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我国各地农村中小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却是极不容乐观,造成当前这一状况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缺失: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年幼无知,需要被教育;不知责任,需要被管制;乳臭未干,需要被扶养长大;不谙世事,需要被保护……对人微言轻的孩子们,家长们往往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在学生自身发展的方面,学生的教育在家长眼里基本定位于学校的课程教育,把小孩交给学校教育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这样的认识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有些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甚至长年在外打工甚少回家,平时也极少和子女沟通,从而使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有些家长沉浸于不健康的娱乐中,对子女的教育缺少关心和耐心前的甚至以间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子女。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子女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和不健康心理的产生。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诸如厌学厌世、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心理、抑郁与焦虑、社交或异性交往障碍、对抗行为等待。这些结果的产生都是源于农村家长的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教育子女的观念陈旧。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当前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中是为了升学,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着眼点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实施的是淘汰式选拔,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核心安排教育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实施不完全的教育,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应试技能和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应试教育从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积极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应试教育从升学出发,衽的是选拔教育,以升学率为唯一考核标准。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许多问题,有的人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缺乏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缺乏实际经验,缺乏应变能力,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由应试教育的内容与实质可知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首先、使学生单方面发展,这种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必将导致学生实际能力的下降,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其次、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必不可少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常被挤占,严重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时使得学生对困难和挫折承受能力差,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品质差,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第三、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培养。农村学校对于升学不敢有丝毫怠懈,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搞题海战术,有的毕业班还搞月考,并制定相应的学生奖励措施,分快慢班——所谓的分层次教学。这种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学生的个性是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有些学校还进行全封闭管理,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与社会应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桥梁,而不应只是只读圣贤书。它违背了教育根本的理念“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他们仅仅只学会了“考试”。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这些要求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无用”的——它无法给他
们带来学分。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素质教育”带来的尴尬。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愈多,如学习焦虑、心情郁闷、自卑孤僻等等。
三、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的薄弱。
一份来自江西省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中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表明: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中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中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中学仅占26%。没有受过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79%,55%的教师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知识指导,仅有34.5%的乡镇教师知道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引自江西心理卫生协会网)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和信任,且有一定的偏差,有些学校是在发生严重心理问题才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工作,只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做咨询。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而且很多人没有受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术训练,本项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的队伍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