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性与社会化_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浅析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整合功能——从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宗教观谈起

浅析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整合功能——从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宗教观谈起

【 关键词 】分化 整合 宗 教 功能
现代社会 的的基本特征是分化 ,和由分化而导致 的复杂化。社会理论要解释现代社 会的形态特征 ,宗教的重新 阐释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和有效的切入点。与传统社会相 比,现代社会架构 日益分化 ,一些架构本来是兼顾多种功 能的,渐渐 被专 职架构取代 。 这个过程在宗教方面尤为明显 ,以往宗教就像一个无孔不入 的系统 ,透过宗教的理念和 组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不单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 ,更垄 断了各种功能。而 现代社会趋向功能分化 ,宗教逐渐退出了各个公共领域。但是 ,越是分化就意味着更加 社会化 ,个体与个体通过某些媒介沟通而结合为一个整体 。那么在现代社会 中,宗教是
个体的还是大众的?宗教还会起社会整合的功能吗?本文试图借助对西美尔宗教观的分 析来 回答此问题 。 西美尔 ( ere im l 88 98 G o m e,15—1I )在现代西方被视为重要 的社会文化理论家 , gS 1 同时也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现代语境的背景下用一种世俗 的经验化 的方式 解释宗教。西美尔拒绝宗教与社会的二元 区分 ,而把宗教视为具有实在性 的社会关系。 他在生命哲学 的立场上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 “ 宗教 ”和 “ 宗教性 ”的
维普资讯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 刊 ( 社会科学 版) 第 2 卷第 2 7 期 JIi地 O H R D A E V L 7N2 0 『N I FT EG A U T S O .2 o 2 O S N Y T—S N U I E ST ( O IL s: C S 2 O O6 U A E N V E I Y S CA ( ⅢN E ) O6
区分而主张宗教性是人 的内在生命之需求 ,宗教则是这种需求 的现实表现 。 “ 按西美尔 的看法 ,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品质是因劳动分工的精细导致 的社会分化 。宗教 的基本社 会功能是社会整合。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原则是 自由 ,就是要摆脱社会的约束和整 ”1

第四讲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四讲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 三、社会几何学
• △群体构成的数量。 • 受康德哲学影响,运用数学基本概念。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 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 • 二人:直接互动,群体性质取决于个人性质,无其他结构影响。 • 三人:出项独立的社会结构,角色而危及个性发展。 • 群体规模扩大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但会产生危及个性的问题。 • 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 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 。 • △社会互动的距离。 • 《货币哲学》事物价值由其与行动者之间的距离决定。太远或 太近都无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 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能够得到的东西。
4、主要社会形式
• △统治:“压制”与“屈服”。互动视角。 • 最简单、最常见的统治形式: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 形 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冲突 消除 方法: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给个人更多的自由,有助于群 体的和谐、团结,但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 客观原则下进行的统治 ;客观规律。 • 对物体(偶像)的屈服; • △时尚:既矛盾又一致的两个方面。 • 基本动机: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与别人区别(分 化)。 • 社会精英的分化动机;社会底层的同化动机。 • 破坏社会精英时尚的象征意义时,社会精英就用新时尚。
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 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 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 出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位成功 的商人,父亲去世时年方16,受 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监护,并从那 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 得他得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潜心追 求一种自在的学术生活。 • 一生交友甚广,如马克思· 韦伯等 人都是他家中举办的沙龙的常客。 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 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 • 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卒于1918年9月26日。

转两篇关于西美尔的宗教研究文章

转两篇关于西美尔的宗教研究文章

两篇文章都是为《现代人与宗教》(第二版)撰写的序言,第一位作者是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裴元领,第二位是刘小枫老师。

裴先生文字浅显易懂,而刘老师的大作则已是一篇关于西美尔宗教研究的论文,兼读之受益匪浅。

裴元領序言:重見齊美爾的宗教理論一、導言:解凍齊美爾今天,為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或譯為西美爾、齊默爾)的宗教理論略盡介紹的機會稍有增加。

不只《貨幣哲學》與《社會學》在2002年終於出版完整的漢譯本,而他眾多的著作也陸續被翻譯。

至於齊美爾的宗教研究論文更於1997年以《現代人與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歷代基督教思想文庫」),2003年以《宗教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為名刊印,惟兩版漢譯本除了變換字體、篇幅略有增減外,內容並無出入。

本書也是以曹衛東先生的譯文為準,並在兩岸三地共同面世。

在宗教社會學領域內,耳熟能詳的理論大家包括涂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陸克曼(Thomas Luckmann,1927-)與柏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等,倘若在名單中「漏掉」齊美爾似也習以為常。

筆者認為,齊美爾長期遭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被曾為「主流」的社會學家如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阿宏(Raymond Aron, 1905-1983)、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或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等人頗具影響力的著作所正典化。

