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
东海瀛洲
东海瀛洲——崇明我的家乡是上海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上的一座小岛。
它和所有人想象中繁华的上海是不一样的。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快节奏的生活。
甚至它是上海最落魄的地方之一,但我们爱他,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总喜欢亲切的称崇明为“小岛”。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击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
小岛的历史很短,唐武德元年(618),长江口外海面上开始露出东沙西沙两岛,以后,在此地出现了许多沙洲时变化。
直到明末初期,它们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崇明岛。
崇明岛为长江泥沙冲击而成,近代因为东、西两端淤涨很快,面积同盛扩大(目前1041.2平方千米)。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咸淡交界处,所以既能吃到江鲜,又能吃到海鲜。
我们的淡水河蟹、老毛蟹十分出名,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我们崇明的蟹苗。
每年入秋我们就开始吃蟹了。
俗称的“八月黄”那时的蟹又壮又肥,蟹黄吃起来直粘手。
一直到过年,螃蟹都是日常聚餐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螃蟹的做法也十分简单,只要放在锅里蒸熟了就可以,可以放点儿姜去腥。
吃的时候可以蘸点酱油,但我更喜欢什么也不蘸,能吃出蟹原汁原味的鲜味来。
崇明的特产也不止于此,有称为崇明三白的老白酒、白山羊、白扁豆。
说起羊肉不是我的心头大爱。
新年的时候,一锅炖羊汤加点儿山药、白菜是又鲜又暖身。
还有黄金瓜也有许多人没听说过,外型就是像金黄色的冬瓜,但个头比冬瓜小不小。
夏天的时候把金瓜切开掏出里面的金瓜丝,放在开水里过一下,装在布袋里拧干,加点儿麻油、盐、葱拌一拌特别爽口。
清明节前一个月里到清明节,刀鱼是崇明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不便宜但特别好吃。
会吃刀鱼的知道,刀鱼只要蒸三五分钟,蒸久了就不好吃了。
吃的时候可以提起鱼尾,把鱼肉整片儿的取下来,浸到汁里。
吃法又精细的会把鱼骨头拿去油锅里炸来吃。
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和地理位置就位于岛东西两端的两大湿地。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总面积326平方公里,属于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列入国际最重要湿地名录。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崇明概况面积人口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岛户籍人口总量为68.8万人。
历史沿革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
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
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交通区位崇明三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万里长江东流入海的门户,历来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时就有“外捍百岛、内障三吴”之称。
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陆域实现陆上连通。
崇明本岛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5公里,浦东国际航空港40公里,车程均在40分钟以内。
2011年底,连接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也已贯通。
生态环境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
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
我的家乡崇明岛.ppt2003
宝岛景点
•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 的最东端,南北濒临长江的 入海口,向东缓缓伸向浩瀚 的东海,并与南北大陆遥遥 相对。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 地南起奚家港,北至北八滧 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 为界限,东至吴淞标高零米 线外侧3000m水线为界,仿 半圆形航道线内属于崇明岛 的水域、陆地和滩涂。即位 于东经121050’—122005’,北 纬31025’— 31038’之间。崇 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为 326平方公里,属长江口典型 的河口湿地。其中,自然保 护区的面积为241.55平方公 里,包括1998~2001年大堤 以外的潮间带滩涂和水域; 堤内以鱼蟹塘和水稻田为主 的人工湿地面积约为为85平 方公里,也是迁徙水鸟的重 要栖息地。
•
•
• • • •
•
•
崇明三岛功能定位围绕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主要体 现以下六个方面: 1、森林花园岛。形成以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国际候鸟保 护区、平原森林、河口水系为主体的生态涵养功能。 2、生态人居岛。形成布局合理、环境幽雅、交通便捷、 文化先进的生态居住功能。 3、休闲度假岛。形成以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疗养、培 训、会展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功能。 4、绿色食品岛。形成以有机农产品、特色种养业和绿色 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功能。 5、海洋装备岛。形成以现代船舶制造和港机制造为主体 的海洋经济功能。 6、科技研创岛。形成以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国际教育 、咨询论坛为主
五、白扁豆,俗称洋扁豆,荚扁平呈刀形,每荚有籽2~3粒,白皮白肉(也有紫皮白肉,粒粗扁而质细腻, 色清澈而味诱人,是农家普遍种植之菜蔬,亦是崇明主要土特产之一。 六 崇明水仙 世界上有水仙花的国家和地区很少,我国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为有名。崇明水仙的特点是 球根自然分株较少,芳香浓郁,经月不散。水仙花瓣润白似玉,状同圆盘,心呈金黄, 宛如酒盏,故有“金盏银台”之美称。
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
