等方式,降低车辆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交通运输效率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则是汽车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传统燃油汽车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新能源汽车则通过电力或氢能源等清洁能源进行驱动,减少了尾气排放,降低了能源消耗,具有明显的环保和节能效果。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汽车产业将向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面临的技术挑战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发展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
首先是智能网联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
由于智能网联技术需要不断获取和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因此面临着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如何确保车辆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存储和续航能力问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续航里程有限,充电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和使用便利性。
另外,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还需要解决汽车与基础设施、其他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标准化和互操作性问题。
各个不同厂商生产的汽车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智能交通设施之间如何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是智能网联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面临着不断转型和升级。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成为了汽车行业中的热门话题,它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站在科技角度,从技术和市场两个角度探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
1.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以非化石能源为动力,采用先进技术制造的与传统汽车相比更加环保、节能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具有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新能源汽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保护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低,且能够为车主带来更多的舒适体验。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纯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为动力,电能储藏在电池中,无排放有助于环保。
混合动力汽车包括纯电动模式和燃油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行驶中的需求。
燃料电池汽车则使用氢燃料,在产生动力时只排放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政府也在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2. 智能网联智能网联技术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对汽车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从而实现车辆自主,智能化和遥控化等功能。
智能网联的普及度让越来越多的车主能够更好地掌握车辆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智能网联系统的功能非常丰富,例如CAN总线系统、OBD系统、GPS定位系统、车辆监控和远程控制系统等等。
智能网联系统已经在汽车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仅只有高端豪车才有智能网联功能,近几年来各大中高端品牌汽车也在不断推出智能网联技术的新车型。
3.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结合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优点,可以更好地解决传统汽车所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有许多优点,包括更加环保、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加安全和更加便利等等。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需要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支持和推广。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专业群 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群名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 【所含专业及代码】汽车电子技术专业(560703);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610107);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560707);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600201); 应用电子技术(6101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层次】大专 【基本学制】3 年
2017.05.23
1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于三年全日制高职专业,由湖南汽车工程
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联合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中车时代电动汽车 有限公司、广州粤峰科技公司、宝马中国培训学院等企业共同制订, 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学院批准在 2017 级新能源与智能汽车
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实施。 主要编制人:
车辆工程学 院
人力资源部
车辆工程学 院
技术培训部
车辆工程学 院
售工后作服部务门部 车辆工程学
院 车辆工程学 教学工院作部 售车后辆服工务程部学 大区服院务部 科技管理部
2
3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 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表 评审专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签名
1
2
3
4
5
6
7
8
方案审定人:
1序0 肖姓湘名
湖南申湘工集作团单别位克4S店
1号1 王维斌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1 黎修良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12 舒望 2 雷久相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133 童龙大海权义 湖湖南南兰汽天车集工团程别职克业4S学店院 4 王治强 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如何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如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正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
这一融合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还为未来的交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顾名思义,是以电能、氢能等新型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更低的碳排放、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而智能网联技术则是将汽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使汽车具备智能驾驶、智能导航、智能互联等功能。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动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上。
