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书法作品十七帖特点
王羲之书法作品十七帖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十七帖》具有以下特点:
1. 笔法严谨,点画之间前笔有终,后笔有始,行气贯通,笔畅神融。
2. 结体稳健,字形虽各自独立,但笔画之间呼应相顾,通篇看虽字字独立,但字字笔断而意连。
3. 章法生动,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4. 风格典雅,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没有一般草书狂傲乖张的气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透露着作者当时的心境。
5. 内容丰富,《十七帖》的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杂事,表现出王羲之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质朴的品质。
综上所述,《十七帖》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笔法、结体、章法、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浅析《十七帖》艺术风格
浅析《十七帖》艺术风格作者:景彦香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摘要: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称为“书圣”,而《十七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宋代黄伯思称其为“书中龙”,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平淡自然有“中庸”之气,符合自古以来文人的审美。
本文对《十七帖》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点画形态、笔势衔接、章法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魏晋时代风貌《十七帖》后世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30-03一、《十七帖》概述(一)魏晋时代风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随之兴起。
《十七帖》作为这一时期的产物,既是草书自律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受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1.王羲之所处的政治背景门阀制度在东汉时期已经萌芽,经过曹魏到西晋的发展,到东晋时其势力已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掌握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命脉,相传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延续而来的一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后来被当时的士族权贵掌控,他们仪仗这一特权发展家族势力,滋生了诸多腐败的现象,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优越的生活条件为士人们进行学术研究、投身文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七帖》的产生与当时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王羲之所处的文化背景魏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王朝迭起、命如草芥,人们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些因素使得士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做出了深思,他们不再追求功名利禄,更加向往归隐的生活,对人生的虚幻及人类的渺小之感与日俱增,于是士人们将自己强烈的情感愿望寄托于宗教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玄学得以滋生萌芽。
到东晋时期文士们谈玄论佛的习惯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他们逍遥处世,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在书法中则以自然、萧散的书风为主,王羲之可视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赏析带释文
王羲之《⼗七帖》⾼清赏析带释⽂品王羲之《⼗七帖》,⽅知书圣并⾮遥不可及,⽽是⼀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平凡⼈。
从他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个鲜活⽽⼜真实的⼀代书圣,既有对⼦⼥朋友的极度关⼼,还有对⼀切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尤其是对巴蜀⼤地充满⽆限向往。
从这些精妙的书法中,我们可以静静品读,细细玩赏,让时光倒流,徜徉在东晋那个逸民的国度。
1.郗司马帖⼗七⽇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2.逸民帖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叹,书何能悉!3.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5.积雪凝寒帖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下先后⼆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者悠悠,如何可⾔?6.服⾷帖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可。
⾜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7.知⾜下(⾄吴)帖7.知⾜下(⾄吴)帖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zhi)知问。
8.瞻近帖瞻近⽆缘省告,但有悲叹!⾜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duo)卿当不居京,此既避,⼜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9.天⿏膏帖天⿏膏治⽿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10,朱处仁帖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11.七⼗帖⾜下今年政七⼗耶?知体⽓常佳,此⼤庆也!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顺,推之⼈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以尔,要欲⼀游⽬汶领,⾮复常⾔!⾜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
得果此缘,⼀段奇事也!12.邛⽵杖帖去夏得⾜下致邛(qiong)⽵杖,皆⾄。
此⼠⼈多有尊⽼者,皆即分布,令知⾜下远惠之⾄。
13.彼⼟帖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29篇高清合集(附释文译文)《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帖”,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
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草书教科书。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
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丝布衣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
十七帖原原文及注解
《十七帖》原文及注解第一帖开始因是“十七”两个字而得名,1 、郗司马帖【原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释意】此帖致周抚(周抚为王羲之好友,当时周抚为益州刺史,在今四川。
而王羲之在南京、会稽,书信一直不断)十七日先写了一封信托郗司马(为郗昙,郗鉴之子,是王羲之妻舅)带去,但他还没走。
今天我又收到您(足下为古代对对方的尊称,大致等于我比你低的说法)的来信,心里十分快慰。
先前那封信已经将我意思写的非常清楚了,这里只再附上几行字请郗司马一起稍去。
2 、逸民帖【原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释意】此帖致郗愔(亦为王羲之妻舅)。