崇明岛的形成与地理田揽 121180096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00.68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一、崇明岛的形成成因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
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县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
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
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其中县属817平方公里。
另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
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
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
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二、崇明岛的气候上海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
上海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台风、暴雨、梅雨,干旱等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
崇明县1958~1984年,年平均气温为15.3℃,最高年(1961年)为16.2℃,最低年(1980年)为14.6℃。
月平均气温以1月的2.8℃为最低,以7月的27.5℃为最高。
崇明岛成陆历史
崇明岛成陆历史崇明治城的“五迁六建”唐武德年间(618—627),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是为崇明岛前身。
五代十国时期,于西沙置崇明镇。
北宋天圣三年(1025),续涨出姚刘沙与东沙接壤。
建中靖国初(1101),于姚刘沙西北50余里处涨出三沙。
由于有渔盐之利,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设置天赐盐场。
期间建置沿革、废立兴替,崇明治城的规模演变,资料相对缺乏。
直到元代以后,才有了“五迁六建”的记载。
始创风化的天赐场州城▲崇明知州任仁发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朝廷派原广西横州知州薛文虎来到崇明镇。
至元十四年(1277),他认为崇明人民日益增多,物产丰盛,又是边疆要地,事关重大,请求升镇为州。
朝廷许可,任命薛文虎为首任知州,并将崇明隶属扬州路。
由于建制升级,就有了建立州治城的必要。
1277年,薛文虎领导民众在姚刘沙天赐场署建造圆形的土墙州城。
知州兴办学校、修建公署,申明礼义、制定纲纪,崇明遂成文明之乡。
这座治城南边十五里有岳飞祠,祠的北边有建于南宋的道教宝庆观,后来坍入海。
城北还有漏泽园,葬贫苦而没有土地的人。
薛文虎组织修撰了《至元州志》,这是崇明第一部地方志,只可惜没能保存至今。
当时长江入海口偏西,主航道在北,崇明沙洲大半都在海潮中,土咸盐重,不宜耕植而适合种芦苇和晒盐。
盛行滩涂种青、收割芦苇、编芦席出售,经济效益非常好。
至元间,江淮永丰庄、江浙宝成庄共输纳芦苇税中统钞3861锭30两5钱,占崇明税收的绝大多数。
可见芦苇业、盐业是当时崇明经济的支柱。
达鲁花赤(官名,意为镇压者)月里海牙(蒙古人名),皇庆年间(1312—1313),两淮运盐使司强行调拨崇明盐业灶丁,月里海牙认为民少贫穷,不堪重任,说“宁愿砍我手臂也不调拨”。
上级即使用刑法威逼他,他也不听从,而且神色更加严厉,上级最终因为他的爱民精神而不得已放弃。
有一年旱灾,他在宝庆观为民祈祷求雨,家里人告诉他夫人急病死了。
他说:“我在为民求雨,还没获得应验,不能回去,你们自行敛埋了夫人吧。
崇明岛
水文
地表水
径流
地下水
地表水
全年降水径流量加上长江引潮量,丰水年可获得淡水27.78亿立方米,平水年有26.56亿立方米,枯水年有 25.81亿立方米,特枯年也有25.01亿立方米。农业、副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丰水年只需4.133亿立方 米,平水年需4.753亿立方米,枯水年需5.693亿立方米,因此,水资源富足有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当长江 大通站(安徽省铜陵以西)下泄流量低于每秒1万立方米时,咸潮上溯,无法引潮灌溉。
地下水
地下水位较高,据1981~1983年测定,地下水位波动值在81.6~88厘米之间,平均为85.7厘米。受降水量 影响,升降变幅较大。地下水在初夏梅雨季节和秋季阴雨季节为高位期。地下水位上升到离地面31~46厘米,与 耕层渍水和地表水互相沟通,造成三水相连,往往会出现短暂性的农田涝渍现象。
土壤植被
1955~1984年,堡镇站最低潮位为-0.19米,1964~1984年,南门站最低潮位为-0.28米,两次最低潮位均 出现在1969年4月5日(二月十九日)。
涨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3米,最大潮差4.45米,最小潮差0.20米,均出现在1972年。 1964~1984年,南门站为2.29~2.54米,最大潮差4.62米,最小潮差0.18米,分别出现在1984年和1972年。
形成变迁
形成过程
沙洲涨坍
形成过程
崇明岛
崇明岛历史演变崇明岛位于长江口,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面积1225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之一,海拔3.5—4.5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沼泽广布,是上海的辖县.•目前长江口的沙岛主要有崇明、长兴、横沙等。
由崇明岛将长江水道分为北支、南支;由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
•在长江口受科氏力的作用,涨潮流主要由北支进入长江口,泥沙净流入;退潮流主要经南支退出长江口,泥沙净流出,故长江口历来南蚀、北淤。
崇明岛雏形的形成•唐以前,长江口北至如东,南到南汇,南北相距150千米。
按记载,当时长江口有一沙岛——胡逗洲,在今天的南通市境内。
现在的海门、启东、崇明均为长江口水域。
•唐初武德(高祖李源)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形成东沙、西沙两个沙洲,是为崇明岛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崇明岛海岸调查时发现两个古海岸沙堤:说明东沙唐初形成以后向东发展,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岸线在南村—裕丰—新北沙堤一线;到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6年),岸线向东到了新西—裕安—新桥一线。
说明唐至五代崇明岛的东部已出露水面形成沙岛,然后向东发展。
崇明岛的扩展•宋元时期崇明岛的发育以东沙为基础向西北方向扩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姚刘沙沙洲形成,姚刘沙在今天的红卫、合兴、海军农场、富民农场一带。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沙沙洲形成,三沙在今天的长征农场、永龙沙一带。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姚刘沙人口逐渐增多,嘉定年间姚刘沙上设天赐盐场。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设崇明州,崇明成为行政区域。