通过智能网联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更加精确地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电量、温度、充放电速度等,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和放电过程。
同时,智能网联技术还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路况,优化动力输出,提高能源利用率,延长续航里程。
在智能驾驶方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智能驾驶技术依靠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获取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通过算法进行分析和决策,实现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功能。
而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电子架构更加先进,能够更好地支持智能驾驶系统的运行。
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机响应速度更快,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车辆的加速、减速和转向,为智能驾驶提供了更好的硬件基础。
此外,智能网联技术还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通信和协同驾驶,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导航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智能导航系统能够实时获取路况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优的行车路线规划。
同时,智能导航系统还可以与车辆的动力系统相结合,根据路线的路况和剩余电量,提前规划充电地点和时间,避免因电量不足而导致的行程中断。
在智能互联方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出行体验。
通过车载互联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服务,如在线音乐、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
同时,车辆还可以与智能家居、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互联,实现远程控制车辆、查询车辆状态等功能。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2)1.2 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2)第二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3)2.1 工业大数据 (3)2.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3)2.3 互联网与物联网 (3)第三章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现状 (4)3.1 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4)3.2 我国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的优势与不足 (5)第四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5)4.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5)4.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6)第五章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 (6)5.1 政策扶持与法规引导 (6)5.2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7)5.3 充电基础设施与售后服务 (7)第六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 (8)6.1 电池产业链 (8)6.2 驱动系统产业链 (8)6.3 充电设施产业链 (8)第七章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融合 (9)7.1 智能制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9)7.1.1 生产线智能化升级 (9)7.1.2 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 (9)7.1.3 产品个性化定制 (9)7.1.4 质量追溯与管理 (9)7.2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 (9)7.2.1 技术创新驱动 (9)7.2.2 产业链整合 (10)7.2.3 产业生态构建 (10)7.2.4 人才培养与引进 (10)7.2.5 政策支持与引导 (10)第八章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 (10)8.1 国家政策与产业规划 (10)8.2 地方支持政策 (11)第九章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实践 (11)9.1 成功案例分析 (11)9.1.1 案例一:某知名汽车制造商的智能制造实践 (11)9.1.2 案例二:某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推广实践 (11)9.2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12)9.2.1 问题一:智能制造设备投资成本较高 (12)9.2.2 问题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完善 (12)9.2.3 问题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足 (12)9.2.4 问题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12)第十章发展前景与展望 (12)10.1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12)10.2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3)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是指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人工智能助推新能源及电动汽车行业发展
人工智能助推新能源及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EV)行业。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重视的重点。
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该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这些技术在新能源及电动汽车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AI能够通过分析大量数据,预测市场趋势与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
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中,AI可以帮助制造商针对不同市场特征开发适合的车型,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电动汽车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日益凸显。
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汽车制造商可以建立智能化生产线,实时监控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AI技术能够识别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异常,及时调整生产参数,降低损耗,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电池技术方面,AI同样展现出其改进与优化的潜力。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的性能。
AI算法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化学成分和结构的电池数据,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电池,延长电池寿命和降低成本。
此外,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充电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电动车的智能充电系统能够优化充电时间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