雖然有些社會學教科書不忘介紹這位深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但大多不夠全面;更難堪的是,齊美爾常被冠上「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標籤,彷彿他只是一個發揮靈感的隨筆型作家,文風飄逸但缺乏所謂「系統性論述」。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问题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宗教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引人深思的话题。

这个问题牵涉到了许多方面,例如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宗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社会的相处方式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宗教问题所涉及到的一些方面。

一、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宗教在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人们信仰的一种形式,更是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

首先,宗教的信仰体系可以深刻地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宗教的教导下,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宗教的信仰体系可以促进人们形成道德规范,进而保持人们的心理稳定及行为准则。

其次,宗教还可以对于社会的文化、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例如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但丁的《神曲》等等。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再者,宗教还可以带来社会福利和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宗教慈善机构,这些机构能够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和帮助,例如慈善家Sir Titus Salt在19世纪初在英国Arrurl那造的Salt教育和工业村等等。

同时,德国福身会在医疗和连锁保障方面等等福利工作做得特别好。

二、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宗教信仰和个人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宗教信仰可以对于个人信仰、性格、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

首先,个人的信仰对于宗教的选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个人的信仰倾向会决定他们对于宗教的“感知”的方式,它会对于个人的信心产生影响,进而决定他们是否对于某种宗教信仰的产生认同感。

其次,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对于宗教信仰的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心理和性格水平不同,对于宗教的体验和认同方式也会不同。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教材将首先介绍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然后介绍几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界定。

本教材将重点探讨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获得与维系,分析神义论在宗教性意义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并勘定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社会实在基础;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动,及宗教的各种功能;就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两种势力和趋势的对立与共存--此为该教材新增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展现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阐发授课者本人的理解;本课还将对举世瞩目的公共生活中的宗教(新增内容)、新兴宗教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回归中国境遇,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期昭示正确理解中国境遇中的宗教问题之路径与视野。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介绍学科前沿动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完成关于社会现象的课堂讨论。

教师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反思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析、讨论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宗教社会学简史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摘要(4学时)1. 教学内容:(1)研究类别的划分与若干重要概念简介(2)抽样(3)几种基本的研究方式2. 重点、难点提示:(1)研究类型的划分(2)研究方式第三章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定义与本质( 4学时)1. 教学内容:(1)定义问题(2)本质问题再探(3)宗教的构成要素(4)宗教类型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类型第四章宗教性的意义系统(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意义系统(2)神义论问题(3)宗教意义的社会实在基础2. 重点、难点提示:(1)神义论(2)宗教意义第五章宗教与社会秩序(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秩序的维系(2)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复杂性(3)宗教与社会冲突(4)宗教与社会变迁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的社会功能(2)社会变迁第六章世俗化与神圣化:两股奔涌不息的浪潮(4学时)1.教学内容:(1)世俗化释义与世俗化理论简史(2)世俗化探源(3)世俗化的类型与表现形式(4)世界的去世俗化(5)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2.重点、难点提示:(1)世俗化探源(2)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第七章现代社会中的新兴宗教运动(4学时)。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罗伯特贝拉是20世纪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他对宗教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宗教的定义、宗教的功能以及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首先,贝拉对宗教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和世界观的体系,是人类对终极现实的理解和回应。

他强调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其次,贝拉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仪式,更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支撑。

宗教可以提供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凝聚力提供支持。

最后,贝拉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化。

他指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教会组织受到了挑战,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资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变化,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意义和新功能。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探讨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宗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抛开传统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贝拉的思想还聚焦于宗教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认为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或信仰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象征和符号对于社会秩序和集体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他深入研究了宗教仪式、神话和象征,探究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及意义。

此外,贝拉还探讨了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他着重探讨了宗教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运行的影响,以及宗教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角色。

他的研究框架开阔了宗教社会学的视野,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的来说,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不仅为宗教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理解宗教与社会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

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

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论西美尔宗教思想对宗教现代性之解决

论西美尔宗教思想对宗教现代性之解决

论西美尔宗教思想对宗教现代性之解决论文:西美尔宗教思想对宗教现代性的解决摘要:宗教现代性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宗教面临的挑战,而西美尔宗教思想则是应对这个挑战的关键。

本文探讨西美尔宗教思想是如何通过宗教知识的现代化和宗教实践的现代化来应对宗教现代性挑战的,最终得出西美尔宗教思想在现代世界对于宗教现代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宗教现代性,西美尔宗教思想,宗教知识现代化,宗教实践现代化I. 介绍在当今时代,宗教现代性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和挑战。

随着科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化,传统宗教所传授的信仰、道德和教导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否则可能失去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此时,宗教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现代性中找到新的定位,如何在现代的变革中又具有持久性。

