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

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

三、学习作者以“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为原则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尊重史实的创作精神

预习任务

一、把握文章叙事的中心

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识记字词

诨()名谬()论绰()号复辟()

不恤()橐橐()行走差()强人意

四、思考:

鲁迅对《新青年》的态度

“铁屋子理论”

作者组材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背景

曹聚仁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他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曹聚仁一生与书为伍,笔耕不辍。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书林新话》《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国学十二讲》等80余部。

《鲁迅评传》

由香港世界出版社于1956年印行,共分29节,以自由式随笔体的方式对鲁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了中肯、独到的评述。

由于曹聚仁是在与鲁迅相熟和了解中孕育写作鲁迅传的构想的,他关于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他本人又确实力求“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因而使得真实和公允成为这部鲁迅传的最大特点。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鲁迅青年时代充满救国救民的思想,后赴日留学,想通过医术疗救国民。后来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希望通过推动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即改变国民性。回国后处处感受到的社会黑暗使他产生了寂寞与悲哀之感,甚至一度使他重新燃起希望的辛亥革命也越来越令他失望。

于是过起了埋头抄碑文、看佛经、读碑志的枯寂生活。接下来就到了“《新青年》时代”,发生了对鲁迅的生活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转变,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个转变。

传记

传记是以某一个人物为对象的,这个人物可以是作者自己自传,也可以是别人他传,但他必须是真实的。

历史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两个重要特点。不过传记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融合。

传记本质上依赖于传记作者对传主的人格和行为的敏感反应,依赖于传记作者同传主的关系,依赖于传记作者的眼光和他显示自己眼光时的技巧。《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曹聚仁和鲁迅不是泛泛之交,他有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他有史学研究的功底,既能鉴别史料,又能组织史料,所以写出了合理近情的鲁迅传记。

二、初步感知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的

2.围绕中心事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

第三部分第4-6段,介绍《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及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部分第7、8段,评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意义,并用《呐喊》中其他作品来评价鲁迅的贡献。

三、分析综合

1.“《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惟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2.结合第2、3段思考:鲁迅对《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样的?后来又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3.阅读第2段,思考: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铁屋子”用来比喻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四、鉴赏评价

1.鲁迅对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又是什么态度他是想推动白话文革命吗?

2.如何理解“助阵”?

3.由鲁迅对于《新青年》态度的变化过程,你想到什么

4.以上内容的处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

五、拓展延伸

1.作者没有更多地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材有何好处?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句子不长,比较接近口语,语言自然、乎和、朴素,又不失文采。曹聚仁说,他撰写的这部《鲁迅评传》只是“一本通俗的鲁迅传记,而不是一部专家的著述”。因而作者采用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文化对谈,丝毫没有摆出学问家的架子和教师爷的面孔。

六、作业

结合本文和以前学过的文章,你认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出自己的感想。

相关链接

曹聚仁与鲁迅

据曹聚仁回忆,曹聚仁与鲁迅最初的见面,是在1927年12月21日,地点在上海的暨南大学。当时鲁迅应暨南大学邀请,到该校演讲,正在暨南任教的曹聚仁为之笔录,整理成《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在《新闻报》副刊《学海》上发表,后收入《鲁迅全集》。之后,曹聚仁与鲁迅的交往便逐渐多起来,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写给曹聚仁的书信就达43封,最后收入《鲁迅全集》的就有25封。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主编的《涛声》在上海创刊,鲁迅匿名寄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作为支持。《涛声》创刊两周年,鲁迅寄来《祝涛声》,称赞曹聚仁“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精神。鲁迅发表在《涛声》上的文章还有《“蜜蜂”与“蜜”》《悼丁君》《守常全集题记》等。特别是《守常全集题记》一文,更是周氏兄弟失和以后的又一次合作。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周作人为了纪念李大钊,写信给曹聚仁请代为联系出版。为了更快出版李大钊全集,曹聚仁邀约鲁迅、蔡元培等人为之作序。鲁迅欣然应命,写了《守常全集题记》在《涛声》上发表。鲁迅不幸于1936年病逝。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之后曹聚仁并未忘怀鲁迅,他与夫人邓珂云编选了《鲁迅手册》作为纪念。解放后,曹聚仁在香港从事新闻与写作,他并未停止对鲁迅的研究,于1956年完成了《鲁迅评传》,1967年又编著出版了《鲁迅年谱》。

由于曹聚仁是在与鲁迅相熟和了解中孕育写作鲁迅传的构想的,他关于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他本人又确实力求“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因而使得真实和公允成为这部鲁迅传的最大特点。

全书前17节以鲁迅生平为主线,以其重大活动和时空行止为单元,大致记述了鲁迅一生的业绩和生命历程;第18至29节分别展开评述了鲁迅的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政治观以及创作艺术等,较为集中地表达对鲁迅及其文本的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

当然,曹著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主要局限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不够高,看人看事又离得过近,不能从宏观的历史发展中审视鲁迅的价值,因而有时在局部事实上可能是真切的,从历史全景中看,就失之偏颇了。曹著的自由式随笔体传记写法,固然有潇洒自如、纵意而谈的优长之处,与作者和鲁迅相识、并擅长写随笔的特点相合,然而也显得过于松散、缺乏整合力和统一体式。究竟在传记写作中怎样做到既自由又谨严、既洒脱又统一,的确是以后的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