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富贵观探析
周敦颐的古诗词鉴赏

周敦颐的古诗词鉴赏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周敦颐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周敦颐的古诗词鉴赏11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2题春晚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
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
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3任所寄乡关故旧周敦颐〔宋代〕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的古诗词鉴赏21读易象周敦颐〔宋代〕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2题冠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
青山无限好,俗客不曾来。
往事已如此,朱颜安在哉。
寄语地上客,历乱竟谁催。
3大林寺周敦颐〔宋代〕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
《爱莲说 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爱莲说周敦颐》阅读复习(附答案)(2)文章来自:3.爱莲说周敦颐(八上)【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
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益】益慕圣贤之道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清】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清荣峻茂回清倒影【净】风烟俱净亭亭净植【宜】诚宜开张圣听宜乎众矣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乐境——论周敦颐的“孔颜乐处”

滥矣。
【“ 语卫 岱十 论 ‘厦 第 砷 通常,人们追逐荣华富贵,以享受富贵为乐,在贫贱的生活中,一般人往往 】
不能忍受生活 的困苦,轻者牢骚满腹,重者会铤而走险。富贵,人人所爱,孑子和颜子身处贫贱,却不 L 为贫困忧愁,始终快乐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金钱财富为富贵不是真正的富贵,或者说,在天
地之间有比金钱财富、功名利禄的富贵更可贵更可爱的东西存在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 “ 富贵”呢?周敦颐说:“ 君子以道充为贵 ,身安为富,故常泰 ,无不足,而 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 【 “ 书 第 十 ” 通 唁贵 三 】 道即是天道 。道充 ,即是天人合一,是天道 和人道的统一。人只有与天地之气互通往来,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才能身安。道充即是身安 。周敦颐 不是以一个人所 占据的社会财富和地位作为衡量贫贱富贵的标准, 而是像君子一样, 以大道充盈为尊贵, 身体健康为财富。 君子经常泰然 自若, 藐视权贵, 轻视金玉,因为权贵和金玉地合一才 能不失去和远离 自己的生命之源,才能找到 自己的归 属 。世间的富贵是机缘的结果,并不是靠 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因此,富贵是亦梦亦幻 ,并不能 给人真实而持久的亲切和安慰 , 反而会使人殚精竭虑 , 得不到心灵的安宁。 而道充和身安是“ 得之在我”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l 期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bi nv r t P i sp y n oil cec ) o rl f n Hee U iesy(hl o h dS caS ine i o a
人到世 间, 总是不断地面临各种 困境, 会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每一个人都渴望享有幸福的生活, 都有 自己独特的欲望和追求。但是,若想把理想变为现实,不仅需要 自己后天的才能和努力,同时也需 要有适合 自己的机遇 。然而,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人尽管有才能,由于没有合适的社会环境,与 自己的愿望失之交臂 。即使有些事情成功了,但是也不可能事事如意。因此 , 人们会有不满和痛苦,甚 至会走上极端,从而增加 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乃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如何面对 自己的不幸和困境,如 何能以一种快乐的心境面对无情的现实?如何消除人心上的隐患?周敦颐就是要解决这个任何人都要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 (5)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摘要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思想家,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而且还在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伦理思想。
本文将从周敦颐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对其教育伦理思想进行浅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周敦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周敦颐、教育、伦理思想、教育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1. 引言教育是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伦理思想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敦颐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对于教育伦理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以周敦颐为研究对象,探讨他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思想。
2. 教育观周敦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看法上。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的过程,目的是培养人自身的道德和品德担当。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道德,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在他看来,教育不能仅仅是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人的心灵和品格的培养。