新能源的开发离不开对能源数据的精准管控,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中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智能电网通过集成AI技术,可以实现对供电侧与需求侧的动态监测与调度,优化电力资源的分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AI能在多种能源之间进行协调,确保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最佳利用。
同时,通过智能调度与预测,储能系统的管理也变得更加高效,AI能预计各时段的电能需求,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储电方案。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使得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联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车联网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新能源汽车(NEV)及其智能车联网(V2X)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整个交通生态系统的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安全、维护等方面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促进了更高效、更安全和更绿色的出行方式的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中,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体现在自动驾驶技术上。
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大量实时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车辆能够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做出智能决策。
通过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控制决策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推动着交通运输的革命。
例如,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使得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快速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行人、交通信号灯、障碍物等,从而高效地执行复杂的行驶任务。
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
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源,而电池的状态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用户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健康状态,预测电池的寿命以及充放电效率。
这不仅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周期,还优化了充电方案,为用户创造了更好的用车体验。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车辆制造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电池设计和优化,提高整体性能与安全性。
车联网系统的崛起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平台。
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的无缝连接将大幅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还能基于周围环境进行动态判断。
例如,当车辆接收到即将到来的交通信号灯变化时,可以提前调整速度以顺利通过,从而减小拥堵情况。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改变了传统的智能导航方式。
基于云端的数据分析工具,例如数百万辆车在不同位置产生的信息,可以为个体驾驶者提供精准的实时导航服务。
这使得用户能够规避拥堵路段,将出行时间和能耗下降到最低水平。
同时,结合天气、事故和道路状态等信息,AI助手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优路线建议,显著改善出行体验。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方案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方案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意义 (2)1.2 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3)2.1 工业互联网平台 (3)2.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4)2.3 与自动化 (4)第三章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4)3.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5)3.1.1 系统概述 (5)3.1.2 硬件设施 (5)3.1.3 软件平台 (5)3.1.4 网络通信 (5)3.1.5 数据处理 (5)3.2 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5)3.2.1 平台概述 (5)3.2.2 云计算 (5)3.2.3 大数据分析 (6)3.2.4 人工智能 (6)3.3 智能制造安全与可靠性 (6)3.3.1 安全性 (6)3.3.2 可靠性 (6)第四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6)4.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6)4.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7)第五章新能源汽车技术 (8)5.1 电池技术 (8)5.2 驱动电机技术 (8)5.3 电控技术 (8)第六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8)6.1 产业链上游 (8)6.1.1 电池原材料 (9)6.1.2 电机及电控系统 (9)6.1.3 充电设备 (9)6.2 产业链中游 (9)6.2.1 整车制造商 (9)6.2.2 系统集成商 (9)6.3 产业链下游 (9)6.3.1 销售环节 (9)6.3.2 服务环节 (10)6.3.3 回收利用环节 (10)第七章智能制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10)7.1 生产制造环节 (10)7.2 检测与质量控制 (10)7.3 售后服务与运维 (11)第八章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环境 (11)8.1 政策法规 (11)8.2 市场竞争格局 (12)8.3 市场规模与预测 (12)第九章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12)9.1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 (12)9.2 产业跨界融合 (13)9.3 创新创业与产业升级 (13)第十章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挑战与机遇 (13)10.1 技术挑战 (13)10.1.1 智能制造技术挑战 (14)10.1.2 新能源技术挑战 (14)10.2 产业挑战 (14)10.2.1 智能制造产业挑战 (14)10.2.2 新能源产业挑战 (14)10.3 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15)10.3.1 智能制造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15)10.3.2 新能源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15)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意义智能制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改造,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推进,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新趋势。
随着电动汽车逐渐普及,智能汽车也跟着迅速发展,并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
首先,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的最大巨大优势在于节能减排。
传统汽车燃油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浪费。