我前日向东去,(为王羲之去官后到会稽,会稽在金陵东。
)略见沿途风景很是好。
我想隐居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一直在等什么不肯做决断呢?我回想与您谈隐居事,好像是在梦中一般。
现不得与您见面而谈,徒有叹息。
书信怎么能说得清呢。
3、龙保帖【原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释意】此帖致家族中人。
龙保等身体安好(龙保为王羲之晚辈),承蒙您问及,谢谢了。
想见您的舅舅一面,我才能放心。
与他相别真是好久了。
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才(通财)一件,仅表薄意。
4 、积雪凝寒帖【原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此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释意】此致周抚。
算算时间我与您相别已经二十六年了,今天我们虽然常常书信往来问候,但是不能放下思念。
读您先后来的两封信,只能增加感慨和叹息。
这里大雪所积,非常寒冷,五十年来所没有的气候了。
想来您还是老样子,希望来年夏秋之间,还能再次得到您的书信。
岁月悠悠,又从哪里说起呢。
5 、服食帖【原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一组草书作品,因其内容涉及到书信往来,且总共有十七篇而得名。
以下是《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1. 整体风格:作品整体风格清新自然,笔触流畅,如行云流水,不拘泥于形式。
2. 笔画特点:作品中笔画的变化非常丰富,时而粗犷豪放,时而细腻婉约,表现出王羲之卓越的书法功力。
3. 结构布局:作品中的字形结构非常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韵味,相互之间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4. 神韵气度:作品所表现出的神韵和气度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重要特点。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仿佛在跳动着生命的音符。
5. 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十七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书法艺术成就,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总的来说,《十七帖》是一幅极具魅力的草书作品,无论是从艺术审美还是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本。
学习《十七帖》,对于领会王羲之书法乃至整个魏晋书法的法度、风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十七帖》,首先要对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王羲之新体书法的成因、地位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从《十七帖》书法的原创性出发发现其艺术性的本质和规律。
临摹《十七帖》既要注意版本,也要注意途径。
王珣《伯远帖》、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等墨迹都是学习《十七帖》的辅助材料,在参照学习墨迹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刻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旨趣。
就具体的风格、技法而言,要尤其注重《十七帖》的篆隶、章草笔意,中侧互用、方圆互用的用笔特征等各个方面。
我们研究王羲之的《十七帖》,方向很重要。
应当着眼于对《十七帖》艺术性的本质把握,以利于今天乃至今后的书法创作,以利于不断从中吸取营养。
首先,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其书法新体的原创性所决定的。
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不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这个误会认为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的书法并利用其皇权给奠定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王羲之创造了楷书、行书、今草书新体所决定的,唐太宗的行政命令只在唐以后起到了强化作用。
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十七帖》,不是受唐太宗的影响,而是对王羲之草书原创意义的挖掘与探索。
追根溯源我们便明白,秦汉以前的篆书书体还没有产生点画,线条单一,用笔比较简单。
点画的定义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点画是笔法的组合;其二,点画与汉字构成有关,一般指横、竖、撇、捺等等。
书体发展到隶书之后,隶书把篆书中那根粗细相等的线条转变成形态不一的点画。
点画的出现,对笔法的丰富提出了新的课题,提按顿挫、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应运而生。
但隶书时代点画与点画之间还基本上处于笔笔断,断而后起的状态,没有解决好书写的连续、连贯问题。
在王羲之之前,这些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解决得不彻底,不自觉,故而楷、行、草书体并没有真正成熟。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 》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兰亭序的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十七帖》之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
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
【书法赏析】1、变化从心。
《郗司马帖》局部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
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
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
2、动静得宜。
《郗司马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3、云水胸襟。
《郗司马帖》的作者王羲之其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详的笔墨形式实现的。
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十七帖》之二《逸民帖》《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
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
4行,39字,草书。
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
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所以在这封复信中说:“您怎么又这样劝说呢?对我来说,这简直象听到梦语一般!”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书法赏析】1、章草之韵。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知足下帖》《瞻近帖》(高清修复及释义)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知足下帖》《瞻近帖》(高清修复及释义)关于《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由丛帖卷首《郗司马贴》“十七”二字而得名。
·《十七帖》由一组王羲之从公元347-361年书写的信札集合,其中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好友益州(益州治所成都)刺史周抚,独立成帖,丛帖共二十九帖。
·《十七帖》原墨迹早佚,现传世为刻本。
以下是高清修复版,单独放大部分字、词、句,并作释义。
通过文字欣赏及字句解读,便于达到最佳临帖效果。
《十七帖》之《知足下帖》高清修复及释义【译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释文】了解了你到达吴地(去任职),考虑到离开(这么远的)距离,不适合担任(这项职务)。
郗昙应当在(吴郡)西部地区(履职)了吧?(很抱歉)这么久了(才)了解问候(你们的情况)。
《十七帖》之《知足下帖》高清修复版《知足下帖》字、词、句赏析知足下行至吴:了解到您到达吴地(任职)<吴: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帖中应指临海;足下:您,王羲之写给妻弟郗愔。
