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说课教案(爱国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数学分析中聚点、孤立点、边界点、有(无)界集概念.

2.回忆上节提到的线段、直线等,它们都是复平面的点集,后续课中讲到解

析函数,其定义域、值域均为复平面上某点集.

二、讲授新课

(一)平面点集基本概念

1.点集的基本概念

(1)

z的-

ρ邻域,

z的去心邻域

(2)聚点、内点、孤立点、外点、边界点、边界

(3)闭集、开集;有界集、无界集

(4)区域、闭域

充分理解上述定义,得出以下结论:

1)内点必为聚点;2)聚点可能属于E,可能不属于E;3)孤立点必为边界点;4)有

边界的不一定是有界集,无边界的必为无界集.

例1.7(1)带形区域

2

1

Im y

z

y<

<(图1-3);(2)同心圆环区域R

z

r<

<(图1-4)

图1-3 图1-4

2.若当曲线

图1-5非简单曲线图1-6简单曲线图1-7非简单闭曲线

邻域为复数列与

极限论的基础

此部分内容师生

共同讨论完成

对于若当曲线,

给出图形举例,

省去繁琐而抽象

的定义赘述

图1-8简单闭曲线 图1-9光滑曲线 图1-10 光滑闭曲线

(二)复变函数 1.定义(图1-11)

单值z w =,2z w = 多值n z w Argz w ==, 图1-11 2.代数式()()y x iv y x u w ,,+=,指数式()()θθ,,r iQ r P w +=

例1.8 设有函数,2z w =试问它把z 平面上的下列曲线分别变成w 平面上的何种

曲线?(1)以原点为心,2为半径,在第一象限例的圆弧;(2)倾角3

πθ=的直线;(3)

双曲线422=-y x .

解 设()()ϕϕθθsin cos ,sin cos 2i R z w i r z +==+=,则θϕ2,2==r R (1)对应w 平

面的图形为以原点为心,4为半径,在u 轴上方的半圆周(2)射线3

2πϕ=(3) 2z w =

xyi y x 222+-=,故22y x u -=,所以在w 平面上的像为直线4=u .

三、课堂练习 设函数,22+=z w (1)时当iy x z += (2)时当θ

i re z =,w 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四、课堂小结 若当曲线与区域的概念;复变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

P43—10、11

对比数学分析中 函数的概念,找

到异同点

解释复变函数的图象需要四维空间,不能形象描述

提示学生前两题考虑模与辐角,

三题考虑代数关 系,师生共同讨

论完成

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不足的教

师补充

板 书 设 计

()()()()

⎰+

+

+

=

n

C

C

C

C

dz

z

f

dz

z

f

dz

z

f

dz

z

f

2

1

由定理3.2知柯西积分定理的结论依然成立.

图3-1

推论 3.4()z f在z平面的单连通区域D内解析,则()z f在D内积分与路径无

关,即()

∀1

,

,

1

z

z

dz

z

f

D

z

z之值不依赖于D内连接

1

,z

z的曲线.

图3-2

2

1

,C

C是连接

1

,z

z任意两曲线(如图3-2),则-

2

1

C

C与衔接成D内一闭曲线.

于是有()()()()()

⎰-

=

+

=

=

-

2

1

2

1

C

C

C

C

C

dz

z

f

dz

z

f

dz

z

f

dz

z

f

dz

z

f,移项即得证

(二)不定积分

1.变上限积分()()ζ

ζd

f

z

F z

z⎰

=

(定点D

z∈

,动点D

z∈)

2.()()z f

z

F与的关系.

定理3.5()z f在单连通区域D内解析,则()z

F在D内解析,且()()z f

z

F=

'.

分析证明()()z f

z

F=

',即证

()()()

z

f

z

z

F

z

z

F

z

=

-

+

∆0

lim,即证下式成立

()()()

ε

<

-

-

+

z

f

z

z

F

z

z

F

.

证以z为心作一个含于D内的小圆,在小圆内取动点z

z∆

+,于是

()()()()()

⎰∆+

+

=

-

=

-

+z

z

z

z

z

z

z

z

d

f

d

f

d

f

z

z

F

z

z

F

ζ

ζ

ζ

ζ

ζ

ζ

(3.1)

又因为()()

⎰∆+

=z

z

z

d

z

f

z

z

1

教材中未给出证

明,教师提示思

路,由学生完成

类比数学分析相

应知识得出

证明过程需要用

到数学分析的大

量知识,由于学生

基础不同,采取分

层次教学,有兴趣

和能力的学生,建

议他们尽量掌握

证明思路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