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学习与记忆试验试验二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 1.3老化与启动效应
❖ Lazzara使用语义决策任务,同时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测量概念启动 效应的指标。 结果:在排除外显记忆参与的情况下,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表现出相同的启动效应。这表明正常的年老化并没有破坏概念内隐记忆 的操作。
❖ 在一项对损伤患者和正常被试的词汇启动和图片启动任务操作的对比实 验中,发现正常被试在词干补笔启动效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但 没有在图片辨认启动效应中发现存在年老化效应。验证方法:在知觉、 语义和词汇三种加工条件下,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 的实验的内隐记忆和外显回忆任务的操作比较,从而检验年龄和加工深 度对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影响方式。
❖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相互污染)郭秀艳采用加工分离程序,从意 识和无意识层面对年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文字 或非文字材料,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的贡献和成人记忆相比无显著的差 异,这无疑表明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没有下降,内隐记忆并未明 显老化。该研究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无意识记忆(内隐记忆)的年龄独立 性,同时也澄清了记忆年老化真正的内涵与外延。另外一项研究进一步 表明,老年人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不 存在差异,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的作用。
❖ 进一步明确词汇加工和知觉启动间的关系
❖ Newel在词干补笔任务中通过对测试时目标项目问题位置的操作,考查 了加工深度对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在标准的浅加工 编码任务中,词汇加工的程度是通过把编码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前或者后 来控制的。实验结果,外显任务中把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后增加了浅编码 任务中词汇加工深度,但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出现对启动产生影响的 加工水平效应,这表明词汇的加工并没有对启动效应产生影响。要想更 好地理解自动的知觉信息提取的基本过程,还需要把问题-位置的操作 和其它更加可靠的内隐记忆测验结合起来。 有研究进行了加工水平对残 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两类任务启动效应影响的研究。研究者把加工水平分 为知觉、词汇两类浅加工,另外还有语义的深加工。研究结果表明,加 工深度对两类内隐记忆测验的启动效应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词干补笔条 件下,语义和词汇加工的启动效应是相同,都比知觉学习加工下的启动 效应要大;但是在残词补全测验中,不同加工水平下的启动效应没有显 著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和传统的认为加工深度只和有意识的回忆相联 系的看法相反。Fay 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了词干补笔任务具有词汇的成分, 它需要最初的注意加工。当解释加工深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时,词 汇加工应该是被深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在他看来,补笔测验的方法 学需要重新界定,这样有利于那些内隐记忆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解决。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0级心理学---张飞飞---201041330157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相对加工深度较深且对外显记忆有影响,内隐记忆保持时间较长所以消退较慢,内隐记忆的记忆量相对不受记忆数量的影响。
对于要想研究内隐记忆,其研究范式存在任务分离法和加工分离法。
任务分离法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于1983年提出来的。
任务分离法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其中直接测验主要通过测量外显记忆,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加工提取先前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间接经验要求被试事先接触其测验信息但是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无意识提取。
加工分离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的相互污染的问题。
意识加工会影响到间接测验,无意识加工会影响到直接测验。
为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来进行间接测量和在在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直接测量,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的方向相反,进而达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的目的。
两种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都可以研究内隐记忆。
相对任务分离法可以用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差别进行对照分析。
直接测验主要包括自由回忆和再认测验。
间接测验主要包括补笔测验、联想测验、辨认测验、拼写测验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理解和施测,便于设计测验,更好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同时由于要求被试在间接测量的情况下不能无意识的回忆,还要有熟悉度的提取的作用的混合影响。
通常的情况下还要对被试进行时间压力,分散注意力等方面上干扰项。
加工分离范式就是为了解决任务分离范式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交杂。
正如Jacoby所认为的一样,无论直接测验还是间接测验都要包含外显加工和内隐加工的过程,所以加工分离范式就是要使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建立在加工分离的基础在上,而不是要通过任务的分离来达到。
加工分离范式包含两个程序设计,第一个要求被试学过一个项目,然后进行两个不同测验,即为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
外显与内隐记忆

4、PDP的典型实验程序
• 在学习了单词后,进行包含测验和排 除测验。 • 对包含测验被试的要求是:用学过的 词完成补笔任务,如果想不起来就用 头脑中第一个词补笔,控制加工与自 动加工的作用是一样的; • 对排除测验被试的要求是:一个学过 的词若被试能有意识回忆,就把它从 反应中排除出去,若他仍用学过的词 补笔,主要是无意识熟悉感的作用。
• 再认测验分为:单个刺激的精确性 再认和项目数再认(即“新旧”再 认)
(四)再认法
• “新旧”再认测验:先呈现一系列项 目(旧项目)由被试识记,然后将这 些项目与新项目(干扰)混在一起呈 现并要求被试再认。
• 识记过回答“是”,未识记答“否”
反应
是 刺激
旧 H
否
M
新
FA
CR
三、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2、任务分离的类型
① 单一分离。 ② 非交叉的双重分离。
③ 交叉的双重分离。
④ 双向关联。
① 单一分离
• 指对于某一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操作, 仅在一个测验任务中产生显著性差异, 在另一个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举例:被试一类为Korsakoff综合征患 者,一类是酒精中毒患者,测验一种是 自由回忆,一种是单词联想。 结果:被试变量影响了自由回忆,但不 影响词联想任务,实验产生了分离。
(三)外显记忆测验
• 外显记忆测验是指要求被试有意识地 回忆在实验的先前阶段所学习过的材 料的测验。 • 主要代表有: 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四)内隐记忆测验
