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讲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说课稿名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本单元由《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5课教学构成。
第三单元介绍了1976年一2017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伟大的历史转折;(2)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3)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
本课共三部分,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农村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皖东等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后来,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战胜了旱灾。
农村改革就此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材料3: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 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 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 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反映了当时农村什么现象?
为什么要改?
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 吃大锅饭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 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 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 活到18岁。”
怎么 改?
安徽凤阳 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 1.概念: 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
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 安徽凤阳小岗村
4.特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伟大改革结硕果 春满神州奔复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成就
”落月成功
课堂练习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是在(
)
A.“文革”结束之初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建立后
2.“它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
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
的伟大创造。”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
八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十四大 济体制
思考: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 从哪个领域开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成就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澄清和深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5.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影响,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和成果。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改革的核心内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好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本课内容上承十一届三站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伟大的实践。
这节课在本单元教学内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了解国企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那么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的“老人”是谁?“春天”是什么意思?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果吧。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八年级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以及不能全面深刻认识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以及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
2. 了解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方针。
3. 综合分析改革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
2. 学习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方针。
四、教学难点1. 学生们对于改革后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理解和反思。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改革历史发展的综合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对话法:通过学生们的互动对话,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改革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Part 1 ——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会用一段中国经济改革桥段作为引导。
让学生们先看一段视频。
视频描绘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并提出质问:你是否见证过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这段视频旨在引导学生们思考,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方向。
Part 2 ——正片环节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们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
考虑到学生们课前对此课内容的了解程度不同,我会在这里重点铺垫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并由简入繁逐步介绍。
随后,我会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改革的内容和相应的改革方针。
我分别列出改革的“三步走”战略、土地改革和市场化等方面,并带领学生们分析这些改革方针的实际执行效果、影响和问题。
最后,我会让学生们针对改革的影响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及展示,并引导学生们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Part 3 ——收尾环节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总结。
历史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8张)
通过分析人民公社存在的弊端,引导从提
设计 意图
高农民生产自主权和积极性的角度,分析 出农村改革的思路。
(二)农民的伟大创举
教学过程 0 6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未改变土地性质
国家
农户
所有权 土地等生产资料 使用权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定额
作物收成
剩下部分
国家集体
农户所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计 具体事例强化学生认识解决国企现状的思路。
意图
(三)国企的突围
分配制度:平均 分配,工人缺乏 生产积极性
管理体制:政企 不分,企业缺少 经营自主权
教学过程 0 6
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制度
政企分开,逐步 中心环节:
扩大企业生产经 营自主权,实行
增强企业活力
经营责任制
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经济
就有一台长虹的奇迹。但90年代开始,光靠彩电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于是
,长虹走上多元化道路。2016年,长虹控股扭亏为盈,营收破千亿;2017年营收达
到 1171.21 亿元。
设计 意图
通过长虹集团改革前后的比较,让学生从直观上感 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进一步认识城市体制改
革的意义。
(四)理论的突破
设计 分析改革前农业和农村状况,并引导学生通 意图 过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二)农民的伟大创举
教学过程 0 6
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辛辛苦苦干一年或,到年 终结算,收入不多,因此生产积极性不高
--教材39页《相关史事》
--教材40页《材料研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8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经Biblioteka 体制改革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经济体制改革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改革影响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课。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其意义。他们能够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作用,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改革的影响;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例;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为《经济体制改革》。
本次说课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课。
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主要是指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主要包括农村改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经济明显增强。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思维比较活跃,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
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课本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其知识的储备不够丰富,故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够。
本课教学内容中,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很多经济类术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内容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范文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精美ppt课件
1950年
土地改革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1958年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小小电影院
一二一 探究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 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 一种怎样的生 产经营局面?
3.实施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 劳动热情,带来农村 生产力的大解放,农 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 有很大提高
(2)随着农业向专 业化、商品化、社会 化发展,农村乡镇企 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 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 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 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 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 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 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改革的原因)
课后总结
1
学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2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学习知识。
作业
1 2
教科书本课课后习题。 课时达标册本课练习习题。
下课啦!
谢谢 指导
2022
随堂训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D 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质改革1.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2.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的内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方案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提问:这首歌曲是对哪位历史人物哪项功绩的赞颂?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方案2: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像资料的片段导入新课。
方案3:利用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教师进行解说有关历史,由此导入新课知识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阅读下列材料,谈谈改革前的农村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教材第39页<相关史事>,总结其原因。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出示材料和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
生: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改革前的农村存在的弊端,了解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背景。
师:点拨指出:材料一,农民劳动不积极;材料二,靠救济生存;原因:农村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民越过越穷。
2. 如果你是当时上述情况的农民,整天混日子、饿肚子,你想一直这样下去吗?你有何想法呢?安徽凤阳的农民又是如何做的呢?效果如何?请阅读教材第38页《相关史事》。
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课件
附注:
生产自主权问题
“安徽这种状况的产生,不是农民没有生产积 极性,不是干部不干事,也不能说老天存心不 帮安徽人的忙,根本问题在于极“左”路线的 影响仍在继续。” ——黄璜(曾任安徽省委书记)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1979年秋,小岗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 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产量总和,卖给国家 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 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 入47000 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
项目 改革前 平均主义 改革措施
按劳分配为主
分配制度
一天,张瑞敏将库房里的400台冰箱拉出来全面 检查,发现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工人提议 将这76台冰箱低价销售处理。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 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接 着,张瑞敏下令,将76台冰箱全部砸掉,“谁干 的谁来砸”。
从青岛冰箱厂发展到海尔股 份有限公司,所有制形式发 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按劳分配为主 增强企业自主权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平均主义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
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还可以通过一些记录片了解这段历史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
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说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说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
说教法学法:主要通过分析材料法、问题研讨法,让学生树论从史出观点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
后来她有了几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
大儿子智慧勇敢,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
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周围的人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原来门可罗雀的家变得门庭若市,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花一般灿烂的笑容。
假如这位母亲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她的两个儿子是谁?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阅读课本38—41页,完成以下问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目的、方式、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心环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特点、作用
四、共同研讨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材料二:“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
”“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改革的原因)2、改革的目的
材料: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思考:这段顺口溜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3、改革的排头兵:出示图片
内容: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那样,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这个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4、改革的方式
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改革后的变化:
材料一:小岗大包干(gān)后,1979年一年生产的粮食等于大包干前五年的总和,生产的油料等于前20年的总和,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还吃救济粮,而那年一下交了2.5万斤粮食。
材料二: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思考:改革后的农村有什么变化?
6、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对比改革前后的农村,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案例一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案例二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
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这两案例反映国有企业存在什么问题?
2、改革的措施
材料:现行体制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处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的境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
……,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我们知道目前体制要大改还不可能,但给我们松松绑,给点必要的权力是可以做到的。
”
---1984福建55名国有企业厂长和经理的“请给我们“松绑”呼呼书
思考: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学习中,不管是农村的改革,还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课堂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集体生产;乡镇企业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
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遵循兴趣教学的原则,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2、顺口溜和民间歌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学生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勇气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1、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通过博览群书,网上阅读等方式
给自己补充营养。
2、多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让他们多给自己教学
与指导。
3、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大胆的尝试教学改革。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专业素质将会得以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