在这里,西美尔宗教思想提供了一种对宗教现代性的全面的、有力的反思,并且给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II. 西美尔宗教思想的主要思想在探讨西美尔宗教思想如何对宗教现代性的解决方案之前,有必要先概括一下这个思想的主要特点。

西美尔宗教思想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它呼吁宗教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某些特殊场合下的形式化仪式。

西美尔本人认为,宗教应该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和解放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束缚。

因此,他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知识现代化西美尔认为,宗教必须适应现代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发展。

这意味着,宗教必须以折中主义的方式与科学对话,以便强化宗教知识体系的现代性。

这也意味着,宗教教师必须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学习习惯。

实践现代化除了在知识方面现代化以外,西美尔还主张在宗教实践中也必须追求现代性。

他认为,现代性要求人们关注他们的当代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历史上的宗教经验。

因此,宗教实践必须注重现代化的方法,例如使用当代世界的语言和符号。

对话技能的培养西美尔还认为,宗教必须从对话的视角去看待现代性。

他认为,宗教领袖和教师必须能够在尊重不同的信仰和信条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各种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作者: 徐振燕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研究
页码: 171-176页
主题词: 宗教社会学;西美尔;宗教理论;二三十年代;《论宗教》;地位问题;思想家;宗教感
摘要:德国社会思想家格奥尔格.西美尔关于宗教的专门论述并不是很多,文章辑起来一共十篇,其中四篇原收在西美尔自己出版的文集《桥与门》(捱鸿、宇声译,上海三联版1991)中,其余六篇散见于各种论著和文集,作于1898至1912之间。

①虽然西美尔关于宗教的论述篇幅不多,但他有敏锐的宗教感,思想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引起毁誉不一的论争。

《宗教社会学》收录了他关于宗教理论的三篇长文:《论宗教社会学》(1898)、《宗教的地位问题》(1911)、《论宗教》(1906)。

附录《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为我们理解西美尔的宗教理论提供了整体性的思考背景。

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研究

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研究

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研究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是指以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埃米尔·杜尔凯姆为代表的一种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张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本文将从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出发,通过5个经典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它对于宗教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贡献。

一、马克斯·韦伯作为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宗教社会学特殊性理论”认为,宗教社会学要在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关注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信仰和仪式来体现人类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以基督教为例,韦伯认为它是一种救赎宗教,通过信仰和神圣仪式为信徒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阶段,人们心灵偏执症、颓废和自杀现象越来越严重,基督教信仰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解决了社会不稳定带来的心理问题。

二、埃米尔·杜尔凯姆杜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者,他提出的“神圣的和他的模型”的宗教观是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的经典代表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和情感,强化社会成员对神圣的信仰和崇拜,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以印度教为例,杜尔凯姆认为它是一种职业宗教,通过种姓制度和神圣教规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强化社会的凝聚力和秩序。

他指出,宗教的这种参与性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个别现象,同时也是文明中的一个集体现象,基本规则达成共识的这个规定的文字符号和作为礼仪的各种手印和其它手势的自然学是宗教符号的重要形式。

三、艾伦·巴特尔曼艾伦·巴特尔曼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者,他的《基督教信仰》一书是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产品,宗教信仰是社会成员共同对一系列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信仰和意象的试图。

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方式及功能——卢克曼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方式及功能——卢克曼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托马斯·卢克曼意识到现代社会宗教深受世俗化的影响,“官方"宗教模式在弱化,个人虔信成为人们信仰宗教的主要方式。

因此,卢克曼将“无形的宗教" 作为其宗教社会学理论基石来阐述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方式。

在他看来,以教会为取向的宗教正处在现代社会的边缘,使得“官方"宗教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

基督教从有形的“教会’’宗教正走向以个人精神信仰为存在形式的“无形的" 宗教。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从“有形"到“无形",它抛弃了“官方"模型,转向了个人虔信。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抛弃作为世界观的宗教,人们依然追求着个人的“终极意义’’。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消亡,只是转换成为以个人虔信为存在依托的宗教。

因此,卢克曼提出了宗教功能性的意义以及社会系统中宗教所处的位置,他看到了宗教的功能性意义是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是以个人精神信仰为存在方式。

