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信仰与行为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信仰与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信仰和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宗教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影响和变化,但是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始终存在。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宗教信仰与行为的关系,从宗教的定义、影响、变化和解释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人和学者对宗教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一组共同的信仰、实践和仪式组成的,目的是与神秘力量建立联系。
而另一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则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和敬虔的精神状态,不仅是神秘和超自然信仰,还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共存的现象。
从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社会学家们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对于宗教信仰、实践和仪式的共同特征,他们是有共识的。
宗教信仰与行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围绕着共同的信仰、实践和仪式组成的,人们在宗教活动中可以寻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宗教信仰与行为不仅能够影响个人,而且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
二、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起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转型。
1. 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宗教信仰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独特的人格和价值观。
宗教对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引导人们了解生命的含义和目的。
在宗教信仰的引导下,人们逐渐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出超越自我、助人为乐的品格和习惯。
2. 引起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转型宗教信仰和行为的普及也会引发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和转型。
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佛教和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对整个欧洲文化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而伊斯兰文化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对中东和欧洲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宗教的变化宗教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
宗教从最初的教派变成了世俗化的宗教体系,宗教信仰也从独特的宗教信仰变成了时代的符号和象征。
1-3.《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
[译者按:以下是未刊译稿。
仅作为此次讲习班教学资料使用。
请勿引用、转载。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后裔,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Universalgeschichtliche Probleme)时,都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承认为有效的阶段。
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也存在经验知识,对世界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反思,极高深的哲学乃至神学的生活智慧(不过,一种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只出现在受到希腊影响的基督教世界,而此外只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几个教派中稍现端倪),以及达到非同寻常的精微程度的知识和观察。
但在巴比伦和其它地方,天文学缺乏希腊人最初赋予它的数学基础,当然,这使得巴比伦星象学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
印度的几何学缺乏理性的“证明”,后者又是希腊精神的一个产物,希腊精神还率先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
虽然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观察的方面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却缺乏理性的实验(它发端于古代,但本质上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和现代的实验室,因此,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和技术上高度发达,但却缺乏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基础。
在西方之外的所有文化地区都缺乏一种理性的化学。
高度发达的中国历史著述缺乏修昔底德实事求是的程式(Pragma)。
在印度我们可以找到马基雅维利的先驱,但亚洲所有的国家学说都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系统的途径(Systematik),特别是理性的概念。
对于理性的法律学说来说,尽管在印度(弥曼差派)出现了这种学说的萌芽,而且在近东存在全面的法典编纂,但印度和其它地方的所有法律著作都缺乏罗马法和受罗马法训练的西方法律的严格法学图式和思想方式。
此外,只有西方才知道教会法这样的形态。
艺术的情形也一样。
其他民族的音乐听觉,和我们今天相比,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敏锐的程度,至少也毫不逊色。
社会与宗教论文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着广而深刻的影响。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一种纵横的探讨。
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是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的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
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的相遇。
我们虽然能看到他有一个传统的延续,但是不能以过去的模式认知或界定他今天的发展。
而应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这回带来了显著地影响,本文带你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方面宗教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
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宗教影响宗教的建筑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
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
民族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
如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乡镇,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福、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
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
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性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社会学与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
社会学与宗教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社会学与宗教信仰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行为的学科,而宗教信仰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存在、神灵以及宇宙意义的信仰。