而新能源汽车使用电能,无尾气排放,并且充电电量可以通过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进行充电,降低车辆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根据行驶路线和行车条件自主调整车速,达到最优节能效果。
其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融合还优化了驾驶体验。
智能网联技术使车辆拥有更强的学习和适应性,能够自动驾驶、避免碰撞,在行驶过程中提供更好的行车安全。
同时,新能源技术的使用,使电动汽车不再存在发动机噪音和排量大等问题,拥有安静、舒适的乘坐环境,提升车辆使用的舒适性。
最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度融合也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汽车可以实现与周围设备进行交互和传输数据。
如,通过智能手机操作车锁、车门、车窗、空调等各种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统一管理。
同时,车辆智能化处理和数据处理也会提供更多的出行信息应用,使驾驶者可以利用数据来做出更优决策,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总之,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行车舒适性,还可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
未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将会进一步发展融合,推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能化、数字化及电子化将越来越成为汽车生产和用户使用的主要趋势。
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力争抢占市场份额。
同时,政府也发出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加大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支持。
在技术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实现电动汽车智能化的全面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
而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智能化从多个方面渗透到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环节,包括车辆设计、生产制造、驾驶体验和用户互动等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1. 车辆设计方面智能化设计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传感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变得更加智能化。
设计师们可以通过AI技术优化车身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设计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外观和内饰。
此外,智能化设计还包括车辆的自动化、互联互通等特性,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生产制造方面智能制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信息共享,提高生产线整体效率。
智能制造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和调控,为企业提供更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手段。
3. 驾驶体验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车辆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还体现在驾驶体验方面。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开始具备了更加智能的驾驶辅助功能。
例如,基于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的自动泊车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等,极大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智能互联功能也为驾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和娱乐体验,使驾驶过程更加智能化和愉悦。
4. 用户互动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还体现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中。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与用户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交流。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操作控制车辆功能、查询路况天气等信息、定制个性化座椅调节、观看在线视频等。
车载系统不仅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车辆状况,还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和沟通。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车联网和车辆远程控制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车联网和车辆远程控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热门产品,其拥有的智能车联网和车辆远程控制功能更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车联网和车辆远程控制两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对汽车行业以及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
一、智能车联网智能车联网是指通过无线网络将汽车系统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车辆与外界环境、其他车辆以及道路设施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的技术系统。
它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行车体验。
首先,智能车联网可以实时获取道路实况和交通信息,帮助驾驶员规避拥堵路段,选择最佳行车路线,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
通过与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交互,智能车联网可以提供准确的道路状况、交通事件等信息,驾驶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佳的出行决策,减少时间和能源的浪费。
其次,智能车联网可以实现与其他车辆的互联互通,形成车辆之间的协同行驶。
当车辆之间能够实时互相传递信息时,就可以通过智能系统实现车辆的自主避让和紧急制动等功能,有效提升交通安全性。
此外,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可以为交通管理者提供车流状况、拥堵情况等数据,便于制定更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
再次,智能车联网使得驾驶员能够享受更多的智能化服务。
通过与互联网连接,智能车辆可以实现在线音乐、在线导航、在线支付等功能,大大提升了驾驶员的出行享受和便捷性。
二、车辆远程控制车辆远程控制是指通过手机应用、远程控制器等终端设备远程操控车辆的功能。
它使得驾驶员可以在离车辆较远的地方进行车辆操作,并实现对车辆状态的远程监控。
首先,车辆远程控制可以实现远程启动和熄火功能。
在高温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驾驶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提前启动空调或加热器,为上车时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同样,当驾驶员忘记关闭车门或车灯时,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器进行操作,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其次,车辆远程控制可以进行远程解锁和上锁操作,消除了传统钥匙的使用,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与应用在当今社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迅猛,而智能化更是为其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还对整个交通领域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核心在于各类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车辆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获取道路、车辆和行人等信息。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为车辆的自动驾驶决策提供依据。
