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1a9a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e.png)
2.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材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主要内容为鲁迅作品中的小说和散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呐喊》等。
教材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选材和分析,全面展示了鲁迅思想的精髓和风采,对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体会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2.熟悉鲁迅时代背景及其对鲁迅思想的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文本、阅读、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狂人日记》1.学生通过阅读《狂人日记》,了解作者鲁迅的思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及其影响;2.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理解鲁迅口吻的作用;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鲁迅风格的评论。
第二课《孔乙己》1.学生通过阅读《孔乙己》,了解社会排斥和歧视之下的孔乙己及其内心;2.学生分析小说中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关系;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人物描写的文章。
第三课《阿Q正传》1.学生通过阅读《阿Q正传》,了解阿Q这个社会群体的形象;2.学生分析小说中阿Q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原因;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社会背景的说明文。
第四课《呐喊》1.学生通过阅读《呐喊》,了解作者鲁迅内心的愤慨和震惊;2.学生分析小说中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系;3.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写一篇关于个人命运的叙述文。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阅读鲁迅作品,并分析其中的文本、人物形象、情节等,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2.师生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相互交流;3.课堂辩论法: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培养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书面作业: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写一篇有关某个问题的文章;2.课堂表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3.测验考核:学生通过闭卷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案教学设计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380549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7.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生平及其在新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2)掌握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主要作品及其主题;(3)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鲁迅作品;(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鲁迅作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新青年时代的思考与探索;(2)理解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鲁迅及新青年时代的热爱与敬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主要作品及其主题;(2)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思想;(3)鲁迅对新青年时代的思考与探索。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2)对鲁迅作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3)将鲁迅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其在新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思想觉醒和文学创作。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主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启蒙思想;(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交流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讲解;(2)教师深入剖析鲁迅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中的表现;(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中的表现;(2)给予同伴鼓励和建议,共同进步。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e772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d.png)
教案名称:《〈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鲁迅全集》或者其他鲁迅文集中的《〈新青年〉时代的鲁迅》;2.视频:相关鲁迅的生平或思想介绍;3.PPT:包含《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鲁迅的视频或者向学生展示一些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单介绍鲁迅的背景和影响。
Step 2:学习《新青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PPT,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青年》杂志的背景、创办者陈独秀以及其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该杂志的看法和影响。
Step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或者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包括他的文学成就、社会观察力以及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发现。
Step 4: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教师向学生分发或者展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可以包括文章的主旨,鲁迅对《新青年》的支持和批判,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看法等。
Step 5:学生展示与总结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鲁迅和《新青年》的理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使用PPT、演讲或者其他形式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6: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鲁迅文集或者相关文献来丰富他们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Step 7:作业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写一篇小论文,分析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宽学生对鲁迅思想的认识。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5c3bc4866fb84ae45c8df8.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三、梳理文章结构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至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单元文体知识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
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
《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
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e2592a0b4c2e3f5627631f.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三、梳理结构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时安排]一至二时[教学步骤]一、单元文体知识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
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
《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
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案教学设计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8111c55f0e7cd185253667.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教学设计《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一)教学设想有关鲁迅的传记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达27种。