社会学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信仰不仅塑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学在研究宗教信仰方面的作用。
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一直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宗教信仰不仅仅是对神灵或者宇宙意义的一种信仰,更多的是通过信仰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
在许多社会中,宗教信仰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信仰来找到精神寄托,在困难时期得到慰藉。
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宗教信仰对于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还会对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产生影响。
在一些宗教中,信徒被教导要遵守特定的规矩和仪式,在社会中展现出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例如,一些宗教要求信徒要积极施舍,关爱他人,这种行为方式也会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学在研究宗教信仰中的作用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于宗教信仰的研究至关重要。
社会学家通过对宗教组织、宗教活动以及信徒行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社会学家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宗教在社会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揭示出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宗教信仰不仅仅是对超自然存在的一种信仰,更多的是通过信仰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对于宗教信仰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愿宗教信仰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宗教社会学论文
浅析现代宗教世俗化内容提要: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在信奉基督较的一些欧美国家,宗教界人士及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在研究现代宗教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世俗化问题。
本文将就对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分析来解释宗教世俗化的含义并分析产生宗教世俗化的原因。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现代化理性正文:马克斯·韦伯曾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的时代,是一个“祛除巫魅”的时代。
一些社会学家将理性化视为判定现代社会的标准,祛除巫魅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现代社会理性的科学技术的控制,理智化的各种社会组织制度及有效低控制自然以便利生活的目标,都是对宗教的经典教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功用等方面的极大挑战,现代宗教的世俗化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全球性现象。
一、世俗化的含义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的拉丁与词根saeculum本身就有一种含糊的意思。
它既表示一段长距离的时间跨度,又可用指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
而世俗化一词的使用,也曾有一个变化的历史。
它最初用于宗教战争结束之时,表示原被教会控制的领土或财产从教会手中的转移。
在罗马教会法规中,这个词又表示有教职的人回归世俗社会。
后来,在反教权主义的圈子里,它则作为“异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词受到攻击。
从一般意义上讲,世俗化是指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和过程,相对于中世纪政教合一,基督教在社会中的绝对统治地位,从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以来,经过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西方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宗教的控制和制约,更注重理性和科学的这一历史变化。
在对世俗化的理解和研究中,美国学者拉里·希纳尔的理解较为全面。
希纳尔在题为《经验研究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认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
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它们的社会意义。
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时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宗教社会学论文.doc
在“儒家”与“儒教”之间——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引发的二三感想杨庆堃教授的这本《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写作于50年前,但其在宗教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myer)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我并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先前对宗教的探究甚少,有幸在“宗教社会学”课上获知了这本书的名字并得以了解其内容及意义。
以下我就这本书中对于“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的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儒教”吗?事实上,我在接触“宗教社会学”这门课程之前就一直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迷惑不已。
从古至今,全体的中国人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宗教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在中国,被公认为宗教,并且有极多信众的莫过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了,其次还有基督教、天主教等等。
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
在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
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成员占英成人的60%。
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成年教徒79万。
另有天主教徒570万,伊斯兰教徒150万,犹太教徒40万。
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
加拿大全国主要宗教派别达30多个。
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41.2%。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亿的绝对信教人数并非小数字,但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呢?作为中国人,似乎时常忽略在我们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来看——其宗教性影响不仅发生在读书人中间,也包括了普通的老百姓[1],将儒家称为“儒教”,将其视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似乎不无道理。
我也赞成将儒家思想叫做“儒教”,称其为中国的“国教”。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引人深思的话题。
这个问题牵涉到了许多方面,例如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宗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社会的相处方式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宗教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些方面。