>念违离:考虑到离开(这么远)的距离<念:考虑、思量;违:离开;离:距离>不可居:不适合担任<居:充当、担任>叔当西耶:郗昙应该去(吴地)西边(健康某地)(任职)了?<叔:王羲之妻子的二弟郗昙,排行老三;当:副词,应当,应该;西:西部地区,帖中应当指吴郡西部健康某地;耶:语助,表疑问。
>迟知问:这么久(才)了解问候。
<迟:这么久。
迟知问:有表达歉意的意思。
>另一解释:希望得到您的回信,待考证!《知足下帖》赏析·《知足下帖》为《十七帖》丛帖中的第七通尺牍。
草书,3行,19字。
此帖有多个版本。
王羲之在信中对妻弟郗愔去吴地任职表达了不同意见,同时也关心妻弟郗昙的情况。
·《知足下帖》跌宕起伏、行云流水的行笔,布白、字群的组合,一笔书在视觉可见的字间连接,也体现在通篇的气韵贯通,一笔一气呵成,意象奇美。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超级厉害的《十七帖》。
这《十七帖》啊,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大宝贝呢!《十七帖》的原文有好多字,就像一群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其中有“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这几句啊,看起来简单,可是这里面包含的情感可丰富啦。
就好像你和好朋友写信一样,先告诉你前面发生的事情,郗司马还没走呢,然后就收到你的信啦,心里可高兴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写信多有意思呀,不像我们现在,发个信息就完事儿。
再看这帖中的字,那真是写得妙极了。
每个笔画就像是小舞蹈家在纸上跳舞。
我听老师说,写这些字的人叫王羲之。
哇塞,王羲之可是书法界的大明星呢!他写的字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人看了就喜欢。
你看这字的笔画,有的像小柳枝一样弯弯的,柔软又有韧性;有的像小山峰一样挺拔,直直地立在那儿。
那《十七帖》的释文呢,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这些神秘文字背后的大门。
通过释文,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王羲之当时在想什么,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有一处提到了他对朋友病情的关心,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担忧,就像你知道你的好朋友生病了,你心里那种着急和牵挂的感觉。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
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这里面他问朋友是不是已经七十岁了,知道朋友身体还不错,觉得是件大好事,还让朋友好好保养呢。
他自己也说自己快六十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还想和朋友一起去游玩呢。
这就像是两个老友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
我记得我和我的同桌讨论过《十七帖》呢。
我同桌说:“这帖里的字看起来好复杂呀,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我就跟他说:“你想啊,王羲之肯定是练了好久好久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多做就熟练啦。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图片译文释文)
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
大意
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
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
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解读草书经典《十七帖》
解读草书经典《十七帖》《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字而得名。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成为了学草书者必临的神贴。
我们称之为“草书圣经”。
题图:王羲之《十七帖》宋刻原石点画的起讫▼观察字帖中点画的起讫变化就好像是一个侦探,在努力发现“字帖”中破绽的同时,尽可能地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角度和方位。
王羲之《十七帖》之《远宦帖》局部对于《十七帖》中点画的起讫问题,由于刻帖一刻再刻,笔画显得相当混淆,有些动作如果按照刻本来做就会显得犹豫不决,不知如何为好,一旦笔画形成,虽外形很像,但一无神采。
而我们来临习其他王羲之的摹本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弊病,尽管很难临像摹本,特别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光注意字帖点画的缘故),但每一个笔画却有几分神似。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该帖中的《远宦帖》来分析,以此类推。
因为《远宦帖》有唐摹本,尽管不是墨迹,但是与真迹已无二致,这对点画的理解和临习来讲可有一定的帮助。
王羲之《远宦帖》唐摹本从《远宦帖》中的点画来看,几乎看不见相同的起笔和收笔,各有异趣,妙不可言,仅有第二行的“足下”(如下图)二字的第一个点的起笔有相似之处。
比如,起笔。
其间虽用了大量的“切”笔,但由于角度不同,形成点画的形态也不同。
有些动作是“引”、“搭”与“顿挫”并用(如下图),由于它们间的组合不同,形成点画的外形也不同。
为此,我们在读帖时应全面观察所临字帖的每一个字,它们的起讫是如何变化的,收笔是“引”还是“连”,即便是“引”,其角度也各有姿态。
我们这样分析就可以防范在临习时点画的起与收产生雷同的结果。
再进一步看。
每一点画的起笔处,一般有两种情形。
其一,“入笔”时大都没有明显的顿挫,毛笔在纸面上的跳跃性都不是很大,往往表现为一入纸就进入平铺状态,以较为微妙的提按来过渡到圆转或其他笔法的运用中去。
这种用笔是王羲之书法受隶书影响的缘故,虽说是新体,但去古未远,依然有着隶意,这种用笔习惯到了唐代就彻底了。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赏析
十七帖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七帖简介1.创作者简介2.作品背景3.作品特点三、十七帖艺术价值分析1.书法风格2.文学价值3.历史意义四、十七帖鉴赏方法1.笔墨鉴赏2.结构鉴赏3.意境鉴赏五、十七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1.书法教育中的应用2.书法艺术的发展3.文化交流与传播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十七帖》被誉为“草书极则”,代表着草书艺术的巅峰。
本文将对《十七帖》进行详细赏析,分析其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
二、十七帖简介1.创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书圣”。
2.作品背景《十七帖》创作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草书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作品特点《十七帖》以草书为主,具有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意境高远的特点。
王羲之在草书创作中,将个性和审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三、十七帖艺术价值分析1.书法风格《十七帖》的书法风格独特,展示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成就。
其笔画飘逸、骨韵丰满,被誉为“草书极则”。
2.文学价值《十七帖》不仅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在此作品中得以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历史意义作为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十七帖》见证了中国书法史上草书的发展繁荣。
它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草书艺术的瑰宝。
四、十七帖鉴赏方法1.笔墨鉴赏欣赏《十七帖》,首先要关注其笔墨运用。
王羲之巧妙地运用笔锋、笔肚、笔根,形成了丰富的笔画变化,展现了草书的美感。
2.结构鉴赏《十七帖》的结构布局严谨,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的篇章。
鉴赏时要关注字形的规范、字义的连贯以及字间关系的协调。