而在20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有关鲁迅的传记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把鲁迅写成神,另一种是”。
曹聚仁是在于鲁迅的首肯。
因此在他1956年出版的《鲁迅评传》中力求“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以自由式随笔体的方式对鲁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中肯、独到的评述,因而真实和公允是曹聚仁这部传记的最大特点。
课文节选的是《鲁迅评传》一书中的第九节,主要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历史意义。
由于此问属于传记,又真实的记述了《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的人生轨迹于内心世界,而且在选材上一《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纵横结合的方式以引述大量史料来真实的再现鲁迅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又对学生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传记的多样写法对学写传记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因而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是至关重要的。
据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包括:一、课前资料搜集。
二、理解鲁迅人生轨迹及内心世界。
三、选材及写作意图的分析。
四、感受表现手法的独到。
通过资料搜集认识他人对鲁迅的评价以便与作者所写鲁迅进行对比,另外还需学生了解作者与鲁迅的关系,文中周作人、许寿裳与鲁迅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后面三个环节。
第二步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逐一理解课文内容,创作意图及独到的表现手法,这样环环相扣即增长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严谨而有效。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青年》时期的时代背景2、了解他人对鲁迅的评价。
3、了解曹聚仁、周作人、许寿裳与鲁迅的关系。
能力目标:1、理解《新青年》时期鲁迅的人生轨迹及情感世界2、作者的创作意图及选材的精妙所在。
3、领悟独到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1、明白传记的价值以及创作原则。
(三)教学重点、难点:能力目标1、2(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预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领悟写作技巧。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a30e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2.png)
2.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课前准备1.手中有《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语文版第二册教材;2.学生已经自主阅读过课文《狂人日记》。
二、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同时可以做一些提问,如:•上节课学习了哪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哪些内容?•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2. 阅读老师可以依次让学生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和语言的力量。
同时,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难句,让学生掌握文中的要点和思路。
3. 分析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内容: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有哪些内容属于重点内容?2.作者的思想:作者观点和思想是什么?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3.语言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 讨论和解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蕴含意义和思想。
许多文章在表明主题时都需要进行解读,使我们能够领会文章的真实含义。
5. 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1.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2.文章中有哪些比喻、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你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对生活、人生、社会有什么感悟和思考?6. 总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不断总结和回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了解鲁迅的思想,掌握鲁迅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鲁迅作品,或者通过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了解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鲁迅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
语文:语文学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语文:语文学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dc164d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5.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鲁迅评传》的特点。
2、积累基础字词,简单介绍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之前的经历.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过程.4、理解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呐喊〉自序》“铁屋子”一段的含义。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过程.【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呐喊〉自序》“铁屋子”一段的含义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曹聚仁,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曾经是一位在20世纪中国文坛、报界、学术领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是他首次报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是他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是他首次向海外传递出国共可能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是他1958年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报道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曹聚仁一生与书为伍,笔耕不辍。
主要著作:《鲁迅评传》《国学概论》《书林新话》《万里行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等。
二、作品介绍本文选自曹聚仁的《鲁迅评传》,于1956年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印行.共分29节,以、自由式随笔体的方式对鲁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与自己的交往景象了中肯、独到的评述。
当时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
曹聚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
三、文体知识《鲁迅评传》是属于他传。
曹聚仁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他有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他有史学研究的功底,既能鉴别史料,又能组织史料,所以写出了合理近情的鲁迅传记.四、介绍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之前的经历:家道中落看透世态走出家门学习洋务选择学医医治民众领悟要著弃医从文创办杂志提倡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身处僻处抄碑寻古五、基础演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甲寅.刍.议胡诌.橐橐旌.表不恤.娼.妓..明确:甲寅yín刍chú议:谦词,指自己的议论。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9f80c5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a.png)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主题:《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目标:1. 了解《新青年》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其在《新青年》中的贡献;3. 理解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4. 能够分析和评价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的意义;2. 理解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评价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2. 理解鲁迅思想的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听课;2. 讲解;3. 讨论。