一、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宗教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人们信仰的一种形式,更是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
首先,宗教的信仰体系可以深刻地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宗教的教导下,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宗教的信仰体系可以促进人们形成道德规范,进而保持人们的心理稳定及行为准则。
其次,宗教还可以对于社会的文化、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例如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但丁的《神曲》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再者,宗教还可以带来社会福利和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宗教慈善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和帮助,例如慈善家Sir Titus Salt在19世纪初在英国Arrurl那造的Salt教育和工业村等等。
同时,德国福身会在医疗和连锁保障方面等等福利工作做得特别好。
二、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宗教信仰和个人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宗教信仰可以对于个人信仰、性格、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
首先,个人的信仰对于宗教的选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个人的信仰倾向会决定他们对于宗教的“感知”的方式,它会对于个人的信心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他们是否对于某种宗教信仰的产生认同感。
其次,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对于宗教信仰的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心理和性格水平不同,对于宗教的体验和认同方式也会不同。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3、论佛教装饰艺术的现代转型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特性分析5、佛教对传统美学的影响全文总字数:18381 字篇一: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多元和谐共生的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宗教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
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
”[2](P23)人们将自我与心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并曲折地反映在人类的宗教里,用以指导从日常生活直至社会生产的各种活动。
宗教是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
宗教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与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学术界对于宗教形态的分类很多,如按人为因素的多少分为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或自然宗教、神学宗教;按演化顺序分为原始宗教、古典宗教、现代宗教;按影响范围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按制度因素的强弱分为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等。
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
相对独立但又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是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信仰载体。
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互促进,形成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态,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
云南宗教形态纷繁复杂,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俱全,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
社会学研究中的宗教问题
社会学研究中的宗教问题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它涉及到人类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社会变革、宗教与身份认同、宗教与文化全球化等方面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宗教问题。
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宗教可以提供信仰、教义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社会道德秩序。
其次,宗教也可以提供心理抚慰和安慰,缓解人们的身心压力和疾病,帮助人们建立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此外,宗教也可以成为社会团结的纽带,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
最后,宗教也可以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宗教与社会变革宗教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动的。
宗教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变革,而社会变革也可能对宗教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宗教可能会对社会的变革提供反对力量,甚至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然而,宗教也会带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例如,马丁·路德·金牧师领导的非暴力民权运动,便是一个宗教力量为主导的社会变革。
宗教与身份认同宗教成为建立个人和群体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坚定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认同的建立和维持。
而且,许多宗教还会对信徒建立特定的集体认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例如,伊斯兰教中的信徒基本上都要完成五次日常礼拜,参与天数繁忙和其他宗教节日中的集体祷告,这样他们就会彼此认同为一个虔诚的群体,分享相似的处境和对宗教的忠诚感。
宗教与文化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宗教也不断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宗教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和扩散,而且还有一些深刻的内在影响,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和儒家思想,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对比,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柏拉图哲学理念相结合,发展出了一个新的道路,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宗教社会学小论文
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浅谈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摘要:在这个富于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客观世界上,人们常常被惊扰,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特别渺小,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高度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变得更加紧张。
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而宗教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关键词:宗教学,心理学,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原始社会,由于主体生存危机,人们对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一切事物感到畏惧,他们开始寻找一种足以抗拒这种神秘力量的精神寄托。