关键词:官方宗教;个人虔信;世俗化;无形的宗教}IIIIII I fill II I l ll I I I I IY1940402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omas Luckmaan realized the religion of modern society had been influencedby the secularity,and the impact of“Official Religion'’model was weakening.Personal piety became the primary way that people believe in religion.Luckmann considered‘‘Invisible Religion'’fits the cornerstone of his religion sociological theory toexpatiate o n the existing form of religion in modem society.In his view,the church-orie nted religion is o n the brink of modem society,which makes the socialstatus of the“Official Religion'’threatened.Christianity is evolving from the tangible‘‘Official Religion'’into the‘‘Invisible Religion'’formed of personal spiritual belie£Inmodern society,religion changes from‘'tangible'’to‘'invisible",meanwhile,it abandons the‘'official”model and tur ns to personal piety.Of eOUl'Se,in this process,people did not abandon the religion as the world view,and mey were still pursuing personal‘'ultimate meaning'’.Religion in modem society will n ot die毗butexistsbased o n the personal piety.Luckmann revealed the process of religious society,and proposed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and the status of religion in social system.He pointed out that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ligion was the religious system o nsocial and personal level.Luckmann believed that the religion existed in the form of personal spirit ual belief in o u r modem society.Keywords:Official Religion;personal piety;Secularization;Invisible Religion.Ⅱ.绪论绪论一、选题的意义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之所以被人们了解与重视,我们不可以忘记一个人,这就是宗教社会学的先驱涂尔干,他让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让我们了解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个体层面上提供信仰和安慰,也对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功能。

首先,宗教在社会中扮演着价值观传承和塑造的角色。

宗教信仰通常伴随着一套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它们指引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道德准则。

例如,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爱,这样的信仰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这些宗教价值观往往得到保留和传承,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其次,宗教在社会变迁中也扮演着社会凝聚和认同的角色。

宗教可以成为社会共同身份的象征和标志。

例如,伊斯兰教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其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核心。

在社会变迁时,人们对于宗教的认同往往是对于社会身份与认同的重要方面。

宗教组织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团结和凝聚力,通过共同的信仰和仪式活动等方式使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的推进,宗教的地位和影响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现代化进程使得科学和理性思维成为主导,而宗教信仰在一些社会中遭受挑战。

人们开始对传统宗教的教义和信仰提出质疑,逐渐形成了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追求。

个体的思想解放和对权威的怀疑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重要动力。

例如,在现代社会,一些人对于科学的崇拜和理性的追求超越了宗教的地位。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宗教也在适应和调整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代宗教往往更加注重社会公益和个人心灵的满足,宗教团体也通过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来回应社会变迁的需求。

一些宗教团体也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面对挑战和解决社会问题。

宗教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尝试与现代价值观进行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和矛盾,但宗教也不再是社会变迁的障碍,而是成为了社会进步和个体平衡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学视角下的宗教与社会变迁研究给我们更多思考和理解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新的视野。

社会学对宗教信仰的分析

社会学对宗教信仰的分析

社会学对宗教信仰的分析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中久已存在,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被不断传承与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忽视。

对于宗教信仰现象的研究,社会学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和理论解释。

一、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宗教信仰作为文化现象,其存在一定有其社会功能。

社会学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首先,宗教信仰能够提供社会凝聚力。

宗教信仰往往会建立起共同的价值和信仰,聚集了一批信徒,形成了一定的社群。

这种社群内的成员,在共享宗教信仰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认同,促进了团结与凝聚。

其次,宗教信仰可以提供精神支持和安慰。

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个体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个体从内心上获得一种安慰和支持,减轻精神上的负担。

再次,宗教信仰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宗教信仰往往塑造了一种互惠互利的道德伦理,倡导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一定程度上,宗教信仰可以使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加友善、互相尊重,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二、宗教信仰与社会变化关系的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也常常发生变化。

社会学家对此进行了不同解释。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宗教信仰面临的变化与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有关。

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宗教信仰服务对象的变化,从而影响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宗教信仰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同时信徒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产阶层和青年人群的加入使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和青春化的特征。

从符号互动主义的角度看,宗教信仰的变化与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有关。

在法伊尔与马奇西尼的社会互动学理论中,信仰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在交往中得以共享和传递。

当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时,宗教信仰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新兴的传媒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形式与机会。

三、宗教信仰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解释宗教信仰与社会问题有着复杂的关系,社会学家多方面地对此进行了研究。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对于个体道德行为和社会公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齐美尔

齐美尔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201214510123 潘博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他的社会学思想受到新康德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

他也是这两个派别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主要代言人。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概念主义的观点;但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名称。

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

认为一般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

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们互动中的协调、冲突、吸引、排斥、爱和恨等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社会学的任务是从社会现象中把社会交往的因素分离开来,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进行心理学的论证和描述,即形式的研究;从社会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形式,就像从语言中分离出语法的纯粹形式、几何学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形式关系一样;哲学社会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社会及怎样建立社会学的概念体系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他使用了“理解”的概念,认为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总带有研究者本人或他所属社会群体的兴趣,因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具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的和相对的性质。

齐美尔用形式社会学考察社会群体与社会结构问题时,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

他认为二人群体没有超个人的结构,而三人群体会发生较复杂的情况:三者中的任何一人可以充作中间人并利用他人的不和从中渔利;中间人还可以对其余二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他对三人群体的研究促进了社会学对群体和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齐美尔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反对社会只有协调没有冲突的观点。