•从图上可以看出,元代姚刘沙与三沙合并,时间大致在至元十四年前后(1277年)。
这时崇明岛已东起新桥,西到长征农场,东西长50千米,形状基本形成。
崇明岛附近诸岛的合并•南宋建炎二年以后,黄河口向南沿岸流为长江口输送了大量泥沙。
一方面形成很多沙洲,另一方面沙洲快速合并。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王宏刚张安巡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
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
“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三人对我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被后人称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本课题就是以元代崇明人朱清为代表,来探索崇明人对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一、朱清等人开辟海上运粮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先导13世纪中叶,蒙古族在蒙古高原崛起,北方历唐末、五代、宋、辽、夏、金、蒙古长达数百年战乱,开始了统一的步伐。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并建元“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统一中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10个行中书省,领土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
刚刚建立起的元朝为稳固政局,需要大量粮食。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朝政府一年的粮食征收额为石,而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一部分以及浙江福建两省,其中也含今上海部分地区)占了4494783石,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的二分之一。
上海市崇明岛的成因所包含的地理知识
上海市崇明岛的成因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上海市崇明岛的成因所包含的地理知识一、引言上海市崇明岛作为中国现代化大都市上海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备受瞩目。
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外的东海中,是上海市唯一的大陆岛屿,也是全国最大的江海转换区岛屿。
崇明岛的成因涉及丰富的地理知识,包括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地貌演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崇明岛的成因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崇明岛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崇明岛位于上海市东北部,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濒长江口,北界苏州河口,距离市中心约50公里。
岛上地势平坦,地貌以河洪泛滥平原为主,总面积1255.1平方公里,是鱼米之乡和自然生态保护区。
岛上拥有独特的湖泊、湿地、河流和农田景观,是上海市的绿肺。
三、崇明岛的成因1. 地质作用崇明岛的形成主要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上,长江泛滥水冲刷带来的沉积物在长期的地壳运动下,逐渐堆积并形成了崇明岛的岛屿地貌。
这种地质作用是岛屿形成的基础。
2. 沉积作用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外,处于长江冲积平原和杭州湾冲积平原的交汇处,河流和海潮的淤积和冲刷作用长期以来对岛屿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沉积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带来的泥沙积累和海潮的侵蚀和沉积。
3. 地貌演化崇明岛的地貌演化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刻画出了岛屿在数百万年间的变迁轨迹。
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崇明岛地貌的多样性。
岛上的河流、湖泊、丘陵等地貌形态显示了长时间地理力量的作用。
四、崇明岛的地理意义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崇明岛作为上海市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岛上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上海市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是上海市绿色发展的典范。
岛上的农田和农业经济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还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通过开发利用岛上的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地理写手,我对崇明岛的成因和地理特征深感兴趣。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3)
本报上海6月26日电 今年6月初,当一条长达6500米的“八五” 标准大堤,在崇明岛西北端长江北支滩涂上合龙时,崇明岛面积 又“长”了1.5万亩。长江每年夹带约4.7亿吨泥沙下泄,在入 海口处因受咸、淡水的相互顶托作用,使大量泥沙淤积于长江入 海口的崇明岛周围,每年形成2万亩沙洲或滩地。50年中崇明县 开展大小围垦工程50多次,累计围垦滩涂80多万亩,使全岛面积 由解放时的60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近1200平方公里,增长 了1倍。从80年代中期起,县乡村三级所属的40多万亩垦区,每 年生产的优质稻米、生猪、禽蛋、牛奶、柑桔等农副产品均占到 全县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水产品占到90%以上。
③破坏海岸生态。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环境,破坏海洋生 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被改变,严 重损害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结构遭破坏,物种减少。
6、有专家认为,在不久将来,崇明岛会 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你是怎样认为的? 试着加以分析?
