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供了记叙性散文的阅读和写作范例。
其中的某些篇章被历代选为语文教材:如 《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 《殽之战》 《郑伯克段于鄢》
《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 在说教,但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 井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文 史相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2.歌谣、祝辞、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
(1)歌谣的起源与劳动有关。如劳动号子 (2)原始宗教的“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 其泽。” (3)神话和历史传说。
例《山海经》《淮南子》等中有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故事。
是历代语文教育选用的典型教材。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 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 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 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 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 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 不要求别人。
2.《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易》又称《周易》。《周易》是占卜之 书,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 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孔子为《易》作过一些通俗的解说,宣传 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进行哲学教育的教材。
《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 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 《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 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育的典范性教材。 如《劝学》(荀子) 《非攻(节选)》(墨子)
《秋水(节选)》《逍遥游(节选)》(庄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源自文库
三、教学论著《学记》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 体系最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对教育目的、 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 系统的论述。
一、私学的出现 1.由“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由“文化垄断”转变为“文化下移”。
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代专门出卖知识为生的 “士”阶层,为私学的出现准备了人力资源。
二、教材
1.文字蒙求课本《史籀篇》
《汉书·艺文志》把《史籀篇》列为“小学类” 第一种,本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 篇。”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 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 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这种 分类方式我国古代一直沿用。
“国学”即天子之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设在中央的,名为辟雍;分设在各诸侯领域 里的,名为“泮宫”。
上庠
(学习识字、写字)
瞽宗 辟雍
(习礼、习乐 )
成均
孔子对此“芟夷繁乱、剪裁浮辞”,进 行修订。
是进行政史教育的重要教材。
《诗》,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 三类,原有三千篇,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 故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 总集。
是进行诗歌教育的主要教材。
如“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 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有两种传本,一 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 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 《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 称《小戴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 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汉志》“小学类”所著录向来被认为是文字训 诂之书,因此,王国维认为《史籀篇》“为字书之 祖”。《辞源》说《史籀篇》“为周代教学童识字 的课本”,《辞海》说它“大概编成四言韵语, 以教学童识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 字)说它是当时用以“严格教学”的“一个文字 课本”,这类说法突出强调了《史籀篇》的识字 功能或字书性质。
《周礼》“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乐德”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德行教育;
“乐舞”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乐语”指的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兴道、 讽诵、语言”三者都包含在此。
“兴道”就是进行道德、思想教育;
“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
“语言”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与 今天的语文教育注意吟咏诵读、注意语言积累、 注意文道统一,注重愉悦教学、协同教学相似。
教学即学习
在古代汉语中,“教”与“学”没有严格 区分。其意一致。“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 最早见于《尚书·说命》:“斆xiào學半。” 孔颖达疏:“上学为教,音xiào ;下学者, 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 —— 教学即学习,是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自学 和通过教人而学。这是我国“教学”一词最 早的词义。
序者射也,即武士教育的学校。
校者教也,即角斗、比武和考校的比较完 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商朝——开始有“學”这类学校, “學” 字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有两层意义,一层是觉人,使人有所觉 悟;一层是自觉,自己觉悟。教与学二者 早就有联系了。
庠、序、校、学,都是属于学校教育的 场所,其教育内容是有变化的。它们都带 有综合性的特点。把习射、习乐、习礼、 习语、习文等等教习活动融为一体。
头活水。
讲知类,讲求推理的方法。凡是有共同属 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才能归于一类。
讲求故,就是凡事之所以发生,要推究其 所以然。求其故,才能进行正确的推导。
讲气势、讲用辞,就是讲求语言上的起伏 跌宕,文字上的精练周密。
《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
荀子重视读经,是我国古代的传经大师。 他传授的经学,即诗、书、礼、乐、春秋, 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 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其可 贵的。
3.教学方法 (1)问答:问要善问,答要善答。 (2)讲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讲解。 (3)比较:要善于从事物的比较中体会道理。