他们开始了自然崇拜,他们心理宇宙中的缺陷是对自然和人自身行为的迷惑以及对其肉体自然需求的忧虑,原始宗教就是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
在现代社会,不再是缺吃少穿,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衣食无忧,但却仍然感到精神空虚,孤独感和失落感压抑着自我,我们学会有意的逃避,一直在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这是情感与科学的抗争,时刻都在进行着,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在理性和感性之外开展着。
宗教对于人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教条教训和繁琐宗教仪式的组织,宗教的魅力在于:它已经深深扎根在人的内心。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就像是大海最深处的平静的底部,无论在表面上发生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在大海的底部,仍然是一个平静的状态。
宗教就是用其内在的力量去抚慰和支撑人,在宗教社会学中,我们把宗教的这一功能称作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即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精神和行为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会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想大多数人都逃离不开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想要做到心安理得,清心寡欲,是很难做到的。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
社会学论文
本文档旨在提供6篇精选的宗教文化论文范文,涵盖了文化论
文和社会学论文方面的主题。
以下是这些范文的简要描述: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文化: 这篇论文探讨了宗教文化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保护它们作为文化遗产。
作者讨论了宗教文化与当代社
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2. 跨文化比较宗教仪式: 该论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仪式,探讨了宗教在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分析了不同宗教仪
式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3. 宗教与社会变革: 这篇论文研究了宗教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作者分析了宗教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并讨论了宗教团体如
何参与社会变革以促进社会发展。
4. 宗教多样性与社会包容: 该论文探讨了宗教多样性对社会的
影响,特别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作者讨论了宗教多样性如
何挑战社会的包容性,并提出了促进宗教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方法。
5. 宗教与性别平等: 这篇论文讨论了宗教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宗教和实践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影响,并探讨了宗教和
社会如何促进性别平等的可能途径。
6. 宗教与教育: 该论文研究了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挑战。
作
者探讨了宗教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平衡宗教
和教育的需求。
这些论文提供了关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方面和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理解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有重
要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
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高师宁众所周知,任何社会要保持稳定并且使社会生活继续下去,决不可能仅仅依靠社会成员的共同认识甚至共同利益,而要依靠形成了制度的被人们能够共同遵守的条例和准则,也就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社会习俗、道德态度和社会控制,它是人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的一种积淀。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宗教要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要能够生存下去,是否也需要一种规范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任何一种宗教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都必须由构成宗教自身要素的固定化和模式化来保证,宗教社会学称这种固定化和模式化为宗教的制度化。
人类历史中宗教存在的形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体现在原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原始社会混为一体,并没有专门的形式。
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各种传统宗教,它们有固定的崇拜对象,稳定的组织形式,有专职的宗教人员,有完备的经典教义,有一整套形成了定式的活动程序和仪式模式。
从结构上说,这是一种完型宗教,而这种具有完备要素的宗教就是一种制度化了的宗教。
宗教制度化是宗教发展中的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随社会分化、劳动分工和职能专门化而出现,既是人类信仰活动的一种积淀,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宗教的制度化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崇拜仪式的固定化,信仰对象的观念化,以及组织机构的常规化。
关于崇拜仪式的固定化。
崇拜活动是宗教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由姿势、语言和象征媒介等综合为一体,是宗教信徒表达其对崇拜对象的情感、态度,体现与崇拜对象之关系的重要方式。
最初的崇拜活动是一种自发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表达形式。
例如在公元150年时的基督教早期集会中,预言可以随口而出,而且可以任意加上各种解释。
①可以设想,如果这类自发的、任意的表达形式仍然存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基督教。
其原因在于,没有固定形式的东西是无法保留和持续下去的。
就以基督教的崇拜仪式为例,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规定了进行仪式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赞美词和祈祷词),规定了七种圣事,规定了祭品的种类,就连领取圣餐时的姿势和顺序也有具体规定。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宗教都在各种社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人们信仰与崇拜的对象,更是一个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凝聚力的来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作用。
不同的宗教拥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道德准则,这些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与仁慈,倡导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与帮助,这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佛教强调菩萨心肠和修行,使其信众注重自身修炼,渴望达到觉悟的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社会的个体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宗教还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因此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来说,宗教可以成为一种寻求安慰和指引的手段。
当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他们通常依靠宗教信仰来获得心灵上的宽慰。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神灵或超越自我存在的联系,使人们能够在信仰中找到希望和勇气。