读格奥尔格_西美尔_宗教社会学_(1)

读格奥尔格_西美尔_宗教社会学_(1)

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总第63期)N W Ethno N ationalStudies 2009 No 4(T otalNo 63)读格奥尔格 西美尔 宗教社会学! [文章编号]1001-5558(2009)04-0171-06∀徐振燕[中图分类号] C912.4[文献标识码] E 德国社会思想家格奥尔格 西美尔关于宗教的专门论述并不是很多,文章辑起来一共十篇,其中四篇原收在西美尔自己出版的文集 桥与门!(捱鸿、宇声译,上海三联版1991)中,其余六篇散见于各种论著和文集,作于1898至1912之间。

#虽然西美尔关于宗教的论述篇幅不多,但他有敏锐的宗教感,思想丰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引起毁誉不一的论争。

宗教社会学!收录了他关于宗教理论的三篇长文: 论宗教社会学!(1898)、 宗教的地位问题!(1911)、 论宗教!(1906)。

附录 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为我们理解西美尔的宗教理论提供了整体性的思考背景。

在西美尔看来,社会是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社会形式则是连接社会中人与人的互动因素的规则,风俗、法律、道德和宗教都是人际互动秩序的形式。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形式,意味着它是实在性的。

反过来说,社会作为人的互动关系,本身就带有宗教因素。

为此,西美尔主张∃用一种极其世俗化、极其经验化的方式解释超验观念%,即,用社会学的方法思考通过宗教显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既不追究宗教的主观情感价值, # 刘小枫.西美尔论现代人的宗教[EB/OL].http://w w w.do uban.co m/sub ject/discussion/1067250/.也不追究其客观的真理价值,而是从∃此岸的各种关系和旨趣中寻找到某些宗教契机%。

#他认为,宗教不在社会的彼岸,不在社会之外,而在社会关系之中,脱离社会谈论宗教没有任何意义。

西美尔的宗教观和涂尔干十分接近。

与马克思不同,他们都认为,没有任何宗教是虚假的。

西美尔以“宗教性”为轴心的宗教观

西美尔以“宗教性”为轴心的宗教观

西美尔以“宗教性”为轴心的宗教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现代宗教思想的学术版图上,德国的西美尔以“宗教性”为轴心的宗教理论独树一帜。

他将“宗教”和“宗教性”相区分,视宗教性为宗教的内核。

这一理论在理解和把握同一文明传统和不同文明传统下人的精神生命和生活品质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与加拿大学者史密斯将宗教分解为“信仰”和“累积的传统”的宗教解释框架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美尔的宗教性概念与其生命哲学密切相关,由生命哲学的宗教观延伸到关于社会的理解又形成了社会学宗教观,最后进入现代性文化理论和生存的宗教形而上学重建。

本文主要讨论他在生命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思想。

在经历了“存在”、“上帝”、“自然”、“自我”这些核心观念所表征的思想历程以后,“生命”的观念在20世纪上升到了现代世界的中心位置,作为一种“实在”进入了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的价值世界。

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的现代生命哲学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以往时代的基本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纯粹作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只有这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对知识和道德、自我和理性、艺术和上帝、幸福和痛苦进行探索。

它的答案决定一切。

它是唯一能提供意义和尺度、肯定或否定价值的生命的原初事实。

立身于生命哲学的时代,西美尔自己也深深地浸润并秉承了这一支现代思想的命脉,他的宗教理解便是源于他所持守的生命哲学观念;反之,关于生命的理解也与其宗教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叔本华和尼采不同的是,西美尔通过“位格”的概念来解释生命的意涵。

“位格”是一个基督教的概念,基督教的上帝是一种位格的存在,人的位格便是在与上帝位格的联系中获得解释和阐明的。

在西美尔看来,上帝是一种“永恒”,一种“摆脱了时间制约的存在”,是“整个此在内容绝对的连续性和自满自足”,“上帝远远超越人,并填满了位格的概念”。

《宗教社会学》课程笔记

《宗教社会学》课程笔记

《宗教社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总论一、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1.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宗教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结合了宗教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专注于研究宗教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性质包括:- 学术性:宗教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它追求客观、理性的研究方法。

- 交叉性:宗教社会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

- 实践性: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实践,如政策制定、社会管理等领域。

2.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宗教社会学具有以下特点:- 实证性:宗教社会学依赖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支持理论。

- 多维性:宗教社会学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宗教现象,包括个体信仰、群体行为、组织结构等。