3. 教育目的周敦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儒家思想。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人的基本素质,只有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此外,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教育方法周敦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借助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此外,他还强调启发式教学,也就是通过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教育伦理思想的影响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他的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对后世的教育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他提出的言传身教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后世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

周敦颐思想的廉政内涵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先驱,更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
周敦颐在世仅57年,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248字,但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夫之曾称赞道:“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
”周敦颐的思想包括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养心亭说》及《爱莲说》等著作当中。
究其一生,周敦颐主张重德治、立人极、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其丰富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廉政思想内涵,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一)创理学一脉。
宋代理学的产生,是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儒学复兴出现于西汉时期)。
儒家学说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自西汉以来,就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学派,如阴阳、五行和释、道思想中能为自己所能容纳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
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以承接韩愈的“道统说”为引,开始了儒学的第二次革新活动。
周敦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记载:“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善微言,绝之久矣。
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这说明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学说的人,他打破了“孔孟而后道统中断”的千年幽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放光明。
周敦颐的学说在后来又被朱熹、张栻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
可见其在理学开创事业上的伟大贡献。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为尔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提供了核心和骨架,所以周敦颐被誉为“得圣贤不传之学”的理学开山鼻祖。
(二)开湖湘新风。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的文化基础。
周敦颐淡泊名利的故事

周敦颐淡泊名利的故事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哲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生于公元1017年,逝于公元1073年。
他是《爱莲说》、《寄蜉蝣》等著名文学作品的作者。
周敦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而且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他有个很有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永远铭记他那淡泊名利的精神。
有一次,真宗皇帝要邀请周敦颐去京城做官。
周敦颐的朋友劝他:“现在这个时代,做个官不是挺好吗?贵族的待遇可不错。
”可是,周敦颐回答道:“我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是要为人民做事,为国家贡献力量。
我不会为了名利而去追求权势。
”
他拒绝了皇帝的邀请,继续安心修行,写作和崇尚佛学。
周敦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不追求名利和权势,而关注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无愧于“淡泊名利”四个字的精神内涵。
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周敦颐的思想和作品永不退色,被人们所传颂。
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养成和审思-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养成和审思-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周敦颐人格精神的内涵周敦颐的思想和文学著作是其人格精神的的诠释。
他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展现了他的人格和追求。
正是在他的人格精神与追求的指引下,才创作出奠定其理学基础的著作---《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等。
同时,他著作中的思想也体现着他的人格精神。
(一)爱曰仁,爱万物的博爱众生的人格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很难做到爱曰仁,爱万物的,也就不会拥有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
正是对于普通民众和自然万物的爱使周敦颐有了这种人格精神的感悟。
周敦颐在《通书道六》中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他认为要做圣人,就要做到仁、义、中、正,去信守它们就会受到尊贵的待遇,顺利而行就有利,扩充其本然、立之其全体,就可以支配天地。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周敦颐认为圣人把中、正、仁、义确定为做人的最高准则,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他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孔子仁的思想加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告诉人们在自己之外还有别人,而且把仁和爱联系起来称爱曰仁(《通书诚几德第三》),并把仁爱的人格精神扩大到万物。