从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实现驾驶过程的自动化,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智能网联技术也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车辆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与其他车辆、交通设施和云端服务的信息交互。
这使得车辆能够获取实时的交通信息,提前规划最佳路线,避免拥堵。
同时,车主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远程控制车辆,如提前开启空调、查看车辆状态等,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在能源管理方面,智能化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电量、温度、充放电情况等。
通过智能算法,优化电池的使用和充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车辆还可以根据行驶路线和路况,智能调整能量回收强度,进一步增加续航里程。
智能化还体现在人机交互系统的不断升级。
大屏幕信息娱乐系统、语音识别控制、手势操作等功能,让驾驶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操作车辆,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服务。
同时,车辆还可以根据驾驶者的习惯和偏好,自动调整座椅、后视镜等设置,提供个性化的驾驶体验。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也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汽车制造商不再仅仅是车辆的生产者,还可以通过提供软件服务、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创新,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然而,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智能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智能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而智能驾驶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项关键创新。
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还为交通安全和效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高效的特点,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而智能驾驶技术与新能源汽车的结合,更是如虎添翼,为未来的交通出行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画卷。
智能驾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感知系统方面。
各类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就像汽车的“眼睛”,能够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
这些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探测到道路上的车辆、行人、障碍物等,为车辆的智能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新能源汽车中,摄像头是常见的感知设备之一。
它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道路的图像,识别交通标志、车道线以及其他车辆的型号和颜色等。
毫米波雷达则具有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的优势,能够穿透雨、雾、雪等,准确测量目标的距离和速度。
激光雷达则以其高精度的三维建模能力,为车辆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环境地图。
这些传感器所收集到的数据,会被传输到车辆的控制单元进行处理和分析。
控制单元就像是汽车的“大脑”,运用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融合和理解,从而做出驾驶决策。
自动驾驶功能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应用之一。
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自动驾驶分为多个级别,从辅助驾驶到高度自动驾驶,再到完全自动驾驶。
在新能源汽车中,常见的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等。
自适应巡航控制可以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自动调整本车的速度,保持安全的车距。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则能够在检测到即将发生碰撞时自动刹车,避免或减轻事故的损害。
车道保持辅助功能可以帮助车辆保持在当前车道内行驶,防止驾驶员因疲劳或分神而偏离车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也在不断升级。
高度自动驾驶甚至完全自动驾驶的实现,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轻松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将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同时也正在给汽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智能化则是其突出特征。
汽车智能化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到辅助驾驶的作用,使驾驶更为方便,最终达到无人驾驶。
智能汽车包括导航系统、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及自动避撞系统等。
“新能源汽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汽油车和柴油车而言的,是指用非汽油和非柴油燃料发动机或新能源作动力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燃机作动力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有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汽车或氢气汽车等。
一、智能汽车1、智能汽车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是交通运输领域各种高科技系统的一个统称。
凡是运用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组成旨在改善交通运输状态、缓解交通祸害的各种技术系统,都可称为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
有关的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其中,信息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改善交通状况,主要是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提高汽车行驶性能;而缓解“交通祸害”则是指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和减少交通事故。
智能汽车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许多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载体。
智能汽车系统包括:(1)公共交通支援系统帮助公共交通利用者选择最佳的出行、换车方式及出发时间,同时使各交通部门实现最佳的利用分配。
通过实时收集公共交通部门的运营状况、实施必要的优先通行措施、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基础数据提供给公共交通运营部门,辅助公共交通部门进行运营管理。
(2)导航系统将经由路线的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交通管制信息、停车场的满空信息等通过导航系统提供给驾驶员,来辅助驾驶汽车。
(3)安全驾驶系统通过车辆及道路的各种传感器掌握道路、周围车辆的状况等驾驶环境信息,通过车载机、道路信息提供装置等实时地提供给驾驶员,并进行危险警告。
(4)救援系统当驾驶员需要应急服务(如感觉不适、发生交通事故),启用车载设备呼叫救援中心,为驾驶人员提供救援服务。
(5)行人辅助系统使用道路引导设备帮助老弱病残以保证其安全。
车辆上设置相应设备,可通过检测出车辆前方的行人,警告驾驶员或采取自动刹车,以防止行人交通事故。