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程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Chongming Island 作者: 张修桂[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66页
主题词: 崇明岛;东沙;西沙;滨岸沙带;形成过程
摘要:本文根据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滨岸沙带,对唐武德年间成洲的东沙进行准确定位,然后以此为基础,论证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和南、北支和南、北港分流,形成于元至元十四年稍前.明末清初之际,崇明岛完成大型沙洲合并过程,东西已达140余里,基本接近目前崇明岛长度.与此同时,支分已达400年的南北港,则因沙洲并岸而消失,南支江面随之展宽.1352-1586年崇明城五次迁徙,是潮灾引起崇明岛冲淤变化的结果.在建的上海长江大桥陈家镇引桥,位处崇明岛最古老的东沙,基础坚实可靠,但冲淤变化永远不会停息,整个崇明岛均应密切注意潮灾的影响.。
崇明的交通发展历史
崇明的交通发展历史
崇明县地处上海市下辖区域,其交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而今天崇明的交通路线非常发达,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阐述。
第一步:海上交通
崇明是一个海岛,海上交通一直是崇明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早在唐宋时期,崇明的海上交通就非常发达,因为崇明距离长江和黄浦江口非常近,这意味着崇明可以通过海运将商品运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到了明清时期,崇明还成为了在长江口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第二步:陆上交通
崇明岛上自古以来就有成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很多河流和岛屿,这些条件使得崇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马、车、船的交汇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陆上交通也逐渐成为了崇明的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如今,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为陆地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步:空中交通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机场的建设和开通,崇明也成为了这个快速转变的时代的重要一环。
1999年,崇明县的三岛、长兴岛两个乡镇被划归为机场保障区,同时也为崇明的空中交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通过崇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可以轻松地前往世界各地。
总的来说,崇明的交通发展史几经起伏,到现在崇明的交通网络已经相当完善,可以说是互联互通。
海、陆、空三种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多样的交通网络,这极大地促进了崇明县经济的发展,也为居住在崇明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崇明交通的跨越发展。
句容崇明的由来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
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
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
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崇明岛名称始见于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元丰初年崇明镇隶属通州海门县,“海门,州东二百一十五里,三乡,崇明一镇”,为“三乡一镇”之一。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五代杨吴时,“改顾俊沙为崇明镇”。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犯死罪获贷者,分别发配登州沙门岛和通州海门岛崇明镇。
《宋史》记载南宋杜杲“监崇明镇”。
元代设崇明州,明初降为县,直至今日。
“崇明”之名,古已有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有“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
汉代有古诗“愿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南朝有崇明殿,唐代李白文章中提及鲁郡崇明寺,五代都城汴梁有崇明门。
《明实录》有“永乐十四年六月乙亥,崇明沙守御千户言:崇明秦家村地势高广,置城为便”的说法,实指今崇明。
明代《崇明县志》中就有“渐积高广”的相应说法。
总的来说,“崇明”之名来源很早,而崇明岛作为地名在历史上也早已出现。
崇明岛介绍
西沙湿地,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
崇明连毛蟹、生态猪肉、老白酒、白山羊等。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造森林,也是上海地区著名 的旅游胜地。
明珠湖,地处崇明岛西部绿华镇境内,是目前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是崇 明县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
东滩湿地,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是长江口地区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