在困难的时刻,信仰能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力量,坚持下去。
此外,宗教也在不同社会中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与社会凝聚力。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信众团结在一起。
观察发现,许多宗教信仰的群体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礼仪、仪式和节日,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信众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此外,宗教也通过传统、故事以及信仰的价值观系统传递社会文化,扎根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中。
然而,宗教与社会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冲突。
宗教信仰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各种社会争议和分歧。
例如,当某个宗教的教义与社会的自由平等原则相冲突时,往往会引起社会或政治上的争议。
这种冲突在一些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尤为明显。
而且,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一些社会中的宗教团体也会因不同的信仰而发生冲突。
过去的历史上,宗教冲突甚至可以引发战争和种族灭绝。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提供信仰和安慰,也对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宗教在社会中扮演着价值观传承和塑造的角色。
宗教信仰通常伴随着一套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它们指引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道德准则。
例如,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爱,这样的信仰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些宗教价值观往往得到保留和传承,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其次,宗教在社会变迁中也扮演着社会凝聚和认同的角色。
宗教可以成为社会共同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例如,伊斯兰教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其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核心。
在社会变迁时,人们对于宗教的认同往往是对于社会身份与认同的重要方面。
宗教组织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团结和凝聚力,通过共同的信仰和仪式活动等方式使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的推进,宗教的地位和影响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现代化进程使得科学和理性思维成为主导,而宗教信仰在一些社会中遭受挑战。
人们开始对传统宗教的教义和信仰提出质疑,逐渐形成了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追求。
个体的思想解放和对权威的怀疑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重要动力。
例如,在现代社会,一些人对于科学的崇拜和理性的追求超越了宗教的地位。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宗教也在适应和调整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代宗教往往更加注重社会公益和个人心灵的满足,宗教团体也通过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来回应社会变迁的需求。
一些宗教团体也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面对挑战和解决社会问题。
宗教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尝试与现代价值观进行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和矛盾,但宗教也不再是社会变迁的障碍,而是成为了社会进步和个体平衡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给我们更多思考和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视野。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有趣的主题。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宗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宗教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一、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和社会发展是两个相互影响的概念,宗教的发展与发展程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速度息息相关。
这是因为宗教与社会这两个概念在相互作用中会发挥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宗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宗教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1. 培养道德理念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些宗教信仰对于尊重生命、关爱人类、弘扬和平等等价值观念教育非常重视,可以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生命态度,从而减少社会犯罪率,增加人们的互助和帮助的意识。
2. 促进社会凝聚力在宗教的影响下,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的人们会形成一种共同的信仰群体,从而增加社区凝聚力,减少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
同时,通过参加一些宗教活动,人们也可以相互了解,在互相交流中增强了社区内的联系和互相信任的程度。
3. 促进文明传承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一环,是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之一。
宗教的信仰系统和仪式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通过宗教仪式可以把历史文化的部分传承下来。
因此,宗教信仰有助于传承文明、传递人文价值感和信仰建设。
三、宗教对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1. 产生认同感差异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导致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存在极大的认同感差异和斗争。
这种认同感差异往往导致人类之间的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产生,这些因认同差异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2. 引起社会不稳定性有时一些极端宗教信仰群体中的成员会对一些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持异议和反对态度,从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性。
这样,作为稳定因素的宗教信仰变成了破坏稳定的因素,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探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探究宗教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作一种信仰、教义和文化,是人类对未知和超自然力量解释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社会学领域内,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教义和文化,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视角探究宗教问题,可以从宗教与社会互动、宗教向社会传递的价值观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入手。
一、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影响。
宗教信仰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宗教机构、信仰体系、教义规则等都是指导和影响人们行为的力量。
同时,社会制度对于宗教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都会影响宗教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仰程度增强,导致一些传统宗教信仰的衰落。