2、导航系统(1)功能车辆定位及导航系统是ITS环境中驾驶员信息支持系统的核心设备。
其主要功能包括查询、寻路、导航、行车信息服务及提供车载娱乐功能。
查询:利用车载电子地图,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如车辆位置、地名、建筑物名、等)查询其在地图上的相关位置。
寻路:根据出发地、目的地或中间地点位置,以及接收到的实时交通信息从复杂道路网中找到一条距离最短或时间最少的行车路线。
导航:根据制定的行车路线,利用屏幕显示、声音提示等方式为驾驶员提供适时引导使其方便又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行车信息服务:在行车过程中,可以实时报告当前位置、到达目的地的预期时间,有些系统还提供车载internet服务等。
车载娱乐:利用导航系统中的多媒体设施,播放CD、VCD等。
(2)分类车辆定位及导航系统可分为自主式以及中心定位式系统两类。
自主式系统:一般在车辆上装有GPS接收机和电子地图,利用车载设备就可以在车载地图上确定车辆位置。
车辆也以无线通讯方式获取交通信息、下载地图等。
中心式系统:一般许多车辆具有统一的控制中心。
中心具备确定每一车辆位置并向车辆提供引导、查询的功能。
主要用于专用车队(如警用、消防、公交等)系统。
(3)结构根据车载导航系统的功能,系统可分成定位部分、数字地图部分、人机接口、无线通讯及系统软件(提供寻路、导航等实用功能)等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车载导航系统功能结构1)车辆的定位车辆定位系统就是运用GPS/或DR(Dear Reckoning 推算定位)等定位技术,自动确定车辆的实时位置,并运用地图匹配技术,对车辆实际行驶路线与电子地图上道路位置之间的误差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该系统还可以识别车辆所在道路和每一个临近的交叉口。
目前,车辆采用的是GPS和DR组合的定位技术。
地图匹配是利用电子地图使定位系统更加可靠和精确,其功能如下:①系统用电子地图中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寻路;②将GPS 等传感器接收的信息与数字地图进行匹配,直观显示当前位置;③根据寻路结果及GPS等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提供实时的导航功能;④利用地图中的地理信息实时供驾驶员查询,如车辆当前位置到终点的距离以及路标、旅馆、停车场位置等;⑤电子地图可以表示出道路的形状及道路名、交叉口等地理信息。
实用的导航系统具有结构完善的电子地图。
2)车载导航系统的人机接口人机接口提供了驾驶员操纵导航器的接口按键,并以屏幕显示、声音播放等多媒体手段为驾驶员提供导航。
如图2所示,驾驶员要查询汽车研究所的位置,将“汽车研究所在什么位置?”输入,通过声音识别后进行句子分析、语义处理,合成为声音再通过扬声器播放查询的结果“在东北角”。
图2 人机接口工作原理3)车载导航系统的硬件及其布置车载导航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GPS天线、接收机、陀螺仪等传感器、导航用计算机、CD-ROM光盘驱动器、可视显示器及扬声器等,如图3所示。
图3 车载导航系统的硬件及其布置4)无线通讯驾驶员可以用无线通讯获取当前交通信息等。
无线通讯可以采用GSM、广播副载波、寻呼系统及短距离信标等实现,如图4所示。
图4 无线通讯3、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1)电子收费系统功能1)减轻收费时的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流量;2)监视公路上的交通流,探测交通事故;3)通过采用调整运价、关闭收费入口等措施影响人们对出行时间及方式的选择;4)如采用电子卡管理汽车,有助于车辆防盗、车流量调查迅速准确、稽征调查方便、通行权限限制、养路费;5)自动征收、停车场自动管理收费等。
如图5所示,当汽车接近收费站时,汽车上的车载单元接收到收费站天线发出的信号后,由车载单元反馈一个信号给收费站天线。
收费站天线再把这个信号传给车道控制装置,收费计算机收费后把有关信息传到收费中心,完成收费。
同时车道控制装置开启栏杆,汽车通过收费站。
图5 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2)电子收费系统结构电子收费系统包括车载设备、车道设备、收费站计算机,整个系统典型结构图如图6所示。
(不包括车载设备)1)收费站计算机:实时处理各车道查询、核对的数据,收集各车道的交通、收费运行数据并进处理,定期将数据上传控制中心。
2)车道设备:电子识别与通信设备,包括中央单元及天线。
天线通常装设在车道上方,通过它与电子标签之间建立高方向性的微波通信。
外围监控设备。
包括自动栏杆、报警器、信号灯车辆检测器、轴重计、防违章设备及闭路电视等。
信息处理设备,如通道控制器。
系统判断通过车辆是否可以不停车,根据相应数据起动相应的控制设备或信号,通过声音警告或信息显示屏给车主以必要的提示。
如果发生违章闯关则可启动抓拍系统进行违章取证等。
3)车载设备包括单独一个车载单元或车载单元和IC卡电子标签。
车载单元包括以下的硬件模块:RF通信接口、CPU、电池或电力电缆、LCD 显示屏、IC卡接口,一般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侧。
IC卡可以存储包括车辆的型号、车牌照,预缴的路桥费金额或余额、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地点、次数等信息,也可以把该车的年审及养路费征收的情况等记录在。
图6 电子收费系统结构4、自动避撞系统自动避撞系统是车辆主动辅助驾驶系统和车辆必要的安全系统,通过对障碍物、危险姿态的及时检测,为驾驶员或车辆系统获得足够的安全时间,从而阻止或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
它利用装于车辆上的传感器及计算机控制器,实时准确判断发生碰撞的可能,随时提醒驾驶人员注意,并在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以避免或减轻碰撞危险,提高行车安全和交通效率。
在跟车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或前有转弯等紧急情况时,避撞系统会向驾驶员发出警报,提醒注意并采取减速或制动措施,可有效的预防碰撞事故的发生,对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和确保道路行车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图7所示,自动避撞系统由输入装置、控制单元及显示单元组成。
输入装置提供车辆行驶情况信息。
控制单元计算跟车距离,确定报警距离。
显示单元显示当前距离。
图7 车辆碰撞预防避免系统在自动避撞系统中,涉及到多种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如雷达、激光雷达、异频雷达收发机及摄像机等,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机,特别是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时候,微波雷达是最为常用的。
安装在车辆上的雷达天线可以探测到车辆前方100m 的障碍物,如图8所示。
安全车距计算模型:从两车速度判断,为避免追尾碰撞事故,测到的自车到目标车辆的距离必须大于安全距离。
安全距离与两车的速度、减速度、驾驶员反应时间相关。
图8 自动避撞系统工作原理二、新能源汽车1、电动汽车(1)电动汽车发展概况电动汽车大致分为蓄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汽车完全或部分由电力通过电机驱动,能够实现低排放和零排放。
1881年就出现了电动汽车,它比燃机汽车还早一些(图9)。
但燃机汽车后来居上,在性能、机动性、车辆重量等指标远远超过了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后就一撅不振,成为“电瓶车”式的辅助车辆(图10)。
图9 1899年的电动汽车图10 20世纪初的电动汽车早期电动汽车不仅有电动轿车,还有电动货车和电动大客车等多种形式的电动车辆。
在20世纪初蒸汽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机汽车基本是三足鼎立,在汽车保有量中,蒸汽汽车占40%,电动汽车占38%,而燃机汽车仅占22%。
在燃机的性能还不高的时期,电动车十分盛行。
后来,由于石油的发现及大量开采,燃机的性能迅速提高,电动车在速度和续驶里程等方面愈来愈无法与燃机汽车竞争,逐渐衰落。
从1953年到1955年,电动汽车完全从公路上消失,进入一个“沉睡时期”。
1966和1967年,美国通用、福特和美洲虎汽车公司分别开发了新型电动车,并成立了美国电动车协会,从此电动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
同时,石油短缺对燃油汽车来说是致命的,石油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电动车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研究先进的蓄电池,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动车。
除了三大汽车公司外,许多独立的专业电动车公司也纷纷成立。
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1996年颁布了零排放车的法令,该法令规定199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销售的汽车中必须有2 %零排放车,到2003年则必须有10%零排放车。
随后,其他一些州也相继立法规定了零排放车的份额。
这一行动极刺激并加速了现代电动车的研究和开发,同时,由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电动车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