他把自然生长万物和普通的民众看作是仁,他希望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万物。
他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成,义也。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通书顺化第十一》)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通书爱敬第十五》)这是周敦颐对爱曰仁做出的更深入的解释,这种爱和仁体现着他的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
梁绍辉在《周敦颐评传》中对这句话做了评价,善无不学,而使众善,恶无不劝,不弃一人于恶,这便是仁而爱.周敦颐的这种大爱无疆、博爱众生的人格精神对中国古代思想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人格精神不仅是对儒家孔孟学派仁者爱人思想的继承,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哲学思想》(第5-6章

《周敦颐哲学思想》(第5-6章第五章周敦颐的修养观周敦颐的修养论是一个庞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
在周敦颐的著作中,论修养占了很大的篇幅。
其中,《通书》四十章,论及修养的有十七章,占42.5%。
周敦颐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篇幅来论修养问题?因为从周敦颐的思想体系来说,无论内容怎样繁杂,归根结底是要落到修养上。
通过加强修养,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纵观周敦颐的修养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修养目标与修养内容任何修养都是有目的的。
这种修养目的,也就是所谓的修养目标。
而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的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的人,所追求的修养目标也不一样,但都是以比自己高一层次的境界作为具体努力的目标。
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将这种修养目标划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即“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士希贤,即士的修养以贤为榜样。
士,可以是任事之称,也可以是修立之名,可以是封建统治阶级最低层的特称,也可以是读书人的泛指。
《白虎通·爵》:“士者,事也。
”《榖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疏注:“士民,学习道艺者。
”周敦颐明确规定士以贤为修养目标,因此他所说的士是指学习道艺的士。
那什么是贤呢?贤是指修养成就已经很高的人。
周敦颐例举了三类贤者:一类是以伊尹为代表的任事型贤人,一类是以颜渊为代表的洁身型贤人,一类是以子路为代表的改过型贤人。
周敦颐为什么要推举这三种类型的贤人呢?这三类贤人的代表性人物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伊尹是商初大臣。
名伊,一说名挚,尹是官名。
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商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
帮助攻灭夏桀,建立起商王朝。
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即位。
由于太甲暴虐,不遵汤法,伊尹“耻其君不尧舜”,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而自己摄政。
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
一说仲壬死后,伊尹篡位,放逐太甲。
七年后,太甲潜回,将伊尹杀死。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引言周敦颐,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其代表作品有《爱莲说》、《通书》等。
周敦颐的思想深受儒家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以德为福”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深受“以德为福”的思想理念,希望通过本文,向各位读者传递这种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探讨周敦颐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正文一、以德为福周敦颐曾在《通书》中写道:“以德为福,音乐是其泉。
”简单理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德是福报的根据,音乐能使人达到道德的水平。
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得周敦颐在古代士人中独步一时。
“以德为福”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精神,旨在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者组织,在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就会强调道德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也是符合“以德为福”的思想的。
二、人道的精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荷花完美的样子、清香扑鼻的花香动人心弦,显示了大自然中的精神美。
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们也应该追求清高、道德和知识和包容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道”。
人道不同于治国理念,虽然治国理念也是很讲究人性、人伦、民生的。
相比之下,人道是更高级的境界,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
人道关注的是“道德防线”,即保障每个人在精神上的尊严和成长。
从个体而言,人道则要求我们理性、真诚,积极做出贡献,以此达到“圣人之博爱”,使得人类的灵魂更加高尚精彩。
三、复兴儒家思想周敦颐的思想虽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观念。
这些观念一方面是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巅峰,一方面意味着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拔河中的复兴力量。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
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一、“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1017-1073),湖南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检察司法工作,多为低级小官,然而他不卑官小,职思其责。