崇明岛介绍
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 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 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 1064平方公里,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 但崇明最迷人的还在于它未受明显破坏的自然风光。岛上空气 特别清新,质量大大好于市区,交通又方便,是休闲度假旅游 的绝佳选择。
崇明岛
崇明岛历史演变崇明岛位于长江口,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面积1225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之一,海拔3.5—4.5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沼泽广布,是上海的辖县.•目前长江口的沙岛主要有崇明、长兴、横沙等。
由崇明岛将长江水道分为北支、南支;由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
•在长江口受科氏力的作用,涨潮流主要由北支进入长江口,泥沙净流入;退潮流主要经南支退出长江口,泥沙净流出,故长江口历来南蚀、北淤。
崇明岛雏形的形成•唐以前,长江口北至如东,南到南汇,南北相距150千米。
按记载,当时长江口有一沙岛——胡逗洲,在今天的南通市境内。
现在的海门、启东、崇明均为长江口水域。
•唐初武德(高祖李源)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形成东沙、西沙两个沙洲,是为崇明岛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崇明岛海岸调查时发现两个古海岸沙堤:说明东沙唐初形成以后向东发展,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岸线在南村—裕丰—新北沙堤一线;到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6年),岸线向东到了新西—裕安—新桥一线。
说明唐至五代崇明岛的东部已出露水面形成沙岛,然后向东发展。
崇明岛的扩展•宋元时期崇明岛的发育以东沙为基础向西北方向扩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姚刘沙沙洲形成,姚刘沙在今天的红卫、合兴、海军农场、富民农场一带。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沙沙洲形成,三沙在今天的长征农场、永龙沙一带。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姚刘沙人口逐渐增多,嘉定年间姚刘沙上设天赐盐场。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设崇明州,崇明成为行政区域。
•从图上可以看出,元代姚刘沙与三沙合并,时间大致在至元十四年前后(1277年)。
这时崇明岛已东起新桥,西到长征农场,东西长50千米,形状基本形成。
崇明岛附近诸岛的合并•南宋建炎二年以后,黄河口向南沿岸流为长江口输送了大量泥沙。
一方面形成很多沙洲,另一方面沙洲快速合并。
崇明之称的由来
崇明之称的由来崇明之称的由来柴焘熊由于沙洲的涨坍变迁,崇明岛的建制和⾪属沿⾰⼗分复杂。
它时⽽为镇,时⽽叫场,时⽽升州,时⽽降县。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有崇明这个名称,究竟什么时候崇明才开始设镇,对此历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明代的《正德重修崇明县志》和《万历新修崇明县志》都认为崇明之名起于唐代。
《正德重修崇明县志》写道:“唐武德年间海中涌出两沙洲,即今之东西沙也”,然后⼜写道,“后于西沙置崇明镇,属通州海门县。
”《万历新修崇明县志》则称:“崇盖起于武德中也。
其时海门之南,⿊蜃成云之处,腾涌⼆沙洲,名⽈东西两沙,渐积渐⾩,⽽利渔樵者⼟著焉。
嗣是芟夷垦辟,刈⽽为⽥,居民稠密,乃⽴崇明镇于西沙,以通有⽆,属通州海门县。
崇明之名,⾃此始。
”清代的《康熙志》、《雍正志》、《乾隆志》也都沿袭了上述两志的说法。
然⽽,到了《光绪志》,则完全作了否定。
,认为唐时扬州称⼴陵,下辖之地中没有通州。
通州乃后周时所设。
⽽海门,则到宋时才置县。
怎么会有唐朝时的崇明镇⾪属于后来才出现的通州海门县的事呢?到了民国年间,在由曹炳麟主纂的《崇明县志》中,则明明⽩⽩地写道,在公元705年到707年间的唐神龙年代,设置崇明镇于西沙。
曹志虽⾔之凿凿,但并未有史料佐证,仍不免使⼈疑窦丛⽣。
史志上各有说法,倒是民间的传说,对崇明的名称来历说得有⿐⼦有眼。
有⼀种传说这样讲:初时长江⼝沙洲刚露出⽔⾯,随着潮汛忽隐忽明,像是出没⽆常的⿁怪⼀样,因此,住在江边的⼈就把它叫作“祟明”。
星移⽃转,沙洲不断升⾼,上⾯可以住⼈了,他们有的种⽥,有的打鱼,有的晒盐。
到了唐末五代,⼀天上朝时,户部尚书呈上奏折⼀道,说长江⼝的祟明岛⼈⼝渐多,各业兴旺,请朝廷设⽴祟明镇,派驻官吏,以利管辖。
皇帝年过花甲得了⽼年性⽩内障,把奏折上的“祟”字看成了“崇”字,降旨说:“准户部奏请,设置崇明镇。
”户部尚书忙趋步上前,⼩声纠正说:“万岁呀,是祟明,不是崇明。
”不料皇帝眼睛⼀瞪:“祟字不吉利,崇字含⾼峻之意。
崇明岛介绍_v1.1
2016.6.20
崇明岛在哪里?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 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 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 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 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67 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 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 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且 该岛因为各种地理因素,面积每年 增长约500公顷。
中国的三大岛屿
3 1 2
上海长江隧桥
隧桥 = 隧道+桥?