教学流程: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新青年》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在这个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Step 2 学习内容 (10分钟)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他的艰苦求学之路;2. 介绍《新青年》的发展历程和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Step 3 分析鲁迅思想 (15分钟)1. 分析鲁迅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2. 分析鲁迅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Step 4 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重要文章 (15分钟)选取《狂人日记》、《呐喊》的一篇或几篇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鲁迅在这些文章中传达的思想和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总结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重要贡献和他的影响力,评价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Step 6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阅读《狂人日记》或《呐喊》的一篇或几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资源:1. 《新青年》相关文献;2. 鲁迅的相关资料。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进行讲解;2. 组织一次鲁迅文化展,展示鲁迅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文化成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语文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语文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50bc4f7b9d528ea81c779b6.png)
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2.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鲁迅写作的思想脉络。
3.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甲寅.( ) ②刍.议( ) ③橐.橐( ) ④谬.论( ) ⑤旌.表( ) ⑥不恤.( ) ⑦娼.妓( ) 答案 ①yín ②chú ③tuó ④miù ⑤jīnɡ ⑥xù ⑦chānɡ(2)多音字①藉⎩⎪⎨⎪⎧枕藉.( )狼藉.( ) ②抹⎩⎪⎨⎪⎧ 抹.杀( )抹.布( )抹.不开( ) ③拓⎩⎪⎨⎪⎧拓.本( )开拓.( ) ④辟⎩⎪⎨⎪⎧ 复辟.( )开辟.( ) ⑤模⎩⎪⎨⎪⎧ 模.型( )模.样( )⑥载⎩⎪⎨⎪⎧ 刊载.( )载.重( ) 答案 ①jiè/jí ②m ǒ/mā/mò ③tà/tuò ④bì/pì ⑤mó/mú ⑥z ǎi/zà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戮( )缪( )谬( ) (2)⎩⎪⎨⎪⎧ 殚( )惮( )(3)⎩⎪⎨⎪⎧ 藉( )籍( ) (4)⎩⎪⎨⎪⎧ 鳞( )麟( )答案 (1)杀戮/未雨绸缪/谬论 (2)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慰藉/书籍 (4)一鳞半爪/麒麟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无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语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1语文版必修二1.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语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1语文版必修二1.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bc540c69dc5022abea0007.png)
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1文本研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生字注音①刍.议()②谬.论()③旌.表() ④不恤.()⑤诨.名() ⑥不惮.()⑦抵.罪() ⑧客栈.()⑨橐橐..行走()(2)多音字注音①⎩⎪⎨⎪⎧慰藉.()姓藉.()②⎩⎪⎨⎪⎧单.于()孤单.()姓单.()③⎩⎪⎨⎪⎧模.样()模.型()④⎩⎪⎨⎪⎧差.点儿()出差.()参差.()差.强人意()⑤⎩⎪⎨⎪⎧辟.谣()辟.头()辟.邪()⑥⎩⎪⎨⎪⎧埋.伏()埋.怨()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谬()戮()②⎩⎪⎨⎪⎧籍()藉()③⎩⎪⎨⎪⎧避()辟()僻()④⎩⎪⎨⎪⎧抵()邸()诋()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不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纲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橐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诨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旌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爆发·暴发爆发:因爆炸而迅猛发生;(事变)突然发生;(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e60b0180eb6294dc886cc3.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传记简称传,它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通过对传主人生经历客观、概括的撰述,充分地展示他(她)的精神风貌及主要的思想性格特点。
传记可以记述别人(人物小传),也可以自述生平(自传)。
确凿无疑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第一要义,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
客观公允的历史感是人物传记的又一重要特征。
此外,生动感人的文学性也是人物传记所必需的。
人物传记一般按以下步骤去写:(1)尽力搜集和占有有关资料是传记写作的第一步工作,是写好传记的基础。
(2)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和精心剪裁是写好传记的重要保证。
(3)遵循“不溢美、不隐恶”的原则。
(4)要关于把平实和生动这两种语言风格结合起来,追求含蓄形象的表述方式写纪实性的人物传记。
二、学习重点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学习关键是要把握住作者是把鲁迅当作“人”而不是“神”来写,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原因作为重点来把握。
2.《居里夫人传》文章节选的这一部分侧重于表现居里夫妇对待荣誉的态度,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居里夫妇在荣誉面前的言行举止,要注意到很多地方是通过他们的个人信件表现出来的,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
我们在找到居里夫妇能够在荣誉面前淡然视之的真正原因后,还要注意自己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崇高的个人品质。
3.《苏格拉底之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能够看到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的从容大度,要能够认识到苏格拉地甘为信仰献出生命的崇高品质。
同时也要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我的一生》《我的一生》是孙中山的回忆录。
本文节选的是关于孙中山早期从医的经历以及早年从事革命的危险遭遇,侧重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四处奔波、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
我们要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要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词语解释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特:不但。
橐橐:拟声词,形容硬物触地的声音。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学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21db23cd998fcc22bdd10d25.png)
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
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甲寅.(yín) ②刍.议(chú) ③橐.橐(tuó) ④谬.论(miù) ⑤旌.表(jīnɡ) ⑥不恤.(xù) ⑦娼.妓(chānɡ) (2)多音字①⎩⎨⎧ 枕藉.(jiè)狼藉.(jí) ②⎩⎨⎧ 抹.杀(mǒ)抹.布(mā)抹.不开(mò)③⎩⎨⎧ 拓.本(tà)开拓.(tuò)④⎩⎨⎧ 复辟.(bì)开辟.(pì) ⑤⎩⎨⎧ 模.型(mó)模.样(mú)⑥⎩⎨⎧刊载.(zǎi )载.重(zài ) 2.辨形组词 (1)⎩⎨⎧ 戮(杀戮)缪(未雨绸缪)谬(谬论) (2)⎩⎨⎧殚(殚精竭虑)惮(肆无忌惮) (3)⎩⎨⎧ 藉(慰藉)籍(书籍) (4)⎩⎨⎧鳞(一鳞半爪)麟(麒麟)3.理解词义(1)食肉寝皮: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2)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稍微。
(3)面无人色:脸上没有血色。
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也形容病危时的脸色。
4.选词填空(1)爆发·暴发①1911年辛亥革命________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他梦想自己能中大奖,一夜之间成为________户。
答案①爆发②暴发解析爆发:(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爆发革命。
暴发:(用不正当手段或由意外机会)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爆发”强调爆炸性,“暴发”强调突然性。
(2)直接·直截①返乡农民工只要________去各乡镇政府登记,就可以获得再就业的机会。