• 是完成一些与实验研究中先前经验没有明 确关系也能操作的任务,只专注于完成眼 前作业即可。 • 典型范例是: 1、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产 生适合于残词的单词,如 _ l _ p_ a _ t. 2、词根补全测验,被试看到单词的前三个 字母的词根,如 ele_.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英文名称:IMPMEMORY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 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儿童在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心理学中记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需意识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意识过程获取和回忆信息的能力而外显记忆则是指个体在意识参与下,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回忆过程获得信息的能力。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二者如何相互影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记忆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探究儿童在汉语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特点。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相关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机制,为汉语教学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儿童汉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记忆特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儿童对汉语知识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儿童语言教学和汉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内隐记忆指的是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过程,通常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汉语学习中,儿童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为对汉字、词语、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无意识掌握。
例如,儿童在多次接触某个汉字后,即使不能明确回忆起该字的具体形状或意义,却能在书写或阅读中正确识别和运用该字。
这种内隐记忆的特点使得儿童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与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即使在面临干扰或遗忘的情况下,内隐记忆仍然能够保持对信息的有效提取和运用。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记忆实验2

MEMORY
3
1.1.1 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近期与某 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 化。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也称直接启动, 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 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Warrington & Weiskrantz (1970)
Retention scores
20
18
16
14
12
Amnesics
10
8
Controls
6
4
2
0
Recall
Recognition Fragmented
Stem
words
completion
ORANGE
MEMORY
PLI____
11
研究证明,在遗忘症病人身上,与外 显指导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 而和内隐指导语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 未受影响;暗示内隐记忆作为相对独 立的记忆系统的存在。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 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Roediger et al.,1990)
MEMORY
4
启动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
字母串确定(lexical decision):要求被试者说明 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 一字母串在第二次呈现时被试者作出词的决定 所用的时滞减少来反映启动。
段(如__ss__ss__,assassin),要求他们用想
到的第一个合适的词来完成它;由对在先前学
ME习MOR词Y 表上的词的使用的增加来反映启动。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50张图片,其中20张为正面图片(如人物、动物等),30张为负面图片(如车祸、恐怖场景等)。
3. 实验步骤:(1)预实验:首先进行预实验,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25张,随机分配给30名志愿者。
志愿者观看图片,并要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图片内容。
(2)内隐记忆实验: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
A组:志愿者观看正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B组:志愿者观看负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两组志愿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均要求不要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3)内隐记忆测试:在观看图片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测试内容为:随机抽取10张图片,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断图片是否出现过。
4. 数据收集:记录两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
三、实验结果1. A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1次。
2. B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2次。
四、数据分析1. 比较A组和B组的正确判断次数,分析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的表现差异。
2. 对两组志愿者进行T检验,分析内隐记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均存在,且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负面图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反应,从而在无意识中留下记忆痕迹。
2.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隐记忆实验,验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内隐记忆,又称
非声明性记忆,是指个体在无需意识回忆的情况下,过往经验对当前
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记忆形式。
实验采用了Prime任务和Stroop任务
两种范式,以测量内隐记忆的效果。
在Prime任务实验中,我们首先让参与者接触一系列与目标词汇相关
的启动词汇,随后要求他们对目标词汇的反应时间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接触过启动词汇的参与者在识别目标词汇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
未接触的对照组,表明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水平上促进了信息处理速度。
接下来进行的Stroop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识别文字的颜色而忽略文字
本身的意义。
实验发现,当文字的意义与颜色不一致时,内隐记忆的
影响尤为明显,参与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受到了显著影响。
这一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内隐记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内隐记忆与显性记忆(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之
