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引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提出了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的观点。
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Eugene Nida提出了“对等动态对应”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随后,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和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传达原文意义为目标。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翻译应该根据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2. 适应目的语言文化和习惯。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翻译不应该简单地套用原文的语言和结构,而是应该根据目的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3. 注重读者的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注重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不应该只关注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功能翻译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广告翻译。
在广告翻译中,功能翻译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翻译人员可以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和习惯来进行调整,使广告更容易被目的语言读者接受和理解。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蒙翻译工作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翻译工作质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引言:功能翻译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得益于语言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话语理论分析技术等一系列语言翻译问题研究和方法活动而带来的重要学术成果,这些功能语言理论研究活动与结果往往都更加趋向于可接受语言理论。
证明我们的翻译工作已从过去偏重主导研究学科地位的语言学范式的研究方法向更强调语言形式特征和语言文化功能对等的语言翻译观理论范式研究方法过渡。
于是,我们的翻译工作更强调和注重语用功能和语言学社会文化因素。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其主导理论。
由弗米尔所创立出来的翻译目的论已完全摆脱了以翻译源语法为理论中心的对等语言理论模式的种种束缚,认为翻译起源问题也不能简单地靠语言学研究来去解决。
翻译活动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因为将翻译过程发生时的生活环境置于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世界文化框架中,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同时期的传统习俗观念和主流价值观。
在弗米尔后,霍斯曼塔里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了功能性翻译过程理论。
她认为用语言信息的传递行为来实现指代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动作等的各种语言跨文化功能的功能转换,将文本翻译功能视为是一种用来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目的过程的一系列复杂社会活动。
她研究的行为理论主要强调三个理论方面:翻译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参与者自身的翻译角色行为和功能性翻译行为过程的发生环境。
针对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出来的许多不足,诺德还提出了忠实性原则作为补充。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要将源语言的意义
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
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和感受原著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对
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意义的传达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作为译者
不能仅仅关注原文的表面词语,而应该更加关注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风格。
这就
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原著意图和语言特点的敏感,并且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
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些意义。
如果原著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修辞手法,译者需要在翻译
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直译。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
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的翻译目标。
功能对等理论还注重翻译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文学作品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原著的
情感表达、意义传达和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背景。
译者需要在
保持原作品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目标读者对翻译作品产生相似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产
生相似的效果。
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著的情感和意义,并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地处理翻译策略,使翻译作品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文化背景。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初,凯瑟林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雷斯提出了功能翻译的理论雏形,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简单追求对等。其后,雷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束缚。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需根据特定情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判断。在威密尔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和忠诚原则,并针对理论的不足进行了完善。该理论强调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以及译文的社交和交际功能,从而打破了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研究传统。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e.g. 奈达早在1964年区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翻译代为由词、短语转移到了语篇, 但基本的语言学框架没变。 在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 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Wilss 和Koller等。
科勒指出: 如果译文能够满足有关结构条件的某些要求,那么原文和译文便存在着对等。这些相关的条件跟内容、风格以及功能有关。因而对等的要求便体现为: 原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留。也就是说原文的风格、内容及功能必须得以保留,或者至少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 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 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文学类语篇翻译有时是一种必要。(见P39) 在应用语篇的翻译中, 则是常常必须借助的手段。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目中的接收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 “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 费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 可见目的论中原文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完整word版)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对翻译实践和理论探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功能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应用和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探讨,可以得出启示和展望,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指导,对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拓展翻译领域的边界,促进翻译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背景、意义、定义、原则、方法、应用、文化、启示、展望1. 引言1.1 论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文学学派和语用学的兴起。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强调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而非仅仅对语言形式的转换。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传达信息和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性,倡导翻译者根据文本的功能和意图进行翻译,而非机械地进行文字替换。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功能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功能翻译理论正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范式之一。
1.2 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意义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原文的忠实和准确翻译,而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注重翻译文本对目标读者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翻译的目的和方向。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传播活动。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传播文化。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接着探讨了功能翻译的定义、特点、原则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还讨论了功能翻译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以及功能翻译的局限性。
在文章总结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意义,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历史背景、定义、特点、原则、实践应用、语言学习、局限性、意义、发展前景、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论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旨在强调翻译是为了实现特定功能而进行的。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关注词语和语法结构的对应,更侧重于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译者应该根据所翻译的文本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传达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息息相关。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需要更多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而翻译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需求,使翻译更加灵活、准确地传达信息。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功能性的翻译理论,通过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并实践翻译活动。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功能翻译的定义、原则、应用以及局限性,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翻译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1.2 翻译理论的历史背景翻译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需求促使了翻译的出现。
在古代,翻译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文学和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在近现代,翻译理论开始逐渐形成并得到系统的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旨在通过保持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来进行翻译。
在文学翻译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具体实践方法和实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而非逐字逐句地追求表面的文本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且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要求译者不仅传达文字的意义,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功能对等理论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作的功能和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追求表面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在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文学风格和情感。
译者还需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再创作,保持译文的文学品质和感染力。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译者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词句结构,调整语言节奏和语调,以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
译者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译者还可以适当增删原文的内容,以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作的文学情感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作的意图和风格。
通过对比原作和译文,在保持意义和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译者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文学再创作,进而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富有韵味和感染力。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功能为导向,强调翻译过程中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活动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2.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原则,主张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关注翻译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3. 文化适应性: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确保翻译内容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具有可接受性。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4. 读者导向: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关注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以读者为导向。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和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5. 翻译策略多样化:功能翻译理论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翻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有助于翻译者提高翻译质量,使翻译内容更符合目标语言接受者的需求。
同时,功能翻译理论也为翻译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
功能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功能翻译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翻译实践中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桥梁的作用愈发显著。
