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黄鹂_高一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的例子: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黄鹂的极致: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在这种环境下,黄鹂达到了它们的极致。
黄鹂的禁锢和限制:①抗战时期,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不能达到美的极致;②青岛养病时,病友史同志举枪瞄准,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人类的射杀,是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禁锢和限制;③逛鸟市时见到的黄鹂,被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这成了它们的禁锢和限制。(第三点学生一般能找出,第一点和第二点需要教师的引导)
(4)作者提到的各种事物,除了黄鹂、虎、鱼、驼、雁以外,还提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看最后一自然段。
明确:“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由此可见,作者说的是黄鹂,实则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这种.写作手法称为象征,例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黄鹂》,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分别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学常识
(l)《列子》
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精彩的语言
(1)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2)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3)还多次使用排比句。“这里……这里……这里……。”
语文-黄鹂_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大家能吟出几句吗?
短文两篇.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3.女生齐读第四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四次见到黄鹂的情景,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江南,赞美黄鹂“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正是寄寓着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对未来的乐观预示,这个预示在1987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终于到来了,可见作者预示的瞻前性、准确性。
六、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其他人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经过)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结果)
(3)两小儿观点相反,各自依据是什么?
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
2.“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2.找学生朗读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二、三次见到黄鹂,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艺术乃至一切事业都应该找到发挥极致的最佳环境,像那两只黄鹂找到“深密幽静的一片树林”“大有安家落户的意思”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极致,但令人痛惜而感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像史同志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返,或成惊弓之鸟,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艺术正像黄鹂那样,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作者思索着、呼唤着,何时才能有这样的广阔天地呢?
四、本文的两个历史背景
1.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五、分析黄鹂的象征意义
1.男生齐读第一次见到黄鹂时的语段
(师)分析:第一次见到黄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充满战斗的激情,展现出矫健、鲜丽、动人的形象,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乐羊子妻》
(1)学生自读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遗、捐、趋、引、累、稽、亡(同无)、懿(yì)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
(3)(师)小结
所以,黄鹂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飞翔,自由生活,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现出“美的极致”。而且,作者的思索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既然黄鹂的啼叫、飞翔要伴随着春雨、宿露,朝霞、彩虹,那么,虎、鱼、驼、雁这些更加壮观的美的极致呢?难道不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长空这样的美的极致?美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是从平凡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哲理,作者把人们的思想、追求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2)《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范晔撰,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归纳.总结而成,自成一家,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两小儿辩日》
(l)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几个词 辩、斗、沧、汤、为)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七、布置作业
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语文教案-黄鹂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创作的小说、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找四位同学分段落朗读课文,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两件,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2.(师)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可以这样理解。黄鹂在文中是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
(2)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1..写作方法
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恰倒好处。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渠成:①从几个片段的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②看到太湖的环境,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的极致,已有“水到渠成”之势,篇末的说理真是自然而然。
(2)说理恰倒好处:说理也不宜长篇大论,只须点到为止,若隐若显,这才耐人寻味,恰倒好处。作者点到“各种事物”,点到“艺术”,读者自然心领神会。说理要注意说到什么地步才好,本文值得借鉴。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