3.意境鉴赏《十七帖》的意境高雅,充满了诗意。
鉴赏时要尝试领悟其中的意境,体验王羲之抒发的情感。
王羲之《十七帖》单字细节解析
王羲之《十七帖》单字细节解析
《十七帖》将王羲之29封信札合为一卷,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
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
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
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
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
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
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耶:最后一笔有章草特征。
不:
东:
龙:
先:
示:
仁:如真书,笔笔到位
梦:用笔变化多姿
安:
如何:
足下:
故远及:
增:
鼠:
知:
多:
桃:
简:
也:
悉:
数:
书:
怀:
以当:
足下问耳:
城:
得:
者希:
想:
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
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
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十七帖》的笔法2.两点。
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
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4.长横。
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
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
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
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
如“廿”、“一”二字。
《十七帖》的笔法5.短横。
《十七帖》中短横很多,写法要根据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横。
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
7.短竖。
《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
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
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8. 垂露竖。
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9. 悬针竖。
《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10.短撇。
《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
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11.长撇。
《十七帖》中的长撇各具形态。
如“但”字的撇画起笔侧锋入纸,中锋行笔,收笔含蓄;“必”字的撇画呈弧形,由细到粗,轻盈流动。
12.直撇。
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
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3.短捺。
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
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
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带钩捺。
《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
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6.短钩。
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
“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
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
“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
“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十七帖》的笔法18.弧形钩。
弧形钩的弧度较大。
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
“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19.圆转。
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
“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
“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20.方折。
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
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
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
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21.转折。
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
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十七帖》书法结构1.点画照应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
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
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
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
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
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
《十七帖》的结构2.平衡端正《十七帖》中如“数”、“里”等字,都是紧凑中正的造型。
中正只是相对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则必然显得呆板。
“语”、“临”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特征都显得比较均衡。
“语”字左边的字符写得很重,与右边的字符势均力敌;“I临”字左边拉宽,右边窄。
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横向线条不乏有倾斜之势,但要通过竖画来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过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势”字。
3.偏正组合《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字的土部比较端正,下部则很灵活,每个字的整体效果看4.左右相谐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
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
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
“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
“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
5.缩放合度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
“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
“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
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
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
“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