四、教育家 1.孔子: 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孟子 其文中驳难的论辨艺术,是我国政论的源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引导、诱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勉励学生而 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习门径而不 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 教学相长也。”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经学的附庸——影响至今,重书面语轻口语 汉代的学风是重师法、重依据,以治经为主要内容。
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1.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认为其只是治经的手段。
“《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 传读而已”。 2.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2.由于重视识字,所以后来发展成文字、音韵、 训诂的专门学问。
3.由于重视写字,所以后来发展为书法艺术。
4.由于重视教师讲解,就产生唐代的“正义”及 以后的讲经说经的书。
5.由于重视记诵,就产生后代的贴经、墨义等考 试方法。
二、教材:李斯《仓颉篇》、《急就篇》
秦代时编写了字书和识字写字的课本,这些书 既起到使文字规范化的字书的作用,也起了进行识 字写字教学的课本作用。
4.墨子
在和儒家辩论斗争中形成自己的论“辩”系统。这个系 统后来尊之为“墨辩”(或称“辩学”)。论辩散文, 是从墨子开始的。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 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 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学德 )
东序
(学射、习武 )
二、教学内容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各种礼仪,包括政治、道德、历史的教 学内容。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的教学内容。 射:包括射箭、投掷的教学内容。 御:包括驾车、骑马、习战的教学内容。 书:包括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 数:包括算术、计量的教学内容 。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学校的诞生
1.条件: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
能脱离生产劳动,出现专门的教育者。“学 校”一词在希腊文中是“有闲”的意思。
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出 现了。
2.过程 夏——学校教育形成,最早的学校叫庠、
序、校。
庠者养也,即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
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教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 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 《春秋》。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是进行历史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教育 的教材。
《乐》是古人演奏音乐的声调谱,但乐后来 失传了。原因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经 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就失传。
2)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生动 形象。博引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运用古语 谚语、口语明畅通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还有《荆轲刺秦王》、《唐雎不辱使命》
4.诸子散文 分三个阶段: 一是语录体阶段:《论语》《墨子》《老子》 二是类专题性论文阶段:《孟子》《庄子》 三是专题论文阶段:《荀子》《韩非子》 是我国说理散文的源头活水,也是历代语文教
(5)“相观而善”原则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 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 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
(6)“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辩证的。 它认为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学习的情况也 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 “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 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 到好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培养 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长善 救失。
《国语》在叙事写人上逊于《左传》,但将某些 人物的言行予以比较集中的记述的趋势则比《左 传》表现得更为显著。
选入语文教材的,如《勾践灭吴》《召公谏厉 王弭谤》
《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 横家思想及言行的书籍。
1)人物形象的生动。表现了策士的“奇谋异智” 及其性格,并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 故事。个别篇章已初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的规模 如《冯谖客孟尝君》。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是读经的需要。
3.重视教师的讲解。 4.重视记诵。
六经从秦末到汉初,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是《易》《诗 经》。后者就是因为被记诵。它是秦的书面语言,必须记 诵才能熟悉它。
语文教育成为经学的附庸对后世的影响:
1.由于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所以只重视 古典书面语言的传习,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当代 口语的习得。
由于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语文教育,因此 《学记》也是最早最完整地反映语文教学论 思想的著作。
《学记》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 是移风易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 最重要的事情。
2.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
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 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 逻辑性。
其次,“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 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不凌节”就是 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
(4)“藏息相辅”原则
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 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 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 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 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 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 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是教育弟子陶冶性情的教材。
这六种教材,实际上是集文、史、哲于 一体的大语文教材。
3.史传散文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是文史相兼 的著作,第一部史传散文。以《春秋》为大纲, 较详细地记述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本末。特点:
1)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逼真。