同时,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推动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更加复杂和多样。
二、宗教向社会传递的价值观宗教既是个人信仰,更是一种价值观。
宗教传达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渊源性,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标准之一。
例如,基督教的爱、博爱、仁慈等观念以及佛教的般若和慈悲等,这些价值观贯穿宗教的文化和教义中,不仅体现了宗教内部价值体系,更是影响社会道德和人类文明的行为准则。
宗教传递的价值观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现代社会,基督教传递的爱和博爱观念成为了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价值的代表,为人们自由和平等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基础;而回归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压力、焦虑和不安,也对社会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三、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作为社会的一种力量,对于国家、文化、道德和人类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
有些宗教采取激进的手段,推行特定的政治理念,例如伊斯兰教中的恐怖主义;有些宗教则促进了社会的融洽和共同进步。
例如,佛教的禅修和静观让人们控制情绪,增进自我认知,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宗教和信仰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宗教和信仰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和信仰问题是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宗教和信仰问题,并对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宗教和信仰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它具有一定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观,通常还包括一些仪式和仪式寓意。
信仰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于某种意识形态或者精神上的认同和支持。
宗教和信仰都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宗教和信仰对社会的作用在社会中,宗教和信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为个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疑惑,宗教和信仰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和疑惑,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
其次,宗教和信仰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和规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丰富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会遵守社会的法律和规范,还会受到宗教和信仰的约束和启迪。
此外,宗教和信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宗教和信仰都提倡知识和智慧,鼓励人们勤奋努力,追求真理和进步。
这些信念和思想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宗教多元性和多元文化宗教本身具有多元性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宗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涵。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宗教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和信仰问题,不再是文化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文化和宗教之间的融合和包容。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宗教和信仰问题,尊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宗教自由和多元性的重要性自由和多元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宗教自由和宗教多元性,是现代社会需要全面保护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中的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
社会学中的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宗教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它们相互作用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宗教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宗教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宗教在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1. 宗教对社会变迁的反应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宗教往往是社会变革的一种反应。
当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和不确定性时,人们常常会寻求安慰和信仰,因此宗教在这个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例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许多人会通过信仰宗教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指导。
2. 宗教对社会变迁的推动除了作为社会变迁的反应外,宗教还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推动者。
宗教信仰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并推动社会的变革。
例如,在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变革。
这些运动通过批判现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动力。
3. 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宗教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首先,宗教可以提供社会凝聚力。
一些宗教组织可以成为社会团体的中心,通过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在社会变迁中保持稳定和秩序。
最后,宗教还可以为个人提供心灵寄托,使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找到安全感和安抚。
4. 宗教与社会变迁的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
比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宗教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成为了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的变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的民权运动,宗教信仰激发了许多人的行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 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的意义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宗教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此外,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还可以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帮助社会更好地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宗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宗教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本文将探讨宗教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首先,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持,在人们面临困境时提供安慰和希望。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们会寻求一种宗教信仰来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