他恩荫补官,初仕分宁(今江西修水),便显出断案才能。
当时分宁有一个多年案件,周敦颐“一讯立辨”。
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参军,有一囚犯按当时法律本不应当判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要治囚犯于死地。
王逵是酷吏,别人都惧怕他,不敢与王逵抗争,只有周敦颐不畏权势,敢于同王逵争辩,并做好了辞官的准备,周敦颐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后来感悟,囚犯免于一死。
在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其为使者进官得罪者,自以为不冤”。
知南昌时,周敦颐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快要死去,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相当寒酸。
他奉已甚约,俸禄往往“周宗族,奉宾友”。
他在郴州,同僚李初平去逝,他护丧归葬,并长期资助李初平一家。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世人喜爱。
周敦颐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知端州杜咨专门多采砚石以牟取私利,民怨极大,人称“杜万石”。
周敦颐得知后,严厉查处,并下令,今后凡是在端州做官的人“取砚石不得超过两方”,打击了贪官污吏。
以上种种,表明了周敦颐为政精密严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的《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就是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尽心尽力做清官,也是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富贵与贫穷——由教《爱莲说》想到的

学 . 是 以后有 好 的工 作 . 活就 抓 住 这 个 契 机 组织 学 生 进 行 讨 论 . 就 生 . 会更 好 . 们现 在用 的电脑 、 我 手机 激 发 学 生 畅 所 欲 , 大 肌 地 去 表
以前 有 吗 . 追 求 富 贵 能 有 这 些 东 不
西出现吗 7
师 : 位 同学 说 的非 常 好 。 这 学 生 2 我 也 同 意 , 者 以莲 花 : 作 比 喻 自 己 .借 以 抒 发 自 己 不 慕 名 利 . 身 自好 的高 尚情 操 i 吉 学生 3 :我 认 为 应 该 学 习 君子 之德 . 们在现实 中应 该遵守公 民 我 道 德 规 范 . 一 个 合 格 的 公 民 做 突 然 . 位 学 生 站 起 来 说 :我 一 “ 认 为 文 巾 的 陶 渊 明 反 对 富 贵 足 不 对的 . 我们不追求 富贵难 道追求 贫 穷吗? 师: 哦 ( 刽 吃 惊 . 想 这 小 子 吃 了 感 心 豹 子 胴 竟 敢 怀 疑 一 个 大 诗 人 , 么 要 足 存 心 捣 乱 . 么 足 在 胡 说 不 过 要 我 这 7 有 责 备 他 .而 足 打 破 常 欠没 规 . 了他 一 次 机 会 . 重 他 的 意 给 尊 见 . 妨 听 听 他 的 见 解 ) 不 师 : 你 是 怎 么 理 解 这 个 问 题
X U E H EN G S ZH I Y o U
周 敦 颐 的 《 莲 说 》 八 年 级 爱 足 语 义 上 册 精 选 的 一 篇 义 质 兼 美 的 经 典课 义 作 者 以莲 自况 表 现 了高 、 洁 的 节 操 和 品质 根 据 新 课 程 标 准 的 要 求 . 课 堂 上 我 让 学 生 大 月 想 在 F { 象 探 讨 作 者 的写 作 情 怀 时 . 位 学 一 生 的一 句 话 .打 孔 了整 个 课 堂 . 师 生 的 思 想 …此 碰 撞 出 了火 花 … … 师 : 篇 义 章 距 今 有 一 千 多 年 这 了 .现 在 你 是 否 同 意 作 者 的 观 点 呢? 大 家 分 组 讨 论 学 生 : { 组 讨 论 . 从 课 自I 分 1 并 义 巾选 取 一 些 句 子 学 生 1我 同 意 作 者 的 观 点 , : 去 年 暑 假 . 去 了 微 山湖 游 玩 . 里 我 那 行许 多莲 .当时并 没 行作 者 的体 会 现在 想想 . 如 作者所说 “ 莲” 足 花 之 君 子 .它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濯
周敦颐圣人论探微于莹

周敦颐圣人论探微于莹发布时间:2021-09-09T09:23:30.09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7期作者:于莹[导读] 圣人在周敦颐的社会构想中非常重要,其作为人类社会立于人极之人,被赋予了治理人类社会、发现人类社会应有价值的使命。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圣人在周敦颐的社会构想中非常重要,其作为人类社会立于人极之人,被赋予了治理人类社会、发现人类社会应有价值的使命。
在此基础上,周敦颐总结了圣人的三重境界:诚、神、几。
周敦颐“诚、神、几”的圣人观直接对应了其为学成圣的方法——“圣希天”,诚、神、几境界的精纯合一,要求世人通过不懈追求为学成圣的学习目标,在几微之处自然而然地做出善恶的判断和向善的行为,“几”的境界是沟通“诚”、“神”境界的桥梁,是寂然不动到感而遂通的圣人自然顺应之境的最终完成。
关键词:圣人境界;诚;学为圣人;感而遂通绪论周敦颐在认识到太极后,开始展开对太极之下的美好人类社会的构想。
他认为圣人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构建者和治理者,并在《通书?志》中宣言: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在为学观上,周敦颐赞同圣人境界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反而用之,世人为学的目的也应当在于追求成圣,成贤成圣后更追求成为行为与天道相似的人物。
那么周敦颐理想中的圣人境界是怎样的呢?《通书?圣》阐明了他的圣人观: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诚、神、几曰圣人。
周敦颐“学为圣人”之呼即是要求世人追求诚、神、几合一的纯一境界。
圣人诚精之明,寂然不动,呼应太极与天的最高价值;几微虽幽,但动而未形的一瞬之间圣人能对善恶做出“诚”的判断和行动,反映为学之必然性;而只有达到“诚无为,几善恶”的境界,圣人方能百感皆通,遇事自然顺应,成就神应之妙,达到“诚”、“几”、“神”圣人境界的精纯合一。
三重圣人境界的微妙之处,下文将一一做出分析。
寂然不动的诚精境界在周敦颐的哲学中,理想人类社会是太极与天的下落,周敦颐说,圣人“寂然不动曰诚”,因此人类社会中“立人极”的人物——圣人,其诚精境界也就是天道精神的直接下落。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下文是关于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爱莲说原文和翻译》《爱莲说》原文和翻译(北宋)周敦颐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④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莲,花之君子者也。