上海长江隧桥是上海长 江大桥、上海长江隧道 的统称。
隧桥 多长?
上海长江隧桥长25.6公 里,隧道长8.95公里, 大桥16.65公里。
为什么要建隧桥?
隧道的好处?
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不影响海上空间的使用。
隧道的缺点?
地质勘察工作量大,时 间长、投资多,受地质 条件制约大,有一定的 风险性;隧道造价大大 高于桥梁工程。
• 1277年崇明正式建州,州府设在刘姚沙, 大约在今合兴镇地区。
崇明岛历史变迁
•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崇明改州 为县 。崇明各沙崇明本沙北部陆陆续续长出了大小 不等的沙洲,史称“外沙”,俗称“北
沙”,是今启东市的前身。长兴岛的第一 个沙洲也露出了水面。
崇明岛历史变迁
• 约7世纪第一批江南移民来到西沙。东沙和 西沙是崇明最早涨出的两个沙洲
崇明岛历史变迁
•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崇 明镇,取“崇高明远”之意
崇明岛历史变迁
•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初年,西沙东沙 坍没,在其东北方向又涨出一沙,因为三 次涨沙而成,名三沙。
崇明岛历史变迁
崇明岛历史变迁
• 民国初年是崇明县域最大时期
依靠长江堆出来的中国第三大岛,详谈上海崇明岛的前世今生
依靠长江堆出来的中国第三大岛,详谈上海崇明岛的前世今生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其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上海,是上海崇明区,西北部的启隆镇和海永镇则属于江苏。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大岛,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比香港还要略大一点,但人口却比较少,户籍人口只有82万人。
崇明岛是一个河口冲积型岛屿,它是由长江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因此地势十分平坦,全岛海拔只有海拔3.5~4.5米。
(一马平川的崇明岛,岛上一座山都没有,甚至连个像样的丘陵都没有)崇明岛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直到公元618年,在今天的吕四渔场南面堆积出来了两个沙洲,称东沙、西沙,这便是崇明岛的前身。
(魏晋时期长江入海口地图,上市不仅是没有崇明岛,大半个上海都没有)到北宋时期,在1025年,在东沙洲西北又堆出来一个沙洲,称姚刘沙,渐渐的与东沙相连。
1101年,姚刘沙西北50里又堆积出来一个沙洲,取名三沙洲。
在这几个沙洲出现之后,附近水域的泥沙淤积速度开始加快,到元朝时又相继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处沙洲。
与此同时上海市区、闵行区、浦东新区也逐渐被沙子堆了出来,元朝政府在今天上海市区的位置上设置了上海县,而在上海县之上则设立松江府。
明朝期间涨出的沙洲就更多了,总共涨出可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洲。
不过沙洲的大量出现也加快了该水域的水流,尤其是洪水泛滥期间,这里的水流非常快,许多沙洲也因此被长江水冲毁,该地区的沙洲是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冲毁,呈现出来回往复但总体淤积面积持续上涨的趋势。
直到明末清初前后,这个地方终于形成了一个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崇明岛的雏形就此出现了。
后来经过清朝和民国,崇明岛的面积不断扩大,到了解放前夕崇明岛的面积已经有现在的60%,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泥沙的不断堆积,崇明岛与西北部的几个沙洲连接了起来,而这几个沙洲是属于江苏省的,这也导致今天崇明岛西北的启隆镇和海永镇属于江苏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近代史纲要课程“家乡历史调研”报告概述:作为上海市民,每次要出岛去市区的时候,岛上的人就会称是“去上海”,这是一个从常识来说并不正确,却已经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说法。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岛民”,在我的意识里,“上海”并不是一个另岛民非常有归属感的地名:一条阻隔两岸的长江、不同的方言、还有与市区的繁华与繁忙有太多差异的质朴与安宁,这些都使我们对“岛”有着太特殊的情感,而非行政地域划分就能决定的。
从我家的窗户就可以望到江水和江面上的来来去去的船只,船起航的汽笛声还有夏夜从窗口吹进来的凉爽的江风,都伴随着我长大。
每个有空闲的傍晚,家人朋友就会在堤岸边散步、放孔明灯。
直到如今上大学了,我成了船上的常客,每每离开小岛,望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心里都会泛起“离乡”的忧愁。
借这次近代史纲要“家乡历史调研”的作业,我特地参观了“崇明学宫”,在这座明代建立的建筑里,陈列了很多关于崇明历史的点滴,希望以此增加我对家乡的了解。
一、“岛”的形成、合并与扩大如今的崇明岛已经趋于一个完整的形态,而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大自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作品”。
作为河口冲击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随着日积月累的泥沙堆积一直在扩大。
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地理学家的判断,唐朝武德年间最早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
《苏州府志·沿革·崇明县》:“崇明在东海间。
⋯旧志云,唐武德间,海中涌出两洲,今东、西二沙是也。
”万历《崇明县志·沿革》:“盖崇起于唐武德中也,⋯名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