②鲁迅是________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的卫道论。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e1b4f2d15abe23482f4d8e.png)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传记简称传,它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通过对传主人生经历客观、概括的撰述,充分地展示他(她)的精神风貌及主要的思想性格特点。
传记可以记述别人(人物小传),也可以自述生平(自传)。
确凿无疑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第一要义,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
客观公允的历史感是人物传记的又一重要特征。
此外,生动感人的文学性也是人物传记所必需的。
人物传记一般按以下步骤去写:(1)尽力搜集和占有有关资料是传记写作的第一步工作,是写好传记的基础。
(2)有目的地选择材料和精心剪裁是写好传记的重要保证。
(3)遵循“不溢美、不隐恶”的原则。
(4)要关于把平实和生动这两种语言风格结合起来,追求含蓄形象的表述方式写纪实性的人物传记。
二、学习重点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学习关键是要把握住作者是把鲁迅当作“人”而不是“神”来写,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原因作为重点来把握。
2.《居里夫人传》文章节选的这一部分侧重于表现居里夫妇对待荣誉的态度,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居里夫妇在荣誉面前的言行举止,要注意到很多地方是通过他们的个人信件表现出来的,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
我们在找到居里夫妇能够在荣誉面前淡然视之的真正原因后,还要注意自己以后也要学习这种崇高的个人品质。
3.《苏格拉底之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能够看到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的从容大度,要能够认识到苏格拉地甘为信仰献出生命的崇高品质。
同时也要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我的一生》《我的一生》是孙中山的回忆录。
本文节选的是关于孙中山早期从医的经历以及早年从事革命的危险遭遇,侧重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四处奔波、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
我们要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要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词语解释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特:不但。
橐橐:拟声词,形容硬物触地的声音。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a16a8c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1.png)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认识其在《新青年》时代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深入解读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新青年》杂志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鲁迅。
2.介绍鲁迅的生平,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二、教学内容1.分析《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讲解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2.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狂人日记》的初步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鲁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揭示社会问题。
二、课堂讲解1.深入解读《狂人日记》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主张。
2.分析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如讽刺、象征、寓言等手法。
第三课时一、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狂人日记》进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
2.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互相学习。
2.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
第四课时一、拓展阅读1.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2.介绍鲁迅研究的学术成果,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动态。
二、课堂作业2.收集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简要解读,下节课分享。
第五课时一、课堂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鲁迅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分享,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鲁迅的生平、创作背景,深入解读《狂人日记》,引导学生关注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
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
三、学习作者以“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为原则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学习作者尊重史实的创作精神
预习任务
一、把握文章叙事的中心
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识记字词
诨()名谬()论绰()号复辟()
不恤()橐橐()行走差()强人意
四、思考:
鲁迅对《新青年》的态度
“铁屋子理论”
作者组材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背景
曹聚仁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他与鲁迅、周作人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
曹聚仁一生与书为伍,笔耕不辍。
主要著作有:《国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书林新话》《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国学十二讲》等80余部。
《鲁迅评传》
由香港世界出版社于1956年印行,共分29节,以自由式随笔体的方式对鲁迅的一生和主要著作以及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了中肯、独到的评述。
由于曹聚仁是在与鲁迅相熟和了解中孕育写作鲁迅传的构想的,他关于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他本人又确实力求“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因而使得真实和公允成为这部鲁迅传的最大特点。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鲁迅青年时代充满救国救民的思想,后赴日留学,想通过医术疗救国民。
后来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希望通过推动文艺运动来改变国民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即改变国民性。
回国后处处感受到的社会黑暗使他产生了寂寞与悲哀之感,甚至一度使他重新燃起希望的辛亥革命也越来越令他失望。
于是过起了埋头抄碑文、看佛经、读碑志的枯寂生活。
接下来就到了“《新青年》时代”,发生了对鲁迅的生活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转变,本文记述的就是这个转变。
传记
传记是以某一个人物为对象的,这个人物可以是作者自己自传,也可以是别人他传,但他必须是真实的。
历史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两个重要特点。
不过传记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融合。
传记本质上依赖于传记作者对传主的人格和行为的敏感反应,依赖于传记作者同传主的关系,依赖于传记作者的眼光和他显示自己眼光时的技巧。
《鲁迅评传》属于他传。
曹聚仁和鲁迅不是泛泛之交,他有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他有史学研究的功底,既能鉴别史料,又能组织史料,所以写出了合理近情的鲁迅传记。
二、初步感知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的
2.围绕中心事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
第三部分第4-6段,介绍《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及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部分第7、8段,评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意义,并用《呐喊》中其他作品来评价鲁迅的贡献。
三、分析综合
1.“《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惟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2.结合第2、3段思考:鲁迅对《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样的?后来又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3.阅读第2段,思考: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铁屋子”用来比喻
“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
“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
四、鉴赏评价
1.鲁迅对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又是什么态度他是想推动白话文革命吗?