功能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翻译的目的,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效果。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翻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
翻译理论旨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主流观点,其核心概念是翻译应该在目标语言中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对等:文本意义的对等、文体风格的对等和语用功能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读者和目的地文化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和效果都与原文相当。
文化转移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文化的转移。
根据文化转移理论,传统的翻译方式会导致文化元素的丢失或改变,因此翻译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正。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其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翻译者需要选择和转换源语言中的信息,以产生与源语言相等的信息效果。
除了这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如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和认知翻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
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它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翻译理论,可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满足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读者的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转移和转换规律。
本文将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功能翻译的含义与特点功能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适当转变和调整,使得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达到相同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功能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信息传递:功能翻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信息一致性和逻辑连贯性,尽可能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中的信息。
(2)注重语言表达:功能翻译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避免使用源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
(3)注重文化融入:功能翻译要求译文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的内容和形式。
1.2 功能转移与功能转换功能转移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需要,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移到目标语言文本中,以便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
功能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文本中的某种功能转变为目标语言文本中的另一种功能,以便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3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等值转移,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能够承担与源语言文本相同的功能。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的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功能是共通的,应该追求等值转移。
1.4 功能转移理论功能转移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功能的转移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的需要。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翻译结果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1.5 功能转换理论功能转换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对源语言文本中的功能进行转换,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倡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
特殊情形的特殊原那么。 ❖ 功能派认为,目的法那么和忠诚原那么是贯
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支柱准那么,而 其他法那么或原那么需视情况而定。
目的法那么
❖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 论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方: 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比方:启迪读者)和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到达的目的(比方: 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构造的特殊之处而 采用按其构造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未完待续。。。。
功能翻译理论
目录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开展 ❖ 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 四、翻译的根本概念及实质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根本上是与语言 学同步开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 对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奈达在解释翻译的 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 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忠诚原那么(1oyalty principle)
❖ 诺德在系统归纳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总 结功能派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和 逐一解答的根底上,她发现目的论有两个缺 陷:一是由于文化特有的翻译模式造成的。 如果译文收受者所在的文化要求原文的忠实 再现而译者不能兼顾此要求时,译者应向译 文承受者解释原因
❖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 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 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 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 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 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 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 的涵义。
论功能翻译理论
论功能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源语言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的特定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的束缚,提出了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导向的翻译原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核心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代表性观点。
我们将深入探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翻译的预期功能、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翻译策略和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不同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进行讨论。
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实用的指导原则,促进了翻译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该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类型文本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可能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原则,掌握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翻译作品,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
它主张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而这些需求和目的往往受到翻译活动的发起者、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翻译不再被视为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交际活动。
这一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功能翻译理论杨英明*(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49)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
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01)06-0039-04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YANG Ying-ming(English Department,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Yiyang413049, China)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eth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pos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Key words: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osition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
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
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
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
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
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
(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2、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
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
(《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
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
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
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
(《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
(《英汉功能翻译》,1999)(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
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
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
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
(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3、图式研究法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
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
(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
请看下面两句:(1)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2)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
从这种SVOC结构的认知图式看,主语总是表示原因的,OC表示结果,V主要起连接作用,使之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
Force是“逼迫”之义;既然policeman已经成为“Mary to die”的原因,何需再加“逼迫”。
根据认知图式理论,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4、积木切分法形象地说,语言是由积木块和子句构成(张梅岗,1994;William Croft,1998),运用语言就是摆弄“积木”,因为子句一般而言离不开积木。
积木包括名词、合成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等。
除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积木一般都有内部结构,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都是句子。
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即内在意义。
5、事件切分法语言是由事件构成的因果网络,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和语义原则,必须把事件从因果网络中切分出来,使之概念化。
切分的基本方法是研究事件的内部结构,即时间结构和因果结构。
必须分析事件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之间相互的因果作用。
(《中国翻译》,1998,(5))事件的切分非常复杂,是翻译过程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6、逻辑推理法逻辑学的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所译段落真正意义的确定。
一切句子的存在都有其先决条件,在句子模糊不清的地方,译者不得不确定其先决条件是什么。
(纽马克)语言是个因果网络,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一个句子都具有背景信息(已知信息)。
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求得未知信息,并符合逻辑地用目标语言表达。
(《中国翻译》,1995,(6);1996,(1);《上海科技翻译》,1993,(1);《英汉功能翻译》1999)7、概念转换法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一般而言,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作者的修辞意图,即修辞功能。
但是作者的意图,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因此,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
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即修辞功能,“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常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以句子或称小句(罗选民)为翻译单位,一般用意译法。
8、直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应“直说还它直说,比喻还它比喻,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
”(冯世刚,《翻译通讯》,1982,(2)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不妄解原文的字句”。
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
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
例如:(1)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away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他那鳄鱼泪。
这句译文把原文作者的修辞所要达到的目的,即“猫哭老鼠”,体现得淋离尽致。
(2)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9、意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前提下,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没有保存言语上的特色,例如不保存原文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
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
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
例如:(1)Her mother’s pride in the girl’s appearance led her to step back.她母亲看看她女儿,非常得意,所以特地倒退了几步。
(张谷若译)(2)他又说,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