”《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崇明县崇明旧城》:“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
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
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
”宋代,又相继出现了姚刘沙与三沙。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姚刘沙,它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与东沙接壤,成为东沙西扩的第一个合并沙洲。
于是“前二沙(按:指东、西沙)之民,徙居于此,大成村落”,因多姚、刘二姓,故名姚刘沙。
南宋后期,从姚刘沙一东沙置天赐盐场到升为崇明州。
此后经过75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距姚刘沙西北五十里的江中,又涌现一个被称为三沙的大型沙洲。
因为是由三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所以被称为三沙。
今日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在宋末元初已经奠定。
元明两代,出露江面的大小沙洲达到六十几处。
长江口南支异常活跃,沙洲重组、合并,岸线崩塌极为显著。
明清交际时期这些沙洲由于此涨彼塌缓慢地合并、连成片。
然而在众沙合并为一的过程中,原先的东沙、姚刘沙、三沙遭受严重冲刷,大部坍没,或被新沙洲所覆盖。
明末清初是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的最后阶段。
此后崇明岛就不断因泥沙堆积而扩大土地及滩涂面积,形成如今超过1160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泥沙堆积岛屿之一。
这种变化的原理在于,长江河口落潮流主泓偏向南岸,涨潮流主泓则向北偏离,而在涨、落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水流夹带的泥沙得以沉积,并从暗沙逐渐发展成为沙洲。
其后,在科氏力的继续不断作用下,落潮流偏向于沙洲南侧河道,沙洲北侧河道则属于涨潮流性质。
在涨潮流占优势的北汊河道中,其泥沙搬运通常是净进的,上溯的泥沙大多不能被落潮流带人大海,从而导致沙洲北侧河道继续淤积新沙洲,新老沙洲在北汊河道中不断发展、合并,一旦北汊上口淤塞,沙洲则在冲淤变化中与北岸相连。
由此,地理学上对岛屿变化的未来预测是,崇明岛北岸与北侧的海门、启东地区相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到时候岛再也不是岛了,想到这一点也有些怅然呢。
在学宫里我也了解到了关于崇明的行政隶属和治所变迁方面的信息。
五代初被命名为“崇明镇”,“崇”取高义,“明”取清明义,“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之后因盐业的发展在宋朝被定位“天赐盐场”。
明朝时因渔业、盐业以及航海的要塞地位从元朝的“崇明州”被升级为“崇明县”。
而治所的五次搬迁,是由于潮水冲击,原治所所在地被侵蚀所致。
从清代起定在城桥镇,并一直保留到如今。
隶属地是在1958年才从江苏省改为上海市的。
因此,崇明人对上海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吧。
二、古船与水上交通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适宜在浅滩和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源自崇明而闻名全国,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系之一。
清乾隆年间的《崇明县志》记载:“沙船出自崇明沙而得名”。
船身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多次停泊崇明。
崇明发达的航海业造就了历代能人辈出,其中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对中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因而被后人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朱清(1236—1303年),因贩私盐常出入海上,熟悉海道情况。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用船将库藏图书由北海道运至大都。
试航成功后,遂向朝廷建议开创海上漕运,字词打开了驶向北方的海上航道。
又疏浚娄江直达东海,沟通了与日本、高丽和琉球的海上贸易。
同时代的殷明想朝廷建议开辟通向大都的新航道,以弥补朱清视窗航路的不足之处。
新航路离岸航行,路径径直,缩短了行期,奠定了近代北洋航线的基本走向。
崇明岛的津渡始于十五世纪初或更早些时候,明万历年间设官渡。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崇明与沪之间开始开辟客运航线,同时在南门港建起崇明岛上最早的港口轮埠。
如今,在岛内已形成拥有五大客运码头和十大货运港口的密集型水上交通网络,昔日的小舢板逐渐过渡到机帆船、双体客轮乃至气垫船。
从我有记忆开始,要离岛就必须乘船,还好必须在江面上颠簸的旅程终于在高中时期“长江大桥”的建成而成为一种选择。
然而长江大桥刚建成的时候,为岛民和前来观光的旅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为交通方式的突然改变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原本因为水上交通只能依靠船只,游客数量而十分有限,而如今市区的市民多了周末近边游玩的去处。
然而政府没能预料的大量客流,由于岛上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住宿选择的缺乏,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旅客,很多媒体也发文表示质疑“长江大桥开通,崇明做好准备了吗?”还好这个问题终于慢慢得到了改善。