- 动态性:宗教社会学关注宗教随时间变化的社会过程和功能。

- 相对性:宗教社会学认识到宗教现象的多样性和相对性,避免以单一标准评价所有宗教。

二、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宗教信仰:个人和群体的信仰内容、信仰形成和变迁。

- 宗教行为:宗教实践、仪式、节日庆典等。

- 宗教组织:宗教团体、教会、寺庙等组织结构和管理。

- 宗教制度:宗教的法律、规则、传统等制度性因素。

- 宗教文化:宗教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领域的影响。

2.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 宗教与社会结构:研究宗教如何影响社会分层、社会阶级和社会群体。

- 宗教与社会变迁:探讨宗教在社会变革、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

- 宗教与社会控制:分析宗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行为和价值观。

- 宗教与社会化:研究宗教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身份认同、道德教育等。

- 宗教与心理健康:探讨宗教信仰和实践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宗教社会学的发展1. 宗教社会学的形成宗教社会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化与宗教信仰形成

社会化与宗教信仰形成

社会化与宗教信仰形成社会化和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依存。

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和适应社会规范的过程,而宗教信仰是指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并分析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形成的。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家庭、学校、朋友等不同层面的影响。

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传授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规范,使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

然而,家庭教育并不足够,孩子还需要在学校和其他社交场合接受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和互动,也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化的同时,个体也会被宗教信仰的力量影响。

宗教信仰通常被看作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任和崇拜。

它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和生命的解释,使个体能够面对不确定性和困难。

宗教信仰还可以给予人们安慰和希望,在个人困境中找到支持和庇护。

因此,宗教信仰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寻求心灵安宁和思想指引的方式。

社会化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

宗教教义中的道德规范被看作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它们被传播给个体,成为个体日常行为的准则。

同时,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也接触到其他人的宗教信仰,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宗教信仰也可以通过社会化进程的传播和传承得以形成。

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触到宗教仪式、庆祝活动以及宗教文化的转达。

这些经验和观察也会促使个体对宗教信仰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

个体通过参与宗教活动和与其他信仰者交流,从而加深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宗教信仰。

最后,社会化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体的经历和环境会不断塑造他们的宗教信仰。

例如,一个人在遭受困境时可能会通过宗教寻找心灵安宁,而另一个人在理性思考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下可能更倾向于自由思想。

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

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

西美尔与马克思宗教社会观比较
王礼平;黄伟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西美尔和马克思都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评说宗教,但是他们两人的思想根本不同.西美尔区分宗教和宗教性,主张宗教性植根于人的内在的生命力,而宗教则是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形式.虽然西美尔从宗教的社会功能人手分析宗教的起源、宗教信仰的社会表现形态、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危机和命运等问题,但他由此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发自人的内在生命力的宗教性,因而从根本上肯定宗教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作用.马克思申明"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宗教是在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的上层体制和意识形态,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对人民起麻醉作用.本文以此为主线索,对西美尔和马克思的宗教社会观进行比较分析.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王礼平;黄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
海,2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20
【相关文献】
1.建构与解构:康有为与西美尔宗教理路比较 [J], 王士良
2.货币与现代性:马克思和西美尔的阐释路径比较 [J], 曹蓓蓓
3.从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到贝拉的公民宗教 [J], 邵铁峰;
4.马克思和西美尔货币现代性批判之比较 [J], 冯丽洁
5.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分析 [J], 孙全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美尔宗教思想概观