⑧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⑩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①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②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③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④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第二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名师)》《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周敦颐的著作《通书》对后世在培养健康心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此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对此书作出深入、全面的解读与诠释。
本文认为:《通书》主要是说“立人极”。
它包括:何谓之圣人,圣人如何作。
如何成圣。
然而,“孔颜乐处”则是圣人境界的标志。
如何成圣的问题在本质上便是如何达到圣人境界的问题。
孔颜所乐何事的问题正是周敦颐最为关切的问题。
“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诚如黄百家所言:周敦颐生平之寤寐惟“学以志裕”也。
周敦颐也正是以“寻孔颜所乐何事”来开示二程,所以,从“孔颜乐处”这个问题上人手进行解读与诠释才是真正地抓住了《通书》的精神实质之所在。
一、所乐何事周敦颐在《颜子第二十三》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颜子生活如此之贫但又不求一般人所爱所求的富贵。
且还一直如此之乐,在颜子的心中是因何事而乐呢?如朱熹所说:如果没有任何原因恁地空乐,那也没有意思,颜子心乐是有原因的。
周敦颐认为:颜子不关心常人所爱所求的富贵,轩冕、金玉都可以视作铢、尘之小,乃是颜子自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之“大”者在心中。
因为颜子挂怀“大”者,而把“小”者忘了,故心里安宁、通畅。
可见,周敦颐认为这种安畅之心是由于“大”者而得。
与小者无关。
所以“小”者是有还是无,都不会影响这种安畅。
故无论生活是富贵还是贫贱,“见大”者都可以一样处。
由此,周敦颐认为颜子乐的原因是“见其大而忘其小”。
那么“至富至贵”的“大”又何所指?周敦颐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疆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其重无加焉尔。
庄子的富贵观

庄子的富贵观庄子的富贵观,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富贵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看待富贵,以及他对富贵观念的影响。
庄子认为,富贵并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种外界的附属品。
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自由,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和奢华。
他认为,富贵会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例如竞争、压力、不公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内心产生负面影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努力,以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富贵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手段。
人们应该利用富贵带来的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培养。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庄子的富贵观,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社会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作是人生的目的。
而庄子则更加关注人们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把富贵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富贵观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他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体系中,富贵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变化都受到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之,庄子的富贵观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庄子的富贵观中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从而更好地面对富贵带来的挑战,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自由。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
11世纪新儒学的创立者周敦颐特别突出信念与富贵的矛盾,在他看来,外在的富贵是常人共同追求的对象,但以富贵为人生目的,只是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一个君子必须超乎富贵的追求,因为对于君子来说,世界上有比富贵更宝贵更可爱的东西。
这种至贵至富可爱可求的东西是“大”,相比之下,富贵利达不过是“小”。
人若真能有见于“大”,则不仅可以忘却“小”,而且可以在内心实现一种高度的充实、平静、幸福和快乐。
照周敦颐的这个说法,颜回之乐并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即使是人所不堪的贫贱也不会影响、改变他的“乐”。
这种乐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
这是把内在的幸福看做最高的幸福。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被后人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千古传诵。
作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周敦颐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
其实,在周敦颐的生命里,还有着许多的小事。
每件小事都会让他感到幸福。
周敦颐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经是端明殿学士,母亲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因此周敦颐从小就有着极好的家庭教育,自幼聪慧过人,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至大至刚,德至盛者,莫之能守”的话语,他思索良久,终于悟到了人的修身之道,虽然他从小跟着父亲游历各地,但是仍然秉持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健康长大。
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是幸福的。
因为周围环境的原因,周敦颐不像一般的纨绔子弟那样只知道享乐,他热爱读书,潜心研究学问,而且饱读诗书,可以称得上是博学多才。
周敦颐认为,在精神层面要修身养性,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勤奋努力,认真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到了成年时代,周敦颐更加刻苦地读书,准备考取功名,金榜题名。