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岛上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安居乐业的岛民因为道路上变得拥挤的车流和没有被妥善管理的农产品地摊而困扰。
崇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交通变得繁忙的城区,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当时被这种现象困扰的我也用相机记录了这一情形,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股非正常的旅游爆棚显现终于褪去,旅游业也终于走上有组织的正规。
三、盐业生产的历史自五代西沙设立崇明镇以来,崇明就开始有了盐业。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崇明设立眼观,由发配岛上的囚犯充当盐丁,煮盐为生。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在三沙被废弃的庄园置天赐盐场,百姓煮海水为盐,自煎自食,多余部分还能够远销外地。
煮盐业一度成为崇明岛重要的生产活动。
明清以后,涨连成片的崇明岛逐渐向江中唯一,土质趋淡,盐田大量减少,崇明盐业生产的历史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告终。
四、水利建设崇明岛历来依堤为障,以水为命。
自明清两代起,先后兴筑过吴家沙官坝、北洋沙堤、刘公坝、赵公堤等。
等限于条件,所筑堤坝抗灾能力差,水患屡有发生。
建国后,岛内修筑起环岛大堤,疏浚淤塞的河道,整治紊乱的水系,根治风、潮、旱给崇明建设带来的隐患,从而增强了崇明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中,赵公堤是崇明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筑堤工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当时的崇明知县赵廷健主持修筑。
赵公堤的修建使崇明有了抵挡江海浪潮和东北咸潮的屏障。
得以安居乐业的堤内百姓无不感念赵廷健的业绩,遂将该堤取名为赵公堤。
如今的环岛大堤不仅成了抵御潮水侵袭的手段,也成了江边的一道风景线,岛民在岸边散步,眼前的绵延的堤坝和来来回回的潮水让人心情平静。
五、滩涂与围垦崇明岛滩涂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当滩涂达到一定高度时,即可驻地围垦。
建国前,曾有过17次小规模工程。
建国后,县内大力兴建保塌促淤工程,加速滩涂淤涨。
1955年首围聚兴沙,打响了崇明岛大规模围垦的第一次战役。
1959年冬,全市各条战线数万名职工开赴崇明,与崇明人民一起共同围垦合隆、新安、百万、大新等沙,至80年代末,共组织围垦61次,围地面积63万余亩,使崇明岛扩展了近一倍的面积。
如今,东滩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有大量的鸟类在这里停留,也受到了不少鸟类爱好者、生物学家的关注。
而西沙湿地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
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崇明就像是一片难得的宁静的后花园。
六、近期发展及未来规划崇明对于上海的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必须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
崇明三岛划分有七大功能分区,每个功能分区资源特色不一、区位优势各异,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明确清晰。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
崇南分区——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
崇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
崇东分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研创区和门户景观区。
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景湖会展区。
长兴岛分区——以船舶、港机制造业为主的海洋装备岛。
横沙岛分区——以生态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区。
其中,新城的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新的行政中心将各种政府办事部门整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岛民,大家不用再需要在各部门间奔波,显著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又譬如新的县图书馆、美术馆以及科技展览馆,让岛上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学习和娱乐的去处。
新城公园也是新城建设中的一大工程,大片的水面、绿地以及夜晚的灯光喷泉秀,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
尽管现如今,新城的住宅区还未真正有规模的居民居住,因此交通、商业等功能还未配套齐全,但都在建设中,相信这里最终会比老城区更现代、更有活力。
六、总结虽然是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但经过这次调研,我发现我对崇明岛的历史还是知之甚少。
作为我心中“根”的存在,我想我有必要在今后多关注小岛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小岛淳朴、奋进、不浮不躁的民风和生活氛围将一直给我启示和积极的影响,让我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在复杂的社会和激进的潮流中能在心里安放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