西美尔宗教思想概观

西美尔宗教思想概观
王洁
【期刊名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4)003
【摘要】在西美尔的思想体系中,“宗教性”是宗教的本质和内核.不同于实体宗教,“宗教性”既是宗教灵魂的基本存在,也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在西美尔看来,整合性功能是宗教和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宗教整合性又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西美尔认为:“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最深刻的形式关系就在于,个体作为其集体成员的属性永远都是有限规定和个人自由的某种混合.”面对宗教的现代困境,西美尔指出,只有对个体宗教生命本身的回归,才能超越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灵魂的拯救.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王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西美尔论货币与宗教 [J], 邵铁峰
2.审美与宗教救赎:西美尔的文化危机拯救路径 [J], 王小燕;常红
3.浅析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整合功能——从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宗教观谈起 [J], 王
木兰
4.从西美尔的宗教性理论到贝拉的公民宗教 [J], 邵铁峰;
5.西美尔对宗教与货币的形式相似性的理解:以“信仰”为例 [J], 邵铁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西美尔的论述重点实现了由宗教性与宗教向宗教 与社会的转变。成熟的宗教旨趣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形 式,这些社会形式则成了内在宗教关系的主体。也就是说, 世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形式经过不断的脱俗凝聚,升华为神 圣的宗教观念世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内容, 转移到了个体与某种超验观念之间的关系当中,转化为复杂 的宗教情绪。“超验观念构成了一个新的范畴,它使源于人 际关系的各种形式或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 〔1〕 宗教与社 会的关系不过如此。
在西美尔的整个宗教思想体系中,宗教性居于无可置疑 的核心地位,是理解宗教起源与本质的关键所在。值得关注 的是,西美尔体悟宗教性的直接动力来自对已有宗教论述的 深刻反思与理论升华。“关于宗教‘起源’,有着种种说法, 认为它不是源自怕和爱,就是源自需要和自负的自我意识, 或是源自虔诚、依附感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东西。可是,所 有这些说法恰恰都把最关键的一点给忽略了:即这些经验情 感为什么突然就跨进了宗教境界?回答可想而知,事实上也 很贴切,无非是:这些经验情感在量上增加到一定程度,便 发生了质的改变,于是,宗教意识便出现了。仔细看一看, 就会发现宗教虔诚在其所有这些有关宗教起源的推论中,都 已被悄悄地预设为前提。这样的话,我们不如一开始就承 认,它是一种不容进一步划分的原始品质。” 〔1〕 作为根植 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内在先验性基本形式”,宗教性不但展 现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别样风貌,更揭示出宗教的本真面目, 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于西美尔的 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果也难以与其应有的学 术影响相称。本文以现有的西美尔宗教研究论文的汉译文 本为依据,探讨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后世 影响,力求准确展现西美尔宗教思想之独特风貌。
一 在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期,西美尔可谓独树一帜。 他并不像韦伯那样热衷于对世界诸宗教的系统考察,也没 有进行类似涂尔干所从事的人类学文献研究,更未追随马 克思、弗洛伊德展开针对宗教的激烈批判。他基于基督教 的传统,力图从哲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论宗 教,直探生命的内容与过程,着重阐发“宗教性”,并以社 会及宗教的整合性作为起始与终点,强调人在其自身的信 仰,即一份清醒的宗教意识或宗教直观。在西美尔的理论 中,处处流漫着承继德国哲学传统的思辨气息,尤其是对 于“宗教性”的论述更展现出西美尔思想所蕴涵的深刻的 生命关怀与时代精神。 西美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宗教学获得独立学科身 份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当时欧洲的许多学者热衷于各式各 样的宗教研究,然而,表面的繁荣难以掩饰这个新兴科学 潜在的致命弱点,即研究对象— ——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始终 被“重重迷雾”环绕,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但还 没有哪个人能够准确而又扼要地说清楚“宗教”究竟是什
宗教是人们出于某种一致性而实现的聚合,个体信仰对 于维系群体团结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通常把 信仰看作宗教的本质和核心。宗教经常会与理性论证相悖, 而且充满矛盾和困惑,但却能够让人矢志不渝,成为维系人 类社会最可靠的纽带之一,乃全仗信仰之功。毫不夸张地 说,没有信仰,宗教不复存在,社会也将瓦解。“可是,信 仰最初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出现的,因为这里所 说的是并不低于或逊于理论真理一筹的实践信仰。” 〔2〕 信 仰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人相互之间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中 的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必然性,堪称人所固有的特殊功能”。 〔2〕 具体来说,就是人类在交往实践中将心理形式的信仰视 为重要支柱,从而在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独特的“信仰需 求”。西美尔强调,信仰作为个体之间的一种纯粹精神关系 的形式,是在丝毫未受宗教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只不过后 来在宗教领域变得更为纯粹和抽象;宗教信仰作为最纯粹的 信仰,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意味着个体对超验存在的体 悟认同和情感皈依。宗教信仰是由社会信仰关系升华而成 的,一旦获得独立,又会“反哺”其赖以生成的母体,对社 会信仰形式产生规导作用。
在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宗教性与社会化之 间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就像宗教性是宗教的基础那样, 社会化也被认为是社会形成的根源。这实际上体现了西美尔 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即“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 “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西美尔对“宗 教如何可能”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如何可能”的理 解。简言之,西美尔的宗教观是其社会观的推演。社会习 俗、国家法律乃至伦理道德,是社会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 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完全相同的行为准则基础之上,而且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之中,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 那些允许集体去鼓励个人行动的社会形式中,宗教是非常合 适的形式。社会环境具有宗教性的特点,一直经常是它们发 展的特殊舞台。在一个既定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不 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是由人群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所代表 的,这样的社会生活将会接受宗教的形式。 〔3〕 也就是说, 西美尔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找到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而宗教关系无疑是社会构成的要素之一。
【哲学百家】
·总第442期·
宗教性与社会化
— ——西美尔宗教社会学理论述评
□张 强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与其生命哲学及现代性文化理论密切相关,以“宗教性”和“社会化”为
基本线索加以展开,着重讨论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复杂而深刻。本文力图准确评述西美尔宗教社会
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展现西美尔宗教思想之独特风貌。
关键词:宗教性;社会化;西美尔;宗教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2010) 08-0094-03
齐奥尔格·西美尔 (Georg Simme)l 是与涂尔干、韦伯 和马克思齐名的古典社会学大师,“生命哲学”的先驱, 被誉为“第一位现代性思想家”。西美尔学术多方,在历史 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研究领域均颇有建树,其 思想深刻影响几代学人,舍勒、曼海姆、卢卡奇、布洛赫 以及布伯等人均“以自称其学生为荣”。西美尔在西方学术 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收稿日期] 2010-01-17 [作者简介] 张强 (1979-),男,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讲师。
理 论 界 2010 第 8 期
094