2)长于战争描写。如城濮之战、崤之战 等。注重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
其中的某些篇章被历代选为语文教材:如 《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 《殽之战》 《郑伯克段于鄢》
《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 在说教,但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 井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文 史相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2.歌谣、祝辞、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
(1)歌谣的起源与劳动有关。如劳动号子 (2)原始宗教的“祝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 其泽。” (3)神话和历史传说。
例《山海经》《淮南子》等中有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故事。
是历代语文教育选用的典型教材。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 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 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 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 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 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 不要求别人。
2.《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易》又称《周易》。《周易》是占卜之 书,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 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孔子为《易》作过一些通俗的解说,宣传 了某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进行哲学教育的教材。
《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 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 《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 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育的典范性教材。 如《劝学》(荀子) 《非攻(节选)》(墨子)
《秋水(节选)》《逍遥游(节选)》(庄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源自文库
三、教学论著《学记》
《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成书最早、 体系最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对教育目的、 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 系统的论述。
一、私学的出现 1.由“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为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由“文化垄断”转变为“文化下移”。
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代专门出卖知识为生的 “士”阶层,为私学的出现准备了人力资源。
二、教材
1.文字蒙求课本《史籀篇》
《汉书·艺文志》把《史籀篇》列为“小学类” 第一种,本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 篇。”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 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 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这种 分类方式我国古代一直沿用。
“国学”即天子之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设在中央的,名为辟雍;分设在各诸侯领域 里的,名为“泮宫”。
上庠
(学习识字、写字)
瞽宗 辟雍
(习礼、习乐 )
成均
孔子对此“芟夷繁乱、剪裁浮辞”,进 行修订。
是进行政史教育的重要教材。
《诗》,又称《诗经》。分为风、雅、颂 三类,原有三千篇,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 故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 总集。
是进行诗歌教育的主要教材。
如“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 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有两种传本,一 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 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 《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 称《小戴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 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汉志》“小学类”所著录向来被认为是文字训 诂之书,因此,王国维认为《史籀篇》“为字书之 祖”。《辞源》说《史籀篇》“为周代教学童识字 的课本”,《辞海》说它“大概编成四言韵语, 以教学童识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 字)说它是当时用以“严格教学”的“一个文字 课本”,这类说法突出强调了《史籀篇》的识字 功能或字书性质。
《周礼》“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乐德”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德行教育;
“乐舞”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
“乐语”指的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兴道、 讽诵、语言”三者都包含在此。
“兴道”就是进行道德、思想教育;
“讽诵”就是进行吟诵、咏读的阅读教育;
“语言”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与 今天的语文教育注意吟咏诵读、注意语言积累、 注意文道统一,注重愉悦教学、协同教学相似。
教学即学习
在古代汉语中,“教”与“学”没有严格 区分。其意一致。“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 最早见于《尚书·说命》:“斆xiào學半。” 孔颖达疏:“上学为教,音xiào ;下学者, 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 —— 教学即学习,是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自学 和通过教人而学。这是我国“教学”一词最 早的词义。
序者射也,即武士教育的学校。
校者教也,即角斗、比武和考校的比较完 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商朝——开始有“學”这类学校, “學” 字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有两层意义,一层是觉人,使人有所觉 悟;一层是自觉,自己觉悟。教与学二者 早就有联系了。
庠、序、校、学,都是属于学校教育的 场所,其教育内容是有变化的。它们都带 有综合性的特点。把习射、习乐、习礼、 习语、习文等等教习活动融为一体。
头活水。
讲知类,讲求推理的方法。凡是有共同属 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才能归于一类。
讲求故,就是凡事之所以发生,要推究其 所以然。求其故,才能进行正确的推导。
讲气势、讲用辞,就是讲求语言上的起伏 跌宕,文字上的精练周密。
《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
荀子重视读经,是我国古代的传经大师。 他传授的经学,即诗、书、礼、乐、春秋, 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既包含重视正面 教育的意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极其可 贵的。
3.教学方法 (1)问答:问要善问,答要善答。 (2)讲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始讲解。 (3)比较:要善于从事物的比较中体会道理。