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两者在某些认知任务中存在交互
作用,但在其他任务中则相对独立。
这表明内隐记忆和显性记忆虽然
在某些方面相互影响,但在大脑中可能由不同的神经机制所支持。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报告揭示了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自动信息处理和认知控制方面。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人类记忆
的复杂性以及设计相关的认知训练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
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状态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优化内隐记忆的功能。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不同的因变量指标,并进而考察自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研究的逻辑重点。
” 当前,在内隐记忆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叫做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叫做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另一类叫做加工分离(process dissociation)。
(一)实验性分离的逻辑与方法实验性分离范式最早为神经心理学家所采用,主要用以研究脑损伤病人心理功能的分离现象(Teuber,1955)。
当前,实验性分离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杨治良(1996)甚至称其为实验心理学的三大新法之一。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认为,我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测验而取得被试心理活动的因变量,其中一些因变量对应于内隐记忆,另一些因变量则对应于外显记忆,因此实现记忆系统的实验分离。
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不同测验完成的。
直接测验就是在测验指示语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如自由回忆、再认测验等,在这些测验中被试直接从意识中提取信息;间接测验则是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研究者认为,这两类任务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因而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这里包含的逻辑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图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表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及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含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的。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一般没有意识过程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
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能随意的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两者的联系1.两者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
2.两者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
无论是在识记或刺激信息的输入,还是在刺激信息的保持或存储阶段,两者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记忆会相互的影响,它们在记忆任务的操作上会发生相互作用。
4.内隐记忆对外显记忆有促进和阻碍作用,比如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容易记住,对于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会忽略。
两者的区别1.个体差异,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对对内隐记忆影响不大,而对外显记忆影响十分明显2.保持时间,在保存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3.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4.记忆负荷,项目增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度下降,内不受影响5.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
内不受影响6.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出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会下降。
7.注意状态对内和外的影响不同8.刺激呈现长短9.内和外表现不同的系列位置特点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常用研究方法:间接测验,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1.补笔实验: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残图)补全2.知觉再认:单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模糊字。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外显记忆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回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内隐记忆则是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记忆。
本实验旨在探索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和特点。
方法1.设计实验任务:选择适当的实验任务,比如记忆单词、识别图片等。
2.招募参与者: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分组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
4.进行实验:让外显记忆组和内隐记忆组分别完成实验任务,并记录其表现和反应时间。
5.数据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的表现差异。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外显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明显优于内隐记忆组,表明外显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积极影响。
-外显记忆组的反应时间较内隐记忆组更短,说明外显记忆能够更快地提取和回忆信息。
- 内隐记忆组的表现结果比较稳定,虽然相对较差,但也表明内隐记忆对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作用。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显记忆在记忆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信息的回忆和提取,而内隐记忆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进行信息处理的方式。
两种记忆形式在不同任务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结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差异明显。
外显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反应时间更短。
内隐记忆虽然表现相对较差,但仍对任务完成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记忆形式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记忆和认知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Smith, E. E., & Schwartz, B. L. (1997).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续)引言回顾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关于记忆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两个重要概念。