其次,宗教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调和和影响的作用。
社会变迁常常会引发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而宗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
宗教可以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框架,使得人们在改变时仍能保持一种稳定和连续性。
再次,宗教可以推动社会变迁的发展。
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推动过许多改革运动,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和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运动。
这些宗教改革不仅是对原有信仰体系的一种反思和重构,也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宗教对社会变迁也有时起到阻碍的作用。
在一些保守的宗教体系中,宗教规则和传统观念可能会抗拒社会变革和进步。
例如,对于同性恋权益的争取和婚姻平权运动,宗教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反对力量。
宗教的保守性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最后,宗教在社会变迁中也扮演着社会控制的角色。
宗教信仰和教义的规范作用可以约束个体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有时宗教的权威也可能被滥用,成为对人权和社会公正的阻碍。
宗教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平衡自身权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宗教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元的关系。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价值观框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为实现社会在变革中的稳定与进步寻找更多可能性。
因此,对于研究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因素,并保持开放的思维和理性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儒家”与“儒教”之间——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引发的二三感想杨庆堃教授的这本《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写作于50年前,但其在宗教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myer)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我并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先前对宗教的探究甚少,有幸在“宗教社会学”课上获知了这本书的名字并得以了解其内容及意义。
以下我就这本书中对于“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的问题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儒家思想可以称之为“儒教”吗?事实上,我在接触“宗教社会学”这门课程之前就一直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迷惑不已。
从古至今,全体的中国人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宗教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在中国,被公认为宗教,并且有极多信众的莫过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了,其次还有基督教、天主教等等。
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
在英国,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教派有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
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成员占英成人的60%。
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成年教徒79万。
另有天主教徒570万,伊斯兰教徒150万,犹太教徒40万。
在美国所有的宗教派别中,新教教徒最多,约有7200万,几乎占基督教会员的58%。
加拿大全国主要宗教派别达30多个。
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41.2%。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一亿的绝对信教人数并非小数字,但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宗教呢?作为中国人,似乎时常忽略在我们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来看——其宗教性影响不仅发生在读书人中间,也包括了普通的老百姓[1],将儒家称为“儒教”,将其视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似乎不无道理。
我也赞成将儒家思想叫做“儒教”,称其为中国的“国教”。
“宗教”这类观念, 则大多被划入了负面的和批评的行列。
职是之故, 当时的传统学问均乐意于贴近“科学”, 有了“科学”的色彩或者标签, 便被“验收”和“放行”, 进入到现代知识的行列, 甚或身价腾起、获名百倍。
反之, 如果被认定是属于“宗教”, 则多半就栖止艰难、无望翻身。
在这种情况下, 远离宗教便成了传统文化自我救赎的最好方式, 越是和“宗教”没有关系的, 便越可能获得“科学”的接纳, 也就越有望确立其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合法性身份。
[2]恐怕正是因此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宗教包涵了许多迷信、落后的因素,而儒家思想中又有许多的理性要素,因此,否儒家能否被称为儒教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正如书中所说——儒教是否是宗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宗教的定义。
[3]杨氏对于宗教的定义是: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强烈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
[4]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不能被归为宗教:没有偶像——即非有神信仰,也没有特定的崇拜与组织模式。
但是,在千百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确显现了某些本属于宗教的元素。
“信仰天命,宽容卜筮,与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关,强调祭祀和祖先崇拜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以及在灵魂问题上缺乏一种彻底的无神论和理性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取向。
”[5]这似乎和伊斯兰教中的信仰真主安拉以及在清真寺中举行的某些宗教节日相似,同时又与基督教信仰耶稣及在教堂中接受洗礼、忏悔等的仪式相似。
儒家学说又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上天、天命决定论等等。
即相信上天可以决定一切,上天拥有决定事情方向的最高统治力量。
基督教义与此观念相似: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与忠诚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相信上帝只有一个,并且敬畏、惧怕上帝。
但事实上,耶稣是基督教徒的绝对偶像,而儒家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绝对偶像,甚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没有被过度神化——他只是圣人,而非神人。
基于此,杨氏认为,在有神论意义上儒学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宗教,但是从社会政治教义上看,是有宗教气质的。
[6]儒家思想发展历史悠久,不只对中国,对周围一些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同样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语中即存在“儒教”一词,日语读作“じゅきょう”。
同样,朝鲜历史中也有类似的痕迹——朝鲜近代著名学者张志渊在其著作《朝鲜儒教渊源》中认为,箕子为“儒教宗祖”。
[7]在某些东南亚国家,华裔也很习惯地将儒家思想称之为“儒教”。
在我看来,儒家也许不具有像一般宗教那样典型的特征,但是称其为宗教也不为过。
