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未必出高徒四辩总结陈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未必出高徒一辩立论xx
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
先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xx”
(1) 严“师”本身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他(她)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学生与自己。
严师看不得学生的一丝纰漏,他们凡事要求完美,所以经常让大家返工,时间长了,肯定长生逆反情绪,造成事倍功半!
(2)从学生的角度看“严师”。
提起“严师”不只是学生,我们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严师”是那种不苟言笑,成天绷着脸,让人望而生畏的老师。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回想一下,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几个人从
心底里喜欢那些“严师”呢?
学生不喜欢老师,带来的最坏后果就是他不爱学这科。
学生都不爱学了,
怎么会变成“高徒”?
1.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往往严师会对徒弟的错误直接的指出,当时很少顾及到别人的感受。
哪位愿意听别人数落呀!
3.学生们在严师的手下,难免有压力,这样对身体不利!
4 为了得到严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弄虚作假,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严师是好的,但高徒未必因此而出。
因为即使你严师越严厉,多么认真教,可是一旦学生不学习,或不热衷于学习,教得再好也没用。
作为受教育方,不仅要勤奋自
律,也得有悟性。
靠小鞭子抽着,成不了大器。
xx 著名教育家xx 卡里雅说:
“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
”就是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高徒”,也得看学生自身的素质。
“白痴”的话,即使是大教育家也没有办法,“严师”可以办到吗?所以说“严师”也不一定出“高徒”呀!
1、教育有其自身规律,不是种庄稼,也不是打铁,手艺高的师傅就能出优质品。
教育是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否成材,取决于他自己而不是取决于老师。
所谓内因大于外因。
相反,不是严师,一样可以有高徒,这怎么解释呢?这里还有一个自学的成分呢?
2、即使是手艺高超的师傅,遇到不好的材料也要犯愁。
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所以既然是人,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
老毛说,人有左中右,常言
道,人分几等,智力水平不同,才会有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只是过程,结果
是狠难说滴。
所以严师也有可能出低徒,这是肯定的。
从统计概率来说,任何
生产线都可能产生5%的次品。
何况教育乎。
3。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小爱说的吧?兴趣这个东西,好像跟严师没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请正方千万不要把严师说成万能的神仙,连这
个也包括进去了哦。
综上所述,我认为严师未必出高徒!严师往往要求徒弟严格按照自己的思
路进行思维,如果能出高徒的话,那么这个高徒很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徒”!
孔子应该是一个严师,也是一个好的老师。
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是孔子的
弟子有三千,贤弟子,也就是高徒,才七十二人,这也就说明了,需要看学生
的天赋,看学生的资质,并不是找到一个好老师就足够的,而且还需要自己长
年累月的积累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因为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
距是很大的,并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获得一个严师就可以成为高
徒,真的要是那样的话,还会有留级生和肄业生吗
1,严师会与学生间产生隔阂,沟通不便,如今注重的是学生与老师间民主平等,而严师却做不到这点,他们只会罚学生,不会理解体谅学生。
所谓一切
的事情是建立在沟通之上,慈师与严师相比之下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学生有不
懂的题目自然会问慈师,谁会愿意问一个整天罚人板着脸跟前世欠了他钱似的
老师呢?
2,因为沟通,所以才会产生信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是为了他们好,并非害他们。
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不会沟通,理解学生的老师,即使老师的出发点
是好的,是为了他们着想,学生也不会喜欢他,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对自己凶
3,学生喜欢慈师,便会多问老师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老师不能当场告诉学生听,但他们回去会思考,会去查阅资料,这对于老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老师也会进步,老师上课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便可以知道更多知识,更容易有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严师却做不到跟学生沟通,没有了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他们的讲课质量不会有更大的提升,就算学生听他们的课,也未必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来学去永远都是那样,不会有更大的提升。
“严师出高徒”这句话经过无数事实的证明,被不少学生家长和教育界同行奉为至理名言。
