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苏轼词的成就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及特色
〔一〕在容上,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以下三方面成就最高。
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时机,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热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
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转型。
苏轼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早期的词作风格较为传统,后来在《东篱乐府》一书中,提倡“以事言情”、“格调新颖”、“意境深远”,这一风格被称为“苏门新乐府”,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2. 弘扬个性自由主张。
苏轼在词中弘扬了个性自由主张,提出“自然美妙”、“自由奔放”的写作理念。
他的词明确表达了个体人格自由、追求自由的意愿,因此在传统词中有所区别,更为突出、鲜明。
3. 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的词语言流畅、抒情明快,对词的调子、音韵、格律以及修辞技巧表现出较高的词学造诣。
苏词的风格多变,语言艺术丰富多彩,直接影响着后世词人的创作。
总之,苏轼对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宋代词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词具有弘扬个性主张、推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发展等诸多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
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
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
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
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
①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 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他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苏轼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以其深厚的思想修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为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思考。
他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以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使词作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例如他的《赤壁怀古》中写到:“抚长剑,促短弓,为我沉吟调笑。
已著文章千万言,诗家何处觅知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苏轼在词的形式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传统的词作多以调子来衬托情感,而苏轼则尝试着创造了新的词调,使词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创作了很多新调,如“水调歌头”、“鹧鸪天”等,使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同时,他还在词的结构上进行了突破,采用了对仗工整、押韵精确的手法,使词的节奏感更强。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种精妙的韵律安排,使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运用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使词作更具有意境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蝶恋花·春景》中写到:“花非花,霧非霧,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种对花与霧、夜与天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思考。
这种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运用,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苏轼在词史上的开拓与创新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两人的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人的词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
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
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即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
东坡所作的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
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举例论述苏轼词体创作的特征及贡献。
举例论述苏轼词体创作的特征及贡献。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学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体创作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贡献,以下是对其特征和贡献的具体论述: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苏轼的词作以其广泛的题材选择而著称,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社会风俗等。
他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词,又有豪放奔放的山水词,展示了他对生活的多面理解和感悟。
2. 独特的写景手法: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采用独特的写景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来描绘江城的夜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城的美妙之处。
3. 借景抒怀的手法:苏轼在词作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江城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思考。
4. 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他的意境。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以赤壁的景色来比喻自己的心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5. 抒发真情实感的风格:苏轼的词作以其真情实感的风格而著称,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慨,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他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奔放的情感表达,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苏轼的词体创作以其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独特的写景手法、借景抒怀的手法、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以及抒发真情实感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词贡献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如下: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扩展资料:苏轼代表词作品介绍: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全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
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题的个性风貌,扩大词的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小道的品质地位提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注重以词陶写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为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非凡是“为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然。
这里更含蓄显现出他勇武豪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布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
词的下阕则写内在“狂”态,结语表现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情性之外,不知有文”——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苏轼的一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
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之风,提倡“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
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
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映人民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历史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一样充分表现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写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遇揉合在一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
如《江城子》,这是一首悼亡词,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写对去逝十年的亡妻的哀思,并融入自己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感,感情极为深挚。
词人在悼念王弗的时候,触发起自己对十年来艰难的人生经历,宦海风波的一番回顾。
这首词上阕写对王弗的思念,下阕记梦中还乡,深切地表现心中的悲痛。
而在另一首《江城子》中,借习武出猎抒发了自己国杀敌的志向,但由于朝庭内部剧烈的明争暗斗,迫使他离京外任,“书剑国”的壮志难酬,从而在他内心兴起迟暮的苦闷和牢骚。
在词中以魏尚自况,显示自己希望能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任,以效力疆场,实现抗击侵扰之敌的宿愿。
苏轼有这首豪放词,是当时以革新政治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的曲折反映,他以敏锐的时代感和富于开拓的创造精神,使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越,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从而解放了词体,扩大词中的创作意境,赋予词以鲜活的思想和生命。
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揭示了不得志的心情,透露出欣慕古人,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长江抒发感慨,喟叹人生的短暂,长江之无穷尽,无数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像被波浪所淘汰一样,已经无影无踪了。
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功业却仍然留在人间。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想起历史上出现的悲壮场面,古今人事的变化,更感到时不待人,而此时自己不能成就事业,发出了人生短暂的叹息。
同时,苏词的部份作品还深入探索人生哲理。
如《水调歌头》,咏月而兼怀人,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对于现实人生的执着态度和豁达胸怀。
上片写对月饮酒,以问月发端,由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天上回到人间,展现了内心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感情变化过程。
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月到人,由古到今,将物理的变化与人事的迁移联系起来,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作出了具哲理意味的解释。
在为月解脱的同时以理遣情,得到自我慰解,进而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现的情感有些压抑,但境界开阔高远,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全词在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描写中,有对现实迫害的愤慨与藐视,有对人生的执着,有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有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现实的迫害使它产生出世之想,而这种想法是暂时的,一刹那的。
他的执着人生,热爱现实,对现实的热切希望战胜一切。
同时在这首词中,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社会的怀疑情绪。
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
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
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再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晚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秋日农村景象,鲜明生动,历历如见。
上片四句分别取四组景象,远景近景相同,听觉视觉互用,动态静态结合,宛如一幅幅变动的图画。
下片写人的活动和感受,表现词人对生活的热爱。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他不但用词写前人惯写的题材,而且用词写政治情怀,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辈友谊,贬居生涯……空前拓宽了词的创作视野。
词到他手中,确实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三、“自是一家”——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怀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
”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
他在《与鲜于子俊》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情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同时可以看出,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是相当自觉的,也颇有自知之明。
在《水调歌头》中,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抒发,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之“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键,而别有一种飘逸空灵,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词上片全为写景,因景抒情,因月及人。
现实的黑暗使要离开现实,幻想游仙天上,但又不能忘却现实,并用“起舞弄清影”来安慰自己。
下片由月及人,由人及情,热爱生活的思想、怀念亲人的深情,又为词带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自然现象中找到解答,他的沉郁心情因自然现象的启示而得到宽慰。
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乐观、豁达的胸襟。
此外,语言自然流畅,非凡是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诗赋中的句子,达到了浑然无迹的程度。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接着写乱石、惊涛,全为古战场设色,气势宏伟,气势宏大,渲染了古战场的自然景色的雄奇,为古代风流人物的出现构成浓厚的环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