2.如何理解“助阵”?
3.由鲁迅对于《新青年》态度的变化过程,你想到什么
4.以上内容的处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
五、拓展延伸
1.作者没有更多地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材有何好处?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句子不长,比较接近口语,语言自然、乎和、朴素,又不失文采。
曹聚仁说,他撰写的这部《鲁迅评传》只是“一本通俗的鲁迅传记,而不是一部专家的著述”。
因而作者采用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文化对谈,丝毫没有摆出学问家的架子和教师爷的面孔。
六、作业
结合本文和以前学过的文章,你认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出自己的感想。
相关链接
曹聚仁与鲁迅
据曹聚仁回忆,曹聚仁与鲁迅最初的见面,是在1927年12月21日,地点在上海的暨南大学。
当时鲁迅应暨南大学邀请,到该校演讲,正在暨南任教的曹聚仁为之笔录,整理成《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在《新闻报》副刊《学海》上发表,后收入《鲁迅全集》。
之后,曹聚仁与鲁迅的交往便逐渐多起来,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写给曹聚仁的书信就达43封,最后收入《鲁迅全集》的就有25封。
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主编的《涛声》在上海创刊,鲁迅匿名寄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作为支持。
《涛声》创刊两周年,鲁迅寄来《祝涛声》,称赞曹聚仁“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精神。
鲁迅发表在《涛声》上的文章还有《“蜜蜂”与“蜜”》《悼丁君》《守常全集题记》等。
特别是《守常全集题记》一文,更是周氏兄弟失和以后的又一次合作。
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周作人为了纪念李大钊,写信给曹聚仁请代为联系出版。
为了更快出版李大钊全集,曹聚仁邀约鲁迅、蔡元培等人为之作序。
鲁迅欣然应命,写了《守常全集题记》在《涛声》上发表。
鲁迅不幸于1936年病逝。
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之后曹聚仁并未忘怀鲁迅,他与夫人邓珂云编选了《鲁迅手册》作为纪念。
解放后,曹聚仁在香港从事新闻与写作,他并未停止对鲁迅的研究,于1956年完成了《鲁迅评传》,1967年又编著出版了《鲁迅年谱》。
由于曹聚仁是在与鲁迅相熟和了解中孕育写作鲁迅传的构想的,他关于要把鲁迅写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的传记观也得到了鲁迅的首肯,他本人又确实力求“从直接史料中找出真实的鲁迅”,因而使得真实和公允成为这部鲁迅传的最大特点。
全书前17节以鲁迅生平为主线,以其重大活动和时空行止为单元,大致记述了鲁迅一生的业绩和生命历程;第18至29节分别展开评述了鲁迅的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政治观以及创作艺术等,较为集中地表达对鲁迅及其文本的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
当然,曹著也并非尽善尽美,其主要局限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不够高,看人看事又离得过近,不能从宏观的历史发展中审视鲁迅的价值,因而有时在局部事实上可能是真切的,从历史全景中看,就失之偏颇了。
曹著的自由式随笔体传记写法,固然有潇洒自如、纵意而谈的优长之处,与作者和鲁迅相识、并擅长写随笔的特点相合,然而也显得过于松散、缺乏整合力和统一体式。
究竟在传记写作中怎样做到既自由又谨严、既洒脱又统一,的确是以后的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