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研究范式及研究进展

此外,内隐记忆的研究还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特点。例如,儿童的 内隐记忆发展特点、老年人的内隐记忆衰退模式以及特殊群体如自闭症儿童和 成人的内隐记忆表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本质和个 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对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 内隐记忆作为人类记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 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内隐记忆的本质 和作用机制,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采用间接测验法、阈下知觉法和启动法等研究范式。间接 测验法是通过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记忆状况。例如,在单词 配对任务中,快速准确地配对出与目标词相关的词,可以反映个体的内隐记忆 水平。阈下知觉法是通过呈现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探讨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 的记忆效应。启动法则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影响后续的行为表现,从而推断内隐 记忆的存在。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反思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的记忆效应。它与外显记忆相对,外 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状态下可以进行的有意识回忆和认知。内隐记忆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加工、无意识保持和印象形成等方面。尽管个体无法有意识地回忆以往 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内隐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人类记忆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内 隐记忆的存在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快速、自动地处理大量信息,而无需 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此外,内隐记忆在人类技能学习、习惯养成和情绪调节 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启动法作为一种相对简单易行的方法,在研究内隐记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启动效应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和被试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和 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三、内隐记忆的研究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内隐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进行实验,观察被试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对所学信息的记忆情况,以及对非意识和非声明性的内隐记忆的表现。
实验设计为一项视觉刺激任务,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观察一系列图片,并通过按钮来进行响应。
在完成任务后,被试被要求回忆刚才看到的图片。
实验共有两组,一组为控制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控制组被试被告知任务即为观察图片,实验组被试则被告知任务是为了观察图片中可能存在的隐藏信息。
每组实验有50名参与者,年龄范围从18到30岁。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回忆图片时明显表现得更好。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回忆出任务前出现的图片数量和特定的细节。
与此同时,控制组的表现并没有明显改善。
实验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内隐记忆是一种不依赖于意识回忆的记忆形式,通过实验我们得以证实其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表明,人类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可能会潜意识地记忆任务过程中的信息,而这种内隐记忆可能会影响人们在任务完成后对相关信息的回忆。
而对于控制组来说,由于他们没有受到关于隐藏信息的启示,因此没有潜意识地处理任务过程中的信息。
总之,本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且提供了证据显示内隐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实验结果也建议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的机制以及其在日常任务中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认知心理学、教育领域、以及广告设计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不同的因变量指标,并进而考察自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
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研究的逻辑重点。
” 当前,在内隐记忆实验研究中使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叫做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叫做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另一类叫做加工分离(process dissociation)。
(一)实验性分离的逻辑与方法
实验性分离范式最早为神经心理学家所采用,主要用以研究脑损伤病人心理功能的分离现象(Teuber,1955)。
当前,实验性分离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杨治良(1996)甚至称其为实验心理学的三大新法之一。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认为,我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测验而取得被试心理活动的因变量,其中一些因变量对应于内隐记忆,另一些因变量则对应于外显记忆,因此实现记忆系统的实验分离。
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不同测验完成的。
直接测验就是在测验指示语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把它们从记忆中
提取出来,如自由回忆、再认测验等,在这些测验中被试直接从意识中提取信息;间接测验则是在测验指导语中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而是通过他们在一些特定任务上的表现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信息拥有记忆。
研究者认为,这两类任务分别对应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因而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这里包含的逻辑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
图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表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
在内隐记忆研究领域,实验性分离实验中的直接测验就是指前述的回忆、再认等直接信息提取方法,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是补笔测验和知觉辨认两个方面。
1.补笔测验
补笔测验主要包括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补笔、残图补全等。