因为周敦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所以他在仕途上总是坎坷曲折,周敦颐后来回忆自己一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官后,他放弃了官场上的名利与权势,不仅关注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而且致力于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想让自己的家乡风气改变。
他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主张民本思想,这是当时极其罕见的。
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做官时,他毅然辞去官职,带着一群朋友离开繁华之地,来到穷乡僻壤之地,住茅屋,吃粗粮,发展农业,兴办教育,造福当地百姓,最后还写了《爱莲说》这样一篇美文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追求道德修养的信念。
中年时代,周敦颐开始关注生命,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他的眼里,没有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了。
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做其他事情的资本,所以他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除此之外,周敦颐还爱喝茶,他自己采摘嫩芽,泡茶喝,有时候客人来访,他就叫妻子沏茶招待,他觉得这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周敦颐安贫乐道的事例

周敦颐安贫乐道的事例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希质,号拙庵,北宋末年理学家、文学家。
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而闻名于世,在他的著作《爱莲说》中,提出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总结,他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内心平静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繁荣与享受。
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来达到安贫乐道的境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例子来阐述他的思想。
首先,周敦颐自己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作为理学家,他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但他并不追求财富和地位,宁愿过简朴的生活。
他守持着乡村的生活,静心研究学问,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他深爱莲花,认为莲花所具有的高洁和纯净可以自然地激发人的修养和境地。
其次,周敦颐不仅自身践行“安贫乐道”,并且也教导自己的学生们。
在他的拙庵之中,有一批热心拜访的学生。
他对这些学生非常慷慨,没有向他们收取一分钱的学费。
他认为学问应该是无私的,不应该受到金钱的束缚。
他教导学生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心存感激,努力修炼自己的品德和内涵。
此外,周敦颐还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可以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实现。
他在《爱莲说》中写道:“为善者,吾道人也,歌而不厌;为友者,吾道人也,歌而不倦。
”他强调人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付出,要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
最后,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在中国的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修养和道德的重视,对于内心的平静和放下对物质的追求的强调,都对后世的思想家、文人和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周敦颐的“安贫乐道”思想通过他自身的言行和教导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内心平静和修养的典范。
通过他的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追求物质欲望和追逐名利地位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而是应该注重修炼自己的品德和内涵,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8
Consume Guide ·Culture Research
■ 左思 夏东伟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周敦颐的富贵观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社会中有不少人将世界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放在金钱砝码的天平上来衡量,导致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
本文以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中的富贵观加以研究,以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富贵观,以期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建言作用。
[关键词]周敦颐 富贵观 意义
周敦颐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尔”。
在周敦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该以诚”、“多思”、“务实”、“爱人敬哲学家和理学家,原名敦实,后为避讳改名“道充”为贵,以身体安康、完好无损为人”,只有通过自身对已有道德规范的不断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世人称之为“濂溪富,只要生活泰然、吃饱穿暖、道德情操高学习才能达到“富且贵”的目的。
先生”,谥号“元公”。
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尚就是人生最大的富贵。
他在《通书·师友周敦颐虽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但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起上》中同样叙述道“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他并没有因一味注重个人的提高而忽视自己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黄宗羲曾评价道: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的社会责任。