·总第442期·
【哲学百家】
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尽管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被遮蔽, 或受到种种世俗形式的侵扰,但终归会“从某种外在存在中 获取到仅仅只是其自身的具体形式的形态”而成为最纯粹意 义上的宗教。实际上,宗教性在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中,注 定要在拥有某种建制的外在宗教形式中找到其社会出路。这 表现在现代宗教组织通常会用信仰的高度一致来维系信众的 团结,“共同的信仰成为这些机构的基础:个体乐于去感觉 宗教,或者说,个体乐于具有宗教性”。 〔3〕

095
2010 第 8 期 理 论 界
【哲学百家】
·总第442期·
宗教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信徒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宗教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切关于宗教的言说都不能 脱离社会。社会本质在宗教活动范围内形成相应内容的重要 方面在于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 (sociability) 是西美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 们不断增长的社会性和凝聚为社团的内在需求与潜在能力。 “社会化”在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中更多被表述为“社 交倾向”,即人们倾向于融入社会并组成团体的自然需要。 “从这种倾向中派生出了最基本的文化产品,即社会本身以 及它的一套制度,它们被创造出来满足个人和各种社会问题 的需要。” 〔3〕 就社会化与社交倾向的关系来看,社交倾向 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社会化可以说主要表现为社交倾 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将两者相等同。
作为纯粹的关系形式而存在,并与现实生活内容水乳交融的 一切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所有这些观念或幻想观念可以 说只有在神职人员身上才能得到分工落实和具体实现,这就 好像法律体现在法官身上或认识旨趣体现在学者身上一样。” 〔1〕 由宗教性的关系发展出具有超验内容的神圣观念体系, 进而分化出拥有特殊身份的专业阶层料理宗教事务,形成稳 定的宗教团体,“成熟”的宗教得以自立和实现。基于宗教 性社会关系,完成于宗教的这一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宗教性 的形式不断溶入社会关系之中的过程。宗教性寓于其中的个 体常常自觉归属于某个确定的宗教团体,以期获得精神上的 升华和拯救。宗教性个体与宗教团体之间构成了既有差别、 又有认同的象征性与实在性共存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归根 结底反映了宗教性社会关系的内部张力。一方面,社会关系 本身就带有某种宗教的性质,且并不是由建制化的宗教所给 予的;另一方面,任何成熟宗教形式的体现,几乎都离不开 社会关系的有效表达,也就是说,宗教性占有的内容都是些 社会形态。西美尔的这一观点为彼得·伯格、托马斯·鲁克曼 等学者所继承、发展,形成在20世纪宗教研究领域颇具影响 力的关于“无形宗教”的宗教社会学论题;同时,也开启了 着眼于“私人宗教”与“公共宗教”之关联的宗教研究课 题。
宗教性创造出宗教,“不是成为一种越来越完善的宗 教,而是不断完善,最终成了宗教,也就是说,它越来越纯 粹,最终只能成为宗教……这就是说,的确存在具有宗教倾 向的灵魂活动或客观结构,但他们还不完全就是宗教,换言 之,它们是处于混合状态的宗教,其中的宗教虔诚还没有完 全具备其对象化形式。但是,如果它们已经完全变成了宗 教,那么,它们也就是成熟的宗教”。 〔2〕 宗教性作为人内 在的特殊气质,既是人与神圣存在相遇的前提,一定程度上
么。西美尔不无忧虑地指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宗教“既 没有与纯粹形而上学思辨彻底划清界限,也没有同鬼怪迷信 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连最纯粹、最明确的宗教现象也从未拒 绝过检查它们身上所杂揉着的形而上学和鬼怪迷信因素”。 〔1〕 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很多学者仅凭有限的材料和 单一的方法,不顾特定条件将个别动机的意义夸张成宗教本 质的普遍规律。在西美尔看来,这些存在明显缺陷的宗教理 论“无法拨开迷雾,澄清宗教的起源和本质”;而真正有助 于我们认识宗教真实面目的方法在于立足哲学层面,从“此 岸的各种关系和旨趣中寻找到某些宗教契机”,即通过考察 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关系,揭示出能够成为“独 立的成熟宗教”的开端。而这种开端或萌芽就是“宗教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