词干补笔的实验程序是:首先要求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而后主试向被试呈现每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并要求被试用想到的单词填写出来。
主试提供的词干可填写成多个有意义的单词。
结果被试多用学习阶段呈现的单词补笔,被试用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减去用未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就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
残词补笔和残图补全的实验程序与词干补笔基本相同。
虽然补笔测验中使用的都是一些长时记忆信息或知识,但研究发现,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前期所发生过的事件。
例如,在完成ele时,如果被试最近学过“elephant”这个词,尽管可以有多种完成的方法(如element,electric,elephant),但他们有更大可能会用“elephant”这个词来完成词干补笔或残词补全。
通过在这些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动量就可以衡量内隐记忆的效应。
2.知觉辨认
知觉辨认法的测验程序是: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然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
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
一般来说,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
知觉辨认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不是文字的,如单词、伪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等。
知觉辨认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将它们辨认出来。
雅各比(Jacoby,1983)采用再认和知觉辨认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
他在三种条件下让被试学习反义词:无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冷”便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的是“冷”字的字形;有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热——冷”并大声读出“冷”,在这里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语义;产生(generation)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前两种条件的结合,要求被试既要加工字形,也要加工语义。
在这三种条件下,他均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试使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再认;另一组被试则用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知觉辨认。
结果发现,采用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采用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所得结果正好相反: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
这一实验研究有效地观察到了实验性分离的记忆结果。
(二)加工分离的逻辑与方法
实验性分离实验为内隐记忆积累了大量证据,也有效地揭示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不同机能特点,但它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批评的意见主要有两点:
首先,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可比性问题。
实验性分离的逻辑是利用不同测验结果的不一致性证明二者依赖于不同的记忆系统,进而证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是不同的系统。
这里的问题是,即使当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不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系统,我们用不同的任务分别去测量它们,结果也还是可以出现不一致的趋势的,因为测验任务本身就存在测验线索、记忆任务、反应指标等方面的差异。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本来就没有可比性。
其次,在内隐记忆是否存在的证明上存在循环论证之嫌。
一方面,研究者假设,直接测量对应于外显记忆,间接测验对应于内隐记忆,然后再来使用这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
那么,如果两种测量并不是各自纯粹地对应于两种记忆,而是两种记忆在两种测量任务中交叉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前述的假设也就难以成立了。
看来,使用任务分离技术来证明和测量内隐记忆,还存在不少疑点。
于是,雅各比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了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简称PDP),以试图解决上述方法学的困难。
典型的再认型的加工分离程序是这样的:在学习阶段先后给被试呈现两个词表,然后将一些未学习过的新词与这些词混在一起,进行再认测验。
在测验阶段,分“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两种。
如果被试进行包含测验,则要求被试要将学习过的两个词表上的项目判断为“旧”的项目(即判断为“学过”),把后来混进去的项目判断为“新”的项目(即判断为“未学过”);如果被试进行排除测验,则要求其只是将第二个词表中的项目判断为“旧”的项目(即判断为“学过”),把第一个词表上的词及后来混进去的词判断为“新”
的项目(即判断为“未学过”)。
就第一个词表来说,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和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在包含测验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即有意识的回忆和熟悉感都会让被试作出“旧”的反应,两种加工在测验中的作用是一致的。
在排除测验中,意识与无意识的作用相反,如果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其属于第一个词表,就会作出“新”的反应;如果被试不能回忆但感到熟悉,就会将这个项目判断为第二个词表项目,而作出“旧”的反应(Jacoby,1991)。
由此可见,这一程序实现了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分离。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依赖于雅各比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设:“(1)熟悉感对一组特定项目的影响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是相同的;(2)有意识回忆对两个测验操作的贡献程度也是一样的,这两个假设可归纳成PDP的‘一致性假设’;(3)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呈零相关。
” 说得明白些,无
意识信息提取导致的熟悉感,在包含测验中和排除测验中都会使被试作出相同概率“旧”的反应(“学过的”);有意识回忆的项目会使被试在包含测验中将其报告为“旧”的,而在排除测验中,会让被试将其报告为“新”的,这两种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被试能够有意识地回忆起这一项目。
在上述加工分离程序中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它们的关系是协同的;“排除”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它们的关系是对抗的,从而实现了两种信息提取过程的分离,并能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将混合于各种任务之中的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分离出来。
“加工分离程序在体现了对抗逻辑的思想的同时,为分离自动的和意识控制的
记忆加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对这个创造性构想不断进行修正和批评的过程中,内隐记忆的方法论和实验技术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早日揭示人类记忆的本质成为可能。
”
注:
词干补笔:让被试者学习一系列单词 ,然后主试者给被试者提供一个单词表,表里的单词只有前三个字母,
要求被试者填写后面的字母。
残词补笔:残词补笔测验的方法和词干补笔的方法类似,只是测验中使用的单词是随机去掉一些字母,要
求被试者填上这些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