四、教育家 1.孔子: 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孟子 其文中驳难的论辨艺术,是我国政论的源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引导、诱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激励、勉励学生而 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指点学习门径而不 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 教学相长也。”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经学的附庸——影响至今,重书面语轻口语 汉代的学风是重师法、重依据,以治经为主要内容。
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1.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认为其只是治经的手段。
“《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 传读而已”。 2.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2.由于重视识字,所以后来发展成文字、音韵、 训诂的专门学问。
3.由于重视写字,所以后来发展为书法艺术。
4.由于重视教师讲解,就产生唐代的“正义”及 以后的讲经说经的书。
5.由于重视记诵,就产生后代的贴经、墨义等考 试方法。
二、教材:李斯《仓颉篇》、《急就篇》
秦代时编写了字书和识字写字的课本,这些书 既起到使文字规范化的字书的作用,也起了进行识 字写字教学的课本作用。
4.墨子
在和儒家辩论斗争中形成自己的论“辩”系统。这个系 统后来尊之为“墨辩”(或称“辩学”)。论辩散文, 是从墨子开始的。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 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 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学德 )
东序
(学射、习武 )
二、教学内容 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各种礼仪,包括政治、道德、历史的教 学内容。 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的教学内容。 射:包括射箭、投掷的教学内容。 御:包括驾车、骑马、习战的教学内容。 书:包括识字、写字的教学内容。 数:包括算术、计量的教学内容 。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学校的诞生
1.条件: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
能脱离生产劳动,出现专门的教育者。“学 校”一词在希腊文中是“有闲”的意思。
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出 现了。
2.过程 夏——学校教育形成,最早的学校叫庠、
序、校。
庠者养也,即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
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教材。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 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 《春秋》。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是进行历史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教育 的教材。
《乐》是古人演奏音乐的声调谱,但乐后来 失传了。原因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经 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就失传。
2)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生动 形象。博引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运用古语 谚语、口语明畅通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还有《荆轲刺秦王》、《唐雎不辱使命》
4.诸子散文 分三个阶段: 一是语录体阶段:《论语》《墨子》《老子》 二是类专题性论文阶段:《孟子》《庄子》 三是专题论文阶段:《荀子》《韩非子》 是我国说理散文的源头活水,也是历代语文教
(5)“相观而善”原则
《学记》提倡“相观而善”,认为学友间 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 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
(6)“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辩证的。 它认为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学习的情况也 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 “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面,对学 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 到好的因素。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培养 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长善 救失。
《国语》在叙事写人上逊于《左传》,但将某些 人物的言行予以比较集中的记述的趋势则比《左 传》表现得更为显著。
选入语文教材的,如《勾践灭吴》《召公谏厉 王弭谤》
《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 横家思想及言行的书籍。
1)人物形象的生动。表现了策士的“奇谋异智” 及其性格,并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 故事。个别篇章已初具独立成篇的人物传记的规模 如《冯谖客孟尝君》。
正音正字,解释词义,是读经的需要。
3.重视教师的讲解。 4.重视记诵。
六经从秦末到汉初,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是《易》《诗 经》。后者就是因为被记诵。它是秦的书面语言,必须记 诵才能熟悉它。
语文教育成为经学的附庸对后世的影响:
1.由于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所以只重视 古典书面语言的传习,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当代 口语的习得。
由于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语文教育,因此 《学记》也是最早最完整地反映语文教学论 思想的著作。
《学记》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 是移风易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 最重要的事情。
2.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
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 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 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学不躐等也”,教学要有系统性、 逻辑性。
其次,“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 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不凌节”就是 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
(4)“藏息相辅”原则
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 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 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 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 少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 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 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是教育弟子陶冶性情的教材。
这六种教材,实际上是集文、史、哲于 一体的大语文教材。
3.史传散文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是文史相兼 的著作,第一部史传散文。以《春秋》为大纲, 较详细地记述了各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本末。特点:
1)善于刻画人物,形象逼真。
2)长于战争描写。如城濮之战、崤之战 等。注重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