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宗教的作用——儒家的伦理支配着社会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基督教中那样宗教的伦理功能。
[8]并且,虽然许多身处儒家思想氛围中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儒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能量,但其在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曾具有取代宗教教义、强大的神职势力在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主导地位,甚至在当今社会中它亦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宗教的定义本身并不明确,何况某些人单纯将宗教看作是迷信的、神秘的东西是片面的,因此,将儒家称之为“儒教”,为中国人的信仰树立一个标杆,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二、儒家思想中宗教面向的理性主义与超自然世界上的知名宗教多为有神教: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
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思想的的确确是充满了理性要素的。
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诸如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虽然被民间奉为圣人,却从未被神化。
我们不妨在儒学的最经典的著作——《论语》中找寻关于儒学无神论的例证。
如《论语·述而》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句子——意即“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论语·先进》中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能解释人,怎么能解释虚幻的鬼怪的呢;《论语·雍也》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定向上的生活,在于让人民了解神明因而崇敬神明的德行,而不是去迷信神明的能力、地位而造作。
这样算称得上是智慧的。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儒学是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的。
这样不信鬼神的理性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在没有发达科学技术,以信仰鬼神为风尚的古代社会来说无疑是极其先进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肯定儒学是绝对理性的、绝对无神的。
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不可解释的现象,孔子似乎颇为谨慎地保存了超自然的因素。
[9]这从其信仰天命、祭祀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信仰天命即强调上天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免是虚幻的——因为谁也无法解释上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它究竟又是怎样来掌控世间一切的。
祭祀是为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庇佑和祝福而对鬼魂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10]而祖先崇拜更不要说,这从某种程度上就承认了人死后虽然不能在现世中生存,但或许能存在于其他空间之中,从而对活着的人产生某种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某些人也许会对儒学产生迷信、落后的看法。
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孔子身处一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存在许多一般人无法解释,甚至是孔子这样学识渊博的人用理性知识亦无法解释的事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的途径——在儒家思想中就反映为信仰天命、祭祀与祖先崇拜。
实际上,这与我们现代人当用科学知识无法验证某一事实的时候就采用烧香拜佛、占卜、猜想某种虚幻力量在发挥效用等的方法、手段是一致的——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时代对于其的限制,即人的思想始终被自身所处的时代所影响。
如果仅凭儒学中这些被现代人认作是“宗教元素”的存在即认定其迷信、落后的本质,显然是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的。
更何况,这些所谓的“宗教元素”也并非完全是“副作用”,正如杨氏所说——如果去掉其宗教元素,而单纯依靠其理性主义特点,在过去2000年中儒学作为一种支持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结构运转的制度化正统学说,恐怕难以达到其已经取得的成功。
[11]因此,我认为,在儒学思想的宗教面向中,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其理性主义的成分大于超自然的成分,同时,对于儒学的发展来说,其超自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功能极其现实意义在高中时代,我所学习的有关宗教的社会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
消极作用: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阻碍作用;宗教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阻碍作用。
积极作用:反映了当时下层民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曾作为农民运动的旗帜;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
对照儒家思想来看,其符合的有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统治的工具,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及调节人际关系这三条。
总体来看,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是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的。
作为重要宗教元素之一的祭祀在儒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正如书中所述:到了孔子的时代以及其后的两个世纪中,理性化思潮促进了对祭祀的道德、社会功能的不断强调,为规范社会行为,祭祀成为儒家体统中“礼”的一个关键部分。
早期的著作,如《礼记》《国语》等,认为祭祀的世俗功能在于培养孝顺、忠诚等伦理价值。
儒家以崇德报功为由,认为举行祭祀是文明生活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
[12]由此不难看出,被许多人是迷信、落后的祭祀活动在儒家中起到了提高修养、规范道德的积极作用。
另一个典型的宗教元素——信仰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人提供了庇护——儒家依赖天命观以面对重大危机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同时他们又为人类保留了一个改变命运的角色。
[13]儒家信仰天命,但并非完全依赖于天命。
他们始终保持了一个积极进取的态度,即所谓的“入世”思想。
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曾经将儒家比喻为“粮店”——“民以食为天,经世致用的儒家哲学,最为实惠….”由此可见,儒家在中国人的人生道路上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相对于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奉来世、出世等宗教信条,儒家思想还是十分积极的。
儒家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展。
虽然其在封建社会末期走向了歧途,但在政治上,它引导古代中国社会远离了基于血统特权和世袭权力的统治[14];文化上,它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提高了许多古代中国人的文化修养。
这一制度的发展对古代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一旦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便能立即加官进爵、获得财富,光耀门楣。
即使是最贫穷、最没有门第的家庭的男子,也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如此一来,众多寒门学子刻苦攻读与科举制度发展便互为推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毋庸置疑,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涌现的各种不同学说,除道家之外,其余的诸如法家、墨家等等,都未能像儒家一般为后世所延续,更谈不到其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