可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以严出名的老师越来越不受欢迎,过去人们用感激眼光看的“严师”,现在有的被学生称为“大魔头”,有些家长也逼着老师当众道歉,甚至与老师对簿公堂。
是“严师出高徒”不合时宜了吗?应该说“严师出高徒”步入了一些误区。
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人们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严师”,我们就从“严师”角度谈一谈。
“严师”的“严”,可以从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要求两方面来理解。
在“严师”形象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1.为保持“严师”形象,对学生整天板着脸,让人无法亲近。
“严师”往教室门口一站,立刻鸦雀无声。
“严师”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不跟学生开玩笑,更不和学生玩,觉得学生很容易登鼻子上脸,让你以后无法收拾。
“严师”批评学生,总是声色俱厉的,不容许学生“狡辩”。
“严师”总是让学生站着说话,宁可自己不坐,也不让学生坐下来。
“严师”看不惯年轻教师,尤其是实习老师跟学生嘻嘻哈哈,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这还不乱套?到底应该严在脸上,还是应该严在心里?有老教师传授经验,对学生“宁愿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可见,严在脸上更重要。
2.不懂得尊重学生,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
“严师”的面孔使得师生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严师”也有意强化这一点,学生毕竟是学生,老师毕竟是老师,决不含糊。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都高一辈。
居高临下,让学生产生敬畏的心理,批评学生让学生害怕,觉得这样好管理。
“严师”自
形象和师生间的不平等,决定了“严师”不大可能主动寻求管理方式上的民主。
有的人偶尔也想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终究叶公好龙,害怕学生真
的发动起来自己反而被动,于是“民主”之后必然“集中”起来,还是自己说了算。
“严师”一瞪眼,学生一般不敢去争什么民主。
3.死要面子,有错不改。
不可否认老师也会犯错,但“严师”出于维护形象考虑一般不会自己承认错误,觉得承认错误会丢威信,千方百计遮掩过去,有时未免强词夺理。
学生也不敢要求老师认错。
老师要求学生认错、改错,但老师自己明明有错,却不认错、改错,这种“身教”给学生造成很坏影响。
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有以下误区:
1.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时脱离实际,要求过高。
“严师”讲究高标准,严要求,在高一时就瞄准高考,拿高考要求所有学生,一考试就有大面积的不及格。
他不肯降一下标准,并解释说:
“我现在把题出简单一些,将来高考谁给你简单一些?”同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层次大不相同。
对好学生适当地压一压可以防止他们骄傲,对差学生适当地抬一抬可以给他们以信心,而用一把严尺子量所有学生,未免鞭打快牛,实际也放弃了差学生。
差学生跟不上,只能怪他们基础太差,让“严师”放慢速度等他们一程不大可能。
2.严格按规章办事,要求学生“事不过三”,如果过三了,“严师”就失去了耐心了。
学生的不少错误涉及到他们的不良习惯,改正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反复复都属正常,可是,“严师”不能容忍,以为容忍就是迁就。
“眼里不容沙子”的人,已经耐着性子给你三次机会了,你竟屡教不改,这不是欠收拾么?于是惩戒就成为不可避免。
3.不分场合,一律求严。
有的老师不辞辛苦,一有时间就坐在教室里,看着学生学习。
上课自不必说,下课时也常常督促学生:
“你们把玩的心分一半给学习能有多好!”看“某某同学,人家一有时间就看书,哪像你们,整天就知道疯!”这种严法让学生不胜其苦,有些学生反映,在这些“严师”的眼皮底下,“一点活的乐趣都没有”。
有的重点班的学生反而羡慕普通班,他们说:
“上课也学,下课也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劳逸结合?”
4.“严师”对考试看得过于认真,59.5分不能进到及格,79 也不能迁就为
80 分。
有的老师不那么“认真”,当学生提出来要加几分的时候,他和学生商量:
“我先借给你几分,下回考试你带利息还我。
不过,你要是考到80 分以上,这几分就算奖励给你,不用还了。
”这促进了学生学习,也加强了师生关系。
北京的任小爱在给差生补课时,不着痕迹地把考试题渗透进去,学生成绩
进步了,她抓住时机嘉勉鼓励,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严师”看来这都不可取:
“随便乱改的话,考试也太不严肃了,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5.方法不当,有时不免激出事端。
“严师”们觉得对学生只要严格要求就没有错,只要是严就理直气壮,家长们也都会支持,所以方法上是否欠妥也就不太在意。
有个教师,看到男女生在教室有亲密动作,怒不可遏地冲进去,不亚于捉奸,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破口大骂,羞愧难当的女生回家就喝了药。
还有个教师,学生偷了别人一点东西,她就在学生脸上写了“贼”字,还说要扭送到公安局,吓得学生不敢上学。
有一个老教师,仅因为学生迟到了几分钟,本来事体不大,她却联系学生相貌长得平平,说人家“连坐台都不配”,结果学生跳楼自杀了。
这些“严师”被称为“大魔头”,被家长推上公堂,也不冤枉。
“严师出高徒”确实存在误区,也因此影响了人们对“严师”的评价,有必要跟教师同行们讨论。
笔者不反对“严”,但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也应该看对什么人,看在什么时候。
严也不一定要气势汹汹,有时候和风细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可能更奏效。
最后补充一点,“严师出高徒”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徒”,“高”不“高”它才是内因;“严师”虽然重要,也不过是外因过于强调“严师出高徒”容易使学生、家长过多地依赖“严师”,而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