周敦颐尽管担任的一直都是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同时在《通书·师友位较低、实权较少的小官,俸禄很少,但他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梁下》中阐述说“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为官处世之道。
他拿出自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意是周敦颐开始重尊”,天地之间最难得的东西有三样:道、己有限的俸禄来救济辖区贫苦百姓。
他还强点探讨心性、天道、义理的精神哲学问题,德、人,而能合“道”与“德”于一身的调“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打破汉学的传统,可见其重要历史地位。
他人,“则贵且尊”。
总的说来,周敦颐的富筹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苦,乃做乐,以宣以发挥《易经》、《中庸》的思想为基础,贵观,即是对自身内在修养和健康身体等方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通书·乐融汇《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的思面的追求。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孔颜乐上》)统治者应当注重对百姓的礼法教化,抚想,并吸收了佛、道二教中的合理成分,而处”,周敦颐在向二程谈论富贵观的时候曾平百姓浮躁的心灵,降低他们个人不良欲形成的一个较完整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说过:“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望,以此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在周敦颐哲学思想中,论证最严密而又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安宁。
为人做官只有真正具“道”才能正风推本最深远的有两个方面的理论,一个是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气、安社会,才能为百姓“谋富贵”。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一个是溯源于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
见其大而忘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诚”的伦理道德观,宇宙论和伦理道德观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中新的道德观是构成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
至于什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念大量涌现。
诸如竞争观、效益观、公正么是道德?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具体齐”(《通书·颜子》)。
颜子在身处贫困观、人才观、法制观等等,正日益成为人们阐述道“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时,却仍能够坚持治学,但他依旧感到很满所努力追求的道德价值取向。
我们必须加强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足,并以此作为终身乐趣,这才是我们所应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周敦颐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追求的治学之道,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贵观,加强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同时增人在万物生成变化过程中形成,与此同时人富,也因此周敦颐称颜子为“亚圣”,高度强人民各方面的素质,以消除一些人所持的的思维意识也随之出现,即“形既生矣,神评价颜子的这种“苦中求学”的精神。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当欲望,在物欲横发知矣”。
然而人们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因为古往今来,有两种不同的富贵观,且对流的世界能够保持自我,正确的看待物质财客观对象而产生内心的情绪,于是善恶就开各自富贵的实现途径各异:一是向内求助于富和精神内涵的关系,促进诚信道德建设,始分明,“万事出矣”,承接上一句,人们自身,另一个就是向外求助于其他事物。
在树立正确的富贵观、人生观。
在内心感受上的不同而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分周子看来,他更倾向于求诸于己,在于自身歧。
因而需要有一种规范来缓和甚至化解这的不断完善,使自己的“道”得到不断的充些矛盾,于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实,这一点与儒家传统思想中将道德原则神静,立人极焉”,“圣人”开始制定“中正圣化,极力推崇道德和正义的思想不谋而仁义”的道德原则,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合。
二是向外求助于其他事物,这里追求的为。
然而“圣人”也是经过学习前人的道德是耳目形体的满足,外求于物所得的富贵是规范才得以成为“圣人”的,因此我们可以虚假的、暂时的、容易失去的,周敦颐提倡看出“圣人”并非是道德的最终起源,他只摒弃这些外在的东西,即“铢视轩冕,尘视是对已有的道德规范加以整理和完善的。
那金玉”。
自古以来,大家对于富贵的追求更么道德究竟源于何物?周敦颐提出了一个与多时候在于对外在物质生活的追求,对金“无极”并列存在的“诚”,并认为“诚”钱、利益、权力等的追求,周敦颐一改常是道德的本源,“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态,认为世间还存在着“内求诸己”的富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万变,各正贵,从而丰富了儒家传统思想,同时在一定性命,诚斯立也”周敦颐如此从“万物资程度上为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提供了一始”来探求道德,形成了他以“诚”为核心定的理论基础。
当然这里并不能说周子的富的道德观。
贵观就是“灭人欲”,因为其实周敦颐在追然而什么是富贵?如何看待富贵?正所求个人修养,也是人欲的一种,因而只能把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周敦颐的著它当作是朱熹思想的一种起源。
然而,“内作中,论证富贵观的语句并不多,但他独树求诸己”中到底“求诸”何物?从前面的论一帜,脱离了世俗对富贵的一般观点和看述可以看出,无非是在于对“道”的追求,法。
周子在《题濂溪书堂》中写道“保暖大对“身安”的追求。
“道充为贵”是高度注富贵,康宁无价金”;《通书·富贵》中有重精神生活的表现,如何才能做到“道“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态无不充”?这就涉及到周敦颐修养论中的种种观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
点,周敦颐认为只有通过“立志”、“立
参考文献
[1]梁绍辉,周敦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帆,周敦颐幸福观[J]传承2008(4)
[3]于滨,论周敦颐诚思想的价值[J]沧桑2008(1)[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